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0

分类号

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施氮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Effect of nitrogen fertilizer rate on yield and nitrogen uptake
and utilization of different varieties of rice

研究生:徐正伟
学 号:2010303110093

指导小组:高祥照 研究员
李小坤 副教授
鲁剑巍 教授
日≯-J轴叮;~J—K
任涛 讲师
丛日环 讲师

专业:植物营养学 研究方向:现代施肥技术
获得学位名称:农学硕士 获得学位时间:2013年6月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二。一三年六月
本研究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农作物最佳
养分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编号201103003)和“农业
源温室气体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编号201103039)资
助下完成。

This research proj ect was supported by Non-proflt Research


Foundation for Agriculture@o:201103003)and@o:201103003)
华中农业大学学位论文独创链声明及使用授权书

独创性声嘲

零人声礴所薹褒约论交是襄.个人在辱箨措警下遘褥的硗究工偿疑职键翡舔突残暴。暴
凌藩知。除了囊中将嗣加茨掾注和致谢砖逡骞矮。瓷定枣苓包含荚德天巴黎麦蕊壤囊霉遥鳇
磺竞戚暴,逛筝毽台为蔹拜苹串豢建度学羲羹穗袭髯撬褥魏攀毽壤滚豢鬻麓震避熄簿莠,豢
净敦薅对毙避行了审定.冬巍一建王律翁霹惑黪奉磷定翳簸爨经巍赣蘸麓已袭瓷震孛簸≯蠛
囊跨说明,莽表示了谢惠。

蟹竞生簦霪:
徐蹄 簿觏:击・l;聋磊彝尹霉

学位论文使用授授书

本人竞金了蘩孥孛农蹙太攀关于稼纛、熊瘸掌往簿衰砖魏定。蓐攀生撼矮按照譬援要
塞袭空拳健潞文酌窜麓零和耄手版豢;掌授禽教缳存蓑囊潦囊瓣鞫辩簸静电等簸,莠箍供囊
肇梭索秘黉藏纛务,胃双蓉愿影窜。缩印或罄鬟莓裹翻筝蕴霖存,【赣攀餐论囊,攀久籁霆:
肇中农囊丈誉露潋穗不藏劣轰在葶网攥髂置麓丧,捧藉拳校稔支辘垒舔戴簿黪内鏖。筹羧彀
孛弱耪学援纂馕惠爵变索秘魏摹蘑方羲簧黢赞纛霞公霹籍豢A孝链论文嫒摹劐毫孛溪零毽德
戈奎囊象纂蓐≥。著逑露禧怠蕨务《毽耩毽暴骧予鬣羲。薰魏。蓑翁。谨崽域黪褥豢等X麓
酚奉天餐譬纛莫簸瓣铱囊轰逶突骛教办。
注:舔謇譬往论文t牵涉及羲术蘩鹰.蠢受囊蠹囊中蒲专麓巷赘纛餐耍囊突缳囊簿谶
文)在霹塞后蓬属予奉授教书.

聋…嚣譬懿豁叩粼 诫》

篓名爨縻:知事;毒6月7罄 簦霉嚣鬻≮7鹕鼙|参攫鼙嚣
施氮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和氮素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目 录

摘要…………………………………………………………………………………i
ABSTRACT………………………………………………………………………………………………….iii

l文献综述…………………………………………………………………………….1
1.1我国水稻生产与粮食安全…………………………………………………一1
1.2我国水稻生产与施肥………………………………………………………。2
1.3水稻氮素营养………………………………………………………………..3
1.4水稻品种差异………………………………………………………………..4
1.5推荐施肥技术研究进展……………………………………………………。5
1.6水稻氮肥利用率研究进展…………………………………………………..5
1.7土壤氮素养分平衡……………………………………………………………6

1.8问题与展望…………………………………………………………………..7
2课题研究的背景、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8
2.1研究背景………………………………………………………………………8
2.2研究目标……………………………………………………………………一8
2.3研究内容……………………………………………………………………。9
2.4技术路线……………………………………………………………………..10

3材料与方法………………………………………………………………………。11
3.1供试品种信息………………………………………………………………11
3.2试验地点…………………………………………………………………….11
3.3试验设计与管理…………………………………………………………….11
3.4测定项目与方法……………………………………………………………12
3.4.1成熟期产量及水稻氮含量的测定…………………………………。12

3.4.2水稻生长动态监测…………………………………………………。12
3.4.3稻田土壤无机氮的测定……………………………………………。12
3.4.4稻田N20排放的测定……………………………………………….12
3.5数据计算公式………………………………………………………………13
3.6数据处理…………………………………………………………………….13
4.结果与分析…………………………………………………………………………14
4.1氮肥旋用对不同水稻品种生长、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14
4.1.1不同水稻品种生育期差异…………………………………………..14
4.1.2不同水稻品种的分蘖动态…………………………………………。14
4.1.3氮肥用量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的影响……………………………..16
4.1.4氮肥用量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构成的影响………………………..19
4.1.5氮肥用量对不同水稻品种经济效益的影响………………………..20
华中农业大学2013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4.1.6不同水稻品种的最佳施氮量和经济效益分析……………………..21
4.1.7小结与讨论…………………………………………………………一24
4.2不同水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差异…………………………………………25

4.2.1氮肥用量对不同水稻品种氮素累积量的影响……………………。25
4.2.2不同水稻品种百千克籽粒氮素吸收量……………………………..27
4.2.3施氮对不同水稻品种氮肥利用率的影响…………………………..27
4.2.4小节与讨论…………………………………………………………..28
4.3不同水稻品种的氮素吸收规律……………………………………………30
4.3.1不同水稻品种干物质生物量累积动态……………………………。30
4.3.2不同水稻品种氮素累积动态………………………………………。31
4.3.3不同生育阶段氮素累积量…………………………………………..32
4.3.3 N165条件下不同器官生物量变化……………………………………34
4.3.4不同器官氮素含量…………………………………………………。35
4.3.5不同器官氮素累积量分配及转移…………………………………..36
4.3.6小节与讨论…………………………………………………………..37
4.4稻田土壤氮素平衡…………………………………………………………38
4.4.1施氮对稻田土壤铵态氮的影响……………………………………..38
4.4.2施氮对稻田土壤硝态氮的影响……………………………………..39
4.4.3施氮对稻田氮素收支平衡的影响…………………………………..39
4.4.4小结与讨论……………………………………………………………40

5.主要结论与展望…………………………………………………………………。42
5.1主要结论……………………………………………………………………42
5.2展望…………………………………………………………………………44
参考文献……………………………………………………………………………..45

致谢………………………………………………………………………………………………………….50


施氮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和氮素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摘要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产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我国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稻的生产面临一系列的新问题:水稻高产品种不断涌现,
但相应的不同品种水稻的氮素养分吸收特性和养分资源管理技术滞后,施肥量逐
年增加,而水稻单产增加不明显。当前的旌肥技术无法根据不同品种水稻的需肥
特性进行指导。本文通过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以9个常见的水稻品种为试验材
料,在湖北省洪湖市(2011年)、荆州区(2012年)两地进行氮肥用量试验,从
在不同氮肥用量条件下不同品种水稻的产量差异、氮素吸收特性和农田氮素平衡
等三方面进行探讨。得出以下结论:
1.氮肥的施用显著增加了水稻的产量,但随氮用量的增加,增产幅度减小。
在适宜氮肥用量条件下(165 kg/hm2),洪湖试验点各品种有更高的产量和经济
效益,平均超过荆州试验点1609 kg/hm2、5263元/hlll2。氮肥的施用影响了不同
水稻品种的产量构成,显著提高了水稻的有效分蘖数、有效穗数、穗长、每穗粒
数。施氮对水稻千粒重的影响不大,与品种相关。利用一元二次方程回归模型和
线性加平台模型模拟,计算出各品种的最佳氮肥用量。洪湖市试验点9个品种的
最佳施氮平均为181 kg/hm2,可获得4899 kg/hm2的增产,增产率可达77.6%,
产量达11319 kg/hm=,可增收12248元Jhlil2。荆州区试验点9个品种的最佳氮肥
推荐用量平均为160 kg/hm2,平均可增产255 1 kgam2,增产率为38.4%,可获得
9311 kg/hm2的产量,增收6024元/hnl2。
2,氮肥的施用显著性增加了不同水稻品种的氮素累积量。洪湖试验点,在
N82.5、N165、N247.5和N330的条件下9个品种的平均氮素累积量分别为143.3、180.9、
217.8、243.7 kg/hm2,对比No处理平均增加49.7、87.3、124.3、150.2 kg/hm2,
增幅分别为53.1%、93.3%、132.8%、160.4%。在适宜氮肥用量条件下(165 kg

N/bm2),华安三号和两优6326有较高的氮素吸收量。荆州区试验点不同施氮水
平氮素累积量较洪湖试验点低17.9.--66.4 kg/hm2,降低幅度为19.2%一27.2%。氮
肥利用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不同品种的氮肥利用率差异较大,
年季问的差异较大。适宜氮肥用量(165 kg N/hm2)条件下洪湖市试验点氮肥利
用率为36.8%--64.9%,平均为52.3%。其中华安三号的氮肥利用率最高,高于最
低者新两优6号76.3个百分点。荆州区试验点的各相同施氮水平下,氮肥利用
率低于洪湖市试验点。
3.氮肥的施用显著性提高了不同品种水稻在各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氮
素养分累积量。在5个生育时期,氮素累积量的增幅均高于干物质生物量的增幅,
且在生殖生长时期差异变化更大。水稻叶片的生理生长主要在分蘖期至孕穗期,
茎秆的生物量在拔节期至孕穗期迅速增加并达到或接近最大值。水稻的生殖生长
华中农业大学2013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阶段,稻穗生物量的增加主要集中在孕穗期至灌浆期。在水稻生理生长阶段(分
蘖期至孕穗期)叶片的氮素含量保持较高的水平。随生殖生长的开始,其氮素含
量显著下降,至成熟期下降幅度超过100%,为稻谷籽粒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氮
源。茎秆中氮素含量呈现下降趋势,但从拔节期至孕穗期已出现较大幅度降低,
尤其是明恢63和两优6326下降幅度高达42.3%、38.1%。
4.在相同的氮肥投入条件下,两系杂交稻的产量水平、增产量、增产率、
经济效益、氮素累积量和氮肥利用率均高于常规稻。三系杂交稻除增产率低于常
规稻外,其它各指标均高于常规稻。生产单位产量常规稻比两系和三系杂交稻需
要更多的氮肥投入。
5.氮肥的施用提高了0-20cm的水稻土中铵态氮、硝态氮的含量,促进了
N20的排放。8水稻成熟期观测结果表明不施氮处理水稻地上部带走土壤氮素为
75.8 kg/hm2,施氮处理为147.7 kg/hm2。若每公顷投入165 kg的氮肥,则种植水
稻土壤氮素盈余为9.9 kg/hm2。其余未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和土壤残存的氮素为
83.2 kg/hm2,占当季氮肥投入总量的50.4%。
综上所述,在不同的氮肥投入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的产量和增产率、产量
构成、经济效益与最佳氮肥用量、氮素吸收特性均有存在较大差异,影响了土壤
氮平衡。应依据不同品种的产量潜力及其氮肥吸收特性进行氮肥调控。

关键词:水稻;品种;氮肥;养分吸收特性;养分效率;施肥效果;氮素平衡
施氮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和氮素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ABSTRACT
Ric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ood crops in China,and its production is

direly related to the food security of our country.With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rice production is faced with a series of new problems.Rice varieties

with high-yielding are


constantly emerged,not only the corresponding properties of
nutrients uptake of different rice genotypes and nutrients resource management
technologies still lag behind,but the fertilizer amount increases year by year and rice

yield increase is not obvious.Current fertilization technology cannot provide

guidance according to the fertilizer requisit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rice varieties.


T11is research selected 9 varieties of rice to study on its response under different

nilrogen application,nitrogen 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nitrogen balance of rice

field on field experiments in Honghu(20l lyr)and Jingzhon(2012yr)in Hubei


Province.111e main results were shown as following:

1.Rice yield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with nitrogen applicatied,but the increasing


rate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nitrogen application amount.Under the appropriate
N fertilizer application amount(165 kWhm2),Honghu site had a higher yield and

economic benefit,which got 1 609 kg/hm2 yield and 5263 yuan]hnl2 benefit more than

Jingzhou site did in the average of 9 rice varieties.N fertilizer affects the yield

components of different rice varieties,and increases the e彘ctive tiller number,the


effective ear number,the spike length and the number of鼬per ear.But it has less

e£Ebct on the thousand seed weight of rice which related to different rice varieties.

Using a quadratic equation、jl,itll one llnknown and linear platform model,we Call get

the optimum nitrogen fertilizer of each variety.皿1c results showed that,in Honghu
site the best N application for an average of 9 varieties Was 181kg/hm2,thus the dee

yield will increase 4899 kg/11In2,a rate of growth 77.6%,and the yield of 1 1 3 1 9

kWhm2 at the same time Call increase 12248 yuall/hln2.In Jingzhou site the best N

application for an average of 9 varieties WaS 1 60 kg/hm2,thus the rice yield will

increase 2551 kg/hm,a rate of growth 38.4%,and the yield of 9311 kg/hm2 at the

sanle time Can increase 6024 yuan]hm2.


2.The amount of Nitrogen accumulation of different rice varieties also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with nitrogen fertilization application.In


Honghu(201 1)site,
those varieties accumulated nitrogen
143.3,180.9,217.8,243.7 keghm for average
with N72 5,N165,N247.5 and N330 treatments.Compared with No treatme她it increased

49.7,87.3,124.3,150.2 keghm rice yield and the growth rate was 53.1%、93.3%、

132.8%、160.4%.Under the appropriate N fertilizer application amount(165 kg/hm2),

variety HA3 and variety LY6326 has higher N accumulation than other varieties.With
N fertilization印plied,amounts of N accumulated of different rice varieties in

Jingzhou site respectively were lower than in Honghu site from 1 7.9 to 66.4 kg/hin,
lower amplitudes from 1 9.2%to 27.2%.The nitrogen fertilizer utilization rate presents
华中农业大学2013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a downward trend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of nitrogen fertilizer.And the difference of

nitrogen fertilizer utilization rate between different rice varieties is big,as well as
between seasons and years.In Honghu site,the nitrogen fertilizer utilization rate was

36.8%-64.9%,with an average of 52.3%.Nitrogen fertilizer utilization rate in variety

HA3 was highest and 76.3%higher than that in variety XLY6 which had lowest
utilization rate.Under the same nitrogen level,nitrogen fertilizer utilization in

Jingzhou site was lower than in Honghu site.

3.Applying Nitrogen fertilizers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dry matter biomass
and nitrogen accumulation amount in rice.During different growth stages,the growth

of nitrogen accumulation amount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dry matter biomass,and the

difference in reproductive growth period change Was bigger.Physiological growth of


leaves is mainly in fillering stage to booting stage.Stem biomass in the jointing stage

to booting stage increased rapidly and reached a maximum.In reproductive growth

stage of rice,the biomass of rice panicle increased obviously in the booting to filling

stage.In physiological growth stage of dee,nitrogen content in rice leaves kept at a

high level from tillering stage to the booting stage.晰th the beginning of reproductive

growth,nitrogen content in rice leave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decreased more


than 1 00%in mature period,providing the formation of fice grains with large amount
of nitrogen source.Nitrogen content in rice stem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jointing

stage to booting stage,variety MH63 and variety LY6326 were decreased 42.3%and
38.1%respectively.
4.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same nitrogen fertilizer inputs,the rice production

levels,the increasing yield,the growth rate,the economic benefit,the nitrogen


accumulation amount and the nitrogen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two—line hybrid rice
a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ventional rice.In addition to the growth rate,other
indicators of three—line hybrid rice are also higher than conventional rice.What’S

more,the conventional rice needs more nitrogen fertilizer input per unit output than
two—lines and three-line hybrid rice.

