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3

CHIN2152 期末論文

從《莎菲女士的日記》看丁玲女性主義的“矛盾性”

吳嘉兒 3035837476
⼀、 前⾔

丁玲是新⽂化運動中備受矚目的⼥性作家代表之⼀。五四時期,新

⽂化運動⼤⼒提倡學習西⽅思想,擺脫傳統封建思想,當中包括:

男⼥平權、個⼈主義、婚姻自由。 1928 年,深受新⽂化運動薰陶

的丁玲發表代表作《莎菲⼥⼠的日記》,⼀時間造成⽂壇轟動。由

於當時的⼥性意識早已被封建傳統思想壓抑千年,所以筆下⼥主⼈

公莎菲這個⼥性主義覺醒的先鋒1, 配上採用日記體、純第⼀視角

的體裁,讓讀者能更直接、具有衝擊性地偷窺莎菲的⽭盾且自我的

內⼼感受。這部作品成為新⽂化運動呼喚⼥性解放的重要⽂學典

範。 丁玲以其前衛的⼥性意識和獨特的⽂學才華,為中國現代⽂學

史留下濃墨重彩的⼀筆。

五四時期,⼥性主義作為剛剛從西⽅引進的新思想,本⽂將探究分

析丁玲如何在《莎菲⼥⼠的日記》中莎菲展露出新舊思想的衝突,

以及⼥性主義的啟蒙導致主⼈公哪些思想上的⽭盾。

1
女性主義(Feminism)一詞的概念最早出現於 18 世紀的歐洲地區,如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所
著的《女權辯護》 ,便是少數幾篇在十九世紀的社會以前有關女性主義的作品之一,直到五四新
文化運動把這種思想推廣開了,因此也是我國女性文學的思想開端。女性主義主要提倡男女平
權,女性對自己的身體和思想自主權。
⼆、疾病的隱喻和⽭盾

故事主⼈公莎菲的設定是⼀名患上肺結核的⼥⼠,疾病的傳染性讓

她不得不從家庭中割裂開來,⼀個⼈獨自居住的前提,就塑造成孤

苦無依的個體。她在發現自⼰對凌吉⼠陷⼊了瘋狂、無⽌境的幻想

後,認定這是肺結核所帶來的副作用。

“結核病曾經——⾄今也仍然——被認為能帶來情緒⾼漲、胃⼝⼤

增、性慾旺盛...... 結核病被想像成能夠催發性慾,並且能產⽣⼀種

超凡的魅⼒。 ”2

⽽筆者認為受到五四運動啟蒙的莎菲,清楚肺結核只是⼀種⽣理上

的疾病,不會影響其性慾,⽽什麼導致她說出這樣的話?是對自⼰

⼀種否定,明明自⼰具有“知識份⼦”與“新時代⼥性”的標籤,卻仍

對⼀個男⼈有著⼀見鍾情、愛到幾乎癡迷,透露出那種傳統⼥性從

骨⼦裡對男⼈卑躬屈膝的形象,這樣的形象和五四新⼥性是沾不上

邊的,於是背負著新⼥性名號的她便⾼傲地以肺結核的疾病所帶出

副作用,肺結核催化她產⽣愛情、讓她忘了自我,充當了擋箭牌和

藉⼝,也是呈現了⼀種外在的自⼰和內在的自⼰之間⽭盾。

2
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記〉
,《丁玲全集》第 3 卷,四川: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年,頁 47。
其次,疾病可以看作為⼀種社會隱喻。 肺象徵著呼吸,即是接觸外

