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6

新高中中國文學(第三版)教師手冊(答案及語譯)

2 楚辭‧九章‧涉江
指定篇章
預習 (頁 41)
1 騷體/戰國
2 高帽
長劍
夜明珠
美玉
3 (填地圖題)
4 C 被貶
5 B 哀愁

語譯 (頁 43)
《楚辭˙九章˙涉江》
【第 1 段】我從小喜愛這奇偉的服飾,年紀大了,志趣卻永不衰減。腰間佩着
長劍,頭上戴着高高的帽子。披着夜明珠,佩着寶玉。舉世混濁,沒有人瞭解我,
我要高飛遠走,一眼也不回顧。駕着有角的青龍,以無角的白龍作兩側的驂馬,我
要和帝舜同遊美麗的瑤圃。登上崑崙山,服食玉樹的花朵。我彷彿與天地一般長壽,
與日月一樣光明。感歎楚國竟沒有人真正瞭解我,清晨我將渡過江、湘,往南方去。
【第 2 段】登上鄂渚回望故土,迎着秋冬的餘風而悲歎神傷。我解下駕車的馬,
任馬兒緩行於水濱山崗,把車子停放在方林。我乘坐舲船,逆着沅水往上走,船夫
一起舉槳,拍擊着水波。船緩緩地移動,沒有前行,停滯在迴旋的水流中。清晨我
從枉陼出發,黃昏時才止宿於辰陽。只要我的心志正直,就算被放逐到遠方又何妨?
【第 3 段】進入漵浦我徘徊遲疑,迷惑不知往何處去。山林幽深陰暗,原是猿
猴的居所。山勢高峻,遮住了日光,山下陰晦而多雨。霰雪紛紛,無邊無際,雲霧
霏霏,瀰漫了整個天空。哀歎我一生沒有甚麼歡樂,孤獨地身在這深山之中。但我
決不會改變心意隨波逐流,固然將會終身愁苦困頓。
【第 4 段】接輿削髮裝瘋,桑扈裸體而行。忠臣不一定為世所用,賢人也不一
定受重用。伍子胥忠君報國卻遭殺身之禍,比干力諫紂王卻被剁成肉醬。自古以來
都是這樣,我又何必怨恨今人的昏庸!我將堅守正道而毫不猶豫,固然會陷於層層
黑暗之中,困苦終身。

© 天行教育出版(香港)有限公司, 2020 1
新高中中國文學(第三版)教師手冊(答案及語譯)

【第 5 段】尾聲︰鸞鳥、鳳凰日漸遠離,燕子、麻雀、烏鴉和喜鵲卻在殿堂築
巢。露申和辛夷枯死在叢林中。腥臊之物並用於前,芳香之物卻不得接近。陰陽顛
倒,只怪自己生不逢時。我滿懷忠信,卻如此失意惆悵,恍惚中我將遠行了。

內容分析 (頁 47)
小提問 1 參考答案(頁 47)

蘭花,因為蘭花高雅脫俗,挺拔的莖部好比高潔之士不隨俗的氣質。∕蓮花,因為蓮花出淤泥而不
染,色澤淡雅,好比高潔的志向。∕百合花,因為百合花雪白無瑕,具有高潔的品格。
(自由作答)

小提問 2 參考答案(頁 48)

(自由作答)

寫作技巧欣賞 (頁 49)
小提問 3 參考答案(頁 50)

文學上富浪漫主義色彩的作品多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像和
誇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或渲染氣氛。現今社會:指充滿感性氣氛的人、事、環境等,多指愛情。

小提問 4 參考答案(頁 51)

(自由作答)

小提問 5 參考答案(頁 53)

交代作者到達了目的地,為上文艱苦行程作一小結,並開展下文描述漵浦的惡劣環境,起了承先啟
後的作用。

小提問 6 參考答案(頁 53)

句式長短不一,可避免因格式而限制詩意。此外,句式的長短能配合作者感情的抒發。

課後練習 (頁 55)
【課後練習題 1 參考答案】

 打扮奇異:「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被明月兮佩
寶璐」,屈原穿着異於世俗的奇偉之服,他身佩長長的寶劍,頭戴高高的帽子,背上披上明珠,
胸前掛着美玉。

【課後練習題 2 參考答案】

 駕馭神獸,與帝舜同遊瑤圃︰「駕青虯兮驂白螭,吾與重華遊兮瑤之圃」,兩句引用了神話傳
說。「虯」和「螭」分別是傳說中有角和無角的龍;「瑤之圃」是神話中崑崙山上盛產美玉的

© 天行教育出版(香港)有限公司, 2020 2
新高中中國文學(第三版)教師手冊(答案及語譯)

