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23-24 中四級 中文科 單元三

《魚我所欲也》單元評估 評分參考(1/3/24 更新)

1. 根據《孟子.魚我所欲也》一文,解釋以下文句中粗體字的字的意思。(4 分)
(1) 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 苟: 隨便/輕率 1
(2) 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惡: 憎厭/厭惡 1
(3) 嘑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道: 路/街道/道路 1
(路過/經過 0)
(4) 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識: 認識 1

2. 《孟子.魚我所欲也》用魚與熊掌的比喻,論證甚麼觀點?(2 分)
A 義與生命不能同時得到 A B C D
B 人應捨生取義 ○ ● ○ ○
C 人人皆可捨生取義
D 人要保持捨生取義的本心

3. 《孟子.魚我所欲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一句,孟子是怎樣推論
出來的?(4 分)他想說明甚麼道理?(2 分)

 推論過程:孟子假設如果沒有東西比生命更寶貴,沒有東西比死亡更令人厭惡,那麼

怎樣的生存方法、避過死亡的手段都會有人使用。2 可是事實並非如此,孟

子以此推斷,人之所欲及所惡有甚於生死,就是義與不義,因此生與死應以

義為取捨標準。2 或

人皆愛生存/生命,但有些東西(即義)比生命更珍貴,便寧願放棄生命 / 有

保存生命的方法但不會用 2;人皆厭惡死亡,但有些東西(即不義)﹐比死亡

更厭惡,便寧願不避死亡 / 有避免死亡的方法但不會用 2

(其他合理推論均可給分,最高 4 分)

 道理:人都有捨生取義 1 的本性/本心 1

第 1 頁,共 3 頁
.

4. 孟子在《魚我所欲也》提到「行道之人」和「乞人」的行為。試根據相關內容,比較兩者
的遭遇和他們作出的反應。(4 分)

行道之人 乞人
: :
遭遇
施予者大聲呼喝地 0.5 給他食物 0.5。 施予者用腳踐踏着 0.5 給他食物 0.5。
:
反應
不接受施捨 / 不屑接受這些食物。(2 分)

5. 以下兩句《孟子.魚我所欲也》的引文均運用了甚麼修辭手法?(1 分)又這種手法對論
說觀點有甚麼作用?試以引文為例,略加說明。(2 分)
甲 萬鍾於我何加焉?

乙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 修辭手法: 反 問 (答案須是兩個字)(1 分)

 作用:通過「是亦不可以已乎」一句反問,使文章具有不容反駁的雄辯氣勢 / 氣勢咄

咄逼人1,突出「為之」即接受不義的萬鍾俸祿的不應該 / 接受不問禮義的萬鍾

是不義的行為1。

6. 孟子在《魚我所欲也》中怎樣運用「簞食豆羹」和「萬鍾」的對比說明生與義的關係?試
分析說明。(5 分)

「簞食豆羹」形容食物極少,但攸關生死/能保存生命 1;而「萬鍾」形容俸祿極多,卻

比不上生命的價值/對己沒什麼增益 1。昔日有的人在生與義之間選擇了義,後來卻為了

宮室、侍奉和別人的感激 1,而不問禮義地接受俸祿 1,可見人會因物慾而失去本心 1。

第 2 頁,共 3 頁
7. 根據《孟子.魚我所欲也》一文,判斷以下陳述。(2 分)
無從
孟子認為: 正確 錯誤 判斷
(1) 被物質誘惑而忘卻禮義,是某些人失去本心的原因。 ● ○ ○

(2) 只有少數人能保持本心。 ○ ○ ●

答案分析:(2 分,每分題 1 分)
(1) 正確。孟子提到某些人不分辨是否合於禮義便接受萬鍾俸祿,可能是為了華美的宮室、
妻妾的侍奉或讓認識的窮困者感激自己,可見某些人會因個人物慾而捨棄本心,故陳
述正確。
(2) 無從判斷。孟子認為人人皆有本心,只有賢者能保持本心不喪失,然而孟子沒有說明
賢者只是小部分人,陳述與內容沒有矛盾,故屬無從判斷。

8. 根據以下《孟子.魚我所欲也》的引文,回答所附問題。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
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以下哪一項最能概括以上一段文字的特色?(2 分)
A 氣勢磅礡 A B C D
B 用字精煉 ● ○ ○ ○
C 音韻鏗鏘
D 語氣舒緩

9. 綜合《孟子.魚我所欲也》全文,以下哪些選項與孟子對「本心」的看法相符?(2 分)
 只有賢人才會擁有本心。
 利益可能會使人放棄本心。
 本心指願意舍生取義的志向。
 擁有本心的人不會追求財富。

A  B  A B C D
C  D  ○ ○  ○

試卷完

第 3 頁,共 3 頁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