界和吸收養分的重要器官,因此隱喻了當時⼥性在理解五四新思

想、解放⼥性的同時,亦不可避免地吸⼊了那個時代混濁及病態的

社會空氣,繼⽽導致⽣病。它暗示出⼀直以來的傳統思想根深蒂固

於國⼈⼼中,如同呼吸般平常和自然,筆者認為疾病令她從家庭中

割裂,從⽽有獨處的空間去給自⼰有個性解放的機會。 其次疾病也

間接體現了⼥性在傳統環境下的痛苦困境。 作為⼥性,莎菲正處於

傳統⽗權制度以及⼥性個性尚未解放的壓迫境地,她的肺部⽣病可

以看作是對自我實現的渴望被扼殺的隱喻,她對世界感到強烈的窒

息感,也是肺病給她最真實的體驗,她需要通過獨自休養⽽獲得“解

脫”,才能獲得真正的精神自由。

最後,疾病也預示⽣命的倒數,從⽂章中,有⼀段時間丁玲因重病

⽽沒有寫日記,也暗示著她⽣命正進⼊⼀個倒數的階段,具有迫切

性。所以她那麼渴求改變,不能像以前般,忍受不喜歡的劍如,忍

受自⼰變成那些自⼰向來所厭惡的“慣做的笑靨”。疾病將預示不甘

現狀的終結,也暗示著反抗和轉變的必要性,正與⼥性主義的啟蒙

有著相似之處。正因國⼈都病了,所以才引進五四新思想,務求改

變民智。
“這兩夜通宵通宵地咳嗽,對於葯,簡直就不會有信仰,葯與病不是

已毫無關係嗎?我明明厭煩那苦⽔,但卻又按時去吃它。 假使連藥

也不吃,我能拿什麼來,希望我的病呢。 ”3

以上可見,疾病沒有讓莎菲放棄追求自我,她還是渴望能治好自⼰

的病,倒數促使她在追求愛情的路上更堅定了自我影⼦,沒有因為

喜愛凌吉⼠⽽選擇討好男性,也沒有因為可憐葦弟的眼淚⽽選擇放

棄自⼰的喜好、對靈魂伴侶的追求。同時,疾病提供了莎菲更多審

視自我的空間,重新定義自我,不斷自我掙扎過後,才能獲得個性

上的“解放”。

3
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記〉
,《丁玲全集》第 3 卷,四川: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年,頁 54
⼆、個⼈主義與社會傳統思想的⽭盾

茅盾曾對《莎》作出這樣的評價:“丁玲筆下的莎菲⼥⼟是⼼靈上負

著時代苦悶創傷的青年⼥性的叛逆的絕叫者。 莎菲⼥⼠是⼀位個⼈

主義,舊禮教的叛逆者。 ” 4

在個⼈主義層面,莎菲具有⾼度的自我剖析的能⼒,她非常樂於去

自我交談,也許是疾病使然,有種“無病呻吟”的感覺,但的確是現

代⼥性最為真實的寫照,別於昔日婦⼥在家族的地位低下,沒有話

語權,沒有選擇權,⼀切被社會家庭所操控。馬斯落的需求層次理

論指出衣食住⾏往往是最低的社會需求,⽽越是物質富庶的社會⼈

民會以自我實現作依歸。5在筆者看來,莎菲這種“無病呻吟”,其實

是五四後,民智啟蒙所導致的必然結果,是現代化所產⽣的產物。

莎菲關於自⼰的認知多由自我辩护的⽭盾⽽展開。她厭惡葦弟的懦

弱,同時又認為自⼰“夠忠厚,还在确确实实的可怜他……”。她同

時不允許自⼰的自尊放下,所以在第⼀次面對英俊的男⼈凌吉⼠⽽

不敢望向對⽅的⾏為,感到格外⽣氣;希望自⼰尋找⼀個靈魂合⼀

的⼈,卻又被自⼰的情慾衝昏頭腦,⽽陷⼊自我批評。可見,莎菲

對於自我有著⾼度要求,她既要求自⼰仁慈,尋找靈⾁合⼀的⾼標

4
袁良駿:
《丁玲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年。
5
葉浩生:
《西方心理學的歷史與體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頁 564-565。
準情⼈,因此當她在自我期望落空的時候,會有種無⼒感,並促使

