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2013 年 1 月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J

an.2013
第 45 卷   第 1 期 Fo
rei
gn 
Language 
Tea
chi
ng 
and 
Res
each (
r bimon
thy)
l Vol.
45No.1


语言类型学视野与语言对比研究
上海海事大学  尚 新

   提要:当代语言类型学是 对 人 类 语 言 间 的 变 异 及 其 限 度 进 行 研 究 的 科 学 ,侧 重 语
言 共 性 研 究;而 对 比 语 言 学 是 对 两 种 或 少 数 几 种 语 言 间 的 异 同 进 行 深 入 对 比 研 究 的 科
学,侧重语言差异分析;二者是 各 自 独 立 的 语 言 学 科,在 发 展 背 景、研 究 对 象、研 究 目 标
及研究方法论等方面各有侧重。同时,两个学科之间又 具 有 交 互 性,体 现 在 语 言 材 料 的
分析依赖于跨语言可比性假设,研究方法论上遵循共时性 原 则;语 言 类 型 学 研 究 可 为 对
比语言学研究提供研究起点,而 语 言 对 比 研 究 可 为 类 型 学 研 究 提 供 推 定 的 共 性/类 型。
这种交互性促使两个学科之间相互支撑,互动发展。
   关键词:类型学、对比语言学、学科独立、交互性、推定共性
   [中图分类号]H0-  
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429(
   2013)
01-130-10

1.引言

20 世纪 90 年代以 来,国 内 外 对 比 语 言 学/语 言 对 比 研 究1 (


con
tra
sti
vel
 in-
gu
ist
ic/con
s tra
sti
ves
 tudy 
ofl
  s)出 现 了 一 些 新 的 研 究 趋 势。 中 国 学 人
anguage
在其中表现得很活跃。代表性的研究取向可归为两大类。
第一类取向认为,语言类 型 学 ( lingu
ist
ic typo
logy)为 语 言 对 比 研 究 提 供 理
论框架,可 称 为 “类 型 学 取 向 ”,以 许 余 龙 (2007,2009,2010,2012)、沈 家 煊
2009,2012)等为代表。如许余 龙 (
( 4)认 为,“语 言 的 共 性、类 型 和 对 比 研
2010:

* 本文得到 国 家 哲 学 与 社 会 科 学 规 划 基 金 “英 汉 时 体 类 型 学 特 征 与 语 际 翻 译 转 换 策 略 研 究 ”
08BYY003)资助。成文后先后得到许余龙、胡开宝、王 菊 泉 诸 位 先 生 指 教,《外 语 教 学 与 研 究 》匿 名 评 审

专家也提出了宝贵修改建议,在此一并致以诚挚谢意。文中存在的疏漏概由作者一人负责。

· 130 ·
尚   新   语言类型学视野与语言对比研究

究是为了实现同一个目标而 开 展 的 分 工 和 重 点 不 同 的 研 究 ”。 他 以 名 词 短 语 的
可及性与关系化为例论证了英、汉 语 都 基 本 遵 循 名 词 短 语 可 及 性 理 论 假 设 及 相
关语言共性规律。沈家煊( 10)也认为,语言对比研究“要有类型学的视野,
2012:
要把对比的语言放到人类语言的大背景上来考察。个别语言的特点和人类语言
的共性是‘一个铜板的两面’,共 性 寓 于 个 性 之 中,个 性 是 共 性 的 具 体 表 现”。 该
类观点的实质是语言对比研究以探索人类语言的共性规律为最终目标 。
第二类研究取向在强调语 言 对 比 研 究 对 普 通 语 言 学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的 同 时,
也强调语言差异与思维、民族性 和 世 界 观 的 密 切 关 系,可 称 为 “世 界 观 取 向”,以
潘文国( 2006a,b)、潘文国、谭慧敏(
1997, 2006)及 王 菊 泉(
2011)等 为 代 表。 如
潘文国( 27-35)认为,语言反映不同民族的概念和意义体系、价值体系以及
1997:
思维方式。潘文国、谭慧敏(
2006)基 于 洪 堡 特 的 语 言 世 界 观,即“民 族 的 语 言 即
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洪 堡 特 1997:50),将 语 言 对 比 研 究 提
升到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民族性及语言世界观的高度来加以论述。
在对比语言学的学科定位困境问题上,类型学取向与世界观取向见识一致,
都认为以往把对比语言学框定 在 二 语 习 得 及 翻 译 等 语 言 实 践 领 域,难 免 造 成 对
比语言学的附庸地位,并可最终致其式微。因此,为了摆脱对比语言学的这一困
境,两种研 究 取 向 均 做 出 了 很 多 努 力,如 潘 文 国 ( b)、潘 文 国、谭 慧 敏
2006a,
2006)、许余龙(
( 2009,2010,2012)、沈家煊 (
2012)等。 但 还 有 些 问 题 需 要 认 识
清楚。对于类型学取向来说,将语言类型学看作“为语言对比分析研究提供了基
本的对比分析框架”(许余龙 2010:
2),虽 使 对 比 语 言 学 摆 脱 了 应 用 型 研 究 的 困
境,但却又导致语言对比研究成为“需要理论的‘理论’”(潘文国 2006a),甘 为 语
言类型学研究的附庸,从而 无 法 确 立 其 独 立 的 学 科 地 位。 对 于 语 言 世 界 观 取 向
来说,如何看待语言类 型 学 与 语 言 对 比 研 究 的 关 系 尚 未 深 入 探 讨 过,是 个 新 问
题。针对类型学取向,我们要问的是,要不要对比语言学的学科独立性? 怎么对
比?针对世界观取向,我们要问的是,要不要语言类型学?怎么要?这些是摆在
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对比语言学———对语言间的异同进行对比研究的语言学科

