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第2期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No.2

2
007年6月 Journal of Xi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 June.
2007

徐振民钢琴曲《
唐人诗意两首》的
分析与演奏提示
杨凌云
(华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广东 广州 5
100
06

[摘 要]本文以徐振民的钢琴曲《 唐人诗意两首》作为研究对象‚从音乐结构、调式和声、旋
律形态及演奏几个方面对作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旨在为中国现代钢琴作品的研究和演绎提供
一个研究实例‚并为该作品的演奏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徐振民;《唐人诗意两首》;音乐结构;调式;和声;钢琴演奏
[中图分类号]J6
24.
1:J6
14.
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
008-7
389(2
007)0
2-0
087-0
3

作曲家徐振民于1 998年创作的钢琴曲《唐人 悟。” [1]


诗意两首》‚音乐语言清新、意韵深远‚以两首唐诗 一、关于《登幽州台歌》的分析与演奏提示
作为素材‚用音乐演绎了作曲家对诗作内涵的理解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诗句为:“前不见古人‚
和领悟‚显现出作曲家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厚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这是
兴趣及感悟。荣获了2 002年中国音乐“金钟奖” 银 一首五言七言交错的古诗。诗中反映了诗人登上
奖‚并入选为第三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的规定曲 幽州台‚面对苍茫大地‚表达个人独立于天地间的
目。 清高、孤独和悲凉以及对于宇宙、人生的深沉思索。

唐人诗意两首》是徐振民先生应美国著名钢 这首诗大气磅礴‚诗人的感悟已经跳出了个人的悲
琴家、伊 斯 曼 音 乐 学 院 教 授 Barry Snyder 之 约 于 欢‚反映的是人类对于自身命运的普遍思考。为了
1
998年创作的‚ 1999年3月在该院 Kilbourn 音乐厅 表现出诗中悲叹抑郁的情绪基调和深层的思想内
首演。徐振民曾说:“ 《唐人诗意两首》所选的两首 涵‚作曲家运用了以下几点创作手法:
诗作在传世的五万余首唐诗中应属最具代表性的 1.设计巧妙的音乐结构
上品。乐曲的内涵完全源自我对诗作的理解和领 该曲的结构图示如下:
图1.

从图1来看‚该曲在段落划分上呈现出单三部 特点‚最终汇合成该曲的音乐结构。
的结构特点‚中段是原主题片断的展开;全曲在速 此外‚该曲的音乐材料也说明了这首乐曲在音
度的安排上又体现了中国音乐常用的散、慢、中、 乐结构上具有单三部的特征:该曲的音乐材料建立
快、散的结构特点;由于乐曲取材于诗‚因此‚这首 在十二音的框架之下‚为自由十二音的写法。呈示
b
乐曲是以诗的结构来安排音乐结构的‚其旋律也是 段十二音出现的顺序是: E C G F B bB
b # b
根据诗来构思的‚具有中国音乐特点的吟诵调旋律 A D A E C G;中段十二音出现的顺
b # # b
在该曲中用以表现诗句的语调和情绪。所有这些 D B F
序为: B F C C G E E A
87

G;再现段十一音出现的顺序是:G F B bB 乐)-F 角(五声)-# F 羽(雅乐);再现段为 D 商
E bD A C D bE bA。 (清乐)-bB 羽-D 商(先配以 D 宫雅乐)。谱例1
2.中西结构的调式与和声 是该曲呈示段、中段及再现段三个段落使用的十二
该曲在运用民族调式方面‚若隐若现地呈现出 音及十一音所依次出现的顺序及每个调式:
以下的调式布局:呈示段为 C 羽;中段为 C 宫(燕
例1.