5.Applying Nitrogen fertilizers increases ammonium nitrogen and nitrate

nitrogen contents in paddy soil,and promote the N20 emission.In mature period,the
siol nitrogen removed by rice in-N(0 kgN/hm2)treatment Was 75.8 kg/hm2,+N(165
kg/hm2)treatment Was 147.7 kg/hm2.Applying Nitrogen fertilizers with 1 65 kg/hm2,

inorganic nitrogen surplus in soils WaS 9.9 kg/hm2.The rest did not absorbed by the
rice and soil residual nitrogen Was 83.2 kg/hm2,accounted for 50.4%of total in the

nitrogen input.
To sum up,under the condition of different nitrogen fertilizer input,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yield,economic benefit,Nitrogen 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and


nitrogen fertilizer amount of different rice varieties.So,in the process of actual

production,we should apply nitrogen fertilizers according to yield potential of


different varieties and nitrogen absorption properties.
施氮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和氮素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Key words:rice;Varieties;Nitrogen fertilizer;Nutrient absorption


charactedstics;Nutrient efficiency;Fertilization effect;Nitrogen balance


施氮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1文献综述

1.1我国水稻生产与粮食安全

水稻是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约占世界水稻产量的30%。水稻也是
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无论是单产还是总产都居我国粮食作物之首。水稻生产
对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章秀福等,2005;程式华和胡培松,2008)。
我国稻谷平均总产20100万吨,占粮食总产的39%,种植面积约占我国耕地
面积的25%,以稻谷为主食的人口达8.4亿之多(袁隆平,2010;中国统计年鉴,
2012)。主要水稻产区是长江中下游、西南、华南、东北三省等地区,2011年达
5.51亿亩(2012,中国统计年鉴)。2003至2011年我国水稻播种面积呈现逐年
递增的趋势,主要是因为自2004年起,我国政府开始实行减征或免征农业税的
惠农政策,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如图1.1)。

,l皿

娶一

薹要




c,)

1978 1991 1995 1999 2003 2007 201 1

图1.1我国水稻播种面积(1978.2011)
Fig.1.1 Rice Seeded Ill陀a in China
上世纪五十年代至本世纪初,我国水稻的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无论
是单产还是总产均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为我国甚至世界粮食生产做出了巨大贡
献。
水稻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势头,同时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一是可耕种面积不
断下降,已逼近18亿亩的红线;二是农村劳动力短缺,农业经济效益微薄,农
民种粮积极性下降,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三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流失,农民
的种植技术落后:四是近年来极端异常气候出现频繁;五是尽管我国水稻产量高,
但是投入成本高,效益低。肥料和农药的过量施用,增加了对食品安全和环境恶
化的威胁;六是水利设施落后,农机机械化程度低等制约着我国水稻产业的健康
华中农业大学2013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发展(章秀福等,2005)。

1.2我国水稻生产与施肥

1991.2011年,全国单产和总产继续保持增长势头,2003.2012年实现了粮
食总产9连增(如图1.2)。分析诸多科技贡献因子,品种的更新和施肥植保技术
的进步对水稻生产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程式华,2005;中国统计年鉴,
2012)。

50 00

删k

^。吕上\凹_一日'【∞刊扣 40 O0

3000

2003

图1.2我国水稻单产(1991.2011)
Fig.1.2 Rice yield in China

稻族约有11属70个种,品种繁多。1949 ̄2001年,国家及各省市累积审定
的常规稻品种为2190余个,同期杂交水稻为490余个:2002~2011年,常规稻
审定品种达3400余个,杂交水稻审定品种为2700余个。目前,杂交稻仍以三系
杂交稻为主(累计审定品种已达2970余个),两系杂交稻只有568个,但其所占
比重正在逐年扩大(国家水稻数据中心,2012)。

20世纪60年代矮化育种的成功把水稻产量提高了20%一30%;70年代中期
杂交水稻的研制成功,水稻产量在矮化良种的基础上又增加了20%左右。90年
代中期袁隆平先生(1999)提出以利用水稻亚种杂种优势为主的超级稻计划,通
过10年的努力培育出的超级稻新品种的在产量潜力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步
入21世纪以来,我国科学家又率先提出了“绿色超级稻”的设想和计划,以植
物基因组计划与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培育抗病、抗虫、抗逆、营养
高效、高产、优质的新品种,为我国水稻事业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持。
我国水稻生产历史悠久,施肥历史非常久远,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许多
农业考古资料表明,我国水稻施肥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清末时期化


施氮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学肥料引入我国,20世纪50年代是有机肥和氮肥配合使用阶段,旅用氮肥即可
学的明显的增产效果。60年代为有机肥与氮磷钾肥料配施阶段,解决了我国南
方低产稻田禾苗发僵等缺磷现象。70年代有机肥的施用量显著性下降,北方磷
肥和南方钾肥用量加大,微肥的施用也日益受到重视。80年代我国化肥工业在
产量和产品种类都有了大的发展,我国农田养分投入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胡霭堂
等,2003)。90年代至2l世纪初,随着平衡施肥、沃土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和
有机质提升等项目的推进,我国农田养肥投入更加合理,呈现与不同作物、区域、
产量指标、品质等相配套的更加具体的施肥技术规程(高祥照,2008;黄德明,
2003)。施肥技术的进步对水稻的高产高效优质生产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申
建波和张福锁,2006)。

1.3水稻氮素营养

对于水稻高产高效施肥,前人在氮素对水稻生长发育、群体结构、器官构成、
产量构成、肥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Ying et a1.,1998:

Dobemann et a1.,1999;张洪程等,2003;黄见良,2003;凌启鸿等,2005;朱
兆良,2006;王伟妮等,2011)。
氮是作物体内许多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组分,是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的基础。作
物体内的氮约占植物干物质重的0.3~5.0%,因作物的种类、器官和生育期的不
同而不同。豆科作物的氮含量高于和本科植物,苗期、幼嫩器官和生殖器官的氮
含量明显高于成熟期的秸秆。氮素在植物体内可再利用,整个生长期,大约有
70%的氮素会被再利用,转移到幼嫩器官和种子种中,形成新的蛋白质,尤其在
植物的成熟期表现最为明显(陆景陵,2003;曾建敏,2006)。
土壤中的氮包括有机氮和无机氮。有机氮组分复杂,在矿化之后可供植物吸
收利用。无机态氮中主要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是硝态氮和铵态氮(Granato and

Raper,1989)。由于稻田长期处于淹水状态,土壤中硝态氮容易淋失和反硝化,
稻田的无机氮一般以铵态氮为主,通常认为水稻是喜铵作物(Arth et a1.,1998;

Kronzucker et a1.,1998)。

铵态氮被水稻根系吸收后,很快在根部被同化为氨基酸或蛋白质向地上部运
输,被优先分配至水稻的生长中心或次中心(史瑞和,1989;黄见良,2003)。
硝态氮被根系吸收后,可在根内进一步同化为氨基酸、蛋白质,并以氨基酸的形
态向地上部运输,也可以通过木质部以N03"的形态运输到地上部进一步同化。
亚硝态氮可以先转化为铵,再参与植物体内氮代谢(Faure etal.,2001:黄见良,
2003)。

水稻对氮素的吸收有明显的阶段性差异,在旺盛的生长阶段吸收的氮素约占
全生育的50%以上。水稻的吸氮速率高峰是在移栽期后30天,两系稻最高吸氮
速率可达4.72 kgN・hm-2-dd(黄见良等,1998)。
华中农业大学2013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适量的氮肥供应科促进水稻生长,保证光合面积,促进花果实器官的生长的
形成而确保高产(孙羲,1998)。
生育期是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表示水稻发育进程的快慢,直接决定了不同
水稻品种的地域季节适应性。株高是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氮肥的施用增加
了水稻的株高,但过量氮肥的施用可能是植株管壁变薄,增加了倒伏的风险。随
着水稻植株的矮化,耐肥能力增强(单玉华,2002)。
有研究表明,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的生育期延长(王秀芹等,2003;
叶全宝等,2005),氮肥用量过高会导致水稻贪青晚熟而减产。土壤氮素含量与
水稻茎蘖总量密切相关(文云书,2000),氮肥的施用能明显提高土壤溶液中氮
的浓度,增加了水稻氮素营养,从而增加了水稻的分蘖数。研究表明,铵态氮对
水稻分蘖的影响较大,其分蘖数与铵浓度呈正相关。当土壤中铵态氮的浓度为
mg/kg时,分蘖停止:铵态氮浓度为30-60 mg/kg时,植株开始分蘖,但
25~30

分蘖较少;当其浓度为60.180 mg/kg时,都能使水稻正常分蘖,且分蘖时间随
其浓度的增加而延长(冯来定等,1993)。
适宜的氮肥用量和施肥时期通过提高水稻的产量构成因子,而提高作物产
量。前期施氮肥肥主要影响水稻的分蘖和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分蘖肥和粒肥分别
影响了孕穗期和灌浆期的每穗粒数和结实率(Datta et a1.,1986;Sing et a1.,1998:

邹长明等,2000;李云春,2011)。王伟妮等(2011)研究了湖北省18个县市区
水稻的施氮效果,表明:氮肥的施用可以使早、中、晚稻分别增产1641、1717
和1695 kg/hm2,平均增幅可达37.6%、27.5%和35.0%。

1.4水稻品种差异

前人对水稻不同品种的施肥研究做了大量工作。结果表明:水稻达到最高产
量潜力的施氮量因品种而异,一般来说,高产品种需氮量较高,低产品种需氮量
较低(胡太承,1984)。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水稻品种,其氮素利用率都存在显著
的差异(Ishikawa et a1.,2005)。江立庚等(2004)研究发现,随氮肥用量的增
加,不同氮素类型水稻品种均表现增加的趋势,而氮素生产效率和收获指数则随
之下降。这些差异的主要源于基因型的不同(徐富贤,2008),如氮高效的品种,
根系生长量大,密度高,对NH4+的亲和力高,在低氮供应条件下可有效获取更
多的土壤氮素,且与碳、氮同化相关的酶活性也较高(杨肖娥和孙羲,1990;1992);
宋文静等(2011)通过对比不同水稻品种对不同铵硝配比的响应,结果表明在增
硝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对N03的响应有明显差异。在苗期,南光的总根长,
总不定根和侧根长显著性高于其他品种,水稻根系对硝态氮的响应度强弱可能是
水稻品种氮素效率差异性的因子之一。
在不同水稻品种中的高产品种筛选结果可以看出,氮高效的高产品种有一-下
主要特性:在拔节后具有明显的物质积累优势,群体质量好,叶面积增长快,光


施氮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合能力强,产量水平高,分蘖能力强,成穗率高,生物量大,籽粒大,结实率高
(Koutroub嬲et a1.,2003;魏海燕,等,2007:王东升,2010)。

1.5推荐施肥技术研究进展

在目前的农业生产中,氮肥过量施用的现象已收到普遍的关注,氮肥过量
的氮肥施用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增加了环境污染的风险(肖荣英,2006)。
氮肥旌入农田后的去向主要分为三部分:被作物吸收利用,残存余土壤中,通过
铵挥发、反硝化、径流等途径损失。作物对氮肥的吸收利用收到土壤、气候条件、
施氮量、施氮方法和其他营养元素供应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提高肥料利用率,国内外学者在作物的
施肥技术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Katsura et a1.,2008;Hossain et a1.,2005:邹应
斌,2007;李娟,2011;王伟妮,2011)。根据作物养需肥规律、农田土壤供肥
特性和肥料效应,前人提出了氮磷钾与大重量微量元素配施,提出相应的适宜用
量和施肥方法(唐近春,1989:张福锁,2006)。在此基础上,通过揭示高产水
稻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监测水稻养分需求规律,定量化稻田生态系统的养分流动,
提炼出了稻田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理论,建立了“在高产栽培技术基础上,以氮素
实时实地监控、磷钾恒量监控和中微量元素因缺补缺为核心”的农田养分资源综
合管理技术体系(申建波和张福锁,2006)。
结合测土施肥、肥料效应函数和作物实时实地营养诊断,前人提出的推荐
施肥技术的方法主要有:地力区分法、目标产量法和田问试验法(包括肥料效应
函数法、养分丰缺指标法和氮磷钾比例法)(唐近春,1989;邹娟,2010)。
在肥料田问试验和生物统计基础上,利用肥料效应函数法,以施肥料和产量
得出肥料的回归方程式,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线性加平台、二次项加平台等多种
拟合关系,可计算出代表性区域的最高产量施肥量、最佳施肥量和最大经济效益
施肥量(王兴仁,1998:邹娟,2010)。该方法能很好的揭示作物产量与肥料用
量的关系,但该方法不能从机理上解释土壤.植物的相互关系,易造成年季问的
重复性较差、推荐施肥结果偏差较大等问题。因地区土壤肥力、气候、耕作制度
等不一致等原因,可能不能重现该方程模拟结果,使得该法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受
到限制(金耀青,1989;张福锁,2006)。

1.6水稻氮肥利用率研究进展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氮肥的施用,能显著性增加作物产量、经济效益,但
随其投入量的增加,产量、经济效益的增加不显著甚至出现减产,氮肥利用率下
降。
传统的氮肥利用率(NUE)主要指当季作物吸收的氮素占投入氮的百分比,
但仍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国内外通常用氮肥吸收利用率(RE)、氮素籽粒生理利
华中农业大学2013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用率(PE)、氮肥农学利用率(AE)和氮肥偏生产力(PEP)等不同指标来评价
氮肥利用率(Novoa,1981:彭少兵等,2002)。
前人的大量研究表明,可以多重途径来提高稻田氮肥利用率。如:通过改进
施肥方法,改进肥料生产工艺,利用大颗粒尿素尿素深施可以提高76~93%(朱
兆良,1997);通过施用以硫包衣尿素为代表的缓释氮肥,减少土壤和表面水的
氮素浓度,维持较长的氮素供应,促使作物吸收能多的氮素来提高作物产量,提
高氮肥利用率(Datta,1986;符建荣2001;段路路,2008);氮肥深施的方法可
以使铵态氮肥处于还原态的土壤中,有效降低了铵挥发,是提高稻田氮肥利用率
最有效的途径(Datta,1986):尿酶抑制剂(DMPP)的施用可以提高水稻产量、
地上部稻草和籽粒含氮量,氮素累积量和氮肥利用率(许超,2003);金继运等
认为偏施氮肥,导致了中国水稻生产氮肥农学利用率下降,从15-20 kg&g N下
降到9.1 kg/kg N。通过“控氮、稳磷、增钾~‘磷钾恒量监控”等养分资源管理
技术理论平衡施肥,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金继运,1999;朱兆良,
1997;张福锁,2006)。通过采用实时氮素管理技术,利用便携式叶绿素仪(SPAD)
或叶色卡等诊断水稻氮素营养状况。在已有技术指标基础上,依据水稻叶色和叶
片氮营养间的关系调节实际氮肥用量,这种方法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既能提高
水稻产量又能提高氮肥利用率(彭少兵等,2002;张福锁,2006)。