J s(
ame 1980/2005:3)给对比分析(对比语言学)下的定义是:对比分析以各
语言是可比较的这一 假 设 为 基 础,以 发 现 两 种 语 言 中 二 值 对 立 的 类 型 (
typo
lo-

ges)为其研究目 标。J ames认 为 语 言 对 比 研 究 始 于 Lado (
1957)的 《跨 文 化 语
言学》( Li
ngu
ist
ics 
acr
oss 
Cul
tur
es)2
。从 Lado( 1957)到 Jame 1980/2005),都
s(
强调对比分析以解释二语习得为目标,落脚点为二语习得。 许余龙( 4)和
1992:
1999/2008:9)都把对比 语 言 学 看 作 语 言 学 的 一 个 分 支,其 任 务 是 对 两 种
柯平(
· 131 ·
2013 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 1 期

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其中的不
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 他 有 关 领 域。 但 二 者 均 未 表 明 “其 他 有 关 领 域”
究竟是哪些领域,这在潘文国(
1997:1)的 论 述 里 得 到 体 现,即 “语 言 教 学、语 际
翻译及本族语的研 究”。 潘 文 国、谭 慧 敏 (
2006:252-253)对 对 比 语 言 学 的 任 务
作了进一步阐发,强调语言对比研究侧重求异,对语言间的异同进行解释的角度
应是人类语言及其精神活动的关系等。
根据上述定义,可作如下概括:(
1)对比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为两种或少数几
种语言,对比研究的基础是“语言之 间 具 有 可 比 性”的 假 设;(
2)对 比 研 究 的 出 发
点是共同对比基础 (
ter
tium 
compa
rat
ion
is,参 见 许 余 龙 (
2007,2009)),如 交 际
功能范畴等;(
3)对比研究的目标是对语言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形而
上”地探讨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民族性及语言世界观等议题;对比语言学也可“形
而下”地分析和解决二语习得、语际翻译中的障碍和误译问题等;(
4)其方法论是
侧重从共时层面对两种或少数几种语言作对比研究。

3.语言类型学———对人类语言间的变异及其限度进行研究的语言学科

Gr
eenbe
r 1966)以其经典的语序研究开创了当代语言类型学。 在这篇题
g(
为“有意义元素语序的一些语法共性”的文献里,
Greenbe
rg 提出了 45 条语言共
性原则,这些 原 则 是 世 界 语 言 依 据 参 项 不 同 而 呈 现 出 的 规 律 性 特 征。Comr
ie
1989/2009:33-34)指 出,“语 言 共 性 研 究 的 目 的 是 确 定 人 类 语 言 内 变 异 的 限