花園,屈原想像自己駕馭傳說中的青虬、白螭,與帝舜同遊瑤圃,在崑崙山進食玉樹花朵,以
至與天地日月比壽齊光,富有浪漫主義色彩。

【課後練習題 3 參考答案】

 忠而被逐,失意惆悵︰「欸秋冬之緒風」,寫秋冬北風凄冷,萬物搖落,暗示了屈原被讒佞陷
害,並反映了屈原被迫離開故都的愁苦心情。
 留戀故都,不忍遠去︰「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疑滯」,描寫了屈原沿江上溯行舟,船隻
停滯不前,迴旋於水中的狀況,同時亦投射了屈原不忍離國,徘徊不前的心情。

【課後練習題 4 參考答案】

 「露申」、「辛夷」比喻哪類人:「露申」、「辛夷」均是香草,作者用以比喻賢臣。

【課後練習題 5 參考答案】

 我同意一心的看法。
 屈原在文中書寫楚地方言,別國讀者未必會明白部分詞語的意思,或不能準確清晰地掌握文中
所表達的意思和流露的情感,容易有誤讀的情況出現。

 我不同意一心的看法。
 楚辭的獨有風格:運用楚地方言寫作,使文章形成濃厚的地方色彩,是楚辭獨有的寫作風格。
 凸顯屈原愛國形象:運用楚地方言,使篇章具有南方楚國特色,凸顯屈原忠君愛國的形象。
學生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即可給分。

【課後練習題 6 參考答案】

《蒹葭》 《涉江》

創作年代 周 (b) 戰國

作品體裁 (a) 詩經 楚辭

句式特點 四言為主,五言作結,句式整齊 (c) 長短不一,以六、七言為主

語言風格 用字淺白,近乎口語 (d) 夾雜大量楚國方言、地名和風物

【課後練習題 7 語譯】

《七哀》
皎潔的月亮映照高樓,月光流動徘徊不去。
樓上的少婦滿懷憂愁,傷心歎息着無盡哀愁。
請問誰在歎息?自說是遊子之妻。
丈夫遠行超過十年,我總是獨守空房。
你就像清路上的飛塵,我像濁水中的泥。
一浮一沉形態位置迴異,何時才能結合?

© 天行教育出版(香港)有限公司, 2020 3
新高中中國文學(第三版)教師手冊(答案及語譯)

我甘願化作一陣西南風,從遠方投入你的懷抱。
你的襟懷總是不打開,我還有甚麼可依靠?
【課後練習題 7 參考答案】

(a) 《涉江》中的屈原與《七哀》中的思婦遭遇的相似之處:
 兩者均忠而見棄,寄托作者懷才不遇之情。
(1) 《涉江》
 「鸞鳥鳳凰,日以遠兮。……陰陽易位,時不當兮」,作者以「鸞鳥」、「鳳凰」、「露申」、
「辛夷」等美好事物比喻賢臣君子;又以「燕雀」、「烏鵲」、「腥羶之物」比喻讒佞小人,
按照常理,前者應當執掌朝政,後者應被排斥於朝廷之外,可是如今卻剛剛相反,反映賢人被
逐,不為君主欣賞。
(2) 《七哀》
 「借問歎者誰?自云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獨棲」,寫思婦十多年守候夫君,卻被丈夫
拋棄,詩人以婦人的故事,寄寓賢士忠臣不被統治者賞識,鬱鬱寡歡。

(b) 《涉江》中反映屈原的性格特點:
 固執:「苟余心其端直兮,雖僻遠之何傷?」、「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余將董道而不豫
兮」,屈原雖遭放逐,身處荒涼偏僻之野,仍不斷重申個人意志,表現堅貞不屈的決心。
屈原和《七哀》中思婦性格特點的相同之處:
 堅執:「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思婦的丈夫離開她已逾十年,使她常感到孤寂,但她並
未淡忘,情感反而更深厚,思婦訴說願永遠跟隨丈夫之願,顯示其矢志不渝的堅執性格。
 如學生別有體會,言之成理,即可給分。

© 天行教育出版(香港)有限公司, 2020 4
新高中中國文學(第三版)教師手冊(答案及語譯)

名篇導讀 1 楚辭‧九章•橘頌
語譯 (頁 57)
《楚辭‧九章•橘頌》
天地孕育的美好果樹,這橘樹生來就適應這裏。天性堅定不移,生長在南方的
楚國。根深柢固不易遷徙,更意志專一。翠綠的葉子,素白的花,盛放氣息令人欣
喜。層層重疊的繁枝,尖利的刺,長滿圓圓的果實。青色和黃色的果實混雜,色彩
明亮斑斕。純淨鮮明的外皮,潔白的果肉,好像可以托負重責的君子。枝葉茂盛且
修飾得體,美好而不難看。
年幼時的志向,與衆不同。獨立不變的品格,怎不使人愛好?堅定不移的品格,
心胸開闊而無私欲。遠離世俗獨來獨往,橫渡而不隨波逐流。謹慎不輕率,始終不
犯過失。堅守道德毫無私心,可與天地相比啊。 願在萬物凋謝的時候,與你成為
知己。外表美麗,但不放縱,正直而有紋理。年紀雖輕,可成為良師榜樣。品行好
比伯夷,可成為榜樣啊。

