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6

1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雜誌 第49期(2023年12月) pp.1-56


DOI:10.6143/JSLHAT.202312_(49).0001

華語兒童複雜句式分類系統之建構與應用
梁思遠 1,*、戴浩一 1,2、蔡素娟 2
1
國立中正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2
國立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摘要

兒童複雜句法(complex syntax)的習得與閱讀能力和社會技能發展息息相關;而閱讀
能力是兒童獲取知識的基礎。學前兒童複雜句與簡單句的發展同時並行,並於學齡階段在書
面語和教室言談的薰陶下,更趨多樣。國內已有數篇先驅文獻探討兒童句法發展,然而各研
究對於複雜句的定義與聚焦互有出入。以兒童口語句式特徵而建構的全面完整的句式分類架
構仍付之闕如,以致至今仍無明確的評量標準。本研究旨在發展整合性的「華語兒童複雜句
式分類系統」,協助兒童語言發展研究者、教師和聽語專業人員更精確地分析典型與非典型
複雜句法發展。本研究採語料庫研究法,分析61名三至五歲典型發展兒童個人經驗敘事中的
口語複雜句式,包含複(合)句、遞繫結構、補語子句、關係子句、動詞短語名詞化、其他
等六大類及16項子類別。結果顯示,發展早期萌發的複雜句式常帶有特殊的溝通語用功能。
比較三歲組與四歲組,語料中可觀察到的複雜句式類型由12種增加至16種(縱向成長),四
歲組也使用更豐富的複雜句詞彙來描述不同的事件關聯和心智狀態(橫向成長)。另比較四
歲組與五歲組,複雜句法的使用情形則無明顯差異。然而五歲兒童平均使用的複雜句式數量
(6.64)仍不及分類系統所列舉之句式(16種)的一半,推測複雜句法的縱向與橫向成長在
國小階段仍將持續推進。三項複雜句指標(複雜句比例、複雜句法密度和複雜句式多樣性)
與平均語句長度、華語語法指標(句子結構)表現中高程度的正相關,初步證實複雜句式指
標的同時效度(concurrent validity)與聚合效度(convergent validity)。本研究希望為實務工
作者與研究者開拓語言樣本分析的不同視角,增進兒童句法發展分析的細緻度,未來除可應
用在鑑別典型與非典型語言發展,也可以促進語言評量與教學方案設計的連結。

關鍵詞:華語複雜句法、學前兒童句法發展、華語兒童語言樣本分析

* 通訊作者:梁思遠
通訊地址:621301嘉義縣民雄鄉大學路168號國立中正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電子郵件:naclten@gmail.com
投稿日期:2022.07.29
接受日期:2023.12.22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1 2024/3/8 上午 10:57:51


2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雜誌 第49期(2023年12月)

壹、研究背景

句法能力的具體運作始於兩歲前後,牙牙學語的兒童開始將單詞與單詞相連,表達無數
複雜、抽象的概念與意圖,例如:「媽咪這裡」、「爸爸抱」,其後逐步邁向簡單句 (simple
sentences)的發展時期(張顯達,2021)。相對於簡單句,傳統的語法概念則認為複雜句
(complex sentences)涉及子句包接(clause embedding)與動詞或句子聯繫(coordination)等
句法運作(張顯達,2006;Brown, 1973)。一般常有迷思,以為要等到兒童掌握基本的簡單
句型之後,才開始使用複雜句。其實不然,兒童複雜句法(complex syntax)萌發於雙詞組合
出現的數月後,在學前階段其發展與簡單句同時並行,並隨著兒童接觸國民基本教育,沉浸
於文本和學識語言(academic language),與複雜句式共現的詞彙類型(如:心理動詞、連接
詞)及句法結構本身更趨多樣複雜(Barako Arndt & Schuele, 2013)。

承上所述,兒童複雜句法發展橫跨學前與學齡階段,與兒童讀寫發展、知識習得及社
會技能精進皆有緊密關聯(Gillam & Johnston, 1992; Scott & Balthazar, 2013; Scott & Windsor,
2000),對於幼兒園和國小學童的學習參與尤為重要。舉凡日常對話、課堂問答、口頭摘要
及書寫表達,皆仰賴各式複雜句將內在豐富的意圖想法和複雜的概念運作有效地傳達。此
外,能夠靈活地交替運用複雜句和簡單句,組織生動的口語表達以引起他人興趣,亦有助於
兒童社交互動的發展。儘管上述關係具備充份的理論合理性,國內文獻對於兒童複雜句法能
力的探討仍遠不及其他基本語言指標(如:詞彙量、平均語句長度)。尤其,前述「兒童掌
握基本的簡單句型之後,才開始使用複雜句」的迷思可能導致治療師和教師忽略複雜句在學
前早期介入與學齡階段語文補救教學中的角色。本研究旨在發展整合性的「華語兒童複雜句
式分類系統」,協助國內研究者、教育者和聽語專業人員分析兒童口語和書面語語料中的複
雜句式,並能針對典型與非典型語言發展進行細部描述和比較。

本研究之所以探討複雜句法的發展,有以下三個動因。首先,華語文獻存在不同的專
門術語指稱複雜句式:複雜語法/複雜語法句、複句、複合句、複雜狀態句、句子連繫等
(李芸蓁、劉惠美,2018;林寶貴、黃瑞珍,1999;吳雅婷,2012;劉月華等,1996;蕭振
民,2012; Li & Thompson, 1989/2008)。各研究對複雜句的定義互有出入,且多集中於探討
單一或少數結構,例如:複(合)句、關係子句等。這些現有的句式分類架構多建立於成人
口語或書面語句式的觀察,針對兒童口語句式特徵而設的完整分類架構仍付之闕如,以致
跨研究和跨語言間的比較與討論困難重重。其次,複雜句法能力可視為閱讀理解及寫作的
先備技能(pre-requisite skills),反映兒童運用漸趨精練的句法形式,而非僅是句子堆疊,
有效傳遞語意,達到溝通目的。尤其,國小低、中年級語文教材中複雜句式的使用比例開
始顯著攀升(Teller et al., 2019),正是兒童由「基礎識字」(learn to read)過渡至「閱讀
學習」(read to learn)的關鍵時期。最後,國內外研究顯示,語言障礙、聽損兒童等語文學
習弱勢者在習得語言的歷程中,在掌握複雜句法的理解與使用上常有持續且顯著的困難(林
寶貴、錡寶香,2002;鄒啟蓉,2008;Balthazar et al., 2020; Cheung, 2008; Owen & Leonard,
2006; Rescorla & Turner, 2015; Schuele & Tolbert, 2001)。故Rescorla與Turner(2015)建議,
在評估曾有語言發展遲緩病史的兒童時,應納入複雜句法能力的評量。複雜句相關指標的臨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2 2024/3/8 上午 10:57:51


兒童複雜句發展 3

床意義及用途,不僅在於區辨學前及學齡階段的語常和語障兒童,亦能指引介入方案的設計
(Balthazar & Scott, 2018; Teller, 2020)。

以下文獻評述將依序討論:華語複雜句的定義、複雜句類型之概述、典型發展兒童的複
雜句發展、兒童複雜句法與認知發展的互動,逐步引導讀者思考基於語言樣本的分析,除了
臨床與研究中常用的基本語言指標外,是否有其他的分析視角與做法。

一、華語複雜句定義
英語兒童句法相關研究將「複雜句」定義為「帶有一個或一個以上從屬子句的語句」
(utterances with one or more dependent clauses; Barako Arndt & Schuele, 2013; Greenbaum &
Quirk, 1990),其中包含:動詞連繫、複合句與帶有嵌入子句的句子(Schuele, 2009)。
國內早期針對複雜句的系統性研究則有張顯達(2006),參考比較Brown(1973)與Hsu
(1996)書中英語兒童和華語兒童的語法發展階段,提出複雜句的概念型定義(conceptual
definition):「早期的國語語法發展重點自然就是落在包接(embedding)與聯繫
(coordination)這兩個句法類型,也就是傳統語法概念中的複雜句」,而包接與聯繫分別呼
應Hsu(1996)語法發展階段中的包接子句與複合句。由此可知,這兩種句型是構成複雜句
的核心成份,與英語文獻的看法大致相同(Schuele, 2009)。然而,內容涉及複雜句的華語
文獻常以不同的術語指稱相同或部分相同的概念,也偶有誤用的情形。因此,本節先就複雜
句的概念型定義與操作型定義進行澄清。

張顯達(2006)闡述複雜句的操作型定義(operational definition)為「包含兩個子句以
上的句子」,呼應Hsu(1996)語法發展階段中的包接子句與複合句,並探討五大類複雜句
(關係子句、連動結構、兼語句構、描述子句、補語子句)和13種子類別在四名兒童間的發
展情形(見附錄一)。根據文中例句推測,只要有單一動詞或動詞短語,即可構成定義中的
「子句」,如:妹妹又哭又笑、他上樓睡覺。可惜的是,研究者雖在「複雜句」的概念型定
義中納入複合句,但由於研究時間有限,並未討論複合句的分類方式與研究發現。

綜觀漢語文獻,「複合句」與「複句」常被交替使用。舉例來說,林寶貴、黃瑞珍
(1999)文中的「句型四/複合句:即一個句子包括兩個子句,且用連接詞來連接」(「只
要你答應十一點前回來,你可以外出」),以及張顯達(2006)「複合句I」(「吃完這個
蛋糕,就吃這個蛋糕」)與「複合句II」(「只要姊姊安安靜靜,就好了」)符合諸多漢語
文獻所定義的「複句」(劉月華等,1996;廖佳玲,2011;蕭振民,2012),如:「只要你
給他寫一封信,他就會幫助你」(偏正複句;劉月華等,1996)。由此推論,「複合句」與
「複句」兩者所指涉的概念定義應有重疊。由於近代漢語語法書和研究論文大多使用「複
句」一詞,以下篇章將遵循慣例,以「複句」來指稱「複合」的子句,其中包含聯合複句與
偏正複句(見下節討論)。

另有些研究也使用「複雜句」或「複雜語句」來指稱某些句型,不過多數研究並未闡述
複雜句的概念型定義,因此僅能由各研究列舉的操作型定義或例句來推斷(參考附錄一)。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3 2024/3/8 上午 10:57:51


4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雜誌 第49期(2023年12月)

吳雅婷(2012)探討典型發展兒童與語言發展遲緩兒童的表達性語法表現,提出三種「複雜
句」類型:主題鏈(topic chains)、主題鏈+狀語、主題鏈+連接詞。由此推測,研究者認
為「複句」是構成複雜句的核心成分。此研究並未將一些帶有嵌入子句的單句歸入複雜句,
例如:「老師找我來幫忙打掃」被標記為簡單句,與張顯達(2006)的複雜句定義互有出
入。伍偉琪(2016)則探討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於不同言談中的語句表現,並使用「複雜語
句」一詞來概括描述以下五種句型:(1)句型一:一個包含嵌入子句的句子;(2)句型
二:包含兩個子句,不用關聯連接詞;(3)句型三:包含兩個子句,並使用關聯連接詞來
連接;(4)句型四:包含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子句;(5)句型五:一個包含三個或三個以上
子句,使用至少一個或一個以上的關聯連接詞的句子(範例請參考附錄一)。本文作者依據
上述句式類型的定義,推論研究者對於複雜句的核心定義應與張顯達(2006)相似,唯伍偉
琪(2016)將遞繫句(有兩個連用的動詞或動詞短語的句子)獨立於複雜語句之外,是不同
的地方。而蕭振民(2012)將遞繫句與兼語句等聯繫的動詞詞組歸類為「簡單句」,也與上
述複雜句的核心概念定義有所出入。

事實上,伍偉琪(2016)採用的句式分類系統最早可追溯至林寶貴與黃瑞珍(1999)
出版之〈國小兒童書寫語言評量指標研究〉,在國內文獻中是最常被採用的句式分類架構之
一(林寶貴、黃瑞珍,1999;林寶貴、錡寶香,2002;蕭振民,2012)。此分類架構考量華
語有其獨特的句法特質,難以套用英語的句法架構來描述華語句法。舉例來說,華語常以主
題鏈將句法上各自獨立,但在言談上相連且語意上相依的句子串連成句子(Chao, 1968; Li &
Thompson, 1981; Tsao, 1990),例如:「在小學的前四年,我成績很差,老師討厭我,同學
也不喜歡我」(取自林寶貴、黃瑞珍(1999)「無連接詞複合句」)。林寶貴與黃瑞珍的句
法計分手冊為一般研究者和臨床工作者提供了一套容易操作的歸類架構,值得參考借鏡。不
過,此分類架構最初乃建構於對兒童書寫樣本的觀察,在某些句子的斷句決策上,可能與口
語樣本的斷句慣例有所不同。以前述的複合句為例,是在相同的時間狀語下,串起三句在句
法上各自獨立的主謂句。同樣的語句若出現於線性的口語表達中,則可能被轉寫、斷句為:

CHI: 在小學的前四年我成績很差 .
CHI: 老師討厭我 .
CHI: 同學也不喜歡我.

相較於口語言談,較長的主題鏈在書面敘事中的比例較高,因為這種結構的產生需要一
定時間的準備及思考(黃瑞恆,2002)。反觀,在即席的口語中,談話者面臨時間壓力,多
以線性的方式鋪陳信息,且兒童在口語中往往使用大量的「然後、還有」等字詞串連句子,
這些功能詞有時作為「連接詞」,可以表述先後發生的動作或事件(承接關係),組成聯合
複句;有時則作為「言談標記」(discourse marker),出現於話語起始位置,具有思索填詞
(verbal filler)、主題接續(topic succession)、主題再開(resumptive opener)等功能(黃
建銘,2014)。然而,兩者並非總是涇渭分明。在判斷口語言談中前後相連的語句時,若採
用書面語組成句子的思考邏輯,則可能過份高估兒童口語中句子的長度。考量本研究主要聚
焦在兒童口語的句法發展,而非言談層面或書寫樣本中的句子組成,決定將並將由句法上各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4 2024/3/8 上午 10:57:51


兒童複雜句發展 5

自獨立的分句所組成的聯合複句予以斷句,再進行複雜句標記,例如:「紅色氣球飄走了/
小寶看不見了」(取自林寶貴、錡寶香(2002))。

此外,林寶貴與黃瑞珍(1999)定義「包接句」為:「帶有嵌入子句的單句及無連接詞
的複句」(見表1),也與傳統語法中的包接(embedding)概念「一個子句是另一個子句的
組成成分」略有出入。因此在下文中,將使用「嵌入子句」描述包接的句法運作,以免讀者
混淆。最後,一些研究將帶有嵌入子句的句子納入複雜句的範疇,嵌入子句為傘氏術語,其
中包括:關係子句、補語子句、動詞短語名詞化等(不一一列舉),各句式結構的發展順序
不盡相同(張顯達,2006;Teller, 2020)。若能夠進一步區分兒童口語中常見的嵌入子句句
式,描述說明各句式的發展趨勢,將有助於提升兒童句法研究的細緻度。

綜合上述討論,現有文獻對於複雜句的定義仍偏重複(合)句,本研究則回歸複雜句的
基本核心概念定義,採張顯達(2006)所述:複雜句的句法運作涉及子句的包接,及動詞、
動詞短語或是子句的聯繫,而嵌入子句與複(合)句是構成複雜句的核心句式。複雜句的操
作型定義則列舉如下:(1)由兩個以上、在意義和句法上相依的分句所組成的偏正複句,
例如:「如果關掉燈,我就看不到了」;(2)共享主詞的並列動詞、動詞短語或子句所組
成的句子,例如: 「觀眾一邊跳舞,一邊唱歌」、「我們開會討論這個問題」、「他看了
看我,又看了看牆上的鐘」;(3) 含有至少一個嵌入子句的句子,例如:「我以為你今天
不會來」。以下兩點值得讀者注意:首先,有別於前述研究,我們將進一步描述和探討兒童
口語中不同類型的嵌入子句之發展情形。此外,考量口語樣本與書寫樣本的差異,我們所探
討的複句種類,將聚焦於「共享主詞」的聯合複句(如:「他又會唱歌,又會跳舞」)以及
分句之間有句法相依性的偏正複句(如:「既然外面下雨,我們就別出去了」)。傳統上被
歸類為聯合複句,且各分句皆帶有獨立主詞的複句,將依據「句法」獨立性,拆為數個句法
標記單位,並於各標記單位內再判斷細部的句式組成情形,如:「這本是新書/那本也是新
書」。因此,在句法標記單位的決策上,本研究與前述研究略有出入,但做法上並無孰優孰
劣,讀者可依據自身的研究需求或使用目的,各取所需。此外,讀者也需注意,複雜句與複
句並非相同概念,本文所定義之複雜句概念涵蓋部分複(合)句以及帶有嵌入(包接)子句
的單句;而以單句呈現的句子,可以為簡單句或帶有嵌入(包接)子句的複雜句。

二、華語複雜句式概述
有別於傳統華語文獻常使用的「單句/複句」之分,本研究聚焦在「簡單句/複雜句」
的區別。華語中常見的各式遞繫句與嵌入子句(如:補語子句、關係子句等),形式上雖為
單句,但本質實為表達複雜事件的複雜句。另有一些文獻所舉例之聯合複句,是由句法和語
意上皆可獨立存在的分句所組成,如:「張老師教三班,李老師教四班」(對比複句),口
語言談中常被拆解為兩個獨立的句法單位。因此,本研究希望由「簡單句/複雜句」觀點切
入,以解決分類決策上的矛盾,期能藉此拓展複雜句式研究的廣度與深度。

本節整合華語兒童語言發展文獻與漢語語法文獻,先說明口語中的簡單句和複雜句,再
列舉出14種可見於文獻中的兒童口語複雜句式。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5 2024/3/8 上午 10:57:51


6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雜誌 第49期(2023年12月)

(一)簡單句
「簡單句」由單一獨立子句組成。多數華語簡單句為主謂結構,包含主語(subject)
及謂語(predicate)。華語的謂語可以三種形式呈現:一個主要動詞(如:「弟弟咬
我。」)、一個(或以上)的形容詞(如:「這件洋裝簡單、漂亮又大方。」)、名詞
(如:「今天星期天。」)。簡單句也可以有「不完全主謂句」及「無主語句」(劉月華
等,1996)。「不完全主謂句」為省略或隱含主語的句子,如:「昨天你看電影了嗎?」
「看了。」、「(你)關個窗吧!」。「無主語句」則多以無主語的形式出現,無法由情境
中推測出省略的主語,如:「颳風了」、「上課了」。下列由功能詞、名詞片語或感嘆詞構
成的語句(utterances):「什麼?」、「壞東西!」、「哎呀!」,雖有類似句子的溝通功
能,但在此研究中視為非完整句子(fragments)。

(二)複雜句
回顧本研究對「複雜句」的概念型定義:「涉及子句連繫(conjoined clauses)或包接
(embedding)等句法運作的句子」,分別對應至華語的複句及嵌入子句。操作型定義則為:
(1)由兩個以上、在意義和句法上相依的分句組成的偏正複句;(2)共享主詞的並列動
詞、動詞短語或子句所組成的句子;(3) 含有至少一個嵌入子句的句子。以下將分別說明
兩大類華語複雜句(複句、嵌入子句)的各項子類別。

