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安乐死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它涉及到在终末期病人的生死抉择。在某些情况下,

病人可能会选择安乐死来结束自己的痛苦,而这也引发了许多道德和法律上的争议。
为了更好地了解安乐死,我们将在本网站上分享一些案例研究,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
深入地了解这个话题。
安乐死的定义
安乐死是指在病人无法忍受痛苦或无法治愈的情况下,通过医疗手段结束生命。它
通常是在病人自愿的情况下进行,但也存在一些争议,例如是否应该允许非终末期
病人选择安乐死。
案例研究

1. 艾玛·伯格曼(Emma Bergman)
艾玛· 伯格曼是一位患有严重疼痛综合征的女性,她无法忍受每天的剧痛。她曾多次
尝试过各种治疗,但都无效。最终,她决定选择安乐死来结束自己的痛苦。她的决定
引发了激烈的争议,但她最终在家中安详地离世。

2. 杰克·威廉姆斯(Jack Williams)
杰克· 威廉姆斯是一位患有肌营养不良症的男性,他的病情日益恶化,无法自理。他曾
多次表示希望选择安乐死来结束自己的痛苦,但法律并不允许。最终,杰克选择了饮
用致命药物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为什么选择HelpWriting.net?
如果您正在研究安乐死这个话题,HelpWriting.net是您的最佳选择。我们提供高质量的
写作服务,为您提供专业的案例研究和论文,帮助您更深入地了解安乐死。我们的作
家拥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为您提供最优质的内容。立即访问HelpWriting.net
,让我们帮助您完成您的学术作业。
请注意,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和教育目的,不提供法律或医疗建议。安乐死是一个复杂
的话题,我们建议您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咨询专业人士。
立即访问HelpWriting.net,开始您的学术之旅!
安乐死的再次提出,并大肆宣传和广泛推行,发生在1930年代的纳粹德国。实际上,
纳粹分子是在安乐死的借口下,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纳粹罪行的揭发使人们
在讨论安乐死和优生学问题时不能不有所忌讳。 [2] 本站资源均为网友上传分享,本站
仅负责收集和整理,有任何疑问请联系我们 《宪法》规定公民人身自由与人格尊严不
受侵犯,是有特定含义的。公民个人有权选择生存的方式,在特定条件下也有权选择
死亡的方式。“安乐死”是一种在特殊情况下,在不违背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情况
下所采取的一种对生命的特殊处分方式,这种处分是有严格的条件与程序的。欧洲
一些国家所实行的“安乐死”立法都是在传统道德与现代法律之间所作的选择。因此,
认为“安乐死”有悖宪法这种言论,是缺乏基本的构成要件的。中国社科院法学所胡
云腾认为,安乐死立法和怎么实施是密切联系的,实施安乐死影响到能否制定这个
法律。看来,我国无论在医疗技术、医生的职业道德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具备。 现世界
上只有个别国家对积极的安乐死实行了非犯罪化。而我国对于安乐死还是持反对态
度的。 [19] 在小岛患病的三年间,她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身体急速的恶化,从手
拿不稳东西,到走在平坦的道路上也会摔跤;从渐渐看不清楚其他人的脸,到只能依
靠轮椅代步,说话也变得越来越困难。 千百年来,无论是谁都逃不过死亡,莎士比亚
名剧《哈姆雷特》中,王子反复诵念的名句:“生存还是死亡?”,道出了人们对生与死
的困惑。生与死,是芸芸众生永恒谈论和思考的话题,更是许多重症患者最在意的
话题,比如说癌症患者。 本站资源均为网友上传分享,本站仅负责收集和整理,有任
