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2

补充:纯粹流通费用与生产性流通费用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一、名词解释
1、所有制★★★
① 地位: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并支配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产品的分配与
交换。
② 作为经济制度特征相对稳定。
③ 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
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
己所有的生产资料;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
资料,但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期限内可以实际上占有生产资料;支配,是对生产资料的处
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
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2、所有权★★★
① 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
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
② 所有权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③ 所有制决定所有权:所有制性质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
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④ 所有权和所有制相互联系: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制的性质内容决
定所有权的性质内容。
3、产权(02 年,名解)★★★★★
① 产权是同一定的财产关系相联系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整合,包括所有支配占有使用
处分转让收益等权利,又称财产权利、财产权。
③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里的规定:
⑴ 所有权表现为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排他性的占有或归属关系;
⑵ 产权关系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⑶ 产权对财产主体具有实现利益的要求
④ 现代西方产权理论与马有相通之处,但是出发点是私人产权,有两个突出特征
(1)产权是人们在交易过程中获取的一定的收益权利,具有可转让的特征
(2) 产权是由一组权利组成的,包括所有权、使用权和转让权、收益权等,一束产权组
成的结构就叫做权能结构
4 产权制度★★★
① 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② 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所有者、使用者、经营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
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
③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特征是:两权分离。(出资者权利与法人财产权)
5、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07 名解,3 分)(基本关系)★★★★★
(1) 在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 一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 它反
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当今世界各国,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
二是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具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等。
(2)联系:
① 经济制度是深层次的生产关系,在一定社会形态下具有相对稳定性。经济体制作为
形式反映经济制度,没有前者稳定,而且独立于前者,经济体制变化不一定改变经济制度
的属性。
6、制度创新
① 主要是对经济体制而言的,是创新主体为实现更高的制度效率而对制度进行的一种
重新安排。
② 与体制改革区别:体制改革强调的是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进行的调
整,制度创新则是制度上的一种新发明。,随生产技术、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任何社会的
制度发展过程都是一个制度创新,再到制度均衡的循环过程。
③ 制度均衡:制度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无论怎样改变都不会给改革者带来任何利益,
没有了制度创新的可能性。
④ 推动制度创新的因素: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
7、生产力 P23
① 定义: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② 三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人的劳动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劳
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建筑物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划分了经济时代。
③ 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④ 社会生产的组织或制度安排也会形成生产力。科学、合理的生产组织或新的制度安排
是提高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⑤ 地位: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⑥ *先进社会生产力:掌握运用最新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和较强的
竞争力
a) 实现途径:科技推动、推进现代化、加快产业升级。
8、生产关系 P16
① 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包含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的关系。
② 生产关系,既包含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含人们在生产、分配、交
换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
③ 生产关系与与生产力是对立的统一体,生产关系是由一定的生产力状况所决定的,
同时对生产力也有反作用。
9、生产方式 P27
① 定义:人们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必须获得物质资料,这种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
称为生产方式。
② 生产方式包括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
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它决定人类社会的性质。二者的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③ 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
主义五种生产方式。
*10 分工
(1)分工的分类
① 社会分工的划分角度:包括社会分工和企业内部分工②劳动职能的角度:脑力劳动
与体力劳动③机器体系的分工
(2)分工的作用
① 使工人的劳动专门化②使生产工具专门化
(3)社会分工与个别分工的区别
① 生产的直接结果不同:商品和半成品 ②劳动的联系方式不同:部门和工人
③ 存在的经济基础不同:生产资料分散与集中。④决定劳动力和劳动资料分配的比例
不同。
⑦ 会分工只承认竞争的权威,个别分工承认所有者或管理者的权威。
*11 协作
(1)定义: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不同但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
同劳动。
(2)优越性:
① 使个人劳动取得平均劳动性质。
② 节约生产资料。③集体力⑤同种作业连续性与多面性⑥短时间内完成紧急任务。
(3)负效应:偷懒等,需要统一管理
(4)机器产生后,出现了机器协作。
二、简答题
1、生产与交换、分配、消费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 生产与消费是同一的:
① 一方面,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
② 另一方面,消费品的消费又是再生产劳动力的生产。
2 生产和消费具有相互决定的关系:
① 生产决定消费,表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和方式。
② 消费也决定着生产。一方面,通过消费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另一方面,消费是
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又创造出现实的生产。
二、生产与交换的关系:
1 生产决定交换,表现在:
① 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商品生产对应商品交换,非商品生产对应非商品交换。
② 生产的发展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交换的广度和深度是由生产过程中分工发展
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的。
2 交换决定着生产,表现在:
① 在生产进行之前,首先要进行生产资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交换,否则生产无法
进行,产品的交换也是这样;
② 在生产出某种产品后,需要进行产品交换或商品交换。
③ 随着交换的发展,市场的扩大,从而对用来交换的产品需求的增长,生产也随之发
展。
三、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1 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表现在:
① 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
②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了其在分配过程中的地位。
3 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资源的分配)决定着生产。
4 分配对生产也具有决定作用。分配会影响劳动的效率,也会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
2、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21(05 年简答,7 分)
补充名词解释:
第一,人对物的这种意志关系,最初可能是作为一种习惯和传统被人们自觉遵守和维护 ,
之后,在财产冲突的作用下,才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作为一种权利保护起来。
第二,财产权利,只能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中才存在。
第三,通过一定的经济交往过程,使财产权利得以实现。
3、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P27
1、二者定义+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它包含人类
社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性质。二者矛盾运动使社会发展
2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① 产力起决定性作用。一方面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其发展会引起生产关
系的变化和发展。是生产关系变革的物质基础。
②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相适应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时,就
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应该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4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基本关系(见名词解释)
*5、人在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中的关系
(1)生产中: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也与生产的基本形式有关。
(2)交换中:包括生产过程内部活动的交换、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部门企业和个人之
间的交换、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换。
(3)分配中:生产资料的分配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4)消费中: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个方面
(5)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第二章 商品和价值
一、名词解释
1、商品 P35★★
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 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③ 商品体现了一种生产关系。
2、商品经济 P32 ★★
① 定义 1: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定义 2: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② 阶段:随生产力发展而产生,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分为简单商品经济和
市场经济两个阶段。
③ 两个前提:第一,社会分工,第二,剩余产品的出现并分属不同生产者。
3、使用价值 P35
① 定义: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是商
品的自然属性。
② 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
1 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2 不是针对生产者自己有用,而是针对他人、针对社会有用的。
3 必须通过交换才能进入消费。因此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② 反映: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而不是社会生产关系。
4、交换价值 P35★★(06 名解,3 分)
① 定义: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
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② 特点:是相对的,不同交换对象有不同的交换价值,且因时因地的发生变化。
③ 与价值关系: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5、价值 P35★★
① 定义: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②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只有作为商品的时候才有价值。
6、具体劳动 P36
① 定义: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② 作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并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
③ 反映: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书中考察的是作为商品交换的社会分工基础的具体
劳动。)
5、抽象劳动 P37★★(00 名解,2 分)
① 定义: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
② 作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③ 地位: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P40(03\10 名解,3 分)★★
① 含义: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
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② 两种定义:第一种含义是在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形成的,它涉及的是同
种商品生产上的劳动耗费。第二种含义是指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价值
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
③ 两种定义的联系区别:价值生产/价值实现;分析角度:社会生产/社会需要;单位
商品/部门总商品的价值;劳动消耗/社会使用价值。
7、劳动生产率 P41★
① 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② 两种表示方法:1、劳动生产率可以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2、
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用公式表示为:劳动生产率 = 产品量
/ 劳动时间;
③ 劳动生产率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成正比,同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④ 无论劳动生产力怎样变,同一劳动相同时间创造的价值量不变。
8、价值规律 P47
① 定义: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以此为基础进行商品的
等价交换。
② 作用:
⑴ 调节作用,指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⑵ 刺激作用,指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竞争中努力降低商品价格。
⑶ 分化作用。指价值规律作用导致优胜劣汰,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③ 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种现象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因为:
(1)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始终以价值为基础的。(2)从商品交换的总体来看,价
格的涨落会相互抵消,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等的。(3)价格变动也会影响供求关系,
在价格的不断波动中,使供求关系趋于平衡,从而使价格接近价值。
9 市场经济 P45★★(04 简答,14 分,市场经济的特点)
① 市场机制是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
② 市场经济在商品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较高阶段。
10 资源配置 P45★★
① 定义: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现实的生产性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和不
同方向上的使用。也就是社会总劳动时间的配置。
② 在现代经济中,资源配置有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两种方式。
一、计划资源配置方式:
⑴ 含义:以计划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通过计划机制发挥作用来实现资源配置。
⑵ 基本特征:直接决策者是中央计划机构
计划指标以行政指令形式层层下达
信息传导通过行政渠道纵向实现。
企业责任只是行政机构的附属物,完成计划指标,动力来源于外部。
二、市场资源配置方式。
⑴ 含义:指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来实现资源配置。
⑵ 基本特征:直接决策者是独立的市场主体。
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横向联系,形成总体的经济活动。
通过市场价格与竞争机制进行调节。
⑶ 机制:价格(最基础)、供求、竞争
⑷ 优势:自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局限:外短自分矛
12、价值量 P39(98 论述 20 分,02 辨析 3 分)
98 论述:论述商品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
02 辨析:商品价值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因此劳动者提高劳动生产率,就会
降低其所生产的商品价值,这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商品生产者不利。
① 指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
② 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③ 只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13、个别劳动时间 P39
① 各个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
② 由个别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
14、复杂劳动 P42
① 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
② 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计算价值量的时候,其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可以多
倍于简单劳动。在同种和不同种商品之间的比较。
③ 原因:一、训练和学习的费用;二、消耗体力之外还消耗智力。
15、简单劳动 P42
① 指不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就能胜任的劳动。
② 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区别不是由自然或生理条件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条件,主要
是由社会分工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别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决定的,衡量标准是相对的。
二、简答题
1、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01 简单,7 分)
一、名词解释:
二、理论意义: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① 它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
基础;
② 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
基础;
③ 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
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
2、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重点!)★★★
1)名词解释内容
值。如果说第一种含义是指价值的决定,那么第二种含义则
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重点!)★★★
(1)个别劳动:首先指属于不同所有制的劳动,私有制条件下,个别劳动即私人劳动;同
一所有制条件下,不同的有独立利益的企业的劳动也是个别劳动。
生产采用个别劳动形式的原因:
① 存在社会分工,各个生产者独立经营。②更重要的是生产者自身的独立利益。
(2)矛盾形成:商品经济中,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但是作为生产资料
的私有者,又具有个别劳动的性质,必须通过流通才能把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这就
形成了二者的内部矛盾。
(4)矛盾表现: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进而产生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对立。二者矛盾
是商品经济的根源。
(5)矛盾地位:二者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命运,所以
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论述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形式。(送分题!)
按照“价值规律”的名词解释回答就可以了
5、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和管理在商品价值创造中的作用?(重点!)★(08 辨析,4 分)
08 辨析:只有活劳动才创造价值,科技参与形成价值。
1)在现代经济中,科学技术、管理在经济增长、价值创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
出,越来越重要;
2)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是生产劳动者,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大多是复杂劳
动,、所以应该获得更多的报酬。
3)科技人员的劳动创造价值不等于科技本身创造价值。科技人员的劳动是一种活劳动
的形式,科技则是一种物化劳动的形式。商品的新价值只能由活劳动创造,而物化劳动形
式的科技本身不创造新价值。科学技术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时,分别作用于生产力中物
的因素和人的因素。
4)管理劳动也是一种复杂的劳动(主要是脑力劳动)。管理劳动是整个生产劳动的不
可分割的一部分。管理劳动首先是一种具体的劳动;管理劳动又是一种抽象劳动,管理人
员的劳动与其他生产劳动者一道作为生产过程的人力要素,利用物化劳动因素,生产出物
质产品,并使自己的劳动凝结于新商品之中。
第三章 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一、名词解释
1、货币 P50★★
① 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有两种使用价值)
② 货币是高级的价值形式。
③ 货币具有 5 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其中价
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2、价值形式
① 价值形式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②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③ 简单、个别、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一种商品 = 另一种商品
等式左边是“相对价值形式”,右边是“等价形式”。
等价形式: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
等价形式的 3 个特征:
⑴ 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物价值的表现形式;
⑵ 具体劳动成为它的对立物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⑶ 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物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④ 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
⑤ 一般价值形式:交换中所有商品的价值都通过一般等价物这一商品来表现。
⑥ 货币形式:货币成为一般等价物时。

