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寫出完美作文的三大守則

掌握關鍵重點,輕鬆獲取高分!

作文準備要領
作文如何批改?

你必須了解,國家考試的閱卷老師在批改作文時,沒有太多的時間能仔細批
閱。一般而言,每份作文的閱卷時間只有 1、2 分鐘,甚至不到。故在批改時,
會先從幾項重點下手。掌握以下關鍵重點,便能獲取高分!

【架構完整】
首先,閱卷老師會先進行整卷分類,將所有未寫完、段落不完整的文章挑出
後,直接給予很低的分數。請記得,未完成的文章,什麼都免談!

【段落/格式分明】
段落不完整,格式錯了,低分也是必然,除非幸運的被注意到優秀的內容,
才有翻身的機會。但是,即便幸運地讓批閱老師瞄到內文不錯,還得要有工整的
字跡,和一眼就能看出的文章重點,才有機會獲得多一點的分數!如果字跡寫得
龍飛鳳舞、筆色太淡難以辨識,或是兜兜繞繞看不出文章重點,那也萬事休提了!

【首尾有力】
段落分配得好、字跡工整容易閱讀的文章,可先拿到基本分。但長時間批改
那麼多卷子還是讓閱卷老師們看得很辛苦,所以有些老師會直接以首段和結尾的
表現評分;首段破題漂亮、結尾呼應文旨,分數基本上也漂亮。正文的部分通常
都是快速閱覽,只要沒錯字、舉例用典適切,都有中等以上的分數。若批閱時間
真的太趕,那麼,首尾便決定了此篇文章的生死!

由以上三點可以知曉,國家考試的作文應答技巧,首重「段落分明」!若沒
有依循好的寫作格式,可能在閱卷的第一輪就失掉了寶貴的分數;甚至連讓閱卷
老師閱覽內文的機會都沒有,直接打入冷宮!

掌握寫作格式有訣竅

【宜開門見山,忌文不對題!】
開門見山很重要!而文不對題絕對是獲得低分的保證!不管你正文寫得再
美,典故用得再多都沒用。要如何開門見山又切題呢?很簡單,教你一個寫作小
竅門,倘若你實在沒有靈感,就把題目再抄一遍。例如題目是「孝順」,你就寫
「孝順是人類最重要的一項美德」。題目是「理想與改革」
,你就寫「理想與改革

1
是實踐自我的重要歷程」。題目若是「常存敬畏」
,看不懂對吧!那就先抄一遍題
目,寫下「常存敬畏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課題」。然後再加些成語來個換句話
說:「心存敬畏,能使我們虛懷若谷、不驕矜自滿,做事盡心、待人謙遜。使自
己的生命有成長的空間」。這就是簡潔有力的破題,並不難吧!

【首尾呼應、簡潔有力!】
不知道怎麼結尾?把首段拿來換句話說就好囉!比如「由此可知孝順是人類
最重要的一項美德」
,「綜上可知,理想與改革的確是我們創造生命高峰的關鍵」。
運用點小技巧,是不是很簡單!

【正文通順、無錯字!】
考試緊張到腦袋一片空白怎麼辦?別擔心,把第一段的觀念延伸,從正面舉
例寫成第二段;再從反面舉例寫成第三段!切記要靈活地從不同角度「換句話說」,
就不會讓閱卷老師覺得文章重複迴圈而沒重點。另外,錯字也是大忌,寫完文章
後務必要檢查字詞的正確性,倘若有不會寫的字,寧願捨棄,也不要留下一個污
點被扣分!

【字跡工整、版面易讀!】
所謂的字跡工整,不是要你把字寫得很美觀,而是要一筆一劃寫得清楚、讓
人易讀。每份卷子的批改時間都是一樣的,很公平,要能在最短的時間裡,讓閱
,並且「看得懂在寫什麼」
卷老師可以「一眼就看到重點」 ,那麼分數自然到手;
倘若文字寫得讓人難以閱讀、不好看,想當然爾,分數怎麼會好看?

寫作實力培養

作文實力的培養,必須靠多讀、多寫來累積。國家考試考的大多是論說文,
若能掌握主流時事議題並引入文章中,勢必能獲得閱卷老師的青睞。故平時應多
閱讀社論、報章雜誌等文章;並培養「寫作/寫字」的日常習慣,利用零碎的時
間,或創作、或抄寫報章雜誌上的散文,訓練自己鋪陳文章的寫作實力,也避免
平常打字太多,要寫時因遺忘某些筆劃而功虧一簣!