何疑问请联系我们 1986年发生在陕西汉中的我国首例安乐死案件,曾历经6年艰难诉
讼。医生蒲连升应患者儿女的要求,为患者实施了安乐死,后被检察院以涉嫌“故意
杀人罪”批准逮捕。案件审理了6年后,蒲终获无罪释放。但这并不意味着安乐死的合法
性,安乐死仍是违法的,只不过由于蒲连升给患者开具的冬眠灵不是患者致死的主
要原因,危害不大,才不构成犯罪。在中国的安乐死讨论中,支持与反对的伦理之争
主要表现为传统“孝道”与现代亲情理念之争。反对安乐死者认为,安乐死的适用对象
主要是老年人群体和病患者,以孝悌为基础的传统道德要求子女和亲属必须对患有
重病的父母和其他亲属细心侍奉直到病人生命结束,而出于减轻痛苦致亲人速死的
安乐死则有可能使子女背上“不孝”的罪名,这容易对中国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传统
伦理模式构成严重威胁,导致“血浓于水” 的亲情纽带断裂。安乐死的支持者则坚持认
为传统“孝道”与现代安乐死在意蕴上不能相容,因为现代安乐死本身就是人的现代
亲情理念的表现,即家庭中各成员之间的权利平等,子女和父母都拥有对自身生存利
益的决定权利,当遭受不可治愈的疾病折磨、难以忍受病痛的情况下,父母本人拥有
选择安乐死的权利,子女要尊重父母本人的意愿才是孝顺父母;而且现代亲情理念还
认为子女应注重在长辈生前关心长辈,尊重长辈、提高长辈生活质量,这样才是真正的“
孝”的表现,否则只能表明子女的自私自利。2003年7月22日媒体报道称,广东省人大教
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在会办本省政协委员该提案时指出,立法实行“安乐死”有违
宪法。有关负责人说:“不管实行‘安乐死’是自愿与否,实际上是对生存权的剥夺,而
生存权是宪法直接保护的权利。” [21] 第一,安乐死的支持者认为安乐死之所以能够获
得支持,是因为患有不治之症并遭受不可忍受痛苦的人是值得同情的,因此他们寻
求安乐死的请求是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即他们面对疾病和痛苦不得不作出求死的
选择。而反对者给出的“活着总比死好”的理由也清楚地表明了他们将安乐死的最终
结果理解为死亡这一事实。显然,在生与死相对立的前提下,支持者和反对者双方都
无法提出无理由地放弃生命的有效根据。因此,放弃生命一定出于某种不可抗拒的
原因,也就是“无奈之举”。 安乐死也是对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冲击,是继续对患
者进行治疗维持生命,还是建议患者进行安乐死减轻痛苦?医患关系本就紧张,患
者可能会有误会医生的想法。而且在经济利益的冲击下,所有相关人员是否能坚持
本心? 1994年,全国两会期间,广东32名人大代表联名提出“要求结合中国国情尽快制
定‘安乐死’立法”议案。 但由于安乐死涉覆法律、社会学、生物学、医学、伦理学等诸多
方面,因而引起的争论特剐大,影响特别广,而且安ft.死其在伦理方面的困惑尤其突出,值
得我们深入研究探讨... 2003年3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神经外
科专家王忠诚,受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儿童医院院长胡亚美教授的委托,向大会提
交了在北京率先试行“ 安乐死”并建立相关法规的建议。 [21] ©2012 免费文
档,www.mianfeiwendang.com 闽ICP备15022310号-4 | 站点地图 | 文档上传 | 侵权投诉 | 手
机版 免费文档中心可免积分在线阅读和下载文档 但是,“安乐死” 没有被确认事出有
因。首先,在现有的法律条件下,“安乐死”可能引致“故意杀人”。患者自杀不会影响别
人,但是,如果他本人想结束生命,医护人员及家属协助满足其请求,在《刑法》中是“
帮助自杀” 行为,涉嫌故意杀人罪。其二,“安乐死”如果以法律形式确认下来,可能会
被一些人利用,用以非法剥夺他人的生命。另外,在人类对疾病的认识还十分有限的
情况下,未经法律许可而结束他人生命,有悖于生存权利的道德准则。 根据我国《
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前段时间,#荷兰被性侵少女选择安乐