3、价格(出的可能性很小)P53
①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② 价格的变动主要有两个原因:商品价值的变动和货币价值的变动。
4、价值尺度 P53★(04 简答,简述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联系和区别)
① 是货币表现、衡量、计量商品价值的尺度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②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可以是观念中的货币。(表现价值和实现价值的不同)
③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时,就是把商品价值表现为价格,会与价值背离。
5、流通手段 P54(06 辨析,4 分)
06 辨析:在货币形式的发展中,金属货币被纸币代替,是由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只
能决定的。
① 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② 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只能是转瞬即逝的要素,因此,纸币一类的价值符号
代替真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不足值的铸币、纸币就是由此只能演化而来的)
③ 流通手段改变了商品交换的形式,加深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W1-G-W2。
6、贮藏手段 P54
① 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贮藏起来的职能;
② 货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纸币不具备此功能。
7、支付手段 P55
① 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是随着商品交换过
程中赊帐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
②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商品经济的
内在矛盾。
8、世界货币 P55
① 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它是在前几个职能的基础之上发展起
来的。
② 货币执行世界货币职能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③ 世界货币是货币在国内职能的延伸,首先是充当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差额;
其次作为购买手段,用于单方面向国外购买商品;再次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
间转移。
9、货币流通 P64
① 定义:货币表现为一个不断流通的、不断的作为购买手段在买者和卖者之间交换位
置的运动;
② 货币流通以商品流通为基础,并为商品流通服务;
③ 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货币流通必须同商品流通相适应。
10、通货膨胀 P67(08 辨析,4 分)
08 辨析:金本位制情况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金本位制与黄金挂钩,没有纸币流通)
① 是指由于货币符号发行失去控制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货币现象;
② 通货膨胀是与纸币流通有密切联系的经济现象,只有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才有可能出
现。
11、通货紧缩 P68
① 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社会需求不足,物价水平疲软或下跌;
② 从本质上说,通货紧缩是流通中货币相对不足而引发的一种货币现象。
以下几个概念:外汇、汇率、货币层次、货币乘数等属于国际金融和货币银行学的概念一般
不考,放在复试里考。
12、外汇
① 外汇是国际汇兑的简称,包含动态和静态两种含义。
② 动态外汇,是指一个国家的货币兑换成另一国货币以便清偿国际间债券、债务关系
的一种活动。
③ 静态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通常情况下,外汇指的
是静态含义。
④ 在国际结算的条件下,它包括:银行存款、商业汇票、银行支票、外国政府国库券、
长短期政府证券、公司债券、股票及息票、外国钞票、有外汇价值的资产等。
13、汇率
① 汇率是指用一国货币折算成另一国货币时的比率,实际上,汇率是一种价格,是
用一国货币单位表示的另一国货币单位的价格,也即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的价格,所以
汇率也称为汇价。
② 汇率有直接标价和间接标价两种标价方法,世界上普遍采用的是直接标价法。
③ 汇率可分为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
④ 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国际收支状况、一国物价水平、国际间利率的差距、一国的货
币政策特别是利率政策,外汇储备、财政状况。
14、货币层次
① 随 着 信 用 制 度 的 产 生 与 发 展 , 货 币 范 围 不 断 扩 展 , 出 现 了
M0、M1、M2、M3、M4… .边界不同的货币层次。
M0=现金(纸币和硬币)
M1=M0+所有金融机构的活期存款
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M3=M2+其它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M4=M3+其它短期流动资产
② 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和依据是货币流动性,在上述货币层次划分中,随着货币层次
提高,其流动性呈递减态势。
③ 货币层次划分的目的,是为了把握流通中的不同口径货币的特点、性质、运动规律
以及它们在整个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货币层次的划分对于考察市场均衡,进行宏观具有
重要意义。
15、货币乘数
① 货币乘数是指在货币供给的过程中,中央 银行的初始货币供给和最终形成的社会
货币流通量之间存在着倍数扩张或收缩关系,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乘数效应。
② 货币乘数 K 是货币存量 D 对基础货币存量 R 的比率,表示货币供应量随基础货币
R 的变动而变动,它是基础货币转化为货币供应的倍数,用公式表示为 K=D/R,一般情
况下,K>1。
*16 纸币
是货币形式的内在矛盾产生的(磨损),仅仅是价值符号
二、简答题
1、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参考价值形式与职能的名词解释。
2、货币流通量是怎样决定的?纸币流通量又是怎样决定的?P64
1)货币流通量是由货币流通规律决定的,其基本内容是: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
品流通的需要。
在不考虑支付手段职能的条件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 = 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 / 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
速度(次数)
在进一步考虑支付手段职能的条件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 = (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 - 赊售商品价格总额 +
到期支付总额 - 互相抵消的支付总额)/ 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2)纸币流通量也是由货币流通规律决定的,但其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表现在:不管
纸币发行了多少,流通纸币总量必须同它所代表的流通金量相等,即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
货币金属量应该是:
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金属量 = 流通中所必要的货币金属量 / 流通中的纸币总额
3、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有哪些?
汇率也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影响外汇供求的因素,最终都会影响到汇率的变动。经济
因素是最根本的。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国际收支 状况会产生直接影响。一国国际收支发生顺差,就会引起外国对该国
货币需求的增长与外国货币供应的增加,顺差国的币值就会上浮,汇率增加;相反,逆
差国币值下跌,汇率下降。
(2)一国物价水平会影响其商品、劳务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物价上涨一般会
导致出口商品的减少和进口商品的增加,进而导致汇率的变动。同时,一国货币对内币
值的下降不可避免地影响其对外价值,削弱该国货币子国际市场上的信用地位,从而导
致汇率下浮。
(3)国际间利率的差距,将会引起短期资金在国际间的移动,若一国发生资本内
流,该国货币汇率就会趋于上浮,反之,资本外流,汇率下浮。
(4)一国的货币政策,特别是利率政策,是重要影响因素。如果一国财政预算出现
巨额赤字,这表明政府支出过度,通货膨胀和经常项目收支状况将进一步恶化,结果汇
率自动下浮,反之,自动上浮。
4、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和意义是什么?
① 货币层次的定义
② 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
③ 货币层次划分的意义
是为了把握流通中不同口径货币的特点、性质、运动规律以及它们在整个货币体系中的
地位,货币层次的划分对于考察市场均衡,进行宏观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不同流通性的
货币层次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不同,中央银行调控货币流通量时就不能同样对待,应
选择流通性强,与经济活动最为密切的层次作为重点,从而便于进行宏观经济运行监测
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同时,中央银行对不同货币层次的监测和控制,也促使各种金融机
构作出相应的反应。
第四章 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
(本章每年必有题出现,大题小题都有可能,重点在资本循环和周转这一块)
一、名词解释
1、资本 P69★★
① 定义:是不断的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殖的价值。
② 特点:
增殖性,不断地和无限地追求自身的价值增殖,是资本区别于一般商品和货币的根本特
征;
运动性,资本只有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相统一的运动过程中才可能增殖,资本运动速
度的快慢反映了资本增殖能力的强弱和形成一定时期内资本增殖量的多少;
返还性,投资者在开始投入资本的时候,目的就是要回收它(当然包括增殖额);
风险性,资本具有收益和风险并存的特点,一般情况下,收益越大,风险也可能越大。
③ 形态:
货币资本形态,即以货币形态表现的资本,它是资本最一般和初始的形态,主要存在
于资本的购买阶段,用于购买其他生产要素;
实物资本形态,是以物质形态表现的资本,分为商品资本和生产资本两类。
无形资产形态,是指市场主体所占有和使用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特有经济资源。
虚拟资本形态,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
2、无形资产★★★★★(已不是课后题)
① 是指市场主体所占有和使用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特有经济资源,它可以较长期的为
该主体提供一定的特殊权利,或有助于该主体取得一定的收益,通常包括:著作权、商标
权、专利权和版权等;
② 无形资产的主要特点是:
⑴ 具有非实物形态;
⑵ 它的存在使占有者或使用者借以取得单凭有形资产无法获得的收益;
⑶ 可有偿转让。
③ 无形资产的估价主要依据其潜在的获利能力,随着市场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围绕
无形资产开展的经营和竞争显得越发重要,
3、剩余劳动(已不是课后题)
① 是指一定时期内劳动者的劳动中超出必要劳动的部分,它会受工作日长短和劳动生
产率变化的影响;
② 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来源,是资本积聚、扩大再生产、社会进步的根源。
4、生产成本 P72
① 就是为生产商品和实现资本的价值增殖而发生的资本耗费;
② 生产成本的范畴对于企业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⑴ 生产成本构成了企业产品出售价格的最低界限,也是衡量企业盈亏的界限,对于企
业经营管理决策有重要影响;
⑵ 生产成本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⑶ 生产成本也影响着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
⑷ 此外,生产成本的回收状况,也关系到企业对原有正常生产规模的维持能力;
5、资本积累(重点!)★★★★★(已不是课后题)
① 在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把剩余价值即利润转化为资本,使资本规模
得以扩大的过程,叫做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② 资本积累是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剩余价值或利润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③ 资本积累的动因是资本增殖和市场竞争;
④ 资本积累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利润率、预付资本的大小、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所用
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积累率等。
6、资本积聚(06 名解,3 分)
① 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来使实际资本在实现量的扩大。
② 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前提和基础,资本积聚则能通过资本规模的扩大来增强资本
积累的能力。
7、资本集中 P73★★★★★
① 是指把若干个已有的、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
② 资本集中的主要途径有:并购、联合和发行股票、债券等。
③ 资本集中的两个杠杆:竞争与信用。
8、风险投资(重点!)P76★★★★★
① 风险资本的运营即风险投资,是资本经营的一种特殊类型。风险投资就是将资本投
向蕴含高风险、高收益和高成长可能性的中小型高技术企业或项目,并以一定方式介入该
企业或项目的管理和运行,在取得成功后既获得资本的高额增殖又实现资本回收的投资行
为。
② 与一般的资本经营相比,风险投资的主要特点是:
⑴ 投资对象是高技术,新兴产业的企业或项目,因而是一种具有创新效益的资本。
⑵ 追求未来高额资本收益并主动承担高风险。
⑶ 在投资的同时往往也参与管理或提供辅导、咨询等服务,目的是降低投资的风险。
⑷ 具有资本主动退出的要求和机制。
③ 作用:
(1)支持科技创新(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3)完善市场机制,促进市场经济
(4)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
9、资本循环 P78★★★★★(99 年简答 10 分,02 年简答 6 分)
02 年简答: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的联系和区别。
① 产业资本从其最初的形态即货币资本形态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售卖等阶段,
并相应变换资本的职能形态(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只能职能形式),使价值
增值,然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这一过程就是产业资本的循环;
② 产业资本的循环公式为:G 货币资本— W(Pm、A)生产资本… P 生产 … W’商品
资本— G’。
从 G 到 G’观察货币资本循环,从 P 到 P 观察生产资本循环,从 W’到 W’观察商品资
本循环。
③ 资本循环进行的必要条件
1)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同时并存。
2)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循环在时间上的相互继起。(三个阶段)
3)产业资本的三种资本职能形式在循环中的并存及其相互继起,互为条件,互相制约。
10、资本周转 P81★★★
① 定义:资本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就叫做资本周转;
② 重点:资本周转的重点在于周转速度,而资本循环的重点在于实现条件。

*10.5 资本的周转时间
① 定义:指预付资本以一定的形式为起点,到它带着利润以同样的形式返回出发点所
耗费的时间
② 内容: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资本生产时间包括:(1)劳动时间(2)劳动过
程的正常中断时间(3)生产要素的储蓄时间。资本流通时间包括(1)购买时间(2)售卖
时间。
③ 公式:n = U/u,其中 n 代表资本周转次数,U 表示年,u 表示一定资本量周转一次
的时间;因此,资本的周转速度和周转次数成正比,和周转时间成反比。
④ 影响因素: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率,固定资本的比重越大,
周转速度越慢;流动资本的比重越大,周转速度越快;
⑤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指包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在内的预付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的
平均周转速度,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公式为: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 (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 + 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
额) / 预付资本总量
11、固定资本 P82★★★★★(01 年辨析,3 分)
01 辨析:固定资产就是投放到生产资料上的不变资本,流动资产就是投放到劳动力上的可
变资本。(固定资产-劳动资料,不变资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流动资本—劳动力和劳
动对象,可变资本-劳动力)
① 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其使用
价值随逐渐损耗而一部分一部分的逐次转移到所生产的产品中去,并随着商品的出售以货
币形式逐渐回收。直到使用寿命结束,其价值才全部转移完毕。
② 固定资本的比重越大,全部资本的周转速度越慢,反之越快。
12、流动资本 P82★★★★★(08)
① 是指以原料、燃料以及动力、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以及用于购买劳动力的
那部分资本。
② 购买劳动对象的生产资本,是采取原有价值一次转移的方式,
③ 购买劳动力的资本的价值周转则是以新价值的再创造来补偿劳动力价值的损耗,但
形式上也是价值的一次性回收和补偿(已按教材更改)。
13、固定资本的损耗:
① 有形损耗
是指厂房、机器设备等固定资本在物质形态上的损耗,它是由使用价值的损耗引起的,
所有又称为“物质损耗”,造成有形损耗的原因有两个:① 使用;② 自然力的作用。
② 无形损耗
① 是指机器设备等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技术进步引起的资本价值的贬值,它与使
用价值的损耗无关,又称“精神磨损”。
② 原因有两个:① 生产同类设备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生产技术进步
② 出现了更好的新机型。——科技创新的作用
*15、折旧
① 折旧是实现固定资本更新的基本途径,是固定资本价值周转所采取的特殊形式;
② 折旧就是指对固定资本价值转移量的计算以及从商品销售中逐步提取和回收这部分
价值的方式;
③ 折旧率低,表明固定资本使用年限长,它可以降低分摊到每一产品上的固定资本费
用,但会减慢固定资本周转速度,不利于及时采用新技术和减少无形损耗;折旧率高,有
利于较快采用新技术,减少无形损耗带来的损失,但可能会暂时增加单位产品分摊的固资
费用
16、利润
① 定义:是商品价值扣除生产成本后的余额。
② 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种转化形式,如果把价值增值额与全部预付资本比较,
即看作是大于预付资本的增值额,则是利润。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③ 掩盖性:利润概念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17、利润率
① 是指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又称资本利润率。
② 用公式表示为:利润额=利润率/全部预付资本*100%
③ 决定和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有:劳动的因素(剩余劳动比例)、资本的因素(节
约资本)、市场的因素。
④ 社会范围内不同部门资本价值增殖的一般要求: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18、资本经营(05 年名解,3 分)
见简答
二、简答题
1、概述资本的一般特点和主要形态。(可能出,送分题!)P69
名解
2、说明资本积累的动因及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并比较资本积累与积聚,资本积聚与集中
的区别和联系。(重点!)(已不是课后题)
1 )资本积累的动因:
① 资本积累的内在因素是实现资本的价值增殖
② 资本积累的外在因素是市场竞争。它迫使资本积累以提高竞争力
2 )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① 利润率的大小,正比。② 预付资本的大小,正比
③ 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可以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下降,,一定的资本积
累量可以购买更多的产品即要素,使资本积累的实际效果提高;
④ 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这一差额会随着资本总量的增大而增大;
⑤ 积累率,在利润量一定的情况下,积累率越高,资本积累量越大。
3 )资本积累与资本积聚的比较:(先把两者的定义都给出,如前所述);
① 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前提和基础;
② 资本积聚能通过资本规模的扩大来增强资本积累的能力。
4 )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比较:★★★★★
① 联系:共同点: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都能使单个资本的规模增大,
相互促进:资本积聚使单个资本增大,有利于它在竞争中加快资本集中;资本集
中又使单个资本具有更大的增殖能力,促进资本积累并推动资本积聚;
② 区别:⑴ 资本积聚以剩余价值的积累为前提,资本集中则不;
⑵ 资本积聚的实现会受社会所能提供的实际生产要素增长的制约,资本集中则
很少会;
⑶ 资本积聚增大了社会总资本,资本集中只能改变资本的结构和质量;
⑷ 资本集中扩大资本规模的速度比资本积聚快。
3、谈谈资本经营的特点和主要的资本经营方式。(重点!)P74★★★
1 )资本经营的定义:
资本经营就是资本产权的主体以价值形态的资本为经营对象,通过调整、交易、优化重
组等方式,来实现资本价值量的保值增殖的一系列市场行为。
2 )资本经营与一般资本运动的关系:
一个共同点:同一般生产经营领域中的资本运动一样,运动的目的都是价值增殖。
四个不同点:
① 内容和对象的特点,资本经营一般不注重资本的物质内容,而主要着眼于价值化、
证券化的资本;
② 经营方式的特点,资本经营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资本的结构调整、资本置换、资本
交易、资本扩张与收缩等方式来优化资本;
③ 市场的特点,资本经营除企业内部的资本结构调整外,主要依托资本市场、产权市
场来开展企业并购、股权转让和长期融资,此外也涉及外汇、期货、黄金市场的交易行为;
④ 资本经营的收益和风险都比较大;
⑤ 资本经营更多的依赖产权主体的明确、要素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的存在,
还要有一批有运筹资本能力的、敢于冒险也善于避险的、有创新精神和活力的资本经营者;
3 )主要的资本经营方式:
① 利用证券市场或其他形式的产权交易市场进行资产的收购、出售、购并、托管和租赁
等,包括投资性买进和卖出股权等形式;
② 利用金融市场进行投机性交易,通过低买高卖赚取差价,或通过投机性交易提高公
司股票市值;
③ 对资产存量或增量进行调整,用以改变资本使用价值的物质形态,从而改变投资的
规模、方向和结构,在这点上体现了资本经营与商品、市场的经营的直接结合;
④ 无形资产的经营,无形资产的所有者可以通过协议转让、拍卖所有权或使用权,或
运用特许经营等方式转让使用权,来实现无形资产的价值增殖;
⑤ 风险投资,是资本经营的一种特殊类型。风险投资就是将资本投向蕴含高风险、高
收益和高成长可能性的中小型高技术企业或项目,并以一定方式介入该企业或项目的管理
和运行,在取得成功后既获得资本的高额增殖又实现资本回收的投资行为。
4、试分析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和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也可能出!)
见名解
*5、资本流通公式和货币流通公式的区别:
流通形式不同 G-W-G’ W-G-W;流通的目的不同,为使用价值与为增殖而交换;流通的限
度不同,资本的流通是周而复始的。
第五章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市场实现
一、名词解释:
1、单个资本(考的可能性很小)
① 指各自独立地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实现价值增殖。
② 各单个资本都是社会资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单个资本的增殖与风险受社会资本的构
成及社会资本运动的质量所制约。
2、社会总资本(重点!)P84★★★★★
① 定义以社会分工和市场交换为条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全社会各单
个资本的总和。
②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互为条件相互交替的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
③ 社会资本的构成具有广泛性和系统性。
1)广泛性是指社会资本所包含的单个资本,投入到各个部类与各个产业之间。
2)系统性是指构成社会资本在各产业及产业内部各部门的资本投放都必须符合一定的
客观比例;而且各部门和产业的资本,其各自运行也必须互相配合。

