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五 中美文化差异——基于小说《喜福会》

《喜福会》是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于 1989 年出版。小说围绕四对


母女展开——母亲皆为来自中国的一代美国移民,而女儿们则是土生土长于美
国的二代移民。作者以“母女关系”为切入口,拨开两代人矛盾背后的价值观
差异,探索了儒家思想与美国精神的冲突与融合,展现了异质文化间独特的张
力。
书中的女儿们“只有皮肤和头发是中国的,内心完全是美国制造”,从女
儿们对母亲的评价中能窥见中美文化间的巨大差异。“中国人有一些微妙的表
达方式,可以利用含糊的语意,让话语听起来更委婉。对这种根本就搞不清的
事情,我从来都记不住。”1向来习惯直白地表达的女儿无法理解委婉的表述,
这直接导致了母亲与女儿从未真正理解过彼此。
这可以作为一个基本前提来理解美国对于儒家思想的种种评价,由于表达
方式与语言的不同,未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美国人可能无法真正理解儒家观念。
虽然有像本杰明·富兰克林、托马斯·杰斐逊这些开国元勋那样,尊重中国传
统、热爱中国人民的知识分子。但也有很多人看不起中国传统。万百安教授曾
提到:“大多数美国民众或者说美国社会的主流观点,对于中国哲学思想是存
在误解的。美国人更多的是借用孔子或其他中国哲学家的某句话,为自己的观
点服务。比如,已故的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安东宁·斯卡利亚就表达了美国人
对中国哲学的一种普遍误解,即将其视为’签语饼里的神秘格言’。但在现实
生活中,中国哲学是富有说服力的论证和细致的分析”。2
对于家庭的管理方式,两种文化间有较大的差异。在女儿眼中,“中国式
家庭”是充满控制的,而“美国的方式”则是更加看重个人意志。“我没有丝
毫挪动,因为心意已决,自己不必再照母亲说的做。我不是她的奴隶,而且这
里也不是中国。” 在女儿看来,父母和孩子是两个不同的生命实体,母亲不允
许干涉她们的生活,这被认为是对隐私的侵犯。然而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控
制似乎强许多,儒家倡导的“孝”的概念中也蕴含着顺从父母意志的含义。小
家的管理模式或许也折射出了中美两国自古以来的国家管理模式。
我们知道,越辽阔的疆域也越难控制,中国疆域辽阔且还维持着长期的大
一统,需要强大的凝聚力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故发展出了精细复杂的官僚
体系,将庞大的中国捆在了一起。
比如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中书
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
行。下设吏、户 礼兵 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3这之外还有九
寺五监,以及管理军队的十二卫。为了监察这么多干部,又设立了有监察权的
御史台。同时中国还有延续长达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以儒家为纲领,促进
全社会的人学习四书五经以参加考试选拔、参与政权。这样的历史使得“强控
制”与儒家观念渗透到每个人血液中,也渗透到“小家”的管理上。
而美国的国家建构则与中国彻底不同,有学者认为,美国有着“反国家主
义”的国家观。“它把中央集权视为洪水猛兽,处处对之进行提防。”4在国家

1
《喜福会》谭恩美
2
《你知道美国最高法院门楣上有孔子像吗?》中新社编辑 陈孟统

3
《中外历史纲要上》P39
4
《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 30 讲》刘瑜
结构上,美国实行的为‘平行权力’结构,不同于中国的上下等级结构。即使
属于一个国家,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依旧各有自己的权力领地。这就像书中女儿
们认为的:虽然是一家人,但并不代表我需要照母亲说的做。
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环境下长大的女儿也并非完全赞同这种自由。“直
至后来,我才发现美式观点存在一个严重的缺陷,那就是选项太多,所以容易
把人搞糊涂了,继而做出错误的选择……有太多事情需要思考,太多需要抉择。
每个决定都会改变生活的轨迹。” 这是自由主义下的一代普遍面临的精神危机。
就像存在主义所说,当人站在悬崖边时,惧怕的并不是悬崖本身,而是自己有
一跃而下的自由。人们对自己的自由产生了恐惧和焦虑,太多的选择将人置于
了无依之地,不知去往哪里。这时,儒学不失为一种解决方式,它强调的秩序
观念或许能帮助人理清内心的秩序,使人感到有所依傍。

六 儒学与宪政
在上一阶段中,我们以《喜福会》为文本基础,探讨了两种文化的差异与
背后折射的国家管理观念。这一阶段,我们将了解美国最高法院大楼建造的背
景及设计者的意图,探讨儒学与美国宪政如何相互补充。
美国最高法院建成于 1935 年。二十世纪初期,美国学者对儒学总体呈现出
两种态度:第一种是深受马克思·韦伯的“儒学阻碍中国现代化转型”的观念
所影响,认为它不如西方的基督教,是中国发展停滞的原因;第二种则是以汉
学家顾立雅(H.G. Greel)为代表,肯定了儒学的价值,并认为孔子是人类历史
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顾立雅在《孔子与中国之道》一书中详细考察了儒家思
想,认为其对于启蒙运动具有建设性意义。与此同时,张君劢等大批中国儒家
学者在这一时期移民至美国,在美国进行相关研究,出现了许多致力于研究中
国和儒学的机构,如哈佛大学的费正清学院等。
美国最高法院官网中的建筑信息提到:
Too often, visitors do not see the corresponding pediment and columns
on the east side. Here the sculpture group is by Hermon A. MacNeil, and the
marble figures represent great lawgivers, Moses, Confucius, and Solon...
The architrave bears the legend: "Justice the Guardian of Liberty." 5
雕塑的设计者 MacNeil 提交的建筑说明中解释道:
Law as an element of civilization was normally and naturally derived or
inherited in this country from former civilizations. The “Eastern
Pediment” of the Supreme Court Building suggests therefore the treatment
of such fundamental laws and precepts as are derived from the East. Moses,
Confucius and Solon are chosen as representing three great civilizations
and form the central group of this Pediment. 6
由此可见,设计者肯定了孔子的历史地位,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孔子的儒
家道德观念有利于守卫社会正义。同时,孔子作为东方代表出现于美国法院门
楣之上,也体现了美国法律汲取了东方文明的思想,多元且包容。

5
https://www.supremecourt.gov/about/buildingfeatures.aspx
6
https://hermonatkinsmacneil.com/2010/08/07/moses-confusius-and-solon-at-supreme-court/
《美国宪政与中国儒学:制度与文化的关系及其发展》一文中提到:儒学是
一种政治哲学,是仁政,强调人和动物的区别,使人从动物的状态中摆脱出
来,也就是所谓的“人性善”。7制度设计的前提是人在操纵制度,故需要对操
作者提出“仁”的要求。其中巨大的道德力量有助于良政善治和世俗社会。

7
http://law.suda.edu.cn/27/1c/c1055a10012/page.htm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