1.7土壤氮素养分平衡

养分循环是农业生态的基本功能之一,农田氮磷钾养分循环与平衡是区域农
田生产力状况的反映(张玉铭,2003)。农田养分平衡的本质是养分被作物消耗
和施肥之间的平衡,其盈缺状况决定了土壤肥力的发展方向,也是环境污染风险
评价的重要指标,农田平衡盈余超过20%时,即可能引起对环境的潜在威胁(鲁
如坤,1996;邹娟,2011)。
我国的农田养分平衡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氮磷钾全面亏缺期(20世纪60年
代);合成氨和磷肥的大量生产补充了土壤氮磷,但钾素继续亏缺(20世纪60~70
年代);20世纪70年代至今土壤氮磷出现了盈余,钾素继续亏缺(鲁如坤,1996)。
近年来,国内外在农田养分平衡方面做了较多的研究(黄绍文,2007;Ondersteijin,
20021。李翠萍等(2005)对设施蔬菜花卉的农田养分平衡的研究,结果表明大
部分蔬菜作物农田养分处于盈余状态。肖荣英(2006)在湖北稻油轮作区的农田
养分平衡研究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氮、磷均有盈余,增施钾肥可减少农田氮、
磷盈余量,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养分过量对环境的压力。
旋入土壤中的肥料主要有三种去向:第一,被作物吸收利用。第二,残存在
土壤中,这部分可能被后季作物吸收利用,有一定的养分后效,缓冲了养分的流
失。第三,因反硝化、气态、淋溶和径流损失而流入环境。(朱兆良,2000;杨
钰,2011;姜子绍,2006;郝小雨,2012)。张贵龙等(2009)研究了日光温室


施氮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白萝b生产系统的氮素养分平衡,认为土壤.作物体系中土壤基础地力和氮肥投
入是主要的输入项,输出项主要以无机氮残留和作物吸收为主。

1.8问题与展望

前人对水稻的高产优质品种选育、高产栽培措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水
稻氮素施肥效果、养分吸收利用和土壤氮素养分氮素平衡方面做了细致的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作物种植结构、种植模式、栽培水平发生了改变,
当前的施肥技术已面临一系列的新问题。例如尽管施肥量逐年上升,水稻的单产
增加不明显(张福锁,2006)。随着育种技术的进步,大量高产水稻品种不断涌
现,对品种间的施肥效果差异性关注较少。一些高产品种大面积推广时,受到气
候、土壤环境的制约,往往忽略其品种间差异。对于水稻的产量稳定性及生态适
应性,缺乏不同生态区的联合比较试验研究(邹应斌,2007)。目前的施肥研究
已不足以胜任新品种的需肥特性,对不同水稻品种间的养分需求规律和差异性比
较尤为重要。


华中农业大学2013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课题研究的背景、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2.1研究背景

水稻是我国的最重要的粮食作物,2012年达到3006万公顷,占粮食作物面
积的27.2%,总产达2.01亿吨,占粮食总产的35.2%。稻谷产量同比增长2.7%,
低于粮食作物4.6%的平均增长水平。2011年水稻单产为6687 kg/hm2,远低于同
年袁隆平13899 kg/lam2的水平(中国统计年鉴,2012;长沙晚报,2011)。制约
当前水稻产量水平有诸多因素,其中包括品种的适应性、土壤气候环境、施肥、
植保和栽培技术。施肥是重要的增产措施,只有满足作物对营养的需求才能获得
高产优质的丰收(胡霭堂,2003)。氮磷钾是最重要的植物必需的三种大量元素,
其中氮肥是农业生产中需求量最大的化肥品种,它对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
品质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氮肥的施用显著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稻米
品质(孙园园等,2013;吴海波,2011)。但是由于品种繁多,水稻品种问的氮
效率基因型差异较大,影响了氮素的吸收利用(黄见良,1998)。了解水稻各生
育时期的氮素吸收动态、氮素积累动态和各器官中氮素流动分配特征,有助于为
水稻生产提供精确定量的依据(刘立军等,2009:李云春,2011)。
随着育种技术的进步,高产杂交水稻品种不断涌现,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
重要保障。但是近年来有学者认为杂交水稻对化肥的消耗高于常规稻,质疑我国
杂交水稻育种的必要性(李昌平,2011)。杂交水稻是否需要更多的养分资源尚
不明确。

本文在前人已建立的水稻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体系的基础上,通过比较9
个不同水稻品种在两个区域,不同氮肥施用水平下的产量效果、产量构成因子、
氮素吸收利用差异、品种间的氮素分配差异和稻田氮素平衡。揭示了不同水稻品
种对氮肥需求量、经济效益和吸收累积动态的差异性,不同区域土壤养分供应的
差异性,土壤.水稻系统氮素的平衡特点,施肥与环境的效应的关系。为实现不
同水稻品种的高产、节肥、增效提供理论支持。

2.2研究目标

1.明确氮肥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利用产量
与氮肥用量的关系建立了最佳施氮量的模型,为种植制度中氮肥的合理用量提供
依据。

2.研究了氮肥梯度下4个典型水稻品种在各生育阶段的生物量、氮素吸收累
积差异和各器官中氮素的分配,为氮肥的合理施用方法提供依据。
3.研究施氮对稻田氮素平衡的影响,为典型生态区农田氮素肥力维持和培


施氮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育提供依据。

2.3研究内容

1.氮肥用量对不同水稻品种的产量、氮素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2.不同水稻品种的氮素养分吸收规律。
3.施氮对稻田氮素养分平衡的影响。


华中农业大学2013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4技术路线

不同水稻品种的氮肥用量田问试验
(2011年度洪湖、2012年度荆州区)

生长、产量、经济效益l l氮素吸收利用l l氮素吸收规律I I稻田氮素平衡

经济效益
氮素累积量 氮肥利用率
氮素积累特征
产量及构成因子 干物质积累特征 物质及氮素分配 土壤无机氮变化
分蘖动态及生育期 百千克籽粒需氮量 稻田氮素收支平衡

明确氮肥施用对不同水稻品种的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10



!堡出!
!数!
!出!
冀竺鼻
一!!!竺竺
3.2试验地点
3.1供试品种信息
3材料与方法
3.3试验设计与管理

!堂墼1
表3.2基础土壤农化性状
5~10月)和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镇(2012年5~10月)进行。
试验于在长江中下游水稻主产区:湖北省荆州市洪湖市大同湖农场(2011年
表3.1品种编号
个品种均为籼稻,其中常规稻品种2个,两系杂交稻品种5个,三系杂交稻品种2
以湖北地区常见的9个代表性中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开展氮肥效果相关研究。9
分蘖肥,7月15日施穗肥。密度:20万蔸/hmZ。
洪湖试验点:2011年5月8日大田育秧,6月11日施基肥移栽,6月24日施
m?,随机区组排列;
分蘖肥。每个品种5处理,每处理三重复,小区面积为20
60%)70%作基肥,30%作
12%)全作基肥,钾肥(氯化钾,含K20
酸钙,含P205
44.6%)50%作基肥,35%作分蘖肥,15%作穗肥,磷肥(过磷
中氮肥(尿素,含N
试验设5个处理:氮肥用量为0
个。
kg/hm2。其
kg/hm2。5个处理的磷钾肥用量均相同,为P20575
kgama2,K20
kg/hm2;
kg/hm2;247.5
kg/hm2;165
kg/hm2;82.5
2012荆州
2011洪湖
fields
trial
of
condition
nutrition
Soil
T.abIe3.2
Codes
vadefies
TIabIe3.1
施氮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75
330
155.6
18.2
2.0
32.6
6.1
189.9
22.5
1.8
28.3
6.5
华中农业大学2013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荆州区试验点:2012年5月3日大田育秧,6月12日施基肥移栽,6月22日
施分蘖肥,7月20日施穗肥。密度:20万蔸/hm2。

3.4测定项目与方法

3.4.1成熟期产量及水稻氦含量的测定(2011洪湖市,2012荆州区)

各小区按成熟度分批收获,单打单收,测产(9个品种,5个施氮水平),选取
4个代表性品种考种,每小区12蔸,测定其有效穗数、穗长、每穗粒数、千粒重和
结实率。
水稻收获时,每个处理齐地割12蔸植株,风干后按稻谷和稻草分别称重,然后
置于干燥箱60。C烘干至恒重,粉碎、过筛。采用浓H2S04.H202消煮,凯氏定氮法
测定各部位氮含量,基础土壤样品采用常规方法测定(鲍士旦,2000)。

3.4.2水稻生长动态监测(2012年荆州区试验点)

取试验设计中4个施氮水平:氮肥用量为(No)0 kg/hrn2;(N82.5)82.5 kg/hm2;

(N165)165 kg/hl/12;(N330)330 kg/hm2。选取黄华占、明恢63、两优6326、金优


527品种为试验材料,分别于水稻的栽前苗期(6月11日)、分蘖期(7月3日)、
拔节期(7月20日)、孕穗期(8月11日)、灌浆期(8月25日)、成熟期(9月5.26

日)取No、N82.5、N165、N330处理的小区,每小区齐地割取5蔸。根据其生育进程,
将N165处理的样品的茎秆、叶片、穗分开,分别测定各部分的干物质生物量和氮素
含量。其它处理只分为茎叶和穗两部分,测定干物质量和氮素养分含量。

3.4.3稻田土壤无机氮的测定(2012荆州区试验点)

在苗期至成熟期取植物样品的同时,取0-20cm的土壤鲜样,冷冻保存,测定
土壤容重、含水量、硝态氮、铵态氮。
土壤无机氮(硝态氮和铵态氮)的测定:新鲜土样带回实验室后立即过5 mm

筛,充分混匀后取放入铝盒中,105℃下烘干,测定土壤水分。另称取5.009过5 rain

筛的新鲜土壤样品于的塑料瓶中,加入50 mL,2 mol/L的KCI溶液,振荡30 min,


过滤,采用连续流动分析仪法(AA3,德国)测定硝态氮和铵态氮(鲍士旦,2000;
Schomberg et a1.,2009)。

3.4.4稻田N20排放的测定

试验采用铝合金暗箱.气相色谱法进行气体的采集分析(秦晓波,2011)。采样
箱分为顶箱和底座两部分。内径60 cm,移栽至拔节期施用60 cm高的暗箱,拔节
期至成熟期施用120 cm的暗箱,每次罩6蔸水稻。每小区,每间隔3天取一次样,
采样时间选取上午8:oO~11:oo。采样时先在站点的上风向离地高lm处取3个空
气样,用其平均值作为所有处理的浓度的本底值之后每隔7 min用注射器抽气一次,

12
旌氮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扣箱28 min,共取4次样。用气相色谱(HP7890A,美国Agilem,2008)测量。

3.5数据计算公式

氮素积累量(kg/hm2)=稻谷产量×稻谷含氮量+稻草产量)×稻草含氮量;
氮肥吸收利用率(%)=(施氮处理作物氮素积累量一不施氮处理作物氮素积
累量)/施氮量×100(彭少兵等,2002;王伟妮,2010)。
百千克籽粒氮素吸收量(kg/100kg)=作物氮素累积量/籽粒产量x100
植物氮素积累量(kg/hm2)=干物质量×含氮量;
土壤残留氮素=施氮处理土壤无机氮总量.不施氮处理土壤无机氮总量
氮素表观损失量(kg/hm2)=施氮量.(土壤残留无机氮+施氮区植物吸收氮素.
不施氮区植物吸收氮素)

农田养分平衡=肥料投入量.作物带走的养分量(李翠萍,2006)
氮素表观损失率(%)=氮素表观损失量/施氮量x100
土壤无机氮总量=(硝态氮浓度+铵态氮浓度)×耕层深度×稻田面积×容重;
耕层深度:20em,稻田面积10000m2,土壤容重1.449/cm3。
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用以一下公式计算(王庚辰,1997:Zheng et a1.,1998)。

F=p‘h‘dC/dt‘273/(273+T)

其中:F是温室气体排放通量(N20是pg/m2/h),P是被测气体标准状况下的
密度(kg/m3),T是采样过程中密闭箱内的平均温度(℃),H是采样箱的高度(m),
C是温室气体的体积混合比,dC/dt是采样过程中密闭箱内温室气体的浓度变化率。
温室气体日排放通量为当日3个重复的均值,季节平均排放通量则为每日排放通量
的均值,季节排放总量则以季节平均排放通量乘以该季自移栽至收获的天数计算(秦
晓波,2011)。

3.6数据处理

利用Excel 2003、DPS v7.05进行数据计算及方差分析。利用Excel 2003建立一


元二次回归方程、SAS建立线性加平台模型计算最佳施氮量。
华中农业大学2013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4.结果与分析

4.1氮肥施用对不同水稻品种生长、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4.1.1不同水稻品种生育期差异

调查了该试验9个品种的生育期,结果表明(表4.1):在正常施氮条件下品种
间的生育期差异较大,121~142天,平均为133天。不施氮处理中,黄华占的生育
期最短,仅为119天,明恢63仍最长140天。与施肥处理相比,每个品种平均缩短
4天。可能是由于作物氮素亏缺影响了许多酶和蛋白质的合成,造成了作物的早衰
(陆景陵,2003)。

表4.1不同水稻品种的生育期差异(2011洪湖)
Table4.1 Growth duration in different rice varieties(2011Honghu)

4.1.2不同水稻品种的分蘖动态

水稻分蘖是其产量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提高有效分蘖数形成最终的有效穗是
水稻高产创建的重要保证。氮肥的施用促进了水稻分蘖的形成,结果如表4.2所示。
水稻的分蘖主要产生于分蘖期,至拔节期达到最高峰值,到成熟期随部分无效分蘖
的死亡而逐渐减少。
拔节期,不施氮条件下4个品种的平均分蘖数为226.Oxl04个fhlTl2。随着施氮量
的增加,分蘖数随之增加。在82.5、165、330 kg/hm2的氮肥用量条件下,平均每公
顷分蘖增加36.3、67.7、129.0万个,增幅为29.9、30.1、57.1%。成熟期,不施氮条
件下,4个品种平均分蘖(有效穗)为194.0×104.,i,./hm2。在82.5、165、330 kg/hm2

的氮肥用量条件下,平均每公顷分蘖增加38.3、46.4、103.1万个,增幅为19.8、23.9、
53.2%。随氮肥用量的增加,从拔节期到成熟期的分蘖的死亡量增加。氮用量为
330kg/hm2时,平均每公顷死亡57.9万蘖,死亡率16.3.%。
不同水稻品种分蘖能力有较大差异。在不施氮肥的条件下,拔节期明恢63的分
蘖数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品种,高于平均值24.8个百分点。施氮量增加至165 kg/hm2

