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6

亞里斯多德論美感經驗

尤煌傑
輔 仁大 學哲學系教授

內容摘要:本文嘗試藉著六個有 關 亞里斯多德論述美感經 驗 的命題,

來進行探究 。 六個命 題 為:一、藝術的目的是提供快樂或理性的享


樂 。 二、對於各種音樂形式所作的區分可視之為判斷其他藝術的判
準的一種指標 。 三、知識的本能、辨認事物的快樂,是更精緻發展

藝 術的某些樂趣的主要因素 。 四、藝術的目的是在觀眾的心靈中產
生某種快樂的印 象。 五、藝術是根據一個真實觀念而能生產事物的
功能 。 六、藝術提供一種獨特的快樂 。

關鍵詞:快樂、閑暇、幸福、 沉 思、模仿、理性

-=:f:::: -..i.L...-=主必

室、別首

亞里斯多德在 《 詩學 》 裡指出觀眾對於藝 術作品的反應有兩種指向,一 個 是情

感性的反應, 一 個是理性的反應 。 關於情感性的反應 , 就是朝向悲劇定義中的「淨化

J ( catharsi s) 理論 。 這個理論被廣泛地討論, 言 人人殊,超出本文所設定的目標,

暫且不表 。 另外關於理性的反應,讓藝術與認知 、 推理聯繫在 一 起,則是值得 注意

的 一 面也是本文所樂於聚 焦 之所在 。
此 外 , 雖然亞旦斯多德有 一 本與 美 學思想相關的著作 〈 詩學 ~ ( D e Poetica )
但是不應就 此認 為 亞里斯 多 德的 美學 思想盡 止於 此 。 值得 注 意的是 , 今日我 們所理

解的「 美學 J ( aesthetics ) ,乃十八世紀中葉包姆加登( 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 ,


1714-1762 )所新增的哲學分支研 究 。 亞里斯多德的時代雖有美學相關 的 討論 , 但

是沒有系統化 的 美 學分科研究。亞里斯多德作為 一位整全的哲學家 , 其有關美學思

想的 言論,除 《 詩學 〉 外 , 還散見於他 的 〈 形上學 ~ ( Metαrphysica ) 、 〈 尼各馬科

倫理學 ~ ( Ethica Nicomachea ) 、 《 政治學~ ( Politica ) 、 《 修辭學 ~ ( Rhetorica )

1 H. L. Tracy, '‘Ar istotl e on Aesthetic Pleasure ," Classical Philosophy 4 1. 1(J an. , 1946).
-5-
哲學與文化 第四十卷第三期 2013.03

等著作 。 在這些著作中的某些言論都是值得我們在重整亞里斯多德美學思想時,所

不能不加以注意的 。

本文的出發點在於尋求 一個可以說明亞里斯多德的「美感經驗」的說法 。 在參考


過去諸多先賢的著作與論述,本文嘗試從幾個簡要的命題來描述亞里斯多德的立論

依據 。 而這幾個命題是在參考布切爾 (S. H. Butcher) 的論著後歸納出來的 2一 、


藝術的目的是提供快樂或理性的享樂 。二 、對於各種音樂形式所作的區分可視之為

判斷其他藝術的判準的一種指標 。 三、知識的本能、辨認事物的快樂,是更精緻發

展藝術的某些樂趣的主要因素 。 四、藝術的目的是在觀眾的心靈中產生某種快樂的

印象 。 五、藝術是根據一個真實觀念而能生產事物的功能 。 六、藝術提供一種獨特

的快樂 。 以下將根據以上六個命題,進一 步探究在亞里斯多德的著作中的原始呈現

意義,從而匯整出亞里斯多德理論中的美感經驗 。

貳、本論

一、藝術的目的是提供快樂或理性的享樂( The end of the fine arts is to


give pleasure or rational enjoyment )

根據亞里斯多德在 《 形上學 〉 裡的說法,他認為藝術 (τÉXVl1 v ) 的目的是提供

快樂 (πpòç 梢。吶 v) 或理性的享樂 (πpòç ðt的ω吶v) 0 I藝術 J (τÉXVl1v ) 一詞在希

臘文化中,泛指一切根據某種技術而進行的生產活動,所以它的概念外延比現在我

們所理解的藝術還要更廣泛 。 因此,藝術可以涉及日常實用物品的製作,也可以涉

及單純的科學求知活動 。 他說:

那超越人所共有的感覺而最初發現了技術[技藝]的人之所以使人們感到

驚奇,不僅由於某一發現之實用,而且由於其智慧與眾不同,在被發現的

越來越多的技術[技藝]中,有的為生活必需,有的供消磨時間 。 與前者相

比較,後者總被當作更加智慧的,因為這些技術[技藝]的科學,並不是為

了實用。只有在全部生活必需都已具備的時候,在那些人們有了閑暇的地

2 S. H. Butcher , Aristotle 's Theoη1 01 PoetηI and Fine Art , Ch .4,“The End of Fine Art"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 Inc. , 1951).
-6-
尤煌傑:亞里斯 多 德論美成 經驗

