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动用颜色词行为全貌的动态历时演变

——以“红”“白”“黑”为例①

邓云华 邓凯方 湖南师范大学

摘 要:基于语料库语言学中的行为全貌(BP)研究范式,本研究纳入MDS(多维尺度
测量)分析法,对汉语中最为典型的“红”“白”“黑”三个颜色词动用形式
的历时演变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三个词不同时期的全貌特征、典型义演变路径
及其内在的认知机制和理据。研究表明,颜色词动用后表示“事物颜色变化的
动态过程”(物理义)以及“人物某情感变化的心理过程”(情感义),且主
要表达情感的消极义。根据语料统计,发展至今,动用“红”更倾向于与人及
人体部位相连,表人物情感的动态变化;而动用“黑”“白”倾向于与具体事
物相连,表事物颜色变化的动态过程;这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知有很大关系。
颜色词动用的认知机制主要为转喻,其语义的“产生—拓展—固化”及再循环
过程也是“范畴化与非范畴化”理论的有力阐释。
主题词:动用颜色词“红”“白”“黑”;历时演变;多维尺度分析;范畴化与非范畴化
DOI:10.13564/j.cnki.issn.1672-9382.2023.01.010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382(2023)01-0038-10

1 引言
2022)等。
回顾以往的研究,尽管国内外颜色词研
颜色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对颜色的 究已较为成熟,涉及范围较广,但大部分研究
认识很直观地反映了人们的感官感受和文化背 仍是从共时角度分析其语义及文化内涵,极少
景。颜色词一直以来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其 有研究从历时角度分析颜色词的行为全貌,分
中美国人类学家 Berlin & Kay(1991)考察了 析其产生与发展,并对数据的统计结果进行量
近百种语言的基本颜色词,提出了基本颜色词 化分析。因此,本研究基于语料库语言学中的
作者简介:邓云
理论。针对颜色词,不同学者从各方面进行相 行为全貌(Behavioral Profile)研究范式,采
华,湖南师范大
关研究,如探究不同颜色词所蕴含的词典义、 用M D S(多维尺度测量)分析法,对汉语中
学外国语学院教
语用义及其语义拓展(潘峰,2015;白冰, 最为典型的“红”“白”“黑”三个颜色词的
授 , 博 士 生 导
2020;Guilbeault et al,2020);或对颜色词 动用情况进行历时分析,发掘颜色词的历时
师,研究方向:
进行精细化的词性标注或分析不同颜色词的构 发展特征,探究其行为全貌的动态演变过程
认知语言学、英
词方式(李红印,2003;靳开宇,2014); 与其内在认知机制和理据,以使人们更加全
汉对比、语言类 面、系统、深入地习得颜色词。本文的研究问
也有学者从历时的角度对颜色词进行溯源,
型学,E-m a i l: 题为:(1)动用颜色词“红”“白”“黑”
探究不同阶段颜色词的语义变化(许嘉璐,
872938227@q q. 1995;吴建设,2012);或从对比的角度比 历时行为全貌的共性和差异是什么?(2)动
com。邓凯方(通 较汉语和不同语言间颜色词各方面的异同并分 用颜色词“红”“白”“黑”行为全貌典型
Vol.20 No.1 (General Serial No.111)

讯 作 者 ) , 湖 南 析其文化内涵(纪晓静,2003;廖正刚、杨 性特征的演变路径是什么?(3)动用颜色词
师 范 大 学 外 国 语 忠,2011);部分学者着重从认知角度分析 “红”“白”“黑”历时行为全貌的认知机制
学 院 博 士 研 究 颜色词的隐转喻义及产生的认知机制,或采用 和理据是什么?
生 , 研 究 方 向 : 心理实验学的不同范式探究颜色词语用、语义关
Jan. 2023

认 知 语 言 学 、 英 系与其实际对颜色感知的互动结果(张积家等,
汉对比,E-mail: 2018;Chen et al.,2020);或从翻译和教学
2 数据与研究方法

649557411@q q. 角度阐释不同语言间颜色词内含义的翻译策略 这一小节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


F L C

com。 与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李昕,2016;Zhong, 述目标数据在语料库中的索引过程;第二部分

38
中国外语
介绍数据的标注方式;第三部分介绍数据分析 运用S P S S 25.0统计软件进行卡方检
的统计方法。 验(张厚粲、徐建平,2016),对比分析
“红”“白”“黑”动用形式在不同时期的

