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4

112-1 規劃與設計史課程

第一組:廖恆昱、尤德彥、孫語謙、董易蓉、張銘洋 摘要 2023.09.11

Relph, Edward (1998)《現代都市地景》(謝慶達譯)。台北:田園城


市。【選讀 1, 3, 4, 6, 10, 11, 12 章】

全文要旨

本書探討 1880 年到 1970 年一世紀間城市地景改變的因素,聚焦美國及歐洲城市人造


環境。作者期望經由本書的探討達成:(1)回顧城鎮規劃理論的興起和演變;(2)
以新的角度將歷史發展置於社會脈絡檢討;(3)重新詮釋該時代規劃理論對都市地景
造成的影響。以各時代主導城鎮風貌的主流理論以獨立章節方式探討,藉由時代重疊
的組織以整體性的觀點切入。作者提出造成 20 世紀城市有相似外貌的原因有 4 項:
(1)建築;(2)技術發明;(3)規劃;(4)社會發展,並認為影響現代都市地景
最核心的 2 個觀念是:(1)國際主義;(2)普遍接受理性自覺的觀點。本書試圖釐
清城市風貌演變的歷史脈絡,藉由各時代崛起的規劃理論家身影,讓讀者以新的鳥瞰
視野閱讀規劃者對都市環境的影響力。

論證架構與主要論點
閱讀範圍綱要

第一章 緒論

● 現代地景(landscape)存於日常之所在,並非偶然而是投入金錢、時間、努力
而成,且傳達了現代的價值觀與能力(pp. 15-17)
● 試圖理解明顯卻模糊的地景應透過觀看(watching)其城市空間之整體性,倘
若拆分為孤立的細部元素進行分析,這種作法宛如盲人摸象,將導致嚴重的誤
解(pp. 18-21)
● 現代城市地景的歷史特殊性與相似外貌 4 大因素:建築、技術發明、規劃、社
會發展(pp. 22-23)

建築 異於以往的建築美學:非裝飾性、矩形

技術發明 結構鋼材、商業化電力、汽車

規劃 觀點:避免受自毀天性荼毒、城市健康正義與公平

社會發展 文盲與失業率減少、舒適和健康的居住、電子通訊取代親屬關係

● 對現代地景產生衝擊 2 大觀念:國際主義、理性自覺(pp. 23-25)

國際主義 企業家與技術人員旅行範圍擴大、營造技術+快速通訊
→ 出現地域特色降低

理性自覺 (較不明顯但主流)精心設計以解決特定問題

第三章 建築的舊樣式與新樣式:1880-1930

● 較輕巧且支承力強的結構鋼材使得摩天大樓變得可能,隨裝飾樣式逐漸簡化與
單純,使現代主義的直角、非裝飾樣式支配 60-70 年代的建築物形式(pp. 50-51)
● 西方建築於 1800 年為止可分為風土、古典、歌德、文藝復興四種形式,但在貴
族與勢力的意識下,認為古典樣式才稱得上是建築,而風土建築更是鄙俗與旁
門左道(p. 52)
● 於十八、十九世紀交匯處,古典樣式受反彈而興盛美麗與浪漫的哥德樣式,試
圖透過精神樣式消弭市儈氣息(p. 53)
● 十九世紀後半葉,因歌德樣式的復興促使古典復興與修正樣式快速出現,造成
混亂的都市地景,萊特批評為「單調的多樣性」,而古典復興樣式為二十世紀
前半葉最流行的建築樣式,支配當今倫敦是市中心的視覺特色。(pp. 53-55)
● 古典樣式式微,伴隨摩天大樓等新建築物形式興起,與技術與商業息息相關,
工程師展現技巧且工程知識可人定勝天,為技術進步與資本主義的象徵。(pp.
61-62)
● 伊利哈·奧地斯於 1850 年代發明了的一座安全電梯,打破步行不超過五樓高度
的意願,加上如芝加哥家庭保險大樓的鋼筋骨架外加石造面材的混和式建築方
式,使得摩天大樓於 1880 年代芝加哥被誕生,且不再需要壁體承重,增加房屋
空間。(pp. 62-64)
● 加長型神殿為流行於 1890~1916 年有些延續至 1930 年的復古摩天大樓,伴隨著
其愈來愈高,街道出現採光與通風問題,為處理問題紐約於 1916 年施行土地分
區規則,因而產生結婚蛋糕式摩天大樓,成為新的摩天大樓樣式。(pp. 66-71)
● 隨十九世紀末企業擁有興建大型建築的資金,企業總部由工廠搬至市中心,沒
有工廠的商業活動須盡可能靠近金融服務,娛樂與零售服務亦伴隨經理人的入
城而快速成長。(p. 72)
● 商人階級的居住需求的唯一解決辦法為公寓,公寓和摩天辦公大樓同時出現,
建築樣式通常為加長型哥德或文藝復興。(pp. 73-74)
● 城市天際線與市中心地景從 1889 年的教堂與桅桿變成 1920 年代以摩天辦公大
樓與公寓大廈為主的「山脊線」,但 1930 年經濟大蕭條打擊且中止了摩天大樓
的美好前景。(pp. 74-76)
● 歐洲並不熱衷於摩天大樓,受消防與建築法規、復古樣式的限制與拘束,直到
二十世紀初才出現摩天大樓。(pp. 76-77)