理解 (九章橘頌)(頁 59)
【九章橘頌理解題 1 參考答案】

詠物詩

【九章橘頌理解題 2 參考答案】

相關詩句 橘的外形

「深固難徙」 根︰深、固

「綠葉素榮」 葉︰(a) 翠綠色


花︰白色

「曾枝剡棘」 枝︰(b) 繁
棘︰(c) 尖

「圓果摶兮」 果︰(d) 既多且圓、外皮色澤純淨鮮明


「精色內白」

【九章橘頌理解題 3 參考答案】

作者以伯夷義不食周粟這一忠心不二的行徑比喻橘樹有同樣的節氣,作者亦以此為榜樣,表明自己
有高潔的品格。

© 天行教育出版(香港)有限公司, 2020 5
新高中中國文學(第三版)教師手冊(答案及語譯)

【九章橘頌理解題 4 參考答案】

(a) 紮根故國、忠貞不渝的愛國情懷
(b) 特立獨行、懷德自守

【九章橘頌理解題 5 參考答案】

四/兮

導賞問題 (頁 60)
【九章橘頌導賞題 1 參考答案】

屈原以奇異服飾象徵高尚的情操:
 表示自己人格高尚,與別不同:「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
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寶璐」,屈原一身奇服,包括寶劍、高帽、明珠、美玉。奇服象徵人格的
高尚,與當世的奸佞小人截然不同。而屈原自幼至老的執着,顯示對理想抱負的堅持,對世俗
的不妥協。
借歌頌橘子表現屈原高尚的情操:
 忠心不二:「受命不遷」、「更壹志兮」、「深固難徙」,橘樹天性堅定不移,意志專一,表
現了屈原對楚國忠心不二。
 志行高潔:「青黃雜糅,文章爛兮。精色內白,類任道兮」,橘樹的葉綠花素、果圓而內白,
象徵屈原的志行高潔,他有一片赤膽忠心,不僅外表奇偉,內心也十分潔白。
 與眾不同:「嗟爾幼志,有以異兮」、「橫而不流、淑離不淫、梗有其理」,表示屈原自幼心
存與人不同的志向,堅守正道,不隨波逐流,亦不會因為世道的紛亂而改變。

【九章橘頌導賞題 2 參考答案】

屈原以古人自況:
 接輿︰「接輿髡首兮」,接輿削髮裝瘋,藉以反抗朝廷。
 桑扈︰「桑扈臝行」,桑扈裸體而行,表示對世俗的不滿。
 伍子胥︰「伍子逢殃兮」,伍子胥忠君愛國,卻被賜劍自殺而死。
 比干︰「比干菹醢」,比干力諫紂王,卻被施以剝成肉醬的酷刑。
 屈原以歷史上賢者的悲慘命運對照自己的遭遇,以此指出自已同樣是不容於世,說明古今社會
賢者不一定會被重用的道理。
《橘頌》提及伯夷的用意:
 申明高潔的品格︰「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作者以伯夷義不食周粟忠心不二的行徑比喻橘
樹有同樣的節氣,作者亦以此為榜樣,表明自己有高潔的品格。

【九章橘頌導賞題 3 參考答案】

「亂曰」一段在內容方面的作用:
 揭露黑暗的社會現實︰「鸞鳥鳳凰,日以遠兮。……陰陽易位,時不當兮」,作者以「鸞鳥」、
「鳳凰」、「露申」、「辛夷」等美好事物比喻賢臣君子;又以「燕雀」、「烏鵲」、「腥羶

© 天行教育出版(香港)有限公司, 2020 6
新高中中國文學(第三版)教師手冊(答案及語譯)

之物」比喻讒佞小人,按照常理,前者應當執掌朝政,後者應被排斥於朝廷之外,可是如今卻
剛剛相反,揭露了楚君昏庸、賢臣遠去、讒佞當道、朝廷上下忠奸不辨的黑暗狀況。
 重申個人的堅持與失意︰「懷信侘際,忽乎吾將行兮」,最後兩句,作者重申自己忠信不移,
亦感懷壯志難申,對未來感到茫然失意。
《橘頌》末段抒情:
 重申志向與眾不同:「嗟爾幼志,有以異兮」,作者自小的志向與世不同。
 重申志向不會動搖:「獨立不遷」、「深固難徙」、「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表示自己無
論面對甚麼環境,其心志都不會改變。

