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课题

什么是美
课时 2 课时(90 min)

知识技能目标:
(1)初步了解什么是美,美的概念、美的本质、美的特征
(2)学会分辨美丑,了解美和艺术的关系。
教学目标
思政育人目标:
让学生通过美的概念了解我们国家独特的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中国美的特点,增强
民族自信

教学重点:什么是美以及美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美是一种抽象的,并具有主观意识的认知,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正确认识
美的艺术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问答法、讨论法、举例法、互动法

教学用具 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

第一节课:考勤(2 min)→趣味导入(8 min)→案例分析(10min)→趣味问答


(15min)→传授新知(10min)
教学设计
第二节课:歌曲导入(5 min)→新知讲解(15 min)→头脑风暴(15 min)→美的欣
赏(5min)→课堂小结(3 min)→作业布置(2 min)→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设计意图

第一节课

培养学生的组
考勤  【教师】清点上课人数,记录好考勤
织纪律性,掌握
(2 min)  【学生】按时出勤
学生的出勤情况

 【教师】通过 PPT 展示《饮酒》诗文,并播放《饮酒》朗


诵作品让学生欣赏并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诗中作者认为什么是美?
(2)你们认为美好的事物是什么?
通过诗词的朗
 【学生】聆听、思考、讨论
诵视频来引起学
 【教师】对文章中的美进行分析
趣味导入 生的兴趣,初步
(1)这首诗描写了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作者厌倦官场,决心
(8 min) 认知什么是美,
归隐田园,所以对陶渊明来说,美就是没有尘世喧嚣,没有尔虞我
为下一环节做铺
诈,只有归隐后的悠然自得。

(2)对于美的追求每个人都不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
的心境下我们感受到的美是不同的。
 【学生】聆听、思考
 【教师】引出下一环节
 【教师】欣赏舞蹈作品《朱鹮》
 【学生】欣赏、思考
 【教师】讲解美的本质
美是指人们在密切接触事物并受其影响产生愉悦和满足的美好
体验后,精神也随之发生变化的事物属性。也就是让我们感受到开
心喜悦的事物。
比如我们在听到悠扬的琴声、悦耳的鸟鸣、欢快爽朗的笑声,
看到美丽的景象、动人的舞蹈、有意义的电影等这些可以让我们感
到开心的事物,就是美的感受。相反如果一些事物让我们精神发生
消极、痛苦、悲观的变化,比如刺耳的声音、骗人的谎言、荒唐的
迷信这些事物,它就是丑的。
 【学生】思考、理解

 【教师】通过《朱鹮》提问以下问题:
舞蹈作品《朱鹮》感受到了什么样的美? 通过图片和视
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频让同学们了解
什么是美、美的
 【教师】补充、纠正,板书美的特征
案例分析 本质、美的特
(1)形象性
(10 min) 征、美的表现形
通过声、光、色、线、形等物质形式表现出来的。比如自然因
式,并且提问学
素,山川河流的美景
生说出自己的主
(2)感染性
观想法
美的感染性是指能以情感人,比如在听忧伤的歌曲,我们也会
被忧伤的音符感染
(3)认同性
人对于美有普遍的认同感,比如大家普遍认为大方得体的形
象,要比奇装异服,穿着怪异的人要更具美感
(4)时空性
特定的事物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是美的,美具有时空性,比如歌
声是优美的,在安静的在图书馆里,好听的歌声就不再优美,变成
了噪音
(5)创造性
美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人们的创新提升美的深度,比如自然
山水,通过人为加工变成了风景名胜。因此人们会按照自己的意愿
对美的事物进行加工创造
 【学生】理解、记忆

欣赏中国古代
 【教师】欣赏中国古代美学艺术作品
的名家绘画作
美的欣赏 欣赏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敦煌莫高窟的佛像艺
品,以及国家物
(5 min) 术,感受中国古代美学艺术。
质文化遗产,增
 【学生】欣赏、感悟
强民族自信
 【教师】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通过对所学知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美的基本概念,明白了什么是美,以及美的
课堂小结 识的回顾,培养
种类和表现形式,希望大家可以通过今后的学习提升自身的审美能
(3 min) 学生的归纳总结
力,了解中国独特的美学文化,了解传统艺术
能力
 【学生】总结回顾知识点

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通过诗歌朗诵
作业布置 请大家下课后进行阅读朱自清的散文集《背影》 《你我》, 练习,提升学生
(2 min) 并选择一篇最喜欢的文章,下节课进行朗诵,并说明你喜欢这篇文 对美的理解和美
章的原因 好情感的提升
 【学生】完成课后任务

本节课效果不错,学生在趣味问答的环节积极参与,初步了解了美的本质。实践证
明,学生兴趣的提升,更有助于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
教学反思 学生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收到鼓励,积极主动参与课程。在课堂上鼓励学生,
让学生自由讨论,思想交汇,表扬学生的主观性看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增
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