第四章 現代城鎮規劃的發明:1890-1940

● 城鎮規劃以找出分隔不相容土地利用和設計更好的居住鄰里,試圖回應生活條
件惡化的都市問題,如住屋、空氣、水、勞工健康等。(p. 80)
● 現代城鎮規劃的 4 個初步回應:管制建築物標準的法令規章、景緻式的城鎮配
置、郝斯曼的巴黎改造、模範工業城。(pp. 80-84)

法令規章 為改善住屋的設計與配置,卻導致成為乏善的單調街屋

景緻式城鎮 視城鎮營造為藝術品,強調不規則的美與城鎮應由基地而生

巴黎改造 強制性再開發、改善生活以減少暴動發生可能性

模範工業城 具家長制意味、慈善工業家為創造稱心滿意又富生產力的勞動力

● 現代城鎮規劃的 5 大主要發明:城市美化、田園城市、鄰里單元、雷特彭原則、
土地分區。
名稱 中心人物 特色

城市美化 丹尼爾・ ● 背景:1893 年哥倫比亞博覽會「偉大端景、精


(pp. 84-87) 柏翰 美景觀、極端清潔」→ 若整體計畫能獲此成
果,應多加利用
● 目標:「透過純粹與高貴作品,建立一永恆展
現的美」
● 手法:寬闊林蔭大道、以公共設施為焦點、統
一屋簷線、建築面向大道
● 須以獨裁方式執行、不關注住屋與社會改革

田園城市 艾伯尼茲 ● 背景:受愛德華・貝勒米未來社會主義影響


(pp. 88-96) ・霍華德 ● 目標:解決城市擁擠和鄉村生活孤立
● 手法:新建 5,000 英畝農地、1,000 英畝城鎮用
地的自主社區,人口達 32,000 人應再新建一新
社區
● 強調整體性、對稱性、完整性
● 僅結合城鄉少數優點,忽略共同生活與自主思

● 影響鄰里單元、土地分區

鄰里單元 克拉倫斯 ● 背景:學校與社區關係受重視(學童通勤距


(pp. 96-99) ・培雷 離、夜間週末閒置)、汽車交通增加
● 手法:以學校為中心半徑 1/4 哩構成一鄰里單
元,人口約 5,000 人、以幹道為界、10%開放
空間、商店於單元外圍
● 人口結構改變導致學校關閉、社會中心往往在
商店邊緣

雷特彭原則 ● 背景:汽車持有率增加、1920 年代交通事故


(pp. 100-102) ● 目標:實現人車分離
● 手法:環繞公園住屋組成超大街廓、住屋面向
公園和步道、汽車利用住屋背面囊底路連結道

● 克拉倫斯・史坦恩觀點:安全、秩序、開闊、
公園多、成本低
● 從不受商業開發喜愛

土地分區 ● 手法:不同地區指派不同用途
(pp. 102-105) ● 德國 → 屠宰場趕出住宅區、美國加州 → 限制
華人洗衣店
● 與鄰里單元同期出現,但造成更大衝擊
● 創造隔離地景、緊湊的視覺秩序
● 不切實際的 2 種理想城市計畫:光輝城市、無垠城市

名稱 中心人物 特色

光輝城市 柯比意 目標:


(pp. 106-108) ● 紓解市中心擁擠
● 樓蓋得更高、路開得更廣、增加開法空間
● 機器主宰
手法:人口合計 3,000,000,
● 中心城市:沒有家庭、綠帶圍繞、人口
500,000
● 周圍城市:小型、提供家庭使用
● 六十層大樓混合低層階梯公寓