【九章橘頌導賞題 4 參考答案】

刪去「兮」字對文章藝術效果的影響:
 令詩句的節奏變得平淡沒變化。
 不利表達語氣和情緒。
 失卻楚國方言特色。
如學生別有體會,言之成理,即可給分。

© 天行教育出版(香港)有限公司, 2020 7
新高中中國文學(第三版)教師手冊(答案及語譯)

名篇導讀 2 弔屈原賦
語譯 (頁 61)
《弔屈原賦》
賈誼被任命為長沙王吳差的太傅,如今由於被貶而離開京城,內心很不得意。
到坐船渡過湘水時,寫了一篇賦以憑弔屈原。屈原,春秋戰國時楚國的一位賢臣。
因為讒言的污衊而被楚王放逐,於是寫下了《離騷》,並在文章的結尾說道:「算
了吧!這個國家沒有能理解我的人了!」然後便跳入汨羅江自盡了。賈誼追懷感傷
這位賢人,並以此自況。他如此寫道:
心懷恭敬地接下陛下的任命,我以戴罪之身前往長沙。路途上聽說了屈原投入
汨羅江自盡的事跡。我路過拜訪湘水,並將自己的心情寄託於這片江流,作賦一篇
來敬重地憑弔屈原。承受着這世間無窮盡的讒言,你結束自己的生命。唉,你生在
了不好的時代啊!鸞鳥鳳凰四處逃竄潛藏,不祥的貓頭鷹卻振翅高飛。品格卑鄙的
小人能身居尊位,阿諛奉承的奸佞小人能得到重用。聖賢之人卻不能按照心中正道
行事,端方正直之人反而居於下位。世人視卞隨、伯夷為混惡之流,視盜跖、莊蹻
為廉潔之輩;視寶劍莫邪為粗鈍,視鉛製的刀為鋒利。唉,想到你鬱鬱不得志的樣
子,都是因為你生在一個無緣無故便會遭受禍難的世間啊!這世間的當權者拋棄像
周王室的傳國寶器一樣珍貴的棟樑之材,卻把瓦罐一般平庸的庸才當成寶物。他們
駕馭着疲憊的牛,讓跛腳的驢拉車;而千里馬耷拉着雙耳,吃力地拉着鹽車。用禮
帽墊鞋,這種顛倒黑白正邪的行為不可長久啊!先生何其不幸,竟獨自承受着這樣
的災禍!
結語:算了吧!這個國家沒有能理解我的知己,獨自抑鬱憂愁的心緒又能與誰
傾訴呢?鳳凰飄飄然向高遠處飛去,執意自行引退並遠走高飛。身披九淵的神龍,
深潛於淵底以自保。遠離蟂獺之流去隱居吧,神物怎能屈從於蛤蟆和螞蟥呢?聖人
高潔的品德何其可貴,應遠離這渾濁的世間,好好地自我存藏。假如駿馬被絡頭所
束縛,那和狗與羊又有甚麼區別呢?盤桓在這紛亂的世間遭受這等災難,其實是屈
原你的錯呀。你可以遊歷九州,找到並輔佐自己理想的明君,何必掛念着故土呢?
鳳凰在千里高空上飛翔,看見高潔品德的光輝才降落下來;看見因德行卑鄙而起的
險惡癥兆,則振翅高飛而遠去。那窄小的淺溝,怎能容得下可以吞下大船的大魚?
在江海中恣意縱橫的大魚,出水後必定會受制於地上的螻蛄和螞蟻呀!

理解 (弔屈原賦)(頁 64)
【弔屈原賦理解題 1 參考答案】

賈誼的政治際遇與屈原相似:

© 天行教育出版(香港)有限公司, 2020 8
新高中中國文學(第三版)教師手冊(答案及語譯)

 賈誼因才華橫溢且為人正直而招來了朝廷權貴的忌憚和記恨,二十三歲時被貶為長沙王太傅;
屈原亦因為為人剛正不阿、不願隨波逐流而引來奸佞之臣的忌憚,聽信了佞臣讒言的楚王將其
放逐。

【弔屈原賦理解題 2 參考答案】

賈誼的選擇:
 他選擇了遠走高飛。他認為,既然這個國家已經沒有能理解他的知己和君主,那便不如像鳳凰
和神龍一樣保全自己,去別的地方尋找並效忠明君。

【弔屈原賦理解題 3 參考答案】

象徵比喻佞臣當道、賢臣不受重用的政治現實:
 象徵手法:「鸞鳳伏竄」對「鴟梟翺翔」/「莫邪為鈍」對「鉛刀為銛」/「斡棄周鼎」對
「寳康瓠兮」/「騰駕罷牛,驂蹇驢兮」對「驥垂兩耳,服鹽車兮」/「章甫」對「履」。以
上 5 項,任答 3 項。

