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3

音樂基礎訓練期末報告

《Piano Sonata No. 7 in B-flat Major, Op. 83, "Stalingrad" 》

40990229M 音樂學系一年級乙班 邵子謙

一、作曲者簡介
普羅高菲夫(Sergei Sergeyevich Prokofiev,1891—

1953)為蘇聯作曲家,在世時曾獲「史達林獎」,死後更

被追授「列寧獎」。而身為一位傑出的作曲家,舉凡歌

劇、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交響曲、芭蕾音樂、大

提琴協奏曲、鋼琴奏鳴曲,他都有涉獵,也被認為是二十

世紀主要作曲家之一。

普羅高菲夫生於烏克蘭的一個農村莊園,小時候學習

過戲劇與音樂。普羅高菲夫的母親因為女兒早夭,因而將

生命奉獻給了音樂每年固定到莫斯科或聖彼得堡,上為期
兩個月的鋼琴課,這也成為了普羅高菲夫小時候接觸到音

樂的記憶。普羅高菲夫五歲時,創作了他的第一首作品

〈Indian Gallop〉,由母親記譜。雖然只是一首九小節的

簡單樂曲,但已展現出他異於常人的音樂天賦。九歲時的

他創作人生中第一部歌劇《巨人》,如此驚人的音樂天份
讓母親決定栽培他做一位音樂家。先請到作曲家與鋼琴家

的 Reinhold Glière(1875—1956)擔任老師,奠定他

作曲的基本理論,並嘗試使他創作交響曲,他也開始在作

品中嘗試不和諧的聲響及不常見的拍號。

13 歲時進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學習作曲、對位

法、配器、鋼琴以及指揮,跳級入學的他很難與同學相

處,且他創作喜歡使用不和諧音,更愛用戲謔突兀的不合

理轉調,這讓老師對他的作品不以為然。此時,父親的去

世讓他失去了了財務上的支援,所幸他在校外已有作曲家

以及鋼琴家的名聲,並在聖彼得堡當代音樂會演奏具冒險

性的鋼琴作品得以受到引薦,而複調音樂的創作也讓他受

到現代派人士的激賞。1911 年,在音樂學家及評論家

Alexander Ossovsky(1871—1957)的引薦下,他得到

了與音樂出版商的合作契約,並於 1913 年首次出國前往


巴黎與倫敦,第一次接觸到「俄羅斯芭蕾舞之父」達基列

夫(Sergei Diaghilev,1909—1929)的俄國派芭雷。

隔年,他在音樂學院的學習結束於一場獎勵為一臺平臺鋼

琴的比賽,當時他所演奏的是就是自己寫的《第一號鋼琴

協奏曲》。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普羅高菲夫返回音樂學

院並研究風琴以避免被徵兵。1917 年,創作了他的第一

部交響曲「古典」,此曲屬於新古典主義音樂風格;同年

完成《D 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但由於革命的影響,兩部
作品分別等到 1918 年及 1923 年才首演。如此的氛圍

下,普羅高菲夫認為「此時在俄羅斯,音樂是無用的」,

因此於此時到了美國發展。他首先在紐約舉行專場音樂

會,又得到芝加哥歌劇協會的合作契約,製作他的新歌劇

《三橘愛》;這部作品可以說是普羅高菲夫的第二個創作

階段。第一個創作階段為「俄國階段」:作品以他特有的

旋律、尖銳地不協調音,挖苦式的幽默和強大的生命力為

標誌;此階段的作品已脫離浪漫主義,但風格上仍遵守調

性創作。而《三橘愛》後,普羅高菲夫進入第二個時期

「外國階段」:音樂更加現代、第二主線明確,開始不理
會調性、音響聚集而狂爆、旋律激昂張裂是此時期作品的

特色。然而《三橘愛》的首演受到原音樂總監的病逝延

後,造成作曲家陷入財務危機,並於 1920 年回到了巴

黎,與達基列夫再次合作俄派芭蕾,並接續完成了一些尚

未完成的舊作,包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同年,他親
自指揮《三橘愛》的首演大獲成功。

1927 年,普羅高菲夫首次在蘇聯巡迴演出,《三橘

愛》同樣叫座;隔年完成的《第三號交響曲》,被「經典

老牌指揮」庫塞維茲基(Serge Koussevitzky,1874—
1951)稱讚是繼柴可夫斯基《第六號交響曲後》最偉大

的作品。於此同時,普羅高菲夫受到基督科學教會

(Christian Science)的影響,針對 1920 年代後的音樂

風格,他反對表現主義,而喜歡所謂的「新簡約」——比

起更多的設計性與複雜性,他相信更多的真誠(he

believed more sincere than the "contrivances and


complexities")。

1936 年,普羅高菲夫帶著家人定居回莫斯科,他的新

風格開始展露,也從「外國階段」走向「蘇聯階段」。此
階段後的普羅高菲夫相信,作曲是行使一種社會職能。這

一信念可在其簡化和聲,寫出鮮明的織體的行動中看出

來。他大量運用俄羅斯民間音樂,寫出不但不艱澀而且易

懂的音樂。此外他還堅守調性,注重使用複調音樂。他的

創作雖因所處時代被官方「社會寫實主義」制約,但他還
是能用他自己的方式創作,包含偶有暗藏反諷的手法。二

戰期間,他的音樂就更尖銳更辛辣,創作出如「戰爭奏鳴

曲」(第六、第七及第八號鋼琴奏鳴曲)這樣的作品;也

在德國入侵俄羅斯時,讓他著手開始創作《戰爭與和

平》。1953 年 3 月 5 日,普羅高菲夫去世,巧合地與蘇
聯領袖史達林(1878—1953)於同日死亡。

二、樂曲背景介紹

1939 年 6 月 20 日,普羅高菲夫的合作導演

Meyerhold 因要排練他的新歌劇《Semyon Kotko》而被

蘇聯內務部逮捕殺害。僅幾個月後,普羅高菲夫被“邀請”