度。类型研究跟这 种 变 异 的 研 究 直 接 相 关”,并 认 为 “类 型 研 究 导 致 共 性 的 确
立”(同上:35)。因此,语言类型学是对语言变异及其限度进行研究的科学。
从其名称来看,语言类型学 应 侧 重 在 语 言 按 照 结 构 不 同 而 划 分 为 不 同 的 类
型,应与语言普遍性研究3 有所不同。也许正因如此, 2008:2)把语言类型
Song (
学定义为“对跨语言变异(
cro
ss-l
ingu
ist
ic 
var
iat
ion)的 调 查 研 究”。 但 他 同 时 又
声称,跨语言变异“必定有着深层的统 一 性(
unde
rli
yng 
uni
ty)”(同 上)。我 们 因
而可得出,语言类型学致力解决的问题是,为 了实现同样的交际功能,不同语言
是如何用不同的形式去编码表达的,其共性限制又是什么。从这个角度来说,语
言类型学属语言研究的功能学派,与形式学派的语言普遍性研究对立,后者关注
的是自然语言的形式特征及其普遍性。
语言普遍性研究和语言类 型 学 研 究 都 重 视 对 语 言 现 象 作 描 写 充 分 性 研 究,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解释充 分 性。 但 语 言 普 遍 性 研 究 偏 重 内 部 解 释,即 从 天 赋 能
力(大脑中的语言机制)去解释语言现象;而语言类型学偏重外部解释,即特别考
虑心理和功能(包括语用的)因素去解释语言现象(
Comr
ie1989/2009:29)。然
 
而上述不同无法抹杀类型学研究与语言普遍性研究在理论目标上所具有的一致
· 132 ·
尚   新   语言类型学视野与语言对比研究

性,这就是对语言共性的追 求。Comr
ie (同 上:1)指 出,语 言 类 型 学 是 “两 种 主
要的研究语言共性的方法”之一。
语言共性是指适用于多数人类语言的特征,在语言类型学里,凡是在世界语
言里发现的,在统计上具有突显性的模式或倾向都称为语言共性,这些共性特征
可以对人类语言的可能变异施加制约或限制( 2008:6,8)。语言共性特征
Song 
有绝对共性(如所有人类语言里都 有 元 音)和 非 绝 对 共 性 (如 有 些 人 类 语 言 是 声
调语言)之分,也 有 蕴 涵 共 性 (
imp
lica
tiona
l un
ive
rsa
ls)和 非 蕴 涵 共 性 之 别。 蕴
涵共性具有“若 p,则 q”的逻辑推衍 特 征,即 某 一 特 征 的 出 现 隐 含 了 另 一 种 特 征

Comr
ie1989/2009:17;Song 
  2009)对蕴涵共性的解释是,
2008:7)。陆丙甫(
当代语言类型学以共同的表达 功 能 为 参 项 对 语 言 形 式 进 行 分 类,参 项 值 的 变 化
并相互关联形成自然语言的蕴涵共性。Comr
i 1989/2009:6,17)讨论了一个
e(
典型的蕴涵共性例子:若一语言有第一和第二人称反身代词,则该语言有第三人
称反身代词。在该例中,特征 p 是“有第 一 和 第 二 人 称 反 身 代 词”,特 征 q 是“有
第三人称反身代词”,根据标准 命 题 逻 辑,上 述 参 项 的 变 化 及 相 互 关 联 组 合 产 生
四种可能性:

        (
a)p 
and    q     (
b)p 
and   no
t-q
      (
c)no
t-p 
and  q     (
d)no
t-p 
and  no
t-q

   如果“若 p,则 q”为真,则( c)和(


a)、( d)三种可能性是命题逻辑所允准的,而
b)是逻辑推衍所排除的。调查发现,自然语言的实际情况与命题逻辑的允准度

相吻合,(
a)类如英语,(
c)类如法语,(
d)类 如 盎 格 鲁 - 萨 克 逊 语,而 (
b)类,即 有
第一和第二人称反身代词却不存在第三人称反身代词的语言尚未发现 。
至此,对语言类型学可作如下概括:(
1)语言类型学的研究对象为大范围的
语言样本,所选定的语言在语系上各不相同,且在地域上也具有代表性;(
2)其研
究的出发点是跨语言可比性,即语 言 间 的 共 同 交 际 功 能 特 征;(
3)其 研 究 目 标 是
在承认语言间差异的基础上,探寻差异背后的蕴涵共性或共性倾向,并试图对蕴
4)其方法论原 则 是“齐 一 性 原 则”(
含共性做出解释;( pri
nci
ple 
ofun
  i
formi
tar
i-
an
i 2008:9-10),该原则声称人类语言的基本特征不因时间而改变(同
sm,Song 
上:15)。另外,沈家煊(
2009)以“蕴含共性、标记性、语法等级以及典型范畴”四
项基本概念将当代语言类型学与 19 世纪的传统类型学区分开来。 传统语言类
型学的主要特征是,根据词法结构这一参项将世界语言划分为孤立型、黏着型及
屈折型等,从语言的句法关系角度将世界语言划分为分析语和综合语等,并以之
在整体上确定一种语言所属的类型。总之,当代语言类型学侧重语言共性研究,
但又是在承认语言间变异基础上的共性研究。
· 133 ·
2013 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 1 期