1. 複句(conjoined clauses):依據劉月華等(1996)所述,兩個以上意思有聯繫的單句
(分句)可構成「複句」。複句可進一步區分為「聯合複句」與「偏正複句」。聯合複句
(conjoined clauses with coordinate conjunction)的各個分句在語法上是平等的、不互相修
飾或說明。偏正複句(conjoined clauses with subordinate conjunction)則有兩個分句,其中
一個分句(偏句)修飾、限制另一個分句(正句)。
(1)聯合複句:分句之間有平列、對比、承接、遞進、選擇等語意關聯(劉月華等,
1996)。傳統語法所定義的聯合複句包含:「各分句間共享單一主詞」(如:他不
但會說法文,而且說得很流利),或「各分句擁有獨立主詞」,且在句法上可獨立
運作(如:這本書是新的,那本書也是新的)。考量本研究聚焦在獨立句法單位內
使用的複雜句式類型 (complex sentence types),前者將視為複雜句式的一類,而後
者則拆解為個別句法單位後,再分析其中複雜句式的組成。以下句例為口語中常見
的聯合複句:

小朋友一邊跳舞一邊唱歌。
我有打噴嚏和流鼻水。
我吃飽了(然後)就去搭公車了。
他看了看我,又瞧了牆上的時鐘一眼。

(2)偏正複句:偏正複句的分句在句法上有從屬關係,在語意上也有相依關係,同時存
在才得以表達完整的意義關聯。偏句與正句間的邏輯關聯包括:因果、轉折、條
件、假設、讓步、取捨、目的、時間、連鎖等(劉月華等,1996;繆小春、朱曼
殊,1989)。以下句例示範說明典型的偏正複句: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6 2024/3/8 上午 10:57:51


兒童複雜句發展 7

因為外面下雨,所以我們沒有去郊遊。(因果關係)
要穿鞋子,不然會受傷。(轉折關係)
如果把杯子打破(的話),爸爸就會罵我。(假設關係)

此外,參考Li & Thompson (1989/2008)「漢語語法」一書中對於句子連繫的描述,我


們採取較開放的態度,除了典型連接詞(connectives),也將一些分句中出現的前繫
成分(forward linking)與後繫成分(backward linking)視為複句的標記(或稱「關
聯詞語」;劉月華等,1996)。前繫成分有三種:句末位置(如:他不想來的話,
也沒有關係)、副詞性(如:你既然不信,你自己去看吧)與完成時貌(如:妹妹
吃完藥,病就好了)。後繫成分則有:句首的副詞性成分(如:這棟樓很大,而且
很有名)與非移動性副詞(如:他捲了頭髮才漂亮)。因此,一些複句的分句之間
不以典型連接詞來連繫,如:你不來,我們就給你送去(假設關係)、小哥哥被打
了他也不生氣(讓步關係);另有些複句的分句雖不帶連繫成分,但句間語氣明顯
連貫且語意相依,如:「有什麼困難,我們一定幫你想辦法」。本研究也將偏正複
句緊縮而成的「緊縮句」(劉月華等,1996)納入複句,如:不吃飯就打屁股了、
他都吃飽了還想吃。
2. 由一個或多個嵌入子句(embedded clause)及其主句(matrix clause)所組成的複雜句,
一般為單句結構。依據結構特徵與功能,嵌入子句又可細分為以下次類別:(1)遞繫句
(表層結構為相連的動詞或動詞短語,且動詞順序不可調換)、(2)補語子句、(3)
關係子句、(4)動詞短語名詞化(nominalization)及其他(張顯達,2006;Xue et al.,
2022)。依序簡述如下。
(1)遞繫句型:漢語中有許多句子的表層結構為「NP + VP 1VP 2」,但深層的句法運作
各自不同。關於遞繫句的定義與範圍,學界仍有諸多爭議(吳冬梅,2021)。 本
研究則採較寬廣的定義:「表層結構為相連的動詞或動詞短語,且動詞順序不可
任意調換。」其中包括:連動式(serial verb constructions;吳冬梅,2021;劉月華
等,1996; Li & Thompson, 1989/2008)、兼語式(pivotal construction/object control
structure; Yang & Yang, 2015)、主語控制結構(subject control structure; Yang & Yang,
2015)及實現事件的描述子句(Zhang, 2008;Li & Thompson, 1989/2008)。
․ 連動式:典型連動式的定義為「句子中兩個相連的動詞或動詞短語共享一個
主詞與時態,且不以任何語法標記來連繫,動詞之間亦無明顯的從屬關係」
(Lovestrand & Ross, 2021)。相連的動詞或動詞短語通常表達以下四種關係:連
續事件、目的、情境或進行方式(吳冬梅,2021;Li & Thompson, 1989/2008)。

我去問。(目的)
我買票進去。(連續事件、目的)
我們開會討論那個問題。(目的、情境)
我用筷子吃飯。(進行方式)

․ 兼語式:傳統漢語語法中,此類句型的謂語是由一個動賓結構和一個主謂結構套
在一起所組成,前一個動賓結構的賓語作為後一個主謂結構的主語(劉月華等,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7 2024/3/8 上午 10:57:51


8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雜誌 第49期(2023年12月)

1996),也有語法書稱之為「軸心句」(pivotal construction;Li & Thompson,


1989/2008)。近代句法學則以「賓語控制結構」(object control sentences; Yang
& Yang, 2015)描述「嵌入子句中未明指的主語與主句動詞的賓語有共指的關係
(co-referential)」,例如:

張三i叫李四j [PROj離開]

其中PRO為嵌入子句未明指的主語,其所指稱的對象受到主句動詞「叫」的直接
賓語所控制(controlled)。在漢語語法中,當主句與嵌入子句之間共享論元結
構(argument structure;可理解為動作參與者),則稱為「控制結構」(control
constructions)。兒童語言發展中,常見的兼語句動詞有:「叫、請、幫、讓」等。
․ 主語控制結構(subject control sentences):另一種控制結構,嵌入子句未明指
的主語(PRO)與主句動詞的「主語」有共指的關係(Yang & Yang, 2015)。例
如:

我i想要[PROi吃飯]了。

兒童常使用的主語控制結構動詞包括:「要(想要)、喜歡、愛、准、敢、幫、
開始、繼續、會」等。
․ 實現事件的描述子句:兩個動詞組成的引介句。第一個動詞的賓語被不定冠詞
(indefinite articles)所修飾,如:一個、某個/某人、有 (個)人。第二個動
詞(嵌入子句)的功能在於引介上述的賓語,並描述其特徵。一些學者認為嵌入
子句在時制動貌(tense-aspect)上為「限定性」(finite clauses),也有文獻稱為
「實現事件」(realis),表示嵌入子句所描述的事件是實現性(realized)的,並
非假定或假設(Zhang, 2008; Li & Thompson, 1989/2008)。例如:

她有一個妹妹 [住在紐約]。
我碰到一個外國人 [很會說中文]。

(2) 補語子句:特定動詞之後常攜帶一個完整的嵌入子句,作為主句動詞的補充說明的
成分(Diessel, 2004;張顯達,2006;簡淑真、周育如,2005)。這類型的動詞包
括:心理動詞(知道、以為、感覺、覺得、記得)、知覺動詞(看到、聽到)、話
語動詞(說、告訴、聽到、聽說)或意欲動詞(要、想、希望、喜歡)。發展早期
的補語子句常帶有各式的言談語用功能,如:共享注意力(「你看那邊有人」)、
表達自身的意欲、看法或對於談論內容的不確定(「我以為他昨天有來」)、交代
訊息的來源(「媽媽說你不可以這樣子」)等。本研究主要探討三種補語子句類
型:全命題式補語子句、Wh補語子句與其他類型的補語子句。
․ 全命題式補語子句:嵌入的子句[ ]表達一個完整的事件或命題,且可以攜帶句尾
體貌標記(sentence-final aspect markers; Zhang, 2019)。例如:

他覺得 [身體(正)不舒服呢]。
媽媽發現 [我打破客廳的花瓶了]。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8 2024/3/8 上午 10:57:52


兒童複雜句發展 9

我看到 [蟑螂(正)在飛呢]。
爸爸告訴媽媽 [他今天不(會)回家]。

․ Wh補語子句:嵌入的子句表達一個完整的事件或命題,且帶有Wh問話詞成分。
例如:

我不知道 [他為什麼哭了]。
弟弟還記得 [我們是什麼時候去墾丁的]。
我告訴你 [如何做]。
他不曉得 [怎麼玩]。

․ 其他類型的補語子句:一些動詞(例如:意欲動詞)所攜帶的補語子句通常不帶
時制動貌標記(Zhang, 2019)。例如:

我討厭 [妹妹偷穿我衣服]。
我要 [媽媽陪我]。

(3) 關係子句:一個前置的動詞短語 + 「的」來修飾後面相連的名詞短語(核心語),


或稱「的」標記句(程涂媛, 2011; Huang et al., 2009)。此類文法結構的語用功能為
限制核心語的指涉,核心語通常為語境中某個未明指的人、事、物。透過關係子句
的修飾,可以讓核心語的特徵更為具體,或有效限縮指涉範圍(Balthazar & Scott,
2018; Diessel, 2004)。華語中「動詞短語 + 的」標記句的類型相當多樣,其言談語
用功能也不盡相同,而本研究聚焦的關係子句則有以下三類:主語型關係子句、賓
語型關係子句及其他類型的關係子句(如:無間隙關係子句、「的時候」)。
․ 主語型關係子句:關係子句內[ ]未明指的主語(間隙)與核心語有共指的關係,
例如:

[昨天__間隙 投反對票的]人核心語今天都沒出席。

․ 賓語型關係子句:關係子句內[ ]未明指的直接賓語(間隙)與核心語有共指的關
係,例如:

[他們種___間隙 的]水果核心語很好吃。

․ 其他類型的關係子句:在關係子句中並無未顯明的動詞參與者(找不到間隙)。
本研究於此子類別納入探討的句式包含:無間隙關係子句(gapless relative clauses;
Huang et al., 2009)以及修飾「時間、處所、方式、理由、工具」之「的」標記句,
尤其以「的時候」(relativization of time; 程涂媛,2011)在言談中最常被使用。

[我要打蟑螂的]時候,牠就跑了。
老師們在打掃[小朋友畫畫的]房間。
我聽見[阿傑彈鋼琴的]聲音。

(4) 動詞短語名詞化:帶動詞的嵌入子句[ ]具有名詞短語的功能屬性,其中包括:名詞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9 2024/3/8 上午 10:57:52


10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雜誌 第49期(2023年12月)

化的動詞短語作為另一個動詞的主語(Li & Thompson, 1989/2008; 張顯達,2006)、


「動詞短語 + 的」(Cheng et al., 2011)。
․ 名詞化的動詞短語作為另一個動詞的主語:也有文獻稱之為「子句型主語」
(clausal subject; Xue et al., 2022)或「主語型補語子句」(subject complement; 張
顯達,2006)。

[學新的語言] 很不容易。
[在這裡隨便停車] 犯法。
[你明天不來] 是什麼意思?

․ 「動詞短語 + 的」:[ ]係由關係子句所衍伸之指稱表達結構(referential


expression)。關係子句修飾的名詞核心語雖然被省略了,仍可以根據上下語境推
測出來。此類「動詞片語 + 的」的名詞化結構(nominalization)可以出現在主句
動詞的主語或賓語位置,帶有名詞短語一般的功能屬性。此類句法結構的使用反
映說話者對於言談語用線索的感知,尤其是判斷指稱事物對於聽者屬未知或已知
的訊息(Cheng et al., 2011)。

一個是[海豹那個頂球的]。

(5)其他:不吻合上述任一類型之複雜句式。例如:「得」字句(「小樂每天教小朋
友教得 她精疲力竭」)、提升動詞(raising verb,如:「看起來她日子過得不
錯」)。

三、典型發展兒童的複雜句法能力
複雜句式最早出現於兩歲兒童的日常對話中,少數語言資賦優異的幼兒甚至更早(張
顯達,2006;Barako Arndt & Schuele, 2013; Diessel, 2004; Hsu, 1996)。五歲前後,兒童已能
夠交替運用多種複雜句式,表達豐富多樣的想法、意圖(廖佳玲,2011;Bloom et al., 1980;
Brown, 1973; Diessel, 2004; Hsu, 1996)。Barako Arndt 與 Schuele (2013)認為兒童複雜
句法發展是多維的歷程,包含「縱向成長」(vertical growth)與「橫向成長」(horizontal
growth)。縱向成長指兒童隨年紀增長,於日常口語句式庫(linguistic repertoire)中添增新
的句式類型。橫向成長則指兒童將已習得的句式類型,結合不同的「複雜句詞彙」(complex
syntax vocabulary),嫻熟運用於各種溝通情境。同英語,華語複雜句詞彙也包含複(合)句
中的連接詞(如:然後……就、因為、但是、如果)、常與控制結構(control constructions)
共現之動詞(如:姊姊叫我過去)以及能攜帶補語子句之心理動詞(如:我知道他剛剛來
過)、話語動詞(如:老師說玩具要分享)和知覺動詞(如:我看到蟑螂爬到床底下了)
等。以下分別簡述英語與華語兒童複雜句法發展之相關研究。

(一)英語兒童學前複雜句法發展之相關研究
當研究者採誘發自發性語言樣本(spontaneous language sampling)來觀察兒童句法的
多樣性時,相較結構鬆散的自然對話,結構化的敘事、說明、對話式訪談等言談類別更為
理想(伍偉琪,2016;Barako Arndt & Schuele, 2013; Eisenberg, 1997; Hadley, 1998; Nippold,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10 2024/3/8 上午 10:57:52


兒童複雜句發展 11

2020)。此外,也有研究使用誘發式語言作業(elicited language tasks),如句子仿說


(Diessel & Tomasello, 2005),或是提供適當語境(felicitous context; Hamburger & Crain,
1982; Owen & Leonard, 2006),觀察推論兒童使用或理解特定複雜句式的精熟度。考量本研
究旨在全面探討兒童複雜句的發展情形及多樣性,以下討論將著重採用學前典型發展兒童語
言樣本分析之英語相關研究。

在英語相關文獻中,複雜句常被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對等連接的複合子句(coordinate
clauses; 如:I’m going to stand up and do it.),另一類為採用偏正結構(subordinate clauses;
如:I’ll go because I need a walk.)來複合或是嵌入(embedded clauses)的子句,其中嵌入子
句又可進一步區分成多種次類別,如:不定式補語(infinitival complement;如:She always
wants to play that.)、嵌入的動詞短語作為主句動詞的補語(complement clauses)(註:有些
研究稱為object complement;如:I thought it was in the house.)或是主句動詞的主語(subject
complement;如:Jumping on a trampoline is fun.)、分詞構句(participle clauses;如:You
can go swimming in that lake.)、關係子句(relative clauses;如:This is the sugar that goes in
here.)等(Diessel, 2004; Jackson & Roberts, 2001; Teller, 2020; Vasilyeva et al., 2008; Wisman
Weil & Schuele, 2019)。舉例來說,近期研究中Teller(2020)詳盡報告同一批英語兒童於
兩歲半、三歲半、四歲半、五歲半時,下列複雜句式的發展情形:三歲半左右,近九成的
兒童已能使用「簡單不定式」(simple infinitives; 如:He wants to stay home.)。其次為偏正
複句,在二歲半至四歲半間,持續穩定地成長。「全命題式補語子句」(full propositional
complement clauses;如:My mom said it will be some milk and crackers.)雖少見於兩歲兒童的
口語中,但在三至四歲間有躍進性的發展。有別於前三者,「關係子句」最早出現於一些兩
歲兒童的口語中,但此類句型成熟的歷程最為漫長。綜觀文獻,多數研究皆同意,學前階段
簡單不定式是最早萌發且被精熟的複雜句式之一,約在二至三歲之間;再來為對等連接和偏
正結構等各式複(合)句以及補語子句;關係子句在所有複雜句式中占比最低,發展歷時最
長(Diessel, 2004; Jackson & Roberts, 2001; Teller, 2020; Vasilyeva et al., 2008; Wisman Weil &
Schuele, 2019)。

Diessel(2004)提出,一些兒童常用的複雜句式可依其語法、語意和命題特徵,
區分為發展早期的初始句型與後期的進階句型。例如兒童補語子句的初始句型,其主句
(matrix clause)幾乎都由第一或第二人稱主詞及補語動詞(think、know)組成「定型式」
(formulaic forms),如:「I think we need dishes.」、「You think it does?」。此定型主句在
語法上不為助動詞、副詞或介詞片語所修飾,且語意和言談功能上通常指涉針對事實狀態的
不確定性(epistemic markers),或吸引注意力(attention getters),而非陳述一件獨立事實
或命題。兒童關係子句的初始句型也有別於成人句式。幼兒常將關係子句使用於修飾單獨
存在之名詞(isolated head noun:The cow that moos.),或是由指示代詞(deictic pronoun:
this、that、here、there、it)、BE動詞和名詞謂語組成「展示型關係子句」(presentational
relatives:This is the one I got.)。語意上,主句通常不帶命題(propositionally-empty),如
「Here’s the tiger that’s gonna scare him.」意同於「The tiger’s gonna scare him.」。言談語用功
能上,此類初始關係子句將聽者的注意力聚焦於兒童意圖強調的物體。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11 2024/3/8 上午 10:57:52


12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雜誌 第49期(2023年12月)

基於兒童語言樣本分析的複雜句法研究最常見的句法指標包括:「複雜句比例」
(complex sentence proportion, CSP;多少比例的句子帶有至少一種複雜句式)、「複雜句式
多樣性」(complex sentence type diversity, CSTD;每位兒童使用幾種不同的複雜句式)以及
「複雜句法密度」(complex syntax density, CSD;平均每句複雜句帶有多少個複雜句式個例
數量)等。上述三項指標各自反映複雜句法發展的不同面向,且在不同年齡階段的臨床實用
性以及該指標與他項發展因子的關聯性也各異。Teller(2020)發現「CSP」和「CSTD」在
學前各階段與基本語言指標(如:平均語句長度 [mean length of utterances, MLU]、詞彙量)
有顯著的正向縱貫關聯性,唯「CSD」與他項指標的關聯性較不一致。五歲左右,CSTD比
基本語言指標更能區辨典型發展兒童和語言發展遲緩兒童。Vasilyeva等(2008)則追蹤45名
兒童於22個月至42個月之間的複雜句發展情形,研究者發現照顧者的社經地位(教育程度為
高中、四年制大學或研究所畢業)與下列複雜句指標有顯著關聯:複雜句萌發的年齡、CSP
與CSTD。其中,來自較高社經地位的兩組兒童在上述三個面向的表現顯著優於成長於低社
經地位家庭的兒童,且此差距並未隨著兒童年紀增長而縮減。Jackson和Roberts(2001)則
追蹤85名來自低收入戶的三歲與四歲非裔兒童的複雜句發展和使用。三歲兒童的平均CSP為
6.2%(範圍:0% ~ 26%),四歲兒童的平均表現則為11.7%(範圍:0% ~ 30%)。家庭對於
兒童溝通意圖的回應(home responsiveness)及性別皆為預測學前CSTD的顯著因子,而非裔
英語(African American English)的使用情形則與兒童複雜句法的發展無顯著相關。研究者也
發現,兒童口語中的複雜句式個例數量(complex syntax tokens)與平均語句長度有顯著的正
向關聯。

