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DOI :

10.
167
26/j.cnki.bsxb.
200
8.0
2.0
22
第21卷第2期 百 色 学 院 学 报 2008年4月
V ol.
21-No.
2 JOU RN AL OF BAISE U NIV ERSIT Y Apr.
2008

《多族群语言的接触与
交融---贺州本地话研究》简评
宗守云
(上海师范大学 语言研究所‚上海 200234)

摘 要: 《
多族群语言的接触与交融---贺州本地话研究》‚不仅丰富了广西语言研究的成果‚
而且还填补了贺州本地话比较研究的空白。该书最值得称道的是从点到面、从面到体、从体返点的研
究方法。作为方言研究的课题‚贺州方言在广延化和精细化方面值得作者继续努力。
关键词: 贺州方言;贺州本地话;多族群语言
分类号: H178 文献标识码: A 1673-8233(2008)02-0137-03
文章编号:

一、引 言 二、《
多》著的研究方法

广西有着丰富的语言矿藏。挖掘这些矿藏‚成为 综观《多》著‚最值得称道的是作者从点到面、从
语言研究者尤其是广西语言研究者的重要任务。多年 面到体、从体返点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在当今
来‚
广西的语言研究者为挖掘这些矿藏付出了艰辛的 的方言研究中并不多见。
努力和劳动‚ 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主要表现在 1.从点到面。方言的调查研究往往都是从某一
三个方面: 一是出版了大量有价值的著作‚最近还出版 方言点开始的。比较保守的方言研究就是在一个方
了一套“桂北平话与推广普通话研究”丛书;二是发表 言点上下大功夫‚把某一个方言点的语音、词汇、语法
了大量高质量的论文‚ 这些论文多发表在《方言》和《
民 描写清楚。建立在某一方言点上的调查研究当然有
族语文》等杂志上‚有些学报还开辟了广西方言研究的 自己独特的研究价值‚但如果仅仅把调查研究的范围
专栏‚为广西语言研究成果的发表提供了园地; 三是召 局限在某一个点上‚有些现象就不能得到很好的解
开了一些高规格的学术会议‚ 在与全国同行的交流中‚ 释。《多》著避免了单一方言点研究的局限‚而把研究
广西方言的研究走向深入。广西的语言矿藏极其丰 的视角扩大到了方言平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
富‚
从目前来看还属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阶段‚ 是对贺州本地话内部方言小片的区分与联结;二是对
因此‚广西的语言工作者一直在努力挖掘着‚ 不断有新 贺州本地话和周边方言的比较与分析。方言现象是
成果展示出来。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陈小燕老师新近 极其复杂的‚从大方言区到特定的土语‚不知道可以
在民族出版社出版的《 多族群语言的接触与交融--- 分出多少层次来。一种方言内部往往又可以分成若
贺州本地话研究》(以下简称《多》著‚所标页码为该著 干方言小片‚各小片下面又涵盖若干方言点。《 多》著
作页码)‚不仅丰富了广西语言研究的成果‚而且还填 正是如此‚在贺州本地话下面又分出若干小片‚并选
补了贺州本地话比较研究的空白‚这对广西语言矿藏 择桂岭、贺街、仁义等几个方言点作为各小片的代表
进一步的挖掘和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点‚并对这几个方言点的语音、词汇进行描写和比较‚

收稿日期: 2008-02-25
作者简介: 宗守云(1968~ )‚男‚汉族‚河北涿鹿人‚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
从事语法学和修辞学研究。

