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2023 年 08 月 汉语学习 Aug.

,2023
第4期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No.4

名物化的固化问题考察:基于使用的视角①
高 航
(上海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234)

[摘 要]现代汉语词类研究中名物化问题一直没有形成共识,由此导致名动划界存在困难。
这反映在《现代汉语词典》(第 7 版)中的词类标注有不少自相矛盾之处。从基于使用的视角考
察发现,影响一个语言表达式的词类地位最重要的因素是其固化程度。名物化可以发生在不同的
概念组织层面,但固化程度不同,因此在确定其词类地位时不能一概而论。名词范畴作为抽象程
度最高的图式,其作用在于把复杂程度和固化程度各异的表达式组织起来。固化程度可以为词类
标注提供一个逻辑上更自洽的标准。
[关键词]词类;构式语法;固化;名物化

[中图分类号] H14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65(2023)04-0023-10

零、引言
词类范畴是各种语言理论在语法描写时都会使用的概念,但关于其界定问题,国内外语
言学界并没有形成共识。这对于英语这样的印欧语言的描写没有造成很大问题,因为名词、
动词和形容词等主要词类在形态上都有标记。名词有单数和复数标记,动词有时态和体标记,
形容词有程度标记。相比而言,在汉语这样不依赖形态变化的语言中,主要词类的划分是一
个棘手问题。汉语词类问题的争论一直持续到今天,这也反映沈家煊所提出的“名动包含说”
在学界引起的讨论和争议(潘文国 2014,陆俭明 2021)。这在一定程度上既影响了汉语语
法描写,又给自然语言处理造成不少困难。本文以名物化问题为汉语词类研究的切入点,在
认知语法框架内探讨影响名词和动词划界的因素。我们发现,固化程度的差别是影响汉语名
动分界最重要的因素。名物化可以发生在不同的概念组织层面,但固化程度不同,在确定词
性时应予以不同的处理。固化可以为词类划分提供一个明确的逻辑原则,由此解决理论上的
争议,同时提供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避免词类标注中的自相矛盾。

一、名物化与名动划界
自《马氏文通》以来,汉语语法学界关于词类的观点很多。黎锦熙(1924)提出“依句

辨品,离句无品”,高名凯(1953)提出汉语无词类论 , 吕叔湘(1984)提出词类划分中,
应做到“词有定类,类有定词”,朱德熙(1982)提出语法功能是划分词类的本质依据。目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认知类型学视角下动量范畴的跨语言编码策略研究”(项目编号:
20BYY005)资助。

陆俭明(2015)指出,高名凯的观点并不是实词不能分类,而是说没有印欧语那样的词类分别。陆文赞同高文的观点,认为
属于屈折语的语言可以依据词的形态来划分词类,汉语属于孤立语,确实不存在可以依据词的形态划分得到的词类。
•23•
2023 年 08 月 Aug.,2023
名物化的固化问题考察:基于使用的视角
第4期 No.4