總而言之,兒童早期的複雜句常為滿足特定的言談語用功能,而帶有獨特、有別於成人
的句法結構和語意特徵。學前階段可見複雜句法蓬勃的縱向與橫向成長,進入學齡階段仍可
見小幅的縱向成長,尤其是結構複雜、鮮少使用於日常口語中的句式類型(Barako Arndt &
Schuele, 2013)。此時,橫向成長尤為關鍵。以複句為例,學前兒童使用的連接詞約有九成
為because、when、if、so(Barako Arndt & Schuele, 2013; Teller, 2020),然而國小學童透過文
本閱讀及課堂學習接觸到更多樣的連接詞詞彙(如:until、although、even if、unless),逐步
理解不同連接詞在邏輯關聯上的細微差異,進而使用於口語和書寫表達中(Geva, 2007)。
此外,由複雜句式分析計算而得的語言指標(如:CSP、CSTD)有效度實證支持,也能反映
句法發展上的個體差異性。

(二)華語兒童學前複雜句法發展之相關研究
相較於英語文獻,華語兒童複雜句法相關研究仍亟為匱乏,其中又以「複句」相關討論
最多。而且,由於印歐語系的語法架構不容易直接應用於華語的分析,更導致華語複雜句在
定義和分類上的分歧(見附錄1)。以下簡述幾筆華語兒童句法發展的文獻。

張顯達(2006)追蹤四名兒童在二至四歲時的複雜句式組成比例,觀察到兩歲左右兒童
出現簡單句後,開始使用連動句與形容子句,大約三、四個月後出現兼語句。補語子句和關
係子句的個體差異較大,有時早於兼語句,有時則較晚出現。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12 2024/3/8 上午 10:57:52


兒童複雜句發展 13

廖佳玲(2011)採下述四種情境,蒐集三歲、四歲與五歲典型發展及發展遲緩兒童的語
句:交談對話(學校生活、居家生活)、故事重述和自由遊戲,並將學前兒童常用之句型分
為「單句」和「複句」(見附錄一)。其中,「連動句、兼語句」(單句)及「聯合複句、
偏正複句」(複句)吻合本研究所定義之「複雜句」,因此以下討論將聚焦在上述句型。結
果顯示,無論年齡,典型發展兒童在複句的使用上,不僅數量明顯多於發展遲緩兒童,邏輯
種類也更為多樣。反觀,同典型發展兒童,已有相當比例的三歲、四歲發展遲緩兒童能夠運
用連動句和兼語句等單句形式的複雜句式進行描述,推論此類結構在發展上較容易為兒童理
解掌握。然而,當五歲典型發展兒童已邁向將句子結合為複句,表述較為複雜的概念或事件
時,仍有許多發展遲緩兒童傾向使用單句來闡述說明。此研究探討的句型眾多,唯其他以單
句形式存在的複雜句(例如:補語子句、關係子句)並未納入研究分析,也未比較作業情境
的影響。

吳雅婷(2012)亦使用與上述研究相似的四種語料蒐集情境,觀察比較五歲典型發展兒
童和語言發展遲緩兒童在簡單句、複雜句、特殊句、錯誤句等句型出現比例之異同。整體而
言,典型發展兒童口語複雜句的使用比例(20.2%)顯著高於語遲兒童(9.1%),反觀語遲
兒童(78.9%)相較典型發展兒童(65.5%)使用更多簡單句,其中包含許多雙詞組合,連接
詞類型也較單一,以「然後、還有」為主。此研究也呈述語境對於句型結構運用的影響,尤
其在複雜句和簡單句的比值上,以故事重述(24.8%:60.4%)最高,其次為主題性對話(學
校生活:17.2%:68.5%;居家生活:20.2%:65.6%),再來是自由遊戲(11.8%:73.1%)。
作者推論在有較多情境(如:研究者示範)和圖片支持的語境中(故事重述),典型發展與
遲語兒童皆能使用較完整且多元的句型結構。

郭怡君與林奐伊(2021)考量華語結構特徵,將表達性句法指標(Index of Productive
Syntax, IPSyn; Scarborough, 1990)改編為「華語表達語法指標」(Chinese IPSyn),其中包
含名詞片語、動詞片語、否定句和疑問句、句法結構等四項分量表,來描述華語兒童的語法
發展。此研究採橫斷面兒童口語語料二次分析(secondary analysis),透過觀察兒童於遊戲中
的自發性口語,探討二至六歲兒童的句法發展。研究結果指出,Chinese IPSyn分數隨年齡增
長而攀升,尤其在四至五歲間的差距最大;進一步剖析四項分量表分數的變化情形,僅有句
法結構分數隨年齡呈現穩定爬升趨勢(五歲 > 四歲 > 三歲)。Chinese IPSyn分數也與平均語
句長度呈正向相關:整體樣本 r = .38(31位)或語句數大於75的兒童r = .88(10位)。此工
具展現初步確立的良好信、效度,但並非針對兒童複雜句發展所設計,句法結構分量表反映
各式句型(簡單句、複雜句)使用的綜合表現(附錄1)。

由上述觀察可知,華語複雜句式的發展里程碑仍有部分與英語兒童相似,例如結構相近
的英語簡單不定式和漢語連動句、兼語句,皆為較早出現的複雜句式。一些學者認為華語語
法發展似乎更為迅速,許多對英語兒童較困難的句型(如:關係子句、複雜謂語句),華語
兒童掌握的時間都大幅提前(張顯達,2021)。此項跨語言的差異,可能是由於華語不需要
使用像英語的屈折變化(inflection)來標記事件或動作的時態、時貌和單複數等語法特徵,
當英語兒童尚在釐清這些屈折語素的同時,華語兒童已邁向組合詞組、句子的階段。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13 2024/3/8 上午 10:57:52


14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雜誌 第49期(2023年12月)

四、複雜句法與兒童認知能力之關聯
以「運用為本」(usage-based)的語言習得理論認為,兒童語言發展仰仗先天語言機制
與後天語言環境的互動(Tomasello, 2015)。兒童以先天賦予的語言與認知機轉,覺察、分
析環境語言(ambient language)中各式語言樣式的分布頻率(distributional patterns),及成
人語句背後反映的溝通意圖。再透過習慣化(habituation)、表徵深化(entrenchment)、類
比推論(analogy)等認知概念運作,歸納、建立一套語法表徵系統,使複雜句成為兒童感知
社交互動,表達欲求、知覺、相信、思考、意向、感受及知識經驗所使用的交際工具(張顯
達,2021;簡淑真、周育如,2005;戴浩一,2007;Diessel, 2004)。複雜句法發展充分體現
上述歷程(圖1)。

在此理論架構下,Diessel(2004)提出複雜句法發展不僅受句式結構的分布頻率和複
雜度所影響,也與其反映的語用功能及兒童心智發展關聯密切。以發展早期的動詞補語子句
為例:「See Daddy’s on the grass.」(2;5)、「See you do it?」(2;7),以上兩句的言談語
用功能分別為吸引注意力和探問(do you see...?),雖不盡相同但皆反映兒童已能運作共同
注意力(joint attention)。此外,兩歲兒童也常將表達自我欲求的心理動詞(want、like)使
用於第一人稱非限定補語(infinitival complement)。接近三歲左右,兒童開始能將「think、
know」等心理動詞與表達完整命題的限定式補語子句(finite propositional complement)結
合。這些複雜句式的主句多為帶第一人稱的定型結構(如:I think ___.),主句雖不帶有獨

圖1 以運用為本(usage-based)的語法習得示意圖
在基模化(schematization)的認知運作中,幼兒漸而理解定型結構可以結合不同的語言
元件,再透過類比擴充(analogy)產生新語句。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14 2024/3/8 上午 10:57:52


兒童複雜句發展 15

立命題但傳遞特定的言談語用功能,例如表達自我意向或自身對於陳述事實的不確定。這些
複雜句式特徵顯示學前幼兒常以自我視角解讀或表述心智狀態,待兒童漸能理解掌握自己與
他人的心智狀態後,才能打破定型句式,使用更彈性而豐富的主詞與時貌,如:They think I
will...(4;3)、媽媽以為……(5;9)。此時,複雜句的主句開始帶有較多的語意份量。

兒童複句的使用也反映認知和語言的交互影響,複句指涉的邏輯意涵包羅萬象,包
含事件並列、對比、承接、選擇、因果、時間、轉折、條件、假設等。兒童對於事件時序
(temporal)與因果(causal)關係的概念運作,甚早顯現於其語言使用中(Diessel, 2004)。
有趣的是,早期複句常為獨立的單一分句,承接言談語境中稍早出現的語句:

Within speaker Across speaker


兒童:It opened. (停頓) 成人:Why did you run over my blocks?
兒童:So the horse could get out. 兒童:Because it’s a fire engine.

這些觀察顯示複句發展的運作機制是透過語句整合(clause integration)。兒童覺察言談中兩
個相鄰且語法獨立、但有意義與語用聯繫的語句,可以合併為一個獨特的句法單位。英語兒
童最早使用「and」來描述連續發生的動作或事件,後來才使用「because、so」表達心因上
或物理上的因果關係(Bloom et al., 1980; Diessel, 2004)。

華語也有類似的發展歷程,李芸蓁(2012)發現三歲和五歲兒童於看圖說故事中,兒童
最常使用的連接詞類型頻率由高至低為:時間(八成以上)、因果、對立、並列。華語幼兒
最常使用「然後、還有、……就……」,反映兒童已能掌握基本的時序線索,並於此基礎上
開始構築事件間的因果脈絡,反映在口語中「因為、結果、所以」的使用。隨年紀增長,兒
童複句結構逐漸趨近成人口語句式,也開始運用更豐富的連接詞來表達對比、條件、假設、
時間等事件知識(不然、如果、只要、之後)。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兒童於口語中已能運用
各式複句,不表示兒童充分理解這些複句背後的邏輯意涵,相關的認知運作發展將持續至國
小中高年級(Emerson, 1979; French, 1988; Geva, 2007)。複雜句法的發展與兒童認知系統的
演進,實為相輔相成的歷程。

五、基於語言樣本分析之語法指標
在眾多基本語言指標中, MLU最常使用於評量兒童語法的發展情形(洪宜芳、張鑑
如,2019;曾彥翰、劉惠美,2017;Brown, 1973; Rice et al., 2010),或區別典型與非典型語
言發展(Wu, 2020)。MLU常以音節(MLU in syllables, MLUs)、詞素(MLU in morphemes,
MLUm)或詞彙(MLU in words, MLUw)為計算單位。此項基本語言指標雖兼具易用性及臨
床意義,但在應用上仍存在以下爭議。

首先,過往研究對於MLU適用年齡的上限各執看法。一些研究認為當MLU達到2.5 ~ 3.5
(張顯達,1998),或當兒童年齡超過四歲後(Brown, 1973),句法能力的成長便不再反映
於MLU(Scarborough et al., 1991)。另有研究認為, MLU在學前階段隨年紀增長持續上升,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15 2024/3/8 上午 10:57:52


16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雜誌 第49期(2023年12月)

且能敏銳區別二至六歲間的典型與非典型語言發展(Hewitt et al., 2005; Rescorla et al., 2000;


Wu, 2020)。有些研究則發現,學前MLU雖與整體口語表達能力呈正相關,但隨年齡增加的
速度並非均等,在特定範圍內難以藉由該值判定語言能力高低(洪宜芳、張鑑如,2019;張
顯達,1998)。上述研究皆以學前兒童為觀察對象。至於MLU在學齡階段的臨床實用性則仍
有待釐清,不過已有一些研究指出,MLU的鑑別敏感度在小二以後明顯減退(李芸蓁、劉惠
美,2018)。其次,低於平均的MLU雖然可作為語言遲緩的診斷參考之一,但高於平均並不
代表沒有語言問題,而等值MLU也可能反映截然不同的語言能力和發展階段。最後,MLU在
鑑別學前語言障礙上雖有良好的敏感度,但決定治療目標及發展介入方案上,難以提供具體
訊息(Owens et al., 2018)。

考量上述侷限,有學者主張兒童語料分析用於指引臨床決策時,除了計算MLU,也應
納入其他句法相關指標,例如:複雜句使用比例、CSTD、文法錯誤率等(李芸蓁、劉惠
美,2018;Owens et al., 2018; Teller, 2020)。李芸蓁、劉惠美(2018)回顧國內外相關文獻
後提出,「CSP、文法錯誤率」是少數在不同學齡階段仍保持鑑別敏感度的語法指標。綜觀
英語文獻,兒童語料分析研究常探討的語法指標有:「平均T-unit長度、CSP、CSTD、子句
密度(clauses per T-unit)」等(Gillam & Johnston, 1992; Hunt, 1970; Jackson & Roberts, 2001;
Justice et al., 2006; Nippold et al., 2005; Nippold et al, 2007; Scott & Windsor, 2000; Teller, 2020;
Vasilyeva et al., 2008)。上述文獻指出,除了「子句密度」,前三項指標通常有較顯著的臨
床應用性(如:區別典型與非典型語言發展)。

承上所述,本研究將探究以下三項複雜句指標在不同學前階段的發展趨勢:CSP、
CSD、CSTD,及這些指標與平均語句長度間的關聯性,期能為華語兒童句法發展的量測開
拓新視角。

貳、研究目的

國內兒童語言研究甚少提及兒童口語複雜句的明確定義與分類,因此,本研究透過文獻
回顧,逐步釐清複雜句的概念型與操作型定義,目的並非要求研究者統一用詞來表述複雜句
相關的研究發現,而是希望透過瞭解這些術語的定義發展,以及被使用的情境脈絡,增進本
文的易讀性。此外,本研究也希望透過學前兒童口語語料庫的觀察實證,探討「華語兒童複
雜句式分類系統」之信度、效度與易用性。此分類系統雖不能窮盡所有的華語句式結構,但
能大致描述學前兒童口語中常見的複雜句式類型。此外,考量學齡階段的教育和文本閱讀經
驗可能影響兒童的口語特徵,此分類系統將在後續研究中進一步延伸、拓展,於此不贅述。
本研究探討之問題如下: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16 2024/3/8 上午 10:57:52


兒童複雜句發展 17

1. 學前三至五歲兒童在三項複雜句指標「CSP、CSD、CSTD」上,是否表現年齡上的差異
(age-related difference)?
我們預測在各項複雜句指標的計量數值上,年長組將大於年幼組。然而,一些研究也發
現(洪宜芳、張鑑如,2019;Teller, 2020),某些語言指標在學前各階段並非呈現線性均等
的成長,因此相臨年齡組的表現差異未必皆達統計顯著。

2. 學前三至五歲兒童的口語中,使用哪些複雜句式類型?各式複雜句結構之相對組成比例
(compositional proportions)為何?
若根據上述「以運用為本」的語言習得假說,我們預測發展早期複雜句式的發展可能受
到幾個因素影響:(1)結構複雜性:結構較簡單、不涉及複雜的從屬運作(subordination)
之句型應較早出現,例如:連動式、兼語式和控制結構(廖佳玲,2011;Yang & Yang,
2015);(2)認知複雜性:表達基本語意邏輯(如:「承接、因果」複句)的句式結構應
早於涉及複雜語意的句型(如:「條件、假設」複句);(3)言談語用功能:能滿足兒童
溝通交際需求之結構應較早出現,被使用的頻率也較高(程涂媛,2011;Diessel, 2004);
(4)該結構在周遭語言環境(ambient language environment)的顯著性(Diessel, 2004;
Lovestrand & Ross, 2021)。

3. 複雜句指標與其他透過語言樣本分析計算而得的語法指標(如:平均語句長度、華語表達
語法指標)是否有顯著關聯?
「平均語句長度」反映兒童整體的語言產出能力,其中亦需要句法能力的支持。因此,
我們預測複雜句指標與平均語句長度指標應有一定程度的顯著正相關。平均語句長度最常被
文獻視為評量兒童語法的指標(如:洪宜芳、張鑑如,2019;曾彥翰、劉惠美,2017),因
此也可以用於檢視「同時效度」(concurrent validity)。此外,考量複雜句法指標與「華語
表達語法指標」(句子結構)所量測的構念有部分重疊,兩者應表現顯著的正向相關,作為
建構效度(construct validity)中聚合效度(convergent validity)的基礎驗證。

參、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語料庫二次分析方法(corpus-based secondary analysis),根據Child Language


Data Exchange System(CHILDES; MacWhinney, 2000)中的兒童語料,建構「華語兒童複雜
句式分類系統」。分類架構的設計考量華語結構特徵、兒童認知概念運作及語言功能用途,
期能協助研究者與專業人員細部描述、分析學前複雜句式的發展軌跡,並計算多項複雜句
指標。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17 2024/3/8 上午 10:57:52


18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雜誌 第49期(2023年12月)

一、語料庫
本研究使用CHILDES語料庫中張鑑如蒐集之「兒童個人經驗敘述」(Chang, 2004,
2006)作為分析之依據。採用此語料庫有兩個主要原因:(一)該語料庫涵蓋三至六歲及國
小一至四年級兒童,提供較長的發展觀測窗口,符合本研究團隊的長期研究目標:學前至學
齡兒童的複雜句發展過程,而本研究主要聚焦在語料庫中學前兒童的複雜句分析(學齡兒童
的研究成果則可參考梁思遠、戴浩一 (2024))(二)此語料庫包含原始錄音檔,語氣聲調線
索可協助本研究團隊重新進行斷句決策。尤其在對話式敘事中,句法上相依的子句可能被施
測者穿插的簡短回應打斷,而被截錄成兩個語句,導致斷句不夠精確。

該語料庫包含:12名三歲兒童(Mage = 3;8)、24名四歲兒童(Mage = 4;5)、25名五歲


兒童(Mage = 5;6),招募自台北市幼兒園,皆為華語的母語使用者,且無語言、言語或聽力
相關的病史及介入史,主要照顧者多為母親,且有大專以上學歷(Chang, 2004, 2006)。研
究者依循「對話式地圖」程序(Conversational Map; Petersen & McCabe, 1983),蒐集兒童
「個人經驗敘述」口語樣本。研究者提示對話主題,並以簡短腳本為引導,分享「看醫生、
受傷、被嚇到、打翻東西、與兄弟姊妹吵架、外出遊玩」等生活經驗。講述完畢後,再詢問
兒童是否也能描述生活中類似的經歷體驗。研究者與兒童互動中所使用的口語皆有錄音,並
由師大研究團隊依據CHILDES的Codes for the Human Analysis of Transcripts(CHAT)格式,
完成文字轉寫、斷詞及斷句等語言樣本處理程序(MacWhinney, 2000; MacWhinney & Snow,
1985)。語言樣本的基本資料整理於表1。

二、華語兒童複雜句式分類系統
編製「兒童複雜句式分類系統」編碼手冊是複雜句式分析研究中,最為關鍵的一環,
此手冊能協助不同研究團隊一致且精確地運用複雜句式分類準則。編碼手冊的發展步驟依循
「Recommended Steps for Modifying or Designing Coding Manuals」(Yoder et al., 2018)。

研究者首先參考Hunt(1970)minimal terminable unit(T-unit),將一個主要子句與其從


屬或嵌入的子句視為最小句法分析單位。斷句決策以句法結構完整性(syntactic integrity)為
主,語調(intonation)為輔(Miller & Chapman, 1981; Teller, 2020)。另有兩點需特別留意:

表1
三個年齡組語言樣本的基本資料
三歲平均數 四歲平均數 五歲平均數
(標準差) (標準差) (標準差)
有效樣本數 n = 12 n = 24 n = 25
年齡(年;月) 3;8(0.17) 4;6(0.27) 5;6(0.31)
語言樣本總語句數 46.17(20.13) 44.75(22.44) 44.08(20.82)
總詞彙數 166.5(71.47) 209.29(137.67) 233.44(139.20)
相異詞彙數 71.83(26.06) 91.79(44.24) 95.56(40.04)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18 2024/3/8 上午 10:57:52


兒童複雜句發展 19

「聯合複句」分句間若有主詞轉換,則應切割成各自獨立的T-unit。此外,兒童常使用「然
後、還有、結果」等連接詞串句,這些關聯詞語有時作連接詞使用,有時則為話語起始位置
的言談標記(黃建銘,2014)。於此考量,句首帶有「然後、還有」等詞語且有完整主詞的
子句,將切割為獨立的T-unit,再觀察單位內的複雜句式組成。

「華語兒童複雜句式分類系統」包含上層句式類別(superordinate categories)標記與
下層句式類別標記(subordinate categories)。完成T-unit斷句後,研究者針對每個T-unit進行
「上層句式類別」的標記,其中包括:複雜句[CS]、簡單句[S]、片段[F]和不予標記
[US](附錄2)。前兩者將進一步納入分析;後兩者將排除於分析之外,包括不成句的兒
童語句(如:獨詞句、獨立名詞片語)、低語音清晰度或與作業無關的兒童語句(例如:我
想要去上廁所)。

標記為複雜句[CS]的句子則進行「下層句式類別」標記,其中包含16種學前兒童
常見複雜句式(摘要於圖2)。名詞釋義與結構、功能的說明請回顧研究背景「華語複雜
句式概述」(參考:https://docs.google.com/presentation/d/1bunnBp3Dr9FkFC_bM7XejhoN-
GOOKNtU/edit?usp=drive_link&ouid=107233481178074306226&rtpof=true&sd=true;或與通訊
作者聯絡),於此不再贅述。各項句式的分類準則和操作型定義乃綜合兒童語言發展文獻、
漢語語法工具書、專家諮詢等參考來源,以確立內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並使不同的複
雜句式類型彼此不重疊(mutually exclusive sets)。分類手冊列述各項複雜句式的典型、高頻
率範例,及容易混淆的非範例,協助使用者更加瞭解目標句型的概念界線。附錄三呈列本研
究三、四、五歲兒童於個人經驗敘事口語樣本中使用的複雜句式類型及例句。

三、語言樣本處理
(一)文字轉寫、斷句
此語料庫中的語言樣本已由原研究團隊完成初步文字轉寫、斷詞和斷句程序。本研究第
一作者依據原始語音檔及前述斷句原則,再次調整、修改以確認語句轉寫正確度。原團隊轉
錄的語言樣本另由一名受過語言學訓練的碩士生助理於各年齡層中隨機抽選25%資料,獨立
檢驗轉寫、斷句正確性。研究者與碩士生助理比較各自處理後的語言樣本,計算轉寫、斷句
的評分者一致性係數(interobserver agreement, IOA)。斷句上的分歧由兩人共同討論決定,
未能達成共識時,則徵詢第三者意見。

(二)複雜句式標記
由第一作者完成所有語言樣本的複雜句式標記。為確保標記信實度,第一作者使用「華
語兒童複雜句式分類系統」手冊,訓練該名研究生助理作為獨立標記者,以檢驗跨標記者
間信度(interrater reliability)。訓練內容共分兩階段:第一階段包含解說複雜句式的概念化
定義與操作定義,介紹典型句例及容易混淆之非範例,並於討論中澄清任何相關問題。第
二階段中,該標記者獨立分析四份兒童口語樣本,並將標記結果與第一作者之標記(master
keys)比較。本研究採「逐點計算法」(point-by-point method)檢驗評分者間之信度,計算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19 2024/3/8 上午 10:57:53


20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雜誌 第49期(2023年12月)

圖2 複雜句式下層類別架構與標記碼

方式為:100 ×(一致編碼數)÷[(一致編碼數)+(不一致編碼數)]。當IOA達到90%以
上,受訓之標記者始能協助研究資料的檢驗。如前所述,該標記者於各年齡層隨機抽取25%
語言樣本,獨立標記複雜句式,並與第一作者標記之結果相比較,計算點對點一致性是否達
80%以上(Yoder et al., 2018)。

四、評分者間之信度
本研究針對轉寫、斷句、複雜句式標記進行評分者一致性分析。由該名研究生助理於
各年齡層隨機抽取25%的語言樣本,共15份,獨立進行文字轉寫、斷句和複雜句式標記。採
逐點計算法所得之評分者IOA為:轉寫99%、斷句90%、複雜句式標記93%(range = 88% ~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20 2024/3/8 上午 10:57:54


兒童複雜句發展 21

96%)、華語表達語指標98%(range = 96% ~ 100%),顯示經過短期訓練的獨立標記者能夠


依據工作手冊一致而精確地辨別兒童口語中不同的複雜句式類別。

五、資料分析
研究者將處理後的語言資料(CHAT格式),透過CHILDES的Computerized Language
Analysis(CLAN)軟體,進行MLU等基本語言指標分析。同時,CHAT格式也轉換為
Systematic Analysis of Language Transcripts software company(SALT 2012版)的相容檔案,進
行後續複雜句式之標記與分析。

(一)基本語言指標:MLU
MLU是指每則語言樣本中語句的平均長度。在華語研究中,常以音節(MLUs)、詞素
(MLUm)或詞彙(MLUw)作為語句長度的計算單位。近年來,亦有學者主張使用最長語句
計算平均語句長度(mean length of longest utterances),如:MLU5(Wu, 2020)。尤其,考
量某些兒童雖已能夠使用長而複雜的語句,但在對話情境中,仍傾向以較多「單詞語句」溝
通,可能造成觀察與計量上的偏誤。有鑑於此,本研究同時採用以「詞彙」為單位的MLU w
(總詞彙數 ÷ 總語句數)和MLU5(最長五句語句之總詞彙數 ÷ 5),並參考「華語兒童語言
樣本分析」使用手冊(黃瑞珍等,2016),透過CLAN計算而得。

(二)華語表達語法指標(句子結構)
郭怡君與林奐伊(2021)所發展之「華語語法指標」係由四項分量表所組成:名詞片
語、動詞片語、否定句/疑問句和句子結構,其中又以「句子結構」分量表最能反映三歲與
五歲兒童在語法能力上的差異(其餘分量表未達顯著)。考量「句子結構」與本研究探討的
複雜句法在構念上較為相近,故將其納入以探討複雜句指標的構念效度。此分量表共採納23
項簡單句與複雜句結構(附錄一),針對個別句型,當該名兒童的語料中可觀察到至少兩筆
以上的不同句例(半數以上的字詞無重疊),計為兩分,僅一筆觀察則計為一分,否則為零
分。分量表分數最大值為46,最小值則為0。本語料庫觀察的樣本中,有28名兒童在複雜句
與簡單句的總句數超過30(總語句數達至少50),且表現分布與Kuo & Lin(2011)報告的年
齡平均值無明顯差異,故將這些兒童的華語表達語法指標句子結構分量表分數納入本研究的
分析中。

(三)複雜句法相關指標
使用「華語兒童複雜句式分類系統」標記口語中的複雜句,標記後可得各複雜句式的次
數統計,並用於計算三項複雜句指標:「CSP、CSD及CSTD」(李芸蓁、劉惠美,2018;粘
玉芳,2008;賴曉蟬、王秋玲,2017;Fisher, 2013; Teller, 2020),此三項為「個人層次」的
指標參數。「複句組成比例(compositional proportion of conjunction clauses)、遞繫句組成比
例(compositional proportion of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s)、補語子句組成比例(compositional
proportion of complement clauses)、關係子句組成比例(compositional proportion of relative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21 2024/3/8 上午 10:57:54


22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雜誌 第49期(2023年12月)

clauses)、動詞短語名詞化結構組成比例」(compositional proportion of nominalization


constructions)則為年齡層次的描述統計,即綜合年齡層內所有個體表現。

1. CSP
所有納入分析的簡單句[S〕和複雜句[CS〕中,有多少比例的句子為複雜句,計算
方式為:[標記為[CS〕的句子總數 ÷(標記為[CS〕的句子總數 + 標記為[S〕的句子總
數)] × 100%。

2. CSD
有些複雜句中可觀察到一個以上的複雜句式類型,例如「我不敢過去,因為我怕蟑螂會
咬我的腳」,此複雜句為一因果偏正複句[SCI〕,且在第二分句嵌入了一個全命題式補語子
句[FPC〕。此指標可理解為「平均每個複雜句內含有多少下層複雜句式的標記碼」,計算方
式為:下層複雜句式標記的個例總數(complex syntax tokens)÷ 標記為[CS〕語句的總數。

3. CSTD
每位受試者在口語語料中使用幾種不同類型的複雜句式,最大值為16,最小值為0。

4. 複句組成比例
計算方式為:[單一年齡層中,複句出現的頻率(tokens of [CC]、[SCI]、[SCS])÷ 所有
複雜句式標記碼的總數量(complex syntax tokens)] × 100%。

5. 遞繫句組成比例
計算方式為:[單一年齡層中,遞繫句出現的頻率(tokens of [SVI]、[SVP]、[SVS]、
[SVR])÷ 所有複雜句式標記碼的總數量(complex syntax tokens)] × 100%。

6. 補語子句組成比例
計算方式為:[單一年齡層中,補語子句出現的頻率(tokens of [FPC]、[WFC]、[OPC])
÷ 所有複雜句式標記碼的總數量(complex syntax tokens)] × 100%。

7. 關係子句組成比例
計算方式為:[單一年齡層中,關係子句出現的頻率(tokens of [SRC]、[ORC]、[RC])÷
所有複雜句式標記碼的總數量(complex syntax tokens)] × 100%。

8. 動詞短語名詞化結構組成比例
計算方式為:[單一年齡層中,動詞短語名詞化結構出現的頻率(tokens of [SPC]、
[NOM])÷ 所有複雜句式標記碼的總數量(complex syntax tokens)] × 100%。

(四)統計分析
本研究以統計分析軟體R(版本4.0.3)進行以下統計檢驗:(一)單因子獨立變異數分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22 2024/3/8 上午 10:57:54


兒童複雜句發展 23

析(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以年齡為自變項,比較不同年齡兒童句法指標


平均表現之異同,再以Tukey hone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HSD) 進行事後考驗;(二)當資料
分布未能符合母數分析之假設時,採無母數分析Kruskal Wallis Test比較三歲、四歲和五歲三
個年齡層在該項指標的平均排序(mean ranks)是否有差異,並以Pairwise Wilcoxon Test(p
adjust method = Benjamini-Hochberg)進行組間兩兩比較;(三)皮爾森相關分析則用於探討
各項複雜句指標與其他句法指標之間的線性相關;(四)二因子混合設計(two-way mixed
ANOVA),以年齡(獨立樣本)和句型結構(相依樣本)為自變項,檢驗上述兩項自變項對
於特定句型結構的組成比例(依變項)的影響和交互作用。另外,各項語言指標的描述統計
值則使用Microsoft Excel計算。

肆、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旨在發展一套構築於兒童口語句式特徵、全面而完整的華語複雜句式分類系統。
此系統可應用於分析學前兒童口語中常見的複雜句式類型。茲就前述三項研究問題,依次總
結研究成果:(一)由兒童語言樣本計算而得的複雜句指標於不同年齡層間的表現差異;
(二)三、四、五歲兒童使用的口語複雜句式與各類型句式的相對組成比例;(三)上述複
雜句指標與其他語法相關語言指標間的關係;最後討論(四)各類複雜句式在不同年齡組間
的發展趨勢與特色。

一、複雜句指標的年齡差異
表2呈列各項複雜句指標、平均語句長度(MLUw與MLU5)以及中文表達語法指標(句
子結構分測驗)於各年齡層的描述統計值。表2所呈現的發展趨勢顯示,年齡越大,各項指
標的平均表現越高,但多數指標在不同年齡組間的差異幅度並非均等。

本研究採單因子獨立變異數分析,以年齡為自變項,比較不同年齡兒童「CSP、CSTD、
MLUw、MLU5」四項指標之平均值異同,再以Tukey HSD進行事後考驗(表3)。「CSD、華
語表達語法指標」之資料分布不吻合常態分布假設,故採無母數分析方法Kruskal Wallis Test,
檢驗各項語言指標在平均排序上,是否表現出顯著的年齡差異,再以Pairwise Wilcoxon Test進
行兩兩組間比較(表3)。表3亦呈現組間比較的效果量(Cohen’s d :0.2 ~ 0.49 「較小」、
0.49 ~ 0.79「中等」、0.8以上 「較大」)。統計檢驗結果摘要如下:有四項指標表現顯著的
年齡效果,分別為CSP(F(2, 58) = 5.79, p < .01, η2 = 0.21)、MLUw(F(2, 58) = 5.29, p < .01, η2 =
0.15)、MLU5(F(2, 58) = 6.47, p < .01, η2 = 0.18)和華語表達語法指標(χ2(2) = 9.56, p < .01)。
事後檢驗(組間比較)結果顯示:「CSP」的平均值差異在三歲與五歲間達統計顯著(p <
.01; Cohen’ d = 1.3),三歲與四歲間以及四歲與五歲間則未達顯著(d = 0.44 ~ 0.77)。華語
表達語法指標的統計檢驗結果顯示,三歲與四歲間及三歲與五歲間的比較達統計顯著(ps <
.05; Cohen’ d = 1.43 ~ 1.8),四歲與五歲間則未達顯著(d = 0.23)。再觀察平均語句長度指標
(MLUw、MLU5),僅有三歲與五歲間的差異達統計顯著(ps < .01; d = 1.37 ~ 1.47),三歲與
四歲之間未達顯著(d = 0.79 ~ 0.81)。以下兩項複雜句指標未達統計顯著:CSD、CSTD。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23 2024/3/8 上午 10:57:54


24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雜誌 第49期(2023年12月)

表2
各年齡組在各語法指標的描述統計摘要
年齡層 平均數 M 標準差 SD 中位數 Median 範圍 Range
複雜句比例 (Complex sentence proportion)
三歲 24.79 12.15 24.76 4.35–44
四歲 35.70 16.05 36.53 0–65.52
五歲 42.60 15.03 42.11 12.5–78.95
複雜句式密度(Complex syntax density)
三歲 1.24 0.33 1.09 1–2
四歲 1.34 0.24 1.32 1–1.89
五歲 1.38 0.25 1.33 1–2.07
複雜句式類型多樣性(Complex sentence type diversity)
三歲 4.67 2.27 5 1–8
四歲 6.17 2.96 6.5 0–11
五歲 6.64 2.46 7 2–12
平均語句長度(Mean length of utterances: word)
三歲 3.61 0.81 3.56 2.29–4.88
四歲 4.49 1.35 4.52 1.83–7.72
五歲 4.96 1.14 5 2.94–7.03
最長平均語句長度(Mean length of utterances: five longest utterances)
三歲 7.42 1.85 7.8 5–9.8
四歲 9.45 3.01 9.4 4.8–14.8
五歲 10.78 2.64 10.8 6.2–17.4
華語表達語法指標(Mandarin index of productive syntax):句子結構分量表
三歲 20.57 4.69 21 13–27
四歲 28.27 6 29 15–38
五歲 29.6 5.32 31 18–36
註:SD為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

另外,就前述四項達統計顯著的指標,觀察效果量(現象強度)。「CSP、MLU w 、
MLU5」等三項指標在發展趨勢上,較為相似:比較三歲與四歲,年齡表現差異的效果量較
大(d = 0.77 ~ 0.81),而四歲與五歲之間,則有近中等程度的效果量(d = 0.38 ~ 0.47)。
不同於前三者,華語表達語法指標則是在三歲與四歲之間,有極大的平均表現差異(d =
1.43),但比較四歲組與五歲組,僅有較小的效果量(d = 0.23)。

綜合以上觀察,三項複雜句指標在各個年齡階段的成長趨勢並非均等,其中又以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24 2024/3/8 上午 10:57:54


兒童複雜句發展 25

表3
各項指標之統計檢驗結果與效果量
One-way ANOVA/Kruskal Wallis 效果量
語言指標 2
F or χ mean or mean post hoc mean
Cohen’s d
(η2) rank p-value difference
複雜句比例a 5.791** 3: 24.79 3 vs. 4: .11 3 vs. 4: 10.91 0.77
(0.21) 4: 35.70 3 vs. 5: < .01 3 vs. 5: 17.81 1.3
5: 42.60 4 vs. 5: .25 4 vs. 5: 6.9 0.44
複雜句式密度b 4.38 3: 37.5 3 vs. 4: .16 3 vs. 4: .1 0.35
(N/A) 4: 29.09 3 vs. 5: .16 3 vs. 5: .14 0.48
5: 25.44 4 vs. 5: .44 4 vs. 5: .04 0.16
複雜句式類型 2.30 3: 4.67 3 vs. 4: .25 3 vs. 4: 1.5 0.57
多樣性a (0.07) 4: 6.17 3 vs. 5: .09 3 vs. 5: 1.97 0.83
5: 6.64 4 vs. 5: .81 4 vs. 5: .47 0.17
平均語句長度 5.29** 3: 3.61 3 vs. 4: .10 3 vs. 4: .88 0.79
(詞彙)a (0.15) 4: 4.49 3 vs. 5: < .01 3 vs. 5: 1.35 1.37
5: 4.96 4 vs. 5: .36 4 vs. 5: 0.47 0.38
最長五句平均 6.47** 3: 7.42 3 vs. 4: .09 3 vs. 4: 2.03 0.81
語句長度a (0.18) 4: 9.45 3 vs. 5: < .01 3 vs. 5: 3.36 1.47
5: 10.78 4 vs. 5: .20 4 vs. 5: 1.33 0.47
華語表達語法 9.56** 3: 22.57 3 vs. 4: < .05 3 vs. 4: 7.7 1.43
指標 (N/A) 4: 12.36 3 vs. 5: < .05 3 vs. 5: 9.03 1.8
(句子結構)b 5: 9.9 4 vs. 5: .48 4 vs. 5: 1.33 0.23
註:a = 使用單因子獨立變異數分析(F statistic基於平均值),效果量η2(0.01較小,0.06中
等,0.14較大),事後考驗方法為Tukey hone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N/A = 不適用;b =
資料分布未能符合母數分析之假設,故採用無母數分析Kruskal Wallis Test(χ2 statistic基
於平均排序),事後考驗方法為Pairwise Wilcoxon Test。
*
p < .05, **p < .01, ***p < .001。

「CSP」最能反映兒童複雜句法發展的年齡差異性,且與本研究中的基本語法指標(MLUw、
MLU 5)呈現較一致的發展趨勢。國內外文獻中(表4),記錄「學前兒童複雜句指標」發
展趨勢的相關研究僅有寥寥數筆(Jackson & Roberts, 2001; Justice et al., 2006; Teller, 2020;
Vasilyeva et al., 2008)。就兒童年齡範圍和社經背景而言,本研究與Teller(2020)最接近。