137
《 2008年第2期
百色学院学报》

这样就连点成面‚避免了单一描写的不足。另一方 部关系、贺州本地话与周边方言的关系进行了描写和
面‚《
多》著又把贺州话与周边方言进行比较分析‚包 比较;又从面到体‚就贺州本地话与古代汉语、汉语亲
括临桂、钟山、玉林、连山、怀集、广州、陆川、桂林、全 属语言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这是从宏观的视角
州等方言点‚这些方言点分别代表平话、粤语、客家 审视贺州本地话的。从多方面、多侧面、多维度的比
话、西南官话、湘语等方言‚对促进贺州本地话的研究 较分析之后‚《多》著又从体返回到贺州本地话方言
提供了很好的参照。通过比较分析‚《
多》著把贺州本 “点”上‚就贺州本地话这特定方言“点”的归属问题进
地话放在一个更大的平面中进行观照‚这使从点到面 行了定性。通过归纳、对比、概括、总结‚《多》著得出
的分析更进了一步。 了结论:贺州本地话归属粤语(353页)。这是就语言
2.
从面到体。《
多》著的另一特色是从面到体的系 本身分析得出的结论。《多》著又进一步从地理历史
统构建。对方言点进行描写进而扩大到平面范围‚这 背景的角度进行了论证‚使结论更加可靠可信。在此
对单一方言的研究已经足够了‚这样既可以把该方言 基础上‚《
多》著又把触角延伸到了桂北平话的归属问
现象描写清楚‚
也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定性分析‚ “本着从大处着眼、从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共同历
题上‚
这对某一种方言研究来说应该是比较完美了。《
多》著 史背景出发、以方言固有的本质特征为主要衡量标准
则更进一步扩展到“体”的构建上‚这使贺州本地话的 等基本原则‚我们倾向于将桂北平话归入粤语区‚并
研究又上了一个高度。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共 依据它所具有的‘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无论
时语言现象与历时语言分析相结合的研究;二是汉语 平仄均不送气’这一重要语音特征‚将其与贺州本地
和其它亲属语言相结合的研究。先说第一个方面。 ” (360页)这样
话一样划归粤语中的‘老粤语’层次。

多》著在对贺州本地话的语音和词汇研究方面均进行 的延伸分析可以看作是方言研究方法成功的标志‚因
了历时的比较研究。在语音部分‚《
多》著用了一节的 为研究方法只有应用于多课题的研究才是有价值的。
篇幅对贺州本地话音系和中古音系进行了比较‚从而 此外‚《
多》著在语言历史层次的区分、计量统计
厘清了彼此之间的种种关系‚并在全面比较分析的基 方法的运用等方面也很有特色‚体现了作者在方言研
础上对贺州本地话语音系统作出历史定位;在词汇部 究方法上的灵活与成熟。
分‚《 0
多》著通过考求10个常用词的本字‚
进行了贺州
本地话词汇与古代通语、
古代方言的比较‚
揭示了贺州
本地话词汇系统中保留了不少上古、中古层次的古语 三、继续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词的事实。再说第二个方面。《
多》著还把贺州本地话
与汉语亲属语言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分析。在语音分析
作为方言研究的课题‚《
多》著既可以看作是一个
方面‚《
多》著就贺州本地话“古端母浊化”等语音现象
终点‚也可以看作是一个起点。说它是终点‚是因为
与古百越语语音进行了比较‚得出了可信的结论。语
它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大量的语言材料和
言间的比较必须是建立在历史文化基础上的‚语言地
事实‚运用现代语言学的技术和方法‚构建了一个完
理学的证据往往成为语言比较的基础‚贺州本地话与
整的学术研究系统‚得出了可靠的结论;说它是起点‚
古百越语的联系正是如此‚“众所周知‚两广、湖南、江
是因为关于贺州方言的研究还有继续深入下去的必
浙、
闽北、
海南等地是古百越民族故地‚尤其是广西东
要。贺州方言具有无限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作者是贺
北部和南部、
湘南、粤北等地区‚至今仍是壮侗等少数
州人‚有很好的贺州母语的语感‚又受到过现代语言
民族聚居之地。这些地区历史上乃至今天‚与百越民
学的熏陶‚是完全有能力继续做下去的‚甚至可以穷
族之间接触一直都非常频繁‚语音之间相互渗透的条
自己一生之精力去从事贺州方言研究的。笔者认为
”(1
件是成熟的。 33页)在词汇分析方面‚《
多》著就贺州
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继续努力。
本地话与壮语、
勉语的关系词进行了比较分析‚
进而总
一是对贺州方言研究的广延化。又包括两个方
结出了语言接触中词汇影响与渗透的一些基本特点和
面。第一‚从本地话开始‚广延至铺门话、都话、鸬鹚
规律‚
如核心词受到的冲击最小‚
与身体动作相关的词
话‚这些话还是“若干调查不够、性质(归属)未明的土
最容易受到渗透和影响。
语”(8页)‚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
(下转第140页)
3.从体返点。《
多》著从点到面‚就贺州本地话内

