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3

2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孟子
一、原文及譯文

孟 子 曰 ︰「 魚, 我 所 欲 也, 熊 掌, 亦 我 所 欲 也; 二 者 不 可 得 1 兼 2 ,

us
舍 3 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義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 4 不為苟得 5 也;死亦我所惡,所


惡有甚於死者,故患 6 有所不辟 7 也。如使 8 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

ari
生者,何 9 不用 10 也?使人之所惡莫甚 11 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
也? 由 是 則 生 而 有 不 用 也, 由 是 則 可 以 辟 患 而 有 不 為 也, 是 故 所 欲 有 甚
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 12 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
耳 13 。」
t
e.s

1 得:得以
ds

2 兼:同時
3 舍:捨棄
4 故:所以
5 苟得:苟且得到
6 患:禍患
7 辟:躲避
8 如使:假若
9 何:甚麼
10 用:採用
11 甚:超過
12 是:這
13 耳:而已
3 魚我所欲也

「一簞 14 食,一豆羹 15 ,得之則生,弗 16 得則死 。嘑 17 爾而與 18 之,行


道之人 19 弗受;蹴 20 爾而與之,乞人不屑 21 也;萬鍾 22 則不辯 23 禮義而受之。
萬鍾於我何加 24 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 25 窮乏者得 26 我與 27 ?
鄉 28 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
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 29 亦不可以已 30
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31 。」

us
t ari
e.s
14 簞:古代盛飯的圓形竹器
15 豆羹:古代盛肉食或湯羹的木器、湯
16 弗:不
17 嘑:呼喝
18 與:給予
19 行道之人:路人
ds

20 蹴:踐踏
21 不屑:輕視
22 萬鍾:高官厚祿(萬:眾多的;鍾:六斛四斗 )
23 辯:「辨」分辨
24 加:益處
25 識:認識
26 得:「德」,感激
27 與:「歟」,嗎
28 嫏:「向」,過去
29 是:這
30 已:停止
31 本心:羞惡之心
4 魚我所欲也

孟 子 說:「 魚, 是 我 想 要 的; 熊 掌, 也 是 我 想 要 的。 兩 樣 東 西 不 能
同 時 得 到, 我 會 捨 棄 魚 而 選 擇 熊 掌。 生 命, 也 是 我 想 要 的; 道 義, 也 是
我想要的。兩樣東西不能同時得到,只好犧牲生命以得到道義。」

「 生 命 也 是 我 想 要 的, 但 我 還 有 比 生 命 更 想 要 的 東 西, 所 以 我 不 會
苟 且 偷 生。 死 亡 也 是 我 厭 惡 的, 可 我 有 比 死 亡 更 厭 惡 的 東 西, 所 以 有 的

us
災 禍 我 也 會 不 躲 避。 假 使 人 們 沒 有 比 生 命 更 想 要 的 東 西, 那 麼 一 切 能 夠
求得生存的方法,有甚麼不採用呢?如果人們沒有比死亡更厭惡的東西,
那 麼 一 切 可 以 避 開 禍 患 的 方 法, 有 甚 麼 不 採 用 呢? 所 以 有 些 可 以 求 得 生
存 的 方 法 不 被 人 採 用, 有 些 可 以 躲 避 禍 患 的 方 法 不 被 人 採 用。 這 是 因 為
人 們 有 比 生 命 更 想 要 的 東 西, 有 比 死 亡 更 厭 惡 的 東 西。 並 不 是 只 有 賢 者

這本心而已。」
ari
才 有 這 種 本 心( 羞 惡 之 心 ), 人 人 都 有 這 種 本 心, 只 是 賢 者 能 夠 不 失 去

「一竹匡食物,一碗湯,得到它們就能生存,得不到它們便會餓死。
呼 喝 着 給 予 食 物, 路 人 不 會 接 受; 踐 踏 過 給 予 別 人 的 食 物, 乞 丐 也 會 輕
視 不 願 意 接 受; 但 高 官 厚 祿 則 不 分 辨 禮 義 便 接 受 它。 高 官 厚 祿 對 於 我 有
t
甚 麼 益 處 呢? 為 了 得 到 華 美 的 居 室, 妻 子 妾 侍 的 侍 奉 和 我 所 認 識 的 窮 人
感 激 我 嗎? 以 前 寧 願 死 也 不 接 受, 如 今 為 了 華 美 的 居 室 而 接 受; 以 前 寧
e.s
願死也不接受,如今為了妻子妾侍的侍奉而接受;以前寧願死也不接受,
如 今 為 了 所 認 識 的 窮 人 感 激 自 己 而 接 受: 這 種 做 法 難 道 不 可 以 停 止 嗎?
這些就叫做失去本心(羞惡之心)。」
ds
5 魚我所欲也