方,那些既不提供快樂,也不以滿足必需為目的的科學才首先被發現 。 3

根據亞里斯多德的理論, I技術J (或藝 術、 技藝)之 所以引 人感 到 驚奇,一者

因其「實用 J ' 一 者因其高超 「智慧 J ( 例 σoφòv ) 。 技術或技藝 , 被亞里斯多德認為

是從 感性知 覺轉化到理性認知 的過程 。 初階的 技藝在於滿足生活上的「實用 j 需求,

進而 滿足 「非實用」的功能, 它 可能 是提供「快 樂」 的 藝術'或既不提供「快樂」 也不滿

足 「生活必需」 的純粹 科 學 知 識 。 這種最高級 的知 識被亞里斯 多德認為是自 由的, 就

猶如 自由 的 公民 。 4

這種進階的 藝 術 或技藝,主要出 現於我們的 生活需求得 到滿足 之後 ,我們的 生

活 中 有了 休閒 活動 ( 8taywy向 ) , 5我們 才 能 致 力 於無特 殊 目的的製作 活動, 並 從中

得到 某種快 樂( 前ov內的 。 亞里斯 多 德 在 《 尼各馬 科倫理學 》 中 分辨了 兩種不 同的

休閒 活動, 一種稱 之為 「消遣 J ( παt8tãç ) , 一種稱 之為 「閑 暇 J ( σχoλ訂 ) 。

生活中也有休息,休息中總會有消遣性的交談 。 在這方面,似乎也有一種

有品味的交 談 。 ... ...那些在開玩笑上過度的人被看作是滑稽的或品味低級

的人 。 ... ... 。 那些從來不開玩笑、也忍受不了別人問他玩笑的人被看作是

呆板的和固執的 。 有品味地開玩笑的人被稱作機智的,意思就是善於靈活

地轉向的 。 因為,機智的妙語彷彿就是品質的活動 。 我們判斷一個人的品

質如何要根據它的品質的活動,正如判斷他的身體如何要根據其身體的活

動一 樣。 6

亞里斯 多德認為 「 消遣J 是生活中為了 放鬆 與休息所必需 的 。 這個 活 動 主要在調

劑 生 活 的節 奏 , 但是它 也 有 過猶不及和 中庸 的 三 種形 式 :過 度 的開玩笑成為「滑稽 J '

3 Metaphy sics , Bk .I, Ch.l , 981b13-22. 希臘文本參閱 Perseus Collection Greek Texts
(http://www.perseus.tufts.edu/hopper/collection?collection=Perseus:corpus:perseus ,Gre
ek+ T ex ts&redirect=true ) 。 英譯本根據 w. D. Ross 之翻譯 ,此處中譯根據苗 力 田之翻 譯 。
以 下 〈 形上學 〉 之 引 文皆比 照 此例 。
4 Metaphysics , Bk .I, Ch.2 , 982b23-27.
5 關於這個「休閒活動J 的希臘文 Òt的ω阱 ,根據布切爾 的註解認為一般意 指 閑暇的使用 。 Cf. s.
H. Butcher, Aristotle 's Theory 01 Poetry and Fine Art , p.198 , footnote 1: “ Òt的ω洲 properly
means the employment of leisure , and in Aristotle f1 uctuates between the higher and lower kinds
of pleasurable activity. " 叉 , 廖申白叉根據 亞里斯 多德 的倫理學做 了進一步 的分辨 , 詳主文
說明 。 參 閱 廖申 白 譯 , { 尼各馬 可倫理學 } ( 北 京 : 商務 印 書 館 , 2004 ) , 頁 306 '註腳 l 。
6 Eth. Nic. iv. 8. 1127b34-1128a12. 廖 申 白中譯 。