死#登上热搜,荷兰卫生部长随后辟谣,表示报道失实。少女虽申请了安乐死,但未获
批准。 论安乐死在中国的合法化_法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设计(
论文) 摘 要 有关安乐死的争论除在哲学、伦理学、医学等领域展开外,法学界对安乐死
应否... 倪正茂,男,浙江省苍南县金乡镇人,上海政法学院终身教授,中国语言逻辑学
会理事,中国科技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法哲学研究会
主席。 安乐死(Euthanasia )指对无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疗或使用药物,让病人无痛苦地
死去。“安乐死”一词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幸福”地死亡。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安乐的
无痛苦死亡;二是无痛致死术。 从历史的趋势来看,1983年世界医学会的威尼斯宣言提出
了消极安乐死的正式意见,同年美国医学会的伦理与法学委员会对于撤除生命支持
措施的意见都已为安乐死实施创造了条件。 [2] (三)是作为缩短患者生命手段的安乐
死(积极的安乐死),即为了免除患者的痛苦,而提前结束其生命的方法。 “安乐死” 并
不是您想的那么单纯:“eu thanantos”愉快地或者安逸地死亡。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1981年,倪正茂在《社会科学》第一期上发表《论法律的起源》,创造性地提出“法律起源
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漫长时期”,颠覆了“法律起源于奴隶社会”的“正统观
点”,引发了法律史学界的轰动。 论安乐死的合法化_法律资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讨
论安乐死论安乐死的合法化摘要: 安乐死的本质不是授人以死,而是授死者以安乐。现
代文 摘要 明社会应尊重患者的... 据外媒报道,比利时官员说,一名身患绝症的儿童将
成为全球首例获准接受安乐死的未成年人。报道称,比利时联邦安乐死管制与评估
委员会主席迪斯特尔曼确认了这一案例。他透露申请者已经接近18岁,绝症无治,“无
法忍受病痛折磨”,医生将使用镇静剂帮助患者进入沉睡状态。迪斯特尔曼表示,比利
时弗莱芒法语地区当地一名医生上周向委员会通报了这个安乐死申请案例。但他没
有提供申请者更多信息。比利时在两年前取消了提出安乐死申请者的年龄限制。该
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允许不受年龄限制可以提出安乐死申请的国家。条件是,提出
申请者必须具有做出合理决定的能力,必须是在绝症无治的晚期,并且因为“面临无
法忍受病痛”而多次提出申请。另外,18岁以下的儿童的申请也必须得到父母双亲的同
意。 [24] 对一些晚期癌症病人,该不该进行有创的抢救治疗?肿瘤晚期病人,大都极
度衰竭,有恶液质。一些明智的家属可能会告知医生,在病人最后的时刻不要进行有
创的抢救。他们可以理解医学的无奈。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患者家属是很 难主动提
出不对病人进行有创抢救的。 为了使“安乐死”不被扩大而成为滥用,安乐死必须有
以下特征:“安乐死”必须以病人的疾病在当时的条件下确实无法救冶、而且疾病已到
晚期,病人痛苦不堪为前提;“安乐死”是出于对病人的同情和帮助,出于对病人死亡
极力和个人尊严的尊重,人为地干预他人生命的一种行为;“安乐死”必须有别于其它
类型的死亡,尤其必须有别于他杀。 安乐死合法化研究比较 13-23 第一节 中外安乐死
立法现状 13-18 一、国外的安乐死立法研究 13-17 (一) 荷兰的安乐死立法状况 13-15
(二) 其他国家的安乐死... 从本次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有90.5%的医务工作者对安乐死
