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4 年第 4 期 Journal of the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2004 No .

语言迁移与第二语言习得

赵 敏
(国际关系学院 英文系 , 北京 100091)

[ 摘要] 语言迁移一直是应用语言学 、第二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 人们


对它在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颇有争议 , 对它的认识几经反复 。在对比分析理论盛行时期 , 人们对它
的研究局限在语言的各个层次上 。 认知理论为它的研究打开了视角 , 拓宽了研究领域 。 今天 , 人们
认识到语言迁移的作用不容置疑 , 对它的研究已在各个领域多层次 、多角度地展开 。 回顾语言迁移
研究的发展阶段 , 旨在全面了解 、科学把握语言迁移现象及其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影响 , 探讨它在
外语教学中的实际意义 。
[ 关键词] 语言迁移 ;第二语言习得 ;外语教学
[ 中图分类号] H 319.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4-3489(2004)04-0043-05

“迁移”这一概念来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 , 指的 复杂且受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的认知过程 。
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或技能会对新知识
或新技能的获得产生影响 。语言教学研究吸纳了迁 一 、 语言迁移理论及其研究
移理论 , 探讨母语 迁移在第二语言 习得中的影响 。 的发展阶段
[ 1] (P .
6)
语言迁移(L anguage T ransf er)从 20 世纪 50 年代 进
入语言教学研究领域 , 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应用 语言迁移从 20 世纪 50 年代进入语言教学研究
语言学 、第二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领域中的重要研 领域 , 大致经 历了三 个阶段 。 20 世 纪 50 和 60 年
究课题 。最初研究者的兴趣集中在负迁移 , 认为在 代 , 语 言 迁 移 现 象 最 早 在 对 比 分 析 (Contrastive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 , 习得者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 , Analysis)领域展开 , 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占据着
经常将母语的语言形式 、意义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文 重要地位 , 它和当时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主义(Behav-
化迁移到第二语言习得 中去 , 产生 语言迁移现象 。 io rism)语言学习理论联系在一起 , 成为对比分析的
后来认知理论为语言迁移研究打开了新的视角 , 研 理论基础 。 语言迁移的概念是美国语言学家 Robert
究者不仅在语言的各个层次 , 而且从心理以及社会 L ado 在 他 的 著 作 《 跨 文 化 语 言 学》 (Linguist ics
的角度全面深入地探讨迁移现象 , 它被视为第二语 Across Cultures)(1957)中提出来的 , 这一著作在第
言习得中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和认知手段 , 母语不 二语言习得领域 里曾经产 生过极大 的影响 。 Lado
单只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负面影响 , 也对其起促进 认为 , 在第二语言习得中 , 学习者广泛依赖已经掌握
作用 , 语言迁移并非简单的母语知识迁移 , 它是一个 的母语 , 经常将母语的语言形式 、意义以及与母语相
43
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习得中去 。 Lado 提出 实验发现 , 通过对比分析所预料的难点不一定就是
的对比分析假说是 :
学习者的母语是第二语言习得 学习者难以掌握的语言项目 ;
学习者常常在母语与
中的主要障碍 , 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与其可能 目的语表面上相似的地方犯错误 ;
学习者的母语不
导致的 困难之间成正 比 , 即“差异 =难度” (diff er- 同 , 但在学同一种外语时 , 往往会犯类似的错误 ;