138
《 2008年第2期
百色学院学报》

实践来展开他的“探微”:第一篇‚作者发挥了自己“中 ‘作为一个阶级来行
中国工人阶级要求组织起来的、
共广西地方史”研究的专长;第二篇‚既凸现了“ 中共 动’的结果。有的社会思潮借此攻击中国共产党的产
广西地方史研究”的功底‚又有作为地方高校领导在 生缺乏阶级基础‚歪曲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因
中国“入世”的背景下‚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深度思考; 此‚很有必要进一步澄清这一重大的理论和历史是非
第三篇“三个代表” 的重要思想‚则具体落实到“ 地方 ”随后‚作者用了三节的篇幅对此展开了论述‚
问题。
高校必须以先进文化为发展方向”。这一部分‚作者 字里行间不乏专业理论的深度。对于“马克思主义中
没有停留在理论的演义和推导上‚而是理论联系实 国化”这样一个备受关注的重大课题‚进行理论创新
际‚勾画一个宏伟而实在的地方高校如何为地方经济 着实不易。作者在《
探微》的开篇之际即高屋建瓴地
社会发展服务的蓝图。实际上这是作者在地方高校 提出党史研究方面的重大理论和历史是非问题‚是需
的领导岗位上努力推进高校发展生动而具体的工作 要相当的理论勇气和研究底气的。
记录。第四篇作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利用 掩卷而思‚笔者很羡慕罗勇岐先生---社会给了
自己在地方担任领导职务的工作经历‚具体展示了西 他如此广阔的舞台‚使得他能在多种不同性质、不同
部沿海北部湾经济区对外开放、新农村建设、工业化 层次的岗位上工作、学习、研究和实践‚因而能以一个
与城镇化风生水起的建设热潮。 人的工作、学习和研究经历为基点‚完成了体例基本
完整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探微》之作。当然‚也
三、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正因为仅以个人的学习、
研究和实践经历为基础著述‚
通篇而论‚《
探微》一书主要是在具体实践的层面 所以《
探微》不免略显单薄‚
但它毕竟仅为“一家之言”‚
上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演绎其理论的。但作者 尚非“鸿篇巨制”。作为一本实实在在的研究马克思主
在重大的理论问题上也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在“中国 义与地方实际相结合的小册子‚这又有什么值得遗憾
共产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新论” 一章中‚作者指出: 的呢?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昭示人们大
“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既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需要‚也是 胆探索、
勇于创新。如果每个人都能理论联系实际‚

中国工人阶级的需要。可是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此并 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勤于“探微”‚勇于开拓‚那么‚“马
未达成共识。许多文章在论及党的产生是马克思列 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更加异彩纷呈吗?
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的时候‚只是论
及近代中国历史的需要‚而没有直接说明党的产生是 【
责任编辑:张志巧】

(上接第138页)第二‚从语言开始‚广延至文化、民俗 母语的语感‚就不能做出严格的语言学意义的研究。
等领域。语言和文化是密切相关的‚美国语言学家萨 《
方言》杂志的一位编辑曾经谈到‚某县县长寄了一份
“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
丕尔说: 该县方言的调查成果‚虽然内容非常丰富‚但遗憾的
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 是没有太多科学化的东西‚因为调查者并不具备语言
”(《
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 语言 研究的素质。其次‚研究者最好是以这种方言为母语
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21页)在方言与文化的结 的。非母语的调查研究者当然有可能取得成果‚但在
合与渗透的研究中‚罗常培的《语言与文化》、游汝杰 一些细节的问题上不如母语调查者。方言的词汇语
的《
方言与中国文化》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法中有许多特殊的情况‚非母语的调查者往往体会不
二是对贺州方言研究的精细化。尤其是在词汇 到。《
多》著作者陈小燕受过方言学专业训练‚贺州本
和语法的研究上‚还可以进一步挖掘。一种方言的词 地话又是她的母语‚因此我们相信她一定能把这项工
汇现象和语法现象是非常复杂的‚研究一种方言的词 作做得更好。
汇和语法‚研究者作为研究主体是至关重要的。首
先‚研究者必须是受过方言学专业训练的‚如果只有 【
责任编辑:李 萍】

14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