表示支持,9.5%的医务工作者不支持安乐死。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医务工作者对安
乐死是支持与理解的。 因此,当前,开展积极有效的死亡教育显然更有紧迫性。这
一点恰如白岩松所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
真正的死亡教育。” 很多人对于生命的死亡说得很轻松,动辄“安乐死”挂在嘴上,拿
来打人。殊不知“死”真的是很不简单,“死”则容易,“安乐”很难。死亡,不是以某方面的
意义所决定,也不能以经济来度量。否则,世界上那么多的国家和种族,“安乐死”
合情、合理、合法的却还没有。 权的事实。“生命权作为人的一种最基本权利,不仅包
括维持生大痛苦,实旖主体必须是取得相应资格的医生。而不满足安乐死但是,立法
通过安乐死,不意味法律赋予公民可以不加限是对生命的尊重,并而其他帮助自杀
行为则是对生命的漠视,者两制的行使生命权。反,相通过安乐死的各国均对安乐死
的实施进的价值倾向存在本质差别。 行了严格限制,分体现了法律指导人们从正确
合理的角度行使充内,生命权的最佳化实现。对 这是安乐死合法化正当性根据中的
天赋人权 命权,无疑是对生命的模式,极有可能被某些想以合法形式非法人实行自
杀行为。安乐死属于一种帮助自杀行为,不是所以的但剥夺他人生命的人利用。该权
利的行使违反公序良俗,当予以帮助自杀行为都是安乐死。应立法承认的,是帮助自
杀中的安乐仅 禁止。 近日,“八旬老人不忍病妻受罪拔呼吸管”的新闻再次引发了大
众对安乐死的讨论。 本站资源均为网友上传分享,本站仅负责收集和整理,有任何疑
问请联系我们 植物人不是天然的生命,而是高技术的产物,停止给植物人以生命支
持的措施,并不意味着杀害性命,而只是停止制造人工的“生命”。而且这种没有
意识,任人摆布的“生命”,是否符合病人的利益,甚至有损病人的尊严,还是一个值
得讨论的问题。所以有人认为,植物人问题不属安乐死,而属死亡的尊严问题。但由
于感情和医学伦理学传统的影响,还是会出现处理上的困难。 ●2001年4月,西安市9名
尿毒症病人联名写信给当地媒体,要求安乐死。消息见报后,又有40名尿毒症患者公
开提出了相同的要求。[22] 事件很简单,黄阿婆患急性心力衰竭和肺气肿,抢救后
靠插呼吸管维系生命,随时可能死亡。丈夫徐大爷不忍心妻子受病痛折磨,就伸手将
插在患病妻子咽喉里的呼吸管拔掉……所幸的是,徐某的拔管行为被现场医护人员
及时发现。经紧急救治,拔管行为没有造成无法挽救的后果。安乐死(英文euthanasia,
由希腊语“ 好的死亡”直译而来) ,是一种为停止难以忍受且无法缓和的痛苦,在当事
人要求下,经医生准许或施行的,协助当事人以尽量减小痛苦的方式死亡的行为或
措施。 ©2012-2020 北京华媒康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注册地址:
北京 联系电话:82736610 支持安乐死的人认为,安乐死是尊重患者意愿,维护患者
尊严的方式,在身患绝症的患者难以承受痛苦之际,自愿选择死亡,应该被尊重。患
者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家属也有巨大的心理压力,选择安乐死,不仅能让患
者免受折磨,也减轻了家属的心理负担。 另外,本案在案情上,类似通常意义上的安
乐死(指为免除患有不治之症、濒临死亡的患者的痛苦,受患者嘱托而使其无痛苦地
死亡)。在我国禁止实施安乐死的情况下,对实施积极安乐死的行为,法律上以故意
杀人罪论处。 生与死是一组对立的矛盾,谁都无法避免。就中国家庭来说,对于新
生命的诞生,全家会全力以赴做好准备。但对于死亡的话题,很多家庭是讳莫如深,
并不能坦然面对。学会了优生,却不懂得优死,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死亡教育观。甚至
在很多人眼里,死亡表征的神秘性、不可逆性、不可知性,代表着一种令人恐惧、 给人
威胁的力量。 安乐死的伦理思考_法律资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安乐死的伦理学思考
“安乐死”一...在我国, “ 安乐死”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 是改革开放的产物, 自流传...
