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音乐周报/2023 年/2 月/1 日/第 B06 版

创作

贾国平《水图三则》,用钢琴展现中国味道
本报记者 纪晨

建校于 1822 年的伦敦大学皇家音乐学院,去年迎来 200 周年校庆。学院邀请了 200 位作曲家


创作了 200 首新作品,其中,中国作曲家贾国平受邀创作了钢琴独奏作品《水图三则》。日前,200 部
新作品的录音已经在网络上发布。在该作品中,贾国平用传统的写作方式带来浓郁的中国味道。
一份意外的邀约
2019 年 5 月,北京现代音乐节期间举行了一场原创作品音乐会,音乐会上演出了贾国平的管弦
乐作品《北国风光》。十几天后,贾国平收到一封伦敦大学皇家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菲利普・卡希
安(Philip Cashian)的邮件。卡希安表示自己很喜欢北京现代音乐节上贾国平的作品,希望邀请他为
伦敦大学皇家音乐学院校庆创作一首新作品。所有为校庆征集到的新作品将由学校的老师、学生
们演奏、录音,并向全球公开乐谱和演奏录音,在庆祝建校 200 周年的同时也促进世界现代音乐的
发展、交流。
此后,不仅是贾国平,四川音乐学院讲师方芳、伦敦大学皇家音乐学院在读博士孙柯亭和李祯
岩,以及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音乐院终身教授陈怡也受邀参与了此次项目。
音乐要遵循人的感受
伦敦大学皇家音乐学院向受邀作曲家们提供了一份乐器列表(也可选择无伴奏人声),列表中的
34 种乐器都在伦敦大学皇家音乐学院中设有相关专业。其中,除了常见的独奏乐器外,还有次中音
号、低音鼓、中世纪低音提琴等少有独奏作品的乐器,受邀作曲家们可以在其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
乐器或人声进行创作。贾国平选择了钢琴,“最近几年,我一直想写一部钢琴独奏作品,也想为宋代
马远的《十二水图》写一套作品。”这次邀约,让他感到恰好可以把萦绕在心头的两个想法结合在
一起。
贾国平挑选了《十二水图》中的前三幅画作,创作了三首短小的钢琴作品。在作品中,贾国平
用中国传统的思维、作曲语言来写传统的中国音乐作品,含蓄地表达中国文化和中国氛围,“想让
国外的演奏者、聆听者感受到传统的中国味道。 ”作品在音高上,带有五声化的内核体系。作曲家
在作品中加入了民族乐器的发声法,如通过钢琴展现古筝的音色特点,通过用附加音、装饰音等方
式模拟古筝按、揉带来的尾音颤音,同时,发挥钢琴的特点模仿古筝、古琴的琶音。
中国音乐和中国画一样是有留白的。在《水图三则》中,贾国平也做了留白处理,在乐谱上标
注了大致的空拍时长,给演奏家留下了自由发挥空间,可以由演奏家来决定留白的具体时间。 “音乐
不是计算,不是机械的,更重要的是遵循人的感受。 ”贾国平说。
充分发挥中国文化优势
贾国平认为,钢琴作为世界普及率最高的乐器,通过创作带有中国味道的独奏作品,能更好地把
中国音乐作品、风格、特点传播开来。最近几年,贾国平一直在做中国音乐的中国性研究和实践,
就像此次他的新作品《水图三则》,一听就能感受到作品中的中国性。
“作曲家当然要有自己个人的音乐语言。但在个人语言形成之前,首先要找到自己所属的文化
群体,这是我们与西方作曲家之间最大的不同。”贾国平留意到,一些青年作曲家喜欢创作一些具有
先锋性、实验性的作品,把现代音乐创作成只有“小圈子”人才能欣赏的作品,“这就让音乐欣赏
有了局限性,有点画地为牢的味道。”他认为,中国作曲家是受中国文化熏陶成长起来的中国人,因此
在作品中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中国文化、中国思维、中国语言对作品的影响,“这就是很多新创作
出来的中国作品,听起来却让人觉得亲切、熟悉的原因。”像贾国平作品《北国风光》,灵感来源于

第1页 共2页
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雪》。这部作品不仅表现了诗歌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
驰蜡象、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景色和意象,还发挥了音乐特点,将词作中蕴含的内在精神力量
予以充分体现。这样的作品,不仅国内的观众一听就懂,外国听众也能感受到作品展现出来的格局。
在贾国平看来,中国作曲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化优势,无论是创作民族器乐作品还是创作
西方传统的音乐作品,都要敢于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中国的思维方式,充分体现作曲家的中国性。

第2页 共2页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