You are on page 1of 3

《踏莎行》(候馆梅残)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 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天圣
八年(1030 年)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
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诗文革新的领袖,一代文宗,散文名列“唐宋八大
家”。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文风平易流畅,纡徐婉曲,富于情韵。同时又是史学家,与宋祁同
修《新唐书》,独力完成《新五代史》。欧阳修善论诗,他的《六一诗话》开了诗话这一新的文学形式,
对后来的词话产生很大的影响。欧阳修也擅长写词,与晏殊齐名,北宋前期重要的词家之一,有《六
一词》传世。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内容多写恋情相思、酣歌醉舞、惜春赏花之类,深婉缠绵、意
境浑融。词风除深婉清丽外还有疏宕明快的,内容、风格均比晏词丰富。著有《欧阳文忠集》。
词牌简介
《踏莎行》又名《柳长春》,是范仲淹原创的词调。此词所咏,于暮春时,莎草离披,践踏寻芳,写景
抒情。韩翃有诗句:“踏莎行草过春溪”,范仲淹取韩诗名此词为《踏莎行》。
词文
xūn zhēng p è i tiáo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 征 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y ǐ wú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释
[候馆]迎宾候客之馆舍。暗用南北朝陆凯的诗意:“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
枝春。”驿路梅花正含有怀人之意。
[草薰风暖]从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两句而来。薰,香气。
[征辔]行人坐骑的缰绳,代指马。辔,马缰。
[盈盈]泪水满眼的样子。
[粉泪]泪水流到脸上,与粉妆和在一起。
[平芜]平坦开阔的草原。
[行人]此指心上人。
译文
春暖了,旅舍的寒梅日渐凋谢,只剩细细碎碎几片残瓣儿;溪桥边的柳树却萌出
了浅绿嫩芽。暖暖的春风在大地上拂过,风中带了花草芳香,远行的人,也都在这时
动身了。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我渐行渐远,我的愁绪也渐生渐多,就像眼前这一江春
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
遥想你此时必定也肝肠寸断,泪流满面。这时刻你可不能上楼去倚着那高高的阑
干痴望。因为触目所见是绵绵无绝的春草原野,原野尽处是隐隐青山。而我,更在遥远
的青山之外,渺不可寻!
春暖了,旅舍的寒梅日渐凋谢,只剩细细碎碎几片残瓣儿;溪桥边的柳树却萌出
了浅绿嫩芽。暖暖的春风在大地上拂过,风中带了花草芳香,远行的人,也都在这时
动身了。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我渐行渐远,我的愁绪也渐生渐多,就像眼前这一江春
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
我肝肠寸断,泪流满面。这时刻真不该上楼去倚着那高高的阑干痴望。因为触目所
见是绵绵无绝的春草原野,原野尽处是隐隐青山。而你,更在遥远的青山之外,渺不
可寻!

赏析
主题:描写在早春远行的游子的离情和相思之情。
上片写游子旅途中所见所感。
开头三句是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
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的人就在这美好的环境中摇动马缰,
赶马行路。梅残、柳细、草薰、风暖,暗示时令正当早春。这正是最易使人动情的季节。从“候馆”和
“摇征辔”两语,透示了行人其实是无暇无心去欣赏大自然所赐予的美景。不但如此,美景处处更引
发出“良辰美景虚设”的伤感,这种伤感比一般的更难忍受,伤感倍增。
在古典诗词中,梅、柳、草就经常与离思相关合。作者在这里暗用了故实,寄寓了离愁,不止于
渲染环境,烘托气氛,还可以引起人们对于离别的种种联想,触发离愁别恨。
以上三句的每一个静态或动态的景象,都具有多重含义和功能。寥寥数语,便写出了时间、地点、
景物、气候、事件和人物的举动、神情、感受。
开头三句以实景暗示、烘托离别,承上启下,由春景过渡到离愁。而四、五两句则由丽景转入对
离情的描写: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因为所别者是自己深爱的人,所以这离愁便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像眼
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此二句即景设喻,即物生情,以水喻愁,抽象
的感情变成了具体的形象,使人容易感受,写得自然贴切而又柔美含蓄。
下片写行者的遥想,即闺中少妇的深切思念。
行者自己感到离愁之无穷无尽,于是推想到家里楼上的思妇,也一定有着同样的感觉。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过片两对句,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柔肠”而说“寸寸”,
“粉泪”而说“盈盈”,显示出女子思绪的缠绵深切。从“迢迢春水”到“寸寸肠”、“盈盈泪”,
其间又有一种自然的联系,使两地相思绾在一起,变成了一种情怀。
接下来一句“楼高莫近危阑倚”,是行人在心里对泪眼盈盈的闺中人深情的体贴和嘱咐,也是
思妇既希望登高眺望游子踪影又明知徒然的内心挣扎。
最后两句写游子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现在楼前的,是一片杂草繁茂
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远在春山之外,渺不可寻。
这两句语淡而情深。不但写出了思妇楼头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
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行者不仅想象到居者登高怀远,而且深入到对方的心
灵对自己的追踪。行者的想象从“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想到了她临高倚栏远眺,想到了她远
望不见的愁更愁;写的是思妇的失望,但却又更进一步说明行者离愁的无穷。行文上层层深入,情意
深长而又哀婉欲绝。这种透过一层从对面写来的手法,将离愁别恨表达得荡气回肠、意味深长,带来
了强烈的美感效果。
从全词来看,起得平缓,结得舒徐。上、下阕一实写一虚写,虚实之中皆以浓情浇灌,离愁与词
境俱渐深渐远,堪称是婉约词中的杰构。

