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國立台北商業大學 企管二

大同與小康
一、 寫作背景
孔子參與魯國蜡祭,看到魯君所行的祭禮不合古禮而興嘆。當時禮義式微,禮教
政治混亂,因此引出孔子對古代政治的嚮往,藉回答弟子言偃之問,暢言大同、小康
孔子以五帝時期為「大同」,以三代之英時期為「小康」,表面似論述「大同」與「
之區別,其實流露出對大同世界的嚮往,並揭示儒家的政治理想。
※禮運:鄭玄說:「篇名稱為禮運,是因其內容記五帝、三王禮樂的因革變化。」(
時的「大同」演變為三王時的「小康」,由德治變為禮治。)

二、 《小戴禮記》簡介
1. 作者:西漢時「五經」中的禮經是儀禮,禮記則是關於禮經的「記」,為孔門後學
家學者所記。所謂「記」,是解釋、闡述儀禮經文中儀節的意義與作用,後來更廣
及與禮相關的事宜。
2. 名稱由來:禮記是這些單篇論著的匯編,這些單篇論著原附於儀禮而流傳。後篇幅
乃獨立成書。
3. 儀禮在漢代被尊為禮經,漢宣帝時后蒼在曲臺殿講儀禮,將附於儀禮的相關篇章講
常好,並將這些篇章編為一百八十篇的曲臺記。后蒼把這些「記」傳給戴德、戴聖
兩人各自從中選輯成書,戴德選輯出八十五篇,稱大戴禮記;戴聖另選輯出四十
稱小戴禮記。
4. 東漢末年,小戴禮記盛行,大戴禮記日益式微,所以後世所說的禮記都是指【 小
記 】。
5. 大戴禮記因為不受重視,不斷遺佚,今僅存三十九篇。
6. 禮記為儒家禮治教育、人格教育之重要典籍。內容包含周、秦時期的典章,名物,
以及對冠、婚、喪、祭……等禮儀的論述。
大體可分:
①有關禮學思想的論述。②有關古制禮俗的考記。
③對儀禮經文的解說。④有關孔門諸事的雜記。
7. 文學價值:禮記以散文撰成,某些論說文氣勢沛然,結構嚴整。某些記敘文章形象
意味
深長。書中還有大量富於哲理的格言、警句,精闢而深刻。
補充:①南宋 朱熹取禮記中【大學】 、【中庸】兩篇單獨成書,與論語、孟子合為四
②大學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八德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三、 國學常識
(一)十三經
西漢五經中三部:詩、書、易
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
(春秋經經文均合併於傳中)
三禮:【儀禮】、
【禮記】 、【周禮】
國立台北商業大學 企管二

(二)「三禮」比較

別稱 作者 內容性質 其他
1. 記載古代政治
制度、理想官
制。 1. 原名《周官》
,西漢劉歆改稱(《周
周 相傳周公所 2. 分天、地、春、 2. 所載制度設計精密,對後代政治
周官
禮 作 夏、秋、冬六 響極大。
官。 3. 後世所設「吏、戶、禮、兵、刑
1. 冬官亡佚,以 六部,即受六官影響。
考工記代之。
1. 記載古代禮儀
禮、 古文家以為: 規範。
1. 漢代只稱《禮》,為當時《禮經》
儀 士 周公 1. 凡十七篇,記
2. 《史記》稱《士禮》,劉歆〈七略〉
禮 禮、 今文家以為: 冠、婚、射、
經》,《後漢書》最早稱《儀禮》。
禮經 孔子 喪、飲、祭等
各種禮儀。
解釋儀禮經文,內 1. 今本《禮記》指的是(《小戴禮記
孔門後學及
禮 容包含哲理、政治 2. 朱熹取其中( 大學 )、( 中
記 儒家學者(戴
記 制度、禮樂器物、 二篇,與(《論語》)、(《孟子》)
聖編定)
生活儀節。 「四書」。