14
唧Z
均高于其他品种。
占、两优6326、金优527。至成熟期,明恢63仍有较高的分蘖水平,在各施氮水平
一步促进了分蘖的形成,明恢63达到最高水平397.5x104+/hrn2,显著性高于黄华
时,4个品种的分蘖数为明恢63>金优527>两优6326>黄华占。氮肥过量供应,进
氮素转移到主蘖中,以保证遗传的完成。氮肥用量过高,次生分蘖增长过旺,造成
件下,前期分蘖较多,后期因缺氮影响了穗的形成,次生分蘖变成了无效分蘖并将
kg/hm2的施氮条件下,成穗率仅为69.6%。可能是由于在低氮条
如金优527,在330
kg/hm2时,成穗率最高,达88.6%。氮肥不足和过量均会造成成穗的下降。
结果表明:随氮肥用量的增加,成穗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在施氮
成熟期
灌浆期
孕穗期
拔节期
分蘖期
处理
表4.2氮肥对水稻分蘖动态的影响
Ⅳ毗63
OR c●
stage
Filling
Booting
stage
Variety
225.3
254.0b
224.2b
253.3b
282.7
215.8b
5230.7b
LY6326
334.7
336.9a
374.7a
266.7
239.2d
346.7
201.3
212.0 平均值
aN
169.3b
289.3
238.7 量为82.5
比较了各品种在不同施氮处理下由最大分蘖时期(拔节期)至成熟期的成穗率,
Maturation
品种
(104个/hm2)
Elongation
Tillering
That.
development
N330
N825
1C202.7
397.5
286.7
189.2b
180.0b
233.3
220.0b
183.3
192.0b
245・3
265.3
244-0
245.3
3ab
261.3
243.3
321.9
355.0
279.0
263.6
293.7
253.8
N165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_●---●---●●●-●●_---●●--●__●…--………---------__一一●●●-一
施氮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N82
Ns2.5
4ab
174.7b
No
bJ
N165
220・0
be jointing
注:分蘖期.拔节期统计的是总分蘖数(包括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孕穗期至成熟期统计的是有效穗数。
appficafion
fertilizer
nitrogen
under
tiller
rice
Effect
4.2
Table
170.0
187.5 165
18.7b
Y527
o330
Average
240.0
262.3
227.0
211.9
226.0
202.8
a2
238.3
number
297.1
303.7
240.3
262.7
232.3
241.7
194.0
1597.3
92.9
26.7b
88.0
12.0c
40.9b
85.0
82.7
61.3
56.0b
82.0
90.7
57.3
62.7
85.3
25.3
81.3
84.0a
90.7b
21.3
24.0
05.3
84.0
81.7
32.5b
65.8b
77.3
80.0
44.0
67.5
72・0
13.3
56.0
42.7
89.3
23.8
52.0a
11.0
panicles.
mature
to
offilleting,booting
total
the
is
statistics
and
stage
Note:Tillcring
4.1.3氮肥用量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的影响
比较了荆州试验点三种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产量,结果表明:在不施氮条件下
较大,适量的氮肥投入即可获得较高产量。
试验点增产效果最差,仅为595
kg/hm2,84.3%的极显著增产效果,而在荆州
kg/hm2氮肥后洪湖试验点有5084
金优527在洪湖试验点的产量最低,在较高肥力的荆州试验点有最高的产量。施用
验点有显著性的增产效果,增产量和增产率均高于荆州区试验点。不旅氮条件下,
kg/hm2氮肥后,洪湖试
6号在洪湖试验点基础产量和荆州试验点相当,但施用1
果均比其他品种差;扬两优6号、金优527年季间的差异大。不施氮条件下扬两优
看出,华安三号、两优6326连续两年都有较好的产量表现,明恢63产量和增产效
kg/hm2。对比同一品种年季问的表现可以
有更高的产量,平均超过荆州试验点1609
高,平均超过340
综合两年试验结果来看,不施氮肥条件下,2012年各品种的产量均比2011年
kg/hm2氮肥用量下,部分品种出现减产,且金
kg/hm2,平均增产幅度为32.6%。继续施用氮肥后,除新两优6号外,
均增产1482
kg/hrn:时即达到较高产量水平。平
优6号、两优6326、珞优八号、金优527于82.5
kg/hm:。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各品种产量随之增加,黄华占、明恢63、扬两
2012年荆州区试验点,在不施氮条件下各品种产量为5004--7748
氮能力较强,增产潜力大,但增产幅度下降,氮肥用量不宜过高。
现为不增产或减产。表明丰两优香一号、新两优6号、两优6326、珞优八号种耐高
两优香一号、新两优6号、两优6326、珞优八号仍有显著性增产效果,其它品种表
kg/hm2,74.8%;在过量氮肥条件下(330
增产量和增产率可达4805
kg/hm2N),与N165相比明恢63、丰两优香一号、新两优6号仍有显著性增产。平均
kg/hm2,平均增产率64.7%。在较高氮肥用量水平下(247.5
种的N165与N0处理相比,分别增产2697-5084
为明恢63。华安三号、扬两优6号、两优6326产量显著性高于其它各品种。各品
kg/hm2。其中产量最高为两优6326,最低者
kg/hm2,平均产量为10573
N),9个品种水稻产量可达
均值为6420
1年洪湖试验点,在不施氮肥的条件下各品种产量为5460~7762
效果均存在差异性。
各品种的水稻产量,且在一定范围内,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各品种间的产量
2011、2012年两试验点的产量结果表明(表4.3):氮肥的施用能显著性增加
后期不结实或灌浆不饱满而成为无效分蘖或死亡。
kg/hrn2)和三系杂交稻(6942
kg/hm2,显著低于两系(6554
常规稻的平均产量为5564
kg/hm2,增产7.7%。说明该品种对土壤氮素依存度
kg/hm2),洪湖试验点各品种
kg/hm2。适宜氮肥用量条件下(165
优527减产显著。
其它品种产量增加不显著,并在330
为6760
kg/hm2,平均
N),丰
平均增产量4152
kg/hm2’,增产率为36.0%~82.4%;
kg/hm2。适宜氮肥条件下(165
kg/hm2
kg/hm2,
165
65
8365~12013
201
华中农业大学2013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6
施氮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和氮索吸收利用的影响

kg/hm2)。在各施氮肥条件下,常规稻的产量水平、增产量均低于两系和三系杂交稻,
两系稻略高于三系稻,但二者无显著性差异。三者的增产率表现为:两系稻>常规稻
>三系稻。荆州区试验点与洪湖试验点结果类似,在不施和施用82.5蚝/l瑚?氮肥的
条件下,三系稻的产量水平略高于两系稻。
一萤盔
心萝
z删
毫亡
崞暑)(
n∞罨、I
三苌∞
~幢忙k旧至!旧阡傣懈嘲摹”蚓球醐垦割裂惜僻甘仆匿佟妪曙慕。燃
蜃敲客嘲钆熏嗳鼹繁匣恃莨啊暖暮腻n寸
D。℃Jo器一苗℃霄≯苫£脚囊口-。2p畏皇。。-霉.Iaz!一薯aJ口∞呻2羞目Jo_皇船陶c.寸QIq鼻H
它_Ng
o靠∞芝卜
高”^f
冒卜
怛器嚣
陵要幂
口。心莴0IZ
口时A券西
D∞罡乱
兰Z
时∞笤△
时_沈∞
D啦n苯
时n吼全'【
2n小
仪秘迥扑州妖枣_=I__鼯哩£IoN扑K爿《导秤
20N
:∞Z
品∞Z
:葛Z
。n∞Z
Dn小”∞
时心oNo—
时'【N寸o'【
时∞nno一
口”n怕”
o寸o∞卜
口n甙n∞
四小nn岔
砖寸N口昏
勺寸昏n心
H卜卜卜
口o
。口n心。盘
D—na寸。一
时寸”∞o_【
o∞AN卜
D岣∞No—
日昏寸直N一
时卜口NN一
Dn昏一心
时△∞o∞
时卜寸n∞
对n∞H昏
时∞l_∞∞
口甙nn卜
Q一昏乱夺
on—oN—
声n卜nN—
时。吼nn一
o∞n∞峪
对”寸寸∞
时口卜一@
时卜nN昏
矗寸∞_【∞
口N口卜卜
o岔nn小
o∞Noo—
声寸nnoH
母西∞No一
盆∞∞寸卜
对onn西
时n乱心吼
对吼寸”o一
时一昏△乱
o∞”N西
时noN=
^i口寸寸代'【
砖∞卜NnI_
时一∞心∞
时n寸n∞
。母。寸o∞
D怕∞o卜
oN寸口
一No甙
n卜no一
”NN一一
一_寸一H
o心卜心
n寸N∞
n∞a∞
on岔∞
-_llllII_-lllIlII__-lIlIIl____-Ill_llIlIlIll-_l_lllIll_-ll______lIIl●llIlllIIllIlIll_lI___IlllIII●●●●●●●●●●●●●lll
nvH
∞Nc9人1
∞人1
IIoN
}{}{
N,
。Nn”∞
嚣『【Z
n;NZ
。ccZ
砖n岭no'【
。Z
声∞09心
_B∞N昏卜
勺∞∞∞”
on_【寸卜
D”心n∞
瞄口nD小
时。寸卜岔
。寸oon
时寸∞n心
对∞”∞口
一一n甙口
砖o∞寸心
。一∞n口
对寸卜∞一一
时卜卜∞_【一
时寸一nN一
o∞oo卜
口N心卜∞
^rB岔nooH
口砖崎西∞乱
砖∞∞NoH
它ooo吗
。吼心乱∞
口a∞卜。一
时卜甙∞II
日寸寸∞一一
o小小n卜
nⅡH’1土
|l|{||l|{l~
~一~~一一~一~~~~~一一~
~||~~~~~~~~~~~~~一~~
||一||一||一篡~
.{|~~~~~||~一一~~{|~一~~
~ ~M||~~~~~||~一~~~||~~~~~
(黼舻鼍警e‘掣
№~№№№‰№~№№№‰№~№№№‰‰~№№№
mⅢⅢm||mⅢ懈mⅢi|Ⅲ蟒拗斯必~m蜥m
唧Z

m崂
4.1.4氮肥用量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构成的影响
wei出
8咖ng
氮肥的施用显著性增加了穗长。与No相比,N165处理平均增加2.6
同的施氮水平上,有效穗数均显著性高于其他品种。
施氮量与有效穗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不同品种问存在差异性,如明恢63在相
与No相比,氮肥的施用显著提高了水稻的有效分蘖数。将施氮量(kg/hm2)与
妇一a
表4.4不同氮肥用量下不同水稻品种的产量构成
分析了不同氮肥梯度下,不同水稻品种的产量构成,见表4.4。
nlm?)
cm,增加幅
有效穗数(104穗/hm2)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结实率th千ou粒sa重nd
每穗实粒数
穗长
(104穗
有效穗
处理
5品种
2N165
a~a
1b曲
yield
the ka5,7
Effect
4.4
Table
187.5
No
seed
length a~c
b~b曲
J0b如a
different
component
施氮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NFGP
(era)
N—CN247.5
ab
89.8ab
productive
Treat.
Variety
Ns2
22.5b
e85.4be
on215.8be
ear

-・ ab
253.4
23.2
90.5
止一a
U“■0
c7■i
195—9 4.一4
a—d
Cb
l258—2
4—9 03be
—a曲k
~a
~c
~名4
如出一c
y=0.2834x+197.44,R2=0.9572,P=-0.0038
under 4一L引吖¨虻
a3名9 39LO73;);一■,.¨=:■
8I68~≯8
4誓K疑~"夏夏卫签
pplication
97be
24.2be
84
4.9
3.6
20ab
4.0a
一O
~6≥;7
—1

~名5
—9
—b
—8
—5
—3
一彰}型熨姒
—6
~8
—a
注:纯氮价格为5.43砘,稻谷按2.70元他计算,下同。
冠hnl2。N247.5与N165处理相比部分品种仍有较好的增收效果,例如明恢63、新两
4.1.5氮肥用量对不同水稻品种经济效益的影响
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
优6号、金优527。但部分品种增收不明显甚至出现了下降,如黄华占、珞优八号。
15元/11rn2,华安三号的增收效果最显著达13448
元/hlTl2,比增效最低的明恢63高3750元/hm2。N165处理下,9个品种可增收
收4265~8015元/hm2,平均增收6574元/11In2,其中金优527增效最显著,达8015
2011年洪湖试验点结果表明,在施用82.5
低,边际增速下降,符合肥料的报酬递减规律(鲁剑巍,2006),结果如表4.5所示。
氮肥的施用增加水稻的增加效益,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其经济效益先增加后降
各处理中千粒重的表现为:金优527>两优6326>明恢63>黄华占。
试验中,施氮对水稻千粒重的影响不大,如品种相关。如在不论施氮量的多少,
率,反而使之下降。如两优6326,N330处理与No处理相比,降幅达25.O%。
通过比较氮肥用量与水稻结实率,结果表明,氮肥的施用不能增加水稻的结实
kg/hm2的施氮量条件下黄华占、金优527相当,明恢63仅为前者
其他品种,在165
增加65.2粒,增幅为38.O%。不同品种间差异较大,明恢63的每穗实粒数显著低于
kg/lam2的施氮量条件下,平均每穗
氮肥的施用增加了水稻的每穗粒数,在165
度为9.9%。氮肥的过量施用则会降低穗长,如N330处理。
表4.5施氮对不同水稻品种经济效益的影响
kg/hm2时,其经济效益并未随之增加,如扬两优6号
继续增加氮肥的用量,至330
kg/hm2,平均增收103
kg/hm2的氮肥条件下,9个品种可增
的55%。
2.70元/kg,the
5.43元/kg,flee
(元Jhm2)
economic
Effect
6386~13448
华中农业大学2013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follows.
as
tables
in
was
fercilizer
Note:N
rice
varieties
different
benefit
rate
fertilizer
nitrogen
of
Tabltsl.5
sRnle
on
4.1.6不同水稻品种的最佳施氮量和经济效益分析
加量均高于两优6326。说明两优6326是产量潜力最大的品种,金优527是增产潜
推荐施氮水平下,金优527的产量低于两优6326,但其增产效果、增产率和经济增
的经济增加量,金优527可增收16029元/lLrrl2,是最低者珞优八号的2.47倍。在用
kg/hrn2。比较最佳施氮水平下9个品种
kg/hm2,比增产效果最低的珞优八号高3703
最高。比较不同品种的增产效果,金优527的增产潜力最大,增幅103.5%达6335
扬两优6号、金优527的需氮水平不同,其中华安三号的需氮量最低,金优527的
kg/hm2的施氮量。相同的产量水平下(12500-士500
kg/hm2。明恢63的最佳施氮量最高,达238
kg/hm2,新两优6号的产量最低,
施氮条件下,两优6326的产量最高,可达13081
同时可增收12248元/11In2。各品种之间最佳施氮量和最高产量的差异较大。在最佳
kg/hm2的增产,增产率可达77.6%,产量达11319
kg/hm2,可获得4899
洪湖市试验点9个品种的最佳旌氮量研究结果表明:9个品种的最佳施氮平均
的最佳氮肥用量,如表4.6所示。
利用一元二次方程回归模型和线性加平台(SAS软件)模型模拟,求出各品种
品种间的差异较大。施肥量过高不仅增收不明显,还造成了肥料资源的浪费、增加
当的经济增益。表明氮肥的适量施用有显著的增收效果,受环境与试验区域的限制,
年荆州试验点各处理均除最低水平。但新两优6号、珞优八号仍能保持与2011年相
年的同比水平。金优527在2011年的增收效果在各施肥处理中均最显著,但在2012
kg/hm2时,经济效益显著低于2011
两优6号、两优6326、金优527在氮用量超过165
种在年季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黄华占、明恢63、华安三号、丰两优香一号、新
降幅45.9%、51.O%、52.3%、69.2%,氮肥用量越多,经济增效下降越大。相同的品
的平均增益比2011年荆州试验点同比降低3019、5263、6082、7617元[_ffhm2,同比
对比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在4个施氮水平下,2012年荆州区试验点9个品种
j元h/hln2,增幅为182.7%。荆州区试验点有类似结果。
kg/hm2条件下两系稻可增收
下,两系稻的经济效益>常规稻>三系稻。其中,在165
比较了三种不同类型水稻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在洪湖试验点,各施氮条件
金优527经济效益出现大幅度的负增长。
过量施氮条件下(330kg/hm2),经济效益显著降低,9个品种仅增收4066元E./hl/12,
63、两优6326、金优527甚至出现了下降,金优527甚至比不施氮的收益还低。在
kg/hm2的氮肥条件下,收益增加不明显,黄华占、明恢
,-元,qun2,平均增收3555元FffhI/12。N165条件下,增收效果显著,平均比N82.5处理增收
m?的氮用量条件下,可增收2017~5120
2012年荆州区试验点结果表明,在82.5
kg/hm2)华安三号、
亦需要209
N,新两优6号次之,
仅为9581
为181
环境污染的风险。
可增收7202
11142元/hln2,与常规稻相比,增加2323元a/hlTl2,增幅为26.3%,与三系稻相比,
1497元_Jhm2。在施用247.5
kg/hm2,
kg/hrn2
施氮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和氦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21
kg/l[11112的产量,增收6024袖I'12。
kg/hm2,增产率为38.4%,可获得931
增产2551
荆卅I试验点结果表明,9个品种的最佳氮肥推荐用量平均为160
明杂交稻有更高的产量潜力和经济效益。
的最佳氮肥用量低于常规稻,但其产量水平,增产量和经济效益均高于常规稻。说
于常规稻。但其产量水平,增产量,增产率和经济效益均显著高于常规稻。三系稻
78.O%,可获得10711元__ffhlil2的经济效益。两系稻与常规稻相比,其推荐氮肥用量高
对比了2011年洪湖试验点三种不同类型水稻的推荐氮肥用量,常规稻的最佳氮
kg/hm2的产量,可多增收500、4942
比扬两优6号、金优527增收1362、1558
三个品种相比较,其增产效果和产量有较大差异,珞优八号最高达10078
和经济增量均最低。相同氮肥推荐用量水平下的扬两优6号、珞优八号、金优527
济增益均处于最高水平。与之相反的是金优527,其氮肥推荐用量、产量、增产量
N,其产量、增产量、增产率和经
新两优6号的氮肥推荐用量最高,达213
kg/hm2,平均可
力和经济效益最高的品种。
kg/hm2,增产率为
kg/hm2的产量,增产4330
kg/hIn2,可获得9894
肥用量为181.5
的经济效益。
j元t.ffhi/12
kg/hm2,
kg/hm2