艺术特色
构思别致。它打破了一般词作的前景后情的格局,而是上下片分别描写与离别有关的两个方面,
并用离情相思这根线索把二者紧密地穿连起来,情景交融的手法巧妙地运用于各片之中。
这首词的前片写行者忆家,后片写居者(闺中的少妇)忆外。前片以景带情。例如,望见春水迢
迢,便陡然引起无穷无尽的离愁。后片由情入景,是忆极而生的想象虚拟之辞。但它却景缘情生。居
者行者,前后萦带;景情难分。这二者相互交融,曲尽其妙。
同时,这首词还很注意层次的安排。例如开篇三句,表面看句句写景,实则它不仅交待了远行的
时间、季节,而且还暗暗描绘出远行的全过程,用笔细腻形象,含蓄深厚。

以乐写愁,托物兴怀。词的上片展现春天里的典型景物,点缀着候馆、溪桥和征途,表现了南方
初春融和的气氛、美妙的春景。这良辰美景,对于满怀离愁的行人来说,却如同虚设,甚至于要引起
怅帐的离情别绪。这首词以春景写行旅,以乐景写离愁,从而得到烦恼倍增的效果。

比喻贴切。“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这两句,以不断之春水形容无穷之离愁,化抽
象为具象、化虚为实,比喻巧妙生动。
这两句虽可使人联想到李煜的词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和“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但因作者善于变换句法,并且使这一比喻跟全词的整体形象,跟词的意境结合得十分紧密,
故貌似仿效,而实则是创新,天然浑成,不露痕迹。
下片以“春山”喻远,引出佳人登高遥望,更觉委婉缠绵,别饶韵味。
实中寓虚,富于联想。梅、柳、草,实景虚用,虚实结合,不仅表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色,而且寄
寓了行人的离情别绪。在古典诗词中,梅、柳、草就经常与离思相关合。作者在这首词里所描写的残梅
细柳、薰草,虽然没有直接指明三者与离愁的关系,但却暗用了故实,寄寓了离愁。这三者的妙用,
不止于渲染环境,烘托气氛,还可以引起人们对于离别的种种联想,触发离愁别恨。
逐层深化,委曲尽情。诗人写自己思念家室,却反过来从妻子着笔,想象妻子登楼远望,柔肠寸
断,妆泪盈盈,这已是使感情的表达进了一层;又反过来体谅她,劝她不要高楼倚栏,以免更添离
愁,这又进了一层。这种设身处地的写法,可以说极尽委婉之致,写出了“心思之曲”。
末两句:“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春山已在视线的终极,而行人却还在春山以外
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另一种“更进一层”的写法①。望尽春山不见行人的画面,是行人想象中妻子必
见的情景,写的是她的失望,但却又更进一步说明行人离愁的无穷。
整个下片,采用了不同类型的“更进一层”的艺术手法,那深沉的离愁,便被宛转细腻地表现
出来了,感人至深。全词悱恻幽回,情深意远。
整首词只有五十八个字,但由于巧妙地运用了以乐写愁、实中寓虚、化虚为实、更进一层等艺术
手法,便把离愁表现得淋漓尽致,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① 即内心希望达到的某种境界,设词上却又极力夸张客观情况远在这种境
界之外,这便使人感到无可奈何,更深切感受希望破灭的滋味,从而更加
突出地表现某种心境。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