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4.02.

009

2014 年第 2 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2 2014


总第 268 期 J
our
nal
 of 
Nor
the
ast No
rma
l Un
ive
rsi
ty(
Phi
los
ophy 
and 
Soc
ial
 Sc
ienc
es) Sum No.
268

拉康符号学视域下换喻与隐喻的关系问题

霍   红1,2,张绪忠2
1.吉林大学 哲学社会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2.吉林大学 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摘   要]换喻与隐喻是传统修辞学中的常见 修 辞 手 段,现 代 认 知 语 言 学 将 换 喻 只 看 作 是 隐 喻 的 一 个
分支,而符号学的研究发现换喻与隐喻不仅是语言运 作 产 生 的 修 辞 效 果 ,而 且 是 内 在 于 语 言 的 两 种 基 本 的
语言运作机制。拉康从索绪尔传统下的符号学出发,结合雅各布森的理论,发现换喻的主要特征是 连 结,隐
喻的主要特征是代替,因此语言本身既是一种换喻,也 是 一 种 隐 喻。换 喻 为 隐 喻 意 义 的 产 生 提 供 了 一 个 意
指语境,是意义产生的必要条件;而隐喻则是意义产生的充分必要条件。
[关键词]换喻;隐喻;拉康;符号学;连结;代替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
2014)
02-0104-04

一 、引   言 二 、基于语言符号关系的隐喻与换喻观

换喻与 隐 喻 是 传 统 修 辞 学 中 两 种 常 见 的 修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著名 语 言 学 家、符 号 学


辞手段。换喻又被 称 作 转 喻,它 是 指 用 某 事 物 的 家和诗学 家 雅 各 布 森 继 承 了 索 绪 尔 关 于 语 言 的
某一显著特点来指 认 该 事 物;而 隐 喻 则 是 通 过 某 组合关系与聚合关 系 的 区 分,将 这 种 区 分 应 用 于
事物来理 解 或 解 释 另 一 事 物。 对 换 喻 和 隐 喻 的 失语症的分 析 当 中,正 是 由 于 这 项 研 究,换 喻 和
研究可以追溯到 古 希 腊 时 期,但 是 到 了 20 世 纪, 隐喻才被引入了符号学领域。
隐喻却异军突起,一 跃 成 为 了 哲 学、心 理 学、语 言 受索绪尔的启 示,雅 各 布 森 认 为 话 语 信 息 是
学等学科 的 热 点 话 题。 人 们 对 隐 喻 研 究 的 热 情 由“平面的”运动 和 “垂 直 的”运 动 结 合 而 构 成 的,
削弱了对换喻的关 注,甚 至 于 将 换 喻 当 作 隐 喻 的 “平面的”运动将 词 语 组 合 成 话 语,“垂 直 的”运 动
一个分支来研究。 毫 无 疑 问,隐 喻 确 实 是 一 种 重 则从语 言 “内 部 宝 藏 ”[1]171 中 选 择 出 可 使 用 的 词
要的语言手段,但是 符 号 学 家 雅 各 布 森 的 研 究 却 语。由此,雅各布森 发 现 了 两 种 典 型 的 语 言 功 能
表明,换喻与隐喻在 意 义 的 产 生 过 程 中 起 着 同 样 障碍:一种 是 缺 乏 选 择 的 失 语 症,他 们 在 寻 求 纵
重要的作用。受到 雅 各 布 森 的 影 响,拉 康 结 合 索 向联想性方面存在 着 障 碍,因 此 只 能 寻 求 临 近 性
绪尔的语 言 符 号 学 理 论 发 现 二 者 是 语 言 符 号 的 词语,他们会以叉 代 替 刀,以 桌 子 代 替 灯,也 就 是
两种运作机制:一方 面 换 喻 为 隐 喻 提 供 了 意 指 语 说他们的语言中会 大 量 使 用 换 喻 这 种 修 辞 方 式,
境,另一 方 面 隐 喻 才 是 意 义 产 生 的 充 分 必 要 条 但在处理联想关系 方 面 则 显 得 无 能 为 力,所 以 这
件。此外,就 语 言 自 身 来 说,它 既 是 一 种 换 喻 过 类患者不 会 使 用 隐 喻 这 种 修 辞 方 式。 而 另 一 种
程,也是一个隐喻过程。 失语症患者则是在 寻 求 组 合 性 方 面 发 生 障 碍,他
们会大量使用相似 性 质 的 词 语,导 致 词 语 的 堆 积