2
在地行動與全球思維

》題解《

本題為雙項並立型,與「立足臺灣,放眼天下」、「紮根本土,擁抱海洋」等考題
相似。
第一段:言兩者必須相輔相成,才能成為新世紀的佼佼者。
第二段:以正面論及政府政策配合全球化的優勢。
第三段:強調臺灣地小人稠,若不將政策與全球結合,必將無法真正達成國際化目
標。
第四段:總結兩者並重。

古代人要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現代人則是足不出戶,盡知天下事。人類科技發
展至今,能讓我們坐在家中,卻對世界之事瞭若指掌,這不僅是科技的貢獻而已,更是
人類眼光宏遠、器識廣闊的結果。進入新世紀,我們不像古代人,以知道自己身邊的事
為已足,我們必須明白世界趨勢,才能立足於二十一世紀。因此,在每一髮都可能動全
身,每一舉動都可能牽引世界的時代,我們怎能不謹慎行動?怎能不具世界觀?
過去交通不便,人類除非遇到重大災難,否則不輕易遷徙。狩獵、通婚、商業行為
等,幾乎都在一定的範圍內。十五世紀之後,人類眼界大開,知道除了自己的國家外,
還有許多國家在大海的另一端。人類開始想要全球化,於是跨國性的公司、異國姻緣、
甚至連政策也要國際化,才不會落伍,而遭致淘汰。清朝鎖國,就是因沒有國際觀,不
知世界局勢變化,自以為是,導致清末國家遭受列強侵略,中國面臨分崩離析的局面。
但觀看同期的日本,在遭受列強侵略時,能自立自強,更新政策,放眼世界,於是明治
維新的成功,讓日本躍上列強之國。因此,當政府制定政策時,不能只想到眼前,或侷
限在一個範圍內,必須具恢宏遠識,才能帶領人民邁向進步。
目前全世界儼然是個地球村,在國際化日趨普及的同時,我們看到許多國家政策以
地球為界,不以國家為界。尤其像臺灣如此蕞爾小島,天然資源不甚豐沛、土地狹小、
人口稠密,政府規劃時,若不以「立足臺灣,放眼世界」為主要思維,那我們將走入死
胡同,無法達成國際化的目標。其實臺灣地處西太平洋中間位置,不論戰略或經濟,皆
居重要樞紐地位。在政府規劃下,國人教育水準普遍提高,各項建設皆已啟動,我們擁
有高科技人才、辛勤的勞工及便利的交通路網,要成為亞太地區的轉運站、金融中心、
營運中心等,實非難事。再以全球思維為出發點,配合本地政策,將人民福祉優先考量,
如此方是長久之道。
惟有具行動力的執政者,才能創造經濟的奇蹟;惟有具國際觀的領導者,才能增進
人民的福祉。無論哪一個國家,若能將「在地行動」與「全球思維」密切結合,那將成
為新世紀的領導者。

3
有所為,有所不為

》題解《

本題闡論:合理該做的事須不避艱難去做──有所為;不該做的事,要堅決不為─
─有所不為。也就是說:有所為是積極奮發去實現目標的作為;有所不為是消極的
堅持原則,不隨波逐流。
「為」與「不為」的原則,在文中須明白指出,才能使文意清晰。若題旨交代不清,
令人感覺虛渺抽象。所謂有所為,就是為達到既定原則與合理的理想,堅決不懈。
行文時可指出「有所為」的項目:如奉公行義,秉持愛心的服務人群,建功立業,
揚聲名以顯父母等等。所謂「有所不為」就是不合理,有害人群,損及既定原則的
事,一概堅決不做,諸如破壞社會秩序,破壞團體利益,損及人格、國格,苟安圖
存,與惡勢力妥協等。