二、題解、背景及體裁
• 孟 子 生 於 政 治 紛 亂、 民 不 聊 生 的 戰 國。 他 推 崇 儒 家 思 想, 認 為 道 義 比
生 命 重 要, 人 不 應 背 棄 道 義 苟 且 偷 生, 應 為 節 義 而 死。 他 堅 信 人 性 本
善, 有 着 四 心, 即「 惻 隱 之 心 」、 羞 惡 之 心 」、「 辭 讓 之 心 」 和「 是
非 之 心 」。 只 有 人 們 能 保 住「 羞 惡 之 心 」, 自 然 能 恪 守 道 義。 他 推 崇

us
行「王道」和「仁政」,例如輕徭薄賦,並反對武力和嚴刑峻法等霸道,
主 張 以 禮 樂 教 化 人 民。 他 亦 推 崇「 民 為 貴, 社 稷 次 之, 君 為 輕 」 的 民
本 思 想, 國 家 要 由 才 德 兼 備 者 統 治, 君 主 必 須 愛 護 人 民, 讓 人 民 能 安
居樂業。
• 《孟子》屬語錄體,但其論述詳盡,並以議論為主。

ari
• 《魚我所欲也》一文選自《孟子 ‧ 告子上》,着重闡述仁義之道。

三、主旨
• 孟 子 以 魚 和 熊 掌 作 譬, 說 明 在 生 命 和 道 義 要 二 擇 其 一 時 應 捨 生 取 義,
t
並 藉 對 比 今 人 不 辨 禮 義 接 受 高 官 厚 祿 和 過 去 人 們 寧 死 不 受, 論 證 人 人
皆有捨生取義之心,批評人們見利忘義,因被物慾誘惑而失去本心。
e.s
ds
6 魚我所欲也

四、內容分析
生命和道義的取捨
• 「 魚, 我 所 欲 也, 熊 掌, 亦 我 所 欲 也; 二 者 不 可 得 兼, 舍 魚 而 取 熊 掌
者 也。 生, 亦 我 所 欲 也, 義, 亦 我 所 欲 也; 二 者 不 可 得 兼, 舍 生 而 取
義 者 也。」 作 者 以 魚 比 喻 作 生 命, 熊 掌 比 喻 作 義。 魚 和 熊 掌 都 是 人 們

us
想 要 的 東 西, 就 像 生 命 和 道 義 都 是 人 們 想 要 的 東 西, 但 熊 掌 較 魚 更 名
貴, 而 孟 子 則 認 為 生 命 不 及 道 義 重 要, 故 魚 和 熊 掌 不 可 兼 得 時 則 會 捨
魚取熊掌,同樣道理,生與義要二擇其一時,應捨生取義。

正面論述生命和道義的取捨
t ari
• 「 生 亦 我 所 欲, 所 欲 有 甚 於 生 者, 故 不 為 苟 得 也; 死 亦 我 所 惡, 所 惡
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作者從正面論述生命和道義的取捨。
生 命 是 作 者 想 要 的, 但 他 還 有 比 生 命 更 想 要 的 東 西, 所 以 他 不 會 苟 且
偷 生。 死 亡 也 是 作 者 厭 惡 的, 可 他 有 比 死 亡 更 厭 惡 的 東 西, 所 以 有 的
災 禍 他 也 會 不 躲 避, 由 是 帶 出 人 所 關 注 和 追 求 的 並 不 僅 限 於 生 命, 人
人皆有捨生取義之心。

反面論述生命和道義的取捨
e.s
• 「 如 使 人 之 所 欲 莫 甚 於 生, 則 凡 可 以 得 生 者, 何 不 用 也? 使 人 之 所 惡
莫 甚 於 死 者, 則 凡 可 以 辟 患 者, 何 不 為 也? 由 是 則 生 而 有 不 用 也, 由
是 則 可 以 辟 患 而 有 不 為 也, 是 故 所 欲 有 甚 於 生 者, 所 惡 有 甚 於 死 者 」
作 者 從 反 面 論 述 生 命 和 道 義 的 取 捨。 他 先 假 設 人 們 沒 有 比 生 命 更 想 要
的 東 西, 那 麼 人 們 便 會 採 用 一 切 能 夠 求 得 生 存 的 方 法; 再 假 設 人 們 沒
有比死亡更厭惡的東西,那麼人們便會採用一切可以避開禍患的方法。
ds