比較上述研究,可發現典型習華語兒童的「CSP」明顯高於習英語的兒童。有三個可能
原因:其一,標記系統的差異:Teller認為一些發展早期、結構固定的相連動詞詞組(如:Go
ask her.)未必反映兒童彈性運用複雜句法的能力,當這些句式「單獨」出現於句子中,研究
者將其標記為簡單句。其二,語言系統的差異:英語在構詞構造上較複雜,常使用詞的屈折
變化來表現語法意義。反觀,華語缺少構詞的屈折變化,因此語法意義主要透過句法的語序
來表現,動詞、動詞短語或子句也更容易相互結合,形成複雜句(張顯達,2021;廖佳玲,
2011)。華語結構的獨特性也許也侷限了「CSD」的應用性:無論年齡,華語兒童在此項指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25 2024/3/8 上午 10:57:54


26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雜誌 第49期(2023年12月)

表4
學前兒童複雜句指標相關研究之發展趨勢比較
Teller Jackson & Roberts Justice et al.
年齡比較 本研究
(2020) (2001) (2006)
複雜句比例
三歲 vs. 四歲 10% vs. 17% 6.2% vs. 11.7% N/A 25% vs. 36%
d = 0.72** d = 0.72 d = 0.77*
四歲vs. 五歲 17% vs. 25% N/A 33% 36% vs. 43%
d = 0.74** (五歲) d = 0.44
複雜句法密度
三歲 vs. 四歲 1.11 vs. 1.15 N/A N/A 1.24 vs. 1.34
d = 0.28 d = 0.35
四歲vs. 五歲 1.15 vs. 1.32 N/A N/A 1.34 vs. 1.38
d = 0.67* d = 0.16
複雜句式多樣性
三歲 vs. 四歲 2.75 vs. 5.06 3.8 vs. 6.8 N/A 4.67 vs. 6.17
d = 0.80** d = 0.88 d = 0.57
2.3 vs. 5.1
d = 1.04
四歲vs. 五歲 5.06 vs. 6.2 N/A N/A 6.17 vs. 6.64
d = 0.36 d = 0.17
註:*p < .05, **p < .01, ***p < .001;N/A = 不適用;Vasilyeva et al.(2008)未提供平均數與標準
差,因此未納入此表。

標的表現皆高於同齡的英語兒童,跨年齡組間的發展差異性也不明顯。最後,樣本家庭社經
地位的差異Jackson & Roberts(2001)研究樣本取自低收入家庭,整體語言表現可能低於來
自一般社經地位家庭的兒童。

另Teller(2020)研究指出,三至四歲間「CSTD」的成長達統計顯著(p < .01, d =


0.80),而本研究則未達顯著,為中等程度的效果量(d = 0.55),若欲達到.80統計檢定力與
統計顯著,估算每組年齡需要36名兒童。不過兩筆研究皆發現,相較三歲與四歲之間,四歲
與五歲之間「CSTD」的成長幅度略微趨緩,也呼應前述質性研究發現:「三歲組語料共觀
察到12種複雜句結構,四歲組則使用16種複雜句式,五歲組與四歲組使用的複雜句式類型大
致相同。」值得讀者思考的是,本研究團隊持續分析此語料庫中國小學童的複雜句法使用,
發現在比較國小一、二年級「CSTD」時,平均表現差異達統計顯著(p < .05, d = 0.77)。
一般普遍認為,兒童的基本句法能力大致在進入國小前臻於成熟,不過也有一些學者提出
「later language development」的觀察,認為國小三、四年級左右,兒童開始透過大量閱讀,
汲取書面語中的詞彙、象徵性語言、複雜句法和各式修辭、言談語用等表達,推動自我語言
能力的成長,以滿足各式複雜的社會交際需求,而這樣的「晚期」語言發展將持續至青少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26 2024/3/8 上午 10:57:54


兒童複雜句發展 27

年時期,甚至成年階段(Nippold, 2016)。複雜句法研究若能拉長觀測時間至國小中、高年
級,在解讀整體發展趨勢上應更具意義。

二、學前兒童使用的口語複雜句式類型與相對組成比例
圖3以圓餅圖表示各年齡層內「複句、遞繫結構、補語子句和動詞短語名詞化結構」之
相對組成比例,係上述各句型類別在該年齡語料庫中的出現頻率(tokens)除以該年齡層所
有複雜句式標記碼的總數量,再換算為百分比。由圖3可知,各式複雜句結構的相對組成比
例並無明顯的年齡差異。在各年齡層中,複句及遞繫結構共占了所有複雜句結構總和65% ~
75%。其次為心理、知覺或話語動詞所攜帶的補語子句,約12% ~ 17%。再來為關係子句,
占7% ~ 11%。最後才為動詞短語名詞化2% ~ 5%,以及其他複雜句結構,所占比例不及2%。

有別於圖3,圖4則以個別兒童為基本資料點,先計算該名兒童在各類句型的使用次數占
其產出的複雜句式標記碼總數量之百分比,再求各年齡組內跨個體間的平均值與標準差(以
長條圖呈現)。以二因子混合設計ANOVA進一步分析年齡和句型結構對複雜句式相對組成比
例的影響(圖4),結果發現:句型結構對複雜句式之相對組成比例有顯著的主要效果,F(4,
228) = 78.56, p < .001, η2 = .58。事後比較以Bonferroni方法進行校正:不論年齡,遞繫結構的組
成比例(M = 48; standard deviation [SD] = 17.64)顯著大於其他句型結構(ps < .001);複句
的組成比例(M = 26.32; SD = 17.34)顯著大於補語子句(M = 12.25; SD = 12.37)、關係子句
(M = 8.82; SD = 9.82)和動詞短語名詞化(M = 3.54; SD = 5.51)(ps < .001);另補語子句
和關係子句的相對組成比例顯著大於動詞短語名詞化(ps < .01),但前兩者並無顯著差別。
「其他」句型則因組成使用比例趨近於零,未納入分析。年齡以及年齡與句型結構交互作用
對於複雜句式相對組成比例的影響則未達統計顯著,符合前述圖3的質性觀察描述。

圖5以視覺化方式呈現在不同年齡層內使用特定複雜句式(至少一次)的兒童百分比。
三歲組語料一共觀察到12種複雜句結構;與前者相比,四歲組語料則出現16種複雜句式。一

圖3 各年齡組複雜句式的相對組成比例,反映各類句型在該年齡語料庫中的出現次數占該年
齡層所有複雜句式標記碼總數之百分比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27 2024/3/8 上午 10:57:54


28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雜誌 第49期(2023年12月)

圖4 比較六種主要複雜句式類型在不同年齡組間的使用比例(以個別兒童的表現為基本資料
點)

圖5 各年齡層內使用此種結構的兒童百分比(%)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28 2024/3/8 上午 10:57:56


兒童複雜句發展 29

些三歲兒童不常使用的句式結構(< 33%),在四歲組已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兒童能夠使用於
口語中(如:偏正複句完整型、「動詞短語 + 的」名詞化結構)。此項年齡組間的差異可能
反映了CSTD的縱向成長。反觀,四歲組與五歲組所觀察到的句式類型大致相同。在五歲階
段,仍有不少複雜句式屬於低頻率結構,占總句數 < 1%,也不及四分之一的兒童所使用,例
如:Wh補語子句、關係子句(主語型、賓語型)、名詞化的動詞短語作為主句動詞的主語
等,推測當兒童進入學齡階段,已有的口語基礎與書面語及學識語言交會後,一些兒童仍會
表現出持續的複雜句縱向成長(Nippold, 2016)。此外,讀者須留意,本研究並非採縱貫研
究法追蹤個別兒童使用的句式類型是否隨年齡增長而漸趨多樣,故上述「縱向成長」應理解
為年齡組間整體表現的差異,而非個體內的成長。

三、複雜句指標與其他語法指標的關聯
兒童句法相關指標包含:由複雜句式分析衍生之複雜句指標(CSP、CSD、CSTD)、平
均語句長度(MLUw、MLU5)及華語表達語法指標(句子結構)。表4呈現各項句法指標間
的相關情形。MLUw和MLU5之間呈高度的顯著正相關(rs = .67 ~ .86, ps < .05),符合預期,
故不作討論。以下將依次討論三項複雜句指標與他項句法指標之間的關聯情形,以及跨年齡
組的發展趨勢。

首先,CSP在各個年齡階段與MLUw皆有高度的顯著正相關(rs = .72 ~ .74, ps < .01)。


CSP與MLU5的相關性在四歲與五歲階段也達高度正相關(rs = .61 ~ .73, ps < .01),唯三歲階
段(n = 12)未達顯著(r = .52)。此外,觀察整體樣本,CSP與華語表達語法指標IPSyn分數
(句子結構)也有高度的正向關聯(r = .69, p < .001)

再觀察CSD與兩項平均語句長度指標的關聯性:三歲階段未達顯著(甚至呈負相關),
但在四歲階段CSD與MLUw、MLU5皆有高度的正相關(rs = .62 ~ .72, ps < .01),五歲階段則
為中等程度的正相關(rs = .40 ~ .43, ps < .05)。觀察整體樣本,CSD與IPSyn分數也有中度的
正向關聯(r = .46, p < .05)。

CSTD與MLU5在三歲至五歲皆有高度正相關(rs = .60 ~ .88, ps < .01)。CSTD與MLUw


在四歲與五歲階段也達高度正相關(rs = .46 ~ .61, ps < .05),唯三歲階段未達顯著(r =
.43)。相較其他兩項複雜句指標,CSTD與IPSyn句子結構分數具有最高的正向關聯性(r =
.80, p < .001)。

最後探討三項複雜句指標之間的相關性:三歲階段,CSP與CSTD有中度的正相關(r
= .43),但未達統計顯著;四歲與五歲階段,CSP與CSTD達顯著、中度正相關(rs = .54 ~
.55, ps < .01)。此觀察顯示在口語表達中使用較高比例複雜句的兒童,其口語樣本中亦可觀
察到較多元的複雜句式類型。反觀,CSD與其他兩項複雜句指標間的相關性在三歲時尚不明
確,四歲時呈現較小的正向相關(rs = .27 ~ .29),五歲時則達統計顯著(rs = .46 ~ .53, ps <
.05)。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29 2024/3/8 上午 10:57:56


30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雜誌 第49期(2023年12月)

表4
各年齡組句法相關指標之相關係數
三歲 (n = 12)
MLUW MLU5 CSP CSD CSTD
* **
MLUW – .67 .72 –.27 .43
MLU5 – .52 –.21 .88***
CSP – –.28 .43
CSD – .08
CSTD –
四歲 (n = 24)
MLUW MLU5 CSP CSD CSTD
*** *** ***
MLUW – .86 .74 .72 .61**
MLU5 – .73*** .62** .68***
CSP – .29 .55**
CSD – .27
CSTD –
五歲 (n = 25)
MLUW MLU5 CSP CSD CSTD
*** *** *
MLUW – .80 .73 .43 .46*
MLU5 – .61** .40* .60**
CSP – .46* .54**
CSD – .53**
CSTD –
整體樣本 (n = 61)
MLUW MLU5 CSP CSD CSTD IPSyna
MLUW – .85*** .79*** .45*** .60*** .71***
MLU5 – .72*** .41** .70*** .84***
CSP – .30* .61*** .69***
CSD – .36** .46*
CSTD – .80***
IPSyna –
註:MLU W 為平均語句長度;MLU 5 為最長語句平均長度;CSP為複雜句比例(complex
sentence proportion);CSD為複雜句式密度(complex syntax density);CSTD為複
雜句式多樣性(complex sentence type diversity);IPSyn為表達性句法指標(Index of
Productive Syntax)。
*
p < .05, **p < .01, ***p < .001。
a
IPSyn(句子結構)樣本數為28名兒童。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30 2024/3/8 上午 10:57:56


兒童複雜句發展 31

綜合以上研究發現,三項複雜句指標(CSP、CSD、CSTD)與平均語句長度指標
(MLUw、MLU5)間的相關性於三歲階段開始浮現,唯CSD與他項語法指標的相關性在早期
並不明確。四歲階段,三項複雜句指標與平均語句長度指標(MLU w、MLU 5)呈現中度至
高度不等的正相關,五歲階段也大致維持著一致的相關趨勢。上述觀察顯示,複雜句指標與
MLU反映之兒童整體語言產出能力有高度關聯。平均語句長度常被認為是評量幼兒語法發
展的指標之一,在學前階段,隨著語句組成與句法複雜度的增加,語句長度也隨之增長(洪
宜芳、張鑑如,2019)。另外,三項複雜句指標在不同年齡層內均表現中等程度的顯著關聯
性,顯示這些計量背後反映的構念具有相通性,但各自反映複雜句法發展的不同面向。本研
究與Teller(2020)的觀察結果接近:觀察年幼兒童組,CSD常與其他句法發展指標呈現不
一致的相關情形。學前幼兒的CSD計量值通常介於1與2之間,即平均每一句複雜句中可觀察
到的複雜句結構個例數約為一至二個(英語兒童亦同),較侷限的分布範圍及變異度可能為
低相關的主因。綜觀整體樣本,三項複雜句指標與平均語句長度間的顯著相關可作為「同時
效度」的初步證據,另外與華語表達語法指標(句子結構)間的顯著相關,則驗證了複雜句
指標的「聚合效度」。最後,三歲組雖然有幾組語法指標之間的相關係數為中等程度的正相
關(.43 ~ .52),但未達統計顯著,推測可能與小樣本數(n = 12)導致統計檢定力不足有關
(Rusticus & Lovato, 2014)。

四、各類複雜句式的發展趨勢與特色
以下篇幅將依次探討各項複雜句式種類在各年齡組內的發展趨勢與特色。

(一)複句
圖6呈現複句關聯詞語於不同年齡間的變化情形。由圖可知,三歲組的複句結構以呈現
事件或動作先後發生的聯合複句CC為主(33%),「就」作為關聯詞語占了九成。這些複句
有一個共通點:第一個動詞常帶有時貌標記「完、好」等,強調先發生的事件的完成貌,以
凸顯兩個事件的承接關係,例如:去拿藥完了就回家了、打好點滴就給我上床。偏正複句則
占複句總數的67%,主要由表述因果關係「因為」和轉折關係「可是」的複句所組成,且偏
正複句常以單一分句SCS來承接言談內稍早提過的談話內容,或是回應另一對話者(見以下
句例)。完整型複句SCI和獨句型複句SCS的觀察筆數為6:14。

Within speaker Across speaker


兒童:我家裡面那麼多書。 成人:媽媽跟我說你常常跟哥哥吵架,而且在學校
主試者:家裡面那麼多書喔。 的時候還會咬同學。
兒童:因為我們家那麼大。 兒童:可是現在就沒有咧。

上述觀察呼應了Diessel(2004)提出的複(合)句發展機制:早在兒童掌握典型複句之
前,已能感知口語言談中兩個前後相鄰(juxtaposed)的獨立句子有意義和語用的聯繫,透過
「語句整合」來表達事件間的時序和因果關係。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31 2024/3/8 上午 10:57:56


32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雜誌 第49期(2023年12月)

複句連接詞於四歲開始展現蓬勃的橫向成長(圖6)。聯合複句與偏正複句分別占複句
總和之40%與60%。聯合複句的關聯詞語使用上,前述三歲兒童的「就」多半表述先後承接
的事件,四歲語料中除了「就」,另涵蓋:平列關係(還、跟)、承接關係(然後……就、
又、才、再)、遞進關係(而且……還)等。此外,四歲兒童也開始將「就」的語意邏輯延
伸,用於「因果、轉折、條件」等偏正複句。四歲兒童亦傾向使用更多結構完整、包含兩個
分句以上的偏正複句,SCI(完整型)與SCS(獨句型)的觀察筆數為49:6。偏正複句所指
涉的邏輯關聯包含:因果關係(因為……,所以……、結果、就)、轉折關係(但、可是、
不然、又、還、才、就)、條件/假設/讓步關係(如果……、……的話、只要……就、
一……就、……也)、時間關係(……以後/之後、……前/之前、無連接詞型)等。

五歲階段,聯合複句與偏正複句分別占複句總和之28%與72%。比較四歲與五歲組在複
句關聯詞語的多樣性,其差異雖然不如三歲組對比四歲組般顯著,但在因果、轉折、「之
後」等複句的分布頻率更甚四歲組,也觀察到較多「多重複句」,也就是有些複句的分句本
身就是複句,分句中包含著分句,例如:「姊姊有什麼好東西 都不給我看,所以我才吵,但
是現在我不會了」。

上述觀察(圖6)呼應廖佳玲(2011):年長組在偏正複句的使用比例明顯多於聯合複
句。此外,在聯合複句使用上,年幼兒童使用大量的「承接」複句(如:「去玩玩就去吹泡
泡了。」);在偏正複句的使用上,「因果、轉折」複句出現得很早,四、五歲階段這兩類
偏正複句占大多數。此外,五歲兒童也使用許多「之後」複句(如:「擦完之後,我就一直
吃。」)。根據Tai(1985)提出的「時間順序原則」:「兩個句法單位的相對語序決定於概
念領域裡的所表達的情狀的時間順序」,「之後」複句的結構語序與現實事件順序一致,推
測其語言編碼(language encoding)所需之認知負荷較低,因此在發展里程上,使用頻率大幅
領先「之前」複句。

(二)遞繫句型
華語中最常見兩個以上的動詞短語前後相連,共同作謂語,且短語的位置順序不可相互
調換。本節主要探討:典型連動式、兼語式、主詞控制結構以及表示「實現」事件的描述子
句,這些句型的表層結構雖相似,但深層的句法運作各自不同。

三歲組使用的遞繫句以典型連動式SVI(48%)最為常見,兼語式SVP(29%)次之,再
來為主語控制結構SVS(23%)。值得一提的是,三歲組的初始連動式有約半數(50%)為
動詞「去 」緊鄰另外一個動詞之「去 V」結構(如:去買麵包),或稱為「目的型連動句」
(purposive motion SVC;Lovestrand & Ross, 2021)。依據語言類型學(linguistic typology)
研究指出,此類句型是成人口語中最常見的連動句式之一(Lovestrand & Ross, 2021)。再
來為「去 + 地點 + 動詞」,如:去台大醫院睡覺。僅有零星幾筆連動式描述連續事件或事
件發生的情境、方式,如:然後就躺著溜滑梯。兼語式動詞則有「帶、叫、讓、幫、請」,
例如:爸爸就帶我回家、姊姊就叫我去她的房間。另外,主語控制結構動詞多為表達自身需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32 2024/3/8 上午 10:57:56


兒童複雜句發展 33

圖6 各年齡組複句關聯詞語多樣性。
說明:Y軸表示目標詞於語料庫內平均每一百句語句可觀察到的頻率。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33 2024/3/8 上午 10:57:57


34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雜誌 第49期(2023年12月)

