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8

單元 1  儒家思想(文化單元)

選篇一 《論語》《論仁˙論孝˙論君子》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

班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版邊問題】(見《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二版)頁 4.8~4.12)
1. 仁者對富貴貧賤持甚麼態度?

滕子京被貶謫至巴陵郡,令當地政通人和,百廢俱興,行有餘力,便重修岳陽樓。
2. 仁的中心意義是甚麼?實踐仁的中心意義有何好處?
因為岳陽樓的大觀,前人的著作都已經描寫得很詳盡了。

因為岳陽樓的大觀,前人的著作都已經描寫得很詳盡了。
3. 仁者對生死又有甚麼看法?
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 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 得無異乎?

因為岳陽樓的大觀,前人的著作都已經描寫得很詳盡了。

4. 「無違」包括哪些行為?

陰雨天的時候。描寫了風浪、太陽和星宿的光輝、山嶽、商旅的船隻、老虎的吼
5. 孔子指出當時的人對孝有甚麼看法?孔子是否同意這種看法?

晴天的時候。描寫了平靜、青綠的湖面,湖上的沙鷗、水中的游魚,岸上沙洲的花
6. 君子「不憂不懼」,所依的是甚麼?

「古仁人」無論做官或退隱,都在天下人擔憂前先擔憂,在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

天下人豐衣足食後才快樂。

7. 君子的本質是甚麼?君子要怎樣才能表現這種本質?

不會。從「吾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兩句可看出

作者追求的是古代仁人之心,不會因外在景象的變化而悲喜。

【篇章探究】(見《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二版)頁 4.14~4.17)
1. 試解釋以下句子中標有▲號的字詞,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
(1)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第 2 則) 違:______________

(2) 克己復禮為仁。(第 3 則) 復:______________

(3) 見志不從,又敬不違。(第 7 則) 志:______________

1
(4) 過則勿憚改。(第 9 則) 憚:______________

(5) 君子義以為質。(第 14 則) 質:______________

(6) 君子病無能焉。(第 15 則) 病:______________

2.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寫成白話文。

(1)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第 3 則)
「古仁人」無論做官或退隱,都在天下人擔憂前先擔憂,在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

天下人豐衣足食後才快樂。

(2) 不敬,何以別乎?(第 6 則)
人」無論做官或退隱,都在天下人擔憂前先擔憂,在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

業、天下人豐衣足食後才快樂。

(3)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第 12 則)
人」無論做官或退隱,都在天下人擔憂前先擔憂,在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

業、天下人豐衣足食後才快樂。

3. 為何「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論仁》第 1 則)?日常生活中有
甚麼例子可以證明這個觀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試判斷以下陳述,塗滿與答案相應的圓圈;每道分題限選一個答案。
從《論仁》第 1 則「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一句說明:

正確 錯誤 無從
判斷
(1) 仁者天性喜愛仁德,在任何環境中都能心安理得 ○ ○ ○
地堅守「仁」,而智者因認識到仁德對自己的好處
故以「仁」為利。
(2) 仁者因為更能認識實行仁德對自身有利,所以 ○ ○ ○

2
其境界高於智者。

5. 以下是《論仁》第 2 及 4 則的分析,試填寫合適的答案。

第 2 則說明了仁者對__________及_________的態度。仁者____________,只

會用正當的手法來得到富貴,絕對不會接受用__________________得來的富貴。仁

者不會__________貧賤,安於貧苦,絕對不會用不當手段來擺脫貧賤。當中「君子

去仁,惡乎成名?」運用了反問的修辭技巧,作用是: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一句中的「無終食之間」運用了 ○ 對比 表示____
_________。 ○ 借喻
○ 借代
第 4 則說明仁者會捨生取義,不會為保全性命而損 ○ 暗喻 害______

_____________,寧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要成全仁德。我認為這種做法值

得尊敬,因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根據《論仁》第 3 則,回答以下問題。

(1) 顏淵問孔子實踐仁的具體方法是甚麼,孔子怎樣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試根據「克己復禮為仁」一句,說明孔子心目中「仁」和「禮」的關係是怎樣的。
「古仁人」無論做官或退隱,都在天下人擔憂前先擔憂,在政通人和、百姓安

居樂業、天下人豐衣足食後才快樂。

(3) 有人認為「克己復禮」是以外在的「禮」約束自己以達仁德,但孔子卻說「為仁由

己」,兩者存在矛盾嗎?