-7-
哲學與文化 第四十卷第三期 2013.03

過度不苟言笑反成「呆板J '中庸之道是「機智 J 。 但是這種「消遣」活動主要是為了調

劑身心,並不是藝術活動或純粹科學活動所要倚靠的活動 。 亞里斯多德認為藝術需

要有優閒的態度,即「閑暇」。

那些除自身之外別無他求的實現活動是值得欲求的活動。合德性[行]的實

踐似乎就其有這種性質。因為高尚的、好的行為自身就值得欲求。但是令

人愉悅的消遣也是這樣。因為,它們之值得欲求不是因別的事物之故。實

際上,它們的弊大於利;它們使人忽視自己的健康與財產。而且,被多數

人是為享受著幸福的那些人都喜歡在消遣中消磨時光。... ...德性

[行 ][àpε吶]與努斯 [voûç] 是好的實現活動的源泉,而這兩者並不取決於是

否佔有權勢。如果這些人沒有純淨的、自由的快樂的喜好,而只是一昧沉

溺於肉體快樂,我們就不應當把這種快樂看作是最值得欲求的 。 因為,兒

童也總是把他們看重的東西看作是最好的。 7

這裡顯示人們在乎一種別無所求的「閑暇」或安適,這種境地能為人們帶來真正

的幸福 。 所謂「除自身之外別無他求的實現活動」亦即以活動自身做為活動的目的,

而不再外求其他目的 。 像亞里斯多德所描述的「消遣」活動,就不是以活動自身為目

的的活動,這些活動的存在是為了調劑身心的平衡。身心的平衡與健康是消遣的真

正目的 。 但是「閑暇」所從事的活動可以完全和身心健康不相關聯,甚至有時候這個

閑暇活動會給健康和財富帶來不利的影響 。 但是這樣可能耗損健康與財富的活動卻

是享受「幸福」的人所樂於從事的 。 可見「幸福」的獲得,更高超於身體健康與擁有財

富 。 那麼追求幸福所為何來?亞里斯多德認為「德行J 與「理性」是驅動良好活動的根

源 。 也就是說按照德行與理性才可能獲得幸福 。 享受這種幸福,最主要的特質在於

它帶來一種「自由的快樂 J 0 8真正的自由必然不在於肉體的官能享受,而是由於理性
的希求。源自這種理性希求的快樂才是真正需要追求的快樂與幸福 。

閑暇不只是「除自身之外別無他求的實現活動 J '它還是其他活動的目的,並且

和德行相結合:

和平是戰爭的目的,閑暇是勞作的目的。因為有益於閑暇和消遣的東西,

7 Eth. Nic. x. 6. 1176肘 -22. 廖申自中譯 。


8 亞里斯多德此處的原文是:柄。v恥 εiÀ.tKptvOÜÇ Kαì. ÈÀ.Eu9εpíou 直譯的意思是「真誠且自由的
快樂 J '但 w. D. Ross 翻譯為: pure and generous pleasure '廖申白翻譯為「純淨的、自由的
快樂 J '供讀者參考 。

-8-
尤煌傑:亞里斯多德論美成經驗

既包括人們在閑暇時也包括在辛勤勞作時所修養的德性[行]。因為在獲致

閑暇之先,須準備好許多必需的條件 。 所以一個城邦應該具備節制、勇敢

和堅韌等德性[行] ,俗諺云:奴隸無閑暇,那些不能勇敢地面對危險的人

免不了淪為入侵者的奴隸。勇敢和堅韌適用於勞作之時,而哲學的智慧適

用於閑暇時期 。節 帝仟口公正在兩種時期都是必需的,但尤其適用於和平和

閑暇時期 。 因為戰爭迫使人們變得公正和節制,而和平的良辰美景帶來的

享受和閑暇生活更容易導致人們的放縱。 9

某些德行成為獲致閑暇的準備條件,以勞作和閑暇對 比 各自需要的德行是:

勞作 : 勇敢 ( Courage ) 、 堅韌( endurance )節制( temperance ) 、 公正 ( justice )

(共同德行)

閑暇:哲學的智慧( philosophy )節制 、 公正(共同德行)

藝術活動源自於閑暇 , 因為閑暇而獲得自由的快樂,這個快樂與理性結合 , 因

而也和德行結合 。 這種結合是殊途同歸的結果 ,而 不是藝 術 為德行的實踐而服從於

道德需要 。 布切爾也對 此提出他的 看法, 他認為有用的藝術可以偶然 地產生有用的

結果 , 或成為道德的工具,但是無傷於藝術的真正目的。藝術能產生一種無害的快

樂( harmless pleasure )宜於提供生活的消遣,但是這不會成為藝術的目的 。 藝術應

與幸福或人生的終極目的相調合 。 10

二、對於各種音樂形式所作的區分可視之為判斷其他藝術的判準的一

種指標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various forms of music may be


taken as indicating the criterion by which one would judge of other
arts)

在亞里斯多德的時代,希臘文化中已經存在著各種藝術,每一種藝術各有其美

感鑑賞上的特殊角度 。 但是 , 究竟應該如何評判其美感上的高下 ,如何 建立鑑別的

客觀標準,亞里斯多德並沒有留下完整的論述。不過 ,從他對於各種音樂形式所作

的區分可以視之為他判斷其他藝術的判準的 一 種指標 。

9 Pol. iv. (vii.) 15. 1334aI5-27. 顏一 、 秦典華譯, <政治學} (北京 :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


而士 , 1994 )
10 S. H. Butcher , Aristotle 's Theoη) 01 Poetry and Fine Art , pp.199-200.
-9-
哲學與文化 第四十卷第三期 2013 .03