然 而, 有 些 可 以 求 得 生 存 和 躲 避 禍 患 的 方 法 不 被 人 採 用, 故 人 們 有 比
生 命 更 想 要 的 東 西, 有 比 死 亡 更 厭 惡 的 東 西, 從 而 說 明 人 人 皆 有 捨 生
取義之心。
7 魚我所欲也

人人皆有捨生取義之心
• 本心即羞惡之心,或捨生取義之心。
• 「 非 獨 賢 者 有 是 心 也, 人 皆 有 之, 賢 者 能 勿 喪 耳 」 作 者 提 出 並 不 是 只
有 賢 者 才 有 捨 生 取 義 的 本 心, 人 人 都 有 這 種 本 心, 只 是 賢 者 能 夠 不 失
去 這 本 心 而 已。 從 此 句 我 們 可 以 推 斷 部 份 人 認 為 只 有 賢 者 方 能 持 守 本
心, 而 作 者 卻 不 同 意, 故 希 望 強 調 人 人 都 有 捨 生 取 義 的 羞 惡 之 心, 以

us
此遊說人們相信人人都能捨生取義。

「一簞食、一豆羹」和「萬鍾」的道理
• 「 一 簞 食、 一 豆 羹 」 份 量 少, 是「 行 道 之 人 」 與「 乞 人 」 充 飢 保 命 的
重 要 糧 食; 但「 行 道 之 人 」 和「 乞 人 」 即 使 餓 死, 也 不 接 受 呼 喝 着 給
予或踐踏過的食物,說明普通如路人、低賤如乞丐皆有捨生取義之心,
t 故人人皆有之。
ari
• 「 萬 鍾 」 份 量 多, 只 是 用 來 換 取 華 美 的 居 室、 妻 妾 的 侍 奉 和 別 人 對 自
己 的 感 激, 無 關 生 死, 不 必 要;「 失 本 心 」 者 不 分 辨 禮 義 就 接 受 高 官
厚 祿, 說 明 有 些 人 會 因 為 物 欲 的 誘 惑, 見 利 忘 義, 而 失 去 捨 生 取 義 的
本心。
e.s
ds
8 魚我所欲也

五、結構分析
承上啟下
• 「 非 獨 賢 者 有 是 心 也, 人 皆 有 之 」 作 者 在 前 文 透 過 正 反 論 述 帶 出 人 有
比 生 命 更 想 要 的 東 西, 和 死 亡 更 厭 惡 的 東 西, 故 有 着「 捨 生 取 義 」 之
心, 這 句 能 概 括 前 文 對 捨 生 取 義 源 自 本 心 的 內 容; 下 文 則 列 出 路 人 和

us
乞 丐 即 使 餓 死 也 不 會 接 受 呼 喝 着 給 予 或 踐 踏 過 的 食 物 的 例 子, 論 證 捨
生 取 義 之 心「 人 皆 有 之 」, 並 解 釋 為 何 人 會 失 去 本 心, 故 這 句 能 夠 引
出下文。

六、其他寫作特點分析
多用問句 ari
• 「 萬 鍾 於 我 何 加 焉?」、「 為 宮 室 之 美、 妻 妾 之 奉、 所 識 窮 乏 者 得 我
與?」 及「 是 亦 不 可 以 已 乎?」 連 用 三 句 問 句, 使 文 章 氣 勢 更 盛, 讀
來咄咄逼人。
• 第 二 個 問 句 直 接 回 應 第 一 個 問 句, 具 體 寫 出 高 官 厚 祿 的 利 益 包 括 華 美
t
的居室、妻妾侍奉及貧困的人感激自己。
• 第 三 個 問 句 針 對 第 二 個 問 句 所 說 的 情 況 提 出 詰 難: 為 了 利 益 而 不 顧 禮
e.s
義, 這 種 做 法 能 不 能 停 止 呢? 最 後 直 接 道 出 這 些 做 法 不 能 停 止 的 原 因
是被物欲虛榮蒙蔽,失去捨生取義的羞惡之心。
• 三 句 反 問 句 互 相 呼 應, 使 論 述 層 層 遞 進, 讀 來 義 正 詞 嚴, 充 滿 氣 勢,
使讀者印象更深,更容易接受和相信作者看法。
ds
9 魚我所欲也