「古仁人」無論做官或退隱,都在天下人擔憂前先擔憂,在政通人和、百姓安

居樂業、天下人豐衣足食後才快樂。

3
7. 根據《論孝》第 5 則,回答以下問題。

(1)「子夏問孝。子日:『色難!』」(《為政.第二》)中,孔子的回應與本則的哪一
點相呼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孔子認為在父母去世後,子女應如何表達孝意?你認為這看法適合現今社會
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論孝》第 6 則中,孔子將飼養犬馬與甚麼作比較?試說明當中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孔子在《論孝》第 7 則中指出當父母有過錯時,子女應怎樣做?這是否與《論孝》第 5
則中「無違」的觀點矛盾?試談談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孔子在根據《論孝》第 8 則中指得知「父母之年」後有兩種心情,「一則以喜,一則以


懼」。試分別說明「喜」與「懼」的原因,並指出所暗示的道理。

原因

道理:

4
11. 根據《論孝》第 5 至 8 則,以下哪些是孔子對孝的看法?
① 事奉雙親要謹慎行事。
 善體親心,嚴守禮制。
 子女應當為父母分憂。
 不宜對父母流露忿怨。
 宜把握時間克盡孝道。
A  A B C D
B  ○ ○ ○ ○
C 
D 以上皆是

12. 孔子在《論君子》篇中提到君子的不同特質,試完成下表。

君子的特質
儀容
交友標準
面對過錯的態度
說話態度
行事
心境

13.「仁者」與「君子」的意思及特質非常相似,試綜合全文,指出兩者在「做人處世態度」
和「對義利的選擇」兩方面的相同之處。

(1) 做人處世態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 對義利的選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論語》一書為語錄體,試根據以下甲、乙兩段引文,說明其在形式、用字遣詞及語調
三方面的特色。

甲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第 11 則)
乙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第 15 則)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本文通過孔子的話語及他與學生的對話,闡述了儒家甚麼重要的觀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較閱讀】(見《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二版)頁4.17~4.18)
1. 細閱以下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的引文,回答問題。

(1) 綜合《論君子》內容,君子與小人有何區別?試從心境、處事、自律三方面作比
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據上述引文,藺相如和廉頗是「君子」還是「小人」呢?試析述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2. 試閱讀鄂公《義丐》一文,回答所附問題。

(1) 孔子在《論仁》中言及仁者「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你認為《義丐》中的女丐是
「仁者」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義丐》跟《論仁.論孝.論君子》同樣說明理想人格的境界。兩文在表達形式上相
同嗎?試簡述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漢語知識】(見《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二版)頁4.19~4.21)
試找出下列句子中附着重號字詞的詞義。

句子 詞義
(1) 能 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第四)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第 15 則)

(2) 之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第 2 則)

雖之夷 狄,不可棄也。(《子路》第十三)

生,事之以禮。(第 5 則)

(3) 為 克己復禮為仁。(第 3 則)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第 3 則)

7
(4) 惡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第 2 則)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第 2 則)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第 12 則)

(5) 過 過則勿憚改。(第 9 則)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第 13 則)

(6) 處 不可以久處約。(第 1 則)

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第 2 則)

(7) 去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第 2 則)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第 2 則)

(8) 求 無求生以害仁。(第 4 則)

君子求諸己。(第 16 則)

試解釋以下句子中「以」字的意義和用法。
1. 無求生以害仁。(第 4 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第 8 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君子義以為質。(第 14 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第 14 則)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試解釋以下句子中「是」字的意義和詞性。

句子 意義 詞性
1.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第 2 則)

2. 造次必於是。(第 2 則)

3.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第 6 則)

試判斷以下句子中「哉」字的語氣,在相應的空格內加 ✓,並寫出詞義。
句子 表示感歎 表示反問 詞義
1. 而由人乎哉?(第 3 則)

2. 君子哉!(第 14 則)

單元 1  儒家思想(文化單元)
選篇一 《論語》《論仁˙論孝˙論君子》
課本練習參考答案
【版邊問題】(見《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二版)頁 4.8~4.12)
1. 仁者對富貴貧賤持甚麼態度?

仁者希望得到富貴、遠離貧賤,但不接受以不正當的手段去得到富貴或擺脫貧賤。
2. 仁的中心意義是甚麼?實踐仁的中心意義有何好處?
仁的中心意義是克己復禮,即克服一己私慾,使言行合乎禮的標準。實踐到克己復

禮的話,天下的人就會把你稱作「仁者」。
9
3. 仁者對生死又有甚麼看法?
仁者認為仁義的價值重於個人生命,因此在生死關頭,仁者會為成全仁德而犧牲

生命。

4. 「無違」包括哪些行為?