华中农业大学2013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曼√
^、量v
o一苗喜叮g;nh时J0
N卜N八并.寸n∞o.【i≯一N卜N治o.苯n口王n”o.oNj}
n一一八蜒.寸小no—ii≯一n.【.【川¨v们o.N心卜卜+×N吼N.nN噩
o-葺.I骨。翟矗D=盘已露.I壹州苫遭口oM^【=目_由口直心.叶Q一丘墨}工
心暑)(
心乱.【^nx.o卜∞.【.【i}一心小.【…斟o.ooo∞_{_x小寸岔.小Ni}
昏oN八《.一∞”Ai≯一西oNⅢ¨u们o.nn蚺n.十|xn口N.A_垫
o寸一^×.n寸∞∞i净¨o寸一Ⅵu^…-0.∞o℃∞+×∞AA.n_【些
H__八】【.∞.【卜∞i≯.I__…崩o.n甙N譬_xNnt'【心_人
∞Nn要J
胬罱S凑8器蜜=&磊i导袋拿磊0=铸兽8
辖求褶较燃赋试嘲聪粳趟略g熏蝮禳*窿恃9.甘秣
∞Q一芑焉≯
^,g∈堂v
8_N fq
奏咯
套鞘氍恹《¨恨,镫姐}曩翅.繇
卿暮蠼逍嚼
哪乱
p【o乒
删k罂
褂钆磬
相耧察剜曩罂
^,暑II,恨v
怪器卷
凶丢幂
n口工芝
岭Nn心J】5
。留.Io^1≮
小西H八吲.u”t内Hj≯一昏乱H…:,^岩.H烈H∞_I-x寸n∞.Im-_,
小小8.【
售碘gfl=f罨娶醛懈聪黑删扎熏嘻罂*匡恃靛酶增
ou一.I-o魄Q墨。譬矗》-茸2∞墨一它-o_瞄∞目。盆口o
g-I盘苗一Q口。一苗Ingls勺II吁≈o口一d
o器08a_
笛时2口IIH
^摹v
nN_【人闻.△△ooHi净¨蛾NH…掣们o.o心寸n+xN_【_【.卜ni净
∞nN八×.∞∞∞吼ii.人一∞nN—¨uc-o.寸口on.t,con卜.口_=凡
小心.【八)(.口160N_【i≯一岔∞_—wu沉o._∞”∞干)(Hn卜.Nnji净
n∞一^闻.∞o也一'【i≯一”∞'【…¨u仍o.口岔N卜+x食nn.∞N—ii卜
昏乱_.八嗣.H∞on_【j}一泳小H…¨u们o.昏nn卜.IIx”寸卜.∞N。i卜
o八×._non+托卜Hn.∞_【+NⅥ心N寸o.o.i》
西寸'【八×.∞'【_【o_【ii≯一乱寸_…¨u仍o.∞峪。卜.I_涵_【寸n.oN。i≯
o∞H.八x.o小no—i净¨o∞一…¨v们o.小奈n卜+)c田N四.∞一i扣
o^】(.nH∞口+x卜△.寸代+N—u8代心o.o.i净
no_八坷.∞卜oo'【ii≯一no'【…¨u访o.∞∞寸卜+x寸。仓.寸Nj≯
;西.0
∞o∞2
&寸N
'【no=
no&
n_H

矗N!I!芑盘Z长∞口
p1Q—h
o—目o=oo∞
盟蜗磐矗o
一_【oN
}{}{
Nl_o一
N,
zI{H
n《}{
_)(-a函
∞Ll-『I≯
∞J]‘_I
卜N”J】互
虹∞霉∞≯吒
zHH
n∞霉q、I
n—r】王
Hvn蠢一山
口Ll-『I)(
口-a≯
∞扣J
卜N魄LE
o^n戈.Nn∞卜+川n'【口.oH+NX怕吼no.o.i≯
o∞西.o
o小西.o
寸昏昏.o
H心心.o
n∞曩.o
o卜小10
心卜小.o
Na昏.o
N小小.0
N叼6.o
口昏乱.0
∞n∞.o
心乱吼.o
西西乱.o
寸N西.0
∞△吼.o
Ic小.0
∞∞心文
∞口oN一
o卜∞一一
一∞”A
一∞on一
寸昏no_
心n寸N一
△一n一一
n寸∞∞
崎西小心
∞一一o_【
06c0一
”卜口o.【
心一卜∞
峪∞N小
∞卜oo一
oNn∞
HIc小
△n口寸
oNo寸
nnnn
。卜∞n
崎No寸
NIcn
NN卜n
N£9H
nnn口
甙昏∞寸
nnHN
N昏吼一
onon
【6岔“
一∞N寸
∞t,寸N
。小”N
N卜卜
Is¨N
o.蚺∞
A.0卜
c.寸∞
∞.卜△
乜N卜
∞“卜
卜.卜卜
昏.£n
n.coH
蛤.厶卜
∞.cn
∞.6n
N.c寸
冀。寸
o—心
乜∞n
鬯nn
峪寸n
o.0_
吨∞n
.【n∞一一
o卜价小
N甙卜寸一
n寸卜西
n寸nn_【
寸卜n寸一
心瓢寸心
口ao∞一
∞寸NN一
卜卜Nn
n寸n寸
一n寸卜
口。寸o.【
卜n岔n
NN峪价
卜n寸崎
”乱寸'【
寸Noo
ot"q
口o__四j口o
Q__嚣
D_筘_
华中农业大学2013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4.1.7小结与讨论

氮素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元素,参与了DNA、RNA和蛋白质等重要物
质的合成,影响了水稻的生物量、分蘖数、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等产量构成
因子。从而影响了水稻产量。随种植技术的提高,作物单产在不断增加,但与其
最高产量潜力仍有较大差距。施氮量是重要影响因素,同时磷钾肥的合理配施不
可或缺(张福锁,2006;霍中洋等,2012)。
本研究供试的9个水稻品种对土壤肥力的反应存在一定差异。如:在荆州试
验点新两优6号在不施氮条件下在两试验点产量均较低,施氮肥后可获得较大幅
度的增产,其氮素累积量也显著增加,说明有些品种的高产需建立在高肥力的基
础上。黄华占、明恢63无论施氮与否其产量均较低,说明有些品种自身的遗传
特性决定着其产量水平。金优527在较低肥力条件下(洪湖市试验点)有较高的
产量潜力耐高氮能力强,但在肥力较高的(荆州区)条件下,施氮量过高增加了
病虫害和倒伏而导致减产,说明土壤肥力、氮肥投入、气候、管理水平综合影响
了水稻的生产。

对9个品种的产量和氮肥用量的进行模拟,得出了最佳氮肥用量模型。结果
表明,某些品种的氮肥推荐用量偏大,超过200 kg/hm2,这与王伟妮等(2011)
在湖北区域调查的施氮水平(平均183 kgN/hm2)相差较大,这部分氮肥时候能
被水稻吸收利用,达到预期增产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某些品种在两年间的模
型模拟的推荐施肥量结果相差较大(例如金优527两年的推荐氮肥用量相差90
kg/hrn2),如何应用这个结果去指导实际生产,有待进一步研究。
肥料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农业生产带来增产、增收的同时,也会因为施用
不科学而带来负面影响。肥料的不恰当旋用,不仅会造成农产品品质下降,而且
使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影响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会造成环境污
染,水体富营养化(朱兆良,2005)。因此,我们要科学施用肥料,提高肥料利
用效率(彭少兵等,2002)。本研究中9个水稻品种的氮肥利用率存在显著差异。
已有研究表明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贺帆等,2008),说明减少施
氮量是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氮肥量用量较低不利于水稻高产,如
果片面追求氮肥效率而忽略了产量的提高与我们的保障粮食安全的目标并不相
符,所以施氮量的增减必须以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为目标,即高产
高效。因此,在当前生产条件下,必须充分挖掘水稻高产品种的增产潜力,而这
与正确的肥料品种、适宜的肥料适量、科学的施肥技术等措施是密不可分的,今
后仍需加强这方面的研究,真正做到因品种特性施肥,从而实现水稻生产的高产
和氮肥的高效。

24
施氮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4.2不同水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差异

4.2.1氮肥用量对不同水稻品种氦素累积量的影响

氮肥的施用显著性促进了水稻对氮素的吸收累积,如表4.7。
2011年洪湖市试验点结果表明:在不施氮肥的条件下,9个品种的氮素累积量
为84.3~108.4 kg/hm2,平均为93.6 kg/hm2。两优6326有最高的氮素累积量水平,高

出最低者黄华占28.6个百分点。氮素累积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在N82.5、N165、
N247.5和N330的条件下9个品种的平均氮素累积量分别为143.3、180.9、217.8和243.7
kg/hm2,对比No处理平均增加49.7、87.3、124.3和150.2 kg/hm2,增幅分别为53.1%、
93.3%、132.8%和160.4%。在适宜氮肥用量条件下(165 kg N/hm2),华安三号、两

优6326有较高的氮素吸收量,且在No和N165处理下,产量为最高水平,说明较高
的产量是建立在较高的氮素吸收累积的基础上的。
2012年荆州区试验点结果表明:氮素累积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
幅度在降低。N82.5、N165、N247.5和N330的条件下9个品种的平均氮素累积量分别为
107.8、133.8、159.0、177.3 kg/hm2,对比No处理平均增加32.1、58.2、83.3和101.6
kg/hm2,增幅分别为42.4%、76.9%、110.1%和134.3%。
对比两年的实验结果,在施用氮肥后,荆州区试验点9个品种的氮素累积量小
于洪湖试验点。5个氮肥水平下,分别低17.9、35.5、47.1、58.8和66.4 lcgem2,降
低幅度分别为19.2%、24.8%、26.0%、27.O%和27.2%。
对比了洪湖试验点三种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氮素累积量,结果表明:在各施氮
水平下,两系稻和三系稻的氮素累积量均高于常规稻。其中,在N165条件下,两系
稻的氮素累积量为184.8 kg/hm2,比常规稻高20.5 kg/hm2。说明杂交稻吸收累计氮
素的能力更大。
靼轷} 营移臣 口.£昏 n.c= 盘.o∞_l 8.卜_【N tn寸N 卜.”卜 ∞心oH 8.nn_ o.6”_ n‘譬

卜NnL< 。也.c∞ u,”8I 时n.∞寸N t'【∞ 口∞.0一_【 时昏.nN'【
它卜.o寸一 oN.oNN D小.n.【一 o一口.N寸'【

∞-a
Dn.o吼_ 声托。小_ o∞.c∞ 8.nN_ Do.寸n— 对乜o∞_
u∞.No一 口西.N∞一 时n.寸寸N 岛峙.∞∞一
o小.6= D乱.£oN 时q∞”N 口崞.幛卜 D乜N2
口Nn心-■ 口气∞o一 D对o.9_【N 口oN.90_【 口丑.【.一nH 时o.9N

喀蠢乒 o乜卜! c.寸∞H 时乜n寸N 对_【.o寸N 弓∞.∞心 oN.∞oH oo.0寸H 对n.n∞'【
口t”o一 D时N.o卜一

心警)( N“∞ o昏.n! 时一.N葛 Qn.一卜
。u!J0器要鲁三皇2若IpJo苫3兽u乏茸 口寸.oN— 口n.9昏H q£.寸o_【 o_.6NH 声c.卜n_【 时N寻∞H
∞N
一K弓‘ 勺乜寸∞ oA.an一 o寸n∞_【 对一.卜”N 砖∞.0nN D叶o∞ 声∞.no— 时N.on.【 时N.”n一 时寸.昏”一
议皋趟扑划妖罄书匿哩n_【。N扑K爿《导斟
蜃醴g嘲娶峨懈域窨熏咯鼹*窿恃茛棚壕粳t,僻
nvH q寸.卜△ u气_【= o■N卜 oN.乱nH DtH∞.【
Dn.寸oN o∞.6HN 时o.卜岭N 日N.寸。一 对昏.一一一
o崞.oA 日西.n口 u∞.△昏
3芒.Iazl_HJ盘宕叫2蕾0苗喾阉;廿互卤 叠£『.【寸_【 p乜西口H 时心一NN 砖”.NN心 o卜∞NH 名∞.∞c1 时∞.o”一
o u
n∞苫2瞄山}{ n.寸∞ 口N.”N— o .口2 o乜岔∞H o∞.N∞ c.nnH
时N.N N 它o.Ao_【 时口一口'【
o o
乜H∞ ”心'【 onn onn
n‘寸N 蚧.N∞ n心一
删旺撼 ”一寸N
蚤厶dn∞Z
zr
_【HoN 登oN
忙赛嚣 凶丢幂
华中农业大学2013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平均为52.3%。其中两优6326的氮肥利用率最高,高于最低者新两优6号76.3%。
在过量氮肥供应条件下(330 kg N/hm2),各品种的氮肥利用率降低,平均利用
率为45.2%,降幅达13.6%。
表4.9氮肥用量对不同品种水稻氮肥吸收利用率的影响
Table4.9 Effect of nitrogen fertilizer rate on nitrogen absorption ufilizaUon of differeut

varieUes ofrice (%)

氮用量 平均值
.. .HHZ MH63 HA3 FLYXl XLY6 YLY6 LY6326 LY8 JY527 。

N supply .A_veral乏e

82.5 49.5 a 61.9 a 65.1 a 67.1 a 42.6 a 50.7 a 62.4 a 73.1 a 69.3 a 58.9

201l
165 45.2 a 47.8bc 64.9a 61.1 ab 36.8 a 47.6ab 57.9a 53.2 ab 61.8ab 52.3
洪湖市
247.5 42.5 a 55.4ab 49.3 b 69.8 a 44.9a 55.7 a 43.5 a 35.5 b 55.2 ab 49.8
HH

330 41.8 a 40.0 c 51.4 50.4b 47.5 a 40.7b 45.4 a 42.9b 49.4b 45.2

82.5 31.8 a 43.3 a 45.8 a 28.1 ab 38.5 a 50.5 a 35.9 ab 48.5 a 35.3 a 39.7

2012
165 31.8 a 39.3 ab 40.3 a 33.8 a 34.3 a 44.5 ab 33.6 ab 30.4 b 20.8 ab 34.3
荆州区
247.5 27.6a 30.3 ab 42.6 a 30.2 a 34.3 a 41.9 ab 30.7b 39.1 ab 24.6b 33.5
JZ

330 25.7a 26.3b 42.2a 23.9 b 33.9 a 35.4b 45.3 a 31.7b 12.8b 30.8

荆州区试验点的各相同施氮水平下,氮肥利用率低于洪湖市试验点。9个品
种在N82.5、N165、N247.5和N330的条件下的平均氮肥利用率分别为39.7%、34.3%、
33.5%和30.8%分别低于洪湖市试验点19.2、18.0、16-3和14.4个百分点。
比较了洪湖试验点三种不同类型的水稻氮素利用率,在各施氮水平下,两系
稻的氮肥利用率均高于常规稻。三系稻除N247.5处理比常规稻低外,其他各处理
的氮肥利用率均高于常规稻。说明在相同的条件下,杂交稻的氮肥利用率比常规
稻更高。