(三)集體創作經典作品
書名 年代 編撰者 內容 名篇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共 311 篇,其中 6 篇有目無
小雅 蓼莪
詩經 周 作者多不可考,後由孔 辭,時則 305 篇。內容為:
關雎、秦風
子刪編成定本。 十五國風、二雅、三頌。
論語 東周 非成於一人之手 孔子應答弟子、時人的語錄
孔門後學所記,由戴聖
大同與小康
禮記 周 取 49 篇編纂成書,東漢 多記有關於禮的單篇文章
美奐、學記
末年盛行。
齊人、生於
非成於一人之手,亦非 孟子與弟子等之問答,跟論
孟子 東周 於安樂、
輯於一時。 語同為語錄體。
義、王道之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為國別史,寫戰國策士游說
戰國策 東周 漢劉向整理定名,宋 曾 馮諼客孟嘗
諸侯之事,史記多採其說。
鞏加以勘校重編。
含十二紀、八覽、六論,以
呂氏春 秦相呂不韋集門下客共
周、秦 儒家思想為主,間採各家說 察今
秋 同編寫而成。
法,漢書 藝文志列雜家。
內容為東漢到魏晉間名士 袒腹東床、
國立台北商業大學 企管二

四、 課文深究
以對比手法,從政治、社會、經濟呈現大同、小康之治,結構嚴密,層次分明,精鍊
時 治
政治 社會 經濟 結果 其
期 道
推擴愛心:
不獨親其親、子
其子。矜、寡、
大 孤、獨、廢、疾 貨不必藏於己 謀閉不興, 德治。
政治:天下為公 者皆有所養
大 五 道 (共享利益), 盜竊亂賊 最終目標
君位:選賢與能
同 帝 之 力不必為己 不作,
國際:講信修睦 各得其所: 天下為公
行 老有所終, (人人貢獻) 外戶不閉 以公為心
壯有所用,
幼有所長。
男有分,女有歸
政治:
天下為家(私產)
各親其親,
君位: 貨力為己
禮 各子其子 謀用是作, 禮治。
世及為禮(私權) (私心)
三 義 (私心) 兵由此起。 以私為出
小 代 國際:
以 禮義為紀, 「禮義」
康 之 城郭溝池以為固
英 為 刑仁講讓, 歸,
1. 以禮義正君
紀 示民有常 「禮」為
臣、設制度 以禮義篤父子、
以禮義立田里
2. 不由禮義, 睦兄弟、和夫婦
在埶者去
五、 難句精解
1. 仲尼與於蜡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嘆。
─孔子之嘆,刻劃出憂世憂民的形象。
2. 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
─小康社會的政治層面,在位者私位相傳,以城郭溝池和禮義綱紀來鞏固政權
3. 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
─小康社會以「禮」作為規範。
六、 成語匯集
(一)有關「天下太平」的成語
成語 釋義
路不拾遺 行人看見路上的失物而不會占為己有。形容社會風氣良好。
夜不閉戶 夜間不需關門防被偷盜,指社會安寧。
海晏河清 海水平靜,黃河清澈。喻天下太平。
政通人和 政事通達,百姓和樂,形容政治清明,國泰民安。
堯天舜日 喻太平盛世。
風調雨順 風雨即時而適當,形容豐年安樂。
國立台北商業大學 企管二