依照禮節事奉在生的父母,並在父母死後依照禮節來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5. 孔子指出當時的人對孝有甚麼看法?孔子是否同意這種看法?

當時的人認為孝就是養活父母。孔子並不認同這種看法。

6. 君子「不憂不懼」,所依的是甚麼?

君子所以能「不憂不懼」,正是因為他凡事依禮而行,沒有做過不合乎仁義的事,

問心無愧,因此內心不會憂愁和膽怯。

7. 君子的本質是甚麼?君子要怎樣才能表現這種本質?

君子的本質是以義為本。君子可通過禮來規範行為以實行義,用謙遜的言語來表現

義,以及用信實不欺的態度使義得以完成。

【篇章探究】(見《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二版)頁 4.14~4.17)
1. 試解釋以下句子中標有▲ 號的字詞,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
(1)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第 2 則) 違: 背離

(2) 克己復禮為仁。(第 3 則) 復: 回復

(3) 見志不從,又敬不違。(第 7 則) 志: 心意、心志

(4) 過則勿憚改。(第 9 則) 憚: 害怕、畏懼

(5) 君子義以為質。(第 14 則) 質: 本質、本性

(6) 君子病無能焉。(第 15 則) 病: 擔憂

2.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寫成白話文。

(1)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第 3 則)
克服一己私慾,使言行合乎禮的標準就是仁。一旦克己復禮,天下人都會稱

許你是仁人。

10
(2) 不敬,何以別乎?(第 6 則)

如果不尊敬父母,那麼用甚麼區別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呢?

(3)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第 12 則)

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並不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的行事卻相反。

3. 為何「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論仁》第 1 則)?日常生活中有甚
麼例子可以證明這個觀點?
因為「不仁者」缺乏仁義修養,不能長時期忍受窮困,自然會為非作歹。同時,由於

缺乏修養,一旦長久處於安樂環境中,便會變得驕奢淫逸。社會上一些沒有修養而

又長期處於貧窮狀況的人,容易淪為歹徒,搶劫他人;也有一些人不思進取,生活

奢侈浪費,最後敗盡家財,無法挽救。可見「不仁者」無法長居窮困和安樂之中。

4. 試判斷以下陳述,塗滿與答案相應的圓圈;每道分題限選一個答案。
從《論仁》第 1 則「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一句說明:
正確 錯誤 無從
判斷
(1) 仁者天性喜愛仁德,在任何環境中都能心安理 ● ○ ○
得地堅守「仁」,而智者因認識到仁德對自己
的好處,故以「仁」為利。
(2) 仁者因為更能認識實行仁德對自身有利,所以 ○ ● ○
其境界高於智者。

5. 以下是《論仁》第 2 及 4 則的分析,試填寫合適的答案。

第 2 則說明了仁者對 富貴 及 貧賤 的態度。仁者 樂天知命 ,只會用

正當的手法來得到富貴,絕對不會接受用 不當手段 得來的富貴。仁者不會 逃

避 貧賤,安於貧苦,絕對不會用不當手段來擺脫貧賤。當中「君子去仁,惡乎成

名?」運用了反問的修辭技巧,作用是:肯定君子行事時必定以「仁」為原則,目的

是維護君子的聲譽 。

11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一句中的「無終食之間」運用了 ○ 對比
● 借喻 ,
表示 極短的時間 。
○ 借代
第 4 則說明仁者會捨生取義,不會為保全性命而損害 ○ 暗喻
仁德 ,寧可 犧牲性命 也要成全仁德。我認為這種做法值得尊敬,因為:這種做

法並不是為了替自己謀取利益,而是出於對道德理想的追求,為天下人伸張正義,

充分表現了仁者無私無畏的高尚人格及情操。(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6. 根據《論仁》第 3 則,回答以下問題。
(1) 顏淵問孔子實踐仁的具體方法是甚麼,孔子怎樣回答?
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2) 試根據「克己復禮為仁」一句,說明孔子心目中「仁」和「禮」的關係是怎樣的。
孔子認為仁是人格修養的最高標準,禮是人的言行規範,只要人能夠克制一

己之欲,言行合乎禮,就能達到人格修養的最高標準。

(3) 有人認為「克己復禮」是以外在的「禮」約束自己以達仁德,但孔子卻說「為仁由
己」,兩者存在矛盾嗎?
沒有矛盾。「禮」固然可指外在的禮儀,但其本質卻是從心而發的辭讓恭敬之