七、寫作手法分析
比喻論證
• 「 魚, 我 所 欲 也, 熊 掌, 亦 我 所 欲 也; 二 者 不 可 得 兼, 舍 魚 而 取 熊 掌
者 也。 生, 亦 我 所 欲 也, 義, 亦 我 所 欲 也; 二 者 不 可 得 兼, 舍 生 而 取
義 者 也。」 捨 生 取 義 乃 艱 澀 抽 象 的 問 題, 且 現 實 生 活 一 般 人 難 以 經 歷

us
得 到。 相 反, 以 食 物 作 比 喻 則 更 淺 白、 易 懂, 故 文 章 開 首 先 從 人 人 都
感 興 趣 的 口 腹 之 欲 談 起。 作 者 先 以 魚 比 喻 作 生 命, 熊 掌 比 喻 作 義。 魚
和 熊 掌 都 是 人 們 想 要 的 東 西, 就 像 生 命 和 道 義 都 是 人 們 想 要 的 東 西,
但 熊 掌 較 魚 更 名 貴, 而 孟 子 則 認 為 生 命 不 及 道 義 重 要, 故 魚 和 熊 掌 不
可 兼 得 時 則 會 捨 魚 取 熊 掌, 同 樣 道 理, 生 與 義 要 二 擇 其 一 時, 應 捨 生
取義。

正反論證
ari
• 具 體 化 抽 象 的 道 理, 使 道 理 變 得 淺 顯 易 明, 使 讀 者 容 易 理 解, 生 動 有

• 論點:「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皆有「捨生取義」之心。
t
• 正 面 論 證:「 生 亦 我 所 欲, 所 欲 有 甚 於 生 者, 故 不 為 苟 得 也; 死 亦 我
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作者說生命是作者他的,
e.s
但 他 還 有 比 生 命 更 想 要 的 東 西, 所 以 他 不 會 苟 且 偷 生。 死 亡 也 是 作 者
厭 惡 的, 可 他 有 比 死 亡 更 厭 惡 的 東 西, 所 以 有 的 災 禍 他 也 會 不 躲 避,
由 是 正 面 論 證 人 所 關 注 和 追 求 的 並 不 僅 限 於 生 命, 人 人 皆 有 捨 生 取 義
之心,故不會苟且偷生。
• 反 面 論 證:「 如 使 人 之 所 欲 莫 甚 於 生, 則 凡 可 以 得 生 者, 何 不 用 也?
使 人 之 所 惡 莫 甚 於 死 者, 則 凡 可 以 辟 患 者, 何 不 為 也? 由 是 則 生 而 有
ds

不 用 也, 由 是 則 可 以 辟 患 而 有 不 為 也, 是 故 所 欲 有 甚 於 生 者, 所 惡 有
甚 於 死 者 」 作 者 從 反 面 論 述 生 命 和 道 義 的 取 捨。 他 先 假 設 人 們 沒 有 比
生 命 更 想 要 的 東 西, 那 麼 人 們 便 會 採 用 一 切 能 夠 求 得 生 存 的 方 法; 再
假 設 人 們 沒 有 比 死 亡 更 厭 惡 的 東 西, 那 麼 人 們 便 會 採 用 一 切 可 以 避 開
禍患的方法。然而,有些可以求得生存和躲避禍患的方法不被人採用,
故 人 們 有 比 生 命 更 想 要 的 東 西, 有 比 死 亡 更 厭 惡 的 東 西, 由 是 反 面 論
證人人皆有捨生取義之心。
• 使論點更為鮮明,增強說服力
10 魚我所欲也

舉例論證
• 作者舉出地位低賤的路人和乞丐即使餓死也不會接受生存所需但是呼
喝着給予或踐踏過的「一簞食、一豆羹」,寧死也不放棄尊嚴為例子,
論證任何人都能捨生取義,不是只有賢者能做到。
• 具 體 化 抽 象 的 道 理, 使 道 理 變 得 淺 顯 易 明, 使 讀 者 容 易 理 解, 生 動 有
趣,使內容充實飽滿,增強說服力