【弔屈原賦理解題 4 參考答案】

《弔屈原賦》句式特點:
 句式長短不一,靈活多變:文章首段短有三字句,長有七字句,長短不一;次段以四言句為主,
雜以五言;末段則以六、七言為主,雜以二、八、九言。

【弔屈原賦理解題 5 參考答案】

你認為《弔屈原賦》是浪漫主義作品還是現實主義作品:
 《弔屈原賦》屬浪漫主義作品。
 《弔屈原賦》運用了大量的神話與歷史傳說,如鳳凰、神龍,還有卞隨、伯夷、盜跖、莊蹻等
歷史人物,是為其一;而且想像豐富,用了大量的比喻來表現當下陰陽逆位的政治現實,是為
其二;也表達了作者不屑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品德與理想,是為其三。

導賞問題 (頁 64)
【弔屈原賦導賞題 1 參考答案】

「鸞鳥鳳凰」和「燕雀烏鵲」的寄寓:
 「鸞鳥鳳凰」和「燕雀烏鵲」:「鸞鳥鳳凰」比喻聖人賢臣,「燕雀烏鵲」比喻奸佞小人,作
者以此寄寓當時的楚國處於賢者失意,小人卻盤踞朝廷、弄權誤國的黑暗現實之中。
寄意是否相同:
 相同。「鸞伏竄兮,鴟梟翺翔」,同樣是指賢才逃竄潛藏,奸佞的小人卻在朝堂上大展手腳,
深得聖意,寄寓了當下皇帝忠奸不分的政治現實。

【弔屈原賦導賞題 2 參考答案】

以《涉江》為例,說明賈誼《弔屈原賦》在篇章結構方面對楚騷風格的繼承:

© 天行教育出版(香港)有限公司, 2020 9
新高中中國文學(第三版)教師手冊(答案及語譯)

 篇章結構:以亂辭作結。《涉江》文末以「亂曰」作結,起總結全文、呼應上文、及點出並強
調個人志向和理想的作用。《弔屈原賦》則以相似的「訊曰」作結,也是呼應上文,並強調自
己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決意遠走高飛的情志。
 句式:《涉江》句式長短不一,錯綜多變。前半部以六、七言為主,兼有八、九言的長句,如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吾與重華遊兮瑤之圃」,末段則以四字句為主,雜以五、六言,如
「忽乎吾將行兮」。《弔屈原賦》繼承了這一特點,文中句式長短不一,靈活多變:文章首段
短有三字句,長有七字句,長短不一;次段以四言句為主,雜以五言;末段則以六、七言為主,
雜以二、八、九言。

【弔屈原賦導賞題 3 參考答案】

面對放逐的困境,賈誼與屈原的態度有何異同:
 感受相同之處:均有淒苦失意之感。《涉江》中,屈原以「儃佪」和「迷不知吾所如」表明自
己因思念國家而心神恍惚。漵浦地處僻遠,環境惡劣:深林猿居、山高蔽日、幽晦多雨、霰雪
無際、雲霧彌漫,這些荒涼、幽暗、淒冷之景一方面是當地的實景,另一方面亦影射了楚國幽
暗的政治環境以及屈原的淒苦、孤寂。「既以謫去,意不自得」,對於被貶,賈誼是失落的,
也正因此而生出與屈原同病相憐之感,作《弔屈原賦》憑弔屈原。/均對黑暗政治現實感到痛
心和憤怒,並堅定自己不違心從俗的決心。《涉江》中,面對「哀吾生之無樂兮,幽獨處乎山
中」的惡劣環境,屈原以「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明示自己堅決守節,雖然
被逐僻遠之地,此生無樂,但仍甘願遺世獨立,即使窮苦終生也不違心從俗。屈原又揭露楚君
昏庸、賢臣遠去、讒佞當道、朝廷上下忠奸不辨的黑暗狀況。他「懷信侘傺」,再次抒發「忠
而被謗」的失意惆悵。賈誼亦以鸞鳥鳳凰四處逃竄潛藏、不祥的貓頭鷹卻振翅高飛,世人視寶
劍莫邪為粗鈍、視鉛製的刀為鋒利,當權者拋棄像周王室的傳國寶器一樣珍貴的棟樑之材、卻
把瓦罐一般平庸的庸才當成寶物……等等比喻指出當時忠奸不分的政治現實,表達了他對這一
不合理現狀的痛心和無奈,並決意像鳳凰和神龍那樣選擇遠走高飛來保全自己,展現了賈誼絕
不願隨波逐流的決心。
 感受不同之處:屈原對故國有着深深的眷戀,賈誼則相反。《涉江》第二段首句「乘鄂渚而反
顧兮」寫作者渡江後登上鄂渚,回頭反顧,眷戀故國。秋冬北風淒冷,萬物搖落,作者被迫離
開故都,前往南蠻之地。接下來「步余馬兮山皐,邸余車兮方林」,是由陸地轉入舟行的過渡。
作者沿沅江上溯行舟,船隻停滯不前,迴旋於水中。這既是具體的行程,同時又投射了作者主
觀的感情,他因不忍離去,才覺得船停滯不前。「容與」、「不進」、「淹」、「疑滯」刻劃
出作者不忍離國,徘徊不前的眷戀之情。賈誼則並無太多對京都長安的眷戀,「所貴聖人之神
德兮,遠濁世而自藏」,既然朝廷之中已沒有能賞識、理解自己的人,賈誼認為自己便應離開
這個地方,「歷九州而相其君」,像神鳥鳳凰一樣,看見有高尚品德之光輝便降落下來輔佐明
君,見到有卑鄙險惡之徵兆便遠走高飛。