心,這些本心是否能發揮出來,全由自己作主,故兩者沒有矛盾。

7. 根據《論孝》第 5 則,回答以下問題。

(1)「 子夏問孝。子日:『色難!』」(《為政.第二》)中,孔子的回應與本則的哪
一點相呼應?
孔子的回應與本則的「事之以禮」相呼應,表示事奉父母要和顏悅色,依照禮

節而行。

(2) 孔子認為在父母去世後,子女應如何表達孝意?你認為這看法適合現今社會
嗎?
孔子認為在父母去世後,子女應依照禮節來埋葬他們,祭祀他們。我認為這

看法適合現今社會。當父母親去世後,為人子女的會根據禮節為父母進行出

殯及殮葬儀式,亦會於家中安放神位以供拜祭,或於清明重陽等節日上山祭

祀,表達子女對父母親的敬意。╱我認為這看法不適合現今社會。現在有些子

12
女會為去世的父母進行火葬、海葬等儀式,而且基於一些宗教原因,為人子

女的或已不會進行祭祀禮節,改以禱告形式紀念父母。(學生自由作答,言

之成理即可。)

8. 《論孝》第 6 則中,孔子將飼養犬馬與甚麼作比較?試說明當中的道理。
孔子將飼養犬馬與孝養父母作比較,指出飼養犬馬只需養活牠們,而行孝不僅要

養活父母,更應孝敬父母。

9. 孔子在《論孝》第 7 則中指出當父母有過錯時,子女應怎樣做?這是否與《論孝》第 5
則中「無違」的觀點矛盾?試談談你的看法。
子女應該「幾諫」。兩個觀點並沒有矛盾。孔子指出「無違」是說事奉雙親要謹慎行事,

不可做出違反禮制的事情,而陷父母於不義。「事父母幾諫」是說子女要本着孝敬之

心設法勸諫父母,避免他們陷入不義的處境。子女的態度要恭敬和順,言辭要委婉

含蓄,這就符合禮節的規定,孔子的這兩個觀點相輔相成,並無矛盾。

10. 孔子在根據《論孝》第 8 則中指得知「父母之年」後有兩種心情,「一則以喜,一則以


懼」。試分別說明「喜」與「懼」的原因,並指出所暗示的道理。
原因
喜 父母得享高壽,為人子女可以克盡孝道,享受天倫之樂。

懼 父母年事已高,不久於人世。為人子女能盡孝的時日無多。

道理:子女要珍惜與父母相處的時光,好好把握機會孝順父母。

11. 根據《論孝》第 5 至 8 則,以下哪些是孔子對孝的看法?


 事奉雙親要謹慎行事。
 善體親心,嚴守禮制。
 子女應當為父母分憂。
 不宜對父母流露忿怨。
 宜把握時間克盡孝道。
A  A B C D

13
B  ○ ○ ● ○
C 
D 以上皆是

12. 孔子在《論君子》篇中提到君子的不同特質,試完成下表。

君子的特質
儀容 莊重,具威嚴,使人敬畏。
交友標準 不與德行不如自己的人交往。
面對過錯的態度 勇於改正,自我反省。
說話態度 避免言過其實。
行事 講求「義」,嚴於律己,待人寬容,只憂慮自己是否有本

領,卻不要求別人,助人為善,不願與人為惡。
心境 寬廣舒泰,不憂不懼。

13.「仁者」與「君子」的意思及特質非常相似,試綜合全文,指出兩者在「做人處世態度」
和「對義利的選擇」兩方面的相同之處。
(1) 做人處世態度:處事嚴謹認真,待人忠誠無欺,行為合禮。

(2) 對義利的選擇:重義輕利,不會為利益而損害「仁」。

14.《論語》一書為語錄體,試根據以下甲、乙兩段引文,說明其在形式、用字遣詞及語調
三方面的特色。

甲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第 11 則)
乙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第 15 則)