前关于汉语词类最有影响的思想当属沈家煊提出的“名动包含说”(陆俭明 2015)。
按照这一思想,汉语中动词充当主宾语时没有发生名物化,因为它们本来就是名词的一
个次类,属于“动态名词”。汉语不同于印欧语,后者名词和动词是分立的,而汉语中动词是包
含在名词范畴内的,虚化程度不够高,还没有从名词范畴中分立出来。这一理论引起很大反响,
既获得学界不少赞同,也有质疑之声(潘文国 2014)。
关于名物化问题没有达成共识,这在词典编撰中反映出来。《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称
“现汉”)的第一任主编吕叔湘曾多次谈到,在《现汉》编写之初打算标注词类,但由于当
时研究还不很深入,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存在较大分歧,在标注时遇到不少困难,只好暂时放
弃。《现汉》从第 5 版(2005)开始标注词类,第 6 版(2012)和第 7 版(2016)对第 5 版
做了一些修订,标注的准确性得到很大提升(尹洪波 2016)。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尤其是在名动划界和兼类问题的处理上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
《现汉》过分受到“词有定类,类有定词”的影响,在词类标注中尽可能地使兼属两类
或三类的词占极少数。这一处理方式只是从分类的逻辑原则出发,而不是从语言事实出发(高
航 2009)。这样就造成许多词的归类与语言事实不符。比如,关于体育词汇的标注,《现
汉》第 5 版存在前后矛盾的现象。作为体育运动名称的“跳高、跳远、跳水”被标注为动词,
而“游泳、滑雪、射击”被标注为兼属动词和名词两个范畴。《现汉》第 6 版和第 7 版做了
一些修正,将“游泳、滑雪、射击”及其他大部分体育词汇标注为动词,以消除内部的不一
致性。但是,“跨栏、举重、击剑”作为体育运动名称,都被标注为名词而不是动词。这说
明,《现汉》在名动划界时,没有明确的逻辑依据,因此才造成这些令人困惑的处理方式。
在确定名动兼类时,《现汉》第 5 版和第 6 版一般只标注为动词,由此把许多动词的名
词用法排除在外。比如,“比赛”被标注为动词和名词兼类,而“演出”标注为动词。但是,

这两个词的分布没有根本的区别。例如:
①比赛将于明天结束。
演出开始了,楼道里、楼梯台阶上都站满了人。
②中国、南朝鲜、马来西亚和印度女篮参加了比赛。
他说:“我们把灯光放弃了,只有照明,为的是要观众参加演出。”
③这次比赛是全省大学生运动会前的一次热身赛。
为准备这次演出,演员们和乐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了认真的排练。
光杆名词“比赛”和“演出”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并且可以与指示代词和量词共同组
成名词短语,充当主语。既然两者的分布是相同的,那么把“比赛”标注为动名兼类词,而
把“演出”标注为动词,这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又如,“战斗”被标注为动词和名词,而
“考试”被标注为动词,但两者在许多语料中的分布也是相同的。
再看“地震”一词的标注。“地震”在第 5 版中被标注为名词和动词,而在第 6 版和第
7 版中被标注为动词。但是,在国家语委语料库中检索到不少名词义的用例。例如:
④在被地震夷为平地的沧源县岩帅镇,几乎到处都是施工的现场。
⑤这次地震震中离北京仅二百公里,但北京人并未有丝毫惊慌的迹象。
根据汉语母语者的语感判断,“地震”在以上例句中都是作为名词使用的,因此在词典


本文例句来自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
•24•
2023 年 08 月 汉语学习 Aug.,2023
第4期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No.4

中只将其标注为动词是不符合语言事实的。
一个词是否属于多个词类是一个实证问题。《现汉》把大部分动词的名词义排除在外,
这可能出于简洁性的考虑,但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合理性很难令人信服。