音樂能夠培養人們的某種德性[行]一一就像體育對身體有所祥益一樣,音

樂造就某種習慣,使人們得以感受真實的愉悅;或者,音樂有益於充實人

們的消遣和智慧(這是第三種論點) 0 11

此處首先要考察的是教育是否應該設置音樂 , 以及在我們提到的三件事

情一一教育、娛樂和消遣一一中音樂能夠起哪一種作用。很有理由認為音

樂與全部三件事情相通,顯出全部三種性質。娛樂是為的鬆施,而鬆他必

定帶來享受,它是醫治勞苦的良藥;至於消遣,人們公認它不僅包含高尚,

而且包含愉悅,幸福就由這兩者構成 。 所有人都說音樂是最令人愉快的事

物,無論僅是旋律還是伴有歌唱,詩人謬塞奧說道:歌聲是有死者的最大

的快慰 。 12

在以上引 言 中,亞里斯多德指出 音 樂與德行的培養之間的關係'再一次確認藝

術活動與道德實踐之間的並行不悸 。其次 ,亞里斯多德指出音樂的 三種功能:教育、

娛樂和消遣,此三者皆包含於音樂中,同時也有助於幸福的達成。

音樂的表現和戲劇的表現兩者有點相似,以嚴肅的情操或行動較高尚,而輕慢

的、滑稽的模仿或表演被認為較低俗 。 何以亞里斯多德特別鐘情於音樂這項藝術?

並且肯定音樂與靈魂之間的緊密關係'從以下引文中就可以得到充分的說明 :

既然音樂帶來快樂的享受,而德性[行]在於快樂和愛憎的分明。那麼,必

須闡明的是,沒有比培養正確的判斷能力、學習在良好的情操和高尚的行

為之中求取快樂更要緊的事情了 。 節奏和曲調模仿憤怒和溫和、勇敢和節

制以及所有與此相反的性情,還有其他一些性情 。 ... ...其他各種感覺無一

能夠仿照性情,比如觸覺和味覺;在觀看事物方面有幾分仿照關係'因為

所見之物是事物的形象,不過只是在很小程度上仿照,並非全部事物都進

入這種感覺之中 。 此外,形象和顏色這類派生的視覺印象並不是與性情相

同的東西,而只是性情的表徵,即對激情狀態的臨摹。所有這些視覺形象

與性情或情操的聯繫都不明顯,... ... 。然而,旋律 自身就是對性情的模仿,

這一點十分明顯,各種曲調本性迴異,人們在欣賞每一支樂曲的心境也就

11 Pol. v. (viii.) 5. 1339a21-26. 顏一 、秦典華中譯 。


12 Pol. v. (viii.) 5. 1339bI2-22. 顏一 、 秦典華中譯。

-10-
尤煌傑:亞里斯多德論美成經驗

迴然不同,有一些曲調令人悲鬱, ... ... ,有一些令人心挂搖曳, ... ... ,另

有一些令人神凝氣和, ... ...。關於節奏的道理也是一樣,有的節奏習於沉

靜,有的習於輕捷,後者中又有一些較為粗俗,有一些較為高雅。從上述

論述中可以知道,音樂對靈魂和性情能有什麼樣的影響, ......。音樂在本

性上就屬於令人快樂的事物。而且,音樂的旋律和節奏可以說與人心息息

相通,因此一些有智慧的人說靈魂就是一支旋律,另一些則說靈魂蘊藏著

旋律 。 13

按照亞里斯多德的理論,我們的五種感官,在聽覺以及其所延伸出的音樂活動

是最貼近我們的性情;其次,是視覺以及視覺藝術'它們與性情或情操的聯繫已經

較不明顯 。 至於觸覺和味覺和性情之間則無法建立任何關係。亞里斯多德進一步從

音樂的節奏 、曲調和性情之間的關係仔細說明 。由於音樂與 心靈之問的這層特殊關

(系,使得 音樂在亞里斯多德理論中成為一種可以被仔細分辨 的藝術種類(當然是就

音樂與心靈的關係而言) ,所以說亞里斯多德對於音樂的分辨與評價,成為一種他

在對待各種藝術的參考判準 。 而這個判準的核心觀念就在於各種藝術它能與靈魂或

德行之間的疏密關係 。

三、知識的本能、辨認事物的快樂,是更精緻發展藝術的某些樂趣的

主要因素( The instinct for knowledge , the pleasure of recognition , is


there the chief factor in the enjoyment of some at least of the more
developed arts )

我們在第 一個命題裡指出藝術提供快樂或理性的享受 。 現在我們進 一步來指出

這種來自理性的樂趣 ,很大 一 部分來自「模仿 J (μí/-lll <Hç) 。 為亞里斯多德而言,模

仿的樂趣來自知識性的認識,而喜愛模仿也是人的天性之 一 :

