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2的2

魚我所欲也習作 孟子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孟子如何以比喻說明捨生取義的道理?(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比喻論證
喻體 本體 語句
魚與熊掌 生與義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
也。

※ 道理 :說明道義比生命更重要,當兩者必須犧牲其一的時候,人往往會選擇義而
放棄生命。
※ 作用:這比喻具體地表現人當面對生命和道義的抉擇時,會做出捨生取義之舉的
本心行為,令抽象的道理更容易明白。

2.孟子如何以舉例論證說明人人皆有羞惡之心?(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舉例論證  +  駁論
(事例):嘑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作用:以路上的行人(流浪者)和乞丐這些地位低微的人能堅守本心為例子,
反駁一般人認為只有「賢者」才能捨生取義的想法,強調捨生取義乃人之常情。
對比論證

3.孟子如何以對比論證說明人不應見利忘義?(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的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對比的例子 說明
所欲 作者以生死作對比,說明人們都渴望生而害怕死,但是人
vs 還有比生命更鍾愛的東西,就是義;還有比死亡更令人厭
所惡 惡的東西,就是不義。可見捨生取義是人的本性。
從前格守本心:
時人的心態: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鄉」(從前) 現在失其本心:(受物慾、色慾、虛榮感影響)
vs 「鄉為身死而不受,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今」(現在)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行道之人:嘑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乞人: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行道之人、乞人
↑↑即使面對死亡也要堅持道義
vs
時人:鄉為身死而不受, 今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
時人
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見利忘義
「簞豆」極言食物之少,攸關生死,但過路人和乞丐為了
簞豆(少但重要) 堅守禮義原則,甘願捨棄生命也不接受;相比之下,有些
vs 人面對「萬鍾」的高官厚祿,就不顧禮義接受了。
萬鍾(多而非必 前者的捨生取義對比後者的見利忘義,論證人人本來都有
要) 本心,只是有些人受不住物欲和虛榮的誘惑,失去本心而
已。

4.孟子如何以排比句及反問句加強文章的氣勢?試各舉一例略加說明。(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