4.2.4小节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水稻品种问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有较大的差异。在不施
氮肥的条件下,两试验点的产量差异较小,但是氮素吸收累计差异较大。2011
年9个品种的氮素累积量为83.6~108.4 kg/lam2,平均为93.6 kg/hm2,其中黄华占、
丰两优香一号、新两优6号、金优527吸收土壤氮素能力最弱,两优6326最强。
施用165 ke,/lam的氮肥后,丰两优香一号、金优527的氮素累积量显著增加,增

幅超过黄华占、新两优6号。在过量氮肥条件下(330kg/hm2),丰两优香一号、
新两优6号、金优527仍有较大幅度的氮素吸收,显著高于黄华占。说明不同品
种对氮肥的响应不同,黄华占耐高氮肥的能力较弱。在荆州区试验点,不施氮的
条件下仅黄华占与洪湖试验点的氮素累积量相当,其他各品种均显著低于洪湖试
施氮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验点。在施用氮肥后,同一品种在两年间的差异更大。尤其在330 kg/hm2的条件
下,9个品种的吸氮水平仅与洪湖试验点的N165相当。两优6326在两年问的吸
氮能力相当,金优527仅为洪湖试验点的一半。
对比两年的百千克籽粒氮素吸收累积量,每生产等量的稻谷,洪湖试点的需
氮量高于荆州试验点。明恢63在各施氮水平下均高于其他品种,金优527均处
于较低水平。相同的氮肥投入条件下,荆州试验点的氮素累积量、氮素利用率均
利于洪湖试验点,说明该试验点有更多的氮素流入环境中。
在有限的氮素供应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的氮素吸收累积量反映了该品种的
主动吸氮能力。在过量氮肥的供应条件下,造成了水稻的胁迫吸氮,由于某些品
种对土壤或者体内的多余的氮素利用不充分。在2012年试验点,过量的氮肥供
应导致了水稻的减产,特别是金优527在生长后期出现了氮素累积量的降低,说
明不同品种对氮肥的吸收利用的差异较大,应依据不同产量水平、不同氮效率的
品种合理确定氮肥施用量,提高氮肥利用率。

29
华中农业大学2013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4.3不同水稻品种的氮素吸收规律

4.3.1不同水稻品种干物质生物量累积动态

氮肥的施用显著性提高了各品种在各生育期的干物质生物量(图4.1)。在不
施氮条件下4个品种在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生物
量分别为1.23、3.34、8.59、11.90和11.93 tlhm2。施用氮肥后,各时期的生物量
均有增加。N330处理各时期生物量均最大,与No相比分别增加O.67、2.12、3.79
和4.46 t./h!:n2,增幅分别为54.3%、63.4%、44.2%、37.5%和32.7%。表明,施氮

影响水稻干物质生物量的积累,且对生长前期(苗期至拔节期)的影响高于生长
后期(灌浆期至成熟期)。在分蘖期至灌浆期生物量持续增加,达到或接近最大
生物量,其中在拔节期至灌浆期时增长最快。在不施氮的条件下,4个品种的生
物量累积规律基本一致。金优527从苗期到孕穗期均高于其他3个品种,但在孕
穗期之后生物量增加缓慢。两优6326在拔节期开始,生物量增速高于其他3个
品种,并在孕穗期之后生物量超过金优527,于灌浆期达到最大值13.20 t/hill2。

明恢63的生物量在各时期均最低。

2已


{!薹 侣 侣

妻i 伯 竹

楚 。
5 5

o o

0 20 40 60 80 100 120 0 20 40 60

为 筠


{己






0 20 40 60 80 100 120 0

移栽后天数Days after transplUlt 0 20 40 60 80 100 120

图4.1施氮处理下不同水稻品种上部干物质积累动态
Fig.4.1 The accumulation of dry matter of different Hce varieties during whole growth

period under nitrogen fertilizer application

适宜氮肥用量(165 kg/hm2)条件下,明恢63、金优527的变化趋势趋向一
致,从苗期至孕穗期,干物质生物量均持续增长,到成熟期出现下降。黄华占、

30
施氮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两优6326则从苗期至成熟期均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但二者拔节期至成熟期的
生物量差异最大。

4.3.2不同水稻品种氮素累积动态

氮肥的施用显著性促进了水稻各生育时期对氮素的吸收,氮素吸收量与施
氮量正相关(图4.2)。4个品种在不施氮条件下,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
灌浆期和成熟期的平均氮素累积量分别为21.2、36.2、56.8、74.5和74 kg/hm2。
在施用82.5 kg/hm2的氮肥后,5个生育时期的氮素累积量分别增加7.3、12.7、
33.5、26.0和27.5 kg/hm2,其中拔节期至孕穗期差异最大,达58.9%。在165 kg/hm2

的施氮条件下,各时期氮素累积量差异增加,5个生育时期的累计增幅分别为
85.9%、“.8%、127.5%、100.6%、85.4%。拔节期至孕穗期的增速最大,在较
充足的氮素供应条件下,孕穗期至灌浆期氮素累积量仍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在
过量氮肥供应的条件下,各生育时期的氮素累积显著性增加,增加幅度为
108.7%~179.8%。其中,在灌浆期的增加量最大,为106.7 kg/hm2,拔节期的增

加幅度最大,为179.8%。在N165和N330条件下,孕穗期至成熟期的氮素累积量
显著降低。在5个生育时期,氮素累积量的增幅均高于干物质生物量的增幅,
且在生殖生长时期差异变化更大。

2∞

,、芑
2∞

雏 1 ∞

墼 1 ∞

0 20 40 60 80 1∞ 120


.住 O

0 20 40 60 80 100 120

图4.2施氮处理下不同水稻品种地上部氮素积累动态
Fig.4.2 The accumuhted change of N nutrients of different dee vafiefi鹤dudng whole

growth period under N fertilizer appEcafion


华中农业大学2013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4.3.3不同生育阶段氮素累积量

表4.10表示施肥处理下不同类别水稻不同生育阶段氮养分积累量及占最大
积累量的百分率。
在不施氮肥的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的最大氦素累积量主要发生在拔节期至
灌浆期。不同品种间有差异,黄华占主要发生在孕穗期和分蘖期,占整个生育期
的59.5%,其中在灌浆期氮素累积量最大,达31.5 kg/hm2,占整个生育期的35.3%。
明恢63主要发生在孕穗期和分蘖期,二者占吸收总量的53.3%。两优6326在拔
节期至灌浆期的吸收量基本相当。金优527集中在孕穗期,最大氮素累积量为
29。4 kg/hm2,占整个生育期的29.4%。4个品种的最大氮素吸收累积量为黄华占
的灌浆期,显著性高于其他三个品种。
施氮量为82.5 kg/hm2时,各时期的氮素累积量均有所增加。氮素最大吸收
累积时期集中在孕穗期,平均为41.5 kg/hm2,占总量的40.8%。同时期两优6326
吸收量为63.9 kg/hm2,占整个生育期的58.5%,比最低者黄华占高出2倍。
施氮量在165 kg/hm2时,孕穗期积累的氮素占了整个生育期的46.6%。与
No和N82.5处理相比,孕穗期所吸收的氮素更多。黄华占的累积量最高,为75.6
kg/hm2,占全生育期的比率也最高,达50.0%。
当氮肥施用量为330 kg/hm2时,最大吸收氮素时期前移,主要集中在拔节期
和孕穗期。所吸收氮素分别占整个生育期的31.4%、30.8%。主要是因为前期氮
肥投入量供应充足,促进了水稻的分蘖和生物量的增加,生理生长过旺。

32
华中农业大学2013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4.3-3 N165条件下不同器官生物量变化

在165 kg/hm2的条件下,比较了不同水稻品种在5个生育时期各器官中的干
物质量的分配,如表4.11。

叶片是水稻主要的光合器官和养分贮存器官,在其生育进程中有重要的作
用。从分蘖期至成熟期,叶片、茎秆和稻穗生物量呈现明显的消长。即叶片的生
理生长主要在分蘖期至孕穗期。孕穗期旗叶长出之后其生物量便不再增加,出现
程序性衰老死亡,导致生物量的下降。茎秆的生物量在拔节期至孕穗期迅速增加
并达到或接近最大值。孕穗期至成熟期,为水稻的生殖生长阶段,稻穗生物量在
孕穗期至灌浆期急剧增加,接近最大值。
拔节期,4个品种的茎叶生物量有较大差异,金优527的茎秆生物量达2513
kg]hm2,显著性高于明恢63。黄华占的叶片生物量仅为1241 kg/hrn2,显著性低
于其他3个品种。

表4.n Nl鹤处理下不同水稻品种不同器官干物质量的分配
’I.able4.11 Dry matter allocation in different organs of rice variefies with nitrogen fertili髓r

(165 kg/hm2)appfled(kg/hm2)

品,器官箍E翟n攀
varie移。 org锄

Tille‘ing

stage
E10ngation

stage
B00ting
。 Stage


Filling

stage
恶n
Manlmtion
stage

茎stem .
1676 3512(32.9)1 3223(24.5)4270(26.8)

HH 叶lear 1508 1241 2047(19.2) 1811(13.8) 2276(14.3)

穗spike . .
51 15(47.9)8135(61.8) 9402(59.0)

茎stem . 1387 4968(48.8) 5197(31.6)4962(32.3)

.。,。。 叶leaf 2231 1746 3482(34.2)4059(24.7) 3621(23.6)

穗spike 一 . 1733(17.0) 7209(43.8) 6786(44.2)

茎stem 一 1932 7223(53.2) 6009(36.0) 6162(31.0)

叶1caf 1440 2009 3439(25.3) 3271(19.6)4134 (20.8)


LY6326
穗spike 一

2914(21.5) 7426(44.5) 9581 (48.2)

茎stem 一 2513 4298(38.O)4362(26.1) 3656 (26.0)

Ⅳ527 叶leaf 1941 1945 2630(23.3) 2740(16.4) 2137 (15.2)

穗spike 一 一4374(38.7) 9579(57.4)8254 (58.8)

注:“1”括号内数字表示各时期不同器官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以百分比计量。
Note:1 Numbers in parentheses each period the proportion of biomass to total biomass of different organs,

measured as a percentage.

孕穗期,两优6326的茎秆生物量显著性增加,比拔节期增加了2.7倍,显
著性高于同时期的其它3个品种,是最低者黄华占的2.1倍。但此时黄华占的穗
的生物量却达到了5115 k酣吼2,高于其他品种,这可能与品种的生育进程有关。

34
施氮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灌浆期籽粒部分占整体生物量的比重急剧增加,由孕穗期的31.3%达到灌浆
期的51.9%,其中黄华占可达61.8%。与孕穗期相比,茎的比重下降13.7个百分
点,两优6326下降幅度最大,达17.2%。叶片在孕穗期所占比重较低,下降幅
度也较小,为6.9%。说明孕穗期的茎叶为籽粒产量的形成提供了保证。
成熟期,黄华占、两优6326茎叶穗的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三者
所占总生物量的比率与灌浆期基本相当,两优6326穗的生物量增加明显。明恢
63、金优527在成熟期茎叶穗的生物量均出现小幅下降。可能是由于前期茎叶部
分生物量过大,消耗了大量的养分,导致后期土壤养分供应不足,部分无效分蘖、
下部叶片死亡和灌浆不饱满所造成的。

4.3.4不同器官氮素含量

不同器官的氮素养分含量在5个生育时期的变化动态见表4.12。结果表明:
在水稻生理生长阶段(分蘖期至孕穗期)叶片的氮素含量保持较高的水平。随生
育进程的后移,生殖生长阶段的开始,其氮素含量急剧下降,至成熟期下降幅度
超过100%。茎秆中氮素含量呈现下降趋势,但从拔节期至孕穗期已出现较大幅
度降低,尤其是明恢63、两优6326下降幅度高达42.3%、38.1%。孕穗期至成
熟期,茎秆的氮素持续下降,但降低幅度显著低于叶片。在分蘖期至灌浆期相同
器官,不同品种间的氮含量有差异,但不显著。但在成熟期,黄华占、明恢63
叶片中的氮素含量显著高于两优6326、金优527,可能与其品种特性有关。

点种器三嚣E n翟F墨。M燃atur期tioarety
V Org 锄
stage。 sta。ge stage。
f。nli:ng噙e st‘age

华中农业大学2013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4.3.5不同器官氦素累积量分配及转移

表4.13结果显示:拔节期至孕穗期,茎氮素累积量显著性增加,平均增幅
可达81.5%,两优6326增幅最大,达129.5%。叶在同期平均增加20.4 kg/hm2,

平均增幅为54.3%,其中明恢63的增量和增幅最大,分别为37.7 kg/hm2,103.2%。

孕穗期茎叶的氮素累积量在孕穗期达到峰值,平均为33.1、60.1 kg/hm2;孕穗期
至灌浆期,茎叶的氮素累积量分别降低7.9、11.5 keJhm2,下降幅度为21.2%、
19.4%。两优6326茎叶的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为18.O、17.3 kg/hm2;灌浆期至成
熟期,茎叶的氮素累积量分别降低3.8、24.8 kg/lam2,下降幅度为14.3%、51.5%。
其中明恢63的叶片氮素累积量下降量最大,达33.1 kg/hm2,降幅49.4%。4个
品种茎累积量的下降量均较低。

表4.13 N1岱处理下不同水稻品种不同器官氮素累积量的分配
Table 4.13 Nitrogen accumulation a1]lount aⅡoeation in different organs of rice varieties with

nitrogen fertilizer(165 kg/hm2)appfied (虹巾m2)


分蘖期 拔节期 孕穗期 灌浆期 成熟期
品种 器官
Ⅷ啊 鲰锄 砌e血g Elong抵 Bo她 Filling Man髓tion
stage stage stage stage stage

茎stem 一 14.9 24.4(20.2) 22.4(15.7) 24.1(15.9)

HI-IZ 叶leaf 33.4 30.6 46.9(38.7)41.5(29.0) 25.1(16.6)

穗spike . .
49.8(41.1) 79.2(55.4) 102.2(67.5)
…………‘‘……一二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茎stem -
15.4 31.7(25.4) 26.6(16.7) 21.1(16.4)

Ⅻ63 叶leaf 47・8 36・6 74・3(59・4)67・0(42・1) 33・9(26・3)

穗spike - -
19.1(15.2) 65.4(41.2) 74.0(57.4)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1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茎stem 一 20.5 47.1(33.7) 29.0(20.7) 22.8(15.5)

.、,。。.。
叶leaf 33.1 48.5 63.4(45.4)46.1(32.8) 23.6(16.0)

穗spike - -
29.1(20.9) 65.4(46.5) 101.3(68.6)
………………’”—==………………………………………………………………………………………
茎stem ・
23.2 29.2(22.2) 22.8(14.7) 17.7(14.6)

JY527 叶leaf 55.7(42.3) 39.6(25.5) 12.6(10.4)

穗spike 46.6(35.4) 92.6(59.7) 90.8(75.O)

穗在孕穗期至灌浆期增量最大,增加29。4 ̄46。4 k酣皿2,平均达39.5 kg/hm2,

增幅59.1~243.O%,平均增幅109.4%,其中明恢63的增量与增幅均最大。孕穗
期至成熟期,穗的氮素累积量增加.8.1 ̄22.9 kg/hm2,平均增加16.4 kg/hm2,平

均增幅为21.6%。说明,水稻在进入生殖生长阶段后,大量的氮素由营养器官转
至生殖器官。

综合表4.11、4.12、4.13可知,在拔节期孕穗期,茎秆氮素含量急剧下降,
生物量和氮素累积量却显著上升,此时叶片中氮素含量及累积量变化幅度远小于
茎秆。说明在该时期拔节期,水稻吸收的氮素和茎干中贮存的氮素大量是节间伸