一般說來,詩似乎起源於兩個原因,二者都出於人的本性 。從童 年時代起,

人就具有模仿的稟賦 。 人是最富有模仿能力的動物,通過模仿,人類可以

獲得最初的經驗,正是在這一點上,人與其他動物區別開來。而且人類還

具有一種來自模仿的快感 。實際 活動中的經驗可以證實這一點,盡管有些

13 Pol. v. (viii.) 5. 1340a15-1340b18. 顏一 、秦典華中譯。

-11-
哲學與文化 第四十卷第三期 2013.03

東西本身對於視覺來說痛苦的,如令人望而生厭的動物和屍體的外形,但

我們卻喜歡觀看對這些東西模仿得最為精確的圖畫。原因恰恰在於:求知

不僅對於哲學家是一種極大的樂事,而且對於其他一般的人同樣也不失為

一件快活的事情,只不過後者所分享的快樂較少罷了。我們之所以樂於觀

看圖畫,就在於當我們進行觀看時,我們試圖認知並推斷每種事物究竟是

什麼,如「這即是某某事物」 。 假如我們先前從未看到過某種東西,我們的

快感就不是起因於對這種東西的模仿,而是起因於創作手法或色彩處理或

其他類似的原由 。 14

亞里斯多德認為模仿是人的天性;無論被模仿的對象如何,逼真的模仿總是帶

來快樂;模仿帶來對知識的肯認 。 這些都是符合實惰的說法,但是如果我們僅止於

認同這種意義下的模仿就等於藝術的本質,則我們難以分辨藝術(作為生產活動)

和科學(作為純粹的知識)這兩者的根本區別 。 而且,這也等於認同了那個已經被

柏拉圖所否定的模仿藝術。柏拉圖從本質知識的角度,認定藝術的模仿只是模仿(分

受的事物)的模仿(藝術作品) 。 為 此,亞里斯多德所謂的「模仿」不會是現象的模

仿,也不會是只帶來知識的模仿 。 亞里斯多德對於「模仿」的內涵進行了一個改造或

轉向,他把模仿從單純的對個別事物的模仿,轉而變成對普遍事物的模仿,使模仿

的對象類型化,或者稱之為「本質的模仿 J :

詩比歷史更富有哲理、更富有嚴肅性,因為詩意在描述普遍性的事件,而

歷史則意在記錄各別事實。所謂「普遍性的事件」是指某種類型的人或出於

偶然,或出於必然而可能說的某種類型的話、可能做的某種類型的事,這

就是詩在以此為目標而給人物命名。 1 5

另一方面而言,亞里斯多德所謂的「不是起因於對這種東西的模仿,而是起因於

創作手法或色彩處理或其他類似的原由」的藝術作品,究其實才是現代藝術所最為看

重的部分 。 亞里斯多德雖然看出藝術作品不必然都出自對現成物的模仿,但是在那

個時代模仿仍然是解釋藝術作品生產的主流意見,因而沒有對「不起因於模仿」的藝

術活動多所發揮 。 另外一種可能的解釋,也是在於古希臘時代對於「創造」的觀念,

甚少著墨所致 。

14 Poet. iv.1448b4-20 . 崔延強譯, { 詩論 }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4 ) 。


15 Poet. iv.1451 日 -10 . 崔延強譯, { 詩論 〉。

-12-
尤煌傑:亞里斯多德論美店主經驗

四、藝術的目的是在觀眾的心靈中產生某種快樂的印象( The end of fine


art is a certain pleasurable impression produced upon the mind of the
hearer or the spectator )

布切爾解讀亞里斯多德的理論,認為我們不應有一個錯誤印象,誤認藝術所產

生的快樂是在於藝術家的樂趣或其自身內在目的的達成。雖然詩人在人們心目中有
較高的地位,但是總體來說,所有藝術家比起他的作品來,較少得到尊崇的評價 。 1 6

就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關係來看對待藝術作品的品鑑'亞里斯多德傾向於訴諸人性

的普遍特質做為標準而非訴諸於天才或專家的獨到品味,布切爾指出:

亞里斯多德一如在倫理學一般,假設一個具有道德洞察力的人,他的訓練

有素的判斷力能評價所提出的倫理問題,他最後成為權利的標準和法律。

同理,在藝術中假設一個具有健全美感天性的人,他是品味的標準,對他

而言產生最極致的吸引力 。 他不再是專家,因為亞里斯多德不相信在藝術

裡專家的裁定,而是比較喜好大眾的判斷,不過它必須是有文化素養的公

眾的判斷。 17

布切爾所形容的亞里斯多德有幾分康德的味道,康德認為在道德實踐原則上,

每 個人應 當 把他個人的 主觀「格言 J (maxim) 轉變成「客觀的原則 J (objective


principle) ,如此才能成為人人遵守的道德命令 。 叉 ,康德認為 美的 判斷是 主觀判斷,
不同於邏輯判斷是客觀判斷;但是,卻叉要求這個主觀的審美判斷必須達成主觀上

