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青铜晚期的人神关系——从祭祀文化看商周时期的宇宙观和价值观

摘要:本文探讨了青铜时期中国人与神灵的关系,分析了人神和谐与人神冲突、安放神灵
与转化神灵的主题。青铜时期的人神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和谐,而是充满了紧张和矛盾,人
们通过建立祭祀制度和等级秩序,试图驯服和利用神灵,创造一个有利于人类的神圣世界。

关键词:商周时期 祭祀礼仪 人神关系

人神和谐与人神冲突
一般认为,青铜时期是天人合一、人神和谐的;这种人和神的连续性在这一时期奠基,
并贯穿了中国的整个历史。比如,张光直认为,中国古代许多仪式、宗教思想和行为的重
要的任务,就是在世界的不同层次如天地之间进行沟通。①如占卜仪式,本身就包含着萨
满朝向神灵的上升或神灵朝向萨满的降临。中国文明通过祭仪专家而得到发展,他们试图
通过建立一个特殊的宇宙之轴来连接天地。
普鸣提出了古代中国人神和谐相处的连续性的反对意见。他指出,在“仪式空间”
(Ritual Space)中,比如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中,神灵与人似乎都是没有个性、也不存
在冲突的。在“仪式空间”中,上天是仁慈的,祖先是良善的,后代是顺从的。这是因为
铭文实际上预设了神灵作为观众,因而是一种仪式性的陈述或表演行为,表达特定情景下
对理想世界的愿景,而不能够代表真实世界里人们的思想观念。②商代卜辞的关注是建立
在人与神灵的潜在冲突之上的。如“作邑”“作田”的卜辞所示,神灵掌控着自然万物,
而人需要通过占卜确认自然资源的占用是否受到神灵允许。事实上,人们认为上天经常降
祸于人。正如《诗经·小雅》中记载的:“浩浩昊天,不骏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国。
旻天疾威,弗虑弗图。舍彼有罪,既伏其辜。”上天不分青红皂白地降下饥荒和灾难,任
凭西周覆灭。总而言之,普鸣认为商周时期人神之间并不和谐,且存在着持续的敌意,人
类通过种种祭仪安抚神灵的尝试尝尝以失败告终。神灵是反复无常、漠不关心、难以被人
类所影响的。③
安放神灵
在原始人看来,一个动物活着并且行动,只是应为它身体里面有一个小动物在使它行
动,如果人活着并且行动,也是因为人体里面有一个小人或小动物使得他行动。这个动物
体内的小动物,人体内的小人,就是灵魂。正如动物或人的活动被解释为灵魂存在于体内
一样,睡眠和死亡被解释为灵魂离开了身体。睡眠或睡眠状态是灵魂暂时的离体,死亡则
是永恒的离体。④
早期社会的人们往往相信灵魂的存在,认为肉体的死亡并不代表灵魂的终结。青铜时
期,人们认为灵魂与鬼魂无处不在,有一些是刚死去的人,还有一些来路不明的孤魂野鬼,
它们都将对活人构成潜在的威胁。而如果放任神灵(帝、自然神和死者)自行其是,他们
不会关照活人的最大利益。事实上,商人的预设似乎是神灵反复无常、很可能怀有恶意,
且威力过人,不仅操控着自然现象,还有能力降下灾难。因此,商人致力于构建一个秩序
井然的神祠,使得这些飘荡的灵魂得到妥善的安放,再通过一系列的祭祀制度使它们变得
有序而可控。神祠的构建由一个人去世开始,通常是通过占卜确认祂的庙号与接受祭拜的
日子。正如吉德炜指出,商人在“制造”(making the ancestors)他们的祖先,飘荡的
死者之灵被安放到了恰当的祭祀等级中。⑤
在安放游魂之外,严密的祭祀制度还有一层现实意义。张光直在《商文明》一书中提
出,对先祖们的崇拜和祭祀事实上为商王们的神权政治统治提供了精神上强有力的支持。
在祭祀等级制度下,只有商王“一人”能够祈求祖先的祝福和保佑,消除祖先遗留下来并
影响到百姓生活的祸患;也只有商王才可能通过奉献牺牲、举行祭祀和进行占卜使商民们
获得丰硕的收成,取得战争的胜利。因此,商王通过占卜、祈祷和奉献牺牲等祭仪,借助
先祖精神的“遗愿”,为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提供了合法性。⑥