無垠城市 萊特 目標:
(pp. 109-110) ● 低密度、低層開發
● 「除非由人類控制機器,否則機器將控制人
類」
● 有機簡化的自然城市:小農莊、大市場、偶爾
佇立的摩天大樓
手法:
● 使用自然材料
● 私有財產制
● 分散化:利用電力、新移動方式
● 沒有商業活動
● Usonia:願意的話可擁有數英畝家園

第六章 建築的現代主義與國際主義:1900-1940

● 尋找適合大量生產的建築樣式。
● 新社會秩序(科技與理性):明亮潔白、直線角形、非裝飾性表面。

⇒國際樣式,或現在所稱的現代主義。(p. 144)

現代主義的根源

● 藝術工藝運動:透過製造業與建築物重振忠實的裝飾與重要的工藝,反對傳統
歌德與古典復興建築樣式、無意義的裝飾。(p. 145)
● 萊特的建築風格:幾何平面、立體感、出簷極深的屋頂,不容易抄襲。(pp.
146-147)
● 畢卡索的抽象藝術:角形、塊體,同時以不同視點來表達情感。(p. 148)
⇒無裝飾、角形的現代主義建築必須同時已由不同視點以及建築物內外來欣賞,符合
當時抽象藝術的美感。
⇒現代主義當時為少數人的美感偏好,並非大眾主流審美。(p. 149)

機能未來主義:「拒絕傳統」

● 奧地利建築師阿爾道夫·魯斯:「在文化演進的道路上,將去除有用事物上的無
謂裝飾。」(p. 150)
● 德國工藝聯盟:建築師彼得·貝倫斯為當時的德國電力公司 AEG 設計完全順從
於產業與機械需求的,形式明確且無裝飾的工業樣式,並考量勞工對通風與照
明的需求 ⇒由磚塊、玻璃、鋼鐵為材料構成矩形樣式,兼顧機能與簡潔外貌。
(pp. 150-151)
● 義大利「未來主義」藝術家:擺脫老舊事物,稱頌機械、電力、速度、工廠、
飛機、大橋以及戰爭的清除效果。(p. 152)
● 建築師安東尼奧·聖伊里拉:融入科學與技術的城市想像,如巨大混凝土建築、
明亮廣告招牌、龐大發電廠與機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
作為插曲的一戰,並沒有改變人的思維與生活模式進而對地景造成突然劇烈的變化。
一戰的痕跡很快被修復或消除,但或許加速了公司企業與政府的科學管理與現代主義
的動力。(pp. 153-155)

包浩斯

● 德國威瑪共和政府於 1919 年設立的設計學院,1920 年代開始蓬勃發展,是現代


建築與地景史的中心(p. 155)。
● 信仰「好的設計可以使未來社會變得更好」,並透過符合工業生產要求的產品
來改造世界。(p. 156)包浩斯認為幾何形狀與純淨表面是機械事物的基本特徵,
線條、形式越單純越能代表現代機械(p. 157)。
● 後來轉向關注勞工的需求住屋需求,但因具有社會主義傾向而不容於當時德國
逐漸興起的右翼政治壓迫氣候,於 1932 年停止運作。(p. 158)

現代主義的住屋計畫

● 一戰後的住屋短缺使得公共住屋開始出現,有些人關注都市規劃與住屋問題,
考量廚房與浴室的最低設置標準,以及公寓內部動線的效率,建造出規格相同
公寓。(p. 159)
● 無裝飾、明亮通風、符合機能,目的是要改善勞工階級居住條件,同時能夠大
量生產以解決住屋短缺的問題(p. 161)
● 透過興建高樓以保留更多開放空間做為停車場、公園或遊戲場等(p. 162)
柯比意

● 崇尚工程美學,目的導向的設計並配合「純粹心靈創造」的形狀與輪廓來修飾。
(p. 164)
● 當時的「住屋機械」隱含了經濟效率與政治正確的含義。(p. 164)
● 新建築的五項原則,適合鋼筋混凝土這種現代材料:

1. 為了自由接近下層空間,建築物應該立於階梯或柱子上。

2. 中央暖氣系統意味不再需要斜屋頂,建築物應設置屋頂花園或露台。

3. 開放樓層平面。

4. 建築物外圍設置水平或帶狀窗戶。

5. 立面視同雕塑處理。(p. 165)