的普遍性或共感 。 道德與藝術都需要有 一 個具有先見之明的人來提示原則,但是這

個先見者和一般人並沒有本質上的差別 。
亞里斯多德對於藝術的理解不傾向於對所謂天才或專業表演者的推崇,而傾向

於一般人揉合感性與理性的品味判斷 。 亞里斯多德並非素樸地認為人人都是藝術家
或鑑賞家,而是他更加強調藝術藉助於技藝的熟練而對普羅大眾產生情感共鳴的影

響力 。 亞里斯多德在 《 政治學 》 裡,會指出「據說斯巴達人不學的律,但對音樂有著

良好的鑑賞力,能判斷旋律是否得體 。 J 18從亞里斯 多德的理論來看 , 藝術不是天生


的,而是需要後天學習的,但是先決條件是一般人都在本性上其有學習與品鑑的潛

16 S. H. Butcher , Aristotle 's Theory of Poetry and Fine Art , p.206.


17 S. H. Butcher, Aristotle's TheoryofPoetryandFineArt , p.21 1.
18 Pol. v. (viii.) 5. 1339b2. 顏一 、 秦典華中 譯 。

-13-
哲學與文化 第四十卷第三期 2013.03

能 。 用亞里斯多德的術語來說,也可以說藝術製作或藝術鑑賞能力,是人的「第二現

實J (the second act )


當我們把藝術品鑑的標準訴諸普遍而抽象的人性表現,似乎就會在實務上產生

模糊不清的狀況,很難於把握何者是真正的理型 。 亞里斯多德所謂「有文化素養的公

眾的判斷 J '就算有一個籠統的規定,也無法涵蓋所有類型的觀眾 。 必須認清的現實

是這個社會本來就存在著不同修養程度的公民,他們對藝術的喜好因其品格而有不

同的品味 。 我們不可能只照顧精英層次的優雅藝術而忽略庶民層次的通俗藝術 。 亞

里斯多德體認到這 一 點,也就順著不同的社會階層而有不同的藝術評價:

由於觀眾有兩類,一類是受過教育的自由人,一類是工匠、雇工和其他諸

如此類的鄙俗之人,也應該設立一些令後一類觀眾開心的競賽和表演 。 這

些音樂應當技合他們偏離了自然狀態的靈魂,由於這個緣故他們喜歡聽怪

異的曲調,偏好緊張和過於花俏的旋律。 19

而庸俗藝術似乎是無法避免的情況:

如果有人提出疑問,史詩和悲劇究竟哪一種是比較高雅的模仿藝術'假如

說比較高雅的即為不太庸俗的,而不太庸俗的總是為比較高雅的觀眾所欣

賞,那麼異常明顯,那種吸引一切觀眾的藝術就是非常庸俗的。 20

越是吸引大眾普遍喜愛的藝術'越是庸俗,這個斷言似乎從古至今的社會中無

一豁免 。

五、藝術是根據一個真實觀念而能生產事物的能力( Art is a faculty of


production in accordance with a true idea)

亞里斯多德對於藝術的界說,可以如下所述:

藝術是一種關於製作的狀態,包含推裡的正確途徑;反之藝術的缺乏是一

19 Pol. v. (viii.) 7. 1342a18-28. 顏一 、秦典華中譯 。


20 Poet. xxvi.1461 b26-28. 崔延強中譯 。

-14-
尤煌傑:亞里斯多德論美成經驗

種關於製作的狀態,包含推裡的錯誤途徑。兩者都同可變的事物相關。 21

在製作事物的狀態中,有些可以稱之為藝術,有些則不能稱之為藝術。藝術與

非藝術之間存在著「技術j 的有無,而技術代表製作事物過程中的合理性 。 這個合理

性並不是在強調猶如邏輯論證般的嚴謹推理,而是在強調透過這個技術能使被製作

出來的事物符合理性,成為可被理解的事物 。 用中世紀哲學的觀念來說就是要符合「

正直理性J (recta ratio )


亞里斯多德對於藝術的模仿說,強調所模仿的事物不是實然發生的情節,而是

應然發生的情節,例如:

詩人的職能不是敘說那些確實已經發生的事情,而是描述那些可能發生的

事情,這些可能發生的事情或出於偶然,或出於必然。... ...詩比歷史更富

有哲理、更富有嚴肅性,因為詩意在描述普遍性的事件......。 22

就詩藝所強調的「應然 J 以及「普遍性」而言,可以看出亞里斯多德所謂的模仿的

對象,不是一個個別物,而是一個原型或本質性的理想 。

六、藝術提供一種獨特的快樂 (The art affords an unique pleasure , an


aesthetic enjoyment which is not divorced from civic ends )

布切爾在討論亞里斯多德的藝術之目的,最後指出:

任何藝術的目的不是「隨機的快樂 J '而是藝術獨特的快樂。對於理想的觀

眾或聽眾而言,他是一個有教養品味的人,並且代表一群被教導的群眾,

每個藝術都在發表它自己;他可以被稱為那門藝術的規則和標準'就如同

有道德洞察力的人是道德的規則和標準;任何藝術作品帶給他的快樂就是

藝術的目的。但是這個想像的快樂對人具有一種隱然的參照,所對的不是

孤立的個人,而是生存於社會組織當中的人。從亞里斯多德派和希臘的觀

21 “A此, then , as has been is a state concerned with making , involving a true course of
reasoning , and lack of art on the contrary is a state concerned with making , involving a
false course of reasoning; both are concemed with the variable." Eth. Nic. vi. 4.
1140a20-23. Tr. by W. D. Ross. 中譯筆者自行翻譯 。
22 Poet. ix. 1451a36-1451 b5. 崔延強中譯 。