二、理论视角:基于使用的模型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认识到语言系统是复杂的,是在语言使用中建
构起来的。
2.1 基于使用的模型
基于使用的模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自下而上。所有语法模式都是从实例中抽象出来的,
在认知语法中称为图式(schema)。图式在构成上与语言表达式平行,但抽象程度更高。比如,
从 dogs、trees 和 eyes 这些表达式中可以抽象出英语中复数名词构成的一个规则,在认知语法中表
示为图式性的构式“名词+复数后缀-s”。认知语法认为,语法结构的认知表征中存在大量冗
余。像 dogs 这样的复数形式出现频率很高,已完全为人们熟悉和掌握,因此也应该存在于
认知表征中。基于使用的模型把语法模拟为一个巨大的网络。网络中的低层构式非常重要,
它们既是提取中层和高层构式的基础,又在新的语言表达式的计算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相
比而言,高层构式的作用主要在于对语言单位进行组织,而不是用于计算。
2.2 关于固化
与基于使用的模型有关的一个关键概念是固化(entrenchment)。语言结构的每一次使
用都对其固化程度有积极的影响,而持续的不使用则有消极的影响(Langacker 1987)。随
着反复的使用,一个新的结构逐渐被作为整体而操纵,语言使用者不需要有意识地注意其中
的成分。也就是说,这一结构逐渐发生了固化,并最终确立为单位(Langacker 2008)。
一般认为,高频的词和结构的固化程度高于低频的词和结构。有多方面的证据支持这一
看法。在心理语言学中,词汇判断任务、阅读时间和眼球追踪等实验都表明,与低频词相比,
高频词的识别、访问和检索的速度更快,耗费的努力更少,受到聚合关系中的其他词的干扰
更少。在语言演变方面,高频结构很难由于类推的作用而发生变化(Schmid 2016)。在有
形态变化的语言中,高频的不规则动词很难演变为规则动词,这是因为高频率会强化动词形
态的心理表征,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取,不太可能发生变化。
在语言结构的固化过程中,形符频率(token frequency)和类符频率(type frequency)
的影响是不同的。形符频率高意味着,在语言输入中反复出现相同的形符,这会导致该形符
的固化程度增加,即相应的具体表征的强度更大,而其例示的语法构式的固化程度较小
(Taylor 2002)。类符频率高意味着,在语言输入中反复出现相同的类符和不同的形符,这
会导致语言使用者在比较和类比等一般认知能力作用下从语言输入中提取出语法构式。这种
情况下,语法构式的固化程度高,而其实例的固化程度低。例如,及物构式和双及物构式相
比较,出现在前者中的动词种类远远多于出现在后者中的,即类符频率高,因此前者的固化
程度更高。下面的两个图分别表示一个固化的图式性构式和一个构式的固化形符:


国家语委语料库中检索到“地震”一词255个实例,其中20例标注为名词,235例标注为动词,这似乎说明“地震”
的动词用例远远超过名词用例。但是,仔细观察发现,语料库中的标注存在许多错误和前后矛盾的情况。这里的例
句都是根据我们的判断明显属于名词的实例,而不是根据语料库的标注结果。

•25•
2023 年 08 月 Aug.,2023
名物化的固化问题考察:基于使用的视角
第4期 No.4

图 1 类符频率与形符频率对固化程度的影响(Barddal 2001)
加粗的方框表示固化程度更高。左图表示一个图式性构式的固化程度较高,因为有更多
的类符例示该构式,而右图表示一个图式性构式中的多个实例都是相同的,因此形符的频率
很高,固化高度高于其所例示的图式性构式。
2.3 词类地位的确定与固化
根据基于使用的模型推导,词类地位的确定涉及两个层面的过程。首先,确定一个
词的同一性,即它在各种构式中出现时,可以被看作同一个词。这是从个体词抽象为概
括词的过程。确定同一性时,说话人需要识别出不同实例的相似之处,忽视其细微差别。
比如,在“我买了张桌子”和“他坐在桌子旁边”中,两个语言表达式中“桌子”指称
不同的实体,但可以忽视它们的差别,从两个实例中抽象出一个概括词“桌子”。如果一个
语言形式的两个或多个实例语义有很大差别,并且这种差别无法忽视,那么说话人会将其归
入到不同范畴。这有两种情况。一是,两个实例在语义上没有联系,即同音异义。一是,两
个实例在语义上有联系,即一词多义。比如,在“他导演了两部电影”和“他是这部电影的
导演”中,“导演”在前者中凸显过程,而在后者中凸显过程中的施事。“导演”的这两个
实例在语义上是有联系的,后者通过概念转喻的作用由前者转化而来。这种情况下,“导演”
被认为一词多义。
当说话人确定一个词的同一性之后,接着会判断一个概括词与其他概括词的相似程度,
把相似程度足够高的词聚合到同一个范畴。说话人做出判断的根据是不同词的分布和语义。
最简单的判断是凸显同一类事物的语言表达式。比如,“苹果、桃子、梨”等形式的概念内
容都表示水果,并且分布也是相同的,因此将其聚合为一类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把“苹果”
和“锤子”这两个形式聚合为一类,需要更高层面的抽象,即它们都表示无生命的物体。而
如果把“苹果、锤子”和“老虎、狮子”聚合为一类,需要的抽象程度则更高一些。比如,
可以忽视两组形式表示的事物的生命度的差别,聚焦它们的相同之处,即都是物体,在空间
中占据特定的位置。词类范畴的涌现(emergence)就是这样一个自下而上、逐步抽象的过
程。一个词类范畴是一个由固化程度不同的语言表达式构成的网络(张韧 2009)。
就词库而言,一个概括词是从各种各样的结构中抽象出来的,对词的描写必须参照它所
在的构式。但是,通常情况下我们意识不到这些构式的存在(除非它们的凸显程度极高),
从而产生错觉,把词看作独立存在的单位(Langacker 2006)。因此,一个概括词是基于其
众多实例的抽象的结果,其范畴地位受到实例的塑造。而一个词类范畴是无数概括词抽象的
结果,这些概括词在一定的抽象层面上有相似的意义。在自下而上的抽象过程中,形符频率
和类符频率对词类地位的确定有直接的影响。如果一个概括词的名词义或动词义在多个结构
中出现,那么它相应的名词或动词的词类地位就比较凸显,而如果其名词或动词义只在一个
结构中出现,那么很可能该结构的凸显程度高,而这个概括词的词类地位无法凸显。
•26•
2023 年 08 月 汉语学习 Aug.,2023
第4期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No.4