密斯作品中的現代主義原則

● 新客觀主義:以抽離與理性為基礎的哲學,要求乾淨的線條與幾何秩序,根據
新的機械科技與社會需求,有系統的解決設計問題。(p. 166)
● 現代主義不不被大眾理解,在當時有菁英主義與前衛美學的意味。(p. 167)
● 理性、符合機能,但感受不到舒適。(p. 168)
● 不易抄襲但容易模仿。(p. 168)

國際運動

當時的建築師、藝術家、規劃師經常來往於各大洲之間交流觀念,同時現代主義強調
的綜合材料、標準化與大量生產也隱含單與全球性的意味(p. 169)。現代主義在 1932
年的現代建築展覽中被稱為「國際樣式」,並被認為可以適合各地不同氣候與文化的
城市(p.170)。現代主義樣式被葛羅培與密斯帶進美國,廣泛為美國大型商業企業與
機構所接受,因此成為 1960-1970 年代都市地景的支配樣式(p. 171)

第十章 現代主義與晚現代主義建築: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三十年,現代主義逐漸成為主流。但在 1960 年代一方面出現了運
用大量裝飾的「後現代建築」,另一方面現代主義形式也出現了分歧與調整,1970 年
代後現代主義邁入式微,稱為「晚現代主義」。(p. 270)

密斯的皮骨樣式

● 國際主義樣式到 1930 年代之前都仍未被廣泛採用:


○ 經濟大蕭條導致營建活動減少。
○ 法西斯主義與共產主義傾向採用具有許多柱廊與英雄雕像的新古典主義
建築。(p. 271)
● 密斯的設計哲學:「少即是多」(p. 272),以鋼鐵柱樑為骨、玻璃帷幕為皮。
(p. 274)
● 角狀幾何樣式非常能配合摩天辦公大樓的鋼架構營造方式,以及美國城市的格
狀街道。(p. 273)

柯比意的混凝土籠子

● 柯比意設計的居住單元:角狀混凝土構造物的原型,整合公寓、社區服務、托
兒中心與商店。籠子強調水平與垂直效果,透過曲面來呈現巨型雕塑的象徵意
義。(pp. 276-277)

⇒摩天大樓模仿密斯與柯比意的兩種現代主義形式,但缺乏原創性,使得多數現代主
義形式的辦公大樓都沒什麼差異。(p. 279)然而,這並不符合資本主義中的品牌行銷
競爭,因此開始在屋頂添加色彩明亮的標誌符號。(p. 280)

平庸的現代主義與新蠻橫主義

● 為了因應新工業狀況而出現的匿名風土建築 ⇒「平庸的現代主義」(p. 280)


● 「風土性工業化建築物」:以紅磚、混凝土塊、薄版、預鑄版、骨材與標準尺
寸的窗戶來進行營造,不考慮收頭或屋頂設計,僅局部在街道面做出飾紋。(p.
281)

⇒不令人感動也不引人注目,但是賦予現代主義建築一點點的人性化,並且廉價而可
負擔,被稱為「新蠻橫主義」,樣式質樸但無法探究建築是出於有意識的設計或是受
限於經費短絀,是現代主義調整而符合大眾需求下的持續推行。(p. 282)

● 表現主義:度過戰爭的苦難後,有更多經費支持具有想像力的計畫,表現主義
形式具戲劇性。誇張展現混凝土的雕塑性質,也凸顯現代主義的光滑與細部收
頭。(pp. 284-285)
● 晚現代主義:1970 年後,現代主義的特質被誇大,出現更多裝飾,也透過複雜
的形式來炫耀結構特色。
○ 沒有窗戶的空白盒子。
○ 以巧妙手法處理表面與轉角的玻璃盒子。
○ 工程樣式:頌揚結構材料與建築物組件的工業與科技,透過科技手法來
處理細節,形式成為次要。(pp. 287-291)

⇒重視光滑性:光滑表面或耀眼白色面板與窗帶。(p. 292)
⇒重視強迫原創性:努力發掘新形狀或結合不同材料的手法。(pp. 292-293)
第十一章 後現代主義的規劃與建築:1970-

● 1960 年代末期出現許多意見團體,他們認為現代地景不僅不好看,甚至也無法
運作。批評在 1970 年代到達高峰。(p. 297)
● 現代主義建築是壓迫性的,傳達了規劃師、政客以及企業領袖的自大威權主
義。(p. 297)
● 1972 年一棟採用現代主義公寓大廈遭到部分拆除,成為宣告現代主義終結的象
徵性行動。(p. 298)