第20卷 第1期 (总第111期)


2023年1月
2.1 数据的索引 分布,可得其卡方值为87.068,大于临界值
参照王力(2015)的分类,本文把语料搜 20.09,P<0.01。结果表明,由于年代不同,
集的历史时期(公元前1099年至今)划分为5 三个动用颜色词分布的差异性非常显著。因
个: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和当代时期,语 此,我们可以继续讨论其差异的具体表现。
料原文本均为各时期的代表性文学作品,其中
上古时期语料字数为:5 003 795;中古时期语 2.2 数据的标注
料字数为:5 070 282;近代时期语料字数为: F i r t h(1957)提出:“了解一个词最
5 072 355;现代时期语料字数为:5 043 105; 好的方法就是通过其上下搭配。”行为全貌
当代时期语料字数为:5 226 850。字数共计 的研究范式也是基于相类似的理念:“同一
2 500余万。 词的不同语义总是通过不同形式呈现出来,
对目标词“红”“白”“黑”的索引,我 包含不同的句法功能与语用功能。”基于所
们主要采用Antconc Corpus Analysis Toolkit 搜集到的有效语料和其全貌特征,并参考之
3.5.0语料库分析工具,对包含三个字的例句进 前学者的标注方式(J a n s e g e r s & G r i e s,
行穷尽性搜索,并根据其词性对目标词进行分 2017;L i u,2022),本研究对1 690条动用
类。在分好词性的例句中,人工筛选出有效数 “红”“白”“黑”例句进行人工标注。标注
据,分别为966条(红)、304条(白)、420 主要分6个变量,每个变量又进行具体层级划
条(黑),具体分类见表1。 分,具体见表2。

表1 颜色词的索引范围及数据结果②
时期/颜色词 红 白 黑
时期 及物 不及物 及物 不及物 及物 不及物
上古 0 0 0 6 0 2
中古 4 10 0 31 0 5
近代 82 92 11 30 0 42
现代 123 214 17 69 4 140
当代 127 314 29 111 13 214
共计 336 630 57 247 17 403

标注对于语料分析来说尤为重要,我们 P r o f i l e s 1.01脚本实现。表3为动用颜色词
在对1 690条有效例句进行人工标注时划分也 “红”“白”“黑”在具体语境中各具体语义
十分详细;主要考察6个具体变量,共16个层 类型和语义韵与其余几个变量的频率共现表的
级。如,我们根据动用“红”“白”“黑”所 示例之一(现代时期),计算每一个动词的典
连接的主语和宾语,将其句法功能划分为“及 型语义特征(语义韵和语义类型)在不同变量
物、准及物、不及物”三种变量类型(袁毓 的统计频次中的占比,占比之和均为1,展现
林,1995;徐盛桓,2003)。而关于其语义 了动用“红”“白”“黑”语义特征的行为
功能,我们根据动用“红”“白”“黑”的搭 全貌。
配与不同语境下产生的语义分为主宾语类型、 根据标注得出的数据,我们制成动用
语义倾向性、语义类型和语义韵等类型。 “红”“白”“黑”行为全貌共现表,且基于
研究数据的历时性,我们将采用MDS(多维尺
2.3 数据的统计分析法 度测量)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探索。该方法不仅
这一部分将根据之前对动用“红” 可以发现变量的离散分组,而且还能可视化它
“白”“黑”行为全貌的标注,提供动用“红” 们随时间演变的动态路径(Levshina,2015;
“白”“黑”的每个语义(列)与每个变量层级 Jansegers & Gries,2017)。因此,我们可以把
(行)共现的相对频率。共现表的生成主要 不同变量的使用频次、相关搭配与语义类型等
通过Gries (2010)用R语言写的Behavioral 的相互作用与关联在同一二维平面呈现出来。

39
表2 目标词的标注(变量、层级与例句) 通过不同图形间距离的长短对动用
变量分类 变量 层级 “红”“白”“黑”的具体语义类型和倾向性

及物 进行分类,展现了各动用颜色词物理转喻使用
(维度1[-3,-1])和情感转喻感之间(维度1
句法功能 及物性 准及物
[-1,2])的聚类关系,同时也将三词在使用
不及物
中存在的语义韵很好地进行可视化,如中性韵
具体事物
(虚线边框)、积极韵(实线边框)和消极韵
抽象事物
宾语类型 (点线边框)。
人及人体部位
根据图1中各图形大小(使用频次)可