徐振民在这首作品中既运用了十二音体系‚又 忧思、感慨、激愤、悲叹、思索等种种复杂的内心情
在局部旋律片断中体现了五声调式的特点‚属于以 感变化‚也使音乐虽然使用了十二音写法和一些西
五声调式为骨架的泛调性写法‚具体表现为:呈示 洋和声‚但其音乐仍具有中国音乐的典型特点和情
段五声性相对集中‚使音乐在听觉上较明晰;中段 感内容。
则将三个五声调式混合使用‚音响也变得复杂;再 4.演奏中的注意事项
现段回到 C 宫系统‚五声性又再次变得清晰。有 在演奏该作品时‚演奏者要以从容的呼吸来演
意思的是‚再现段由之前两段的十二音变成了十一 奏‚以符合诗的韵律‚并根据诗的朗诵节奏来作弹
音‚少了#F‚使听众对这个音产生了期待‚作者有 性节奏处理‚还要将作品中所标记的细微奏法变化
什么暗含的意图呢?原来‚《 唐人诗意两首》的下一 一一演奏出来‚以表现古诗的语调特点和深远的意
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始于 G 商(# F 宫系统)‚结

境。在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注意要表达诗中人物
束于#F 宫‚少了的#F‚正是连接这两首曲子的纽 复杂的情绪变化‚并揭示出情绪变化背后深层的思
带‚作曲家可谓独具匠心! 想内容。
在和声方面‚作曲家以他对和声色彩的敏锐触 二、关于《题破山寺后禅院》的分析与演奏提示
觉‚运用了丰富多彩的和声色调、使用了三度、四、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诗句为:“ 清晨入
五度结构相结合的和弦及加音和弦‚高叠和弦和线 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
性结构等。总体来说‚他在和声运用方面‚仍是以 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
民族调式为骨干、为基础的。 这是诗人游历虞山兴福寺时写的一首寄托隐逸情
3.线性化的音乐形态 怀、颇具禅意的山水诗‚诗中宁静祥和氛围让人产
该曲的音乐形态属于中国音乐中线条化旋律 生超然物外之感‚表达了诗人淡泊、宁静的人生态
的写法‚有类似古琴音乐的朗诵调的意味‚其旋律 度‚作曲家运用了精心安排的创作手法来表现诗作
的节奏韵律也与这首诗的朗诵语调、情绪起伏相吻 内涵:
合‚体现出古诗较为自由、抑扬顿挫的朗诵特点。 1.构思巧妙的音乐结构
线性化的写法使得该作品充分地表现出诗作中的 这首乐曲的结构图示如下:
图2.

从图2来看‚该曲在段落层次中呈现出单三部 来构思音乐结构。
的结构特点‚呈示段为复乐段、中段为二段式‚再现 该曲的音乐材料也反映出音乐结构中的单三
段为复乐段;在速度的安排上呈现出中国音乐常见 部的因素。该曲不是十二音体系‚而是十一音。呈

的散、慢、中、快、散的脉络。由于这首诗作较为“工 示段 的 第 一 乐 段 出 现 的 顺 序 为: C #D #A #F

整”‚其旋律也较前一首乐曲在节奏上平稳、流畅‚ G A E D G F B(少了 C)‚第二乐段出现了十个
b b
乐曲仍以吟诵调的旋律来表现诗句内容‚并根据诗 音‚ 其顺序是: A B B# C #D D G A E#F (少了 F

88
和 C)‚两个乐段使用了相同的音级和类似的调式 十足‚守住五声调式不放‚继而扩展至七声、十一声
及旋律进行‚是变奏的手法‚类似传统曲式中的复 后又回缩‚是七声调式扩展的写法‚这一写法加上
乐段;中段属于展开性段落的两段式‚中段的主题 乐段的重复手法‚使得这首乐曲较前一首乐曲可听
是呈示段第二乐段第二句旋律的逆行‚第一乐段十 性强、音调也更通俗。