三、不同概念组织层面的名物化
名物化是概念物化(conceptual reification)的产物,即为了更高层面的认知目的而把一
组实体作为整体进行操纵(Langacker 2005)。概念物化属于一般认知能力,通过把事件、
活动、过程、行为或性质等编码为名词性表达式,以实现指称和量化。无论是单音节动词、
双音节动词、动词短语还是小句,都可以发生名物化。
3.1 单音节动词
一般认为,单音节动词无法发生名物化。但是,这一观点没有得到真实语料的支持。单
音节动词在多种构式中可以发生名物化。首先来看“数词+单音节动词”结构。例如:
⑥第一煎可取药液 150 毫升。
⑦饶是如此,鸠摩智三次运劲未能挣脱,不由得心下大骇,右手成掌,斜劈虚竹项颈。他情急之
下,没想到再使少林派武功,这一劈已是他吐蕃的本门武学。
例⑥中,数词为序数词,描述动作的顺序,其后的“煎”发生了名物化。例⑦中,“数
词+单音节词动词”前出现指示代词“这”,整个表达式回指前面描述的动作。回指构式中
单音节动词的名物化是一个常见现象(高航 2019)。
第二类构式为“量词+单音节动词”。例如:
⑧邓小平指出:“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
⑨学生一句“风凉”话,竟然招来老师一顿打。
例⑧中,单音节动词“亏”前出现名量词“个”。例⑨中,“打”前出现动量词“顿”,
作用与“一顿饭”中的“顿”相同,都是描述物化的活动。
量词构式在一些描述专业领域的语篇中也可以出现,其中的单音节动词发生名物化。比
如,围棋领域许多术语由单音节动词构成,如“靠、夹、扳、立、提、刺、关、劫、托、飞、
削、冲、段、堵、围”。这些术语除了动词义以外,名词义在量词构式中很常见。例如:
⑩即便如此,黑棋形式仍然占优,孔杰在左下角以外意外出现漏着,两手冲后发现不对劲,赶紧
所受,等于白送三子。
11 但白旗 94 手夹后,由找不到明显的攻击手段,索性先抢占全盘最后一个大场,101 手的上方拆边。

第三类单音节动词的名物化以动词的宾语形式出现。例如:

12 她可还是那副神气,脸蛋上挂着笑,眼睛里闪着光,好象这是她最理想的事业。


13 她平静地告诉记者,自己没有怕过死,也并不感到后怕。


14 儿子自一岁到十八岁,催眠曲永远没在耳边间断过,曲里蕴满着爱,听了使人只怀念到母爱,

可是他听腻了,他想听青年的歌。
以上例句中的“笑、死、爱”不同于以往研究中争议的主宾语位置的动词,它们明显由
描述过程转化为描述物化的过程,即抽象的事物。
3.2 双音节动词
双音节动词的名物化的地位一直是以往研究中争议最大的,也是造成汉语中名动划界困
难的重要原因。比如,“变动”和“斗争”都在语义上指称抽象的事物。例如:

15 她以圆滑的手腕说服他们接受这些变动。


16 我们必须提高思想认识,把这一斗争持久深入地坚持下去。

3.3 动词短语
•27•
2023 年 08 月 Aug.,2023
名物化的固化问题考察:基于使用的视角
第4期 No.4

动词短语的名物化是很常见的。例如:

17 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18 为什么当地政府如此重视保护这几棵大槐树呢?


19 勿以善小而不为,如果人人都把帮助别人当成一种时尚,那么,我们收获快乐的同时,社会风

气也会更加和谐。
例○ 17 中,“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作为小句主语;例○ 18 中,“保护这几棵大槐树”作

为小句宾语;例○ 19 中,“帮助别人”作为介词“把”的宾语。

3.4 小句
限定小句也可以发生名物化,由此产生一个复杂的名词性结构。单独来看,限定小句凸显一
个与语境发生联系的过程,但当它作为一个成分在更高的概念组织层面上参与到更复杂的概念化
中时,就被物化为一个可以操作和评价的实体,成为一个更高层面关系的参与者。例如:
○20 贝克否认美国违反了军售承诺。

○21 哈萨克人相信北斗星与人间水旱相关。

3.5“N 的 V”结构
以“这本书的出版”为代表的“N 的 V”结构长期以来是汉语词类研究中争论的热点。
通过语料库中检索发现,这一结构中出现的动词性表达式有各种类型,包括单音节动词、双
音节动词,多动词结构,甚至习语(高航 2013)。例如:

22 比起男人的哭,女人的哭不过是毛毛雨,连地皮都湿不了。(单音节动词)


23 中东和平进程的中断使所有阿拉伯人感到失望。(双音节动词)


24 他们以自己的刻苦与努力、才智与情怀,赢得了日本各阶层的同情、理解与信任。(多动词结构)


25 这中间有写手们的急功近利,有制作单位的商业炒作,也与一些演员的急于成名,或者为了不

断吸引公众视线而自我炒作有关。(习语)

四、名物化的固化情况
尽管各类动词及动词性结构在不同概念组织层面上都可以发生名物化,但是它们的固化
程度存在差异,这对其词类地位有重要影响。那么,哪些因素影响名物化的固化程度呢?
4.1 固化程度的影响因素
首先,固化程度受到一个结构复杂程度的影响。从一般认知能力角度考虑,一个结构的
固化程度与其复杂程度成反比,复杂程度越高,固化程度就越低,而复杂程度越低,固化程
度就越高。用日常生活的例子来说明。从一个地点到另外一个地点,如果路线很简单,人们
走过一次,就能存储到记忆中。如果路线很复杂,很难存储到记忆中,并且如果长时间不走
该路线,就很难从记忆中唤起。语言结构也是如此。一个结构的复杂程度越高,就越难以在
人们记忆中长时间存储,因此固化程度就越低。各类名物化形式的复杂程度按照递增顺序排
列如下:
单音节动词 < 双音节动词 < 动词短语、多动词结构、成语 < 小句
在这一等级上,双音节动词和单音节动词的名物化的固化程度最高,而动词短语、多动
词结构、成语的固化程度次之,而限定小句的名物化不可能固化。值得注意的是,单音节动
词的固化程度低于双音节动词,因为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影响固化程度。