寫一首史達林生日的頌歌-Zdravitsa 。此奏鳴曲包含了

他鋼琴作品中最不和諧、最激進的聲響,但更諷刺的是,

這首第七號奏鳴曲最後獲得了史達林獎(二等獎)。

三、樂曲解說
此曲共有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 Allegro inquieto :

快板奏鳴曲致敬並嘲笑古典奏鳴曲的形式。正如表情術語

暗示的那般,節奏和節奏間非常緊張和懸疑。開頭第一主

題是嘲諷的,並具有許多響亮的刺耳和弦。第二主題是一

個緩慢且給人迴盪空間感的主題,似乎在各種按鍵,和聲

及主題之間徘徊。之後,這些較長的句子開始緩慢地變

短,色彩的發展也漸漸複雜起來。

第二樂章 Andante caloroso:

緩慢的部分最初非常漂亮,但充滿了感性的情緒。開頭是

如歌唱般溫暖的前進,很快地發展成一個非常彩色的畫

面,通過各個調中心進行調和與發展。經過一陣劇烈的高

潮後,又放慢了速度,展現一片綠意盎然的生機。

第三樂章 Precipitato:

Precipitato 結局曾經被描述為“具有彩色邊緣的爆炸性搖

滾樂”,它通過一種全音音階更大膽地語言肯定了此段的

基調。第一樂章。從一開始就很明顯,只有簡單的 B♭大
三和弦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儘管不同的鋼琴家選擇了各種

各樣的演奏節奏,但這種效果令人印象深刻且令人興奮。

然後像對鋼琴發洩憤怒般,將手指全部重重下壓,最終以
雷鳴般的八度音階結束。此樂章隊演奏者是需極高要求

的。

四、視奏訓練

1. 雙手鋼琴視奏練習(一):題目詳見於照片附件

A. 預備練習時間:50 秒
B. 此題目適用於:高中生
C. 練習次數:兩次
D. 特色:第一樂章難度適中,不失難度的同時,可以鍛鍊視奏的技巧,更可體會
普羅高菲夫創作之神妙。
2.非調聽寫練習(一):題目解答詳見於照片附件

A. 預備練習時間:14 秒
B. 此題目適用於:高中生
C. 練習次數:四次
D. 特色:特意撰選出此段為聽寫題目,是為了讓高中生體驗偉大作品中的聽寫,
而不是聽單純為了考試而出的無美感之考題。此舉能增加對非調旋律之鑑賞美
感,更可鍛鍊到考試之聽寫技巧。

五.自我預估達成目標
希望可以藉由普羅高菲夫之手帶領學生進入美好的音樂殿

堂,並增進術科大考之應考能力。

六.可延伸學習的練習
可試著去辨別普羅高菲夫作品是處於他的哪個時期。
學習單

第一大題:填空題

標準的奏鳴曲式樂章應包含以下段落:

( )部:有( )個性格對立的主題。第一主題若為

大調,第二主題會在其( )調;第一主題若為小調,第二主題

會在其( )。

( )部:以主題中的素材作發展,有時也會加入全新的素材。

調性通常不穩定或模糊,長度可長可短。

( )部:重現主題,但第二主題轉到主調,與第一主題調性相

同。

第二大題:選擇題

1. ( )

下列何者是西貝流士(J. Sibelius)的作品? 1 《綠袖子》

(Greensleeves) 2 《芬蘭頌》(Finlandia)3 《我的祖國》(Má Vlast)


4 《伊果王子》(Prince Igor)

2. ( )

下列何者不是廿世紀美國作曲家? 1 克倫姆(George Crumb) 2 凱基

(John Cage) 3 卡特(Elliot Carter) 4 李蓋悌(Győrgy Ligeti)

第三大題:問答題

Piano Sonata No. 7 in B-flat Major, Op. 83


是普羅高菲夫被邀請獻給( )的 60 歲生日頌歌?
解答

第一大題:填空題

標準的奏鳴曲式樂章應包含以下段落:

( 呈示 )部:有( 2 )個性格對立的主題。第一主題若為大

調,第二主題會在其( 屬 )調;第一主題若為小調,第二主題會

在其( 關係大調 )。

( 發展 )部:以主題中的素材作發展,有時也會加入全新的素材。

調性通常不穩定或模糊,長度可長可短。

( 再現 )部:重現主題,但第二主題轉到主調,與第一主題調性相

同。

第二大題:選擇題

1. ( 2 )

下列何者是西貝流士(J. Sibelius)的作品?
1 《綠袖子》(Greensleeves) 2 《芬蘭頌》(Finlandia)3 《我的祖

國》(Má Vlast) 4 《伊果王子》(Prince Igor)

2. ( 4 )

下列何者不是廿世紀美國作曲家?

1 克倫姆(George Crumb) 2 凱基(John Cage) 3 卡特(Elliot

Carter) 4 李蓋悌(Győrgy Ligeti)

第三大題:問答題

Piano Sonata No. 7 in B-flat Major, Op. 83


是普羅高菲夫被邀請獻給( 史達林 )的 60 歲生日頌歌?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