ence =dif ficulty), 差异越大 , 难度就越大 。 大量的实 异不一定就产生困难 , 有些差异也可能会引起学习
证研究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展开 , 从语音 、语法 、词 者的兴趣 , 使他们更快地掌握新知识 。 批评者们指
汇各个语言层次上探讨“差异”与“难度”的关系 。 其 出 , 所谓的“差异”是语言形式上的 , 而“难度”则是一
中相当一部分研究证明了 L ado 等人的理论 。 对比 种语言心理过程 , 没有任何心理学依据可以将这两
分析学派认为 , 通过分析比较母语与目的语便可发 个概念等同起来 。
现两者之间的差异并预测学习上的难点和可能出现 应用语言学和语言教学受认知心理学的影响 ,
的错误以及学习过程中什么时候会出现错误 。在外 逐渐转 向 对 语言 习 得 过程 的 研究 。 随 着 中介 语
语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些预测来决定外语课程和教材 (Interlanguage)和错误分析 (Error Analysis)的兴
中哪些项目应进行特殊处理 ;
对这些特殊的项目 , 可 起 , 对比分析受到冷落 。人们开始意识到 , 把第二语
利用强化手段(如重复和操练)来克服母语干扰 。 对 言习得的研究重点放在母语和第二语言的关系上 ,
比分析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是行 为主义心理学 中的 放在它们的异同上 , 未免过于简单化了 , 只有把学习
“刺激 —反应”理论和“ 联想” 理论 。 行为主 义语言 者语言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现象来研究 , 才有可能
习得理论认为 , 语言就是行为 , 语言的学习过程就是 真正 了 解 第 二 语 言 的 习 得 过 程 。 根 据 Selinker
人们行为的形成过程 , 而行为的形成则是人们对外 (1972)的中介语理论 , 不能把中介语简单地视为目
界的刺激不断作出反应的结果 。 因此 , 语言学习的 的语加上来自母语的干扰而形成的混合语言体 。学
外在环境是语言习得的关键所在 。 只有通过大量的 习者所学的目的语知识是一个逐渐积累和完善的过
句型操练和巩固练习 , 学习者才能掌握所学的语言 。 程 , 整个过程形成一种连续体 , 在这一连续体的每一
由于这一学习理论的影响 , 当时听说法在外语学习 个时点都形成一个系统 , 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随着
和外语教学中颇为盛行 。 听说法对中国的外语教学 时间的推移和学习者的努力 , 中介语不断地朝着目
影响甚大 , 特别是在 70 年代和 80 年代初 , 这种影响 的语方向靠近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外语学习进步
至今依然存在 。 时期” 。在 这一期间 , 学 习者始终在积 极主动地充
60 年代末到 70 年代 , 由于 Chomsky 的语言习 实 、调整自己的目的语知识系统 。
得机制 (language acquisition)和普遍语法观点 (uni- 错误分析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在语言习得研究中
versal gram mar)的影响 , 许多语言学家对对比分析 的体现 。 根据认知主义的观点 , 学习者的错误证明
假说和语言迁移理论纷纷提出异议 。 首先 , 这两项 了学习者是一 个灵活的有分辨和判断 能力的决策
理论的心理学和语言学基础受到了挑战 。Chom sky 者 , 在学习和交际过程中善于不断调整其目标和达
认为 , 人生下来就存在普遍语法 , 具有自然学会语言 到目标的手段 。错误分析研究发现学习者的错误中
的能力 。 人类的这种语言能力只能来自于人的大脑 只有 25 %左 右可 以归 结为 母 语知 识 负迁 移 的结
[ 4] (P .
51)
本身 , 而不是外界影响的结果 。因此 , 第二语言也不 果。 错误的出现 , 原因多种多样 , 有些错误是
是仅仅靠“模仿”和“强化” 所能获得的 , 它的习得是 由于认知策略的使用不当 , 如类推 、概括等 , 而有些
在人类与生俱有的大脑语言习得机制和实际语言接 则是学习者不懂第二语言的规则 , 还有的则是因为
触共同作用的基础上 , 由学习者主 动构建起来的 。 学生先前所学的其它外语的干扰等等 。错误分析理
