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

學習歷程檔案-探究與實作(溶解度測量)

大直高中 沈稚芸

1
摘要

國中時我們學到在定溫、定壓下,定量的飽和溶液所溶解的溶質量就是此

物質的溶解度,且大部分物質的溶解度會隨著溫度上升而變大,因此我們想藉

由不同溫度下測定物質的溶解度繪製出溶解度與溫度之間的關係圖,將班上分

成七組測量五種鹽類(CuSO4.5H2O、KNO3、KCl、Na2CO3、NH4Cl)的溶解度與理

論值進行比較。

壹、 研究動機

本研究選擇含水硫酸銅的原因為藥物結晶是藍色固體且可溶於水,可能因

為結晶顏色與其他藥物有不一樣的觀察結果,例如:因為水的顏色已為藍色導

致晶體析出時觀察不易,經過二次實驗來確定這個想法及確保第一次實驗時並

無失誤。

貳、 研究目的

一、認識測量溶解度的實驗器材

二、測量各種藥品的溶解度

三、學會使用 Excel 製作圖表

參、 研究設備

實驗器材:電子天秤、秤量紙、溫度計、攪拌棒、試管、燒杯 500 ml、燒杯

50ml、量筒 10 ml、鐵架、酒精燈、陶瓷纖維網、三腳架、三叉夾、

蒸餾水、冰塊

藥品:五合水硫酸銅(CuSO4.5H2O)、硝酸鉀(KNO3)、氯化鉀(KCl)、

碳酸鈉(KCl)、氯化銨(NH4Cl)

2
肆、實驗過程與方法

一、 實驗步驟:

(一) 用電子天秤及秤量紙秤取五合水硫酸銅固體 35、30、20、16 克。

(二) 以量筒量取 50ml 的蒸餾水倒入試管中。

(三) 在試管中慢慢加入秤取的含水硫酸銅。

(四) 放置酒精燈、三腳架和陶瓷纖維網在鐵架上,在陶瓷纖維網上放置

500ml 燒杯。

(五) 並在鐵架上裝上三叉夾,三叉夾上裝入試管與溫度計。

(六) 將試管放入加了適量冷水的 500 ml 燒杯。

(七) 隔水加熱,並用攪拌棒攪拌至溶質完全溶解。

(八) 熄滅酒精燈,將試管拿出並放入加了冰塊水的 50ml 燒杯中進行冷卻等

到結晶析出時,記錄溫度。

伍、研究結果

一、 測量 CuSO4.5H2O 的溶解度

1.在溶解度 32 g/100 g 水時,兩組的實驗結果相似,但皆低於理論值。

2.在溶解度 40 g/100 g 水時兩組的結果相差較大,且皆高於理論值。

3.第二組的實驗結果中,溶解度為 60 g/100 g 水和 70 g/100 g 水時,較接

近理論值。

4.第六組的結果在溶解度為 70 g/100 g 水時,高於理論值。

3
表一:第二組 CuSO4.5H2O 的溶解度與溫度
溶解度(g/
組別 第一次(℃) 第二次(℃) 平均值(℃)
100g 水)

第二組 32 6.2 6.2

40 53.4 59.1 56.25

60 62.8 62.7 62.75

70 75.9 64.2 70.05

表二:第六組 CuSO4.5H2O 的溶解度與溫度


溶解度(g/
組別 第一次(℃) 第二次(℃) 平均值(℃)
100g 水)

第六組 32 5.5 5.3 5.4

40 71.4 71.4

70 87 86.4 86.7

CuSO4 . 5H2O 的溶解度


120
100
80
溶解度
60
(g/100 g
水) 40
20
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溫度 (℃)

第二組 第六組 理論值


圖一:CuSO4.5H2O 溶解度與溫度的關係圖

4
二、測量 KNO3 的溶解度

(一) 第一組的結果中,溶解度 50 g/100g 水、75 g/100g 水、100 g/100g 水、

125 g/100g 水時,皆接近理論值。

(二) 第五組的結果中,溶解度 13 g/100g 水、30 g/100g 水、50 g/100g 水

時,皆遠高於理論值。

表三:第一組 KNO3 的溶解度與溫度


溶解度(g/
組別 第一次(℃) 第二次(℃) 平均值(℃)
100g 水)

第一組 50 35.7 35.2 35.45

75 53.8 53.5 53.65

100 60.5 59.2 59.85

125 73.4 74 73.7

表四:第五組 KNO3 的溶解度與溫度


溶解度(g/
組別 第一次(℃) 第二次(℃) 平均值(℃)
100g 水)