3、两大部类 P86★★★
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根据其最终用途,区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相应地,
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
第一部类(Ⅰ)是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
第二部类(Ⅱ)是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4、三次产业 P87(06 年名解,3 分)
① 是按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发展序列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来划分的,它同时也
反映了社会生产的历史阶段和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② 按照三次产业的分类,第一产业主要指农业,包括直接以自然物为劳动对象的农、
林、牧、渔等行业;第二产业主要指工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等在内的对初级产品进行加
工的行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如商贸、旅游、金融保险、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
③ 两大部类与三次产业划分的区别与联系:方法论上,前者更为抽象,后者更为实用;
涵盖面上,前者以社会总产品概念涵盖所有部门,后者以国民生产总值涵盖所有部门;计
算口径上,后者只计算增加值,不计算原材料。联系:各个产业也可以按构成划分为不同
部类。
5、卖方市场 P96
① 指因产品短缺而供不应求的市场形势,此时卖方在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市场竞争
主要表现为买者之间的竞争;
② 卖方市场中价格趋于上涨。
6、买方市场 P96
① 指产品供大于求的市场形势,此时买方在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市场竞争主要表现
为卖方之间的竞争;
② 买方市场中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③ 供给略大于需求的买方市场最理想,买方市场是市场经济中的一般市场状况。
二、简答题:
1、怎样认识社会资本运动和单个资本运动的联系和区别?
1)社会资本运动和单个资本运动的定义:
① 单个资本运动是指单个资本经过循环过程和流通过程,依次变换不同的资本形态,
独立进行循环和周转,实现着单个资本的再生产。
② 社会资本运动是指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的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
2)社会资本运动和单个资本运动的联系:社会资本运动是单个资本运动的有机组合,
单个资本运动是社会资本运动的组成因子。
① 从运动过程看,二者都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② 从运动形式看,在循环过程中都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三种职能形式;
③ 从运动目的看,都是为了实现价值增殖。
3)社会资本运动和单个资本运动的区别:
① 单个资本运动只涉及生产消费,社会资本运动不但包括生产消费,且包括生活消费;
② 单个资本运动只涉及媒介生产消费的资本流通,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媒介生产消
费的资本流通,而且包括媒介个人消费的一般商品流通;
③ 单个资本运动只涉及预付资本的运动,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预付资本的运动,而
且包括剩余价值的运动。

2、怎样认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P88★★★(02 年辨析,3 分)
02 辨析:只要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全部得以实现,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就可以顺利进行。
① 研社会总产出的实现问题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② 首先,社会资本再生产反映了资本的现实运动,资本从商品形式向货币形式的转化,
是资本运动之“惊险的跳跃”。它表明既有生产过程是否能顺利完成,也同时表明下一个
生产过程能否正常开始;
其次,社会再生产的进行,不仅要求生产中所消耗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而且要
求资本价值所反映的实际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
所以,社会总产出的实现包括了价值补偿和使用价值替换,也包括了总量补偿和结构
性的补偿,所有这些补偿和替换过程就是社会总产出在价值和使用价值形态上都得到实现
的过程,它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3、试解释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两大部类产出各自的平衡关系如何才能成
立?
1)定义:
简单再生产是指社会剩余产品是用于消费而不是用于积累的,生产再维持原来的规模
上重复进行。
扩大再生产是指社会生产再社会总资本循环运动中不断扩大规模,它可以通过生产要
素投入的增加或生产要素产出效率的提高或二者同时发生而得以实现。
2)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两大部类产出的平衡关系:

① 基本实现条件:

第一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

第二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

3)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两大部类产出的平衡关系:

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第一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

第二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

扩大再生产的两个前提条件:

4、分析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特点。P96
1)定义见名词解释
3)卖方市场的特点:
在卖方市场中,消费者主权的行使是比较困难的,企业也往往缺乏研究市场需求,改
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的动力,社会缺乏活跃的微观经济基础。
4)买方市场的特点:
在买方市场中,消费者的地位较高,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的竞争创新意识强,资源
配置趋于优化,因此一定的买方市场形势是优于卖方市场形势的。但是,若供给过多的超
越了现实的需求,买方市场的正面作用也会走向反面:大量产品积压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
失业率上升,可能发生信用危机。
第六章 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
一、名词解释
*0 信用
信用指的是一种借贷行为,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是定期的
以偿还为条件的单方面的价值转让运动,信用可分为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
企业信用、消费信用等。
1、商业信用 P99(04 名解,3 分)
① 定义:是指以赊帐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
② 形成过程:以这种方式买卖商品时,买方不立即支付现金,而是承诺在一定时期后
再支付,这样形成了商业信用关系。赊销的商品价格一般要高于现金买卖的商品价格,其
差额就形成了赊购者向赊销者支付的利息。
③ 特点:
⑴ 商业信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
⑵ 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在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
⑶ 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状况。
④ 地位:商业信用是最早出现的信用形式,是整个信用体系的基础。
2、银行信用 P99★★★★★
① 定义:是指银行以存款、放款等形式提供的以货币形式为主的信用。
② 形成过程:银行通过借贷关系,将再生产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货币资本和社会上的闲
置资本集中起来,再把它们贷给需要货币资本的企业。
③ 特点:
⑴ 银行信用的实质是银行作为中介使货币资本所有者通过银行和职能资本之间发生
的信用关系;
⑵ 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本;
⑶ 银行信用有可能突破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信用的规模和范围。
④ 地位:银行信用在信用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3、国家信用 P99★★★★★
① 是指国家借助举债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
② 国家在这种信用关系中处于债务人的地位;
③ 国家信用在国内的基本形式是国债,它通常以发行公债券和国库券的形式来实现;
④ 只要政权稳定,国家信用的信用度就是最高的。
4、消费信用
① 定义:是指工商企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
② 方式:消费信用的方式主要有赊账、分期付款和发放消费信贷等等。
③ 内容:赊账和分期付款属于商业信用,发放消费者信贷属于银行信用范畴。分期付
款多用于耐用消费品的交易。
5、股份有限公司 P105★(01 年名解,2 分)
1)定义:指公司股东的责任仅以所认缴的股票面额为限的公司
2)特征:① 公司的全部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且股票可以在社会上公开出售;
② 公司的股份可以自由转让,但不能退股;
③ 股东个人的财产与公司的财产相分离,股东凭股票分享公司的收益,但对公司负债
只负有限责任,即以股票面值为限。
④ 公司以本身的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3)股票价格=预期股息÷利息率
6、虚拟资本 P107★★★(02 年辨析,3 分)
① 定义: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
② 形式:主要有两种,还有衍生。
(1)信用形式上的:。主要有期票、国债券等,同一笔货币反复使用便产生虚拟资本;
(2)收入资本化形式上的:主要由股票、债券构成,同一张所有权证书或债权凭证反
复交易就形成了虚拟资本。
(3)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股指期货、外汇期货等则是由股票、外汇交易衍生出来的,
可以说是虚拟资本的进一步衍生。
③ 产生原因: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发展的结果。(详见大题)
7、虚拟经济 P112
①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与资本证券化的产物,是源于实体经济又相对独立
于实体经济的虚拟资本的活动。
② 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和资本证券化的产物,但各种信用工具和证券化的资本形式并
不必然是虚拟经济。
③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关系。
8、泡沫经济 P113★★★
① 定义:是指虚拟资本及其衍生出的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导致的投资过度的经济现象。
② 表现形式:一种或一系列资产在经历了连续涨价之后市场价格远远高于实际价值的
一种经济现象。表现领域:房地产、股票等。
⑴ 企业高负债投资不能回流,泡沫经济。(20 世纪 80 年代的日本泡沫经济)
⑵ 股市、房地产市场和外汇市场上的过度投机。(97 东南亚金融危机,实体经济货币
量减少)⑶ 2000 年初,纳斯达克市场上高科技股价格猛跌所表现的 IT 产业的泡沫经济。
③ 泡沫经济的危害是,其发展和破灭会对经济产生灾难性影响。使国民经济总量虚假
增长、结构扭曲。
9、实体资本
是本身具有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挥实际作用的资本。实体资本与虚拟资本存在对立统一的关

10、实体经济 P112
既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贸物流、建筑业、服务业等提供方式实在在商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
*11 银行
1)定义:银行是经营货币资本业务的企业
2)发展过程:①商业信用的发展是基础。②与货币经营业的发展紧密联系。
3)现代银行的发展:①支配工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②加快垄断组织的形成。③业务多样化。
4)商业银行:以办理工商企业存贷款为主要业务的银行。特点是直接与工商企业发生业务联系。
可以划分为单元制、分支制、集团制、连锁银行制,业务包括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
5)政策性银行:政府投资设立的,根据政府的决策和意向专门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银行。
6)中央银行:银行的银行,是银行体系的中心环节,享有发行货币的垄断权,代表国家管理全
国银行,制定执行金融政策,管理全国金融市场。
*12 银行资本:
1)定义:在借贷资本的基础上产生的,银行所有者为经营银行获取利润所投入的自有资本和通
过各种途径集中到银行的货币资本。包括这两部分。
2)特点:①在货币经营业的基础上产生。②存在形式主要有两种,现金和有价证券。③除了以
银行信用的形式存在还以买卖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
二、简答题
1、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1)名词解释:
2)联系:
① 商业信用工具需要银行信用工具来替代;
② 银行信用的产生是克服商业信用局限性的需要。
3)区别:P99(各自特点)
① 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在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而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
资本。
② 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状况;而银行信用可以突破商业
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信用的规模和范围。
2、论述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的关系。P107
1)名词解释。
2)信用制度对虚拟资本的影响——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发展的结果:
① 货币虚拟化是虚拟资本产生的前提;
② 借贷资本信用关系是虚拟资本产生的根据。股票等资本所有权证书,可以获得定期
收入,逐渐被视为可以独立的获取收入,成为具有不同于现实资本存在形式的虚拟资本;
③ 社会信用制度的逐步完善是虚拟资本产生的基础。股票,债券的成功发行并从购买
者手中获得现实的资本,并投入生产经营过程依托于庞大的信用体系,特别是离不开银行
信用的参与。
3)虚拟资本也对信用制度产生影响:
① 银行资本本身的虚拟化。随着有价证券独立运动的发展以及有价证券高收益的性质,
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逐渐同意债务人用有价证券来担保获得贷款。这使银行资本由两部分构
成:一是现金(银行券),二是有价证券。银行资本的虚拟化不仅表现为发放贷款时作为
担保手段吸纳的股票、债券等,还有相当部分是银行作为一项投资直接购入的企业股票、债
券;
② 虚拟资本还导致大量金融衍生品的产生和发展。金融衍生品指以货币、外汇、股票、
债券等传统金融工具为基础衍生出来的,作为买卖对象的金融商品。如利率期货,股票指
数期货和股票期权等。衍生证券的利润已经与实业投资没有什么关系,而是源于衍生证券
市场上的利润再分配。
3、说明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区别和联系。P110(04 年简答)
1)定义:
2)联系:① 虚拟资本的存在和运动要以它所表现的实体资本为基础:
⑴ 实体资本的运动状况决定虚拟资本的运行状况。
⑵ 实体资本运用的规模影响着虚拟资本发行的规模
⑶ 实体资本的循环周期影响虚拟资本的周期波动。
② 虚拟资本对实体资本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⑴ 虚拟资本和现实货币资本都是实体资本循环运动的起点。
⑵ 虚拟资本的流向影响着实体资本的分配比例和结构;
⑶ 虚拟资本扩大了实体资本的活动范围。
3)区别:
虚拟资本价格不由实体资本的价值决定的,而是由预期收入和平均利息率决定的。虚
拟资本的价格变动呈现出相对独立的运动。虚拟资本价格运动的特点是:
① 预期收益的可靠程度成正比;②与利息率成反比;
③ 与证券市场的供求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
4、论述虚拟经济的正、负效应。P112(07 年论述,12 分)
1)虚拟经济的定义:
①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与资本证券化的产物,是源于实体经济又相对独立
于实体经济的虚拟资本的活动;
② 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和资本证券化的产物,但各种信用工具和证券化的资本形式并
不必然是虚拟经济;
③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关系。
2)虚拟经济的正效应:
它的发展在总体上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① 虚拟经济的发展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融资工具;
② 虚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实体经济存量的重组和结构调整;
③ 虚拟经济的发展可以降低实体经济中的投资风险;
④ 由于虚拟经济的金融资产在企业和居民的资产组合中会占越来越大的比重,虚拟
经济的市场状况会产生明显的财富效应。
3 虚拟经济的负效应:
集中表现在因投机过度而引发的泡沫经济上。见名词解释。
第七章 竞争与垄断
(本章一般都是名解或简答,没有辨析和论述)
一、名词解释
1、产品差别 P122
① 指同类产品由买方的偏好而形成的具有不完全替代关系的状态。
② 造成产品差别的原因主要有:
⑴ 产品的物理差异;质量等方面差异。⑵ 买方知识的差异,如不了解质量,只看外
观;
⑶ 买方的主观差异,广告宣传造成的偏好;⑷ 服务方面的差异;
⑸ 特殊销售活动;
⑺ 销售地理位置的差异。
在多种因素中,企业研究与开发、销售活动是最基本的原因。
③ 在垄断竞争条件下,扩大和维护产品差别是企业间竞争的重要手段。
2、过度竞争 P117(09)
① 定义:是企业数量多、非集中的竞争性产业中常见的现象。
② 标准:⑴ 企业过度进入该产业;
⑵ 过度进入的企业长期不能退出,造成该产业生产能力的闲置或产品的积压。
③ 影响:1、难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2、阻碍价格机制正常作用。
3、加大竞争成本、损害创新能力。
3、有效竞争 P127(08 年名解,3 分)
就是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
① 从短期看,如果现实的市场背离了完全竞争的某个条件,那么最好在其他条件下也
有所背离,这样的竞争才是有效的;
② 从长期看,存在潜在竞争和替代品竞争的产业或市场,就是有效竞争的产业或市场。
③ 工业生产经营的多样化也具有竞争的性质。

4、资本集中 P118
① 就是个别资本结合形成更大的资本。
② 资本集中是竞争的结果,又因为科技进步和信用制度的完善而不断得到强化。
5、垄断 P113
指少数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通过协定、同盟、
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或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和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
6、卡特尔 P185
① 同类商品的企业在划分销售市场,规定商品产量、价格达成的协议,形成一个初级
的垄断组织。
② 它受协议约束,但在生产、经营、销售、法律上独立。
6.1 辛迪加:同类商品,仅仅在生产上独立。
6.2 托拉斯:合并,不独立 6.3 康采恩:跨部门的垄断组织。
7、自然垄断 P120
① 在某些公共事业中,由一家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比由两家以上企业共同提供产品、
服务成本更低,就形成了自然垄断。
② 它与技术条件、市场规模密切相关,也是政府的市场准入管制的结果。
8、完全竞争 P120
按照西方经济学答即可
9、完全垄断 P121
① 定义 是指某个产业上,卖方只有一家企业企业,其产品没有替代品,新企业进入为
不可能的市场结构。
② 原因 完全垄断形成的原因是进入障碍。⑴关键性资源为一家企业所拥有。⑵政府给与
一个人或一个企业排他性生产某种产品的权利。⑶自然垄断。
③ 现实性 完全垄断除了仍存在某些公共事业中的自然垄断外,越来越成为关于市场结
构的一种纯粹理论假说。
10、寡头垄断
① 是指由提供相似或相同产品的少数几家企业组成的市场结构。
② 寡头垄断的形成是竞争的必然结果。也是某些产业部门的技术经济特点使然,是客
观的经济现象。
③ 形成原因:⑴ 长期竞争导致某些产业部门只有少数企业存续。
⑵ 产业技术特点决定了某些产业部门具有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效果
⑶ 寡头垄断也是产业市场供求机制产生的结果。
11、垄断竞争 按照西方经济学答即可,外加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
二、简答题
1、论述竞争与资本集中的关系。P118★
1)资本集中名词解释
2)竞争:商品生产者或其他经济利益主体为争取有力的生产、销售条件,从而获取更
多的经济利益进行的角逐。分类,完全/不完全,价格/非价格。
竞争能保证有效率的企业具有使用有限资源的优先权,并供给社会所需要的产品。
2)资本集中是竞争的结果:
① 同一部门中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引起了资本集中(进退出市场)
② 不同部门之间企业的竞争也在引起和扩大资本集中(组建企业集团面对部门壁垒)
③ 竞争引起的资本集中具有越来越充分的技术基础。
④ 信用和股份公司是竞争引起的生产资本集中得以加速的杠杆。(股票集中、企业合
并)
2、谈谈垄断的各种类型及成因。
1)垄断的定义
2)垄断的类型:P120
① 按照垄断主体存在的不同领域,可以把垄断区分为经济垄断和行政垄断(如地方保
护主义)。其中经济垄断有以下 4 种:
⑴ 自然垄断
⑵ 技术垄断,指经济主体对技术专利的排他性占有和使用的权利;
⑶ 市场垄断,指少数企业或组织排他性的控制要素和产品市场;
⑷ 产品差别垄断,指由于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的差别化,而在事实上形成排他性的生
产、经营,如品牌效应。
② 按照垄断行为来划分至少有以下 3 种:
⑴ 价格垄断行为,如垄断高价或低价;
⑵ 非价格垄断行为,如广告,研发,销售,售后;
⑶ 组织垄断行为,如购并。
2)垄断的成因:P119
竞争引起的生产和资本集中为垄断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与必要性:
① 可能性:
由于社会生产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大企业手中,在一个产业部门中,少数大企业的生产
和销售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的份额,这使得少数大企业有可能超越单个企业组织的局限,
在一个产业或若干个相关产业部门之间进行更高层次组织协调。
② 必要性:(02 年简答,6 分)
02 简答:为什么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
⑴ 生产集中使企业规模扩大,大企业的生产能力迅速膨胀。如果按照自由竞争的产量
势必造成生产过剩与资源浪费,为了保持与扩大利润,大企业间有必要结成垄断组织,瓜
分市场份额,以调节生产;
⑵ 生产集中使大企业规模巨大资本雄厚,产品及企业形象在公众中有一定地位,这在
生产经营领域构成了较高的进入壁垒,自由竞争受到限制,逐步形成了少数大企业寡头垄
断的格局;
⑶ 少数大企业之间势均力敌,为了避免过度竞争造成两败俱伤,达成垄断协定。
3、论述垄断条件下竞争的基本形式。P125
竞争引起垄断,但垄断的形成并不会完全消除竞争,而只是改变了竞争的集体目的和
手段、形式和后果。
1)垄断资本与非垄断资本之间的竞争.
① 依靠进入壁垒排挤中小企业。进入壁垒包括多种形式,其中主要有:
⑴ 由垄断企业的巨大规模形成的壁垒;
⑵ 大垄断公司在产品差别、垂直联合、生产多角化等方面形成的壁垒;
⑶ 由于垄断组织控制投入品而形成的壁垒;
⑷ 由于庞大的销售费用形成的壁垒; ⑸ 通过倾销手段而形成的壁垒。
② 通过转包等形式控制中小企业。
③ 通过要素市场买方垄断掠夺生产要素的中小企业。