   [收稿日期]2013-12-16
   [基金项目]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 2011 年度一般项目( YB125-50)。
   [作者简介]霍红( 1976- ),女,吉 林 长 春 人,吉 林 大 学 哲 学 社 会 学 院 在 读 博 士 生,吉 林 大 学 公 共 外 语 教 育 学 院 讲 师;张 绪 忠
(1970- ),男,山东新泰人,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教授。

· 104 ·
现象,无法 将 词 语 组 合 成 更 高 级 别 的 语 言 单 位, 他能指相关 联,也 就 是 说,就 产 生 意 义 的 功 能 来
所以这类 患 者 不 会 使 用 换 喻 这 种 修 辞 方 式。 因 说,语 言 是 通 过 隐 喻 和 换 喻 这 两 种 机 制 来 运
此,雅各 布 森 说:“隐 喻 似 乎 和 相 似 性 错 乱 不 相 作的。
容,而换喻则和 邻 近 性 错 乱 不 相 容” [
2]77
。可以说 (二 )换喻
人类语言 确 实 如 索 绪 尔 所 说 的 具 有 两 个 基 本 向 拉康认为换喻就 是 建 立 在 “词 与 词 之 间 的 连
度,隐喻和换喻的对 立 实 际 上 代 表 了 语 言 的 组 合 结” [
3]437
上的,他 说 “在 能 指 连 环 中 一 个 词 与 另 一
关系和聚 合 关 系 的 根 本 对 立 的 本 质。 这 两 种 修 个词的组合,这产生了换喻的效果”[3]560 。 与传统
辞方式是语言本身 的 基 本 模 式 的 产 物,它 们 可 以 修辞学不 同,拉 康 强 调 了 换 喻 过 程 中 的 “组 合 ”、
说明语言是如何工作的。 “连结”这 一 特 征,同 时 他 还 增 加 了 “在 能 指 连 环
拉康与雅各 布 森 于 1950 年 相 识 后 一 直 保 持 中”的字眼,这使得 换 喻 不 仅 适 用 于 词 汇 层,也 可
着友好的关系。雅各布森在 1956 年发表了《语言 以应用于 语 言 的 其 他 层 面。 因 为 拉 康 的 能 指 是
的两个方 面 和 失 语 症 的 两 种 类 型 》后,拉 康 很 快 不指代任何事物的 符 号,可 以 说 在 任 何 语 言 层 面
就从中获得了启 示,并 于 1957 年 的 《字 符 的 代 理 上能相互间对立、区 别 开 来 的 单 位 都 可 以 看 作 是
作用》一文中进一 步 论 述 了 隐 喻 与 换 喻 这 两 个 概 能指,从音素、词汇、句 子 到 语 言 整 体 以 及 身 体 动
念及其关系问题。 作等都可被当作是一个能指。
关于换喻,拉康 举 了 一 个 语 法 书 中 常 用 的 例
三 、基于拉康语言符号观的隐喻与换喻
子来进行说明:“三 十 张 帆”。 虽 然 说 换 喻 的 关 键
(一 )拉康的语言符号观 在于以局部来替换 整 体,但 是 真 实 的 情 况 是 很 少
拉康是法国著 名 的 精 神 分 析 学 家,他 创 造 性 有船只有 一 张 帆。 因 此 “三 十 张 帆 ”这 个 短 语 在
地将语言模型应用 于 精 神 分 析 领 域,这 不 仅 彻 底 现实中代表着三十 艘 船,不 是 因 为 三 十 只 船 上 每
改变了精神 分 析 学 的 面 貌,同 时 也 为 语 言 学、符 个只有一张帆,而是 因 为 “船”与 “帆”在 能 指 层 面
号学的研 究 开 拓 了 新 的 视 野。 索 绪 尔 在 论 述 语 的连结。拉康给出了一个关于换喻的公式:
言符号的性质时区 分 出 了 能 指 与 所 指 这 对 概 念, f(
S……S ′)S≌S(- ) s。
它们相互结合组成 了 一 个 符 号 整 体,二 者 有 如 纸 在这个公式 里,左 边 括 号 里 的 S……S