转化神灵
根据卜辞记载, 殷人祭拜的神灵可以分为自然神、祖先神、帝神三大类。其中自然神
包括日、月、云、风、雷等天神和土、四方、河、岳等地祗; 祖先神包括先王、先公、先
妣、诸子、诸母旧臣等。在这诸多的神氏背后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上神—帝神。商代人将自
然神与死者转化成的祖先神统一到了同一个等级体系中,其中新去世的祖先权能小于先祖
与自然神。从先祖的重要程度来看, 最为重要的是上甲以后的“先公“、“先王”。先公
包括上甲和报乙、报丙、报丁、示壬和示癸六位祖先,先王则指从商代第一任王大乙(即
成汤)开始至商代最后一位王帝辛的各位祖先⑦。值得注意的是,帝神并不是祭祀的神祠
的一部分,也不接受祭祀,祂的神力不受人的祭仪摆布,也凌驾于众神之上。宾祭能够很
好地体现这种等级秩序。常见的宾礼包括:先王宾于帝、先王宾于更早的先王、时王宾先
王等。宾礼的秩序通常是由等级较低、能力较弱的神灵去“宾”地位更高、更强大的神灵,
一直影响到帝神。也有例外,比如说先王被帝所宾与较晚先王被更早较尊的先王所宾的情
况,但这不意味着等级秩序被打破。为王庭与天庭的沟通之便,更古早、地位更尊的先王,
因先进入天庭,在帝左右,故能宾迎后到的王。⑧
根据吉德炜的理解,商人频繁地祭祀鬼神,反映的就是一种互利关系。人为鬼神提供
合适的祭品;作为回报,鬼神帮人获福去祸。普鸣则提出了不同观点。他认为青铜时代宇
宙观的天人“相倾”,统治者致力于通过祭祀神灵,来安抚上天,调和天人矛盾。在这个
时期,祭祀并不基于一种互惠的信念,即“正确的祭仪会带来保佑”,而意在创造一个反
复无常的神灵能在其中运转的人为体系,并且希望这些被转化的神灵能够为人所用,为生
者谋福。⑨人们希望能够通过这种转化或驯服的努力去掉神灵的反复无常与冷漠的个性,
从而创造一个由支持人类的祖先和神灵组成的神圣世界。
结语
青铜时期的人神关系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态度。人们对神灵的态度既有
敬畏和依赖,也有抗争和控制。这种复杂的人神关系,是通过建立祭祀制度和等级秩序来
实现的。人们通过各种仪式和祭祀,与神灵进行沟通和交流,寻求他们的保佑和帮助,也
试图影响他们的意志和行为。这种关系既展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的敬畏和依赖,也反映了人
类对于自身命运的掌控欲望和对未知的不安。这种人神关系不仅体现了青铜时期的宇宙观
和价值观,也对后来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祭祀文化中“敬天法祖”的
敬畏之心,对于今天的文化建设仍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它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一种对人
自身生活处境的关注,以及对自然与社会的尊重。
参考文献与注释
① 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1986 年 4 月,文物出版社,第 4 页。
② 参见 Puett, M. (2018). Genealogies of gods, ghosts and humans: the capriciousness of the
divine in early Greece and early China.
③ (英)詹乔·弗雷泽:《金枝》
④ ⑤⑨ 普鸣:《成神:早期中国的宇宙论、祭祀与自我神话》,三联书店 2021 年版。
⑥ 转引自张光直《商文明》,第 218-219 页,三联书店,2019 年。
⑦ 郑延龄. 从祭雨卜辞看商代诸神崇拜和人神关系[D].青岛大学,2013.
⑧ 李志刚:《以神为宾:商周丧祭礼制中人神关系的新考察》,《史学月刊》,2014 年第 4
期。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