2)垄断资本之间的竞争主要在两个领域内展开:一是同一部门内部垄断企业之间的竞
争;二是不同部门之间垄断企业的竞争。
同一部门内部垄断企业之间竞争的主要形式有:
① 在价格协调的同时进行公开或隐蔽的价格竞争;
② 广泛的非价格竞争(主要形式)和市场外竞争。
③ 改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以降低成本。
不同部门之间垄断资本的竞争主要发生在两个方面:
① 垄断企业在相关垄断部门之间的竞争,表现在纵向经济联系上,如一个垄断资本为
另一个垄断资本提供原料;
② 垄断企业在非垄断部门内部的竞争,表现在部门内剩余资金在其他投资领域的竞争。
4、论反垄断的作用与局限。
1)反垄断政策 P128
通常通过立法(反垄断法)对垄断行为进行规范和制约,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具体内
容有:
① 预防形成垄断市场结构的政策,。
② 对垄断性市场结构的事后调整政。
③ 禁止或限制企业间的共谋,卡特尔和不正当的价格歧视,对欺骗,行贿和压制竞
争者的行为进行裁定等。
2)反垄断的作用 P129
① 对生产的过度集中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
② 对企业间的勾结行为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使公开的垄断组织已不能合法存在。
3)反垄断的局限 P130
① 立法机构,不断采取修改条文、另立特别法、制定豁免条例等办法,使许多垄断组
织得以逃避反垄断法的制约;
② 行政机构则按照“三权分离”原则,司法部可以通过不起诉,使垄断组织得以逃避
反垄断法的制裁;
③ 法院对案件的判处,也可以利用法律条文的含糊不清,做出无罪的决定。
因此,反垄断法事实上未能阻止垄断组织迅速膨胀及各种形式的企业勾结、联合的发
展。而且,反垄断法的实施与否经常取决于政府的需要。
5、论过度竞争的资源配置缺陷(05 年简答,)
如名词解释。
第八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名词解释
1、劳动力商品 P138(03 年简答,8 分)
03 简答: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① 定义:劳动力是指潜藏在人体内的劳动能力,劳动力商品是指作为商品买卖的劳动力
② 使用价值与价值:劳动力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劳动,价值由维持生
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
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这用于再生产劳动力;二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
的价值,这用于延续劳动力供给;三是劳动力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这用于提高
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③ 地位: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④ 两个基本条件:1、有人身自由;2、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2、剩余价值 P139
① 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支出的剩余劳动的凝结。
② 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就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用于无偿为
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3、剩余价值率 P141
为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成都,剩余价值率 m’即剩余价值 m 和可变资本 v 的比率,
有两种表示方式:
① 物化劳动表示法,剩余价值率等于剩余价值比可变资本,它表示雇佣工人劳动创造
的价值中,资本家和工人各占多少份额;m’=剩余价值/可变资本=m/v。
② 活劳动表示法,它表明在工人的一个工作日的全部劳动时间中,有多大部分用于补
偿劳动力的价值和给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4、不变资本 P140
① 根据在剩余价值生产或价值增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以把全部预付资本区分
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② 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它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产品,以生产资料形式
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不变资本。通常以 C 表示。
5、可变资本 P141
① 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
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价值增殖,所以叫可变资本。通常以 V 表示。
② 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6、剩余价值规律 P146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
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7、资本原始积累 P134
① 定义:是指资本生产方式确立之前,通过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与劳动
者分离,生产资料和大量货币财富再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过程。
② 实质:实质上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③ 两方面: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以及货币转化为资本,另一
反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
8、雇佣劳动制度 P136
① 定义:是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雇佣劳动为其生产,并从雇佣劳动者的剩余
劳动中获取剩余价值的制度。
② 地位:雇用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私有制是基础)
③ 前提:劳动者成为商品是雇佣劳动制度建立的前提。
④ 作用: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重新结合是在雇佣制度下实现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
不但创造自己的工资收入,而且无偿的为资本家创造出利润。因此,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
家无偿占有工人劳动成果的剥削制度。
9、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之间的关系★★★(已不是课后题)
1)含义: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
差额。
2)联系:全体厂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相对剩余价值。
3)区别: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的,相对剩余价值是普遍的。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137
① 劳动力成为商品:名词解释
② 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在运动过程中,货币转化为资本为起始点,在生产中增殖,带来剩余价值,这正
是资本总公式(G-W-G’)中价值量发生变化的原因。
③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一、矛盾:资本流通公式,G(货币)-W(商品)-G’(更多货币),从形式上看,由于
价值规律要求等价交换,资本总公式同价值规律相矛盾,事实是货币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增
殖。
二、产生阶段:剩余价值既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必须以流通
过程为媒介,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所以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
三、产生原因: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商品,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能创造比
它本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
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并为资本家所雇佣,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剩余价值生产包括哪两种基本方法?P143
剩余价值的生产包括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长度而产生的剩
余价值,而高劳动强度实际上等于变相延长了工作日,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受到两+1 个因素的限制:生理界限和道德界限。除此之外,工作日
的长度还取决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力量对比。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它主要是通过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
3)关系:
从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来看,这两种方法是一致的。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
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则是在工作
日时长不变,进一步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获得更高的价值。
但它们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初期,由于
生产力发展比较缓慢,绝对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加重剥削的主要方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
展,科学技术发展,从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作用就日益突出了。

3、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重点!)
1)剩余价值规律名词解释
2)是基本规律的原因
①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实现资本的价
值增殖或者说生产剩余价值。
②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主义的生
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都是以获取剩余价值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
③ 剩余价值规律还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历史趋势,一方面,动了资本
主义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大了剥削,加深了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将被别的生产方
式所代替。

4、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
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P132
⑴ 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于封建社会内部
① 封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逐渐解体,为新
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② 具体上,商品经济中的人发生分化,一部分通过原始积累上升为最早的工业资本
家,而大部分成为雇佣劳动者。
⑵ 取代解放生产力
资本原始积累使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而雇佣劳动制度又使二者重新结合。
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主义发展出高于封建社会的生产力。
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主义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历史体现。
5、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P136
① 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雇佣劳动制度,即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雇佣劳动者
为其生产,并以雇佣者的剩余劳动中获取剩余价值的制度。
②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的 原始积累造成直接生产者
和生产资料的分离。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重新结合是在雇佣劳动制度下实现的,劳动力除
了自己的劳动力外一无所有,不得不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中,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劳动成果的剥削制度。
③ 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剥削制度,其本质特征也就是特有的生产资料同劳动者的结合方式
就是雇佣劳动制度。
6、剩余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P139
⑴ 定义:剩余价值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
剥削占有的部分。
⑵ 生产过程
① 劳动的二重性角度:劳动者用具体劳动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把生产资料的价
值转移到商品中去,同时,劳动者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又形成商品的新价值。
② 劳动时间角度: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必
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超过生产劳动力价值的“一定点”之后的剩
余劳动时间用于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7、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四个前提)(05 年简答,7 分)
05 简答:简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如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
①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
②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降低劳动力价值为前提。
③ 降低劳动力价值以降低生产资料价值为前提。
④ 降低生产资料价值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为前提。
⑤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全体企业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
⑥ 全体企业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求为前提。
第九章 资本主义的分配
一、名词解释
1、平均利润 P155
① 定义:是指各部门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
② 公式:平均利润率 = 剩余价值总额 / 社会总资本
② 实质:它的形成实际上是由于资本的有机构成和资本的周转速度不同,导致利润率
高低不同,但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导致不同部门竞争的结果。
2、生产价格 P156(06 年辨析,4 分)
①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用公式表示为:pp = K
+ p。
③ 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价格围绕生产
价格上下波动。在质的方面,生产价格只同资本相联系,同活劳动没有联系;在量的方面
生产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这不是对价值规律的违背,只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形式发生
了变化。一、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利润总额与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总额还是相等的。
二、从个别部门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同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生产
价格总额也必然和价值总额相等。
三,生产价格随商品价值的变动而变动,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生产
价格就会降低,反之上升。
3、利润率 P153(03 年辨析,4 分)
03 辨析: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不仅是一种质的转化,而且两者在量上也不相等。
① 定义: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② 掩盖方式:从形式上看,剩余价值率揭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利润率
表示的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而从数量上看,利润率在量上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m’=m/v),它掩盖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③ 利润率的公式为: 。

④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1、剩余价值率 2、资本的有机构成 3、资本周转速度 4、不变资本


的节省状况。
4、商业利润 P158★★
① 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
的资本。是流通领域的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
① 定义:商业资本家经营商业所或的的利润。
② 形成过程:产业资本家把商品按照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让渡给商业资本家进行销售,
商业资本家获得的价格差,就是商业利润;
③ 本质:商业利润的本质是生产领域中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由产业
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
④ 量上:商业利润不低于平均利润率,也不高于产业资本的利润率。
⑤ 体现关系: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5、资本有机构成 P154(97 名解 2 分,01 名解 2 分,05 名解 3 分)
① 资本的技术构成: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② 资本的价值构成: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构成,也即 C/V。
③ 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
成——有机构成。
6、借贷利息 P160★★
① 借贷资本: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借给另一个资本家用的货币资本。
② 定义:实质上是产业工人创造的、由职能资本家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
值。
② 形成过程:职能资本家把利用借贷资本获得的平均利润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
对借贷资本家出让资本使用权的报酬,采取了借贷利息的形式;另一部分归职能资本家所
有,采取企业利润的形式。
④ 利息率:一定时期内的利息同借贷资本量之间的比率,大于 0 但是小于平均利润率。
此外决定于借贷市场的供求关系。
7、级差地租 P161★★★★★(99 年简答,10 分,07 年辨析,4 分)
① 定义:是与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形式,它是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农产品的
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② 分类:级差地租由于形成条件的不同而分为两种形态,即级差地租 I 和级差地租
II。
级差地租 I 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 II 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资本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
租。级差地租 I 是级差地租 II 的基础。
③ 形成原因:土地的有限性所引起的土地经营的资本主义垄断是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
④ 物质来源: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
⑤ 实质:体现了农业资本家和大土地所有者共同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8、绝对地租 P162★★★★★
① 定义: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农业资本家租用任何土地都必须交纳的地租,就是
绝对地租;由农产品价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所形成的超额利润所构成。
② 形成条件: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徒弟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
③ 形成原因: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④ 实质:上是由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而来的,体现的是农业资
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对雇用工人的剥削关系。
⑤ 土地价格:与地租额成正比,与利息率成反比
9、工资 P148
①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② 资本主义工资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的,
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见大题)
③ 资本主义工资基本形式分为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④ 资本主义工资的变动趋势:名义工资一般呈增加,实际工资时低时高。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P149
1)劳动力是潜藏在人身体中的劳动能力,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成为商品具有价值
和使用价值,而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能够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资本主义
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2)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在现象上却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这
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决定的:
① 从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关系看,在劳动力的买卖中一般人只会注意等价原则,而对商
品是劳动还是劳动力则不太关心;
② 从工资的支付形式看,资本家通常是在工人劳动以后才支付工资的,这也造成了工
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假象;
③ 从工人的立场看,劳动是工人谋取生活资料的手段,所以工人很容易把工资看成是
劳动所得;
④ 从资本家的立场看,资本家为了掩盖剥削关系,把工资说成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⑤ 从工资的实际运动看,劳动时间越长,熟练程度越高,工资也越高,这也造成了工
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假象。

2、商品的价值是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的?(重点!)P156★★★
1)平均利润的形成:名词解释
2)生产价格的组成:名词解释
2)生产价格和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额
3)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见名词解释
3、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和地租的本质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其中商业利润的本质
是重点!)
名词解释。
4、为什么说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P153(00 年简答,10 分)
① 定义:名词解释
② 不同的范畴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二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主要体现在:
⑴ 两者表示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揭示的是资本家与工人对新创造价值占有的比率,
而利润率是表示预付资本的增程度。
⑵ 两者在量上也不相同。因为全部预付资本>可变资本,所以利润率 p’<剩余价值
率 m’.
⑶ 剩余价值率表明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却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
的剥削程度,从而进一步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6 银行信用对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1)促进经济发展
① 促进利润率平均化 ②节省流通费用 ③促进资本几张。
2)加大矛盾发展与经济危机爆发:扩大生产规模,使生产社会化,另外造成虚假繁荣,
引起经济危机。
第十章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本章一般都是名解)
一、名词解释
*0 企业:
企业是生产组织的一种形式,是与分工相联系的一种劳动组织形式,是生产的技术组
织形式又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
1、企业制度 P166
① 含义:企业制度是指企业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社会形式,是调节企业内工人与
工人、资本家、企业家之间关系的各种社会规则;(已按教材更改)
② 体系:企业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和管理制度等内容。
其中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的基础,它反映了企业的所有制性质;
分配制度和管理制度是产权制度的表现和实现形式。分配制度是支配企业收入分配的
具体规则,是企业产权制度的表现,
管理制度也是产权制度的实现形式,企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根本上由生产方式决定。
2、虚拟企业 P176(07 年名解,3 分)
① 虚拟企业是指某一企业或若干企业以一种或多种的优势资源为核心,为实现特定的
企业目标,仅保留企业中最关键的功能和职能部门,而将其他的功能和职能虚设,实现资
源的最佳组合而建立起来的企业组织;
② 虚拟企业主要有三种类型:网络型虚拟企业(如亚马逊网上书店)、品牌型虚拟企
业(如耐克)和联盟型虚拟企业(如 Wintel)。

3、利益相关者 P177★★★)(08 年名解,3 分)