4.语言类型学与对比语言学的差异

以上两小节分别简要论述 了 语 言 类 型 学 和 对 比 语 言 学 的 学 科 性 质、研 究 对
象、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论,两个语言学分支学科的不同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1)历史发展渊源不同。 对 比 语 言 学 发 端 于 20 世 纪 50 年 代,代 表 人 物 有

Lado (
1957)、
J s(
ame 1980/2005)、
Fis
i 1980)、许余龙(
ak ( 1992)、潘文国(
1997)
等,其发展背景是为了 适 应 外 语 教 学 的 需 要。 而 语 言 类 型 学 发 端 于 20 世 纪 60
年代,代表人物有 Gr
eenbe
rg(
1966)、
Comr
i 1989/2009)及 Song (
e( 2008)等,
其发展背景是,一些语言学家看到,形式语言学派(乔姆斯基学派)仅从单一语言
出发来研究语言共性的方法具有致命缺陷(
Comr
ie1989/2009:7-8)。
 
2)研究对象有所不同。对比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往往是两种或少数几种语

言,而且在选择哪些语言进入对 比 分 析 时,无 需 考 虑 语 言 的 类 型 (如 语 系 差 别)、
区域地理限制等因素。而语言类型学的研究对象往往是大范围内的人类语言取
样,在选择哪些语言进入类型学考察时,不但需要考虑语言的类型、语系差别,而
且要考虑区域地理的多样性(如尽管非洲语言分布在多个语系里,但在类型学考
察时不能仅以该区域的语言来确定世界语言的类型划分),从而使选取的语言样
本具有代表性。
3)理论目标不同。可归结为“求同还是求异”。 对比语言学侧重语言间的

差异分析,在“形而下”的理论 应 用 上,主 要 解 决 二 语 习 得、语 际 翻 译 及 双 语 词 典
编纂中的问题,在“形而上”的理论追求上走向语言世界观,去追寻洪堡特(
1997:
16-17)曾做出的“倘若忽略了语言与民族精神力量的形成之间的联系,比较语言
研究便会丧失所有重大的意义”这一论断。而语言类型学的理论追求,是在承认
语言之间存在差异的基础上,探 寻 语 言 形 式 类 型 变 化 背 后 的 共 性 限 制,即“万 变
不离其宗”(陆丙甫 2009)之中的“宗”,即人类语言变异的共性限制是什么,并 试
图对共性限制做出心理、功能(包括语用的)上的解释。
4)研究方法论有所不 同。 可 从 两 个 方 面 来 看,一 方 面,上 文 中 谈 到,对 比

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都注重共时研究。索绪尔指出,“凡是与科学的静态方面相
关的就是共时的;凡是与演变相关的就是历时的”(
de 
Sau
ssur
e 1959:81)。这表
明“共时”实际上可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是“静态性”层面,即只要所涉及的各语
言取样是“静态的”(如已消亡语 言 的 静 态 特 征 与 现 存 语 言 的 静 态 特 征),其 间 就
存在着可比性,这是语言类型学的 研 究 取 向;二 是 “同 时 性”层 面,即 所 涉 及 的 各
语言取样处于同一个历史节点(如现代英语与现代汉语),其间也存在着可比性,
这是对比语言学的研究取向,由其“形而下”研究的应用性决定,比如我们不会去
探究某种已消亡语言在现 存 语 言 环 境 中 的 二 语 习 得 问 题。 另 一 个 方 面,在 参 项
· 134 ·
尚   新   语言类型学视野与语言对比研究