【弔屈原賦導賞題 4 參考答案】

你認為能否體現賈誼對屈原投江自盡的不認同:
 能體現賈誼對屈原投江自盡的不認同。
 賈誼認為,既然朝廷之中已沒有能賞識、理解自己的人,自己便應離開這個地方,尋找值得自
己輔佐的明君,像神鳥鳳凰一樣,看見有高尚品德之光輝便降落下來輔佐明君,見到有卑鄙險

© 天行教育出版(香港)有限公司, 2020 10
新高中中國文學(第三版)教師手冊(答案及語譯)

惡之徵兆便遠走高飛,不必為一個昏庸的君王、一個黑白顛倒的國家獻出自己的生命。故此,
他並不認同屈原對楚王強烈的眷戀與不捨,甚至在《弔屈原賦》中明言:「般紛紛其離尤兮,
亦夫子之故也。」認為如果屈原能遠走高飛,便不至於遭受到被放逐的災厄。
如學生別有體會,言之成理,即可給分。

© 天行教育出版(香港)有限公司, 2020 11
新高中中國文學(第三版)教師手冊(答案及語譯)

綜合賞析
綜合賞析題 1(頁 65)
語譯 (詩經‧邶風‧北門) (頁 65)

《詩經‧邶風‧北門》
我打北門出去,內心滿是憂愁。我困窘又貧寒,無人知我艱難。也罷!既是天
意安排,我又有何辦法!
王家給我差事於我,公家差事亦增。我從外頭歸家,家人紛紛責罵。也罷!既
是天意安排,我又有何辦法!
王家敦促我工作,公家任務交予我。我從外頭歸家,家人紛紛譏刺。也罷!既
是天意安排,我又有何辦法!
語譯 (詩經‧鄭風‧揚之水) (頁 66)

《詩經‧鄭風‧揚之水》
平緩流動的水流,漂載不起成捆的荊條。我娘家兄弟實在太少,眼下只有你我
相互依靠。請不要相信他人的流言蜚語,他們是在誆騙妳呀!
平緩流動的水流,漂載不起成捆的乾柴。我娘家兄弟實在太少,眼下只有你我
相互依靠。請不要相信他人的流言蜚語,他們是不可信的呀!
參考答案 (頁 66)

(a) 屈原忠而見疑的無奈:
 作者心懷遠大抱負與志向,卻不為混濁的現世所容,「世溷濁而莫余知」,世俗混亂,國君遭
小人蒙蔽,作者的賢能不被理解。由於不容於世,作者只好引古之聖賢為友,他「駕青虬」、
「驂白螭」,與古人同遊崇高美善之地,登上崑崙山吞食玉樹的花朵。「與天地兮同壽,與日
月兮同光」兩句,表明他光明磊落的品格。然而,「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濟乎江湘」,作
者想起現實境況,表達他不為世人明白的無奈,以及遭受放逐的困境。
小吏待遇菲薄的牢騷:
 小吏工作勞碌,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王家和公家安排大量差事給他,更是逼迫他勤快工作。
然而儘管已經如此賣力工作,他依舊「終窶且貧」,生活拮据貧寒,更要承受家人的責罵和譏
諷。面對如此不公的待遇,小吏深知自己無力改變甚麼,只能發發牢騷,並慨歎「天實為之,
謂之何哉」的無奈。

(b) (i) 屈原對放逐困境的反應:


 屈原有眷戀不捨、堅決守節之心。作者沿沅江上溯行舟,船隻停滯不前,迴旋於水中,投射了
作者主觀的感情,他因不忍離去,才覺得船停滯不前。「容與」、「不進」、「淹」、「疑
滯」刻劃出作者不忍離國,徘徊不前的眷戀之情。

© 天行教育出版(香港)有限公司, 2020 12
新高中中國文學(第三版)教師手冊(答案及語譯)