① 利益相关者就是在某一企业里享有一种或多种利益关系,并与企业相互作用、相互
影响的个体或群体;
② 在现代商业社会中,有众多的个体或群体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从多元化社会和企
业本身也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看,对企业经营拥有法定的利益或权力要求的,一是内部
相关者,包括股东和雇员;二是外部相关者,包括消费者、供应商、社区成员和政府等;
③ 从企业治理的角度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意义在于,管理层在做出经营决策时,除
了保证投资者即股东的利益和投资回报外,还要充分考虑其他相关者的利益或权利要求,
以实现各方利益的均衡。
*4 个人业主制企业
① 由单个资本家出资,完全归个人所有和控制的企业,在法律上称为自然人企业。
② 缺陷:一、企业的信用和资金来源有限。二、企业承担无限责任。三、企业寿命有限。
*5 合伙制企业
① 由多个自然人的资本所有者共同投资、共同所有、共同经营、共同承担风险和分享利润的
企业。
② 特点:一、无限责任。二、个人所有权无法自由转让和出售。三、企业寿命有限。
二、简答题
1、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论述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特征。
资本主义企业制度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的。
1)从生产力方面看,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具体形式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企业技术组织
形式的发展而发展的。从生产力的组织形式看,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
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生产力的发展阶段,资本主义企业制度也逐步形成了从个人业主制
向公司制和其他社会化程度更高的企业制度的过渡。
2)从生产关系方面看,资本主义的企业制度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① 资本主义企业是以资本与雇佣劳动的交换或劳动力的自由买卖为前提的;
② 资本主义企业的治理结构是以资本所有权为中心的,作为资本的所有者,资本家拥
有对企业的绝对控制权。
③ 资本主义企业的分配制度是以剩余价值规律为基础的。工人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为
资本家占有,尽可能多的占有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3、为什么说“两权分离”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股份公司出现后,企业财
产关系的新变化。)
① 资本雇佣劳动仍然是企业所有制关系的本质,但是,在现代股份公司高度分散化的
产权结构中,工人、管理人员通过持有一定份额的股份也兼有资本所有者的身份。
② 企业所有权的分散化,以及同样相联系的所有权证券化、市场化,使得任何一个所
有者都无法也没有必要去支配、控制企业资产,所有者通过委托代理关系将自己的财产交
给最会经营管理企业的人来管理,以实现财产价值的增殖。
③ 本来意义的资本所有权包括所有、占有、收益、处置等完整的权利,在现代股份公司
企业出资者或资本所有者的所有权主要体现子分享收益和最终处置财产的权利上,不能直
接支配、任意使用企业的财产。
④ 股份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并不意味着所有权控制力已经不存在。
所以股份制的出现,一方面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提高了资本社会化的程度,改
变了资本主义企业的内部结构。另一方面,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本
质,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4、当代高新技术条件下,资本主义企业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08 年简答,8 分)
现代资本主义企业正在同时发生着两种根本的变革,一种是企业技术创新,一种是企
业组织创新,企业组织创新主要表现在:
1)企业组织的扁平化:
即企业正在从自上而下实现纵向命令和控制的多层级的管理转向减少中间层次的扁平
式的结构。这是因为:
①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信息可以在同一层次上快速传递和共享,过去传递信息和命
令的中间环节变得多余了;
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量基于网络的管理软件在企业中的应用,传统的中层经
理的组织和协调功能已经被计算机网络所代替;
③ 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技术创新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也要求企业快速对市场做
出反应,从而要求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
2)企业组织的小型化:
这是因为企业规模的过度扩张往往会降低组织效率,降低对市场的应变能力。
3)虚拟企业的出现:名词解释。
4、为什么说职工持股和股票期权制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种局部调整?
1、随着西方国家年龄老年化问题的加重、工作时间的减少和各种福利的增加,劳动力
供给已成为一个不容企业家忽视的问题,且掌握先进技术知识的专业人才已成为企业赖以
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雇员持股和股票期权可以保证企业员工的稳定,激发其持久的
创造力和积极性。
2、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企业职工现在更为关注的是社会的、尊重的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满足这些需求能够带给他们较大的激励。而拥有企业股份有这样的功能。。
3、但是,雇员持股、利润分享和股票期权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
本矛盾,并没有改变私有财产制度以及资本与劳动之间的根本关系。
第十一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一、名词解释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P194(00 年名解,2 分)
是垄断资本与国家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 政府代表国家占有一定的生产资料;② 政府对经济的运行进行调节和干预。,国
家干预和调节已经和市场机制结合,共同维护和保证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运行和发展。
2、垄断价格 P189(03 年名解,3 分)
① 是指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所规定的,应在保证获得最大
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垄断利润。
② 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垄断高价是指垄断组织在出售商品时规定的高
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垄断低价是指垄断组织在购买非垄断企业所生产的原材料等生产资料
时规定的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
③ 垄断价格的产生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它是价值规律的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
体表现。全社会的商品价值仍然是由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垄断价格只不过对价值和剩余价
值做了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分配。
3、垄断利润 P189(01 年名解,2 分)
① 是指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
额利润。
② 基本来源是垄断企业中雇用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还包括利用垄断价格占
有的普通消费者工资收入以及不发达国家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4、凯恩斯主义 P201(一般不考)
① 凯恩斯主义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创立的宏观经济学理论。
② 凯恩斯理论的基础或核心内容就是就业理论,包括内容有以下:
一、非自愿失业的存在性。
二、产生非自愿失业的原因是因为有效需求的不足。社会总需求低于社会总供给,总需
求不足主要是因为投资需求不足和消费需求不足。
三、投资量不足的原因:1、投资决定了资本边际效率即投资的预期利润率有递减的趋势。
2、投资与与利息有关。
四、政策主张。即主要由国家进行需求管理,由国家设法刺激和扩大总需求。
5、国家干预(一般不考)
1) 是指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国家运用管制和宏
观调控等手段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以校正、补充市场缺陷的活动的总称。
2) 以各种政策措施为手段,对宏观经济进行广泛调节。主要措施包括:财政政策、货
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等。
*6 银行垄断资本:
① 定义:资本主义银行业的集中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垄断,少数大银行为避免在竞
争中遭受重大损失和保证获得高额利润,结成垄断同盟。
② 特征:一、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督和控制;二促进生产集中和工业垄断组织的形成
和发展;三、加强了对社会经济的支配和调解。
*7 金融资本: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通过金融联系、资本参与和人事参与形成的新
型垄断资本。
*8 金融寡头:
1)定义在金融资本形成基础上,形成的,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
少数垄断资本家或集团。
2)在经济领域统治通过参与制实现,控股;在政治领域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在生
活领域控制新闻出版等上层建筑。
二、简答题
1、资本主义垄断是如何形成的?(需要注意一下)P184
第七章垄断的成因。
2、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是如何产生的?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
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原因
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占有形式发生变化,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
义产生的物质基础;
② 二战后的经济恢复要求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③ 为克服经济危机,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需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④ 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求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产生和发展(三个时期)
① 19 世纪 70 年代到一战(产生时期) 表现为:国家通过直接投资和将私人企业国
有化。
② 一战结束到二战 表现为: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
③ 二战后的新发展 表现为:已成为涉及资本主义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的
生产关系体系。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它有哪些形式?(不会考!)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可以区分为以下四种:P194
① 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国有企业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典型形式;
② 国私共有合营企业是战后一个时期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③ 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是又一种形式;
④ 二战后以宏观调控和微观管制为表现形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虽然有多种形式但本质是一样的,都属于私人资本主义或垄断资本主
义的性质:P198
① 国有企业从表面看是国有的,但实质仍然是垄断资本主义所有制,是为私人垄断资
本服务的;
② 国私共有合营企业,其实质则是通过这种形式,可以使私人垄断资本直接利用国家
资本来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以利于它们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③ 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对私人垄断资本有利是十分明显的。
4、市场调节具有哪些局限性?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主要有:
1)外部性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
2)市场运行主体的行为目标具有短视性。这就决定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不一致,
微观经济活动与宏观经济总体运行的要求相背离,个别企业的组织性与计划性与社会生产
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3)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竞争引起盲目投资和扩大生产,同时,信
息传递的之后使社会生产活动产生惯性,供给滞后于需求变化,发生生产过剩。这些都将
导致社会劳动的浪费。
4)市场调节会造成人们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在市场调节下,由于人们的智力禀赋以
及生产中的地位不同,收入分配不公,进而引发引发社会矛盾。
5)市场调节不能解决社会再生产中的矛盾。这些矛盾主要有:
① 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
② 产业结构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矛盾;
③ 资本周转与社会再生产的矛盾。
5、国家宏观调控有哪些手段?(重点!)P202
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
1)财政政策:西经答
2)货币政策:西经答
3)产业政策:即国家通过确定扶持、鼓励哪些产业,限制哪些产业,以促进经济结构
合理化和组织结构合理化的政策。
一般包括两方面内容:1、政策目标 2、政策手段
4)收入政策:
是指通过控制工资水平来控制通货膨胀,进而抑制失业上升和经济衰退。收入政策的
主要形式有:
① 工资——价格指导线,即由政府根据长期劳动生产率增长趋势来确定工资和物价的
增长标准,要求把工资——物价增长率限制在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幅度以内;
② 实现工资——物价管制,即由政府颁布法令对工资和物价实行管制,甚至暂时加以
冻结;
③ 以税收为基础的政策,即政府以税收作为惩罚或奖励手段来限制工资增长。

6、国家干预具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国家敢于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注意基本矛
盾和经济危机?(重点!)P208
1)国家干预的作用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 8 个方面:
① 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弥补单纯市场调节的不足和弱点,促使微观效益和
宏观效益得到一定程度的结合;
② 各项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再生产周期发生了变化,经济危机的时间缩短,程度减
轻;利用经济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对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具有制约
作用。
③ 可以集中大量的资金投入科技创新,改造传统工业,加快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④ 国有经济,可以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发挥巨大的作用,可以兴办一些投资大、风险
大、利润无保障的事业,为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⑤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资矛盾,工人生活条件有所改善。
2)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国家敢于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注意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
但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其本质也是有利于私人垄
断资本的,它只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矛盾,没从根本上消除经济
危机。
它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发展规律,无法根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
*7、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1)美①概括是一种有调节的市场模式,经济运行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解来实现。
② 特征:公营部门和私人企业并存,私人企业的主导性表现在其规模巨大和对市场控制力
上。
③ 政策:政府主要通过财政、货币及法制手段干预和管制经济。
2)德①有社会指导的市场经济,主要体现为国家在市场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国家建立和
维护市场秩序,保证经济正常运行。
② 重视竞争机制作用、重视财政和货币政策,建立了完备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
3)日①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政府对经济生活进行广泛深入的干预,与企业之间保持
着密切联系。
② 企业的集团化两种形式:大银行为中心,横向持股,主导企业为核心,纵向持股。
③ 企业集团的系列化:所有企业以承包形式联结为一个经济联合体。
④ 政府通过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指导性计划以及行政指导调节经济运行,
产业政策、指导性计划、行政指导是特色干预手段。
*8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演变大体经过了哪些阶段?在各个阶段上有哪些特征?(有那
么点可能考)(已不是课后题)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演变大体经过了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
2)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1)定义: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目的和动机主要通过
竞争来实现,剩余价值规律也表现为自由竞争发挥作用的平均利润规律。
2)特征:①生产资料为资本家私人所有。②任何企业都不能垄断。③生产要素流动自
由。④市场体系完善。⑤统一的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形成。⑥资本积聚与集中程度较低。7、市
场机制、价格机制起主导作用。
3)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① 垄断资本主义在经济中起决定作用。②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的统
治。③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④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⑤最大
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名词解释

第十二章 经济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
一、名词解释
1、经济全球化 P212(05 年名解,3 分)
1)定义:是指以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各国
经济相互联系依赖程度不断提高
2)具体表现。① 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贸易);② 金融国际化趋势增强;
③ 全球生产经营网络形成;④ 区域经济集团化向纵深发展;
⑤ 世界各国在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方面合作与联系日益增强等。
3)表现为:
① 生产全球化:国际分工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变化。
② 贸易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扩大发展迅速,参与的国家急剧增加。
③ 金融全球化:国际债券市场和股票、基金市场迅速扩大发展。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
④ 企业经营全球化:标志是跨国公司的出现。
4)形成原因:
① 科学技术的进步。②跨国公司的发展。③市场经济成为各国的选择。
2、布雷顿森林体系 P213(一般不考)
① 1944 年 7 月,联合国的 44 代表国参加了在美国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建立了旨
在稳定国际金融、改善国际贸易环境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建立了以
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这一体系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② 主要有四点内容:1、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2、确立了国际储备资产。
3、协助会员国调整国际收支,4、取消外汇管制,具体包括: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规定其
它各国货币按含金量与美元挂钩,市场汇率波动若超过一定幅度,各国政府有义务进行干
预,由此形成了固定汇率,这一制度促进了国际贸易与金融关系的稳定与发展。
*3 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协调
1)定义:各资本主义国家代表本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利益,对资本主义国际化再生产过程
中所产生的各种矛盾、摩擦进行共同协商和调节。
2)分类:
① 国际经济组织的协调:国币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
② 区域经济联盟的协调: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
③ 政府首脑会晤协调:G7、G8、G20
3)滞后于经济全球化水平:
① 全球经济的游戏规则仍然以发达国家的利益为核心。
② 国际经济组织在促进各国经济联系的过程中,未找到一条适应全球化发展的模式。
③ 经济全球化程度低于区域一体化程度。
④ 经济全球化的规则影响全球化的利益分配是否公平,初始资源配置造成了极大影响。
4)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矛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协调作用是十分有限的,经过调节,
旧的矛盾得以缓解,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协调不断进行,又不断被破坏,因此,协调过
后是更为剧烈的摩擦。
*4 资本主义国际秩序:
国际秩序指以一定世界格局为基础所形成的国际行为规范和相应的保障机制,内容通
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国际组等。分为国际经济和政治秩序。国际经济秩序
是基础,决定国际政治秩序。目前的国际经济秩序是不合理不公平的,南北关系。