其次 , 对比分析对学习者错误的预测能力产生怀疑 。 论改变了人们对错误本质及其作用的认识 , 把错误
对比分析理论将“差异”与“难度” 等同起来 。 然而 , 从需要避免 、纠正的地位提高到了作为认识语言学
44
习内部过程的向导地位 。 由于以认知论为基础的第 对词尾无标记形式不会感到困难 , 而德国人学英语
[ 5] (P .
207)
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出现 , 人们认为语言迁移是语言 时对词尾有标记形式就感到困难 。 语言标记
习得的一个发展过程 , 它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不是也 性研究得到以下几个结论 , 这些观点大部分已被研
不可能是一个有意义的因素 。 于是有关语言迁移理 究者们所接受 :
1)当第二语言中相应的形式为较明
论失去了它原有的重要地位 。 显的有标记形式时 , 母语中的无标记形式会发生迁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 , 语言迁移再次成 为语言 移;
2)母语的影响在第二语言的边缘语法中更容易
教学领域的热门话题 。语言学家开始重新审视和评 观察到 ;
3)一般情况下 , 母语中的有标记形式不会迁
价对比分析对语言研究和外语教学的重要贡献 , 探 移 , 特别是当母语中同时具备有标记形式和无标记
索对比分析研究的新领域 , 人们对母语对第二语言 形式时 ;
4)在第二语言习得初期 , 有标记形式可能会
[ 5] (P .
209)
习得的影响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 再也不是 发生迁移 。
简单地分析两种语言的相同点和差异 、简单地把母 认知理论拓宽了语言迁移研究领域 , 研究者们
语迁移看作是一种机械性的行为迁移过程 。 人们并 开始从心 理过程 以及认 知过 程来 探讨 语言迁 移 。
不否认母语与第二语言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 但认为 Faerch 和 Kasper 认为语言迁移是一种心理过程 , 在
仅仅考察语言本身的特征显然是不够的 。人们从心 此过程中 , 学习者激发其母语知识去发展或使用中
理 、语言及社会的角度去深入和全面探讨迁移在第 介语 , 他们在激发自己的母语去使用中介语或理解
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它被视为语言学习中一种重 外语的时候会发生两种迁移 :
交际中迁移 (t ransfer
要策略 , 是一种由学习者参与的 、主动的 、具有创造 in communication) 和 学 习 中 的 迁 移 (t ransfer in
性的整个语言习得中的一个环节 , 一个复杂且受诸 learning)。[ 6] (P .3)另外 , 研究者们认为语言迁移是一
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的认知过程 , 其中一些因素人们 种认知过程 , 这一过程是由学习者参与的 、主动的 、
尚未完全了解 。 具有创造性的整个语言习得中的一个环节 。在这一
将标记理论(markedness theory)引入语 言迁 过程中学习者采用了一些认知策略 。 学习者可能有
移研究就是一个新的探索 , 它运用语言共同性理论 选择地迁 移某 些母语 现象, 回避 另一 些现
[ 3] (P .
37)
来分析总结第二语言习得的规律 , 在一定程度上弥 象。 Schachter (1974)在关 于回避的 研究发
补了对比分析假设的不足 , 较好地解释了第二语言 现 , 母语为汉语和日语的英语学习者使用关系从句
习得中的困难和错误的原因以及母语迁移对第二语 所犯的错误比母语为波斯语和阿拉伯语的英语学习
言习得的影响 。 以 Chom skey 为代表的语言学派提 者要少 , 这是因为他们总体上使用的关系从句要少
出了普遍语法 , 普遍语法分为核心语法(core g ram- 得多的缘故 , [ 2] (P .304 )这 种差别不是语 言掌握的问
mar)和边缘语法(peripheral grammar), 核心语法是 题 , 而是回避的问题 , 学习者回避由于母语和目的语
语法的普遍规则 , 是无标记的 , 而边缘语法是某个语 的差异使他们感到困难的语言规则 。 回避的原因可
[ 5] (P .
193)