值的处理上,语言类型学注重类型划分,而对比语言学注重二值对立。 对比语言
学通过确立两种语言间的特征 对 立 来 分 析 语 言 间 的 差 异,比 如 英 汉 语 对 比 研 究
中的[+ 时态]与[- 时态]的二值对立。而类型学研究往往是在二值对立的基础
上形成参项值的逻辑变化 组 合 来 对 语 言 进 行 分 类。 比 如 在 语 序 研 究 中,类 型 学
家根据主语位于宾语之 前 (
S-O)还 是 宾 语 之 后 (
O-S)将 世 界 语 言 划 分 为 六 种 语
序类型(
Comr
ie1989/2009:87)
 


明确了语言类型学与对比 语 言 学 在 上 述 各 方 面 的 不 同,我 们 才 能 更 好 地 认
识对比语言学的学科独立性,推动对比语言学的学科发展走上正轨。

5.语言类型学与对比语言学的交互性

尽管语言类型学与对比语 言 学 各 有 侧 重,但 二 者 研 究 的 出 发 点 均 多 为 交 际
功能范畴,研究过程中均涉及 相 同 交 际 功 能 在 不 同 语 言 里 如 何 用 不 同 的 编 码 方
式去表达,因而这两个学科领域之间存在着交集和互补之处。

1  交集和互补特征所在的研究层面
5.
Chomsky (参见 Radford 
1988/2000:28-30)提 出 了 语 法 充 分 性 的 三 个 层
次:观察充分性、描写充分性 和 解 释 充 分 性。 语 法 或 语 言 理 论 的 最 低 目 标 是,正
确地观察语言现象,例如正确地指出哪些序列合格,哪些序列不合格;如果能对
原始材料作正确的观察,便 达 到 了 观 察 充 分 性。 更 高 一 层 的 充 分 性 为 描 写 充 分
性,就是在观察充分性的基础上概括出规律,为本族语使用者提供一套描述其结
构语感的原则。在描写充分性 的 基 础 上,语 言 理 论 如 能 提 供 一 套 得 到 最 大 限 制
的普遍原则,就达到了解释充分性。
这三个层次的充分性,既可指不同语法理论所达到的高度,如结构主义语言
学理论处在观察充分性层次上,欧洲传统语法理论处在描写充分性层次上,生成
语言学理论则处在解释充分性 层 次 上,也 可 用 来 指 同 一 语 言 理 论 在 不 同 阶 段 所
达到的理论高度,比如生成语法理论、语言类型学理论都声称其理论具有解释充
分性。与语言类型学一样,对比语言学也有理论研究上的三个层次:语言材料观
察层面、语言材料的理论描写层面以及语言理论解释层面。
语言类型学与对比语言学的交集和互补性正是出现在语言材料观察层面和
理论描写层面。该交集和互补性的存在又依赖于语言类型学分析中的两项基本
假定:跨语言可比性 和 齐 一 性 原 则。 这 两 项 基 本 假 定 也 适 用 于 语 言 对 比 研 究。
跨语言可比性实指共同对 比 基 础,齐 一 性 原 则 实 为 方 法 论 上 的 共 时 性 原 则。 语
言类型学与对比语言学的交互性如图 1 所示。
在图 1 中,
A-B 为语言材料观察 层,
A 代 表 对 比 语 言 学 部 分,
B 代表语言类
型学部分,
B 区域大于 A,表 示 语 言 类 型 学 的 语 言 观 察 范 围 大 于 对 比 语 言 学;

· 135 ·
2013 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 1 期

代表理 论描写层,在这一层次上,语言类型学与对比语言学产生交集和互补性,
主要体现在共同对比基础、语 言 共 时 性 研 究 以 及 对 差 异/类 型 规 律 的 概 括 上;
E-
D 为理论解释层,在该层次上,语言类型学走向共性研究(绝对共性、蕴涵共性及
共性倾向等),而对比语言学走向语言 世 界 观;
A-C-D 代 表 对 比 语 言 学 的 研 究 领
域及其学科独立性,
B-C-E 代 表 语 言 类 型 学 的 研 究 领 域 及 其 学 科 独 立 性。 图 1
表明,
A-C-D 与 B-C-E 的交互范 围 在 C,
A-C-D 与 B-C-E 分 属 不 同 的 学 科 发 展
方向(如箭头所示)。