14
形式方面,本文以記錄簡短的談話和問答為主,如引文甲記錄孔子答司馬牛的話,

並以章節形式編排,如引文甲出自《顏淵》第十二,引文乙出自《衞靈公》第十五,章

節之間不一定有內容上的聯繫,沒有嚴謹的結構。用字遣詞方面,本文文字精煉,

寓意深遠,如以「不憂不懼」四字概括君子之道,「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

也」兩句則富有啟發性和哲理性。語調方面,語錄體多用語氣詞,切合說話人的性格

感情,如引文乙句末的「也」字,表現了君子應注重於個人能力學問,而非他人理解

與否的堅決語氣,使文章讀來有聲調鏗鏘而紆徐不迫之感。

15. 本文通過孔子的話語及他與學生的對話,闡述了儒家甚麼重要的觀念?
本文通過孔子的話語及其與學生的對話,概括了儒家有關「仁」、
「孝」和「君子」的重

要理論,《論仁》各則剖析了「仁」的特點,《論孝》各則闡述了行孝的方法和態度,

《論君子》各則指出了「君子」的特質,表現了儒家立身處世的基本概念,即以內心的

修養去私慾為根本,以「仁」為根本,使人的一切言行能合乎禮義的規範,這樣便可

以成為「君子」。

【比較閱讀】(見《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二版)頁4.17~4.18)
1. 細閱以下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的引文,回答問題。
(1) 綜合《論君子》內容,君子與小人有何區別?試從心境、處事、自律三方面作比
較。
心境方面,君子重義,不計較個人利害,故心境常常保持舒泰;小人重利 ,

患得患失,所以心境常常憂愁。

處事方面,君子以義為先,成全別人的好事,助人為善;小人則以利先行 ,

存心不仁,導人向惡。

自律方面,君子要求自己行仁道,待人寬而律己嚴;小人則要求別人行仁

道,疏於責己,待人嚴苛。

(2)根據上述引文,藺相如和廉頗是「君子」還是「小人」呢?試析述之。

藺相如能拋開私怨,以國家大局為重,可見他重義而不計個人利益,及後又不

計前嫌,與廉頗結為刎頸之交,顯示他待人寬容,故藺相如具君子特質。至於

15
廉頗在知道藺相如「先國家之急而後私讎」後,感到慚愧,並負荊請罪,可見他

勇於認錯、改過,同樣具有君子特質。故兩人皆為君子。

2. 試閱讀鄂公《義丐》一文,回答所附問題。

(1) 孔子在《論仁》中言及仁者「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你認為《義丐》中的女丐是
「仁者」嗎?
文中的女丐是一個「仁者」。她在貧困中也不忘仁義,盡力照顧妹妹衣食,天寒

時更除下自己的衣服覆蓋其妹,為妹保暖。她又不貪財,把軍官給她的銀票轉

送給更有需要的老婦,面對軍士欲以四十千錢買其妹妹作為女兒,她亦堅決

不肯。她這些行為正合乎仁者不會以不正當方法取得財富地位,寧願安於貧賤

的做法。

(2)《義丐》跟《論仁.論孝.論君子》同樣說明理想人格的境界。兩文在表達形式上相
同嗎?試簡述之。
不相同。《義丐》以記敍形式,通過敍述一名女丐在漢口行乞的三個片段,將女

丐身處貧賤之境,但仍能保持高尚的品格,將理想人格的特質以女丐的行為表

現出來。
《論仁.論孝.論君子》則以論述的形式,通過孔子的話語及與學生的

對話,闡述仁者、孝者及君子的理想人格、特質。

【古漢語知識】(見《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二版)頁4.19~4.21)
試找出下列句子中附着重號字詞的詞義。

句子 詞義
(1) 能 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第四) 可以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第 15 則) 本領

(2) 之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第 2 則) 的

雖之夷 狄,不可棄也。(《子路》第十三) 往

生,事之以禮。(第 5 則) 指代父母

(3) 為 克己復禮為仁。(第 3 則) 就是

16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第 3 則) 實踐

(4) 惡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第 2 則) 厭惡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第 2 則) 怎樣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第 12 則) 壞事

(5) 過 過則勿憚改。(第 9 則) 犯錯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第 13 則) 超過

(6) 處 不可以久處約。(第 1 則) 居於、置身於

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第 2 則) 接受

(7) 去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第 2 則) 擺脫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第 2 則) 離開、抛棄

(8) 求 無求生以害仁。(第 4 則) 保全

君子求諸己。(第 16 則) 要求

試解釋以下句子中「以」字的意義和用法。

1. 無求生以害仁。(第 4 則)

意義:而;用法:連詞,表示承接。

2.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第 8 則)

意義:因為;用法: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

3. 君子義以為質。(第 14 則)
意義:把;用法:介詞,表示所處置的對象。

4. 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第 14 則)

意義:用╱依靠;用法: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的工具及憑藉。

17
試解釋以下句子中「是」字的意義和詞性。

句子 意義 詞性
1.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第 2 則) 富與貴 代詞

2. 造次必於是。(第 2 則) 仁道 代詞

3.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第 6 則) 只 助詞

試判斷以下句子中「哉」字的語氣,在相應的空格內加 ✓,並寫出詞義。

句子 表示感歎 表示反問 詞義
1. 而由人乎哉?(第 3 則) ✓ 嗎

2. 君子哉!(第 14 則) ✓ 啊

1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