舊再度變新

● 新一代建築師與規劃師,希望與他們師執輩發明的現代主義技術刻板印象,劃
清界線。(p. 299)
● 後現代要求恢復舊紋理,對保存傳統有興趣,也採取新方法處理都市設計和社
區規劃,已經融入都市地景塑造的各層面。(p. 299)
● 後現代促成了多樣地景和裝飾性建築方法,可能為綿延不絕的公司化,提供了
另一個想像藉口。(p. 299)
● 新都市地景將不是現代主義,而是奇異、時髦和個性化,而以往的舊東西,似
乎又變成新事物。(p. 300)

商業與居住上流化

● 羅伯特‧范裘利於 1966 年提出,「也許從庸俗和平凡的日常地景中,我們可以萃


取美國建築重要的複雜與矛盾秩序」。而所謂的日常地景是遭許多建築師譴責
的郊區和商業帶。年代商業帶、購物中心與住屋外觀採用多種類歷史樣式,產
生偽造的獨特性。(p. 301)
● 1950 年代,現代主義盛行,但商店裝潢反應大眾不喜歡現代建築式樣。1960 末
期現代主義式樣出現轉變,出現採取居家式外觀、不同立面形式、翻修舊房子
及採用偽風土式樣。1980 年代商業帶、購物中心與住屋外觀採用多種類歷史樣
式,產生偽造的獨特性。(p. 302)
● 肯特‧麥克唐納指出這就像是「電視道路」,如同晚間電視聯播網一樣剝奪了生
命力。(p. 302)
● 後現代重要方法是採用全新設計創造出舊場所的「雙重性」。透過重新整理賦
予它商業吸引力,有時非常自由,毫無根據的更改歷史,後現代中很多類似這
樣的「舊屋新用」。(pp. 304-305)
● 透過選擇性挖臟去腑的方式,強化雙重性的過程,稱之為商業上流化。居住上
流化是指而原本由工人階級所居住的經專業者轉變為中產階級居住,成為商業
上流化的翻版,使鄰里特色發生極大變化。(pp. 305-306)
● 後現代的商業化和居住上流化,都是過度氾濫的電視地景,流露出來的不過是
虛假的歡樂氣氛罷了。(p. 307)
傳統規劃與保存

● 受到未來主義影響,現代主義認為歷史不能成為進步上的障礙。在 1960 年代末


期出現轉折,許多國家通過政策與法規保存歷史建物或街區,配合新使用需求
予以調整。(p. 307)
● 1931-1975 城市指定保護地區由 2 個增加到 200 個。舊建物和歷史街區成為後現
代城市無價且珍貴的元素,也成為大眾熱愛的觀光勝地,整個地區成為由老舊
構造物組成的新城鎮地景。(pp. 308-310)
● 部分規劃出現重建已經拆除的建築物的計畫,是根據某些人或團體的偏好所提
出的選擇性想像。(p. 310)
● 1980 年代,處於多元文化的城市,為了強化新移民的國家認同,必須刻意透過
歷史深度與場所建立延續性。(p. 311)
● 受現代建築快速變遷影響的影響,早期現代主義建築也被列入需要保存的項
目。(p. 311)

後現代建築

● 羅伯特‧范裘利 1966 出版《建築的複雜與矛盾性》指出建築師「不應該被習慣引


導,應該要依循自我對過去的自覺意識」。因為這是豐富意義與雙重性的重要
來源。(p. 312)
● 阿鐸‧羅西也在同時期混合正式和非正式的徒步空間模型。(p. 312)
● 少即是無聊,成為後現代主義的口號。(p. 313)
● 後現代不在意是否正確複製歷史式樣,建築史變成可以尋找趣味和創造吸引力
的來源,允許各種引用、隱喻、宣示與巧妙的參考著名建築物。(p. 313)
● 後現代建築帶有自艾自憐的傾向,充斥著只有受過高等教育才懂得的建築品
味。(p. 313)
● 後現代還有兩型態:

(1) 脈絡主義:雖模仿但不模仿全部。(Port Grimaud)(p. 315)

(2) 裝飾形式:用誇張裝飾貶低現代主義。(曼哈頓大街的大樓)(p. 316)