求和想望的意欲動詞「要、想要、想、愛」,尤其「要」占了近半數的觀察筆數,與Yang和
Yang(2015)的觀察一致。

四歲階段,仍以典型連動式SVI最多(57%),兼語式SVP(25%)次之,再來主語控
制結構SVS(13%)和描述子句SVR(11%)。此階段的連動式已跳脫最初的「去 V」初始
句型,展現更多元的樣貌,其中包括一些使用「動介詞」的連動結構(coverb construction;
如:用乾淨的抹布擦),以及表述連續動作(如:他就跑過來搶過去)。兼語式動詞類型與
三歲組差異不大;而主語控制結構方面,仍以「要、想要、想、愛、喜歡」等意欲動詞為
主,另有幾筆「開始」動詞(light verb)的觀察。有趣的是,此階段兒童所使用的描述子句
有高度一致性,皆為存現動詞「有」後接嵌入的描述子句,如:「有一些人叫老師來」。

五歲組各式遞繫句型的相對組成比例排序與四歲組無明顯差異:典型連動式(57%)、
兼語式(29%)、主語控制結構(7%)、描述子句(7%)。連動式包含「去V/來V」(目的
型)、含「動介詞」的連動結構以及表連續動作的遞繫句。在兼語式動詞方面,可觀察到更多
樣、帶有「使成」訊息的動詞類型(如:別人惹我生氣、害我生氣了);主詞控制結構動詞則
有「要、愛、想、想要、喜歡、會、準備、開始」等。同四歲組,此階段的描述子句仍以「有
+ 嵌入的描述子句」為主,僅有一筆例外:「然後丟了一個東西從那邊下來打到那個」。

上述觀察也大致呼應「以運用為本」的語言習得理論:早期遞繫句型常為固定結構
(如:去 V)或是特定動詞(意欲動詞),這些複雜句詞彙與結構的組合作為早期溝通交際
的重要工具,使兒童得以表達自身意向、目的與意欲需求,而聽話者則解讀意向,做出相應
回應。隨著年紀增長,遞繫句的詞彙與結構則愈趨彈性多元。

(三)心理/話語/知覺/意欲動詞的補語子句
三歲組語料中,可觀察到的補語子句動詞包括:知覺動詞「看到、看過」(如:看到東
西在跳)、話語動詞「告訴、說、叫」(如:他都告訴奶奶他發生東西了),而心理動詞僅
有「知道」一筆(「我知道(遊戲)有一二三關」)。圖7呈現與複雜句共現之心理動詞於
不同年齡間的變化情形,由此圖可知,在表述心智狀態時,許多三歲兒童仍以意欲動詞結合
主語控制結構為主,推測此結構在語言發展的歷程中,較早且容易為兒童理解掌握,並用於
表述自身的需求和想望(「我要……」)。

四歲開始,兒童的口語展現出更多元的心理詞彙,並結合嵌入的補語子句,來區分各式
細微的心智狀態(mental states),其中包括:「知道、記得、覺得、以為、感覺、發現、
怕」(圖7)。透過這些心理動詞,兒童得以表述自己與他人的感受、認知、看法與立場
(簡淑真、周育如,2005;Diessel, 2004; Schroeder et al., 2021; Lee & Rescorla, 2008)。不
過,四歲兒童的語料中,仍可見許多早期補語子句的定型句式,如:「我覺得……、我以
為……」。這些較不具獨立命題份量的主句,通常作為話語言談標記,修飾補語子句的命
題,有表達自身的主觀感受或推測等語用功能(Diessel, 2004)。如: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34 2024/3/8 上午 10:57:58


兒童複雜句發展 35

圖7 各年齡組複雜句心理動詞的多樣性。
說明:Y軸表示目標詞於語料庫內平均每一千句語句可觀察到的頻率。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35 2024/3/8 上午 10:57:59


36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雜誌 第49期(2023年12月)

我還以為(那)是蛇。
我在喝水,(我)覺得那個藥很好吃。
我就覺得什麼好像停著。
我不知道那奶奶怎麼了。
我記得家裡也是乾乾淨淨。

僅有兩筆觀察涉及他人的心智狀態:「他覺得身體也不舒服、他以為那裡有一個人」。此
外,許多四歲兒童已能夠流暢地使用話語動詞,並結合直接或間接引述句,描述自身與他人
的經驗(如:他告訴醫生他肚子痛)。知覺動詞的補語子句仍以視覺動詞「看到、看」為
主。另外,四歲組有兩筆Wh補語子句,出自同一位兒童(如:我不知道那奶奶怎麼了?),
唯此類句型在此語料庫中仍極為少見。

相較於四歲組,五歲組展現的心理動詞結合補語子句並無明顯增長。有三個可能的因
素:其一,學前兒童的敘事中,普遍缺乏對於角色內心狀態的描述,要待學齡階段兒童邁入
複雜敘事期,才容易觀察到更多描述內在反應的敘事細節(錡寶香,2009)。再來,一些成
人口語中的心理動詞更常見於書面語或是教室言談中所使用的學識語言(如:認為、相信;
Teller et al., 2019)。因此,若要完整呈現補語子句心理動詞的橫向發展,觀察的年齡範圍可
能需要擴大至國小中、高年級,甚至國、高中階段,並納入更能誘發學識語言使用的語境作
業。最後,本研究所使用的語料庫規模較小,在觀察特定句法結構上,可能受到限制。

綜合以上,發展早期的補語子句多帶有特定結構,且在兒童的言談中,常作為「認知立
場標記」(epistemic markers;如:我覺得……),表述自身感受和看法,或評估陳述內容的
真實性,有時則作為「言據性標記」(evidential markers;我說/看過……),說明陳述內容
的訊息來源。上述言談語用功能充分反映語言作為溝通交流的工具,呼應「以運用為本」的
語言習得理論:社會交際是兒童語言發展的重要驅力(Diessel, 2004; Tomasello, 2015)。同
時,語言發展也會與其他認知機轉產生交互作用。舉例來說,運用心理動詞補語子句亦須仰
賴兒童「推心能力」(theory of mind)的運作,而三歲至四歲左右,推心能力正在起步,一
些兒童開始認知到現實與自我心理表徵可能存在差異,而不同的生命個體對於同一件事物可
能持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觀點(Diessel, 2004)。然而,推心能力的發展並非一步到位,而是在
各式因素(認知、語言、社會互動、家庭環境)的交互影響下,逐漸水到渠成。因此,本語
料庫觀察到的學前心理動詞多半結合第一人稱「我」,反映兒童對於自我的心智狀態有較佳
的理解掌握。反觀「說、告訴、看到」等補語子句動詞,因為未涉及複雜的心智運作,主句
的主語也更為彈性、多元,如:「媽媽說不洗也沒關係」(三歲)、「爸爸說不准喝、他告
訴醫生他肚子痛」(四歲)。

(四)關係子句與動詞短語名詞化
關係子句與動詞短語名詞化的相對組成比例皆在一成以下,且考量部分名詞化結構與關
係子句皆涉及修飾結構「動詞短語 + 的」,故將兩者合併於此節討論。主語型名詞化結構僅
占標記句子 < 1%,不作討論。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36 2024/3/8 上午 10:57:59


兒童複雜句發展 37

三歲兒童使用的關係子句以無間隙關係子句RC最為常見(59%),分別為七筆「動詞
短語 + 的時候 」(如:[我去看醫生]的時候醫生有給我磁鐵還有玩具),及一筆修飾處所
(「然後[爬到那個廚房洗碗的]那邊」)。僅有一筆觀察可能為主語型關係子句SRC(8%;
「我只有看過生病的醫生」)。名詞化結構方面,無核心語的「動詞短語 + 的」NOM則有四
筆觀察(33%),如:但是那是[我們以前出去玩的]。

四歲與五歲階段,不同關係子句結構的組成比例大致相同,依序為:無間隙關係子句RC
(70%, 75%)、「動詞短語 + 的」NOM(20%, 19%);賓語型關係子句ORC(7%, 5%)、
主語型關係子句SRC(2%, 0%)。仔細剖析無間隙關係子句的組成,「動詞短語 + 的時候」
占近九成的比例;另有三筆觀察「動詞短語 + 的」修飾地點「那邊」,且皆省略了關係子句
標記「的」,如:一個在看電視(的)那邊玩。

整體而言,學前兒童口語中的關係子句,以「動詞短語 + 的時候 」最為常見,許多學前


兒童已能夠使用此類關係子句結構。此結構亦具備「溝通語用」上的重要功能,尤其在個人
經驗敘事中,當說話者欲引介一項新訊息,常必須以「……的時候」協助聽話者建構、理解
談論訊息的時空背景,而後續雙方對於該訊息的交流討論,皆建立在此時空背景之上。再來
為「動詞短語 + 的」名詞化結構,仔細剖析此項結構出現的語境:當某件事物在言談中初次
被介紹(成為已知的訊息),隨即再次被提及,或是說話者需要提供更具體的細節,進一步
說明甫被介紹的事物,則關係子句修飾的核心語常被省略。

兒童:我們臺北有兩個小公園。
兒童:第一個是以前新蓋的。
兒童:另外一個是舊的。

由此可知,在兒童句法結構的習得與選擇中,「言談語用」線索扮演著關鍵一角(程涂媛,
2011;Diessel, 2004; Tomasello, 2015)。

此外,在此學前語料庫中,使用主語型關係子句和賓語型關係子句的兒童不及25%,分
布頻率也極低 < 1%,如:「然後呢就把爸爸買回來的新衣服弄髒了」(賓語型關係子句;
四歲十一個月)、「然後就用一個很像鞋子的東西然後拿膠帶把它黏起來」(主語型關係子
句;四歲六個月)。一些研究者提出,若要觀察兒童各式關係子句的使用情形,六歲或六歲
以上較適宜(程涂媛,2011)。對於習英語的學前兒童,關係子句的發展歷程一般長於其他
類型的複雜句結構(Teller, 2020)。Teller(2020)分析的語料庫中,僅有25%四歲半兒童使
用至少一次主詞型關係子句,然而五歲半左右,已有約67%兒童能夠使用該結構。有些學者
認為華語兒童在習得關係子句的歷程似乎早於英語兒童(張顯達,2021),本研究則發現某
些「動詞短語 + 的」標記句確實出現得很早,至於主語型和賓語型關係子句的發展是否早於
英語兒童,仍有待後續研究釐清。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37 2024/3/8 上午 10:57:59


38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雜誌 第49期(2023年12月)

伍、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本文透過文獻回顧,逐步釐清複雜句法的概念型定義與操作型定義,並參考、整合過往
漢語語言學和兒童語言發展文獻,提出「華語兒童複雜句式分類系統」。此分類系統構築於
兒童口語句式特徵,以華語結構為分類基礎,同時反映兒童對於空間時序、事件關聯、心智
理論等認知概念的運作,期能協助兒童語言研究者、教育者和語言治療專業人員針對兒童句
法能力發展進行細部而精確的分析,以偵測不尋常的語文學習困難。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簡述如下:首先,比較三歲組與四歲組語料,觀察到的複雜句式分別
為12項與16項。此外,相較於三歲組,四歲兒童也使用更多樣的複雜句詞彙,其中包括:複
句的關聯詞語及心理動詞。上述觀察反映,三歲至四歲間複雜句法發展同時表現縱向成長與
橫向成長。再比較四歲組與五歲組,兒童使用的句式類型差異不大,但仍有一些複雜句式的
使用人數比例不及25%,或出現的頻率極低,推測複雜句法的發展並未止於學前,可能持續
至學齡階段。細部觀察各大類句式結構的發展情形,有些早期複雜句式帶有固定的結構或詞
彙,有些則反映兒童當下語言發展與認知能力、環境語言輸入的交互影響,這些複雜句結構
多半具有特定的「溝通語用」功能,呼應「以運用為本」的語言習得理論。

再者,透過複雜句式分析可得三項複雜句指標:CSP、CSD、CSTD。各項指標的描述統
計結果顯示年齡越大,平均表現越高。然而,相鄰年齡組間的差異並非均等,僅有「CSP」
一項統計顯著(四歲、五歲 > 三歲),此項指標與平均語句長度指標(MLU w、MLU5)也
有較相近的發展趨勢。再來,探討三項複雜句指標與其他語法指標之間的相關情形。整體而
言,三項複雜句指標與MLUw、MLU5、華語表達語法指標(句子結構)有中度到高度不等的
顯著正相關,而三項指標之間也有中等程度的顯著正相關,唯「CSD」在發展早期與其他指
標間的相關較不一致,與另兩項複雜句指標間的顯著關連性也是在五歲階段才逐漸展露。

複雜句指標與其他語法指標之間的顯著正向關,為基於複雜句分析的語言指標提供了
「同時效度」與「聚合效度」的初步驗證。過往文獻中,平均語句長度常作為評量兒童句法
能力的基本語言指標,本研究則發現當兒童平均語句長度越長,複雜句式出現的頻率越高,
單句內的句式結構愈趨複雜,能夠使用的複雜句式也愈趨多元。綜合組間比較與相關性的
統計考驗結果,「CSP」似乎最能反映個體在複雜句法發展上的成長趨勢,不過在四歲至五
歲之間是否有明顯的增長幅度仍有待後續研究探索。「CSTD」在本研究的組間考驗雖未達
顯著,但仍有質性分析上的參考價值(見「語言教學和臨床實務」),尤其此項指標與華
語語法指標(句子結構)有最高的相關性(.8),而兩者在構念上較接近,皆反映句式結構
使用的多樣性。相較於前兩者,「CSD」則表現侷限的分布範圍,且跨年齡間的平均表現差
異小,使其在語言發展及臨床上的意涵仍難以定論。承上所述,在觀察與探討幼兒句法發
展時,必須考量個案年齡,並廣泛納入不同的句法指標,才能詳盡地描述句法能力發展的
全貌。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38 2024/3/8 上午 10:57:59


兒童複雜句發展 39

二、限制與建議
(一)未來研究方面
幾項研究限制或能指引未來研究方向:首先,由於本研究的斷句考量需要參考語句的語
調變化(prosody),研究者選擇使用學者張鑑如建置的「兒童個人經驗敘事語料庫」。考量
複雜句的使用情形會隨不同誘發語境而變化(Barako Arndt & Schuele, 2013),建議未來研究
可延伸探索不同語言誘發作業:故事重述、兒童與成人在遊戲互動時的自然對話、結構化的
說明作業、對話式訪談等。尤其「個人經驗敘事」需要幼兒提取自身記憶來建構事件表徵,
往往涉及較高的心智努力和啟動能量,年幼和語言發展落後的兒童需要使用大量認知資源的
同時,可能產出較為貧乏的口語樣本,不利於觀察現有語言能力的多重面向和介入需求。未
來研究可透過強化作業結構性來減低作業涉及的額外認知負荷,例如使用故事重述作業配合
無字繪本,以誘發最佳口語樣本(optimal language samples; Hadley, 1998)。此外,「對話式
的個人經驗敘事」不需要精確的前題設定、命題推論與言談組織,因此未必能呈現兒童使用
發展歷程上較晚被掌握的進階句式。

本研究下一步將擴增研究對象的年齡範圍,向上涵括學齡兒童,探討書面語和教室言談
特有的語言結構對複雜句式與詞彙的發展有何影響。未來研究亦可向下延伸,納入複雜句法
的關鍵萌發階段(二至三歲),並增加樣本量以提高統計檢定效力,深入瞭解複雜句指標在
幼齡階段的成長趨勢。拉長觀測年齡範圍,並採納不同的誘發語言樣本作業,將可以協助釐
清論證:四歲至五歲間未達顯著的結果究竟是分類系統敏感度不足?還是此階段兒童確實沒
有顯著的複雜句發展?又或者是語言作業導致?

後續研究亦考慮納入特殊語言學習需求兒童(如:遲語兒、語言障礙生、聽損兒童、自
閉症兒童等),比較典型與非典型語言發展兒童在各項複雜句式指標表現上的異同之處,以
釐清複雜句法指標在學前與學齡階段的鑑別敏感度與臨床實用性。

(二)語言教學和臨床實務方面
平均語句長度MLU在兒童語料分析中,最常被視為「語法」相關指標,雖能作為評估兒
童整體語言產出能力的量化指標,卻難以在介入教學的設計上,提供具體實用的指引方針。
本研究發現,複雜句指標不僅與平均語句長度呈高度相關,也能補足平均語句長度所無法提
供的訊息。附錄4呈現兩名五歲兒童針對同一份無字連環圖片,進行故事重述—菲菲為典型
語言發展兒童,辰辰則為接受早期療育之非典型語言發展兒童。

比較兩位兒童在三項複雜句指標上的差異:CSP方面,菲菲則為80%,有八成的口語句
子帶有至少一種複雜句式;辰辰則為33%,平均每三個句子中,有一句為複雜句。與本研
究五歲之平均表現(表2)相比,辰辰於此項指標的表現大約在一個標準差內的下限範圍。
CSD上,辰辰為1.42,低於菲菲1.94,與本研究同齡的平均值相當(1.38)。「CSTD」的質
性觀察則可以有效捕捉到兩者在句法發展上的明顯差異。菲菲在短短幾分鐘的故事重述中,
能夠彈性地運用11種不同類型的複雜句式,其中包括:表述時序先後、因果和假設條件關係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39 2024/3/8 上午 10:57:59


40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雜誌 第49期(2023年12月)

的複句、各式遞繫句以及不同動詞(包含:心理動詞「覺得」、知覺動詞「聽到」、話語動
詞「說」)所攜帶的補語子句,甚至也有一些其他類型的複雜句。反觀,辰辰僅有五種複雜
句式,其中包含:對等連接的動詞、連動式、兼語式、主詞控制結構以及較為單一的補語
子句(以話語動詞為主),而上述結構皆為語言發展早期較容易為兒童掌握的複雜句式。
辰辰其他筆未討論的語料中,也使用大量的「就、然後」來連接言談中的句子或動詞,描
述先後發生的事件,鮮少使用偏正複句來闡述事件間的因果、條件、轉折邏輯,也缺少心
理和認知動詞來描述自身或他人的內在反應。這些言談微結構(microstructure)的特徵也會
與巨結構(macrostructure)產生交互作用,使得辰辰在交代說明故事關鍵的文法元素(story
grammar)時,常有缺漏(如:交代引發事件與內在反應)。

讀者需注意,本研究所提供之指標數據乃建立在小群且地理、社經範圍較侷限的受試
兒童,僅能作為前導性質的區域性常模或參考值,此侷限常見於基於語言樣本的指標研究上
(如:洪宜芳、張鑑如,2019;張顯達,1998;Wu, 2020)。因此,讀者在比較個案與本研
究之數據時,應謹慎推論,並納入其他語言評估以進行整體性的評量與判斷。然而,由小型
且嚴謹的研究所累積、貢獻之各式區域性常模,仍有助於我們釐清過去鮮為研究者所探索的
核心議題,有其參考價值。我們希望透過以上真實兒童語料的說明示範,協助學前教師、語
言治療師和研究者認識複雜句分析的各種面向,並思考如何連結評量與介入方案。實務工作
者可將複雜句式的教學融入日常敘事(巨結構)、說明等言談類型的介入活動之中,並彈性
運用各式語言學習準則或策略(Leonard, 2011; McCauley et al., 2006; Saddler et al, 2005; von
Koss Torkildsen et al., 2013),如:聚焦刺激(focused stimulation)、修正重述(recasting)、
結構促發(structure priming)、多樣範例(exemplar variability)、句子合併(sentence
combining)、建立後設語言認知(metalinguistic processing)等,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與範例,
引導特殊語言需求兒童理解掌握目標句式的結構特徵和言談語用功能。