′表 示
的两面一 般 不 可 分 割。 而 拉 康 则 颠 覆 了 索 绪 尔 能指链中一个能指 与 另 一 个 能 指 的 连 结,括 号 外
的观点,认 为 能 指 与 所 指 之 间 的 关 系 是 断 裂 的, 的 S 代表 “意 指 功 能 ”,≌ 代 表 “全 等 ”,全 等 号 右
他将二者之间的关系解读为:
S/s。 边的 S 代表能指,
s 代表所指,(- )表 示 抵 制 意 义
大写的 S 代 表 能 指,斜 体 小 写 的s 则 代 表 所 的横线。所 以 整 个 公 式 可 以 被 解 读 为:“能 指 间
指。拉康认为能指 与 所 指 的 位 置 是 不 能 颠 倒 的, 的换喻式 连 结 的 意 指 功 能 全 等 于 是 对 横 线 的 维
能指在上,以表明能 指 对 于 所 指 在 逻 辑 上 的 优 先 持”[4]127 。
性。能指与所指中 间 的 斜 线 不 再 代 表 连 结,而 是 对于这个换喻 公 式,多 数 人 都 会 觉 得 很 难 理
代表能 指 对 所 指 的 压 抑,它 表 明 了 能 指 与 所 指 解。多亏了法 国 著 名 的 拉 康 研 究 者 若 埃 尔 · 多
“是两个在一开始 就 由 一 个 抵 制 着 指 称 的 界 限 分 尔教授,他的公式可 以 使 我 们 更 加 清 楚 地 了 解 换
开的不同 的 领 域” [
3]429
。拉康对索绪尔的颠覆还 喻是如何 发 挥 作 用 的。 以 拉 康 自 己 的 “三 十 张
在于他认 为 能 指 与 所 指 之 间 并 不 是 一 种 一 对 一 帆”为例,三 十 张 帆 代 表 着 三 十 艘 船。S1/
s1 = 听
的关系。实际上,大 写 的 S 代 表 的 并 不 是 某 一 特 觉形象“船”
/“船”的意念; s2 = 听觉形象“帆”
S2/ /
定的能指,而 是 代 表 着 能 指 网 络 或 能 指 链,至 于 “帆”的意念。图 1 显示了换喻的过程:
小写的斜体s 则 是 一 股 意 义 的 洪 流,由 于 受 到 了
斜线的抵制,能 指 只 能 漂 浮 在 所 指 之 上,在 其 上
面不断滑动,从 而 使 意 义 不 断 被 置 换。 在 拉 康 看
来,是能指 链 的 运 动 使 得 意 指 过 程 成 为 可 能,所
指不过是 能 指 间 相 互 关 系 的 产 物。 那 么 能 指 链 图1
上的能指们究竟如 何 运 作 才 使 意 义 得 以 产 生 呢? 图 1 中的 S2 代替 了 S1 ,而 所 指s2 则 被 剔 除
在这个问题上,拉康 深 受 索 绪 尔 和 雅 各 布 森 的 影 出去,于是换喻 的 过 程 就 完 成 了。 由 于 在 换 喻 公
响,他发现能指总是 通 过 换 喻 与 隐 喻 的 方 式 与 其 式中的横线始终没 有 被 跨 越,所 以 也 就 没 有 新 的
· 105 ·
所指产生。虽然没 有 新 的 意 义 产 生,但 是 换 喻 在 也就不成立了。除 此 之 外,隐 喻 最 关 键 的 是 其 产
意义的产 生 过 程 中 却 起 着 重 要 的 作 用。 拉 康 认 生了新的意义,隐喻 恰 恰 处 于 无 意 义 中 产 生 意 义
为意义是意指过程 结 束 后 产 生 的 回 溯 性 结 果,所 的那一 点 上,它 能 产 生 出 一 种 诗 义 的 创 作 性 火
以能指的 换 喻 式 的 线 性 运 动 为 意 义 的 产 生 创 造 花。这种观 点 与 当 代 语 言 哲 学 和 认 知 科 学 对 隐
了一个必 要 的 语 境。 正 如 国 内 著 名 的 拉 康 研 究 喻的研究成果恰相吻合。
者吴琼所 说:“任 何 语 言 或 话 语 都 是 线 性 地 展 开 (四 )换喻与隐喻的逻辑关系
的,作为能指间横向 组 合 的 换 喻 就 是 众 能 指 在 这 拉康视 域 下 的 换 喻 和 隐 喻 已 从 修 辞 学 意 义