-15-
哲學與文化 第四十卷第三期 2013 .03

點,藝術是存在於社群的較高等生活裡的一個要素;它所提供的快樂是一

種持續性的快樂,一種美感的喜樂,與公民目的不能分離。 23

若說藝術的目的就是「快樂 J '這只是說出一半的意涵 。 按照亞里斯多德的術語

來說,現在指出「快樂尸它只能當作藝術的「質料對象 J (material object) 。 這就好

像說「醫學的研究對象是『人 dJ 0 J 所謂質料對象是未經附加條件的,所以是籠統的 。
我們說「藝術的目的是快樂 J '但是不能 反過來說, I所有帶來快樂的都是藝術」 。 所

以說藝術的快樂是一種專屬於藝術活動的快樂 。 例如亞里斯多德認為關於悲劇其有

其獨特的快樂或快感, I 人們不應當從悲劇中獲取各種各樣的快戚,而只應當獲取悲

劇所特有的那種快成。 /4所謂悲劇特有的快感,根據 《 詩學 〉 對悲劇的定義而來的


就是因「哀憐與恐懼」而產生的特殊情憬 。 所謂隨機的快樂之所以會和藝術的快樂混

淆,亞里斯多德的解釋是:

時而出現人們把娛樂當作人生目的的情況,或許是因為人生的目的之中確

實包含幾分享樂,不過不是偶發的歡樂 , 人們尋求終極的享樂時卻以偶發

的快樂取而代之,其原因在於諸種行為之中都有某種同於目的的東西。因

為終極的目的不再企求任何未竟之物,而種種即刻的歡樂也無一企求將來

的事物,僅僅是緬懷過去,比如說勞累和痛苦 。 這正是人們從這類歡樂中

享受幸福的原因,如果有人要追問這種原因的話。 25

我們需要分辨的是藝術i宜的快樂與非藝術性的快樂,非藝術性的快樂來自日常

生活中的消遣,而藝術性的快樂則結合了人生的終極目的 。 這兩者的混淆在於它們

有著某種疑似的共同點, I 終極的目的不再企求任何未竟之物,而種種即刻的歡樂也

無一企求將來的事物,僅僅是緬懷過去。」這兩種快樂的共同點在於歡愉的境況之「

停滯不前」 。 終極目的的達成,因為已達極致,所以再無未竟之物,不再向前 。 實質

上,已達永恆之境了 。 而即刻的歡樂是當下的暫時脫離俗世時間的向前推進,暫停

對未來事物的負擔 。 所以這兩者都具有一種「停滯不 前 J 的相似性 。 僅管如此,這兩

者的混淆仍然是不當的錯誤 。

藝術作品展現 美 ,使鑑賞者得到愉悅;諸德行趨向於至善,使行為者獲得幸福;

23 S. H. Butcher, Aristotle 's Theoη ofPoetry and Fine Art , pp.212-213 .


24 Poet. xiv. 1453bl0. 崔延強中譯 。
25 Pol. v. (viii.) 5. 1339b31-40. 顏一 、 秦典華中譯 0

-16-
尤煌傑:亞里斯多德論美成經驗

客觀世界呈現理型,使學者獲得真知 。 此 三者為人生而言都是終極價值。既為人生

之終極價值,彼此就不應該會彼此衝突,反而是協調一致 。 真、善、美 三 者的境界

在最終的境界上融洽為 一。 所以從藝術的出發點來觀察,在終極的愉悅境界裡,可

以發現至善與幸福;也可以發現感性的愉悅和理性的了悟並行不悸 。 如此,我們可

以理解亞里斯多德何以說:

在理智所具有的東西中,思想的現實活動比對象更為神聖,思想是最大的

快樂 , 是至高無上的 。 如若我們能一刻享到神所永久享到的至福,那就令

人受寵若驚了 。 26

亞里斯多德在 《 尼各馬科倫理學 〉 裡用了相當的篇幅來說明幸福在於沉思

( contemplation )或愛智慧 的活動 當中 27總括而言,沉思( 1 )是我們本性的最好


部分的實現活動; (2) 最為持久; (3) 能帶來最純淨的快樂; (4) 最為白足; (5)
自身即是目的;以及 (6) 含有最多的閑暇 。

以上說明了藝術所產生的快樂不同於其他非藝術的快樂,以及藝術的快樂可以

達於極致的境界 。 藝術的快樂與人生的終極幸福合拍,最後抵達永恆的寂靜 。 透過

沉思活動可以帶來最多的性質,以說明藝術快樂的特徵 。

從藝術的生產活動,轉向參與這個活動的人,它不只關涉個人的文化教養 。 通

過各種藝術作品,尤其是詩藝或悲劇形式,它在向所有觀眾傳達一種共同的人生觀,

在這種觀照當中,人們 一 起感受憐憫與恐懼,理解情節的發展與轉折,體會人物類

型的性格與過失,引發情感共鳴,形成對待人生命運的態度 。 戲裡戲外,都是由當

時的自由公民組成,述說著自由公民的遭遇與故事 。 因此,這種藝術和公眾的目的

相契合 。

參、結論

我們在以上六個命題的論述中,可以發現第 一 個命題, I藝術的目的是提供快樂

或理性的享樂 J '指出了藝術鑑賞的基本方向在於獲得快樂,特別是理性的快樂 。 第

三個命題, I 知識的本能、辨認事物的快樂,是更精緻發展藝 術的某些樂趣的主要因

26 Met. xÌÌ. 7. 1072b14必.苗力田中譯 (北京 :中國人民 大學出版社, 1993 ) 。


27 Eth. Nic. x. 7. 1177aI9-1177b25.

-17-
哲學與文化 第四十卷第三期 2013.03

素 J '進一步提出藝術鑑賞的快樂包含一種知識性的快樂 。 第五個命題, I藝術是根

據一個真實觀念而能生產事物的功能J '可以延伸第三命題的知識性快樂,進入到藝

術的存有階層的認識 。 第 二 個命題, I對於各種音樂形式所作的區分可視之為判斷其

他藝術的判準的 一種指標J '嘗試提出一種對於藝術鑑賞的客觀指標,以作為藝術評

價的標準 。 第四個命題, I藝術的目的是在觀眾的心靈中產生某種快樂的印象 J '說

明了藝術鑑賞的主觀性特徵 。 第六個命題, I藝術提供一種獨特的快樂, 此悅樂不脫

離公眾的目的 J '說明藝術鑑賞不僅只是個人的獨自修養歷程,也是大眾共同的感性
歸向 。

本文之主旨在探究亞里斯多德美學理論中的「美感經驗 J '經過此番探究之後,

我們可以理解到,亞里斯多德較之前哲增益了大量的理論整理,前述的六個命題是

根據他的著作而支撐起來的綱領 。 此 六個命題,交織著藝術製作與藝術鑑賞的內容,

但是關於藝術製作的理論維繫著我們對於藝術鑑賞的了解,所以這兩部分無法截然

分割。叉,雖然經過這六個命題的疏解,我們仍然無法期待再一次更集中 地,把六

大命題濃縮成一個單一的命題,而能全包地完整說明亞里斯多德的「美感經驗」 。 與

其掛一漏萬的簡約,不如精煉地釐清其中千絲萬縷的精義 。 期待於有識者,不吝賜

教 。

參考文獻

Butcher, S. H. Aristotle 's Theory 01 Poetry and Fine Art.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
Inc.. 195 1.
McKeon, Richard. The Basic Works 01 Aristotle.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4 1.
Perseus Collection Greek Texts.
http://www.perseus.tufts.edu/hopper/collection?collection=Perseus:corpus:perseus,
Greek+T exts&redirect=true
Tracy , H. L.“Ar istotle on Aesthetic Pleasure ," Classical Philosophy 4 1. 1(Jan. , 1946).
苗力田譯, { 形而上學 >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3 0 (苗力田主編, {亞

里士多德全集 > '第 7 卷) 。


崔延強譯, {詩論>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4 0 (苗力田主編, { 亞里

士多德全集> '第 9 卷)
廖申白譯, { 尼各馬可倫理學 >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4 。

-18-
尤煌傑:亞里斯多德論美成經驗

顏一譯, {修辭術 >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4 0 (苗力回主編, { 亞里

士多德全集> '第 9 卷)
顏一 、秦典華譯, {政治學>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4 0 (苗力回主編,

《亞里士多德全集> '第 9 卷) 。

初稿收件: 2013 年 02 月 18 日 審查通過: 2013 年的月 14 日

責任編輯:劉耀仁

作者簡介:

尤煌傑:

輔仁大學哲學博士

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通訊處: 24205 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 510 號輔仁大學哲學系

E-Mail: 005573@mails.fju.edu.tw

-19-
哲學與文化 第四十卷第三期 2013.03

Aristotle on Aesthetic Experience

Huang Chieh YU
Professor ,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 Fu Jen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to inquire Aristotle' s six propositions about


aesthetic experience. First, the end of the fine arts is to give pleasure or
rational enjoymen t. Seco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various forms of
music may be taken as indicating the criterion by which one would judge
of other arts. Third , the instinct for knowledge , the pleasure of
recognition, is there the chief factor in the enjoyment of some at least of
the more developed arts. Fourth, the end of fine art is a certain
pleasurable impression produced upon the mind of the hearer or the
spectator. Fifth, art is a faculty of production in accordance with a true
idea. Sixth, the art affords an unique pleasure , an aesthetic enjoyment
which is not divorced from civic ends.

Key Terms: Pleasure , Leisure , Happiness , Mediation , Imitation, Reason

-2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