 而面對「哀吾生之無樂兮,幽獨處乎山中」的惡劣環境,屈原以「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
愁苦而終窮」明示自己堅決守節,雖然被逐僻遠之地,此生無樂,但仍甘願遺世獨立,即使窮
苦終生也不違心從俗。
(b)(ii) 家人對小吏遭遇的反應:
 「室人交徧讁我」,家人都看責罵我。/「室人交徧摧我」,家人都譏諷我。由此可見,家人
並沒有對小吏的遭遇表示關心,反而對他冷嘲熱諷。
小吏對自身困境的想法:
 面對如此不公的待遇,小吏卻知自己無力改變甚麼,雖非常絕望和不滿,但也只能發發牢騷,
並慨歎「天實為之,謂之何哉」的無奈。

(c) 屈原如何借古人自況:
 屈原以歷史上賢者的悲慘命運對照自己的遭遇。四位古代的賢人:接輿、桑扈、伍子胥、比干
都不獲重用,接輿以「髡首」反抗朝廷,桑扈以「臝行」表示對世俗的不滿。伍子胥為吳國建
功立業,卻被賜劍自殺;比干忠心諫君卻被剖心而死。作者以此說明古今賢者不一定獲重用的
道理。
遭遇有相通之處:
 兩人都被流言蜚語所擾,且夫君/君主對自己產生懷疑。《涉江》中,屈原便是因為楚王聽信
了小人讒言,不再信任他,因而被放逐;《揚之水》中,詩人的丈夫聽信了旁人的流言蜚語,
對詩人產生了懷疑,故而詩人才發出「人實誑女」、「人實不信」的呼聲。

(d) 同意《楚辭》在抒情方面比《詩經》更有優勢與否:
 我同意這一說法。
 和《詩經》相比,《楚辭》的一大特徵是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涉江》中,作者把一系列瑰麗、
奇偉的意象加諸己身,又結合了神話傳說,指自己駕馭傳說中的青虬、白螭,與帝舜同遊瑤圃
等等,運用大膽而豐富的想像把自己塑造成高潔、正直的形象,表現高昂奮發的氣概。又屈原
在亂曰中以「接輿髡首」等古人古事表示「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的感慨。運用這些手法,
可使人物形象更為鮮明,並使文章情節跌宕起伏,富於想像,感情強烈。
 相比之下,《詩經》的情感固然淳樸動人、細水長流,然而相比《楚辭》便顯得過於含蓄委婉,
不夠直率鮮明,不如《楚辭》這般感情熾熱,能引起讀者無限的聯想,故此我認為《楚辭》在
抒情方面確實比《詩經》更有優勢。

 我不同意這一說法。
 《詩經》雖確實不如《楚辭》表現得激越,卻勝在淳樸真摯,最能動人。《揚之水》開首以
「揚之水,不流束楚」、「揚之水,不流束薪」起興,即有以景入詩之效,又以束楚、束薪比
喻夫妻關係,使詩歌的展開更顯自然真摯;隨後請求夫君不要聽信謠言,詩人在此並無使用修
辭手法,但語氣中的哀戚卻真摯得更讓人動容。
 《楚辭》相比《詩經》更顯情感激越、想像豐富且辭藻華麗,但正因過分華美,文字便生澀難
懂,閱讀門檻更高,不易理解;而且過分誇張的描寫和想像,則會產生失真感,如屈原寫自己
與神人同遊,寫自己與天地同壽、與日月同光,這些想像雖然不俗,卻過於誇張,難以讓讀者
產生共鳴,在抒情方面便較淳樸真摯的《詩經》遜色。

© 天行教育出版(香港)有限公司, 2020 13
新高中中國文學(第三版)教師手冊(答案及語譯)

如學生別有體會,言之成理,即可給分。

© 天行教育出版(香港)有限公司, 2020 14
新高中中國文學(第三版)教師手冊(答案及語譯)

綜合賞析題 2(頁 67)


語譯 (國風‧邶風‧日月) (頁 67)

《國風‧邶風‧日月》
太陽與月亮,雙雙照耀着大地。可是這個人啊,卻不肯與我如昔日般相處。這
怎能讓我心安呢?他竟一點都不顧慮我。
太陽與月亮,光輝覆蓋着大地。可是這個人啊,卻不肯與我如昔日般恩愛。這
怎能讓我心安呢?他竟一點都不理會我。
太陽與月亮,雙雙自東方升起。可是這個人啊,卻是再無昔日的良好聲名。這
怎能讓我心安呢?讓我忘記他的無德之行!
太陽與月亮,雙雙自東方升起。我如愛父母一般愛他,他卻無法對我從一而終。
這怎能讓我心安呢?為何對我做出如此不循義理之事!
參考答案 (頁 68)

(a)