个链条中的 线 性 运 动,对 于 任 何 言 说 行 为,要 想 转变成了语言学中 符 号 的 运 作,二 者 不 再 是 语 言
让话语的意义出现,当 然 先 要 等 到 能 指 的 线 性 运 运作产生的修辞效 果,而 是 内 在 于 语 言 的 语 言 运
动终止”[5]508 。 也 就 是 说 换 喻 的 目 的 不 是 产 生 新 作机制。从拉康的 视 角 来 看,语 言 本 身 即 是 一 种
的意义,而是为能指建立一个意指语境。 隐喻,也是一种 换 喻。 就 语 言 是 代 替 某 物 的 存 在
(三 )隐喻 而言,它是一种隐 喻;就 语 言 是 与 那 些 未 被 说 出、
如果说换喻是 能 指 产 生 意 义 的 一 个 侧 面,那 未被理解 的 东 西 的 连 结 而 言,它 又 是 一 种 换 喻。
么隐喻就是另一 个 侧 面。 拉 康 把 隐 喻 界 定 为 “在 那么,换喻与隐喻在 意 义 产 生 过 程 中 占 据 着 同 等
能指连环 中 以 一 个 词 代 替 另 一 个 词” [
3]438
。对于 重要的地位吗?二者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隐喻,拉康同样给出了一个公式: 雅各布森认为 在 话 语 的 意 义 生 产 过 程 中,隐
f(
S′/S)
S≌S(+ ) s。 喻和换喻作为对立 的 两 极 是 并 存 的,在 不 同 的 语
拉康说:“这是 隐 喻 的 结 构,它 表 明 一 个 能 指 言背景下,换喻与隐 喻 总 有 一 方 要 取 得 对 另 一 方
替换另一个能指而 产 生 了 意 义 的 作 用,这 是 诗 的 的优势,它们既 相 互 共 存,又 相 互 抑 制。 比 如,隐
作用,或者说创造 的 作 用,也 就 是 说,有 关 的 意 义 喻在浪漫主义和象 征 主 义 文 学 中 就 非 常 重 要,换
的出现。置于 (  )之 间 的 + 在 这 儿 表 明 超 越 横 喻的优势为所谓的 “现 实 主 义”思 潮 打 下 了 基 础,
线,以及这个超 越 对 于 意 义 出 现 的 构 成 值。 这 个 而诗歌“在 相 似 性 取 邻 近 性 而 代 之 的 诗 歌 中,任
超越表示 了 能 指 进 入 所 指 的 条 件” [
3]447
。公式左 何换喻都略具隐喻 的 特 征,任 何 隐 喻 又 都 带 有 换
边括号里 的 S
′/S 表 示 “一 个 能 指 替 换 另 一 个 能 喻的色彩”[2]79 。所以 在 雅 各 布 森 看 来,换 喻 与 隐
指”,其中 S
′“指 的 是 产 生 意 义 作 用 (或 意 义 )的 喻是完全平等、并列的。
项,我们看到这一个 项 在 换 喻 中 是 隐 匿 的 而 在 隐 而近年来符号 学 家 们 的 研 究 却 发 现,换 喻 是
喻中是呈现的”[3]447 。因此整个公式可以解读为: 隐喻产生 的 基 础。 如 意 大 利 符 号 学 家 埃 科 就 认
“一个能指取代另 一 个 能 指 的 意 指 功 能 全 等 于 是 为,“从两个不同义 素 之 间 的 换 喻 关 系 出 发,我 们
对横线的跨越” [
4]128
。 可以接受 一 个 义 素 对 另 一 个 义 素 的 替 代,因 此,
仍以若埃尔· 多 尔 的 公 式 来 解 释 这 一 过 程, 隐喻是作 为 双 重 换 喻 的 结 果 而 出 现 的”[6]230 。 法
如我们会以母亲来指自己的祖国: S1/s1 = 听 觉 形 国的纳 塔 莉 · 沙 鸥 教 授 也 持 相 同 的 态 度,她 说
象“祖 国 ”
/“祖 国 ”的 意 念; s2 = 听 觉 形 象 “母
S2/ “隐喻是 从 两 个 换 喻 的 对 峙 中 迸 发 而 出 的,这 两
亲”