在安乐死申请被拒后,少女选择通过绝食自杀,她的父母最终选择尊重她的意见,同
意她停止治疗,并且没有对她实施强制进食等一系列挽救生命的干预手段。少女于6
月2日在家中离世。这是一个略显沉重伤感的话题评论留言非常多,各抒己见,各有道
理。我们也抱歉,可能勾起了一些读者伤心的回忆。因为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人忌
讳谈论「死亡」。而实际上,也许我们应该放开心态,认真地想一想,如果死亡来临,我
们自己会以怎样的姿态来面对。 对任何未经法律处死的生命,人为地加以结束,不管
实行“安乐死”是自愿与否,实际上是对生存权的剥夺,而生存权是《宪法》直接保护的权
利。 “代医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极大的延长人类寿命现的同时,也使许多身
患绝症的病人的濒死期变得相当漫长 0,此 为了一个无意义的生命去消耗有意义的生
命,过分的要求,是对于上述种类的病人 ( 脑死或不可逆昏迷或死亡不可避免的病指
0730140010 2范程基0 703010405 0元喆 0刘370104001 崔绍瑄 3
导读 大家好,小经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安乐死在中国的案例,中国安乐死案例
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1986年6月23日王... 非自愿安乐
死:Y无能力表达自己选择死亡的安乐死,例如Y是一个严重缺 陷的新生儿或脑功能
障碍患者。 有报道称,荷兰许多“安乐死”病人是在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死去的,“安乐
死”实际成了变相“杀人”的工具。德国格丁根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荷兰7000起“安乐
死”案例当中,不少人并非出于自愿,而是由医师和家属配合,背着病人做出了对其
实施“安乐死”的决定。这种“非情愿的安乐死”比例高达41%,其中11%在死前仍神志
清醒,完全有能力自主做出选择。不过,这时已经没有人再顾虑相关法案的规定和尊
重病人的意见。 1996年,《法哲学经纬》再次震惊法学界。该书的“经篇”阐述人类法哲学
思想动态发展,“纬篇”构建法哲学体系框架,被评为上海出版界50年来的法学精品“
四大名著” 之一。 根据。 ( )乐死不具备犯罪概念中的社会危害性二安安乐死的实行,因
为病患无法忍受因不可治愈的绝症所带是来的巨大痛苦,基于病患在有意思的情
况下,是自愿做出的决定。“医护人员实施安乐死,而是基于痛苦难忍的患者的同情,
怜悯, 主观上并无害人及危害社会的恶性,具有预防性的威慑力。0不”对于患者
而言,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可结束巨大的痛苦:于亲属对 作者简介:莹、晓媛,郑要南
昌大学法学院。 351 注释: 2018年起,日本电视台NHK全程记录了一位日本女性的
安乐死过程。 生与死是一组对立的矛盾,谁都无法避免。就中国家庭来说,对于新
生命的诞生,全家会全力以赴做好准备。但对于死亡的话题,很多家庭是讳莫如深,
并不能坦然面对。学会了优生,却不懂得优死,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死亡教育观。甚至
在很多人眼里,死亡表征的神秘性、不可逆性、不可知性,代表着一种令人恐惧、 给人
威胁的力量。 近几十年里,关于安乐死这种以无痛苦方式结束生命的方式一直是一
个饱受争议的伦理性问题,介于道德与法律的边界。 在我国,在法律未允许实行积极
安乐死的情况下,实行积极安乐死的行为,仍然构成故意杀人罪;既不能认为这种行
为不符合故意杀人罪的犯罪构成,也不宜以刑法第13条的但书为根据宣告无罪。
当然,量刑时可以从宽处罚。 [17] 安乐死分为两种,“消极安乐死”是指对已经无法
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疗,让病人没有痛苦的死去;“积极安乐死”是病人授权医生使用
药物,帮助病人快速死亡。本案争议的焦点为犯罪嫌疑人在应被害人要求的情况下
为被害人提供安乐死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律问问律师认为: L g l y t m An o t e a S se
dS de y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 平台声