《涉江》 《邶風‧日月》

作品時代 (i) (0.5 分) 先秦 先秦

作品體裁 楚辭 (ii) (0.5 分) 詩經

抒情手法 深林杳以冥冥兮,猨狖之 胡能有定?寧不我


及 所居。 顧。
其在作品中 手法:融情入景 手法:(iii) (1 分)
的效果 直接抒情

效果︰ 效果︰(iv)(2 分)
把作者主觀的黯然心境, 把作者的內心情感直
融入客觀的景物中,使感 接傾吐,直接熱烈地
情更具感染力。 抒發感情,更具感染
力。

(b)(i) 以下物象的象徵:
 被明月兮珮寶璐:「明月」和「寶璐」都是珍貴的器物,以此象徵作者高尚的品格和崇高的理
想,並以此襯托作者特立獨行、與眾不同的人物形象。
 登崑崙兮食玉英:「崑崙」是崇高的神山,「玉英」這是食之可得以長生的玉之精華,以此象
徵作者崇高的理想和志向。
 「腥臊並御」:「腥臊」指腥臭味,作者以此象徵德行敗壞的奸佞之輩。
(b)(ii) 以「日」和「月」起興,這對表達主題有甚麼作用:

© 天行教育出版(香港)有限公司, 2020 15
新高中中國文學(第三版)教師手冊(答案及語譯)

 「日」「月」起興用意:「日」比喻男性,即夫君,「月」比喻女性,即妻子,作者以此起興,
既是以此暗示夫妻關係,亦為後文作者抒發情感作鋪墊。/「日月」東升西落,恆久不變,故
此又有永恆之意,作者以「日月」起興,亦寄託了她對夫妻關係永恆不變的期待。然而和作者
希望的截然相反,她的夫君「逝不古處」、「逝不相好」、「德音無良」、「畜我不卒」,並
沒有如作者所期待的那樣對她從一而終,更反襯出了作者內心的哀傷。

(c)(i) 屈原表現了對楚王昏庸的感慨:
 「亂曰」部分,作者以鸞鳥、鳳皇、露申、辛夷比喻賢臣君子;以燕雀、烏鵲、腥臊之物比喻
讒佞小人。按照常理,前者應當執掌朝政,後者應被排斥於朝廷之外,可是如今卻剛剛相反,
由此作者得出「陰陽易位,時不當兮」的結論,揭露楚君昏庸、賢臣遠去、讒佞當道、朝廷上
下忠奸不辨的黑暗狀況。
(c)(ii) 作者對「之人」流露的感情:
 作者對「之人」流露出又愛又恨的複雜感情。「之人」指作者的夫君,一方面,作者痛恨夫君
變心,不再顧慮自己的感受,亦不再理會自己,曾經的好名聲現在已蕩然無存;而事實上,作
者恨的背後是對夫君深切的愛,她仍希望丈夫能回心轉意,能繼續像以前那樣相處,能像以前
那樣相愛。所以,作者有棄婦的哀怨,也有棄婦對夫君無望的期待,這一情感無疑是矛盾的,
也是極為真實的。

(d) 你認為哪篇抒情更為真摯:
 我認為《涉江》更真摯動人。
 屈原無疑是一位具有崇高理想、高潔品德的詩人,但他面臨的現實處境,卻是佞臣的忌憚和楚
王的猜疑,並落得被楚王放逐的下場,這對於屈原來說無疑是毀滅性的打擊:「哀吾生之無樂
兮,幽獨處乎山中」—活在這世上已經沒有甚麼快樂可言了。但正是在如此絕望和無助的處境
下, 屈原仍不願隨波逐流,這份擇善固執之心更為動人。
 相反,《國風‧日月》描寫棄婦對夫君始亂終棄的責罵,那份悲戚和深愛固然也是感人的,但
相比《涉江》這種對國君、對國家未來的大愛,棄婦對夫君絮絮叨叨的責怨則顯得相對小氣,
便不如《涉江》那般打動人心。

 我認為《國風‧日月》更真摯動人。
 《國風‧日月》講述的是棄婦對始亂終棄的夫君的控訴,這一體裁無疑更為貼合我們的日常生
活,更容易引起讀者共鳴;並且詩中表現出棄婦對夫君又愛又恨的幽微心緒,勾勒細膩,情感
真實,更顯真摯動人。
 相比之下,《涉江》中的屈原心懷天下,對楚王放逐自己感到無奈和悲憤,並在如此嚴峻的困
境下仍決定擇善固執,這份情感同樣真實感人,卻過於宏大,普通讀者難以感同身受或被他遠
大的理想和品德所打動,所以相比之下,題材更貼近日常生活和大眾心靈世界的《國風‧日
月》更真摯動人。
如學生別有體會,言之成理,即可給分。

© 天行教育出版(香港)有限公司, 2020 1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