知,动用“红”“白”“黑”在现代时期表物
具体事物
主语类型 理的颜色变化义较多。值得注意的是,相较动
人及人体部位
用“白”“黑”,动用“红”在现阶段更偏向
语义倾向 主观抽象 于用来表达人物情感的变化,且其具体语义更
性 客观具体 具多样性,可体现人们积极、消极的心理情
语义功能 积极 感。而动用“白”“黑”多指颜色的动态变
语义韵 消极 化,表达情感义时也主要指人们的消极情绪,
中性 这与中华民族对颜色的传统义感知也有很大关
物理颜色变化 联(张积家等,2021)。
人物心理变化(感动、兴
奋、坚定、害怕、害羞、
语义类型
愤怒、伤感、着急、嫉 3 结果分析
妒、狠毒、污蔑、无奈、 本小节主要讨论动用“红”“白”“黑”
蔑视、欺骗) 行为全貌历时演变中产生的共性和差异,挖掘
不同颜色词动用后的相关搭配和语义倾向性
接着,通过M D S算法将距离矩阵转换为 等。关于动用“红”“白”“黑”的全貌特
各具体语义和变量间的一组坐标,我们使用R 征,我们主要参考其“及物性”“主宾语类
统计软件包中的“cmdscale”功能包,用图1 型”“语义类型”“语义韵”等变量来进行
展示了现代时期动用“红”“白”“黑”行为 MDS分析。
全貌的M D S分析的结果,在x轴和y轴上分别
显示了主要的两个维度。各种形状代表不同的 3.1 动用“红”“白”“黑”语义特征共
语义,形状的大小代表每种语义出现的相对频 性和差异的可视化:行为全貌的历时分析
率;而不同灰度与图案分别代表研究对象—— 由 上 文可知,动用“红”“白”“黑”
动用“红”“白”“黑”以及“语义韵”分类 的行为全貌主要可从6个变量进行考察,我
(积极韵、消极韵、中性韵)。 们主要可视化“语义韵”“语义类型”2个变
图1清晰地将现代时期动用“红” 量,再结合其余变量的使用频次来分析动用
“白”“黑”的行为全貌进行了可视化, “红”“白”“黑”行为全貌的历时演变过程

表3 动用颜色词“红”“白”“黑”行为全貌的矢量共现表(现代)
变量 层级 白–消极–愤怒 黑–中性–颜色变化 红–消极–害羞
及物性 不及物 0.86 0.99 0.7
Vol.20 No.1 (General Serial No.111)

准及物 0.14 0.01 0.3


宾语类型 人及人体部位 0.14 0 0.3
具体事物 0 0.01 0
无 0.86 0.99 0.7
1
Jan. 2023

主语类型 人及人体部位 1 0.16

具体事物 0 0.84 0
F L C

…… …… …… …… ……

40
中国外语
第20卷 第1期 (总第111期)
2023年1月
图 1 动用“红”“白”“黑”行为全貌的 MDS 距离图(现代时期)

及其各阶段的典型性。 例(1)和例(2)中,动用“白”“黑”
通过计算三个变量各阶段的矩阵矢量,进 多用于显示“发须”“面目手足”等颜色变化
行降维后得出动用“红”“白”“黑”行为全 的物理动态过程。因此,上古时期动用颜色词
貌的历时分布,如图2所示。 行为全貌的排序为:
图2显示,上古时期,尽管动用“白”的 动用“白”(中性“颜色变化”)> 动用
出现频率略高于动用“黑”,但动用“白” “黑”(中性“颜色变化”)。
“黑”的行为全貌呈现出很多的相似性。如二 图3显示,中古时期,动用“红”的形式
者在句中语义韵均为中性,表示“颜色的变 出现,动用“红”“黑”均主要表示中性义
化”;更倾向于作为不及物动词,不接宾语; “颜色变化”,且使用频率相对较低。而动用
其主语形式一般为“人及人体部位”等,表示 “白”最早出现表情感态度的语义用法,在句
某事物动态的颜色变化。例如: 中表示“悲伤”“愤怒”的消极义。
三个颜色词大多作不及物动词,但值得
(1)回年二十九,发尽白。 注意的是,“红”此时也出现了作为“及物动
(2)一曰在毛民北,为人面目手足尽黑。 词”使用的情况,后接具体事物作为宾语,指