图 1.语言类型学与对比语言学的交互性

2  类型划分可彰显语言差异
5.
语言类型学对大范围内的 语 言 类 型 划 分 可 彰 显 两 种 语 言 间 存 在 的 差 异,从
而为语言对比研究提供一个研究起点。比如,根据语义学家 Ch
ier
cha(
i 1998)等
的研究,名词 作为指称客观世界实体的重要词类,在世界语言中普遍存在,但名
词的指称功能 随 语 言 的 不 同 而 具 有 不 同 的 类 型 学 特 征,形 成 “名 词 作 为 属 性 ”
( s-P)和“名词作为类别”(
N-a s-K)的 隐 性 类 型 学 特 征;隐 性 类 型 学 特 征 通 过
N-a
名词的使用形式得到验证并形 成 “数 标 记 型 语 言”(
numbe
r-ma
rki
ngl
  s)
anguage
和“量词型语言”(
cla
ssi
fie
r l s)的显性类型学特征。英、汉 语 中 的 名 词 恰
anguage
好分别代表了上述不同类型,即英语为数标记型语言,而汉语是量词型语言。 这
就为英、汉名词的对比研究奠 定 了 基 础 (尚 新 2010)。 我 们 就 可 考 察 汉 语 “量 +
名”背后是否关联着汉语民族的形象思维特征,英语“名 + 数标记”背后是否关联
着英语民族的抽象思维特征等;也可形而下地探讨有关英、汉名词数量表达方面
的二语习得或语际翻译问题。显然,在这一考察过程中,语言类型学并不能为语
言对比研究提供一个理想的、基本的描述和分析框架,而是一个起点。

3  语言对比研究可提供推定的共性/类型
5.
对比语言学在深究两种或 少 数 几 种 语 言 间 的 异 同、使 我 们 对 相 关 语 言 有 更
· 136 ·
尚   新   语言类型学视野与语言对比研究

深刻认识的同时,也可为语言类型学提供“推定的语言共性/类型”(
put
ati un
ve  i-
ve
rsa
ls/
typo
log
ies)。所谓“推定 的 共 性/类 型 ”,是 指 基 于 两 种 或 少 数 几 种 语 言
的描写和对比分析,提出有 关 人 类 语 言 可 能 存 在 的 共 性/类 型 假 设,属 于 非 确 定
的共性/类型。如在英汉对比分 析 中,发 现 两 种 语 言 中 的 主 语 置 于 宾 语 之 前,然
后依此推断,自然语言的共性之一是主语 置 于 宾 语 之 前(
S-O),这 就 属 于 推 定 的
共性。推定的共性往往会被更 大 范 围 内 的 语 言 材 料 考 察 所 证 伪,比 如 马 尔 加 什
语(Ma
l sy,非洲马达加斯加民族语言)的 基 本 语 序 是 VOS,而 黑 希 卡 亚 那 语
aga
(Hi
xka
ryana,加 勒 比 语 系 的 一 种 )的 基 本 语 序 是 OVS(
Comr
ie 1989/2009:
20),二者均为 O-S 语序。这说明语言对比研究得出的推定共性,既非绝对共性、
蕴涵共性,也非共性倾向。语言类型学研究借用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成果,需要将
之放到范围更为广泛的语言取样中加以考察验证。
那么,推定的共性/类型是否 就 没 有 任 何 理 论 价 值 呢? 我 们 认 为 并 非 如 此。
一方面,“推定的共性/类 型 ”是 基 于 两 种 或 少 数 几 种 语 言 的 对 比 分 析 推 断 而 来
的,因而在双语对比语言学的框架内就是真正的共性,对于对比语言学理论的形
而上研究来说已达到理论描写 上 的 充 分 性,也 足 以 用 来 形 而 下 地 解 决 双 语 翻 译
或二语习得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语言类型学家可对这种推定的共性/类型做进
一步的证伪研究,从而使语言 类 型 研 究 取 得 更 大 进 展。 比 如,
Nicho
l 1986)以
s(
核心标记(
head-ma
rkng)和附从标记(
i dependen
t-ma
rkng)这一组对立性参项对

语言进行分类(转 引 自 Comr
ie1989/2009:52-53)。“核 心 标 记 ”指 结 构 成 分 之
 
间关系的显性标志在结构的核心上面,比如在匈牙利语里,所有格关系的显性标
志都放在名词短语中的名词上面,如例(
1)所示(斜体部分为显性标志,下同):