言的具体规则 , 是有标记的 。 根据语言标记 能是多种多样 , 有人认为可能与母语与目的语之间
性理论 , 当母语有标记性设置 , 目标语无标记性设置 的差异有关 , 有人认为与母语无关 , 也有人认为主要
时 , 母语迁移的可能性 很小 ;
而 当母语无标记 性设 取决于目的语结构的复杂程度 , 这都反映出学习者
置 , 目标语有标记性设 置时 , 母 语迁移的可能 性较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学习策略 , 学习者
大 。 例如 , 英语中 / t / 和 / d / 的区分出现在词首 尽可能避免使用他们感到困难或没有掌握的语言结
(tin/ din )、 词 中 (betting/ bedding )、 词 尾 (w et/ 构。
w ed), 而德语中这两个音的区分只出现在词首和词 研究者们还考察母语是在什么阶段 、在什么条
中 。 从语言类型学来讲 , 词首 、词中区分是 无标记 件下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 。 Ellis(1986)指出 , 有两
的 , 词尾区分是有标记的 , 因此 , 英国人在学德语时 个重要的非语言因素对母语知识何时会干扰第二语
45
言习得过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一是环境 , 二是学 件和方法需要通过对比分析来确定 。 从目前外语教
习的阶段 。 在自然习得环境中 , 学习者的注意力更 学理论的发展趋势来看 , 人们越来越强调语法意识
多地集中在交际的内容上 , 尽力将自己的意思表达 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 对比分析仍不失为培养这两
[ 4] (P .
57)
清楚 , 因此 , 在这种情况下母语的负迁移影响与注重 种意识的最佳方法之一 。 例如 , 将对比分析
语言形式的课堂教学环境相比要小 。从学习阶段来 运用于外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之中 , 在整
看 , 在初学阶段 , 学习者由于缺 乏足够的目的 语知 个课程的编排上按教学规律和外语语言本身的难易
识 , 在表达中往往更多地依赖其母语知识 , 因此这一 程度进行安排 , 而在每课课文的编写上突出两种语
阶段有可能较多地出现母语知识的负迁移 ;
到了中 言的不同之处 , 使教材具有针对性 。 在教材的解释
高级阶段 , 学习者掌握了一定的目的语知识 , 因而更 和练习部分 , 将重点放在两种语言不同的语言项目
可能依靠语言规则的类推原则等认知手段 , 这一时 上 , 这对于词汇和语法部分的学习具有更直接的意
期所出现的学习上的错误更多地来自对目的语规则 义 。其次 , 将对比分析运用到课堂教学等一些具体
[ 4] (P .
56)
的过度概括等 。 的教学环节中去 , 增加学生对两种不同语言的结构
综上所述 , 尽管语言迁移众说纷纭 , 但研究的主 和文化的敏感程度 , 有针对性地对两种语言进行比
流是兼收并蓄 , 博采众长 。今天 , 人们关注的焦点是 较和分析 , 对容易产生迁移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强
迁移是怎样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 , 迁移的条件是什 调 , 通过重点讲解或操练等克服由于母语知识负迁
么 , 它是如何与其它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第二语 移所引起的困难 , 避免或减少错误的出现 。这样的
言习得的 。Gass 和 Selinker (1994)总结了影响语 教学重点和难点突出 , 具有预见性和针对性 。
言迁移的三个主要因素 :
1)学习者是如何组织自己 第二 , 语言迁移错误的产生是由于学习者缺乏
的母语的 ;
2)学习者是如何看待母语与第二语言的 足够的目的语知识 。研究证明 , 随着学习者学习的
异同的 ;
3)学习者的第二语言水平和对第二语言的 深入以及外语知识的提高 , 他们会越来越多地运用
[ 3] (P .
40)
了解程度 。 外语规则 。因此 , 减少负迁移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
提高语言技巧 。教师应探索适应自己学生的有效的
二 、 语言迁移研究对外 教学法 , 用不同的教学方 法指导不同的学 习任务 。