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
服务。 copyright 2004 ChinaQking.Com All Right Reserved 期刊网 版权所有 论安乐死的合
法化 郑莹要晓媛 摘要据调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案组从 19 94年起,每年都收到关
于安乐死立法要求的提案 .随着大量当事人公开提出希望接受安乐死,乐死的合法化
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正当性也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安其在此情况下,法对于安乐死
的立 合 -I评价,法I生已是大势所趋 . 关键词安乐死天赋人权生命权 中图分类号: 9 0
D2. 4 英国一桩“安乐死”公案震惊全球:英国男子斯蒂芬,不忍看到癌症晚期的母 亲瓦
莱丽忍受病痛折磨,在母亲的强烈要求下终于将她送到瑞士一家自杀诊所实施了安
乐死。然而这名英国男子甫一回国即被逮捕,英国警方以“犯有协助自杀罪嫌疑”对其
立案侦查。 安乐死的那天,小岛的姐姐们都陪着她,房间里回荡着姐姐们压抑的哭
声。 从“安乐死”出现在世界上开始,就一直存在着持对立意见的两派,支持者和反对
者都走向两个极端,而不存在中间派。反对者说“安乐死”是无辜杀人、是谋杀;支持者
认为“安乐死”是人类调节和控制死亡状态的高尚选择。 我们知道,公民的生命权受法
律保护,任何人不得侵犯他人的生命权。可是,一旦真的面临疾病的缠绕,高昂的医
药费,长期的治疗,病痛的折磨等等,且我国尚未许可“安乐死”的方式。一些人会选
择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比如自杀,或让别人帮助自杀。一些人不忍看到亲人忍受病
痛折磨便选择了帮助,但是这个举动可能会让自己面临“牢狱之灾”...... 平台声明:该文
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但并
不代表安乐死立法没有必要。每个人有生命的权利,当然也应该有结束自己生命的
权利。很多晚期患者,生不如死、度日如年。抑郁症患者尚可自 杀,但是这些晚期患者
的身体太虚弱,虚弱到连结束自己生命的力气都没有,甚至连基本的意识都没有。 赵
某与余某系夫妻关系。2007年赵某被确诊患有先天性慢性疾病,另外伴有脑梗、类风
湿性关节炎等病症。2017年6月,赵某在余某上班的厂里摔折了左腿,赵某接受了手
术,但术后还是没能再站起来,整日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也越来越 严重,饱受疼痛
折磨。 文档大全可免积分在线阅读和下载文档 过度医疗会加速病人的死亡老子说
过:“ 治大国若烹小鲜”。其实:“治癌症也若烹小鲜” 。白话体就是:治癌症就像炒菜一
样。没有炒过菜也见过炒菜,没有见过炒菜也吃过炒菜。用药等治疗和检查就像炒菜
时放盐和放油一样,不放不行,放少了味道不好,放多了就会坏菜!治病也是如此。
有尊严的死,是不少患者的最后愿望,“安乐死”这个话题,在中国也一直被人提及。
现代意义上的安乐死涉及了不同的人或群体,包括安乐死者本人、医务人员、安乐死
者亲属及其他需要医疗救助者。由于各方的社会身份、社会角色、责任和义务的
不同,由于各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导致不同的人或群体具有不同的安
乐死观念,引发了以下五个方面的伦理争议。 大家好,小经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
问题。安乐死在中国的案例,中国安乐死案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
来看看吧! 许多医生认为,对于受到必死无疑的疾病折磨的病人,还是不要用人工
的方法来延长其生命为佳,只要能使病人在死亡前比较舒适和安逸就行。自愿安乐
死的人可在生前立下字据,授权医生,按其意愿在他们临终时不采用人工手段延长其
生命。这种生前的意愿在法律上的效力,在世界各国与各地区并不一致。如美国 1977
年的“死亡权力法案”,要求医生尊重病人的愿望,已在许多州获得立法。 可是,偏偏
有这么一个人,在他一生中,有130多人在他的协助下完成自杀,而且他还是一名医
生。《死亡医生》便是基于这个真实事件改编的一部电视电影,有HBO出品,阿尔· 帕西