图2 动用“红”“白”“黑”行为全貌特征(上古时期)

图3 动用“红”“白”“黑”行为全貌特征(中古时期)

41
某物使其他物体颜色发生变化,“红”含致使 红”“变黑”的物理变化过程。中古时期动用
义。如: 颜色词的行为全貌的排序依次为:
动用“白”(中性“颜色变化”→消极
(3)武阳,骨勇之人,怒而面白。 “悲伤”→消极“愤怒”)>动用“红”(中
(4)暖屋绣帘红地炉。 性“颜色变化”)>动用“黑”(中性“颜色
(5)初更乍黑行人少。 变化”)。
图4显示,近代时期开始,随着语用频次
例(3)体现了人物因为“愤怒”脸色变得 的增加,动用颜色词的语义进一步拓展;动用
“苍白”的动态过程,也体现了人物情感的动态 “红”“白”“黑”与不同的主语或宾语搭
变化。而例(4)、(5)中动用“红”“黑” 配,均可表示人物情感的变化,且多为消极情
在句中主要表示“地炉”“天色”分别“变 感义。例如:

图4 动用“红”“白”“黑”行为全貌特征(近代时期)

(6)宝钗红了脸一笑,紫鹃雪雁也都笑 动)。相较动用“黑”“白”,动用“红”的
了。(害羞) 语义更为丰富。近代时期三个动用颜色词的语
(7)众仙女白着眼都站在桃树之下。 义使用频率排序为:
(蔑视) 动用“红”(消极“害羞”→中性“颜
(8)黛玉觉得心头一撞,眼中一黑,神 色变化”→消极“伤感”→消极“愤怒”→消
色俱变。(愤怒) 极“着急”→消极“害怕”→积极“感动”→
消极“嫉妒”)>动用“黑”(中性“颜色
以上例句表明,动用“红”“白”“黑” 变化”→消极“伤感”)>动用“白”(中
在近代时期语义均得到拓展,语义衍生最多的 性“颜色变化”→消极“伤感”“无奈”→
主要为动用“红”,其次为动用“白”,这一 消极“害羞”→消极“愤怒”“害怕”“蔑
阶段发现了7种表情感义的用法;动用“黑” 视”“欺骗”)。
的此类用法相对较少,如例(8)。除此之 图5表明,现代时期动用“红”
外,动用“红”“白”“黑”多用来表消极语 “白”“黑”的语义拓展速度最快,范围最
义韵,只有动用“红”开始在句中出现了表积 广。三个词可表达的消极语义频率更是达到历
极义的用法。例如: 史最高,分别可表示6种、6种和4种具体的消
Vol.20 No.1 (General Serial No.111)

极情感。例如:
(9)面对1.2万名职工的深情厚谊,厂
长、书记红了眼圈。 (10)“这么辛苦却一分钱也拿不到!没
天理!”吕建国红了眼圈,猛地喝了一杯酒。
通过上下文语境,我们发现,例(9) (11)张太太白着脸色,一声也没言语,
Jan. 2023

中,作者通过凸显“眼睛变红”这一动态过 独自出去了。
程,表达了主人公“厂长、书记”因职工们的 (12)他黑了脸,两只眼睛血红地圆睁着。
情谊而“感动落泪”的积极情感义,即通过外
F L C

显的结果(眼睛红)强调了隐性的原因(感 例(10)到(12)中的动用颜色词

42
中国外语
第20卷 第1期 (总第111期)
2023年1月
图5 动用“红”“白”“黑”行为全貌特征(现代时期)