36
施氮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长和稻穗形成的主要氮源。在灌浆至成熟期,茎干中氮素累积量下降幅度较小,
叶片大幅度下降,说明叶片是稻穗形成子叶和胚的主要氮素供应源。

4.3.6小节与讨论

氮肥的施用显著性提高了水稻在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生物量、氮素养分含量
和氮素累积量。生物量的增加在拔节期至灌浆期增加最为显著,并在灌浆期达到
最高水平,成熟期出现下降。从整个生育期的氮素累积量分析结果来看,氮素累
积量增加最快的时期孕穗期,4个品种的N165处理,在该时期的氮素累积量超过
该品种整个生育时期的42%。可以认为,氮素累积量的峰值先于干物质增加的峰
值。在生理生长期,随植物各组织器官的氮素累积量的增加而促进了植物的干物
质量的生产。
本试验施用165 kg]hlil2的氮肥条件下,茎叶的生物量自孕穗期后呈下降趋
势,与此同时,穗的生物量急剧增加。分析了各组织器官的氮素含量,可以看出,
茎叶的氮素含量急剧下降,在生理生长期积累的氮素转移到了生殖器官中,为其
生长发育提供了必要的氮素。
在N330处理下,黄华占、金优527在成熟期的生物量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下
降。可能是由于在前期的氮肥投入量过大,生理生长过旺,无效分蘖过多导致了
下部叶片被遮光,造成光饥饿,光合减弱,出现程序性死亡。也可能因为前期氮
肥供应充足,生物量过大,后期转入生殖生长时,土壤氮肥供不应求,老叶片向
生殖器官转移氮素,自身出现程序性死亡所致。例如黄华占,在过量氮肥供应的
条件下,在灌浆期,生物量出现了较大的跃升,生物量可达17.73 t/hlil2,分蘖为
334万_/hln2,然而在后期则出现大幅度下降,生物量下降7.5%,有效分蘖比总分

蘖数下降14.4%。前人用N15标记植物体内氮素的转移与再利用发现,除植物自
身组织器官脱落死亡造成氮素损失外,在成熟期作物体内也存在氨挥发的现象,
特别是叶片在衰老时这一过程更加明显(Farqtthar,1979;黄见良,2003),最
后导致氮素的损失。
华中农业大学2013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4.4稻田土壤氮素平衡

土壤无机氮是植物速效态的氮素营养,无机氮的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土壤
中的残留及土壤或施入有机物料中有机氮的矿化。铵态氮和硝态氮是无机氮的主
要存在形式,约占全氮的2.6%14.8%。
4.4.1施氮对稻田土壤铵态氮的影响

15

12

pc∞pLl30。z. 吲—岂
^旦/暑S删如蟋怕祭

O 20 40 60 80 100

oc∞pcTloo

z。∞呈
^∞≤警v删如酶桶酱

0 100

移栽后天数days after transplant(d)

图4.3土壤N03--N、NH4+-N的动态变化
Fig.4.3 The dynamic change of NOr—N and NH4+-N in soil
注:.N为不施氮处理,+N为旌氮处理(N165),下同。
Note:-N for no N fertilizer treatment,+N for 165kg/hm2 N fertilizer treatment,the sanlc in tables as follows.

由图4.3可以看出,氮肥的施用提高了O~20cm的水稻土中铵态氮的含量。
在分蘖期至灌浆期,施氮与不施氮的铵态氮含量差别呈现放大趋势。在拔节期(取
样后后)追施穗肥后,铵态氮含量显著性增加,成熟期晒田后两者无差别。分蘖
施氮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期至灌浆期,不施氮处理的铵态氮含量为1.46、5.15、4.58和7.95 mg&g,施用
氮肥后分别增加1.10、2.38、3.92和4.33 mg&g。成熟期晒田,使得土壤铵态氮

大量逸出,损失了氮素。

4.4.2施氮对稻田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硝态氮主要存在于土壤溶液中,在水田土壤中不稳定,容易随水淋溶或发生
反销化作用造成氮素损失。在成熟期晒田,铵的硝化作用增强,使得大量的铵态
氮向硝态氮转化,施氮处理的硝态氮显著性增加,达3.94 mg/kg。

4.4-3施氮对稻田氮素收支平衡的影响

施用氮肥后,增加了土壤无机氮的容量和强度,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大量的氮素。
在苗期至灌浆期,施氮处理无机氮的总量持续增加,于灌浆期达到峰值36.2
蚝/心,比不施氮处理增加11.5 kga[Im2。但在成熟期因长时间晒田,导致土壤无
机氮大幅度下降,施氮和不施氮处理分别损失21.8、20.2 kg/hm2,与灌浆期相比,
损失率分别达60.2%、81.8%。
图4.3土壤N03".N、NH4+-N的动态变化
rig.4.3 The dynamic change of N03..N and NH4+-N in soil

,垫理
Treat.
dee
苗d期ing Sg期Elongation
T分ill蘖eri期ng n ill浆
l拔on节g;期 B孕。穗oti期ng
iF灌 M成atu熟ra期tion

stage stage stage stage stage stage

8 7 5
土壤无机氮总量(kg/hm2)
soil mineral nitrogen 8 2 4


植物+土壤@g/llIn2)
Plant+soil N 孤搬弧强 4

D名2名7 2
植物阶段性吸收氮(kg/hm2) .

Plant TN in different stage N州埘州N州 .


他B如¨乏b 5 m援弘虬愀掘 n拽住旧拽讥 6 撕妣哪㈣哪加
6』5) 帖…娜勉吣¨3抛9●
土壤残留无机氮(k舭m2) +N 1.8 6.8 11.9 11.4 9.9
Soil residue mineral nitrogen

氮素表观损失量(kg/hm2)
十N 125.6 125.5 68.8 87.9 83.2
N apparent loss

氮素表观损失率(%)
+N 64.7 76.1 41.7 53.3 50.4
N apparent loss rate

在不同的生育阶段,水稻的吸收氮素不同。不施氮处理在拔节、孕穗期、灌
浆期吸收的氮素量基本一致。而施氮处理在追施穗肥后,孕穗期的氮素累积量大
幅度增加,该时期氮素累积量为70.0 kg/hm2,但在灌浆期之后不再增加。
成熟期,不施氮处理水稻地上部带走土壤氮素为75.8 kt/h2,施氮处理为
147.7 kg/hm2。投入165 kg/hm2的氮肥,在相同的种植条件下给土壤带来了9.9

39
华中农业大学2013届硕士研究牛学位论文

kg/l[1In2的无机氮盈余。其余未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和土壤残存的氮素为83.2
kg/hm2,占当季氮肥投入总量的50.4%。说明,氮肥的施用维持了土壤氮素水平,
同时增加了氮素流失和环境污染的风险。

4.4.4小结与讨论

已有的大量研究表明,氮肥的施用显著性增加了作物的产量,提高了作物的
经济效益。但随氮肥用量的增加,作物的氮肥利用率为增加,反而下降。当剩余
的氮肥不能被植物吸收和土壤吸附贮存之后,便会流向环境中。本试验结果表明,
在165 kg/hm2的氮肥入条件下,当季作物氮肥利用率为43.6%,土壤无机氮残留
增加9.9 kg/hm2。其他部分氮素可能为植物地下部分固定,土壤水的径流损失、

铵挥发、反硝化产生N2、N20形态损失(黄见良,2003:汤秋香等,2010)。

本试验观测了稻田N20的排放(图4.4),过量的氮肥投入,显著性促进了
N20的排放。N20在水稻移栽至拔节期(第39天),其排放通量较小,于移栽后
第47天达到第一次峰值377.8肛g・m-2・h-1。在孕穗期至灌浆期的排放通量有较大
的变化,峰谷交替出现,第二次的最大峰值分别出现在第70天。整个生育时期
来看,N20的排放集中在生育期的中后期,其通量呈现N330>N165>No,表明氮肥
用量是影响其排放的主要因素。

+N0
+N165
700 r

-丘~:主_是~

咖甲一
赠宇 湖

疆曾
辕o
o∞

“ ∞




∞ ) 一r ’00T50品劢
2030 08一 089 0911

|||

图4.4氮肥对N20排放通量季节变化的影响
Fig・4.4 Effects of nitrogen fertilizer on N20 emission fluxes seasonal change

由表4.15可以看出,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各生育时期N20排放总量显著增
加。其中不施氮处理在分蘖期至灌浆期几乎无排放,至成熟期晒田时出现较高的
排放。N165处理在孕穗期和成熟期均出现两个较大幅度的排放。在施用330 kg/l[1In2

的氮肥条件下,拔节期至灌浆期的排放总量显著性高于No和N165处理。其中孕
穗期排放总量最大,占整个生育时期的49.O%。
施氮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从整个生育时期的排放总量来看,N165、N330与No相比,增加0.40、1.24
kg/hm2,分别占各自氮肥投入总量的0.39%、O.45%。
关于氮肥的投入与N20排放的关系,前人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氮肥的施用能
促进土壤产生多的N20,但这种促进作用的大小与化肥品种、用量和施用方式以
及其它管理措施有关,其中氮肥形态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铵态氮肥、硝态氮肥
和尿素对N20排放的影响都有大量的研究,但是没有一直的结论表明三种氮肥
影响作用的大小(Jones etal.,2007;Maetal.,2010)。
综合本试验土壤无机氮在种植前与种植后的变化,可以看出不施氮处理,无
机氮总量仅降低15.5 kg/hm2的无机氮素,却为水稻地上部提供了60.3 kg/hm2的
氮素。两者相减,可以得知由环境输入和其他形态氮素的转化的氮素为44.8
kg/hm2。施用氮肥后(165 kg/hm2),为土壤补充了9.9 kg/hm2的氮素,但仍不及
种植前的氮素水平,可能是由于当季作物种植强度过大,造成了土壤氮素的亏缺。
影响土壤氮素的因素较多,本试验未统计环境中由于降水、灌溉、大气沉降
等因素流入量,以及因径流、氨挥发和反硝化带走的氮量。氮肥的施用给土壤带
来了氮素的盈余,维持了土壤氮素水平,但仍不足种植前的水平。这部分的盈余
是否能被后季作物吸收利用仍待进一步研究。

41
华中农业大学2013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5.主要结论与展望

5.1主要结论

针对当前水稻育种技术的进步,水稻的生产出现了大的革新。随我国经济社
会的发展,水稻的生产面临一系列的新问题:其中,水稻高产品种不断涌现,但
相应的不同品种水稻的氮素养分吸收特性和养分资源管理技术滞后,施肥量逐年
增加,而水稻单产增加不明显。当前的施肥技术无法根据不同品种水稻的需肥特
性进行指导。本文通过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以9个常见的不同水稻品种为试验
材料,从其在不同氮肥用量条件下的响应,不同品种的氮素吸收特性和农田氮素
平衡等三方面进行探讨。得出以下结论,以期为不同水稻品种的施肥技术提供理
论依据。
1.氮肥的施用显著增加了水稻的产量,但随氮用量的增加,增产幅度减小。
在适宜氮肥用量条件下(165蚝恤n2),洪湖试验点各品种有更高的产量和经济
效益,平均超过荆州试验点1609 kg/l瑚2、5263元/_Jhlll2。氮肥的施用影响了不同
水稻品种的产量构成,显著提高了水稻的有效分蘖数、有效穗数、穗长、每穗粒
数。施氮对水稻千粒重的影响不大,与品种相关。
2.氮肥的施用显著性增加了不同水稻品种的氮素累积量。洪湖试验点,在
N82.5、N165",N247.5和N330的条件下9个品种的平均氮素累积量分别为143.3、180.9、
217.8和243.7 k朗1IIl2,对比No处理平均增加49.7、87.3、124.3和150.2 kg/hmz,
增幅分别为53.1%、93.3%、132.8%和160.4%。在适宜氮肥用量条件下(165 kg

N/hmz),品种3和品种7有较高的氮素吸收量。荆州区试验点不同施氮水平氮素
累积量较洪湖试验点低17.9~66.4 kg恤费,降低幅度为19.2%一27.2%。氮肥利用
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不同品种的氮肥利用率差异较大,年季间
的差异较大。
3.氮肥的施用显著性提高了不同品种水稻在各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氮
素养分累积量。在5个生育时期,氮素累积量的增幅均高于干物质生物量的增幅,
且在生殖生长时期差异变化更大。水稻的生殖生长阶段,稻穗生物量的增加主要
集中在孕穗期至灌浆期。在水稻生理生长阶段(分蘖期至孕穗期)叶片的氮素含
量保持较高的水平。随生殖生长的开始,其氮素含量急剧下降,至成熟期下降幅
度超过100%,为稻谷籽粒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氮源。
4.在相同的氮肥投入条件下,两系杂交稻的产量水平、增产量、增产率、
经济效益、氮素累积量和氮JJ一,N用率均高于常规稻。三系杂交稻除增产率低于常
规稻外,其它各指标均高于常规稻。生产单位产量常规稻比两系和三系杂交稻需
要更多的氮肥投入。
5.氮肥的施用提高了0---20cm的水稻土中铵态氮、硝态氮的含量,促进了

42
施氮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N20的排放。水稻成熟期观测结果表明不施氮处理水稻地上部带走土壤氮素为
75.8 kgalm2,施氮处理为147.7 kg/hm2。若每公顷投入165 kg的氮肥,则种植水
稻土壤氮素盈余为9.9 kg/hm2。其余未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和土壤残存的氮素为
83.2 kg/hm2,占当季氮肥投入总量的50.4%。

43
华中农业大学2013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5.2展望

1.连续两年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9个品种在相同的氮肥处理下,其产量效
果、增产效果、氮素吸收累积效果、氮素利用率有较大差异,依据方程模拟的最
佳氮肥推荐用量也存在较大差异。这种模型模拟的结果在大田实际生产中的重现
性有待进一步评估。
2.在不同品种水稻的氮素养分吸收特性研究中,只考虑了产量差异较大的
品种。在相同产量水平或相同氮素吸收累积水平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的氮素养
分特性是否存在差异性,应进一步研究。
3.对稻田氮素平衡的评估中,未考虑环境中氮素的流入和流出量的计算。
应综合考虑大气氮素沉降、氮素径流损失、铵挥发、反硝化N2的损失、植物成
熟期组织铵的释放等。
4.本试验在成熟期观测到,施氮处理与不施氮处理相比,稻田出现无机氮
的盈余,这种氮素时候能被后季作物吸收利用,应合理评估其养分后效。
施氮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口咽.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 程式华,胡培松.中国水稻科技发展战略.中国水稻科学.2008,22(3):223.226
3. 程式华.粮食安全与超级稻育种田.中国稻米,2005, (4):1-3

4. 段路路.缓控释肥料养分释放机理及评价方法研究p】.山东:山东农业大学,2008
5. 冯来定,蒋彭炎.水稻三高一稳栽培法纵论嗍.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
69.77

6. 符建荣.控释氮肥对水稻的增产效应及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研究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
报,2001,7(2):145.152
7. 国家水稻数据中心.中国水稻品种及其系谱数据库.http://www.rieedata.cn/variety/
8. 高祥照.我国测土配方施肥进展情况与发展方向们.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29
(1):7.10

9. 胡霭堂.植物营养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0.黄德明.十年来我国测土施肥的进展【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3,9(4):495—499.
11.黄见良,水稻氦素营养特性、氮肥利用率与实时实地氮肥管理研究【D】.湖南:湖南农
业大学,2003