參考文獻

伍偉琪(2016)。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於不同言談類型之語言使用初探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李芸蓁(2012)。三和五歲兒童看圖說故事的口語敘事能力分析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
李芸蓁、劉惠美(2018)。以敘事能力評估學齡語言障礙兒童的語言表現。特殊教育季刊,149,
27-37。https://doi.org/10.6217/SEQ.201812_(149).27-37
林寶貴、黃瑞珍(1997)。兒童書寫語言發展指標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林寶貴、黃瑞珍(1999)。國小兒童書寫語言評量指標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7,163-188。
林寶貴、錡寶香(2002)。聽覺障礙學童口語述說能力之探討:語意、語法與迷走語之分析。特
殊教育研究學刊,22,127-154。
吳冬梅(2021)。現代漢語連動句研究及其認知語用解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昌大學。
吳雅婷(2012)。五歲典型發展兒童與語言發展遲緩兒童表達性語法能力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40 2024/3/8 上午 10:57:59


兒童複雜句發展 41

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洪宜芳、張鑑如(2019)。三~ 五歲幼兒無字圖畫書敘述之縱貫性研究:基本語言指標。華語文
教學研究,16(4),99-128。
粘玉芳(2008)。不同閱讀障礙類型兒童與普通兒童口語敘事表現之比較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梁思遠、戴浩一(2024)。華語兒童複雜句式的發展。語言面面觀 Looking at Language from All
Sides 。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郭怡君、林奐伊(2021)。 華語表達語法指標之建立。台灣聽力語言學會雜誌,44,33-61。
https://doi.org/10.6143/JSLHAT.202106_(44).0002
張顯達(1998)。平均語句長度在中文的應用。聽語會刊,13,36-48。https://doi.org/10.6143/
JSLHAT.1998.06.04
張顯達 (2006)。兒童語言的複雜句(科技部計畫編號: NSC94-2411-H002-040)。 國立台灣大
學。
張顯達(2021)。兒童語言習得:運用為本的觀點。黃宣範(主編),語言學:結構、認知與文
化的探索(頁277-293)。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程涂媛(2011)。從言談訊息談漢語兒童「的」語句之使用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
學。
黃建銘(2014)。漢語兒童「然後」的使用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黃瑞恆(2002)。主題串在中文口述與書面敘事的比較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黃瑞珍、吳尚諭、蔡宜芳、黃慈芳、鄭子安(2016)。華語兒童語言樣本分析使用手冊。心理出
版社。
曾彥翰、劉惠美(2017)。國小高年級語言障礙學生口語說明與對話能力之初探。特殊教育學
報,46,1-30。
鄒啟蓉(2008)。兒童語法表達能力評量指標與策略研究(科技部計畫編號: NSC95-
2413-H154-001)。台北市立體育學院。
廖佳玲(2011)。學前兒童句型使用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1996)。實用現代漢語語法:Modern Chinese grammar for teachers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 advanced learners of Chinese 。師大書苑。
賴曉蟬、王秋玲(2017)。有效鑑別國小二年級語言障礙兒童和典型發展兒童的敘事指標。特殊
教育研究學刊,42(3),33-61。https://doi.org/10.6172/BSE.201711_42(3).0002
錡寶香(2009)。兒童語言與溝通發展。心理出版社。
繆小春、朱曼殊(1989)。幼兒對某幾種複句的理解。心理科學通訊,6,1-8。
戴浩一(2007)。中文構詞與句法的概念結構。華語文教學研究,4(1),1-30。
蕭振民(2012)。國小一到三年級學童口語及書寫敘事的句型發展與比較 (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簡淑真、周育如(2005)。幼兒心智理論發展與語言之關係–漢語心智動詞與補語句法之檢視。教
育心理學報,36(4),357-373。https://doi.org/10.6251/BEP.20050413
Balthazar, C. H., Ebbels, S., & Zwitserlood, R. (2020). Explicit grammatical intervention for
developmental language disorder: Three approaches. Language, Speech, and Hearing Services in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41 2024/3/8 上午 10:57:59


42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雜誌 第49期(2023年12月)

Schools, 51(2), 226-246. https://doi.org/10.1044/2019_LSHSS-19-00046


Balthazar, C. H., & Scott, C. M. (2018). Targeting complex sentences in older school children with
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 Results from an early-phase treatment study. Journal of Speech, Lan-
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 61(3), 713-728. https://doi.org/10.1044/2017_JSLHR-L-17-0105
Barako Arndt, K., & Schuele, C. M. (2013). Multiclausal utterances aren’t just for big kid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of complex syntax production in spoken language of preschool- and
early school-age children. Topics in Language Disorders, 33, 125-139. https://doi.org/10.1097/
TLD.0b013e31828f9ee8
Bloom, L., Lahey, M., Hood, L., Lifter, K., & Feiss, K. (1980). Complex sentences: Acquisition of
syntactic connectives and the semantic relations they encode.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 7(2), 235-
261. https://doi.org/10.1017/S0305000900002610
Brown, R. (1973). A first language: the early stag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hang, C. J. (2004). Telling stories of experiences: Narrative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nese children. Ap-
plied Psycholinguistics, 25, 83-104. https://doi.org/10.1017/S0142716404001055
Chang, C. J. (2006). Linking early narrative skill to later language and reading ability in Mandarin-
speaking children: A longitudinal study over eight years. Narrative Inquiry, 16(2), 275-293. https://
doi.org/10.1075/ni.16.2.04cha
Chao, Y. R. (1968).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heng, T., Cheung, H., & Huang, S. (2011). The use of headed and headless DE-marked referential
expressions in Chinese mother-child conversation. Language Sciences, 33(3), 435-458. https://doi.
org/10.1016/j.langsci.2010.09.004
Cheung, H. (2008). Gramma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andarin-speaking children with 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 In S.-P. Law, B. Weekes, & A.-M.-Y. Wong (Eds.), Language disorders in speakers of
Chinese (pp. 35-52). Multilingual Matters. https://doi.org/10.21832/9781847691170-005
Diessel, H. (2004). The acquisition of complex sentenc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iessel, H., & Tomasello, M. (2005). A new look at the acquisition of relative clauses. Language, 81, 882-
906. https://doi.org/10.1353/lan.2005.0169
Eisenberg, S. (1997). Investigating children’s language: A comparison of conversational sampling and
elicited production. 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 26, 519-538. https://doi.org/10.1023/
A:1025075714023
Emerson, H. F. (1979). Children’s comprehension of ‘because’ in reversible and non-reversible sentences.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 6(2), 279-300. https://doi.org/10.1017/S030500090000230
Fisher, D. J. (2013). Complex syntax production in preschool teacher talk. [Doctoral dissertation,
Vanderbilt University]. https://ir.vanderbilt.edu/bitstream/handle/1803/14335/JamieDFisher.
pdf?sequence=1&isAllowed=y
French, L. A. (1988).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because” and “so.” Journal of Ex-
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45(2), 262-279. https://doi.org/10.1016/0022-0965(88)90032-X
Geva, E. (2007). Conjunction use in school children’s oral language. In R. Horowitz (Ed.), Talking texts
(pp. 271-294). Routledge. https://doi.org/ 10.4324/9781315087450-11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42 2024/3/8 上午 10:57:59


兒童複雜句發展 43

Gillam, R. B., & Johnston, J. R. (1992). 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 relationships in language/learning-
impaired and normally achieving school-age children. Journal of Speech and Hearing Research,
35(6), 1303-1315. https://doi.org/10.1044/jshr.3506.1303
Greenbaum, S., & Quirk, R. (1990). A student’s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Longman.
Hadley, P. A. (1998). Language sampling protocols for eliciting text-level discourse. Language, Speech,
and Hearing Services in Schools, 29(3), 132-147. https://doi.org/10.1044/0161-1461.2903.132
Hamburger, H., & Crain, S. (1982). Relative acquisition. Language Development, 1, 245-274.
Hewitt, L. E., Hammer, C. S., Yont, K. M., & Tomblin, J. B. (2005). Language sampling for kindergarten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SLI: Mean length of utterance, IPSYN, and NDW. Journal of Communica-
tion Disorders, 38(3), 197-213. https://doi.org/10.1016/j.jcomdis.2004.10.002
Hsu, J. H. (1996). A study of the stages of development and acquisition of Mandarin Chinese by children
in Taiwan. Crane Publishing.
Huang, C. T. J., Li, Y. H. A., & Li, Y. (2009). The syntax of Chines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unt, K. W. (1970). Recent measures in syntactic development. In M. Lester (Ed.), Readings in applied
transformation grammar. Holt, Rinehert and Winston.
Jackson, S. C., & Roberts, J. E. (2001). Complex syntax production of African American Preschoolers.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 44(5), 1083-1096. https://doi.
org/10.1044/1092-4388(2001/086)
Justice, L. M., Bowles R. P., Kaderavek, J. N., Ukrainetz, T. A., Eisenberg, S. L., & Gillam, R. B. (2006).
The index of narrative microstructure: A clinical tool for analyzing school-age children’s narrative
performances. American Journal of Speech-Language Pathology, 15(2), 177-191. https://doi.
org/10.1044/1058-0360(2006/017)
Kuo, J. Y., & Lin, H. Y. (2021). Toward an index of productive syntax in Mandarin. Journal of the Speech-
Language-Hearing Association of Taiwan, 44, 33-61. https://doi.org/10.6143/JSLHAT.202106_
(44).0002
Lee, E. C., & Rescorla, L. (2008). The use of psychological state words by late talkers at age 3, 4, 5 years.
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29(1), 21-39. https://doi.org/10.1017/S0142716408080028
Li, C. N., & Thompson, S. A. (1981). 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i, C. N., & Thompson, S. A.(2008)。漢語語法(黃宣範譯;修訂版/中文版)。文鶴出版有限公
司。(原著出版於1989年)
Leonard, L. B. (2011). The primacy of priming in grammatical learning and intervention: A tutorial.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 54(2), 608-621. https://doi.org/10.1044/1092-
4388(2010/10-0122)
Lovestrand, J., & Ross, D. (2021).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s and motion semantics. In A. Guillanume, & H.
Koch (Eds.), Associated motion (pp. 87-128). De Gruyter. https://doi.org/10.1515/9783110692099-
003
McCauley, R. J., Fey, M. E., & Gillam, R. B. (Eds.). (2006). Treatment of language disorders in children.
Brookes Publishing.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43 2024/3/8 上午 10:57:59


44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雜誌 第49期(2023年12月)

MacWhinney, B. (2000). The CHILDES project: Tools for analyzing talk. (3rd ed).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MacWhinney, B., & Snow, C. (1985). The child language data exchange system. Journal of Child Lan-
guage, 12(2), 271-295. https://doi.org/10.1017/S0305000900006449
Miller, J. F., & Chapman, R. S. (1981). The relation between age and mean length of utterance in
morphemes.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 24(2), 154-161. https://doi.
org/10.1044/jshr.2402.154
Nippold, M. A. (2016). Later language development: School-age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4th ed). PRO-ED.
Nippold, M. A. (2020). Language sampling with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mplications for intervention.
Plural Publishing.
Nippold, M. A., Hesketh, L. J., Duthie, J. K., & Mansfield, T. C. (2005). Conversational versus expository
discourse: A study of syntactic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 48(5), 1048-1064. https://doi.org/10.1044/1092-4388(2005/073)
Nippold, M. A., Mansfield, T. C., & Billow, J. L. (2007). Peer conflict explanation in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Examin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mplex syntax. American Journal of Speech-Language
Pathology, 16(2), 179-188. https://doi.org/10.1044/1058-0360(2007/022)
Owen, A. J., & Leonard, L. B. (2006). The production of finite and nonfinite complement clauses by
children with 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 and their typically developing peers.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 49(3), 548-571. https://doi.org/10.1044/10902-4388(2006/040)
Owens, Jr, R. E., Pavelko, S. L., & Bambinelli, D. (2018). Moving beyond mean length of utterance:
Analyzing language samples to identify intervention targets. Perspectives of the ASHA Special Inter-
est Group, 3(1), 5-22. https://doi.org/10.1044/persp3.SIG1.5
Petersen, C., & McCabe, A. (1983). Developmental psycholinguistics: Three ways of looking at a child’s
narrative. Springer.
Rescorla, L., Dahlsgaard, K., & Roberts, J. (2000). Late-talking toddlers: MLU and IPSyn outcomes at 3;0
and 4;0.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 27(3), 643-664. https://doi.org/10.1017/S0305000900004232
Rescorla, L., & Turner, H. L. (2015). Morphology and syntax in late talkers at age 5.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 58(2), 434-444. https://doi.org/10.1044/2015_JSLHR-L-14-0042
Rice, M. L., Smolik, F., Perpich, D., Thompson, T., Rytting, N., & Blossom, M. (2010). Mean length
of utterance levels in 6-month intervals for children 3 to 9 years with and without language
impairments.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 53(2), 333-349. https://doi.
org/10.1044/1092-4388(2009/08-0183)
Rusticus, S. A., & Lovato, C. Y. (2014). Impact of sample size and variability on the power and type I
error rates of equivalence tests: A simulation study. Practical Assessment,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19, 11. https://doi.org/10.7275/4s9m-4e81
Saddler, B., Asaro, K., & Behforooz , B. (2005). The effects of peer-assisted sentence-combining practice
on four young writer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Learning Disabilities: A Contemporary Journal,
6(1), 17-31.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44 2024/3/8 上午 10:57:59


兒童複雜句發展 45

Scarborough, H. S. (1990). Index of productive syntax. 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11(1), 1-22. https://doi.
org/10.1017/S0142716400008262
Scarborough, H. S., Rescorla, L., Tager-Flusberg, H., Fowler, A. E., & Sudhalter, V. (1991). The relation
of utterance length to grammatical complexity in normal and language-disordered groups. 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12(1), 23-46. https://doi.org/10.1017/S014271640000936X
Schroeder, K., Durrleman, S., Çokal, D., Delgado, A.-S., Marin, A. M., & Hinzen, W. (2021). Relations
between intensionality, theory of mind and complex syntax in autism spectrum conditions and typical
development. Cognitive Development, 59(3), 101071. https://doi.org/10.1016/j.cogdev.2021.101071
Schuele, C. M. (2009). Complex syntax coding manual [Unpublished manuscript]. Child Language and
Literacy Lab, Department of Hearing and Speech Sciences.
Schuele, C. M., & Tolbert, L. (2001). Omissions of obligatory relative markers in children with
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 Clinical Linguistics & Phonetics, 15(4), 257-274. https://doi.
org/10.1080/02699200010017805
Scott, C. M., & Windsor, J. (2000). General language performance measures in spoken and written
narrative and expository discourse of school-age children with language learn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 43(2), 324-339. https://doi.org/10.1044/jslhr.4302.324
Scott, C. M., & Balthazar, C. (2013). The role of complex sentence knowledge in children with reading
and writing difficulties. Perspectives on Language and Literacy, 39, 18-30.
Tai, J. H-Y. (1985). Temporal sequence and Chinese word order. In J. Haiman (Ed.), Iconicity in syn-
tax: Proceedings of a symposium on iconicity in syntax (pp. 49-72).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Teller, L. J., Liang, S. Y., Morton, I., & Schuele, C. M. (2019, July 17-20). Complex syntax in elementary
school basal readers: Changes across first grade to sixth grade.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ading, Toronto, Canada.
Teller, L. J. (2020). Capturing complex syntax development: Comparing late talkers to children with
typical language. [Doctoral dissertation, Vanderbilt University]. Vanderbilt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https://ir.vanderbilt.edu/bitstream/handle/1803/16045/TELLER-DISSERTATION-2020.
pdf?sequence=1&isAllowed=y
Tomasello, M. (2015). The usage-based theor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E. Bavin & L. R. Naigles (Eds.),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child language (pp. 89-106).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ttps://doi.
org/10.1017/CBO9781316095829.005
Tsao, F. F. (1990). Sentence and clause structure in Chinese: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Student Book
Company.
Vasilyeva, M., Waterfall, H., & Huttenlocher, J. (2008). Emergence of syntax: Commonalities and
differences across children. Developmental Science, 11(1), 84-97. doi:10.1111/j.1467-7687.
2007.00656.x
Von Koss Torkildsen, J., Dailey, N. S., Aguilar, J. M., Gomez, R., & Plante, E. (2013). Exemplar
variability facilitates rapid learning of an otherwise unlearnable grammar by individuals with
language-based learning disability.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 56(2), 618-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45 2024/3/8 上午 10:57:59


46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雜誌 第49期(2023年12月)

629. https://doi.org/10.1044/1092-4388(2012/11-0125)
Wisman Weil, L., & Schuele, C. M. (2019). Complex syntax interventions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language impairments. EBP Briefs, 13(5), 1-9.
Wu, S. Y. (2020). Mean length of utterance among Mandarin-speaking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DLD.
Chil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herapy, 36(3), 165-179. https://doi.org/10.1177/0265659020945366
Xue, J., Zhuo, J., Li, P., Liu, J., & Zhao, J. (2022). Characterizing macro- and micro-structures of narrative
skills for Mandarin-speaking school-age children with 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96, 106199. https://doi.org/10.1016/j.jcomdis.2022.106199
Yoder, P. J., Lloyd, B. P., & Symons, F. J. (2018). Observational measurement of behavior. Brookes
Publishing.
Yang, X., & Yang, C. (2015). Control in Mandarin-speaking children’s early naturalistic production. Lin-
gua, 163, 1-22. https://doi.org/10.1016/j.linga.2015.05.011
Zhang, N. N. (2008). Existential Coda Constructions as internally headed relative clause constructions.
Linguistics Journal, 3(3), 8-54.
Zhang, N. N. (2019). Sentence-final aspect particles as finite markers in Mandarin Chinese. Linguistics,
57(5), 967-1023. https://doi.org/10.1515/ling-2019-0020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46 2024/3/8 上午 10:57:59


兒童複雜句發展 47

附錄1

國內研究使用之兒童句式分類系統摘要
作者(年份) 句式分類項目及定義 例句
張顯達 連動結構:
(2006) 連續 他上樓睡覺。
目的 他拿湯匙吃飯。
交替 他天天唱歌寫字。
第二子句作為主句的 他寫字很用力。
補述語
兼語結構: 我找張三幫忙。
關係子句:
修飾主語(主詞型) 拿棍子的小朋友走了。
修飾主語(受詞型) 老師不喜歡的小朋友走了。
修飾賓語(主詞型) 老師不喜歡拿棍子的小朋友。
修飾賓語(受詞型) 小朋友不喜歡小狗咬過的球。
描述子句:
實現事件 我有一個朋友很喜歡看電影。
非實現事件 他給我一碗湯喝。
補語子句
賓語型補語子句 我記得 你以前住在這邊。
主語型補語子句 你不吃 沒有關係。
Kuo and Lin Chinese IPSyn句子結構分
(2021) 量表:
主詞+動詞 你看!/他跌倒了。/我們走。
動詞+受詞 用石頭。/去百貨公司。
主詞+動詞+受詞 我要這一隻。/我蓋城堡。
聯合複句連接詞 然後、還有
遞繫句 跑過來喝水。/他回家去了。
複合片語 爸爸跟小孩、你的裙子跟衣服
主詞補語 大象好醜。/她很厲害。
嵌入句 我媽說這個有飛龍。/你知道我妹妹屬什麼嗎?
/我覺得那個名字才對。
複句 這裡到A然後這裡到Z。/肚子很渴,但是他沒辦
法喝水。
偏正複句連詞 但是、因為、如果
Wh子句 比賽看誰厲害。/我不知道怎麼玩。
雙賓結構 給妳這一個。
致使結構 讓他站在這邊。/幫他換尿布。
給字句 給他吃草。/你要給我穿裙子。
把字句 把這隻龍趕走。/我要把你咬死。
被字句 這隻鳥已經被他們抓傷了。
關係子句 獅子剛獵到的動物就是獅子先吃。
句尾「了」 他就去吃樹葉了。/他最喜歡草了。
句 尾 嘆 詞 ( 如 : 喔 、 大象長得好奇怪啊!/不要夾了啦!
呢、啊、啦)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47 2024/3/8 上午 10:58:00