“红”“白”“黑”作为准及物动词后接人体 图6表明,到了当代时期,动用
部位名词,分别表达了人物“伤感”“害怕” “红”“白”“黑”的使用与语义的用法也逐
与“气愤”的情绪。可见现代时期动用颜色词 渐趋于稳定,三者具体的语义类型与现代时期
的语义得到进一步拓展。 非常类似。由于用法日益成熟,具体语义类型
而除了动用“红”,动用“白”也出现了 更加固定在几个种类,而每种语义类型的使用
积极语义的用法。如: 频率都有了相对提高。在当代,三个动用颜色
词的使用频率排序为:
(13)受到鼓励后,他白着眼睛讲得更加 动用“红”(消极“害羞”→中性“颜
起劲了。 色变化”→消极“伤感”→消极“嫉妒”→积
极“兴奋”→积极“感动”→消极“害怕”→
例(13)中的动用颜色词“白”通过凸显 消极“着急”)>动用“黑”(中性“颜色
“眼睛”的颜色变化,表达了人物“兴奋”的积极 变化”→消极“愤怒”→消极“害怕”→消
情绪,语义范围进一步拓宽。可见,相较于近代 极“狠毒”→消极“伤感”“污蔑”)>动用
时期的情感义表达,动用“红”“白”“黑” “白”(中性“颜色变化”→消极“蔑视”→
在现代时期语义更加丰富。现代时期,三个动 消极“害怕”→消极“害羞”→消极“伤
用颜色词的使用频率排序为: 感”→消极“愤怒”→积极“感动”→消极
动用“红”(消极“害羞”→中性“颜 “着急”)。
色变化”→消极“愤怒”→消极“伤感”→消 结合图2至图6,以及动用“红”
极“害怕”→积极“兴奋”→消极“着急”→ “白”“黑”各时期行为全貌的M D S距离图
消极“嫉妒”→积极“感动”“坚定”)> 及上文具体例句的分析,我们将三个动用颜色
动用“黑”(中性“颜色变化”→消极“愤 词的语义特征(语义韵)历时演变路径概括如
怒”“狠毒”→消极“伤感”→消极“害 图7。图7清晰地展现了动用“红”
怕”)>动用“白”(中性“颜色变化”→消 “白”“黑”的“中性义”“积极义”和“消
极“害怕”→消极“愤怒”→消极“害羞”→ 极义”的历时演变路径。三者表达“中性义”
消极“蔑视”→消极“伤感”→消极“无 (颜色变化)的用法从出现开始一直贯穿到当
奈”→积极“兴奋”)。 代。动用“白”表情感义的出现最早(中古),

图6 动用“红”“白”“黑”行为全貌特征(当代时期)

43
图7 动用“红”“白”“黑”行为全貌的历时演变路径

动用“红”近代时期出现表人物情感义用法, 义”(“情感义”)用法,动用“红”的消极
而动用“黑”表情感义用法出现最晚(现 情感义“害羞”一直都高于同时期其余动用颜
代)。而结合图2至图6我们可知,尽管动用 色词的各具体语义,且此类用法一直被高频使
“红”情感义用法出现最晚,但此类用法发展 用至今。
最快。相较于动用“黑”“白”的“中性义” 由此,我们总结动用“红”“白”“黑”
(颜色变化)一直大于其“消极义”“积极 语义特征全貌的共性和差异为表4。

表4 动用“红”“白”“黑”行为全貌的共性与差异
共性 差异
动用“红”“白”“黑”均可表示
“某具体事物颜色变化的动态过 动用“红”表“情感义”用法的出现(近代)晚于动用
程”(物理义)以及“人物某情感 “白”(中古),但早于动用“黑”(现代)
变化的心理过程”(情感义)
动用“红”仅在中古时期“物理颜色变化义”大于“人
动用“红”“白”“黑”表“人物 物情感义”时使用,近代开始其表“人物情感义”用法
情感义”时的具体语义类型种类整 远超过“物理颜色变化义”;而动用“白”“黑”自上
体上都呈现递增趋势 古至当代时期表“物理颜色变化义”始终多于“人物情
感义”的使用
动用“红”表“情感义”时的具体语义类型更加多样,
且其既可表“消极义”,也可表“积极义”;动用
动用“红”“白”“黑”表“人物
“白”“黑”表“情感义”时具体语义类型相对较少,
情感义”时,多以“消极义”为主
动用“白”在句中可表“积极情感义”,而动用“黑”
只表“消极情感义”

3.2 动用“红”“白”“黑”行为全貌性 动用“白”:不及物–中性韵(颜色变


典型特征的演变路径 化)(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当代)
通过分析动用“红”“白”“黑”行为 动用“黑”:不及物–中性韵(颜色变
全貌的特征(图7) , 我 们 将 三 个 词 在 历 时 化)(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当代)
演变过程中各阶段的表现进行了M D S二维 动用“红”“白”“黑”的“不及物动
距离图的呈现,并分析了三个词动用情况 词”使用频率更高;且发展至今,动用“红”
的共性和差异。本小节将通过综合计算动用 (无论作为不及物还是准及物动词)更倾向于
Vol.20 No.1 (General Serial No.111)