 (
1)a
z embe
r  z-a          (
há 2)t
he  
mans 
hous

t e-h
man hous
he  is 那个人的 房子
那个人   房子 - 他的 (同上)

   而英语的相应表达属“附从 标 记”,即 结 构 成 分 之 间 关 系 的 显 性 标 志 放 在 结
构的附从成分上面,如例(
2)所 示。 比 较 匈 牙 利 语 和 英 语,二 者 呈 现 出 核 心 标 记
和附从标记的对立,我们可就此提出如下语言类型学假设:自然语言要么属于核
心标记型,要么 属 于 附 从 标 记 型。 这 是 从 语 言 对 比 研 究 得 出 的 推 定 的 共 性/类
型。然而,类型学研究通过调 查 大 范 围 语 言 材 料,很 快 就 发 现 上 述 推 定 的 共 性/
类型需要修正。对土耳其语的 考 察 发 现,该 语 言 使 用 的 既 是 核 心 标 记 又 是 附 从
标记,如例(
3)所示。当调 查 范 围 扩 大 到 哈 噜 威 语 (Ha i,新 几 内 亚 的 一 种 语
rua
言)时,发现该语言既非核心标记型,也非附从标记型,如例(
4)所示:

· 137 ·
2013 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 1 期

 (
3)adam-i
n ev-i            (
4)nbr
am
man-GENITIVE hous
e-h
is  man 
hous

男子的(属格)房子 - 他的 男子   房子 (同上)

   至此,自然语言就可依据[± 核心 标 记]和[± 附 从 标 记]两 组 参 项 作 类 型 归


纳如下:

 a.[+ 核心标记,- 附从标记](如匈牙利语)  b.[- 核心标记,+ 附从标记](如英语)


c.[+ 核心标记,+ 附从标记](如土耳其语) -核心标记,
d.[ -附从标记]
(如哈噜威语)

   综上所述,语言对比研究可为语言类型学研究确定参项,并在此基础上为语
言类型学提供证实或证伪 条 件。 然 而,类 型 学 并 不 止 于 对 语 言 对 比 研 究 结 论 的
验证,而是要进 一 步 考 察 已 确 立 参 项 与 其 他 参 项 的 关 联。 如 Ni
cho
l 1986)发
s(
现,核心标记与动词起首密切关联,即动词起首与核心标记之间可建立蕴涵共性
关系(转引自 Comr
ie1989/2009)。不过,对语言对比研究而言,若依某种参项能
 
够得出一项类型学假设,而该假设对两种语言均具强制性和遍布性,就可将此推
定共性/类型作为工作假设进行形而上的理论探究或形而下的应用研究。

6.结论

当代语言类型学是对人类 语 言 间 的 变 异 及 其 限 度 进 行 研 究 的 语 言 学 科,是
语言共性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而 对 比 语 言 学 是 对 两 种 或 少 数 几 种 语 言 间 的 异
同进行对比研究的语言学 科,侧 重 语 言 间 的 差 异 分 析。 作 为 各 自 独 立 的 语 言 学
科,二者在历史发展 背 景、研 究 对 象、研 究 目 标 及 研 究 方 法 论 等 方 面 各 有 侧 重。
同时,两个学科之间又有交集和互补性,一方面体现在二者对语言材料的分析均
依赖于跨语言可比性假设,研究方法论上遵循共时性原则;另一方面体现在语言
类型学研究可为对比语言学研 究 提 供 研 究 起 点,而 语 言 对 比 研 究 可 为 类 型 学 研
究提供推定的共性/类型。这种交互性促使两个学科之间相互支撑,互动发展。

注 释

1.本文对“对比分析”、“对比语言学”及“对比研 究”三 个 术 语 暂 不 加 以 区 分,互 换 使 用。 读 者 可 参 阅 王 菊


泉(
2011:2-3)对这三个术语的不同之处所做的概括。
2.潘文国、谭慧敏( 7)主张对比语言学的诞生 始 于 洪 堡 特(
2006: 1820)的《语 言 比 较 研 究 与 语 言 发 展 不 同
阶段的关系》。