七、 形音義比較
字形 字義 詞例
有才能道德的人 選「賢」與能(第三冊‧禮記 大同與小康)
以「賢」勇知,以功為己(第三冊‧禮記 大同與小康)
尊崇、重視
「賢」賢易色(論語 學而)
賢 才德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第一冊‧韓愈‧師說)
比……高明,勝過 師不必「賢」於弟子(第一冊‧韓愈‧師說)
敬辭 「賢」伉儷、「賢」昆仲、「賢」姪
分開、分裂(ㄈㄣ) 今天下三「分」
(第二冊‧諸葛亮‧出師表)
區別、分辨(ㄈㄣ)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論語 微子)
分配、分給 坐地「分」贓
本分、職責、職分 男有「分」
,女有歸(第三冊‧禮記 大同與小康)
分 【ㄈㄣˋ】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第二冊‧諸葛亮‧出師
關係、情誼 「分」屬叔姪,情同兄弟(韓愈‧祭十二郎文)
【ㄈㄣˋ】 終論平生交「分」(白居易‧與元微之書)
預料【ㄈㄣˋ】 「分」作溝中瘠(第六冊‧文天祥‧正氣歌并序)
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第三冊‧禮記 大同與小康)
因為
「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第二冊‧諸葛亮‧出師表)
由 用 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第三冊‧禮記 大同與小康)
依、遵從 如有不「由」此者(第三冊‧禮記 大同與小康)
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第三冊‧禮記 大同與小康)
用 因為 伯夷 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論語 公冶長)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詩經 邶風 雄雉)
通「誌」,記、記述、 故為之文以「志」(第三冊‧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志 記載 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第三冊‧禮記 大同與小康)
通「鰥」,年老無妻之
「矜」
、寡、孤、獨(第三冊‧禮記 大同與小康)
人【ㄍㄨㄢ】
凡在故老,猶蒙「矜」育/「矜」愍愚誠,聽臣微志
憐憫、同情 (李密‧陳情表)
矜 嘉善「矜」不能(論語 子張)/哀「矜」勿喜
愛惜 本圖宦達,不「矜」名節(李密‧陳情表)/不「矜」細行
拘謹、莊重自持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 衛靈公)/「矜」持
自誇、自負 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王守仁‧教條示龍場諸生)
驕傲 驕「矜」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經 周南 桃夭)
女子出嫁
吾妻來「歸」(第一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歸宿 男有分,女有「歸」(第三冊‧禮記 大同與小康)
女子返回娘家 吾妻「歸」寧(第一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返回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第二冊‧歐陽脩‧醉翁亭記)
國立台北商業大學 企管二

遮陽擋雨的用具,指車 今已亭亭如「蓋」矣〔指「傘」〕(第一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篷或傘 車「蓋」/冠「蓋」相望〔指「車蓋、車頂蓬」〕
覆蓋、遮蔽 欲「蓋」彌彰
超越 英雄「蓋」世
「蓋」亭之所見,南北百里(第二冊‧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句首助詞、發語詞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第三冊‧蘇軾‧赤壁賦)

仲尼之嘆,
「蓋」嘆魯也(第三冊‧禮記 大同與小康)
玉之言,「蓋」有諷焉(第二冊‧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表示推測,大概
歲久則堅,終不加大,
「蓋」與竹笋同理(第二冊‧郁永河‧裨海
──北投硫穴記)
說明原因、理由,相 「蓋」不廉則無所不取(第一冊‧顧炎武‧廉恥)
當於「因為」 「蓋」追先帝之殊遇(第二冊‧諸葛亮‧出師表)
實在(是) 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第三冊‧魏徵‧諫太宗十思

蓋 原來是(ㄍㄞˋ) 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也(沈復‧兒時記
姓(ㄍㄜˇ) 與「蓋」聶論劍(史記 刺客列傳)
有才德者 言偃在側,曰:
「君子」何嘆(第三冊‧禮記 大同與小康)
此六「君子」者(第三冊‧禮記 大同與小康)
君 君王、在上位者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第一冊‧韓愈‧師說)
子 兒子敬稱先父 與先「君子」善(第一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妻子對丈夫的稱呼 未見「君子」,憂心忡忡(詩經 召南 草蟲)
【參與】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
相干 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蘇轍 黃州快哉亭記)
和、同 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
親近交好 失其所「與」,不知。(左傳 燭之武退秦師)
從、跟 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 岳陽樓記)
與 給、予 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用。(袁宏道 晚遊六橋待月記)
讚同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論語)
置句未,表感嘆。同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
「歟」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通「舉」,推舉、選舉

八、 修辭與文法舉隅
◆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排比 ◆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
為己
對偶(句中對) ◆選賢與能 ◆講信修睦
◆丘未之逮也──丘未逮之也
倒裝 ◆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大人以世及為禮,以城
固,以禮義為紀
國立台北商業大學 企管二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