“红”“白”“黑”行为全貌的所有变量, 表“人物情感义”,而动用“白”“黑”则
将三个词各自行为全貌的典型特征进行可视 更倾向于用来表达“颜色的物理变化”。图
化,并绘制出其历时演变路径。相关数据见 8中动用“白”“黑”行为全貌的典型特征的
图8。 M D S计量距离更接近,演变路径相对也更为
根据图8,动用“红”“白”“黑”行为 一致,即不同时期二词的典型用法都为“不及
Jan. 2023

全貌的典型特征历时演变路径如下: 物动词表中性义(颜色物理变化)”;而动用
动用“红”:不及物–中性韵(颜色变 “红”的及物用法与语义拓展相较于其他两
化) (中古) →不及物–消极韵(害羞) (近代)(现 个颜色词的发展更为成熟,演变路径也有所
F L C

代)(当代) 差异。

44
中国外语
第20卷 第1期 (总第111期)
2023年1月
图8 动用“红”“白”“黑”行为全貌典型特征的历时演变

4 讨论
动作(哭泣、害怕、愤怒)和动作带来的结
果(眼变红、脸变白/黑)相结合,体现动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动用“红” “红”“白”“黑”的语用和语义受到了转喻
“白”“黑”的产生主要是转喻认知机制,而 机制的影响。
其认知理据主要为人们对事物的范畴化和非范
畴化。 4.2 动用“红”“白”“黑”的认知理据
基于语料的统计分析,可知动用
4.1 动用“红”“白”“黑”的转喻机制 “红”“白”“黑”行为全貌的历时演变清晰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词性间的 地体现了“范畴化与非范畴化”过程。范畴化
转类和使用语境的变化大部分都是由于转 是从个别到一般、追求共性特征的过程,但认
喻机制在起作用(E v a n s,2019)。动用 知会发展、创新,这就会出现从一般到个别的
“红”“白”“黑”在使用时,其形容词的修 过程,构成一个完整的矛盾运动过程,推动人
饰义削弱,取而代之的是其在句中的动词义, 类认识不断向前发展,即非范畴化。因此,非
用动作导致的结果来替代动作的过程,即,动 范畴化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同一时期某种语言
词义基于原形容词义,通过转喻机制派生出来 现象出现的“超常”使用情况,它更具有动
(邓云华等,2009)。 态性和过程性(Zeng & Yuan,2020)。动用
作形容词使用时,“红”“白”“黑”常 “红”“白”“黑”行为全貌的历时演变就是
常接在动词后,如“变红”“变白”“变黑” 这样的一个动态过程;通过图9我们可以清楚
等,前面可加“很”“非常”“特别”等程度 看到三个词“颜色变化义→情感变化义”的语
副词,后面不可接宾语,是非常典型的形容 义拓展过程。
词用法。而在动用句中,“红”“白”“黑” 图9展现了动用“红”“白”“黑”
后接人体名词作为宾语,这也是很典型的动词 行为全貌的历时演变过程。动用“红”
用法,用一个动作发生时主体产生的某种状态 “白”“黑”最早均作为不及物动词,指某事
特征来指代这种动作,是转喻机制在起作用。 物物理颜色发生变化。三个词无范畴或者说
三个动用颜色词作为人体内肾上腺素上升导致 已经范畴化,有了动词类属性与用法。到了中
的脸部或眼睛颜色发生变化的特征来指代“伤 古时期,动用“白”表“情感变化过程”的用
感眼红”“害怕脸白”“愤怒脸黑”等动态过 法出现,无论从句法还是语义上来说,对于
程,并用动用“红”“白”“黑”将要陈述的 原“颜色变化义”范畴,动用“白”表“情