语教学的启示 应创造机会使学生接触充分的语言材料 , 提高他们


灵活掌握外语知识的能力 。 例如在词汇教学中 , 利
回顾语言迁移研究的发展阶段 , 我们看到语言 用各种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单词 、扩大词汇量 , 这样
迁移现象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因 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母语的依赖程度 , 避免在
素 , 受到了语言学家及研究者们的重视 。 博采各学 使用中局限于母语和目的语单一对应的词义上 。另
派对语言迁移的认识和研究之长处 , 对实际的外语 外 , 词语习惯搭配用法的讲授至关重要 , 可以帮助学
教学和学习者学习过程的研究能够起到启发和指导 生排除母语的干扰 , 正如王文昌教授在《英语搭配大
作用 。 词典》的前言中所指出的那样 , “掌握符合习惯的英
第一 , 虽然对比分析作为一种语言研究的方法 , 语词语搭配有助于非英语民族的人克服由于本民族
远没有达到完善的程度 , 但它已成为语言学理论研 语言和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错误 , 避免不合习惯的
究的一个重要手段 。 尽管对比分析不能完全预测外 类推 , 从而提高运用地道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
语学习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错误 , 但它对外语教学 第三 , 外语学习是在学习者熟练掌握了母语 、已
仍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 。尽管行为主义的刺 经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认知基础的情况下进行的 ,
激 ———反应理论遭到了批评和否定 , 但在教学方法 学习者的母语知识 、对语言的一般知识和整体的认
的探讨中仍然具有启发作用 。 迁移的范畴 、内容 、条 知能力都会对外语学习产生影响 。正如研究者们所
46
意识到 , 研究语言迁移现象只注重语言的表层特征 识到 , 学习策略和认知手段如运用不当会产生一些
是不够的 , 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及认知过程应予以充 消极影响 。 如回避由于母语和目的语差异所引起的
分重视 。一方面 , 教师应充分发挥外语学习者的主 学习上的难点会导致学生不能及时掌握新知识 , 也
观能动作用 , 利用促进学习的学习策略和认知手段 , 不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 。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正
运用母语知识的积极因素 。另一方面 , 要使学生认 确对待学习上的困难 , 逐步朝着目的语方向靠近 。

[ 参考文献 ] 研究出版社 , 1990 .

[ 1] T erence Odlin.Lang uage T ransfer — Cross -linguistic [ 4] 束定芳 , 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 ——— 理论 、实践与方法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M] .Cambridge U niver- [ M] .


上海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sity Press , 1989 . [ 5] Rod Ellis .U nderstanding Seco nd Lang uage Acquisition

[ 2] Rod Ellis.T he Study of Seco nd Language Acquisitio n [ M] .Shang hai:Shanghai F 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 M] .Shanghai :Shang hai Foreig n Language Educa tio n P ress , 1985 .

Press, 1994 . [ 6] 戴炜栋 , 王栋 .


语言迁移研究 :
问题与思考[ J] .外语 教

[ 3] 蒋祖康 .第二语言习 得研 究 [ M] .北 京 :
外 语教 学与 学与研究 , 2002(6).

(责任编辑 如月)

(上接第 28 页)
持 。公司治 理文化就是股东 、董事 、经理人 、员工等在 参与公 为规范和治理实践等 。
司治理过程 中逐步形成 的有关公 司治理 理念 、商业 伦理 、行

[ 参考文献] [ 4] 姚益龙 , 姚莉 .
美英 -日德 公司治理模 式比较[ J] .
中山
[ 1] [ 美] 玛格丽特·M·布莱尔 .
所有权与控 制[ M] .
北京 :
中 大学学报论丛 , 2003(2).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99. [ 5] 刘人怀 , 叶向阳 .
公 司治 理 :
理论演 进与 实践发 展的 分
[ 2] 姚伟 , 黄卓 , 郭磊 .
公司 治理理论前沿综述[ J] .
经济 研 析框架[ J] .
经济体制改革 , 2003(4).
究 , 2003(5). [ 6] 汤欣 .
公司治 理与 上市公 司收 购[ M] .北京 :
中 国人 民
[ 3] 李惠 .
中国政企 治理问题报告[ R] .
北京 :
中国发展出 版 大学出版社 , 2001.
社 , 2003.

(责任编辑 齐琳)

4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