/“母亲”的意念。图 2 显示了隐喻的过程: 个换喻一 个 存 在 于 被 替 换 的 词 和 句 子 的 剩 余 部
分之间,另一个则被句子本身所创造”[7]85 。
拉康的分析则 更 加 深 入,他 认 为 就 换 喻 与 隐
喻本身的 关 系 来 看,“隐 喻 的 创 造 性 火 花 在 两 个
能指之间 闪 烁,其 中 一 个 能 指 取 代 另 一 个 能 指,
图2 占据了另一个能指 在 意 指 链 中 的 位 置,但 被 隐 没
图 2 中的 S2 代替了 S1 ,同时 S1 下 沉 到 所 指 的那个 能 指 凭 借 其 与 链 环 中 的 其 他 能 指 的 (换
的层面,所 指s2 被 剔 除 出 去,于 是 隐 喻 的 过 程 就 喻)联系而继续显现”[8]422 。所以,“换喻在一开始
完成了。传 统 修 辞 学 家 强 调 的 是 隐 喻 中 替 换 与 就存在着并使隐喻得以可能”[9]227 。 在这一点上,
被替换词语之间的 相 似 性,而 拉 康 更 看 重 二 者 之 他与埃科 和 沙 鸥 教 授 的 观 点 是 一 致 的。 上 文 关
间的替代 性。 隐 喻 中 被 取 代 的 能 指 并 没 有 彻 底 于换喻与隐喻的公 式 也 表 明,换 喻 为 隐 喻 意 义 的
消失,它 只 是 被 压 抑 了 下 去,但 是 仍 然 存 在。 因 产生提供了一个意 指 语 境,这 样 换 喻 就 成 为 了 使
为如果这个被取代 的 能 指 彻 底 消 失 了,那 么 隐 喻 隐喻的意义得以产生的前提。
· 106 ·
但是从意义的 产 生 角 度 来 看,换 喻 的 过 程 并 依靠换喻才得以可 能,每 个 隐 喻 都 可 以 追 溯 到 几
没有产生任何新的 意 义,对 此 拉 康 又 说:“换 喻 对 个邻近的换喻 关 系。 而 拉 康 的 分 析 要 更 加 深 入、
于意 义 的 构 成 虽 然 是 必 要 的,但 却 是 不 充 分 细致得多,他 从 索 绪 尔 传 统 下 的 符 号 学 出 发,认
的” [
8]419
,只 有 隐 喻 才 是 意 义 产 生 的 充 分 必 要 条 为换喻的主要特征 是 连 结,隐 喻 的 主 要 特 征 是 代
件。为了说明这个 观 点,他 以 雨 果 的 一 个 诗 句 为 替,因此语 言 本 身 既 是 一 种 换 喻 也 是 一 种 隐 喻,
例:“他的 麦 穗 既 不 吝 啬 也 不 怀 恨 ”。 在 这 句 诗 就换喻与隐喻本身 的 关 系 来 看,换 喻 的 确 如 其 他
中,“他的 麦 穗 ”指 代 《圣 经 》中 的 大 财 主 波 阿 斯。 符号学家所说是隐 喻 的 逻 辑 前 提,但 就 意 义 的 产
从诗句本 身 来 说,由 于 所 有 格 “他 的 ”的 使 用,波 生来看,隐 喻 才 是 意 义 产 生 的 充 分 必 要 条 件,换
阿斯与麦穗之间是 一 种 换 喻 的 关 系,但 这 句 诗 的 喻只是为意义的产 生 提 供 了 一 个 意 指 语 境,是 意
确是一个隐喻句,因 为 “他 的 麦 穗”在 文 中 替 代 了 义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
波阿斯这 个 人。 如 果 雨 果 直 接 将 波 阿 斯 换 到 诗
[参 考 文 献]
句中,这句 诗 里 的 “诗 意 火 花 ”就 消 失 了,那 么 这
种隐喻的力量、这 种 诗 意 火 花 产 生 自 哪 里 呢? 拉 1]费尔迪南·德·索绪 尔 .普 通 语 言 学 教 程 [M].高 名 凯,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康认为隐 喻 的 效 果 并 不 是 来 源 于 将 两 个 能 指 同
2]特 伦 斯 · 霍 克 斯 .结 构 主 义 和 符 号 学 [M].瞿 铁 鹏,译 .