•28•
2023 年 08 月 汉语学习 Aug.,2023
第4期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No.4

双音节动词内部也可能存在复杂程度的差别。比如,“战斗”与“出版”虽然都是双音
节动词,但前者为联合结构,两个语素之间结合紧密,无法分割,更容易作为一个整体,后
者为述宾结构,两个语素之间可以分割,如“这本书出了两版了”。因此,“出版”类似于
一个动词短语,其名物化的固化程度较低,将其归入名词范畴违反人们的语言直觉。
影响固化程度的第二个因素是频率。复杂结构如果出现频率很高,人们也可以将其作为
一个整体存储到长时记忆中,而简单结构如果出现频率很低,也可能被人们遗忘。双音节动
词“斗争”和“出版”的词类地位不仅受到两者复杂程度影响,而且更受到其名词义分布频
率的影响。“战斗”的名词义可以出现在“的”字结构中,在小句中充当主语或宾语,还出
现在量词结构中。与其相比,“出版”的名词义只出现在“的”字结构中。因此,前者名词
义的类符频率很高,后者的类符频率很低。就名物化而言,一个光杆动词的名物化用法所在
结构的多样性越大,即其类符频率越高,则固化程度也就越高。反过来,如果一个光杆动词
的名物化用法所在结构的多样性越小,即使形符频率很高,那么其词类地位的固化程度也很
弱。这也能够解释“比赛、战斗、帮助、爆炸”等动词与“出版”类动词在名物化的固化程
度方面存在的差异(高航 2013)。
上面谈到,单音节动词的复杂程度小于双音节动词,而其名物化的固化程度反而更低,
这也与分布频率有关。在实际语料中,大部分单音节动词的名物化实例的出现频率较低,所
在结构比较单一。它们的形符频率和类符频率都很低,以至于说话人很难从实例中抽象出其
名词地位的图式。
影响固化程度的第三个因素是固有的概念内容。比如,“石头、木板、老虎、机器”等
词固有的语义指物体,即使不考虑其复杂程度和频率,也可以断定它们是名词。而“打、骂、
去、走”等词固有的概念描述动作,可以断定为动词。但是,固有的概念内容不是关键因素。
同样的概念内容可以通过不同识解(construal)而凸显不同方面,从而产生语义差别,进而
决定相关语言表达式的词类范畴。
4.2 图式凸显与个体凸显
如前文所述,类符频率和形符频率对构式的固化产生不同的影响。类符频率高,导致图
式的固化程度高,实例的固化程度低,而形符频率高,导致图式的固化程度低,实例的固化
程度高。就名动划界而言,如果一个词的名词义所参与的构式类型多,那么其名词地位就有
较高的固化程度,人们就容易将其识别为名词范畴的成员。而如果其名词义参与的构式类型
少,尤其是局限于某一个构式,其名词义的固化程度就很低,人们很难将其识别为名词范畴
的成员。比如,在“N 的 V”结构中,出现了不少没有被《现汉》收录的词,如“纯化、虚
化、锐化、柔化”等动词。它们是说话人在组织话语时计算产生的(即在现有的动词、名词
或形容词后加上词缀“化”),不是固化的结构。这说明,“N 的 V”结构作为整体固化为

一个单位。这种情况下,这些词在该结构中的名词义来自构式整体,而不是归属其本身。 人
们不可能将其识别为名词范畴成员,但是它们在“N 的 V”结构中的名词义不属于活用或创
新用法,而是符合语言规约的。与图式凸显不同的是个体凸显,即一个表达式本身的名词义


《现汉》中有一个动词短语被标注为名词的实例,即“不作为”。具有两个名词义:(1)法律上指负有某种特定
义务的行为人不履行其义务而致人损害的行为;(2)指国家公职人员不履行应尽职责,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
国家及人民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失职、渎职等行为。
•29•
2023 年 08 月 Aug.,2023
名物化的固化问题考察:基于使用的视角
第4期 No.4