48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雜誌 第49期(2023年12月)

附錄1(續)

作者(年份) 句式分類項目及定義 例句
是…的 他是坐車子來的。
存現句 這裡有很多位置。
一…就 一跑就摔倒了。
其他結構
蕭振民 簡單句:由單一獨立子 小鳥媽媽跟爸爸好開心喔。/媽媽來載莉莉了。
(2012) 句組成一個句子。 /有一個小女孩和一個小男孩來樹下玩。
伍偉琪 包接句:一個句子包括 小明從郊外出來發現地上有一隻小鳥。/小鳥覺
(2016) 一個獨立子句及其他從 得從鳥巢掉出來的感覺很痛。/一大早有一群同
林寶貴、 屬子句,或是一個句子 學在玩,他們玩得非常開心。
錡寶香 有兩個子句但不用連接
(2002) 詞來連接。
林寶貴、 無連詞複合句:一個句 在遊樂場有一群小朋友在玩,有人在玩盪鞦韆,
黃瑞珍 子包含兩個子句,或是 有人在爬山。/小雪和小明他們兩個人在玩盪鞦
(1999) 三個以上子句,未使用 韆,小明幫小雪推,小雪盪得很高。
連接詞來連接。
複合句:一個句子包含 因為天氣很熱,所以有人去玩水。/小明把小鳥
兩個子句,且用連接詞 放回樹上之後,那隻小鳥的哥哥姊姊都很開心。
來連接。 /有一個小女孩要去救牠的時候,有一個小男孩
就把牠拿起來了。
長複合句:一個句子包括 小慈玩盪鞦韆,因為她的力量不足,所以請小明
三個以上子句,且至少使 幫她推。/在散步時,小威看到小鳥寶寶掉到地
用一個連接詞來連接。 上。
吳雅婷 簡單句 我
(2012) 主語+形容詞謂語 媽媽很漂亮。
主語+名詞謂語 一朵十塊。
主語+賓語+述語 弟弟什麼都愛玩。
主語+狀語+ 小朋友對表演都很認真。
(形容詞性)述語
主語+狀語+述語 我會幫媽媽搥背。
主語+述語 每個人都哭了。
主語+述語+補語 哥哥看得很傷心。
主語+述語+賓語 媽媽曬衣服。
主語+述語+賓語+ 老師找我來幫忙打掃。
補語
主語+述語+賓語+ 媽媽給我一個紅包。
賓語
複雜句
主題鏈 小紅帽跑得很快,快得像一陣風,連大野狼都追
不上。
主題鏈+狀語 我在建構角畫畫,又看了一本書。
主題鏈+連接詞 這個卡通不但很好看,而且說話很好笑。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48 2024/3/8 上午 10:58:00


兒童複雜句發展 49

附錄1(續)

作者(年份) 句式分類項目及定義 例句
特殊句 哥哥把狗狗抱在懷裡。
把字句 褲子被彩色筆畫髒了。
被字句 我的玩具比你多。
比較句 教室有一棵聖誕樹。
存在句 這個玩具怎麼玩?
疑問句
廖佳玲 單句
(2011) 動詞謂語句 舅舅都騎摩托車。
「把」字句 大野狼要把小紅帽吃掉。
「被」字句 我都被蚊子咬。
「連動句」 我喜歡吃麵麵。
「兼語句」 我們家有玩具車車可以煮菜菜。
形容詞謂語句 大野狼的嘴巴好大。
名詞謂語句 我五歲。
主謂謂語句 小紅帽 我不會講。
聯合複句
並列複句 媽媽坐後面,爸爸坐前面。
承接複句 小紅帽帶著石頭放進肚子裡面,然後奶奶就縫。
遞進複句 那裡有很多沙,而且有人在那裡游泳。
選擇複句 有時候我會跟爸爸玩車車,或者玩象棋。

偏正複句
因果複句 媽媽看我溜,因為媽媽沒有帶鞋子。
轉折複句 大野狼想要喝水,可是他忽然掉到水裡。
條件複句 只要是零食類,我都喜歡吃。
假設複句 她假如給我自己拿口香糖的話,我就偷偷拿兩
顆。
註:分類項目及列舉範例皆直接取自該研究論文。吳雅婷(2012)也探討各式句型結構可能
出現的「錯誤句」,於此不作討論。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49 2024/3/8 上午 10:58:00


50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雜誌 第49期(2023年12月)

附錄2

複雜句式標記碼說明摘要
複雜句判定(上層結構)
標記碼 說明
[CS]複雜句 含複雜句式的語句。當以下複雜句式類型出現時,標記[CS]:[CC]、
[SCI]、[SCS]、[SVI]、[SVP]、[SVR]、[FPC]、[WFC]、[WNFC]、
[SRC]、[ORC]、[RC]、[GRC]、[NOM]、[OPC]、[SPC]、[VCOPY]、
[other]。
標記為[CS]的句子符合下面任一特徵:
1. 由兩個以上且在意義和句法上相依的子句所組成的複句。
2. 有至少兩個動詞短語並列。
3. 有嵌入子句(embedded clause):嵌入子句可以是不同類型的主謂句,
例如:我以為[爸爸今天會回家] 、我以為[他在家]、我以為[這棟房子很
大]、我以為[香蕉一斤十塊],[…]是嵌入子句。
4. 帶有「偏正複句」連詞的句子,即使為獨句形式,仍標記為[CS],例
如:
EXP:你為什麼偷吃?
CHI:因為我很喜歡餅乾。[CS][SCS]
注意:「然後、後來、而且」雖是聯合複句中常見的連詞,但有時也作
為言談標記(discourse marker)串句,應另標[CCS]或[CCI]。另外,「可
是、結果」也要仔細判別是否真的有轉折或是因果關係,幼齡兒童也可能
在句首使用這兩個詞作為言談標記。
[S]簡單句 有三種主要類型:
一、主謂句:其中謂語可以不同形式呈現,例如:「動詞謂語」(我打了
他)、「形容詞謂語」(媽媽很漂亮、這棟房子又寬敞又明亮)或
「名詞謂語」(三把青菜五十塊)。
二、不完全主謂句:語句雖然沒有主語,仍可以從情境中推測出省略或隱
含的主語。
EXP:你掃地了嗎?
CHI:掃了。[S]
三、無主語句:無法由情境中推測出省略或隱含的主語,例如:颳風了、
上課了。
[F]片斷 語句成分不構成簡單句或複雜句(fragments),其中包括:感嘆詞、一個
或多個並列的名詞、兒童未完成的語句且無動詞、單詞回應(如:有/沒
有)、語句不含明顯主語和謂語(如:嗯常常)。例如:一棟又大又美麗
的洋房別墅(名詞短語)。
[US]不予標記 不納入分析(unscorable),其中包括:文字轉錄者無法可靠聽辨的語句
(unintelligible utterances)、兒童完全或部分重複主試者的語句、兒童重
述之前的語句、岔題且與作業無關的兒童語句,或是當主試者詢問:「還
有嗎?/然後呢?」兒童回應:「沒有了/不知道/就這樣」。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50 2024/3/8 上午 10:58:00


兒童複雜句發展 51

附錄3

語料庫內觀察到的各年齡組複雜句式類型及真實兒童語句範例
三歲
共享主詞的聯合複句 買完麵包就出去了。
偏正複句 他有髒髒因為他有水。
遞繫句(連動句式) 快要跌倒受傷。
遞繫句(兼語句式) 然後姊姊就叫我去她的房間。
遞繫句(主語控制) 可是我真的想要尿尿。
補語子句(全命題式) 我知道 有一二三關。/看到 牆壁會動。/媽媽說不洗也沒關
係。
補語子句(其他) 他想要你打針啦!
關係子句(主語型) 我只有看過生病的醫生。
關係子句(其他) 姊姊回來的時候 就不讓我玩了。/然後爬到廚房洗碗的那邊。
「動詞短語+的」 但是那是我們以前出去玩的(小火車)。
名詞化結構
動詞短語名詞化 不洗也沒關係。
(作為主語)
四歲
共享主詞的聯合複句 我先在裡面裝了水然後幫他打針。
偏正複句 媽媽說過如果我回來的時候,哥哥就要跟著回來。
遞繫句(連動句式) 躺在那邊睡覺。/用掃把來打它啊。
遞繫句(兼語句式) 阿嬤呢就帶我哥哥去看醫生。
遞繫句(主語控制) 我哥哥也是喜歡玩彈珠人。
遞繫句(描述子句) 有一些人叫老師來。/然後還有一個奶奶很好心拿披薩給我吃。
補語子句(全命題式) 我記得我自己戳<孩名>的眼睛。/你看我頭撞成這樣。/他告訴
醫生他肚子痛。
Wh補語子句 我不知道那奶奶怎麼了。/我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
補語子句(其他) 怎麼變成窗頭再轉?
關係子句(主語型) 然後就用一個很像鞋子的東西然後拿膠帶把它黏起來。
關係子句(賓語型) 然後呢就把我爸爸買回來的新衣服弄髒了。
關係子句(其他) 然後我被嚇到的時候就趕快跑走啦!/一個去看電視(的)那邊
玩。/放在鎖起來(的)那一邊。
「動詞短語+的」 那一個就<孩名>用的。/第一個是以前新蓋的。
名詞化結構
動詞短語名詞化 還有一次爸爸咬人害我大吼大叫的。
(作為主語)
其他 喝到我想尿尿了。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51 2024/3/8 上午 10:58:00


52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雜誌 第49期(2023年12月)

附錄3(續)

五歲
共享主詞的聯合複句 然後第二天的時候哥哥忘記了又去抓了。
偏正複句 但是因為太久了,所以我就不知道啊,所以就忘記了。/姊姊有
什麼好東西 都不給我看,所以我才吵,但是我現在不會了。
遞繫句(連動句式) 嚇到的時候就閉眼睛不敢看。/我跳過去跟他說。
遞繫句(兼語句式) 然後害我哭出來。/帶我去散步。/他真是把我惹生氣了。
遞繫句(主語控制) 她都愛罵我。/然後他就要準備去坐車了。
遞繫句(描述子句) 為什麼有一個蟑螂跑到我頭頂來。/然後丟一個東西從那邊下來
打到xxx。
補語子句(全命題式) 但我真得覺得齁那真是嚇死我了。/然後媽媽以為牠要咬她的
腳,結果是聞她的腳。/看喉嚨有沒有發炎。/然後媽媽就說不
要故意撞人。
補語子句(其他) 可是我不喜歡小狗一直靠近我。
關係子句(受詞型) 就是那個打針在用的那個車子。
關係子句(其他) 嚇到的時候就閉眼睛不敢看。
關係子句(無間隙型) 我還記得那個我中班跟他一起讀的<孩名>。
「動詞短語+的」 一個是海豹那個頂球的。/打針的時候用的。
名詞化結構
動詞短語名詞化 你快點去新竹比較好。
(作為主語)
其他 我跟我弟弟吵架吵到我弟弟倒下去。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52 2024/3/8 上午 10:58:00


兒童複雜句發展 53

附錄4

非典型語言發展兒童:辰辰
*
CHI: 妹妹她很傷腦筋 [S]。
*
CHI:那個他xxx [US]。
*
CHI:那個媽媽她就帶他去餐廳吃東西 [CS][SVP][SVI]。
*
CHI:然後阿姨跟媽媽她在吃東西 [S]。
*
CHI:然後他就那個玩自己的玩具 [S]。
*
CHI:然後他就看到阿姨說+… [CS][SVI]。
*
CHI:他說要回家了 [CS][FPC]。
*
CHI:然後呢他就問阿姨說 +”/[CS][FPC][q]。
*
CHI:+”阿姨我不會穿鞋子 [q][SVS]。
*
CHI:然後呢他就比那個拳頭 [S]。
*
CHI:他就一邊呼一邊那個生氣 [CS][CC]。
*
CHI:然後他的表情不好看 [S]。
*
CHI:然後就那個他就這樣子 [S]。
*
CHI:他就比這樣子 [S]。 (停頓)
*
CHI:然後拍在這裡 [S]。
*
CHI:他就想著說 [S]。
*
CHI:他就問阿姨說 +”/ [CS][FPC][q]。
*
CHI:+”你幫我穿穿鞋子 [q][SVI]。
*
CHI:然後呢這個她說這個要穿這裡 [CS][FPC]。
*
CHI:然後這個要穿這裡 [S]。
*
CHI:然後呢他長高了 [S]。
*
CHI:然後他就那個 [S]。
*
CHI:媽媽好了 [S]。
*
CHI:然後她就來了 [S]。

辰辰複雜句指標計算:
複雜句比例:[7/(7+14)] x 100% = 33.33%
複雜句法密度:10 tokens/7 complex sentences = 1.42
複雜句式多樣性:共計五種([CC]、[SVI]、[SVP]、[SVS]、[FPC])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53 2024/3/8 上午 10:58:00


54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雜誌 第49期(2023年12月)

附錄4(續)

典型語言發展兒童:菲菲
*
CHI:她是小梅[S]。
*
CHI:她覺得自己應該做的事都做不好[CS][FPC][ORC]。
*
CHI:下一張是什麼?[S]
*
CHI:然後呢媽媽跟阿姨正在餐廳吃飯[S]。
*
CHI:她帶著小梅去[CS][SVP]。
*
CHI:然後小梅自己安安靜靜得在堆積木用一個鏟子在煮東西[CS][CC][SVI]。
*
CHI:她完全沒有去吵大人[CS][SVI]。
*
CHI:可是媽媽去付錢的時候她喊媽媽媽媽[CS][RC][SVI]。
*
CHI:然後阿姨聽到她在叫媽媽就過去問問她[CS][FPC][CC][SVI]。
*
CHI:她站起來穿的話就會抖來抖去抖來抖去[CS][SVI][SCI]。
*
CHI:所以看起來站起來穿一點都不能[CS][SCI][other][SVI]。
*
CHI:然後呢她又想哭又生氣所以她就邊哭邊生氣[CS][CC][SVS][SCI][CC]。
*
CHI:然後呢阿姨教她怎麼穿鞋子[CS][WFC]。
*
CHI:她還是繼續叫媽媽因為媽媽一直沒有來[CS][SVS][SCI]。
*
CHI:阿姨也不知道她在叫媽媽[CS][FPC]。
*
CHI:阿姨起來教她穿鞋子[CS][SVI][SVP]。
*
CHI:阿姨說坐下來 穿好就好了[CS][FPC][SVI][SCI]。
*
CHI: 媽媽回來之後找她[CS][SCI]。
*
CHI:她就穿好鞋子了[S]。
*
CHI:媽媽說她自己穿鞋子很厲害[CS][SPC]。

菲菲複雜句指標計算:
複雜句比例:[16/(16+4)] x 100% = 80%
複雜句法密度:31 tokens/16 complex sentences = 1.94
複雜句式多樣性:共11計種([CC]、[SCI]、[SVI]、[SVP]、[SVS]、[FPC]、[WFC]、[ORC]、
[RC]、[SPC]、[other])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54 2024/3/8 上午 10:58:00


兒童複雜句發展 55

附錄4(續)

增進微結構的介入策略 舉例說明
聚焦刺激 短時間內提供兒童高密度的目標語言結構。
Focused stimulation 例如:治療師示範使用心理狀態動詞「覺得」描述角色心情感
受時,可提供結構相似的多樣例句或是重複說明(玩具被弟弟
搶走的時候,你會「覺得」憤怒;我看到蟑螂的時候,會「覺
得」害怕;不小心跌倒受傷的時候,會「覺得」傷心,故事裡
阿中騎車跌倒了,他「覺得」好痛,「覺得」傷心,也「覺
得」想哭)。
修正重述 治療師為兒童的口語描述進行即時的修正或補充(自然地在對
Recasting 話中),提供正確的語言示範。
兒童:然後呢他就一個一個想。
治療師:哦~他就慢慢地想啊。
兒童:然後他就想一想可以不可以?
治療師:是啊!阿比想去問小哥哥:「可不可以教我玩呢?」
後設語言回饋 治療師針對兒童語言結構的使用給予明示說明或是回饋。
Metalinguistic feedback 治療師:我喜歡你剛剛用「因為」告訴我「為什麼」。我們常
常用「因為」把兩個句子串起來,說明原因。像是…「阿比想
去告訴爸爸,因為爸爸可能會有好辦法 讓小哥哥借他玩具」。
句子合併 兒童:他就想到一個辦法。
Sentence combining 治療師:什麼辦法呢?
兒童:去問爸爸。
治療師:你可以說……阿比想到(略為停頓)他可以去問爸爸
啊。 (示範心理動詞結合「補語子句」的使用)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55 2024/3/8 上午 10:58:00


56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雜誌 第49期(2023年12月)

Complex Syntax Coding System for Mandarin-


Speaking Children: A Classification Framework
and Its Implications
Shih-Yuan Liang1* James H-Y. Tai1,2 Jane S. Tsay2
1
Research Center for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 Chiayi,
Taiwan
2
Graduate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 Chiayi, Taiwan

Abstract
Complex syntax proficiency sets the foundation for developing literacy skills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Utterances with complex syntax emerge shortly after a child begins to combine
words and proceed rapidly in the preschool years. Across the school years, interaction with texts
and classroom discourse further facilitates the development of complex syntax. Studies on complex
syntax acquisition of Mandarin-speaking children are limited. Definition and focus of complex syntax
vary across studies. Current classification frameworks of complex syntax are largely based on adult
spoken language or written language. This corpus-based study analyzed 61 children aged between
3 and 5. We established “Complex Syntax Coding System for Mandarin-Speaking Children,” a
classification framework grounded on child spoken language. Child utterances with complex syntax
were characterized into 16 categories with three indices derived from this analysis: complex sentence
proportion, complex syntax density, and complex sentence type diversity.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early complex sentences tend to bear fixed forms and serve various communicative-pragmatic
functions. We observed 12 complex sentence types in the corpus of Age 3 and 16 types of Age 4.
Additionally, 4-year-olds utilized a wider range of complex syntax vocabulary than 3-year-olds.
Whereas the period between Age 3 and 4 seemed to be critical for vertical growth and horizontal
growth of complex syntax, differences in complex syntax use were less evident between Age 4 and
5. By Age 5, children produced a mean of 6.64 complex syntax types (max. = 16), suggesting that
complex syntax growth may persist throughout the school years. We discuss evidence for concurrent
validity and convergent validity of complex syntax indices and the potential implications of complex
syntax analysis.

Keywords: Mandarin complex syntax, child grammatical development, analysis of Mandarin child
spoken language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49)-01 梁思遠.indd 56 2024/3/8 上午 10:58:0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