图9 动用“红”“白”“黑”行为全貌范畴化与非范畴化历时演变过程

45
感变化过程”义用法属于非常规用法;但由 替代动作的过程,其认知基础为相邻性或相关
于使用频率的增加,这种用法逐渐稳定,因 性关联。而三个颜色词的历时演变也清晰地体
此中古时期动用“白”在句法和语义上出现 现了“范畴化、非范畴化与重新范畴化”的过
了重新范畴化,同时表“颜色变化”和“情 程:动用“红”“白”“黑”“颜色变化义→
感变化”动态过程。到了近代,由于动用颜 情感变化消极义→情感变化积极义”的语义拓
色词句法、语义功能进一步增加,基于语用 展,即三个词均经历了新语义的出现、拓展与
经济性原则和主观体验感受,人们赋予动用 固化,再循环反复的阶段。本研究细化了“动
“红”“白”“黑”更多情感表达义,颜色词 用颜色形容词”行为全貌的研究成果,是对汉
不仅可用来表示“颜色变化”和“情感变化” 语超常动宾搭配已有成果的进一步探究,有助
动态过程,且进一步细化,由原有的仅指消极 于对外汉语的教学与研究。
情感变化衍生为表积极情感变化,尤其动用
“红”的语义多样性变化最为显著。同样,近 注释
代时期,颜色词表“积极情感变化过程”的用 ①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英
法相对于之前语义的规约表达也属于非范畴 汉超常动宾构式历时演变的认知研究”(编
化;但根据数据统计可知,现当代时期,随着 号:20BYY009)的阶段性成果。
动用“红”“白”“黑”的“情感变化义”使 ② 有效例句指含作动词用的颜色词“红”
用频率越来越高,用法越来越固定,更多学者 “白”“黑”的例句,而作形容词、名词、副
以及权威字典也慢慢认同了动用颜色词的多 词的“红”“白”“黑”例句被手动删除。
语义特征,尤其是其情感表达义。这是动用
“红”“白”“黑”行为全貌的又一次重新范 参考文献
畴化的过程。而动用“红”“白”“黑”每一 [1] Allaniyazova, S. & S. R. Bekmurzaevna.
次非范畴化的出现主要是转喻机制在起作用。 Meanings of the words “AQ”(white) and “Qara”
(black) in Karakalpak language[J]. International

5 结论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2022(4): 979-984.
动用“红”“白”“黑”行为全貌在历 [2] Berlin, B. & P. Kay. Basic Color Terms: Their
时演变过程中,其语义特征等发生了一定的改 Universality and Evolution[M]. Berkeley:
变,主要包括:(1)动用“红”“白”“黑”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1.
在历时演变过程中均可表示“某具体事物颜色 [3] Chen, Y. et al. A method for exploring word-
变化的动态过程”(物理义)以及“人物某情 color associations[J]. Color Research and
感变化的心理过程”(情感义),且多表“消 Application, 2020(1): 85-94.
极义”,后者的使用频率整体上都呈现递增趋 [4] Evans, V. Cognitive Linguistics: A Complete
势。尽管动用“红”表“情感义”的用法晚于 Guide[M].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动用“白”,但其具体语义的类型更加多样; Press, 2019.
动用“白”“黑”表“情感义”时具体语义 [5] Firth, J. R. Papers in Linguistics, 1934—
类型相对较少,动用“白”在句中可表“积 1951[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极情感义”,而动用“黑”只表“消极情感 [6] Gries, S. Th. Behavioral profiles: A fine-
义”。(2)动用“红”“白”“黑”行为全 grained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 in corpus-
貌性典型特征均显示,初期作为“不及物动 based lexical semantics[J]. The Mental Lexicon,
词”使用表“颜色变化过程”;而相较于动 2010(3): 323-346.
Vol.20 No.1 (General Serial No.111)

用“白”“黑”,动用“红”发展至今更倾 [7] Guilbeault, D. et al. Color associations in


向于表“人物情感义”,动用“白”“黑” abstract semantic domains[J]. Cognition, 2020,
倾向于用来表达“颜色的物理变化”。因此 201: 1-7.
动用“白”“黑”行为全貌的典型特征的演 [8] H i l p e r t, M. D y n a m i c v i s u a l i z a t i o n s o f
变路径更为一致,而动用“红”的及物性用 language change: Motion charts on the basis of
Jan. 2023

法与语义拓展相较于其他两个颜色词的发展 b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data from diachronic


更为成熟,演变路径也有所差别。(3)动用 corpor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红”“白”“黑”行为全貌的历时演变的认 Linguistics, 2011(4): 435-461.
F L C

知机制主要为转喻,即用动作的结果或状态来 [9] Jansegers, M. & S. Th. Gries. Towards a

46
中国外语
dynamic behavioral profile: A diachronic study 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句式为例[J]. 外国语,
of polysemous sentir in Spanish[J]. Corpus 2003(2): 8-16.
Linguistics and Linguistic Theory, 2017(1): 145-187. [27] 袁毓林. 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J]. 中国社会