她不斷自我反思和務求改變,最終達⾄以自我實現為目標的個⼈主

義者。

⾄於莎菲的結局獨自“悄悄的活下来, 悄悄的死去”,也是暗示著對

社會的絕望, 當時禮教森嚴的封建社會並不會太理解莎菲這⼀類的

⼥性,莎菲之所以內⼼世界長期遭到壓抑,是因為社會的不允許,

當時社會允許凌吉⼠這樣男性成為享樂主義的⼈,成為自⼰想成為

的⼈,好比凌吉⼠有妻室的⼈仍主動撩撥莎菲,卻要莎菲內⼼承擔

起自⼰對滿⾜自⼰衝動的責任,根深蒂固的舊禮教在⼥性思想上的

枷鎖,加重了莎菲對自⼰的失望,與強烈的自我實現精神發⽣牴觸

和衝突,這也是丁玲作品中承載著主⼈公在新舊思想⽅面的衝突。

正如莎菲所說:“在這個社會裡是不會準任我去取得我所要的來滿⾜

我的衝動、我的慾望。”6

莎菲甘於坦露自⼰對愛情的嚮往,以及對性愛的渴望。其實也象徵

著,作者想帶出⼥性能⼤膽說出自⼰對任何熱愛事情的追求,不但

6
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記〉
,《丁玲全集》第 3 卷,四川: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年,頁 40
是愛情和性的⽅面,顛覆了傳統上男性有主動權,⽽⼥性只能被動

的觀念,這⼀種表達⽅法也是間接體現出五四的⼥性無論在愛情,

或是性⽅面都渴望有著與男⼥平等的願望。

三、 靈魂與⾁體的⽭盾

莎菲作為實現追求個性解放以及崇尚個⼈主義的個體,也是新⼥性

的象徵。 她受過五四運動的教化,個性既敢於追求愛情之美,同時

又非常堅持自⼰的意見,因此她的愛情價值必須達到追求靈⾁合

⼀、兩性平等。 從通過其與朋友、葦弟、凌吉⼠以及自⼰內⼼的互

動,剖析出⼀個現代⼥性內⼼複雜的⼼理特徵,以及其⽭盾性。

莎菲視角看待家⼈和朋友,她缺愛的本質讓她既渴望獲得他⼈的理

解與關懷,又因其過度敏感⽽不自覺地使友⼈難堪。“沒有⼈來理

我,看我,我是會想念⼈家,或惱恨⼈家”。7蘊姐的死,讓她渴望

有⼈像蘊姐那樣真正了解,這也是她⼀直追求的,同時安全感不⾜

的個性讓她備感戒備,總怕過分親近的關係會被對⽅看穿自⼰,害

怕自⼰不被⼈所愛或接納。⽽這些思想上的⽭盾讓她的⾏為顯得與

各⼈的若即若離,明明想與⼈親近的她,結果“讓自⼰離⼈們更遠

7
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記〉
,《丁玲全集》第 3 卷,四川: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年,頁 57
了”8。這也是⼥性主義的啟蒙所帶來的影響,莎菲似乎不懂如何在

個性的解放和獲得集體的喜愛中取得平衡,好比她內⼼想讓別⼈難

堪⼀些時候,結果又怕刺中別⼈⽽把話嚥下,這也是個⼈主義和集

體主義⽭盾的⽣活化展現,思想和實際執⾏起來的⽭盾處,也就是

靈魂與⾁體的⽭盾之⼀。

⽽關於葦弟,莎菲在傳統思想下明白他对自⼰的忠诚,也认为他是

可靠的伴侣⼈选。 然⽽⼥性主義使她嫌棄葦弟無法全面理解自⼰,

不求浪漫的枯燥,於是抗拒他的追求。 例如,莎菲曾與葦弟分享自

⼰的日記,無非是想得到⼼靈上的慰籍,這也讓莎菲认清两⼈之间

诸多隔阂,加上日記了先是沒有特別描述苇弟的外貌,更側重於描

寫他的性格:陰柔懦弱,⽊訥。 這也是莎菲以⼀種“⼥凝”的視覺,

以⼀種⼥性視角下的男性形象,我們不難發現苇弟的⾁體對莎菲來

說是毫無吸引⼒的,⽽靈魂也是。 但莎菲並沒有明確拒絕他,相反

很享受這種現代男⼥曖昧不清的態度。 筆者看來,這是⼀種⼥性主

義的展現,莎菲內⼼暗自竊喜來自葦弟的敬拜和愛慕,和固有思想

⼥性作為男性的附屬截然不同。 這⼀種形式更像是傳統男性的作

風,妻妾成群,自古男性就受著⼥性的卑躬屈膝,莎菲和苇弟的關

8
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記〉
,《丁玲全集》第 3 卷,四川: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年,頁 70
係更像是性別倒轉的情況,這種內⼼的⽭盾更反映出⼥性對於愛情