二、简答题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表现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P212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形成原因、表现
名词解释、(两次世界大战所打断-战后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到 70 年
代,各国都在降低关税和贸易壁垒,减少各种限额,逐渐形成了一个经济一体化程度更高
的资本主义全球经济;战后经济全球化的第二次高潮是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的在 90 年代
逐渐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潮流。)
2、经济全球化对不同的国家有什么影响?P218
1) 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发源地,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的是大量的利益。
①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制定规则获得好处;
②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贸易获得好处;
③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国际资本流动中获得好处。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对等的国际制度,可以获取更大的收益和承担更小的成本,
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强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优势地位和对国际制度的主导权,这种状况
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自我加强和自我维持的。
2)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后发性,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带来
了严峻的挑战。
发展机遇:
① 改善资金和先进技术不足的局面.引进技术和资本
② 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例如发展工业化
③ 推动对外贸易的扩大;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促进产业升级。
④ 在参与国际合作中维护自己的权益。
⑤ 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挑战:
① 资本流动的冲击;
② 冲击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使他们的民族经济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
③ 降低国内政策的有效性等。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国际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仍然存在
着巨大的差距,目前的国际经济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发达国家政策协调的结果。
3、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协调不能消除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关系中的矛盾?P229
名词解释。
4、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目标和原则是什么?P233
1) 定义:国际新秩序是指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消灭剥削和控制,建立起真正体现平等
互利、互相合作原则的世界经济体系。(可添加国际秩序名词解释。)
2) 目标
① 变革现有的国际生产体系、国际贸易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让发展中国家以平等的
地位参加国际分工;要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降低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关税好非关税壁垒,
提高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价格和竞争能力,要求为发展中国家解决货币与发展资金问题,
增加技术的转让,使发展中国家的产品顺利进入世界市场。
② 确保发展中国家能够有效的控制住本国的资源,并享有限制和监督跨国公司行为的
权利,取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限制性商业活动。
③ 要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充分地、平等地参与国际经济事务的决策,改组现有的国际机
构。
3)原则
1、各国在政治上互相尊重、共同协商,经济上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文化上互相借
鉴,共同繁荣,安全是互相信任。
2、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异同,摒弃冷战
思维和强权政治,通过平等对话增进互相信任,通过互利合作促进共同安全,反对各种霸
权形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实现不同社会制度
和发展道路合作竞争,取长补短,求通存异、共同发展。
4、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都拥有平等参与国际事
务的权利,任何国家都不应该谋求霸权、推行强权政治。
5、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之间的一切分歧和争端、而不应该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
胁,通过多边、双边协调合作逐步解决彼此间的矛盾和问题。
6、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加强和扩大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与
繁荣。
4) 中国在这方面的主张
中国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积极倡导者和热情推动者,中国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5、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
1)资本主义国家之间
① 贸易冲突(美日)②投资冲突(美日)③金融冲突(布雷顿崩溃)
2)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① 二战前通过殖民剥削和统治发展中国家。
② 二战后通过新殖民主义:一、直接投资,渗透发展中国家产业部门,维持旧分工体
系,保持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结构上对自己的依赖性。二、对现代科学技术垄断,保持发展中
国家在技术方面对自己的依赖性。三、世界市场和产品价格的垄断,使发展中国家从贸易上
保持依赖性。四、对国际货币和金融的垄断,保持发展中国家金融方面的依赖性。
*6、经济全球化的矛盾:
1)积极性:促进生产社会化进一步发展,带给世界积极变化
① 全球市场加速形成。②跨国公司高度发展。③科技进步。
2)消极后果
① 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② 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来的上层建筑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与危机。
③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
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④ 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断加剧,贫富两极分化的趋势继续发展。
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会制约甚至破坏全球生产力的发展,对全球经济持续
稳定健康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第十三章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一、名词解释
1、创造性毁灭 P244
① 创新是资本主义的动力所在,只有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才能为资本家带来超额利润,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新的市场需求,这种不断破坏旧结构,创造新结构的过程,被有的
经济学家称作是“创造性毁灭”的过程。
② 这个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性事实。
2、再生产周期(重点!)P248★★★
① 从一次危机的开始到下一次危机的开始称为一个再生产周期,一般情况下,一个再
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其中危机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它
既是上一周期的结束点,又是新周期的起点。
② 危机阶段:主要特征是生产猛烈下降,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生产能力和有支
付能力需求之间的矛盾经过危机获得暂时性的强制的解决。萧条阶段:生产停滞、物价低下、
资本家开始固定资本更新。复苏阶段:生产逐渐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高涨阶段:生产水平
增长超过前一周期最高点,失业人数减少,消费增加,物价上涨,导致新的危机爆发。
3、相对过剩人口 P241
① 定义:随着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相对于资本增殖需
要而言的人口过剩。
② 地位:构成了劳动力市场和剩余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机制和条件,原因:
一、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中,相对国省人口的存在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对
劳动力的需要,起到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
二、国省人口还会对给你个人的就业和工资水平形成施加压力,把劳动力市场的作
用范围限制在资本增殖需要的界限内。
③ 意义:相当人口过剩的存在,意味着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失业问题是制度性的,
是资本主义制度的顽症。
*④ 形成过程:社会总资本随着资本积累的过程中,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可变部分
的比例相对减少,不变资本部分相对增加。可变资本就是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它随着总资
本的增长而按比例的减少。工人本身在生产处资本积累的过程中,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
产使他们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P246
① 定义:是指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危机,由资本主义经
济制度因素引起。它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决定阶段,既是前一个周期的结束点又是新
周期的起点。
③ 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④ 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无限扩大性:一方面,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
产的目的,这种欲望是无限的;另一方面,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积累。
6、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P240
① 两个必然。
② 个体劳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主义制度:起始-否定-否定之否定
*7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1)定义:一种一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雇佣劳动制度为本质的剥削制度。
2)与之前社会不同的性质:
① 生产的产品是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等价交换。
② 以雇佣劳动制度为基础,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是生产关系的前提条件,剩余价值是其
直接目的动机。
*8 资本积累
1)定义:在扩大再生产时,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是资本扩大再生产
的重要源泉,剩余价值是其唯一源泉。
2)动因:①实现价值增值是资本的本质要求,这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因素。
② 市场竞争迫使资本积累以扩大规模,这是外在因素。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影响因素:利润率、预付资本量、生产要素效率、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差额、积累率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相对人口过剩”和“平均利润率下降”是资本积累的两大社会经济后果?
P241
1)相对过剩人口:名词解释:
2)平均利润率下降:
① 形成过程: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导致可变资本的
比例降低,进而导致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② 不排斥利润总量增加:为了抵消利润率下降造成的损失,资本家只得提高积累率,
增大积累量,从而使总资本急剧的增大,结果使得利润率下降的同时利润总量却增加了。
③ 推动资本主义内部矛盾:
一、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表现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实现之间的矛盾;
二、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还表现为生产的扩大和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
三、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还会引起人口过剩时的资本过剩。
3)资本的积累、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以及由此导致的人口过剩商品过剩资本过剩,
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物和表现形式。
2、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创造性毁灭”?P244
1)创造性毁灭的定义:名词解释
2)产品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阻止了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另一方面又在更大程
度上促进了平均利润率的下降,由此导致了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大规模波动。
① 产品创新阻止了平均利润率的下降。由于存在着对新产品的旺盛需求,新产品
的社会价值是由劳动生产率最低的企业决定的,这样一来,整个部门会出现超额利润,从
而引起平均利润率的提高。
② 产品创新对利润率提高的促进作用只是暂时的。一方面,产品创新是一个“创
造性的毁灭”过程,一些旧的产品和部门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削弱,从而导致利润率的下降
另一方面,随着新产品在技术上垄断性的丧失和部门之间竞争的充分发展,由产品创新引
起的超额利润会逐步消失,各部门之间的利润差别会逐步消除,从而导致了一般利润率的
下降。
3、如何理解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存在的物质基础?(重点!)P249
固定资本更新之所以能成为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基础,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
两个方面:
1 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暂时摆脱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阶段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
件。经济停滞阶段,资本家开始了新一轮的投资,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更新带动了经济的增
长,从而使生产摆脱危机,达到繁荣状态,为下一轮危机创造了条件。
2 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在推动了生产增长的同时,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
质条件。一方面,固定资产更新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日益提
高的资本有机构成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或绝对减少,这又进一步推动了相对过剩人
口的增加,从而使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进一步减少。
这两方面因素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趋尖锐化,并孕育着下一次危机的到来。
4、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P236
① 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名词解释
② 正面性:资本主义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资本主义造成了商品关系的普遍性,推动了生产资料和劳动过程的社会化,使一切
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具有世界性。
2、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使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前所未有的创新动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和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
3、商品关系的普遍化特别是劳动力的商品化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推动了生产
力的不断发展。
3 负面性:两个必然。
5、什么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它在资本主义经济中集中体现为哪些方面?P238
① 定义
1、资本主义知道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② 集中体现
集中体现为经济危机。名词解释。
总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激化使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遭到严重破坏,从而使经
济危机的爆发成为不可避免,这也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它必将被社会
主义制度取代。
6、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P246
① 定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直接相关,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因素引起的经济危机,即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② 必然产物的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原因如下:
1、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是资本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流通公式为
G-W-G’,价值的增殖是生产和交换的唯一目的,而使用价值仅仅成了价值增殖的一种手段。
2、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的追求与竞争的外在压力相对结合,使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
势,一方面,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这种欲望是无限的;另一方面,竞争
迫使资本家不断积累。
生产和需要的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导致生产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危
机既是资本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又是这一过程得以强制性缓解的方式。
7、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P253
1)必然的原因:社会主义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历史要求。
2) 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表现:
① 由于资本积累的发展,单个资本日益膨胀,大企业由于机器大工业的技术必要性决定
了企业内部生产资料的社会化
② 机器大生产使各个部门和各个企业之间分工协作联系日益紧密
③ 社会分工和生产规模扩大使地方市场发展成国内市场进而发展成世界市场。
3)生产的社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资本的社会化。社会化有两种形式,股份公司和
国有化
① 股份制、产权分离使私人资本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②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国际垄断的新阶段。
4)资本社会化空前的发展,造成了对它本身的否定,这是否定之否定,这种否定不是要重
新建立私有制,而在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的基础上,建立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
的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公有制,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使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成为一种必然
的趋势。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一、名词解释
1、科学社会主义
① 科学社会主义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而言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
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其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和
剩余价值规律。
②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上发展的客观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规律。
③ 在二者的基础上的得出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结论。
2、战时社会主义
① 也称‘军事共产主义’。是苏联 1918-1920 年在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所采取
的一项战时经济政策。
② 其主要措施内容有:1、对大中小型企业一律实行国有化。2、国民经济管理高度集中,
生产资料国有,3、日用消费品实行配额制度,禁止私人贸易。4、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私
人贸易。5、实现普及于一切阶级的劳动义务制。
③ 这些制度对动员社会资源,赢得战争胜利起了重大作用,但是是临时的。
3、新经济政策
① 1921 年后实施的,在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商品
货币关系,利用市场,建立城乡联系,发展经济的措施。
② 主要内容:1、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2、发展商业,在一定限度内允许自由贸易
和私商的存在。3、在国营企业中,实行经济核算制。
③ 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结果,重新建立了工业与农业之间正常的经济联系,巩固了工人
与农民的联盟,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为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
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简答题
1、怎样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科学社会主义
的胜利,但同时又使社会主义事业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产生的一系列
困难,并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1、生产力落后因素的制约。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的生产力水平较低,甚至经历过
战争的破坏,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是不可能接近或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即使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起来,也充满着生产力与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最终完成。
3、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国际环境中资本主义国家实力较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
加快和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社会主义将面临更大的挑战。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经济发展将
是长期、艰巨的任务。
4、历史上其他社会制度的更替,只是用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一种剥削阶级
代替另一种剥削阶级,尚且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社会制度的
根本变革,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曲折过程。
2、谈谈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般特征的理解。(重点!)
一、社会主义本质:
①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②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③ 社会和谐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经济制度的一般特征: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般特征可以概括为:P273
1)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力不是判断社会经济制度的唯一标标准。但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一定有不断发展最终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
2)建立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公有制形式和所有制结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
关系和经济制度的基础。同时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
的,公有制在整个社会主义经济中占的比重大小和采取的形式,要与社会主义不同的发展
阶段相适应。
3)实行与生产力发展要求和所有制关系相适应的分配形式。
4)建立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
关系的变化而不断改革、不断完善。
3、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的
历史事实?(p263)
①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制度变革的基本原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
运动,决定着社会变革的方向。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率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是国际资本主义内部不可克服的
基本矛盾逐渐激化的必然结果。
②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率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不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背
离和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违反,原因如下:
1、从苏联、中国等国家当时的国内情况看,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代表先进生产
力发展要求的无产阶级,另一方面,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的生产力受到了生产关系和上
层建筑的严重阻碍。
2、从国际条件来看,一方面,两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削弱了国际资本主义力量。另一方
面,帝国主义对本国人民和殖民地国家的残酷压迫,使社会主义革命发生不可避免。
3、从历史上,经济落后国家越过特定的发展阶段,跳跃式地进入更高的历史阶段并不少
见,这是一种特定的跳跃方式。
4、试论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p273)
自己扯吧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制度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P277
① 定义:我国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我国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国家,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那个阶段。
② 科学规定性:从社会性质上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够发展程度来看我国的社会
主义制度处于不发达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还有不适应的部分。
② 依据:1、由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2、由我国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性
质决定的。
③ 理论与实践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坚持把马克思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另一方
面,它是指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P282(01 年论述,06 年辨析)
01 论述:怎样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06 辨析: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1) 是指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2)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3) 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①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需要发展多种制经济。
③ 已是我国现实经济中客观存在的事实。
4) 具体而言,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第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
观要求,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经济,就应该去发展。
5)组成部分:
① 社会主义公有制
1)定义:一个社会群体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生产
资料归社会主义国家的全体或部分劳动者共同战友和支配的一种新型的所有制。
2)形式: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3)主体地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
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而国有经济的
主导作用也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② 个体经济: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支配劳动产品的一种
经济形式,历史上一般作为非独立的生产方式,依附于统治地位的所有制关系。
*③ 私人经济:属于私人所有,存在着雇佣关系的经济成分。是公有制经济必要有益的
补充。
*④ 外资经济:在我国开办的中外合资、合作经营所形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和外商独资
的企业,简称三资企业。其中国有和集体所有的部分属于公有制经济成分。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 PP91
1) 是指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
素分配结合起来。
2)原因: ①、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所决定
的。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
③、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
3)分类:
按劳分配:
1)基本要求:①有劳动能力的人必参加社会劳动,以劳动为唯一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
② 分配排除了除脑力与体力支出以外的任何客观因素。
2)前提:①全社会内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②经济社会条件要能保证劳动者各尽所
能。
③ 商品经济已消亡。④社会可以统一对社会总产品做各项扣除。
3)原因:是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本条件决定的,有利于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
与公正,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是人类历史上分配制度的一场革命。
按生产要素分配
1)基本要求:按照投入的生产要素的多少来分配社会财富。资本获得利润,土地得
到地租,劳动得到工资,资金得到利息。
2)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分配方式,是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所有权在分配领域的
实现。通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实现的一种在多种社会制度中通行的分配方式。
二、简答题
1、如何实行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要妥善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坚持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2)允许合理合法适度的差距,调节不合理、不合法、不适度的收入差距。调节措施:
① 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妥善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讲求效率,就是贯彻按劳分配的同时,把劳动报酬同劳动与生产要素效率挂钩。讲求公平
就是允许合理差距的同时又要防止两极分化。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
入。
② 健全市场分配机制,发挥市场机制对分配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初次分配注重发挥市
场的作用。
③ 加强政府调控,特别是发挥税收政策对分配的调节作用,实施必要的福利政策。
④ 制定并实施科学的价格政策。⑤加强法制建设。
2、为什么说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P277)认识这一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
什么?P278
名词解释+扩展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P279)和根本任务(P280)是什么,为什么?
① 主要矛盾
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
矛盾,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② 根本任务
由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1、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制度。
2、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社会
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3、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维护国家主权独立。
总之,中国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靠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应是我国现阶
段的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依据是什么?(06 年辨析,4 分)
名词解释。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04 简答)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依据?
名词解释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
一、解释下列概念
1、要素市场
① 是“生产要素市场”的简称。是指能形成生产能力的各种基本要素的交换场所及其
交换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金融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和产权
市场等。
② 生产要素市场由以下市场构成:
1、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货币、外汇、贵金属以及有价证券的交易场所和一定空间内货
币资金融通的总和。
2、劳动力市场。它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劳动力的供给、劳动力的需求和劳动力的价格。
3、房地产市场。它由三个组成要素:交易的主体、交易的客体和交易的行为。
4、信息市场。信息产业部门与信息需求者双方进行有偿转让交易的活动场所和信息商
品交换关系的总和称之为信息市场。
5、技术市场。就是指买卖技术技术商品的场所,是以技术商品交换为核心的各种经济
关系的总和。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97 年名解,2 分)
1)定义: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使市场在国
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原因: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提高,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发展与完善,
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3)特点:①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
② 建立在。。分配制度上 ③服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大目标。
4)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作用的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是最主要的,
还有两个特点
① 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的作用与政府导向结合在一起。
② 经济利益调节中,市场机制作用与社会协调结合在一起。
5)市场体系:简答题 2
6)市场规则和市场秩序:
① 市场规则主要包括市场进出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市场仲裁规则。
② 市场秩序就是由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法律体系和社会观念等所规范形成保持的经
济运行的有序状态。
③ 应搞好市场建设规划,其次加强市场的法规建设,再次建立正常的市场进入、竞争、
交易秩序。最后要提高市场的公开化程度。
7)基本内容
①、规范的现代化企业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要以充满活力和规范的微
观主体为基础,必须以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
②、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培育和
发展市场体系。
③、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内在要求。
④、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和发挥
积极性有重大的作用。
⑤、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保持社会稳定,有重大意义。
⑥、与以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内容相配套,还必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科技、教育体制和完备的法律体系。从而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简答题
1、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是什么?(04 年简答)
名词解释前三点
2、如何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P305(03 论述,16 分)
03 论述:从市场客体结构角度论述我国市场体系的构成及如何使之健全?
① 现代市场体系的定义
现代市场体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它不仅包括消费品和
生产资料等商品市场,而且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土地等生产要素市场。
② 方法
1、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商品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础,是国民经济中物质商
品和服务交易的基本场合,可分为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2、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适应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大力发展金融市场。
3、发展和完善技术和信息市场。科学技术和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其作用日益突
出,是促进科研与生产接合的纽带。
4、发展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能够迅速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布局。
5、发展和完善房地产市场。是我国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居民消费结构调整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6、发展和完善产权市场。促进企业改革、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行业的整合。
3、谈谈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性质、道路和认识。P309
1)改革的目的和基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
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 关于改革性质和方向问题。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
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是在
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应该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
成败的最主要标准。
3) 关于改革的道路:具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
①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相互促进,相互统一。
②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整体推进和局部突破相结合。(领域、部门、地区、行业)
③ 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④ 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重视群众切身利益。
4) 改革的基本经验
① 党的领导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中国国情,从实践出发。
③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④坚持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
⑤ 改革与开放联系、支持、促进。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完善:
① 确立了~~~~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
② 农村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家庭联产与承包为基础,同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③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政企分开。。。国有企业竞争
力提高。
④ 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有了迅速提高。
⑤ 经济调控方式有了重大转变:初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
⑥ 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7、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一、名词解释
1、市场经济中的交易主体 P314
① 在市场活动中,交易关系是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市场作为交易关系的总和,将各个
由社会分工所形成的处于分离状态的利益主体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形成在社会分工基础上
的交易关系和协作关系。这些参与市场交易的利益主体,就是市场交易主体。也就是市场经
济的微观基础。
② 经济学中一般将市场交易主体概括为三类:个人、企业和政府。
③ 总之,在市场经济中,所有参与交易活动的买方、卖方,都是市场交易的主体。
*④ 成为微观基础的原因:一从市场经济的结构上看,各个具有独立产权的个体或个
体单位,都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经济单元。二从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市场经济功能发挥的
角度看,各个具有独立产权的个体或个体单位是市场机制形成和发挥的微观基础。
2、现代企业制度
① 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又称为“现代公司制度”,其基本形式是股份制。
② 这种制度能否有效,关键是能否形成有效地公司治理结构。
3、公司治理结构(05 年名解,3 分)
1) 即以股东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相制衡关系的泛称。
2) 其核心是在法律法规和惯例的框架下,保证以股东为主体的利益相关者利益为前
提的一整套公司权利安排、责任分工和约束机制。
3)产权关系及其治理结构所体现的是公司所有者与管理者形成的委托-代理关系,而
委托代理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代理问题。
4)要形成有效的克服代理问题的治理结构需要的安排
① 健全有效的法律体系②形成股东“用脚投票”的健全的股票市场
③ 竞争性的职业经理市场的作用④有效的激励机制
⑤ 健全严格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
二、简答题
1、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具有哪些基本特征?(重点!)P320★★★★★
1)自主经营,即企业拥有自主的经营权。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交易主体,在法律许可
的范围内,有权决定自己的经营内容,按效益最优化原则配置资源。
2)自负盈亏,即企业扣除成本税收的盈利归自己所有,亏损由自己负责。自负盈亏是核
心,企业不能自负盈亏,就不可能实现其他三个方面。
3)自我发展,即企业的发展规模与方向,都取决于企业自身的能力和企业的自主决策。
企业通过债务或股权融资获得资金。规模扩张受硬预算的约束。
4)自我约束,即企业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从自身利益出
发,要在成本与收益、风险与收益的比较中,形成自觉的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
2、为什么作为计划经济体制微观经济基础的国有企业不能直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
观基础?P322★
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存在以下几个弊端:
1)产权不清,因而不具备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那样的投资主体责任,不能形
成有效的委托——代理关系,从而也无法形成有效的克服代理问题的激励——约束机制。
2)政企不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缺乏基本的自主经营权,企业的基本权利
分散在与企业发生直接和间接关系的各级政府部门手中。
3)权、责、利不明,在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国有企业在各方面的主体之间不仅权、责、利
的界区不明确,而且不统一、不对称。普遍存在有权无责、有责无权或有权有责而无利等情
况。同时在分配中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
4)管理不科学,计划经济中的国有企业由于前三个原因,同时行政管理代替企业管理,
尤其是企业缺乏进行制度创新和加强管理的动力,因而不可能形成科学的管理制度。
3、结合中国实际,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制度创新?
论述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如何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来实现企业制度的创新?
国有企业改革不在于数量化,而是在于控制力。
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得到实质性的解决,根本途径是通过制度创新,将改革向纵深推进。
1)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产权明晰、政企分开、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也称现代公司制度,其基本形式是股份制。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是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名词解释。