的固化程度很高,已经可以脱离其参与的各种图式性构式而存储。许多具体名词的名词义都
是如此,它们的名词地位不依赖于其参与的各种构式。
4.3 语法范畴与词汇范畴
《现汉》第 6 版和第 7 版在标注词类时,把所有动词的名词用法排除在外。《现汉》的
编撰者可能是担心,几乎所有动词都有这样的用法,如果都标注为名词,那么现代汉语中名
词和动词的区分还有意义吗?Langacker(2013)提出,应区分语法范畴(grammatical category)
和词类范畴(lexical category)。一个词在一个特定的结构中或者充当名词,或者充当动词,
这一点是确定的。名词和动词的区分对于语法而言十分重要,使人们可以组成标示事物或过
程的表达式。至于在脱离结构的情况下,一个词是不是必须属于名词或动词范畴,这不是很
重要。因此,名词和动词的区分在一种缺乏词汇层面标记的语言中仍然是有意义的。当然,
在这样的语言中,在词汇层面应该还是存在名词和动词区分的。当一个词在一个凸显事物或
过程的结构中反复出现时,事物义或过程义就会逐渐与该词联系起来,它就会发展出名词义
或动词义。
郭锐(2002)提出词性的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的区分。基于这一区分,“这本书的出版”
中,“出版”的指称化是外在层面的,即句法层面的名物化,而其词汇层面的词性仍然是动
词性的。而在“进行调查”中,“调查”除了句法层面的名物化,其词汇层面的词类性质已
转化为名词。从基于使用的视角观察,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的词性的区分本质上在于固化程
度的差别。
4.4 名词范畴网络
不同名物化形式的词类地位可以表示如下:

图 2 名词范畴的网络
上图描述了不同层面名物化形式的范畴地位的差别,其中边框的粗细程度表示固化程度
•30•
2023 年 08 月 汉语学习 Aug.,2023
第4期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No.4

不同。名词范畴在语义上描述事物,在音位上不做说明,因此音位结构放在方括号内,以省
略号表示。为了显示清楚,名词范畴各个成员的音位结构不显示,只是用其本身的形式表示
语义结构。可以看出,名词是一个复杂范畴,是从实际的语言表达式涌现出来的图式,属于
高层构式。高层构式的固化程度很低,其主要作用在于对语言单位进行组织,而不是用于计
算。网络中固化程度最高的是表示物理实体的表达式,如“石头、老虎、木板”是名词范畴
的典型成员。其次是表示语境中共知事物的表达式,即“他、我们”所代表的代词。抽象实
体包括物化的过程和物化的性质。物化的过程分为物化的限定过程和非限定过程。限定过程
就是小句的语义结构,而小句的名物化不可能发生固化,因此以虚线边框表示。非限定过程
中,像“保护这几棵大树”这样的动词短语也不可能固化,也以虚线边框表示。单音节动词
的名物化的固化程度一般低于双音节动词,因此“跳”的边框比“比赛”的边框更细,“出
版”的名词义固化程度也比较低,也以较细的边框表示。物化的性质和状态的固化程度较高,
因此“勇气、美德、自由、贫困”都以较粗边框表示,但其固化程度低于物理名词。

五、结语
在过去的六十年中,现代汉语名物化问题引起诸多争议,迄今没有形成共识,这导致了
词典编撰中词类标注上存在问题。本文在认知语法框架内论证,影响名动划界的一个主要因
素是语言表达式的固化程度。名物化可以发生在不同的概念组织层面,从单音节动词到小句,
但固化程度不同。在基于使用的语法模型中,这些不同层面的名物化都是名词范畴的成员。
名词范畴作为抽象程度最高的图式,其作用在于把复杂程度和固化程度各异的表达式组织起
来。固化程度高的成员的词类地位比较凸显,可以在词典中标注为名词,固化程度低的成员
的词类地位依赖于其所参与的构式,可以不标注为名词,但应对其参与的构式予以说明。