第20卷 第1期 (总第111期)


2023年1月
[10] Levshina, N. How to Do Linguistics with R: 科学, 1995(1): 154-170.
Data Exploration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M]. [28] 张厚粲, 徐建平.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15.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11] Liu, M. L. Towards a dynamic behavioral [29] 张积家, 陈栩茜, 尤宁, 王斌. 颜色词的语用关
profile of the Mandarin Chinese temperature 系影响颜色认知[J]. 心理学报, 2018(4): 390-
term re[J]. Corpus Linguistics and Linguistic 399.
Theory, 2022(3): 1-33. [30] 张积家, 龙潞娇, 王婷, 和秀梅. 颜色文化差异
[12] Valentina, A., A. Lopukhina. & M. Zarifyan. 影响道德的黑白隐喻表征及行为选择[J]. 广
Represent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adjectival 西民族研究, 2021(2): 70-81.
polysemy in the mental lexicon[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21(12): 1-15. Towards a Dynamic Behavioral Profile of
[13] Zeng, J. H. & Y. L.Yuan. Functional diffusion the Chinese Verbalized Color Words:
and decategorization of bai: From a colour A Case Study of “Hong/Red”
term to an implicit negative adverb[J]. Chinese “Bai/White” and “Hei/Black”
Lexical Semantics, 2020(12278): 206-214. Abstract: This study mad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14] Zhong, C. H.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vocabulary of the diachronic evolution of the most typical color
emotional color in language teaching[J]. words — “hong/red” “bai/white” and “hei/black”
Occupational Therapy International, 2022(4): in Chinese by means of a corpus-based dynamic
1-12. behavioral profile (BP) analysis. It aimed to explore
[15] 白 冰 . 谈 谈 语 文 词 典 释 义 的 精 细 化 —— 以 these verbalized color words’ features of behavioral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单音节颜色词为例 profile, typical meanings’ evolution paths and their
[J]. 辞书研究, 2020(4): 33-40. internal cognitive mechanisms and motivations in
[16] 邓云华, 白解红, 张晓. 英汉转类词的认知研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究[J]. 外语研究, 2009(6): 17-20. the verbalized color words are mainly used to express
[17] 纪晓静. 汉英语中“红”之隐喻对比分析[J]. 修 “the dynamic process of color change of things”
辞学习, 2003(4): 48-49. (physical meaning) and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of
[18] 靳开宇. 新兴复合式颜色词的构成及其发 emotional change of people” (emotional meaning),
展动因[J].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which are mainly negative emotions. According to
2014(6): 100-104. the corpus statistics, up to now, the verbalized “hong/
[19] 李红印. 颜色词的收词、释义和词性标注[J]. red” is more likely to be connected with people or
语言文字应用, 2003(2): 90-97. human parts to express the dynamic changes of
[20] 李昕. 《红楼梦》中“红”字的隐喻创意及译 people’s emotions; while the verbalized “hei/black”
者的策略适应[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6(5): and “bai/white” tend to be connected with specific
128-130. things, showing the dynamic process of things’
[21] 廖正刚, 杨忠. 英汉基本颜色词跨语法范畴的 color change,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hinese
对比研究[J]. 外语学刊, 2011(6): 21-24. cultural cognition.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of
[22] 潘峰. 汉语颜色词文化义论[M]. 武汉: 武汉大 verbalized color words is mainly metonymy, and the
学出版社, 2015. process of “new meanings’ generation, expansion,
[23] 王力. 汉语史稿 (第三版) [M]. 北京: 中华书 solidification and recycling” is also a powerful
局, 2015. explanation of “categorization and decategorization”
[24] 吴建设. 汉语基本颜色词的进化阶段与颜色 theory.
范畴[J]. 古汉语研究, 2012(1): 10-17; 95. Keywords: verbalized color words “hong/red”
[25] 许嘉璐. 说“正色”──《说文》颜色词考察 “bai/white” and “hei/black”; diachronic evolution;
[J]. 中国典籍与文化, 1995(3): 7-14. multidimensional scale analysis; categorization
[26] 徐盛桓. 常规关系与句式结构研究——以汉 and decategorization

4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