4、如何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1)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
性。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
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要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2)具体措施如下:
① 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由中
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其他国有资产由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
② 中央政府和省市(地)两级地方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继续探索有效的国有
资产经营体制和方式;
③ 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坚持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
分离,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5、结合本章有关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对比分析美、日、德现代公司产权结构、治理结构的
异同。
1)结合前面章节的内容。
2)产权关系及其治理结构所体现的是公司所有者与管理者形成的委托-代理关系,而委托
代理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代理问题。各国公司治理结构与解决代理问题的安排:
① 美国:股东在股市的“用脚投票”机制和竞争性职业经理市场压力,和高薪酬激励对解
决代理问题起约束和激励作用
② 日本:商业银行与企业关系紧密,稳定股价,股票市场对经理层压力相对弱化。与美国
相比,更注重从企业内部培养和提拔核心管理人员。
③ 德国:监事会是核心权力机构,法定需要一定数量的普通雇员参入。
6、构成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素是什么?(01 年简答,7 分)
构成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有四个基本要素或环节:规范化的市场主体、现代化的
市场体系、灵活有效的宏观调控系统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前两个要素或环节构成现代市场
经济运行的基础,后两个要素或环节构成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条件
*7 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焦点问题、避免国有股低效率的措施,
1)一是要加强一般性的基本制度建设。
① 建立健全与公司制度相关的法规体系,尤其是要严格执法。
② 规范证券市场,强化证券市场的监督和约束功能。
③ 形成竞争性的职业经理市场。
④ 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2)二,更重要的是在合理有效借鉴具有典型意义国家的公司治理结构建设经验的基础上,
切实从中国实际出发,在制度创新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并行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居民
1)既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消费主体,又是投资主体和劳动力的供给主体
2)居民与企业的关系:①居民提供生产要素②企业支付生产要素报酬③企业生产产品
④ 居民购买产品和服务。
3)居民和政府:①居民交税②政府向居民提供转移支付。
(③企业交税④政府向企业采购商品)
4)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居民:①居民不是投资主体②不属于真正的劳动力供给主体,无就业
选择权。③居民收入来源是劳动收入。④居民也不是完全意义的消费主体,凭票供应。
5)改革:①在~经济制度下,使居民称为投资主体。②实现劳动力配置市场化,使居民称
为劳动力供给主体。③在~分配制度下,使居民陈我给多元收益主题。④使居民成为消费主
体。
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
(考研以来第一次在本章出题)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总产出 P329
① 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社会需要和生产资源的供应状况,将全社会的生
产要素有效的结合起来,进行供社会消费和使用的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即社会总
生产,社会生产的总成果称为社会总产出或社会总产品;
② 社会总产出的实物构成按社会生产成果存在的形态,可分为物质产品和服务两部分。
③ 分析社会总产出可以从总量和结构两方面来考察,社会总产出的总量及其价值构成
可用系列总量指标来衡量,如 GDP、GNP、NI 等。社会总产出的结构即其生产门类划分和它们
之间的内在联系,亦即产业结构和社会总产出的地区分布。
*1.2 社会总供给:
1)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可供全社会使用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2)广义的总供给包括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和服务在内的总供给。狭义的是指总产出扣除中
间投入,仅包括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宏观经济分析一般指狭义的。
3)因素:①市场价格水平②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③经济结构的变化④对外经济联系的影
响。
4)结构:社会总供给的结构主要是产业结构,决定因素:①需求结构变化②资本积累和
技术进步③经济全球化的广度好深度。④此外,产业政策也有重压影响。
*2.0 社会总需求:
1)既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分配制度下,人们在其收入限度内所能支付并相对于价格水
平愿意支付的,对于全社会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有效需要。
2)包括:狭义条件下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出口需求。
2.1 投资需求 P332
1)又称投资支出,是指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货币资金的支出形成的对投资品的
需求。
2)从构成上看,社会总投资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和对流动资产投资。从资金来源上看,
社会总投资可以区分为重置投资和新增投资两部分。
① 重置投资是指用折旧费进行的投资,它主要用于重新更新已经报废的现有固定资产
及企业的改建。由于这种更新通常与企业的改造结合在一起,因此又称为更新改造投资。
② 新增投资是指用社会积累资金进行的投资。分为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经营性+非经营
性)和新增流动资产投资(库存品和国家物资储备)
3)投资规模决定因素:①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国民收入增长率②消费率和积累率③社
会物力与人力④投资效益的高低:投资效益系数=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固定资产投资额。
⑤经济体制对投资主体行为的影响。
4)投资结构:① 合理的分配和使用投资,以及由此形成的各部分投资之间的分配比
例及其相互关系,就是投资结构。
② 投资结构具体包括投资的部门结构、地区结构、技术结构、再生产结构、规模结构、主
体结构等。
③ 由下列因素决定:1、一定时期产业结构的状况。2、科学技术的进步;3、社会总产出
的地区分布。
2.2 社会消费水平/消费需求
1)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货币资金的支出所形成的的对消费品的需求。
2)从消费形式分为:居民个人消费和社会公共消费。
① 个人消费需求是指居民个人日常生活中对各种个人消费品和生活服务的需求。小
部分是自给性消费,大部分是商品性消费。
② 社会公共消费包括服务部门物质生产部门对公共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
3)消费水平决定因素:取决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去储蓄部分的实际收入,影响居民可
支配收入转化储蓄的因素有:①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②消费品价格变动及预期③市场商品
供给状况。④银行储蓄利率。⑤货币幻觉。
4)消费结构决定因素:居民收入水平、居民收入结构、价格因素、商品因素、消费者个人
因素、社会引导、人口构成、消费传统、外部消费文化、产业结构和供给结构。
3、社会总供给平衡条件
1)狭义封闭条件下:投资支出+消费支出=投资品产值+消费品产值=国内生产总值
实现条件是:本期的 c2+v+m, c2 完全转化为重置投资,v+m 转化为消费和投资支出。
引申:(c2+v+m)+净财政支出+净信贷支出=国内生产总值
2)广义:投资支出+消费支出+中间投入=社会总产出
3)总供求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关系:①总量平衡是结构平衡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国民经济发
展协调的前提
② 结构平很对总量平衡也有重要影响。总量平衡主要是价值平衡。其中包括财政收支、信贷
收支国际收支等方面的平衡。结构平衡主要包括供给结构(产业、地区结构)与需求结构
(投资、消费结构)的平衡。结构平衡不适应进而会影响到总量平衡。
③ 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侧重于短期调节,结构平衡涉及到中长期发展问题。
二、简答题
1、试分析投资规模及其决定因素。(重点!)名解
2、联系我国实际,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可能性和形式。
1)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可能性:社会能承受的不平衡和社会不能承受的不平衡。
① 源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存在的内在矛盾:由于货币的出现,产生了供给和需
求的分离:货币持有者不立刻重新买进商品,生产者难以马上卖掉商品,如果这种情况扩
大至全社会,就会导致社会总供求的失衡。
② 微观方面的原因:经济微观基础个体与整体经济目标不一致。
③ 宏观层面的原因:信息不对称以及经济政策不力。
④ 除了上述原因外,体制因素是造成这一可能性的重要原因。
2)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形式:
① 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常称为需求膨胀或供给短缺,严重时可引发通货膨
胀。类型;不良影响表现为:1 破坏资源有效配置的环境,降低社会经济效益 2 不利于产业
结构的优化调整 3 扰乱收入分配秩序,引发经济、社会的不稳定。4 对出口贸易产生影响。
② 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
其表现是:投资不足,消费需求不足,失业增加,也被称为供给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
严重时可导致通货紧缩。造成 1 抑制经济增长,甚至导致经济衰退。2 增加企业债务负担,
降低企业偿债能力 3 造成通货紧缩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 4 对出口贸易造成一定的影响
3)结构失衡:一是同向性短缺各部门供给均小于需求,二同向性过剩,各部门供给均
大于需求,三异向性失衡,短缺与过剩并存。
3、运用本章分析的社会总供求原理,分析近年我国国民经济宏观运行出现的新问题。
(p347)
1997 年以前的长时期内,我国社会总供求失衡主要表现为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
有人将其称之为“短缺经济”。从 1997~2000 年即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出现的通货
紧缩趋势。
1、 属于长期积累的深层原因主要有:
① 结构问题。长期重复建设和盲目引进,导致部分生产能力过剩,产品结构失调,并
由此造成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不相适应。
② 管理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劳动力素质提高不快,导致产业
结构升级缓慢,产品质量不高,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③ 分配问题。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居民收入增长幅度落后于经济增长,与此同时,
个人消费分配中又有不合理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一部分集中了比较多的收入,投资人权
不足。另一部分人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影响了实际购买力的增加。
④ 物价水平问题。由于多次发生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实际上处于较高的位置上 。
1997 年遇到东亚金融危机特殊的国际环境和需求不足的特殊国内环境,物价持续下降即具
有一定的必然性。
2、 属于短期特殊原因:
① 东亚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使出口需求下降。
② 从 1993 年开始,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波动处于收缩期,与东南亚金融危机共同。
③ 某些改革措施的阶段性效应。1997 年前后,我国在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
投资体制改革的短期成本。
④ 某些宏观措施的惯性作用。97 年之前刺激经济的政策惯性作用。

第十九章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一、名词解释
1.0 经济结构:
1)经济结构是经济各个组成部分的地位和相互比例关系。
2)包括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也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
构等,其中产业结构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1.1、产业结构 P368★★★★★
1) 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也
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
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2)分类方法:①三次产业分类法②两大部类分类法以及相关的产业分类法。③按资源
投入相对比划分的分类法,即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3) 产业结构的变动呈现两个重要趋势:1、产业部门构成的高级化,一次产业在国内生
产总值比重下降,二三次产业比重上升。;2、劳动力部门构成二、三次产业倾斜的变动趋势。
2、区域结构 P372★★★★★
① 是指一国范围内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状况与相互关系,它涉及经济增长要素的
空间分布。主要包括: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基础结构。区域结构的优化对促进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② 我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一样,在区域间存在二元结构,即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
区并存,总体上看,呈现出东、中、西三大地区总体分布,东部地区发展主要依靠市场拉动,
中部发展“承东继西”,西部地区有丰富资源,我国正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
3、二元经济 P370★★★★★
1)指的是采用现代技术的现代部门同采用传统技术的传统部门并存的一种经济结构。
2)二元经济是发展中国家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演进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3)解决这一课题的关键在于解决三农问题,一方面要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方面
要通过加快城镇化建设,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非农化。改变二元经济现状的关键在于走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5、经济增长 P350(00 年名解,2 分)
1)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因就业人数增加、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等原因,
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和增加,反映了一国国民经济总量的变化状况。
2)衡量经济增长,通常采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GDP 增长率、NI 增长率等总量增长
率和人均增长率等指标。
3)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见简答 1
6、经济发展 P354(02 年名解,2 分)
① 不仅包括经济总量和人均占有量的增长,而且强调经济结构的基本变化,特别是本
国人民作为经济结构变化,经济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② 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有多个,公布了“人类发展指数”,按语气寿命、成年人识字
率、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之三个变量计算。
③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两者是密不可分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
有经济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但是,经济增长又不同于经济发展,单纯的经济增长可能会
出现只有经济增长但没有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的现象。
④ 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一定是经济发展的因素,但是决定经济发展的因素更多。
8、和谐社会 P360
9、新型工业化道路 P361
1)、定义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
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特点
① 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
得到充分发挥.
② 新的物质技术基础。
③ 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要从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
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
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④ 新的工业化战略: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养人才,使经济发展
具有可持续性。
3)、要求
⑴ 必须正确处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⑵ 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⑶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⑷ 要大力发展教育
⑸ 要处理好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坚定不移地扩大国内需求。使内需外需结合,促进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二、简答题
1、试分析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P350★★★★★
1)名解①劳动力供给的数量与质量。GDP 增长率=劳动就业增长率+社会品均劳动生产
率增长率。劳动供给的结构和质量决定经济增长。
②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③ 投资增长率和投资效率:投资率存在客观限制,积累率的高低与实物供给限制。
④ 科技进步程度及其应用⑤自然资源的数量击开发利用程度
⑥ 制度和体制⑦对外开放。
2、为什么要实现及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P361★★★★★
1)经济增长方式的含义:经济发展方式:一国或地区实现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
经济质量提高的方法和模式。除了包括经济增长方式之外还包括依靠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
域结构等结构优化和依靠社会福利的改善、经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等经济质量的提高来
实现经济发展的途径方法,实质在于全面地追求和实现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质量和整体协
调。
2)单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能抱着更科学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①新型工业化道路②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③提
高自主创新能力④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⑤提高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水平。第二
问答这几条。
2、为什么要实行自主创新?(p365)
1)创新型国家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
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靠自主创
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走中国特色自
主创新道路
2)主要措施:
① 高度重视原始创新,力争取得重大突破;大力推进集成创新,促进重要产业跨越发展;
努力加强消化吸收在创新,提高我国产业技术水平。
② 抓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个中心,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
展的关键技术。
③ 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
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④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
⑤ 把自主创新与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紧密结合。
⑥ 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重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⑦ 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着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文化氛围。
3、如何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P369(06 年简答,9 分)
06 简答:简述我国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方向和具体措施。
1)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含义:
合理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以改变生产要素在各部门之间的配置格局,相应改变了
投入结构、产出结构、消费结构,使要素供求市场发生变化,同时改变产业制度供求关系,
要求政府调整政策,修改部分过时的产业法规,新的产业制度供求关系形成的时候产业组
织结构就趋于合理。高度化: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向着产业内部综合生产率水平、
技术结构水平更高的方向演化的过程。
2)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总体思路是:坚持走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内需
特备是消费需求的方针。①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
调拉动转变,②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③由主要依
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措施:
①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
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② 提高高新技术产业。③加快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增加服务业比重。
④ 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残页和综合运输体系
⑤ 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和经营业绩,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4、试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道路。★★★(07 简答,8 分,08 年辨析,4 分)
中国二元经济的现代化,关键是要解决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而农业剩余劳
动力的解决,一方面要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另一方面要加快城镇
化进程。
①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名词解释
② 我国城镇化道路 P372
1)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
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
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2)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征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向与城市化方向一致,而我国城
市劳动力剩余相当严重,因此,发展中国家一般以农村城镇为中心,发展以当地资源为基
础的小型劳动密集型工业化,通过农村工业化来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从而推
动二元经济的现代化。
*5、现代农业:
1)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
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
2)基本思路: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
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代新型农民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提
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
业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
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3)注意强化:①增加农业投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强
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设施支撑。
② 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 科技创新支
撑。
③ 开发农业多种功能,键和晚辈产业体系,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支撑。
④ 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强化发展现代农
业的市场体系支撑。
⑤ 大力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人力资源支撑。