参考文献:
[1]高 航.认知语法视角下的汉语兼类问题考察[J].汉语学习,2009,(2).
[2]高 航.“N 的 V”结构的认知语法考察: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外文研究,2013,(4).
[3]高 航.现代汉语回指构式中单音节动词的名词化:认知语法视角[J].外国语,2019,(5).
[4]高名凯.关于汉语的词类分别[J].中国语文,1953,(10).
[5]胡裕树,范晓.动词形容词的“名物化”和“名物化”[J].中国语文,1994,(2).
[6]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4/2013.
[7]陆俭明.汉语词类的特点到底是什么?[J] 汉语学报,2015,(3).
[8]陆俭明.关于汉语词类问题—从沈家煊先生的“名动包含”观谈起[Z].上海财经大学讲座,2021-10-18.
[9]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0]潘文国.英汉对比与翻译(第二辑)[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11]沈家煊.汉语里的名词和动词[J].汉藏语学报,2007,(1).
[12]沈家煊.名词和动词[M].商务印书馆,2016.
[13]徐 枢,谭景春.关于《现代汉语词典(第 5 版)》词类标注的说明[J].中国语文,2006,(1).
[14]尹洪波.《现代汉语词典》词类标注变化的统计与评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6,(3).
[15]张 斌.现代汉语描写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1•
2023 年 08 月 Aug.,2023
名物化的固化问题考察:基于使用的视角
第4期 No.4

[16]张 韧.关于词类本质的一个动态认知视角[J].当代语言学,2009,(3).
[17]朱德熙,卢甲文,马真.关于动词形容词“名物化”的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1961,(4).
[18]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9]Barddal, Johanna. Case in Icelandic: A Synchronic, Diachronic and Comparative Approach[M]. Lund,
Sweden: Lund University, 2001.
[20]Barlow, Michael & Suzanne Kemmer (eds.) Usage-based Models of Language[C]. Stanford: CSLI
Publications, 2000.
[21]Bybee, Joan. From Usage to Grammar: The Mind’s Response to Repetition[J]. Language, 2006, (4).
[22]Diessel, Holger. The Grammar Network: How Linguistic Structure is Shaped by Language Us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9.
[23]Langacker, Ronald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I: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24]Langacker, Ronald W. Construction Grammars: Cognitive, Radical, and Less So[A]. Edited by F. J. Ruiz de
Mendoza Ibáñez & M. S. Peña Cervel. Cognitive Linguistics: Internal Dynamics and Interdisciplinary
Interaction[C].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2005.
[25]Langacker, Ronald W. On Grammatical Categories[J]. 外文研究, 2013,(4).
[26]Schmid, Hans-Jörg (eds.). Entrenchment and the Psychology of Language Learning: How We Reorganize and
Adapt Linguistic Knowledge[C]. Boston: APA and Walter de Gruyter, 2016.
[27]Smith, K. Aaron & Dawn Nordquist (eds.). Functionalist and Usage-based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 in Honor of Joan L Bybee.[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18.
[28]Taylor, John R. Cognitive Grammar[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Exploring the Entrenchment of Nominalization:


A Usage-based Approach
GAO Hɑnɡ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Abstract: Previous studies of word classes in Mandarin Chinese have long been divided on the
issue of nominalization, which has led to inconsistency in parts of speech tagging in dictionaries.
This paper arg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sage-based Models that entrenchment is a major
factor influencing the demarcation between nouns and verbs. Nominalization can occur at various
levels of conceptual organization, but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entrenchment. Therefore, they
should not be accorded the same lexical status. The category of nouns, as the most abstract
schema, functions to organize expressions of various degrees of complexity and entrenchment.
And the degree of entrenchment can provide a more self-consistent criterion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lexical status of linguistic expressions.
Key words:word class; construction grammar; entrenchment; nominalization

•3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