等地呈现出来,而是 由 两 个 能 指 之 间 的 代 替 发 出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的。所以拉 康 的 忠 实 门 徒 齐 泽 克 说:“拉 康 坚 持 3]拉 康 .拉 康 选 集 [M ].褚 孝 泉,译 .上 海:上 海 三 联 书

隐喻对换喻的优先 性,认 为 换 喻 性 的 滑 动 必 定 总 店,
2001.
是受到 隐 喻 性 切 割 的 支 撑 ” [
10]
210
。 因 此,就 隐 喻 4]严泽胜 .穿越“我思”的 幻 象———拉 康 主 体 性 理 论 及 其 当

代效应[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7.
使得新意义得以产 生 的 视 角 来 看,隐 喻 的 确 是 意
5]吴琼 .雅克·拉康———阅读 你 的 症 状 [M].北 京:中 国 人

义产生的充分必要条件。
民大学出版社,
2011.

四 、结   论 6]翁 贝 尔 托 · 埃 科 .符 号 学 与 语 言 哲 学 [M].王 天 青,译 .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
现代语言学、修 辞 学 甚 至 哲 学 研 究 中 存 在 着 7]纳塔莉· 沙 鸥 .欲 望 伦 理———拉 康 思 想 引 论 [M].郑 天

重隐喻、轻换喻的 倾 向,而 符 号 学 的 研 究 却 发 现, 喆,等,译 .桂林:漓江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3.

8]J
acque
s La
c Ec
an. r
its[M].New 
York:W · W · No
rton
换喻与隐喻不仅仅 是 修 辞 手 段,还 是 内 在 于 语 言
& Company
 Inc.
1977.
的语言运 作 机 制。 雅 各 布 森 是 首 个 将 换 喻 与 隐 [
9]J
acqu
es 
Lac
a Th
n. e 
Semi
nar 
of 
Jac
que
s La
can:
BokⅢ,
o The
喻引入到符号学领 域 的 研 究 者,他 认 为 换 喻 与 隐 Ps
ycho
se 1955—1956[M].
s  London:
Rou
tle
dge,
1993.
喻代表了 语 言 的 组 合 关 系 和 聚 合 关 系 的 根 本 对 10]斯拉沃 热 · 齐 泽 克 .意 识 形 态 的 崇 高 客 体 [M].季 广

立的本质,二者作为 对 立 的 两 极 既 同 时 并 存 又 相 茂,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

互抑制。他 之 后 的 许 多 符 号 学 家 们 认 为 隐 喻 要

On
 the 
Rel
ati
ons
hi be
p  twe
en 
Met
onymy 
and 
Met
apho
r f
rom 
Lac
an
s S
emi
oti
c Vi
ews


Hong1 2 ,
HUO  Xu-zhong2
ZHANG 

1.Co
llege 
of 
Phi
los
ophy 
and 
Soc
iey,
t J
il
in 
Uni
ver
siy,
t 130012,
Changchun  Chna;

2.Co
llege 
of 
Pub
lic 
For
eign 
Language
s Educ
aton,
i Ji
lin 
Uni
ver
siy,
t 130012,
CHangchun  Chna)

Ab
str
act:Me
tonymy 
and 
met
apho
r a
retwo 
  common
 fi
gur
es 
ofspe
  ech
 in
 tr
adi
tiona
l r
het
ori
c.Mode
rn 
Cogn
iti
ve 
Lingu
ist
ics

rea
t me
s  t
onymy 
asa 
  b
ranch 
of 
met r,wh
apho ile
 re
sea
rche
rsi
 n 
Semi
oti
cs 
have
 found
 tha
t t
hey 
are 
not
 on
lyf
 igu
res 
of
spe
ech,
but
 al
sotwo
   language 
mechan
isms 
whi
ch 
are
 inna
tei
 nl
 anguage.
Lac
an 
app
lie
s t
he 
Semi
oti
c t
heo
rie
s o
f Saus
sur

and 
Jakobs
ont
 o h
is psy
choana
lys
is s
tudy and
 fi
nds
 tha
t me
tonymy
 is
 cha
rac
ter
ized by c
ont
igu
ity wh
ile me
tapho
r by
subs
tit
uton,
i thus
 language
 it
sel
f i
s bo
th 
a me
tonymy 
and 
a me
tapho
r.I
n add
iton,
i met
onymy
 is
 the
 su
ffi
cien
t c
ond
iti
on 
of
me
ani and 
ng  prov
ide
s a
 si
gni
fyi
ng 
con
tex
t f
or 
met r,
apho howe
ver,me
tapho
r i
s t
he 
nec
ess
ar and 
y  suf
fic
ien
t c
ond
iti
on 
of
me
ani
ng.
Ke
y wo
rds:Me
tonymy;Me
t r;
apho La
can;
Semi
oti
cs;
Con
tigu
ity;
Subs
tit
uti
on

[责任编辑:张树武]
· 107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