第二十章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
一、名词解释
1、国际竞争与合作
① 是指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为了加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及在与
他国的经济往来和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积极参与全球化,国家间进行合作的同时又
参与竞争的过渡。
② 竞争与合作是国际经济关系的本质特征。国家间竞争与合作择偶格式同时并存,如
何处理其中的关系就成为一个两难的问题。
*2、对外经济关系(对外开放)
1)指一个国家同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总称。
2)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客观依据:
① 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② 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总结得出的科学结论。
③ 对促进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一是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二是有利
于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发挥我国比较优势,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三是有利于推动科技进
步,促进经济发展。
④ 是适应国际形势变化和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的需要。
3)我国对外开放的理论依据:
① 首先,是国际分工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世界上劳动生产率不同的国家通过商品交换都能实现不同程度对社会
劳动的节约,从而给交换双方在经济上带来利益。
② 其次,是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理论。
随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延伸,商品价值表现为国际价值,商品价格转化为国际价格。
具体表现为商品价值由所有供给国在国际正常生产条件下,用国际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
劳动强度制造该商品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
4)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
① 对外贸易:一国或地区同别国或地区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经济活动,是一个国家
国内贸易向国际的延伸。
② 利用外资:利用国外资本进行建设和从事对外经济贸易的活动,是一种国际信贷关
系。
③ 引进技术 ④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都是劳务输出。⑤发展国际旅游业。
5)战略:引进来,走出去
① 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是政府间通过谈判组成的以经济自由化为宗旨,协调
各成员国经济贸易关系的国际贸易组织,在其成员国间的贸易量占全球贸易量的 95%,其
前身是关贸总协定。2001 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
② 一是有利于我国继续和扩大开放成果。二是有利于国际贸易环境改善。三是享受发展
中国家的特殊优惠待遇。四是引入国际竞争机制。五是引进技术方面不再受管制。
③ 对外开放战略:1 采取切实措施,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2 进一步发展出口贸易,继续实施以质取胜、科技兴贸战略。
3 努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4 实施走出去战略。
3、国家经济安全 P401
① 是指一国根本的经济利益免遭侵害的一种经济状态。
② 其主要内容包括:1、一国经济主权独立、基础稳固、运行健康、增长稳定、发展持续 。
2、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具有自主性、抗风险和竞争力。3、不至于因为局部问题的演变而使整个
经济受到冲击和遭受过多损失。4、能够避免或化解可能发生的局部性或全面性的危机。
③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因素有:1、国家支付危机;2、金融
风险;3、产业安全和贸易被控;4、资源被侵害;5、信息和技术损失。
④ 1、在对外开放的同时要强化自主创新,发展民族产业。
2、要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和市场调控。
3、建立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机制。
4、维护国家经济资源和信息技术免遭侵害。
5、积极与国际社会合作构建国际经济安全体系。
4.1、国际分工
1)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内分工超越国家界限
发展的结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分为垂直型、水平型、混合型。
3)积极作用:1、可以扩大生产规模。2、加速产品更新换代。3、利于发挥各国生产优势。
4)消极作用:1、加深发达国家垄断剥削。2、造成发展中国家经济单一化和对外依附程度 3、
参与分工的国家易受世界经济危机冲击。4、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
*4.2、国际贸易
1)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按交换对象划分为有形贸易、无形、技术。按贸易流向划分为:出口、进口、过境。
3)二战后新特点:①发展迅速。②国别地位发展不平衡。③商品结构重大变化。④贸易
集团化趋势增强。
4)重要作用:①充分利用国外资源促进经济增长。②引进先进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③
增加社会主义国家资本积累。④调整市场,更好满足人们的需要。⑤推动对外经济关系
开展。
*5.1、国际收支
1)狭义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同其他国家发生的外汇收支的总和,广义的指一定
时期内一国同他国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包括商品、劳务、资本、军事、援助
赔款等。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国际收支是某一时期的统计表。表明
① 某一经济体同世界其他地方的交易②该经济体的经济权利的变化。③会计意义为了
平衡不能抵消的项目。
3)集中反映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国际、国内经济活动的状况与实力,既是该国对外关
系的直接反应,也是该国国内经济状况的真实写照。是综合分析一国经济和对外金融关
系的重要依据和工具。
*5.2 关税
1)进出口的商品货物和物品通过一国关境时,政府设置的海关向本国进出口商课征的
一种税收。一般情况下关境与国境一致。有自由港、自贸区等特殊形式。
2)积极作用:财政关税增加一国财政收入,保护关税可保护国内市场,还可以调节国
内市场物价和国内市场供应,还可以作为对外贸易谈判中的手段。
3)消极作用:增加消费者负担/恶化本国与贸易国之间的关系/影响自身贸易与发展。
*5.3 国际货币体系
1)各国政府为适应国际贸易和国际结算的需要,对货币的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解等所
作的安排或规定的原则,以及为此建立的组织形式的总称。
2)分类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黄金-美元本位制)、牙买加体系(多种储备制)。
3)国际金本位制:19 世纪欧美国家实行,本位货币由一定重量或成色的黄金来表示,
并且货币当局可按所规定的的货币单位的含金量,根据一定的条件买卖黄金。在当时,
英国经济地位决定了金本位制实际上是以英镑为中心,黄金为基础的国际金本位制。
4)布雷顿森林体系:12 章。
5)牙买加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储备多元化和浮动汇率体系,一是承认浮动汇率
制的合法性,二是削弱黄金在国际货币制度中的地位。三是增加会员国在 IMF 中的基金
份额,四是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储备地位。五是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
3)国币制度改革的争议:本位币制度(金/美元/特别提款权为基础的国际货币)、汇
率制度(固定/浮动/汇率目标区)、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国别与国际调节)。
*5.4 国际资本流动
1)新特征:①国际资本流动规模急剧增长,日益脱离实物经济
② 国际资本流动结构急剧变化,呈现证券化、多元化特征。
③ 机构投资者成为国际资本流动主体。
2)国际金融市场是指过基本按照市场规则融通的场所或运营网络的总称,可以发挥提
供国际融资渠道,调节各国资金余缺,调节国际收支,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以及形成
风险规避机制的作用。
3)国际资本流动分为长期和短期流动。
二、简答题
1、我国对外开放的理论依据和客观依据是什么?(重点!)P377
名词解释 2
2、结合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分析如何在开放的条件下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
P396
1)我国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必须加强金融市场的管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2)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见名词解释。
3)我国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政策
① 加快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外贸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出口质量,发展绿色外贸。
② 积极参加国际经济合作:信贷、投资、科技、劳务、信息与管理、经济政策与经济援助等
等合作。
③ 发展国际金融市场,加强金融市场管理。
1 要合理利用外资,规避金融风险。加强对外汇的管理,注意外资结构的优化。
2 深化外汇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3 保持充足的外汇储备保证政府平衡外汇市场的干预能力。
4 发展各类国际金融市场。
*3、开放条件下社会总供求失衡及其原因。
1)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的交易,一类是自主性交易,或称为事前交易,另一类是弥补差额的
交易称为调节性交易。
2)国际收支失衡最直接表现:外贸逆差、外汇逆差/外贸顺差、大量外汇结余。
3)影响我国国际收支的因素:
① 经济增长和由此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化。
② 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
③ 汇率的变动。
4)出口结构指数 T=Em/(Ep+Em)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发展中国家 T
相对于发达国家低。
5)产业结构调整要解决的问题
① 在三次产业的结构调整中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科技等现代服务业。
② 在产业内部调整中应以高科技改造提高传统产业,信息化和工业化并举。
③ 在产品结构中淘汰落后产品,增加高技术、高质量产品。
④ 产业组织调整中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同时支持和发展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高科技企业。
第二十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
一、名词解释
1、宏观调控 P405★★★
1)是指政府以满足人民需要和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为目标,综合运用经济的、
计划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进行调节和控制;
2)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是,使宏观经济活动通过市场中介和微观经济活动有机的结合
起来,保持总供求的基本平衡,顺利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3)必要性:①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
② 保持社会经济总量平衡,按比例资源配置的需要。
③ 弥补市场调节不足的需要
*4)加强宏观调控手段:①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政企分开,提高政府效
率。
② 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的经济决策体系和制度
深化金融改革与财政体制改革。
健全宏观调控管理体制,实行分级管理与分级调控。
③ 建立与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宏观调控观念,加强法制建设,严格执法公正司
法。
2、财政政策★★★
按照西方经济学答
3、货币政策★★★
西方经济学答。
4、收入分配政策 P414★
① 是对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进行调节的政策,是政府根据既定的目标而制定的
个人收入总量及结构的变动方向,以及政府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它包括
国民收入分配总量政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政策和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等。
② 社会主义经济中实施收入分配政策的目的是:促进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避免通货
膨胀或通货紧缩;促进分配的公平和效率,避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 收入分配政策是通过工资、财政预算、税收等手段实施的。
*5 经济波动
1)经济运行过程中交替出现的扩张和收缩、繁荣和萧条、搞脏和衰退现象,大都由一个经
济扩张期和接下来的收缩期构成。波动幅度在一定范围内不会危害国民经济,但是超出范
围就会危害国民经济,称谓超长经济波动。
2)影响因素:①投资率的变动②消费需求的变动③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换④资源供给⑤技
术变化情况⑥经济体制变动⑦心理预期变化,此外还有进出口变动等。
二、简答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有哪些?P404(05 年简答,7 分)
1、经济调节。
① 政府实行科学决策,决定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② 政府制定并实行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引导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2、市场监管:政府通过健全法律体系,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3、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提供完善的法律制度,提供社会与公共方面的供给。
4、管理国有资产: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建设现
代企业制度,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简述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模式、目标与手段。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模式,则应该是既能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对
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导向性作用,实现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
的有机结合。
1)宏观调控的模式 P409
主要有两种:高度集中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市场经济模式。
前者的基本特征和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造成的危害:影响范围最大,持续时间最长。
后者的特征有:
① 整个宏观调控是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进行的;
② 计划的形式和作用的范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③ 对企业的调控方式以间接调控为主。
④ 调控手段由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相结合,逐步转向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
行政手段仅仅作为辅助手段。
2)宏观调控的目标 P410
① 促进经济增长:一方面要保持较好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又要搞好综合平衡,重视
比例协调,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的路子。
② 增加就业
③ 物价稳定物价稳定:是指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即将物价变动保持在经济顺畅
运行所允许而居民又能承受的范围内。
④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主要指资本流入、流出的平衡和进出口的
平衡,应结合国内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状况,调控好国际收支的规模和结构,以保持国
内总需求和国际收支的综合平衡。
3)宏观调控的手段 P412
① 经济政策
是由政府制定的用于调整各种经济主体利益关系和指导、影响经济活动的准则和规则。
它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最主要的经济政策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收入分配
政策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结合不同时期国民经济运行的不同态势科学而灵
活地运用这些政策。
② 经济计划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经济计划主要是指建立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基础上的指
导性计划,是体现宏观管理目标、任务、各项宏观平衡和各种基本比例关系,并由相应的指
标体系和政策措施所组成的计划。这样的计划是建立在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基础上,并以
指导性计划和中长期计划为主。
③ 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法律手段主要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一方面,国家制定经济生活中的行为规范,以保
证经济有序进行;另一方面,政府还可通过经济司法,制止和纠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消极
现象。
行政手段主要指依靠行政机构采用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和下达带有指令性的任
务或某些具体限制等行政方式调控经济的运行。在一定时期内这种手段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但也容易产生消极影响,必须谨慎使用。
3、如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P418
1)应深化金融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综合运用计划、财政、
金融等收单,发挥价格、税收、利率、汇率等机制的作用,进行宏观调控的体系。
2)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
① 加快发展货币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② 逐步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③ 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银行证券保险三大监管部门合作监管水平。
④ 大力支持银行发展中间业务。
⑤ 继续扩大金融对外开放。
3)财政体制改革的重点:
深化财政政策改革的重点是:
1、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快推进财政预算制度改革
2、 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3、 着力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
4、 推行政府采购制度,规范政府公共工厂管理
5、 明晰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6、 积极稳妥地推进税费改革
7、 健全税收制度,强化税收征管
8、 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
比重,提高财政保障能力,主义防范财政风险
9、 严格财政管理,逐步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框架
2、结合我国体制转轨期的实际,分析如何综合运用金融手段和财政手段来促进国民经济的
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P413(08 年论述,12 分)
1)我国体制转轨时期的实际情况:
① 总供求方面看,上世纪 90 年代前半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过热,有通货膨胀趋
势;90 年代后半期,由于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持续几年出现了通货紧缩的
趋势,总需求小于总供给.
② 从结构看,失衡问题突出。我国在转轨时期,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结构不平衡.
2)政府针对以上情况采取的财政、货币手段进行调控:
① 财政手段,
1、促进总量平衡方面:
对于 90 年代前半期的需求大于供给状况,政府采取的是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即紧缩性投
资支出和消费支出,增加税收,抑制了需求过剩的趋势,收到一定的效果;
对于 90 年代后半期出现的供给大于需求,经济过冷,有效需求不足,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
政政策,通过扩大预算赤字,增加国债发行,加大政府支持,要通过加大政府投资带动社
会投资。
2、促进结构优化方面
1、调整所有制的结构,2、调整行业结构,3、调整产品结构,4、调整技术结构。
② 货币政策,
1、促进总量平衡方面:
97 年前需求过旺,采取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97 年后需求不足,采取了稳健货币政策。
中央银连续多次下调利率,并开始征收利息税,同时适度增加了货币投放和信贷投放。
2、促进结构优化方面
政府通过加大货币投放和信贷投放,使结构失衡在有力资金的支持下也得到了一定程度
的缓解。
综上,在面对转轨时期的过程中,政府和央行要加大协调,采取“逆经济风向行事”的
综合行动,当经济过冷或过热要配合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以控制和调节。并加强对
经济形势的预测,避免事后调节,加大事前调节的力度,以保证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
平衡。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