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壹、思考脈絡提要

貳、初步研究架構(會對應到論文的第四到七章)

第四章 符號與流行神話的生產過程

一、符號的生產過程
(一)…闡述符號系統的基本結構:能指、所指、新的所指(概念)

出處:《流行體系》,羅蘭巴特。

(二)事物從明示意義到象徵意義的轉化過程
…略
二、以符號學原理解構「流行」的創造過程(見下面框起來處)
(一)破解流行與創造流行
(二)符號影響人們對現象的認知——以碳權交易機制為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能指(signifer) = 一種買賣碳權所制定的規則
所指(signified) = 為了控制碳排放量而產生的市場化減碳工具
新的所指(symbol) = 買碳權是高尚、利他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事實是:沒有證據顯示碳權交易機制對降低碳濃度有明顯幫助。
將碳權交易與減碳聯想在一起,顯示人對現象的認知會受到人為營造的
「所指」影響,並生產出與原始意義(碳權交易機制)無直接關連的
「新的所指(企業有道德)」。
需了解的是,成功的宣傳不會用公開方法去闡釋符號內涵,而是透過修
辭的神話幻象達成。也就是說,在上面符號系統中,從「所指」產生
「新的所指」的過程,理應是由受眾自行聯想的,符號創造者雖然刻意
營造了連結,卻能不著痕跡的改變受眾的意識形態。因此,掌握符號學
的原理,一方面可破解人為矯飾的言語,分析說話者真正的目的;另一
方面,符號學工具本身是中性的,端看使用者如何運用,因此在提升我
國企業及公眾減碳意識方面,也能多加運用符號學原理來強化宣傳效果。

第五章、為什麼台灣的減碳政策不能獨立於聯合國體系(暫定)

暫定論點:全球化與新自由主義神話成功影響全球國家意識,紛紛加入全球化
體系。小國政治經濟逐漸與主流歐美國家密不可分,從內在潛意識層面影響了
各國外在的行為選擇(加入全球體系),造就全球化成功。形成現今全球國家
彷彿政治經濟共同體的局面。
從符號學原理(表面與內裡)看,減碳政策表面是環保政策,內裡是政治經濟
發展政策。

第六章、我國減碳政策符號化情況

(一)我國減碳符號的生產情況
(二)減碳的象徵意義解構
(推測發現)政府宣導話語不著重在減碳象徵意義的營造。這可能使得
宣導事倍功半。
(三)小結
當前已有一些元素可用於符號意義營造,如:減碳是企業上進、良知、
永續獲利的象徵。不過,當前的意義傳達方式都是直接喊話,這種作法
遠不及含蓄的營造「減碳行為直接代表上進、良知、獲利」的這種聯想
來得影響深遠。
目前公眾觀念多認為減碳是企業與富人的責任、企業的減碳驅動力則主要
以官方及上游客戶壓力為主,研究者認為,官方可從符號生產過程中獲
得啟發,來轉化企業決策者及大眾的減碳觀念,此種「從精神層次影響
人們對減碳的認同」的方式,才能減輕公部門推動減碳的負擔,使人們
自發減碳。

第七章、結論以及與前人文獻對話

眾多前人對當前減碳治理的擔憂有其道理,亦即經濟誘因引導減碳的思維、
碳的拜物教與民粹主義結合,使得減碳想像的僵化,阻礙了減碳新想法出現;
不過,在現實限制下,仍能在既有架構中思考提升減碳效果的方法,而提高政
策宣傳的效果是相當重要的層面,期待我國推動減碳轉型能更加注意到這方面
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