● 後現代一邊奠基在歷史的裝飾品質;一邊往外抓住快速變遷的樣式,呈現富裕
社會耽迷於享樂不停追求流行的現象,是膚淺且武斷的物質主義,但和現代主
義相比多了視覺趣味性。(p. 317)

都市設計

● 現代主義是根據數字為基礎的規劃實務,後現代主義的規劃就是都市設計。
(p. 318)
● 於 1960 年末期出現都市設計重點,在為都市成長和保存提供視覺設計方向。透
過小規模的改善現代主義規劃所忽略的視覺品質,但與美化運動一樣僅是美
容,但這項批評不盡公平,因都市設計往往和社區復甦緊密接合在一起。(p.
318)
● 都市設計實務操作習慣用以下幾種方式:(p. 319)

1. 提供樓地板開發面積獎勵,鼓勵開發者創造具吸引力的公共空間;

2. 訂定特別分區管制地區,納入地區性的設計管制;

3. 規定步行通廊強化建築樣式延續性。

● 他們不只注重老城區開發也注重歷史保存。為保護城市公共利益,免遭於個人
主義開發荼毒,採取許多限制作法,但難以評論其功過。(p. 319)
● 只要都市設計持續作為與上流化、傳統地區、建築設計管制及社區復興的規畫
連結手段。我們可以期待這些片段的未來並逐步連成一體,從而對都市地景造
成巨大影響。(p. 320)

社區規劃(pp. 321-325)

● 1960 年代末期民權、反戰以及學生抗議等運動提升了人民的政治意識,中產階
級菁英想投入對城市環境的關切。(p. 321)
● 1970 都市規劃出現重大的改變,透過諮詢鄰里工作坊等形式,研擬規劃解答的
鄰里規劃過程。(p. 321)
● 馬克‧法蘭西斯曾經條列現代主義規劃與社區規劃間的差異:社區規劃是小規
模、地方、將使用者視為業主、低成本即高民主;現代主義則是大規模、採用
國家或國際模型、企業取向、高成本。(p. 321)
● 社區規劃由下而上的方式變普遍,不完善,卻無法忽視它的存在。(p. 322)
● 既不矯飾也不光彩奪目,土地混合使用,建築物也特意保持平凡,他們希望建
築物配合既有的脈絡形式,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p. 323)
● 位於加州戴維斯的村落家園作為規劃開發的原型,為目前廣泛使用的土地細分
開發模型,提供了另一種選擇。它依循了田園城市,參考了強調合作與社區的
化思想。由於實質形式不易複製合作關係,因此,它只能局部而非完全抄襲。
但它展現與過往開方郊區不同的方式,不會再出現無場所感的現代主義郊區地
景。(pp. 323-325)

二十世紀末的折衷主義

● 二十世紀最後幾年的新都市地景特色,將由折衷主義大行其道,都市地景將是
更耀眼、炫目、無關以及出現各種任意補丁,後現代與晚現代所呈現的將是單
調的多樣性。(pp. 326-327)
第十二章 現代主義的城市地景與後現代主義的城鎮地景

懷悌指出「建築師看到的是整棟建築物的俐落垂直線水平帶密斯的轉角處處理手法。
但坐在廣場處的人可能沒有察覺這些,他反而看到其他東西」,人們看到的是包含建
築物、招牌、停車場及人群聚集的街道,是城鎮地景。(p. 330)

● 1950 年代,戈頓‧庫倫認為城市地景是街道上所有這些事物「關係的藝術」,動
態的城市地景經驗為「序列視景」。凱文‧林區提出「知覺形式」,即都市地景
的感知一致性,包括空間、空間提供的多樣知覺、生命力、場所感及其視景次
序。兩者皆強調了認知的重要性,促使規劃師等專業者注意到都市地景的整體
性。(pp. 330-331)

二十世紀城鎮地景的設計階段

● 城市地景分為三個發展階段,但非全世界都相同。典型的情況三階段會交織在
一起。

1. 回應新技術與新觀念出現,舊有的都市形式發生改變,第一階段持續到
1940 年代,街道因汽車作調整,但未出現整體樣式,兩側仍然是三、四層
的住屋,形式和之前沒有什麼兩樣。(p. 332)

2.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十年之間,1960-1970 年代到達高峰,現代主義創造一個
全新的形式,剷除既有街道。是一個全然無法了解地現代主義城市地景,
雖有形式但缺乏感知。(pp. 332-333)