3.语言普遍性研究主要以 Chomsky 的形式语言学派为代表,语言类型学研究则主要以 Gr


eenbe
rg 开创的
功能语言学派为代表。有关形式语言学与类型学的交叉研究,可参看刘丹青(
2003)。
4.按照 S-O 分出来的类型包括:
S-V-O,S-O-V,V-S-O;按照 O-S 分出来的类型包括:
O-S-V,O-V-S,V-
O-S。共计 6 种类型,但 世 界 语 言 的 主 要 语 序 类 型 集 中 于 S-O 分 出 来 的 类 型。 参 看 Comr
ie(
1989/
2009:87)。
· 138 ·
尚   新   语言类型学视野与语言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Ch
ier
cha,G.1998.Re
i fer
enc
e t
o k
inds
 ac
ros
s l s[
anguage J].Na
tura
l Language 
Seman
tic


6 339-405.
Comr
ie,B.1989/2009.Language 
Unive
rsals 
and Li
ngu
ist
ic 
Typo
logy:Syn
tax 
and 
Mor-
pho
logy [M]. Be
iin
jg :Peki
n U
g  n
ivers
it P
y res
s .
de Saus
sue,F.1959.Cour
r se 
in General 
Lingu
ist
ics [M].New York:McGr
aw  Hi
llBook.
 
Fis
iak,J.( ed.).1980.Th
eo r
eti
cal I
ssues 
in 
Cont
rast
ive 
Lingu
ist
ics[C].Amst
erdam:John
Ben
jami
ns.
Gr
eenbe
rg,J.1966.Some un
iversa
ls 
of gr
ammar wi
th par
ticu
larr
 eferenc
e t
o the 
o r
der of
meani
ngf
ule
 lemen
ts[
A].I n 
J.Greenberg(
ed.).Un
i v
ersal
s of Language (
2nd edi
tion)
[C].Cambridge,MA.:The  MIT Press.73-113.
James,C.1980/2005.Con t
rast
ive 
Analyss [M].Qi
i ngdao:Qingdao Pr
ess.
Lado,R.197.L
5 i
ngu i
sti
cs 
ac
ros
s Cu
ltu
res [M].Michigan: TheU
 ni
vers
ity   i
of Mch
iga
n P
res
s.
Rad
fod,A.1988/2000.Tran
r sfo
rma
tiona
l Grammar:A 
Fir
st 
Cour
se [M].Be
ii
jng:Fo
rei
gn
Language 
Tea
ching 
and Re
sea
rch 
Press.
Song.J.2008.Li ngui
sti
c Typo
l :
ogy Mo rpho
logy 
and 
Syn
tax [M ].Be
ii
jng: Pek
ing
Un
ivers
it Pr
y  e
ss.
洪堡特,1997,《论人类语言 结 构 的 差 异 及 其 对 人 类 精 神 发 展 的 影 响 》[M],伍 铁 平、姚 小 平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柯   平,1999/2008,《对比语言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丹青,
2003,语言类型学与汉语研究 [J],《世界汉语教学》( 4):
5-12。
陆丙甫,
2009 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导读 A
,《 [ ]。载 B.Comr
ie1989/2009。7-19。

潘文国,
1997,《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潘文国,
2006a,对比语言学的目标和范围 [ J],《外语与外语教学》( 1):
25-31。
潘文国,
2006b,对比语言学的新发展 [
J],《中国外语》( 6):
14-20。
潘文国、谭慧敏,2006,《对比语言学:历史与哲学思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尚   新,2010,英汉名词的“数”与语言类型学特征 [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
1-6。
沈家煊, 2009,语言类型学的眼光 [J],《语言文字应用》(3):
11-13。
沈家煊,
2012,怎样对比才有说服力———以英汉名动对比为例 [J],《现代外语》(
1):
1-13。
王菊泉,2011 什么是对比语言学》[M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许余龙,
1992,《对比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许余龙,
2007,再论语言对比基础的类型 [J],《外国语》(
6):
21-27。
许余龙,
2009,对比语言学研究的新趋势与新思考 [ J],《外语教学与研究》( 4):279-283。
许余龙,
2010,语言的共 性、类 型 和 对 比———试 论 语 言 对 比 的 理 论 源 泉 和 目 的 [J],《外 语 教
学》(4):1-5。
许余龙,2012,名词短语的可及性与关系化 ———一 项 类 型 学 视 野 下 的 英 汉 对 比 研 究 [
J],《外
语教学与研究》( 5):
643-657。

收稿日期:
2012—03—09;修改稿,
2012—11—29;本刊修订,
2012—12—02
通讯地址:
201306 上海市 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

· 139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