12.黄绍文,金继运,左余宝,等.农田土壤养分平衡状况及其评价的试点研究【J].土壤
肥料,2000, (6):14.19

13.胡太承,颜振德.水稻品种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研究,品种营养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J】.江苏农业科学,1984,(3)1-8
14.贺帆,黄见良,崔克辉,等.适时实地氮肥管理对不同杂交水稻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中
国农业科学.2008,41(2):470.479
15.霍中洋,张洪程,吴桂成,等.超级粳稻单产800kg/667m2氮素吸收特点及施氮模式的
构建[J].中国稻米.2012,18(6):10-13
16.江立庆,戴廷波。韦善清,等.南方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异及评价叨.植
物生态学报.2003,27(4):466—471
17.江立庚,曹卫星,甘秀芹,等.不同施氮水平对南方早稻氮素吸收利用及其产量和品质
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2004,37(4):490.496

18.李翠萍,续勇波,李永梅,等.滇池湖滨带设施蔬菜花卉的农田养分平衡[J】.云南农
业大学学报,2005,20(6):804.809
19.李昌平.给农民留几粒真正的种子一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的一封公开信阿.北
京农业,2011,6(2)

20.李娟.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稻田剖面养分分布的影响田】.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21.李云春.几种不同类别水稻养分吸收特性及施肥效果研究口)】.华中农业大学,2011
22.李海明.中国水稻品种改良以及对水稻生产的影响【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
24(1): 1.8

23.林葆,李家康.中国化肥的肥效及其提高的途径一全国化肥试验网的主要结果.土壤学
报,1989,26(3):273—279
24.凌启鸿,张洪程,戴其根,等.水稻精确定量施氮研究明.中国农业科学。2005,38

45
华中农业大学2013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2):2457-2467

25.刘立军,杨立年,孙小淋,等.水稻实地氮肥管理的氮肥利用效率及其生理原因[J].作
物学报.2009,35(9):1672—1680

26.陆景陵.植物营养学(上)[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27.鲁如坤,刘鸿祥,闻大钟,等。我国典型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平衡研究Ⅳ农田

养分平衡的评价方法和原贝fJEJ].土壤通报,1996,27(5):197-199
28.鲁剑巍.测土配方与作物配方施肥技术t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
29.马忠玉,吴永常.我国水稻品种遗传改进在增产中的贡献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2000,
14(2):112.114

30.彭少兵,黄见良,钟旭华,等.提高中国稻田氮肥利用率的研究策略叨.中国农业科
学,2002,35(9):1095—1103
31.秦晓波.减缓华中典型双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研究【D】.北京:中国农科学院研
究生院,2011
32.单玉华.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氦素吸收利用的差异及控制田】.扬州:扬州大学,2002
33.单玉华,王余龙,山本由德,等.不同类型水稻在氮素吸收及利用上的差异川,扬州
大学学报,2001。4(3):42-45(28和29中有一个在文中没有用到)

34.石元亮,王玲莉,刘世彬,等.中国化学肥料发展及其对农业的作用[J】.土壤学报,
2008,45(5):852.864

35.史瑞和.植物营养原理【M1.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36.申建波,张福锁.水稻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理论与实践口咽.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6

37.孙羲.植物营养与肥料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
38.孙向平,李国学,孟凡乔,等.新疆伊犁垦区有机水稻生产养分平衡及氮素污染风险分
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158—162
39.孙园园,孙永健,杨志远,等.不同形态氮肥与结实期水分胁迫对水稻氮素利用及产量

的影响闭.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3):274.281
40.唐近春.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与土壤肥料科学的发展.土壤学报叨.1989,26(3):
234—240

41.汤秋香,瞿丽梅,雷宝坤,等.洱海流域北部农田养分平衡及残留特性研究四.农业
环境科学学报.2010,29(11):2163.2170
42.王东升,樊剑波,叶利庭,等.不同氮效率水稻品种的群体发育特征阴.南京农业大
学学报,2010,33(5):101—106
43.王庚辰.陆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吸收)测量方法简评叨.气候与环境研究.1997,
2:251-263

44.王伟妮,鲁剑巍,李银水,等.当前生产条件下不同作物施肥效果和肥料贡献率研究

明.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9):3997.4007
45.王秀芹,张洪程,黄银忠,等.施氮量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吸氮特性及氮肥利用率的影
响[J】.上海交通火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3,21(4):325.330
46.魏海燕,张洪程,戴其根,等.不同水稻氮利用效率基因型的物质生产与积累特性明.
作物学报,2007,33(11):1802.1809
47.文云书.杂交早稻育秧密度与施肥对提高成穗率的探讨四.耕作与栽培,2000,(3):
施氮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18-23

48.吴海波.不同水稻品种生长、产量和品质对缓释尿素反应的差异p】.江苏:华扬州大
学,201l

49.肖荣英.不同生态区水稻-油菜轮作制中氮钾肥效应及养分平衡研究p】.湖北:华中农
业大学,2006

50.谢芳,韩晓日,杨劲峰,等.不同施氮处理对水稻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土
壤与肥料,2010, (4):24.26

51.徐富贤,张林,万绪奎,等.杂交中稻氮肥农学利用率与植株地上部农艺性状关系研究
四.杂交水稻.2008,23(6):58.64
52.许超,吴良欢,郑寨生,等.含硝化抑制剂(DIMPP)氮肥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的影
响叨.浙江农业科学,2003, (2):75—78

53.杨立炯,崔继袜,汤玉庚,等.江苏稻作科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54.杨肖娥,孙羲.生育后期追旌N03"-N和NH4+-N对水稻的生理效应叨.土壤通报.1990,
21(3):111.114

55.杨肖娥,孙羲.不同水稻品种对低氦反应的差异及其机制的研究叨.土壤学报.1992
(1):73.79

56.袁隆平,唐传道.杂交水稻选育的回顾、现状与展望叨.中国稻米,1999,(4):3—6.
57.袁隆平.发展杂交水稻保障粮食安全【J].第一届中国杂交水稻大会论文集,2010,1(2)
58.叶全宝,张洪程,魏海燕,等.不同土壤及氮肥条件下水稻氮利用效率和增产效应研究
叨.土壤学报.2005,35(11):1422—1428
59.曾建敏.水稻氮效率评价系统的建立和氮高效形成机理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
60.张福锁,马文奇,陈新平.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理论与技术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
学出版社,2006
61.张福锁坝0土配方旌肥技术要览[M1.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62.张国荣,李菊梅,徐明岗,等.长期不同施肥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J】.中国
农业科学,2009,铊(2):543.551
63.张洪程,王秀芹,戴其根,等.旌氮量对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品质及吸氮特性的影响

叨.中国农业科学,2003,36(7):800・806
“.张启发.绿色超级稻培育的设想川.分子植物育种,2005,3(5):601—602
65.张亚丽,董园园,沈其荣,等.不同水稻品种对铵态氮和硝态氮吸收特性的研究叨.土
壤学报.2004,41(6):918.923
66.张亚丽,樊剑波,段英华,等.不同基因型水稻氮利用效率的差异及评价阴.土壤学
报.2008,45(12):267—272

67.张云桥,吴荣生,蒋宁.水稻的氮肥利用效率与品种类型的关系叨.植物生理学通讯,
1989(2):45.47

68.章秀福,王丹英,方福平.中国粮食安全和水稻生产叨.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6
(2)

69.中国水稻所,国家水稻产业研究中心。中国水稻产业发展报告嗍.北京:中国农业出
版社,2011.
70.周春火,潘晓华,吴建富,等.不同复种方式对早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江
西农、12大学学报,20013,35(1):13-17

47
华中农业大学2013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71.周雁辉,周雁武,李莲秀.我国耕地面积锐减的原因和对策阴.社会科学家,2006,
(3):132.137

72.邹长明,秦道珠,陈福兴,等.水稻氮肥施用技术1.氮肥施用的适用时期与用量[J】.湖
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6(6):467-470
73.邹应斌.籼型超级杂交稻高产栽培研究进展【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10,38(5):
707-713

74.邹娟.冬油菜施肥效果及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研究[D】.湖北:华中农业大学,2010
75.Arth I,Frenzel P,Conrad R.Denitrification coupled to nitrification in zhe rhizosphere office

soil[J].Biology ang Biochemistry,1998, (30):509—515

76.Belder P.,Spiertz J H J,Bouman B A M,et a1.Nitrogen economy and water productivity

of lowland rice under water-saving irrigation[J].Field Crops Research,2005,93(23):

169—185

77.Datta S D.Improving nitrogen fertilizer efficiency in lowland rice in tropical

Asia[J].FertilizerResearch,1986, (9):171-186

78.Dobemann A.,White P E.Strategies for nutrient management in irrigated and rainfed

lowland rice systems叨.Nutrient Cycle Agroecosystems, 1999,(53):I-18

79.Farquhar G D,Wetselar R, Firth P M.Ammonia volatilization from senescing leaves of

maize阴.Science,1979,(203):1257-1258
80.Faure J D,Meyer C,Caboche M.Nitrate assimilation-Nitrate and nitrate reductases[M].In:
edited by Jean-Francois Momt-Gaudry.Nitrogen Assimilation by Plants Science Publishers,

Inc.(USA),2001

8 1.Fan M S,Zhang FS,Jiang RF.Integrated nutrient management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China[J].In:The Proceedings ofthe International Plant Nutrition Colloquium XVI,2009

82.Granato T C,Raper C D.Proliferation ofmaize(Zea mays三.)roots in response toloealized

supply ofnitrate[J].ExpBot,1989, (40):263—275

83.Hossain M F,White S K,Elahi S F,et a1.The efficiency ofnitrogen fertilizer for rice in

Bangladeshi farmers’fields[J].Field Crops Research,2005,(93):94.107


84.Huang S W,Jin J Y,Bai Y L,et a1..Evaluation ofnutrition balance in soil-vegetable system

using nutrition permissible surplus of deficit rate[J].Communication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2007(38):959-974

85.IshikawaS,MaekawaM,AriteT,etal..Suppressionoftillerbud activityintilleringdwarf

mutants office[J].Plant Cell Physiol,2005,46(1):79.86

86.Jones S K,Rees R M,Skiba U M,et a1.Influence oforganic and mineral N fertiliser on N20

fluxesfromatemperategrassland[J].Agriculture,Ecosystems&Environment,2007,121:
7和83
87.Katsura K,Maeda S,Lubis I,et a1.The high yield ofirrigated rice in Yunnan.China‘A

cross-location analysis’【J】.Field Crops Research,2008, (1 07):1.1

88.Kronzucker H J,Kirk G J D,Siddiqi M Y,et a1.Effects ofhypoxia on NH,in rice roots:

Kinetics and compartmental analysis【J].Plant Research,1 998, (1 1 6):58 1—587

89.Koutroubas S D,Kirk G J D,Eennctt J,et a1.Opportunities for grain yield and nitrogen

utilization in Indica and Japonica rice under Mediterranean condition[J].Field Crops


施氮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Research,2003, (83):25l一260

90.Ma B L,Wu T Y,Tremblay N,et a1..Nitrous oxide fluxes from corn fields:

on-farmassessment of the amount and timing of nitrogen fertilizer[J].Global Change

Biology,2010,16:156—170

91.Md,I Peng,SB,Tang,QY,et a1..Comparisons ofyield and growth behaviors ofhybrid

rice under different nitrogen management methods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environments[jJ].Journal ofIntegrafive Agriculture,2013,12, (4):621-629

92.NovoaR,LoomisRS.Nitrogen andplantproduction[J】.PlantSoil,1981,(58):177—204
93.Ohnishi M,Hofie T,HommaK,et a1..Nitrogen management and cultivar effects onrice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in Northeast Thailand[J].Field Crops Research,1999,

(64):109.120

94.Ondersteijin C J M,Beldman A G G,Daatselaar C H G..皿e Dutch mineral accounting


system and the European nitrate directive:implications for N and P management and farm

performance叨.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02, (92):283-296

95.S.Challlou,and T.Lamaze..Ammoniacal nutrition ofPlants.In:Edited by Jean Francois

Morot-Gan&ytM].Nitrogen Assimilation by Plants.Science Publishers,Inc.(USA),

200l

96.Schomberg H, Wietholter S,Griffin T S.Assessing Indices for Predicting Potential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in Soils under Different Management Systems[j].Nutrition

Managementand Soil andPlantAnalysis,2009,73(5):1575—1586


97.SingU,LadhaJK,CastilloEG,Pl埔zalanG,Tirol—PadreA..Genotypicvariationinnitrogen
use
efficiency in medium—and long-duration rice[J].Field Crops Research,1998, (58):

35-53

98.Stewart W M(谢玲译).肥料对作物产量的贡献叨.农资科技,2003, (3):3 1—33

99. Guohua Xu,Xiaorong Fan, and Anthony J.. Miller Plant ni仃ogen assimilation and use

efficiency[J]。Annual Review Plant Biology,2012,(63):153-82


100.Yadav R L..Assessing on-farm efficiency and economics of fertilizer N,P and K in rice

wheat systems ofIndia[J].Field Crops Research,2003,(81):39—51

101.Ye,YS,Liang,XQ,Chen,YX,et al。.Alternate wetting and drying irrigation and


controlled-release nitrogen fertilizer in late—season rice.Effects 011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yield。water and nitrogen use[j].Field Crops Research,2013,(144):212—224

102。Ying J,Peng S,Yang G,et al。。Comparison ofhigh-yield rice in tropical and sublropical

environments,II.Nitrogen accumulation 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J】.Field Crops Research,


1998, (57):85-93.

103.ZhengX。,WangM。,WangY.,etal,.Impactsofsoilmoistureonnitrousoxide emissionfrom
croplands: a case study on the rice—based agro—ecosystem in Southeast

China[J].Chemosphere Global Change Science.2000,2:207-224

104.Zhu Z L..Nitrogen in Soils ofChina【嗍.Kluwer Academic PubfisheB,Dordrecht,The


Netherlands.】997:239.279

49
华中农业大学2013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致谢
研究生三年来,我在华中农业大学作物养分资源管理课题组完成了相关的课
题研究,期间得到了导师高祥照研究员、李小坤副教授和鲁剑巍教授的悉心指导。
高老师在植物营养领域有极深的造诣,自我研究生生涯开始,在我论文选题给予
了指导,在现代施肥技术研究领域给了我最前沿的研究思路,对于我的科研工作
有深远的影响。大三开始,李老师在我理论课的学习、试验方案的讨论、试验的
布置、实验室样品分析测定到数据整理、论文写作等方面付出了大量心血,他导
师般的教诲,兄长般的关心,让我时常感激。鲁老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为人
正直,忘我的工作态度值得我终身学习。从每周的课题组例会,田间地头的试验
指导到数据处理与论文写作,他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在生活与工作方面给予了
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帮助。在此,谨向我的导师们给予最诚挚的谢意!
感谢课题组任涛、丛日环老师在我数据处理、论文写作给予的指导与帮助,
他们务实的态度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值得我学习。
非常感谢洪湖市大同湖农科所鲁君明所长及曾祥梅女士,荆州区土壤肥料工
作站邹家龙副站长在大田试验期间,给予大力支持,协助我顺利完成试验任务。
感谢中国农科院环发所李玉娥研究员、万远帆研究员和王斌同学在气体样品
测定的帮助!

在论文的开题阶段以及进展当中,得到了吴礼树教授、徐芳森教授、王荔军
教授、姜存仓副教授、赵竹青教授、耿明建副教授、谭启玲副教授、石磊副教授
等各位老师的关心和指导,在此一并感谢!
感谢师兄王寅、刘威,同窗好友魏云霞、李继福、薛欣欣、占丽平,师弟郭
晨、汪洋在试验期间付出的辛苦劳动,感谢课题组李文西、邹娟、张文君、苏伟、
王伟妮、高利、刘晓伟、潘福霞、马彦平、李云春、刘桂东、卜容燕、刘波、王
筝、王瑾、王素萍、徐华丽、王瑞东、王小丽、刘秀秀、张洋洋、陆志峰等成员
给予的关心与帮助!
衷心的感谢我的父母、姐姐、姐夫的付出和关怀!
感谢公盏眭行业(农业)专项(编号201103003;201103039)的资助!

徐正伟
2013年6月于狮子山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