一音出现的次序是: F E B A C F D GbE b B b D 乐曲的调式布局隐约呈现出以下走向:呈示段
(少了#G)‚ 第二乐段十一音依次出现的顺序为: #
D 为#G 商(五声)-A 羽(清乐)-# G 商与 A 羽(五
# # # #
A G C B A F G F C E(少了 D‚在3 0小节的装 声综合调式);中段为 B 羽(五声)-D 羽(五声)-F
饰音中);再现段为复乐段‚开始的三个音是中段主 商(清乐)-bB 羽(五声)-# G 商(五声)-# C 羽
题 片 断 动 机‚十 一 音 相 继 出 现 的 顺 序 为: (清乐)-# F 角(五声)-C 商(五声)-# C 商(五
G A E D B #C #D #G F bB#F。 声)-E 商 (五声)-C 羽 (清乐)-# F 羽 (清乐)。
2.中西结合的调式与和声 中段的调式变化情况看谱例2:
与前一首乐曲相比‚这首乐曲五声性浓‚雅性
例2.

与《登幽州台歌》中段将三个五声调式混合使用的 为工整的节奏韵律和丰富多彩的情景变化。如果
手法相比较‚《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中段运用的是不 前一首乐曲是诗人的“触景生情”‚那么这一首乐曲
同的调式依次出现的手法‚使音乐产生了奇妙的色 则是“融情于景”了。诗人在景中忘却世俗的烦扰‚
彩变化;再现段为 A 羽(清乐)-# A 角(五声)-F 体会禅的深妙‚演奏者要将这首乐曲的深层禅意揭
徵 (五声)-#C 角(雅乐)-#G 角(雅乐)#F 宫(燕 示出来。在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要注意用多变的
乐)‚再现段中频繁转换调式使音乐产生了细微的 音色来表现大自然微妙的光影变化和音响‚并在结
色彩转换‚符合诗中的意境‚使诗中的“竹径通幽”、 尾模拟钟磬声神秘而空灵的音响‚并表达出诗人淡
“湖光山色”、 “鸟鸣”、“碧潭”、
“寺院的钟磬声”等意 泊明志的人生态度。
境和音响得以用音乐来呈现。 结语
在和声方面‚其手法与前一首乐曲类似‚仍是 “历来的艺术家们将意象与意境的追求视作创
在传统民族调式的基础上‚运用精致、细腻的和声 作的最高艺术境界来追求‚作曲家徐振民在自己的
色彩变化来表现音乐内容‚如中段中频繁的调式转 作品中‚创造出了一种充满诗意的既朦胧、清新又
换及和声的巧妙运用使音乐产生了“潺潺流水在阳 空灵飘逸的独特气质。 ” [2] 徐振民先生以坚实深厚
光照耀下出现色彩斑斓的变化”的效果。作曲家在 的艺术功力‚在《唐人诗意两首》这首钢琴作品中‚
该曲中‚并不局限于某种单一和声材料的运用‚而 将这两首唐诗的内容和精神内涵体现得淋漓尽致。
是将各种结构的和弦通过叠置‚产生新颖而别致的 音乐与诗的深层的思想实质如此贴近和吻合‚体现
音响。 了其不拘一格、兼收并蓄的艺术功力及其对中国古
3.线性化的音乐形态 诗文化底蕴的深刻领悟和热爱‚也使得听众心有所
在这首乐曲中‚线性化的旋律和吟诵调的旋律 感、神有所悟。这样的作品也定会成为世界的音乐
性格呈现出中国音乐旋律线条清晰、流动的特点。 语言‚为更多的演奏家和听众所喜爱。
作曲家在五声化旋律的基础上‚不断地让旋律在衍
展的过程中‚移动到不同的调性中心上‚使得音乐 参考文献:
[1] 徐振民封底介绍 [J ] .钢琴艺术‚
200
2‚(9):
65.
表现出中国山水诗中情趣恬淡优雅、景致、灵动、情
[2] 王 建 元.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空 灵、婉 约 与 浪 漫 情 愫 的 结
感超脱的美感和隐逸山水、超然出世的文人情怀。
晶”-析徐振民的音乐作品 [J ] .艺术百家‚
200
3‚(4).
4.演奏中的注意事项
[责任编辑:彭莉佳]
在演奏这首乐曲时‚要表现出这首诗词格律较

8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