3. 自 1970 年代以來,後現代將街道某些部分透過巧妙的方式,重新挖掘出來
還給行人。(p. 334)
現代主義城市地景的品質與後現代地景品質

現代主義城市地景的品質 後現代城市地景的品質

● 超大結構(p. 336) ● 後現代城鎮地景特色是視覺的可


● 直線空間與草原空間,剩下的是 見的,他表達城市變遷特質。(p.
殘餘空間(失落的空間),殘餘 348)
空間欠缺吸引力或知覺特質。 ● 奇特空間(涉及複雜的圍閉順
(pp. 337-340) 序、蜿蜒的通道、小中庭、人行
● 為求理性秩序而僵化。(p. 340) 步道和上方的帆布棚、內外空間
● 充斥著硬質性與不透明性材料, 的順暢轉換、外貌的連續性)。
減少大眾參與的可能。(p. 341) (p. 348)
● 現代主義街道非常乏味,每件事 ● 立面紋理為行人設計,但僅限公
物都是斯巴達式地,有兩個假設 1. 共部分。(p. 350)
只要是可以破壞的東西都會被破 ● 時髦(既新且舊的場所,後現代
壞 2.人們是不負責任且不安全地。 主義追求不同消費階層個別的環
(p. 343) 境)。(p. 351)
● 序列視景也不連續。(p. 344) ● 它試圖建立與地方歷史或地理建
● 晚現代主義並沒有改變現代主 立聯繫創造歷史感和自然感覺的
義,反而將其帶入永恆的階段。 全新環境。(p. 352)
(p. 345) ● 明確區分行人和車輛的動線,平
衡兩者間的關係,基本上是以行
人為主。(p. 353)

未來地景: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

● 後現代主義不免是更微妙,且權利更大的公司和政府等理性組織型態提供的另
一種掩飾,後現代街道仍是大規模經濟和密集設計工作坊的產物,不過是美麗
的謊言罷了,但至少在美學上他是誠實地。(p. 354)
● 未來都市地景和現在不會有太大差異,仍然是優先考慮效率和利潤而不是社區
和社會正義,仍然是少數人而不是大多市民負責設計規劃和監造。(p. 355)

結論:不統一的統一

● 因為規模龐大和經濟效率,以致除了後現代的舊形式外,新地景並無法促進或
提升街道活動的愉悅的視覺感受。置身在現代地景的隔離地景中,新舊交界地
不連續界線,造成了重大的影響。這些界線變成時間邊緣。(pp. 355-358)
● 馬歇爾‧柏曼認為欲了解現代性,必須先掌握「不統一的統一」。作者也認為唯
有先掌握了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未來主義與傳統、公司與規劃間的張力,
才能確切了解現代城市地景的發展。(pp. 359-360)
● 現代地景是成功還是失敗?成功的部分是改善衛生、方便性大多數人擁有舒適
的房子,但過往專業者所致力於提倡之平等、正義的都市社會、免遭受於剝削
和暴力與充分享受新技術的優點,這些理想都並未實現。任何富裕社會的貧窮
弔詭,不是被刻意隱藏起來,就是想像已經不存在。貧窮甚至已經被視而不
見。(pp. 360-363)
● 規劃師與設計師在一世紀以前試圖透過好的規劃與設計方法,一舉解決我們所
關心的社會問題。說明即使對於好城市可以達到一致的共識,但是仍不足以創
造一個正義的都市社會。(p. 364)
● 就大尺度而言,現代都市地景就和其他時代所有地景一樣,都是回應而非創造
人性的條件。(p. 364)

問題與討論
1. 作者提到都市間的剩餘空間,例如城市跟郊區間的區域、大樓跟大樓間的空地,可能
會是破敗、雜亂的。但我們小組認為很多城市的活力其實常在剩餘空間發生,例如:
卡通多拉a夢裡,大雄一行人常遊玩的空地。因此想詢問大家對於剩餘空間傾向採用
「強規劃」還是「弱規劃」?為什麼?
2. 作者論述提及現代主義其預設人性是不可信任的,因此需要預防大眾破壞、塗鴉的設
計,導致現代都市中很多地方都做的平整、光滑、單調。大家怎麼看現代主義建築與
規劃中,預防違規、犯罪的設計?
3. 本書提出關於地景和城市外貌的改變,有許多論述脈絡是因為某個規劃主義的興起造
成改變,後面又因為土地規劃管制規則導致後續影響。想問大家認為改變城市地貌最
顯著的原因是什麼呢?是政策、思潮還是商業資本?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