宇宙間星體的運行,有一定的軌跡;人世間的作為,也有不變的原則。若星體的運
行,失軌亂撞;人的所作所為,不循既定原則,那必是天地大亂,人類有如禽獸的洪荒
可怖,甚至於一切滅絕。所以我們對既定的目標要堅持不懈,做到獨立自主的「有所為」
原則。同時,有損道義公義,有違既定原則的事,我們要「有所不為」,堅持不去做。
人生必有其美善理想,與須堅持的原則。孟子說: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又說:
「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
矣。」這就是「有所為」和「有所不為」的原則寫照。因之,有所為、有所不為須經理
性的批判和感性的選擇。既經擇定目標與有所為的原則,就必須專心一志,徹始徹終,
奮發全力,以忠孝正義為準則,以論理公法為依據,不達目的,絕不休止。
但,人終究有其與生俱來的缺點,人性的怯懦,原有苟且偷惰的本能,意志不堅或
認識不清的人,往往因遭受勢劫利誘而退縮畏避,或見利忘義。邪惡勢力與誘人迷失本
性的環境,常圍繞著我們,稍一不慎,必踏入陷阱。既誤入歧途,想自拔於外,又常力
不從心,或周遭惡勢力的層層阻撓。所以我們務須抱定「有所不為」的原則。凡事不存
貪心,行事務合公義。時刻念及:「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知足常樂,
能忍自安。」不為勢劫,不為利誘,不被任何變局所動搖,不因一時波瀾而自毀壯志。
認定目標,堅持原則,不該做的,我們堅決不做。
力量是主觀的,操之在我。惟有堅持既定原則,才能衝破困阻,開創新局;必須堅
守有所不為的界疇,才能無畏勢劫利誘,不致迷失自我。但「有所為」並非不顧一切的
妄作胡為,而是依從公理正義,該做就做。「有所不為」不是保守苟且,短視近利,或
凡事不為,無所事事,而是不做不合理、不合心願的事。有了這種認識,然後遇事無所
徬徨,該做就做,不該做的,立即不做,真正做到了「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

4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

》題解《

要探索天人之際,研究人生真理,成就非凡事業,皆須豐盛的智識,豐盛的知識須
經不斷的學習而得。學習中有所謂溫故而知新;溫故即「月無忘其所能」,知新即
「日知其所亡」。從溫故知新中,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終成智慧,而能解決為人
處事的諸多困難。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是子夏的名言,寫作時要拿「溫故知新」相映照,
使文意易於貼切,易於深入。

建大功立大業必須學問;要文采風流,以言論領導群眾,必須學問;要化腐朽為神
奇,使荒漠成沃原,也須學問。而學問的獲得,又必須是溫故知新,長期累積而得,所
以我們必須抱著「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的學習態度去學習宇宙萬事萬物。
人不是生而知之的,所以必須努力求學。而宇宙萬物,道理多端,不加深思,所學
便不能產生舉一反三的效果。所以孔子說: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子夏說:
「日
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子夏所說的日知其所亡,便是孔子所說
的知新。子夏所說的月無忘其所能,正是孔子所說的溫故。能溫故知新,不但是好學,
而且可以觸類旁通,徹悟新的道理,所以說,可以為人師。溫故與知新二者,相輔相成。
溫故而不知新,則所學有限;知新而不溫故,則所學不能連貫。歷代聖賢所以能永垂不
朽,便在於他們能從溫故知新中,日新又新,本著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的精神,
勤奮上進。
服務奉獻是人生的職志,一個人不但要獨善其身,還要兼善天下。而這一偉大之理
想,就在即物窮理。故大學篇說:「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這種即物窮理之功夫,即是學與思之工夫。由此可見大至平天下,小至修身齊家,一切
均得以學問為基礎。聖人教誨我們立身行道,先教我們努力求學,故論語以學而篇為首。
一個人做學問,必須有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時時刻刻去學習新的事物,新的道理,
學了以後,還得時時刻刻去溫習,以求領悟大道。這溫習,即是思考之功夫。要是只學
習而不能思考,對於各種道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便不能將所學貫串起來,又
如何能領悟學問之大機與運用之妙。做了學問,倘若不能加以融會貫通,不知學問奧義,
以致一事無成,終其一生,免不了齎志而沒。故古人說:「讀書不成,反成書奴。」又
云:「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便是勉人要能讀了書之後,仔細溫習,把所學的學
問,做有系統的整理,運用博學、審問、慎思、明辯的工夫,使它成為自己的智慧。
能夠知新,才能解決困難。而知新的方式要看智慧高下,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
或困而知之。如果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因之,我們不能自恃自己的聰敏而不學,自
恃自己的聰敏而不學,只有自取失敗。孔子與富蘭克林,諾貝爾等人,所有偉大的成就,
又何嘗不是得力於「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的格言。

5
學問是成就偉大事業的基礎,要有高深的學問,才能成就驚天動地的事業。我們立
志為聖、為賢、為英雄、為好漢。我們得先造就豐富的學識,培養天地間的正氣,效法
古今以來的完人賢哲。因此,我們要有子夏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的工夫,日日求
進步,才不枉費生而為人的價值。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