第五組 13 55 52 53.5

30 56 56.9 56.45

50 80 76 78

5
KNO3 溶解度
250

200

150
溶解度 (g/100 g
水 ) 100

5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溫度℃

第一組 理論值 第五組

圖二:KNO3 溶解度與溫度的關係圖

三、 測量 KCl 的溶解度

(一) 第三組及第八組的實驗結果結高於理論值,但上升趨勢三者接近。

表五:第三組 KCl 的溶解度與溫度


溶解度(g/
組別 第一次(℃) 第二次(℃) 平均值(℃)
100g 水)

第三組 25 16.8 16.8

30 22.8 22.8

35 68.8 57.7 63.25

40 79.2 79.2

45 86.3 86.3

表六:第八組 KCl 的溶解度與溫度


6
溶解度(g/
組別 第一次(℃)
100g 水)

第八組 30 43.2

40 67.4

50 86

KCl 的溶解度
60

溶解度 (g/100 g 50
水) 40
30
20
10
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溫度℃

第三組 第八組 理論值

圖三:KCl 溶解度與溫度的關係圖

四、測量 Na2CO3 的溶解度

(一) 第四組的結果中,溶解度為 30 g/100g 水、40 g/100g 水、44 g/100g 水

時,皆遠略低於理論值。

甲、 第九組的結果中,溶解度為 25 g/100g 水時,略高於理論值,而當

溶解度 30 g/100g 水、35 g/100g 水極為接近理論值。

表七:第四組 Na2CO3 的溶解度與溫度

7
溶解度(g/
組別 第一次(℃)
100g 水)

第四組 30 21.4

40 26.1

44 27.5

表八:第九組 Na2CO3 的溶解度與溫度


溶解度(g/
組別 第一次(℃)
100g 水)

第九組 25 27.1

30 25.1

35 27.4

Na2CO3 的溶解度
60
50
40
溶解度 (g/100 g 30
水)
20
10
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溫度℃

第四組 第九組 理論值

圖四:Na2CO3 溶解度與溫度的關係圖

五、 測量 NH4Cl 的溶解度

(一) 第七組中,溶解度為 40 g/100g 水、50 g/100g 水、60 g/100g 水、

8
70 g/100g 水時,結果皆極為接近理論值。

表九:第七組 NH4Cl 的溶解度與溫度


溶解度(g/
組別 第一次(℃) 第二次(℃) 平均值(℃)
100g 水)

第七組 40 31.2 20 25.6

50 47.1 47.1

60 68 68

70 87 87

NH4Cl 的溶解度
90
80
70
60
50
溶解度 (g/100 g
水) 40
30
20
10
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溫度℃

第七組 理論值

圖五:NH4Cl 溶解度與溫度的關係圖

陸、討論

由圖一、圖二及圖三可知,CuSO4.5H2O、KNO3 及 KCl 溶解度皆隨著溫度上

升而變大,各組結果與理論值互相比較後,大部分溫度皆高於理論值,有可能

9
是因為藥品本身問題,放置太久導致藥品受潮,而影響到實驗結果,也有可能

因為觀察時的失誤,而導致結果的誤差。

而圖四中的理論值較特別,0~40℃時,Na2CO3 的溶解度會隨著溫度上升而

變大,第四組及第五組的結果皆極為接近理論值,但在 40~90℃時,溶解度則隨

著溫度上升而變小。

圖五中,第七組的結果與理論值極為相似,也許跟藥品放置時間有關,藥

品品質較好。

柒、結論

溶解度會受到許多因素影響,造成結果與理論值有誤差,可能因藥品放置

太久,導致受潮,使結果不準確,或者因為人為操作不當,造成結果有誤差,

也有可能因為與理論值的壓力不同,導致數值不相同。

捌、參考資料及其他

一、實驗方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qB86Ac0Ivg

二、溶解度理論值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6%BA%B6%E8%A7%A3%E5%BA%A6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BA%B6%E8%A7%A3%E5%BA%A6%E8%A1%A8

https://jweb.kl.edu.tw/userfiles/1365/document/33905_212-%E5%8C%96%E5%AD%B8-

%E9%8A%98%E5%82%B3%E5%9C%8B%E4%B8%AD.pdf

玖、心得與反思

這次的實驗是我覺得最有趣的,有可能是因為第一次使用硫酸銅進行實驗,

在第一堂實驗時,由於是第一次做,難免有些手忙腳亂,但第二堂很明顯熟練

10
很多,同時我們也學會收集數據並利用 Excel 製作圖表,而我覺得整個實驗最困

難的地方是觀察晶體析出,由於晶體很小,所以不易觀察,必須要隨時注意,

也要和組員分配好工作,互相配合,下次進行類似實驗時,我們可以先查此鹽

類的相關資訊,並了解實驗步驟,這樣在操作上會更有效率,並減少實驗誤差。

1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