us
對比論證
•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嘑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
受; 蹴 爾 而 與 之, 乞 人 不 屑 也; 萬 鍾 則 不 辯 禮 義 而 受 之 」 作 者 以「 一
簞 食、 一 豆 羹 」 的 微 小 對 比「 萬 鍾 」 的 巨 大;「 一 簞 食、 一 豆 羹 」 是
t ari
「 行 道 之 人 」 和「 乞 人 」 是 維 持 生 命 必 需 的, 但 為 了 堅 守 禮 義 原 則,
他 們 甘 願 捨 棄 生 命 也 不 會 接 受 被 人 呼 喝 着 給 予 或 踐 踏 過 的 食 物, 對 比
有些人卻不顧禮義而接受高官俸祿,以求得到「宮室之美、妻妾之奉、
所 識 窮 乏 者 得 」 等 物 質 享 受 和 虛 榮, 從 而 凸 顯 前 者 捨 生 取 義 與 後 者 見
利忘義的形象,並且論證人皆有捨生取義之心。
• 對 比 過 去 和 現 今 人 們 的 分 別,「 鄉 為 身 死 而 不 受 」, 過 去 人 們 寧 死 不
違 背 道 義, 現 在 卻 為 了「 宮 室 之 美、 妻 妾 之 奉、 所 識 窮 乏 者 得 」 等 物
質 享 受 而 放 棄 本 心, 論 證 物 欲 虛 榮 可 使 人 失 去 本 心。 批 評 時 人 背 棄 道
e.s
義追求虛榮,並指出為虛榮而放棄本心的不合理。
• 使道理更為鮮明,有助加強說服力
ds
11 魚我所欲也

八、修辭手法分析
對比
• 對 比 過 去 和 現 今 人 們 的 分 別,「 鄉 為 身 死 而 不 受 」, 過 去 人 們 寧 死 不
違 背 道 義, 現 在 卻 為 了「 宮 室 之 美、 妻 妾 之 奉、 所 識 窮 乏 者 得 」 等 物
質 享 受 而 放 棄 本 心, 論 證 物 欲 虛 榮 可 使 人 失 去 本 心。 批 評 時 人 背 棄 道

us
義追求虛榮,並指出為虛榮而放棄本心的不合理。

對偶
•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
• 「 如 使 人 之 所 欲 莫 甚 於 生, 則 凡 可 以 得 生 者, 何 不 用 也? 使 人 之 所 惡

排比
ari
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 增強節奏感,使句子整齊、勻稱,增強感染力

• 「 鄉 為 身 死 而 不 受, 今 為 宮 室 之 美 為 之; 鄉 為 身 死 而 不 受, 今 為 妻 妾
t
之 奉 為 之; 鄉 為 身 死 而 不 受, 今 為 所 識 窮 乏 者 得 我 而 為 之 」 運 用 三 句
句式相似的句子指出「身死而不受」, 卻為 「宮室之美」、「妻妾之
奉」、「所識窮乏者得我」等物質虛榮 而「為之」,能加強語氣,突
e.s
出為了物欲而放棄本心的不合理。說明當時人心敗壞的情況。
• 增 強 節 奏 感; 加 強 文 章 氣 勢, 予 人 義 正 詞 嚴、 理 直 氣 壯 的 感 覺, 加 強
感染力,強調文章重點。

間接反復
• 「 鄉 為 身 死 而 不 受, 今 為 宮 室 之 美 為 之; 鄉 為 身 死 而 不 受, 今 為 妻 妾
ds

之 奉 為 之; 鄉 為 身 死 而 不 受, 今 為 所 識 窮 乏 者 得 我 而 為 之 」 運 用 三 句
句式相似的句子,反復指出「身死而不受」, 卻為 「宮室之美」、「妻
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 等物質虛榮而「為之」,凸顯今昔行
為 的 反 差, 批 評 時 人 見 利 忘 義, 加 強 表 達 為 了 物 欲 而 放 棄 本 心 不 合 理
的語氣,
• 加強節奏感,突出道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的感情,增強感染力
12 魚我所欲也

反問
• 「 如 使 人 之 所 欲 莫 甚 於 生, 則 凡 可 以 得 生 者, 何 不 用 也?」、「 使 人
之 所 惡 莫 甚 於 死 者, 則 凡 可 以 辟 患 者, 何 不 為 也?」 反 問 若 人 們 重 視
生 命 多 於 道 義 的 話, 為 何 不 會 為 了 求 取 生 命 和 躲 避 禍 患 而 用 盡 一 切 辦
法,由是強調人們視道義比生命重要,有着捨生取義之心。
•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

us
所 識 窮 乏 者 得 我 與?」 反 問 高 官 厚 祿 對 自 己 的 益 處, 強 調 物 質 不 比 道
義重要,批評人們見利忘義,失去本心。
• 「 是 亦 不 可 以 已 乎?」 反 問 人 們 過 去 寧 死 不 接 受 不 義 的 高 官 厚 祿, 而
現 時 卻 為 了 華 美 的 居 室、 妻 妾 的 侍 奉 和 所 認 識 的 窮 人 感 激 自 己 的 做 法
是否不能停止,從而強調時人見利忘義,失去本心。
t• 加強語氣,強調論點

ari
e.s
ds
13

ds
e.s
tari
魚我所欲也

us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