有⼀定程度的自主權。

從莎菲視角的凌吉⼠更進⼀步激化莎菲在靈和⾁體之間的⽭盾,也

是本⽂之中導致莎菲最主要糾結的成因。 從她沉迷凌吉⼠的豐儀,

例如和朋友撒謊⽽特意住在凌吉⼠的附近,但卻從來不會主動找他

說話,以及有⼀段時間凌吉⼠的探訪總讓莎菲的⼼情非常⽭盾,“我

恨不得用腳尖踢他出去,不過我又為了另⼀種情緒所支配,我向他

搖了頭,表示是不厭煩他的來到。 ”9到後來清楚凌吉⼠的為⼈以及

其靈魂是多麼庸俗龌龊,凌吉⼠那種享樂主義的短視⼈⽣觀和莎菲

時常自我反省的深層思想格格不⼊。 ⾁體上,與他親吻之後,理智

又使自⼰馬上嫌棄這種被感性所牽引的魯莽衝動。 可見,莎菲對愛

情的飢渴讓她忘了理智,但又不致完全,內⼼要求伴侶靈魂的合⼀

和聖潔,使她在⾁體和靈魂之中不斷徘徊、掙扎、自我否定,就如

同她在日記裡對自我的拷問:“真的,單憑⼀種騎⼠般的風度,就讓

我墮落到如此的地步嗎?”。10 這⼀種⼥性需要潔身自愛的認知和完

全沉落感情之中拉扯著,可見⼥性主義的⽭盾性在莎菲身上表露無

遺。

9
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記〉,《丁玲全集》第 3 卷,四川: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年,頁 60
10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
,《丁玲全集》第 3 卷,四川: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年,頁 68
莎菲⼥⼠是五四运动后获得解放的知识 ⼥性在情感观上体现⽭盾⼼

理的代表形象:

五、結論

本⽂通過解析丁玲代表作《莎菲⼥⼠的日記》中主⼈公的⼥性形

象,深⼊了解以⼥性主義和個⼈主義代表者莎菲的內⼼世界,以圍

繞莎菲身上的種種衝突,包括了以疾病所帶來的思想衝突,靈魂與

⾁體,個⼈主義和集體主義之間的不平衡,⼥性主義的啟蒙所導致

的自我懷疑和肯定之間的不斷掙扎,當中夾雜著莎菲⼀些複雜的內

⼼活動,以及對個性解放的追求。全⽂⼤致歸納為三個重點:

(⼀)作品通過疾病隱喻的⼿法,揭示出⼥性在傳統環境下追求自

我解放的過程。疾病象徵著莎菲對自由的渴望和對傳統羈絆的叛逆,

也成為⽂本表達⼥性痛苦的重要⽅式。(⼆)個⼈主義和傳統思想

的衝突,從莎菲⾔⾏舉⽌本身帶著濃烈的個⼈主義⾊彩,反映出新

⽂化運動對⼥性的影響。但同時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不免阻礙了⼥

性在追求自我的步伐,自我懷疑和⾼度的自我剖析也凸顯了這⼀代

⼥性在變⾰中面臨的困境。(三)通過莎菲和其他⼈之間的互動,
帶出莎菲⼀直靈魂和⾁體出現不同的⽭盾,也帶出了⼥性主義對當

時⼈們的衝擊。⽂本呈現出 1920 年代⼥性在愛情和婚姻觀念上傳統

和叛逆的衝突。總之,本⽂通過⽂本分析,深刻呈現了知識分⼦⼥性

在現代轉型的複雜內⼼世界,她們急切追求新⽣,但陷⼊傳統價值

觀的影⼦仍舊揮之不去的轉型環境之中。從《莎》這些⽭盾的背

後,⽅便後世去理解 1920 年代⼥性的困境與覺醒有著重要的意義。

(4567 字)
參考書目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丁玲全集》第 3 卷,四川: 四川人民出版

社,1998 年。

袁良駿:《丁玲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年。

參考論文

崔昊宇:〈《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形象及反映的个人主义〉,《大學

語文建設》,2019 年第 7 期。

劉豔星:〈現代女性命運的疾病敘事主體——以盧隱、丁玲、蕭紅為個

案〉,《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年。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