诺主演,这也是他第一次出演电视电影。 在关于安乐死立法问题的讨论中,有人认为
如果法律同意医生答应垂危病人安乐死的请求,那会树立一个杀害病人的先例,从
而造成社会危机;于是医生可以不再下功夫研究病人的疾病。如果 诊断错误(如误诊
为晚期癌症)则积极的安乐死造成的后果是无法挽回的。其次,在医生的角色中增加
了杀手的内容,就违背了希波克拉底誓言的不得伤害病人这一基本要求。如果医生
不仅治病,还杀人,这会严重影响医生的传统形象,而这种形象对于病人心理是有积
极的、重要的作用。还有,病人的“同意”往往也存在问题,如果问一个受慢性病折磨
的病人:你愿意继续受折磨还是无痛苦地“睡过去”,病人鉴于他给别人(家属及医务
人员)带来的负担,也可能回答:“杀死我吧。”综上所说,对医生来说,安乐死不应当
成为一种解决病人痛苦的正常办法,在安乐死方面医生不应当起主动提倡作用,而
只能扮演配合和被动的角色。否则就会削弱医生救死扶伤的斗志。 安乐死(英文
euthanasia,由希腊语“好的死亡”直译而来),是一种为停止难以忍受且无法缓和的
痛苦,在当事人要求下,经医生准许或施行的,协助当事人以尽量减小痛苦的方式死
亡的行为或措施。 纪录片播出后,在日本引起了巨大反响,无数人为此落泪,网络
讨论高达数千万。但因为日本不承认安乐死,小岛的遗体无法回国。她的骨灰,最终
洒在了瑞士的一个河道上。 安乐死的再次盛行,是1930年代的德国,极端分子以安
乐死为借口实施政策。现在,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瑞士等不少国家都通过了消极安
乐死的法案,但通过积极安乐死的还是少数国家,比如澳大利亚、比利时和荷兰等国
家都允许积极安乐死,其中允许外国人申请安乐死的国家只有瑞士。过度医疗会加
速病人的死亡老子说过:“治大国若烹小鲜”。其实:“治癌症也若烹小鲜”。白话体就是:
治癌症就像炒菜一样。没有炒过菜也见过炒菜,没有见过炒菜也吃过炒菜。用药等治
疗和检查就像炒菜时放盐和放油一样,不放不行,放少了味道不好,放多了就会坏
菜!治病也是如此。 1995年,第八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有170位人大代表递交了4份有关
安乐死立法的议案。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些学
者将自愿安乐死限于承受难以忍受痛苦、自愿谋求死亡的绝症病人,认为患者拥有
选择安乐死的权利,因此必须尊重他们的安乐死意愿,才能体现对患者的伦理关怀。
但是也有学者出于境遇伦理学的考虑,主张人总是处于一定情境或境遇之中,并从
这种情境或境遇出发做出自己的伦理决策,从而对患者的安乐死意愿的真实性提出
诸种质疑: 尽管安乐死至今还没有在多数国家合法化,但人们对给予病情危重而又
无法治愈的病人以死的权力和自由以摆脱残酷的病痛折磨的做法,愈来愈多地采取
同情的态度,认为这是符合人道主义精神的。虽然西方许多国家都把安乐死看成犯罪
行为,但支持实行安乐死的人数在不断增加。估计有十万人已立下遗嘱,告诉医生:
一旦他们患了不治之症,生命行将结束时,不要再用人工延长生命的措施进行抢救。
如日本的安乐死协会建立于1976年。三年后已拥有两千名会员。 在生活中,我们见过
太多太多因病痛的折磨而生不如死的人了。安乐死对于那些苦不堪言的人来说,可
能是一个非常体面的归宿。 “代医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极大的延长人类寿
命现的同时,也使许多身患绝症的病人的濒死期变得相当漫长 0,此 为了一个无意义
的生命去消耗有意义的生命,过分的要求,是对于上述种类的病人 (脑死或不可逆昏
迷或死亡不可避免的病指“安乐死”尚未立法,那么,在目前的法律环境下,“安乐死”就
意味着是故意杀人罪。 最终,小岛微笑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整个过程只花了4分
钟,她在姐姐们陪伴下走完最后一程。第21卷第1期2009年1月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JournalofChangchunUniversityof V01.21 No.01 Technology(S[.rcialSciencesFAition)
Jan.2009 口哲学研究 ... 但是,“安乐死”没有被确认事出有因。首先,在现有的法律条
件下,“安乐死”可能引致“故意杀人”。患者自杀不会影响别人,但是,如果他本人想结
束生命,医护人员及家属协助满足其请求,在《刑法》中是“帮助自杀”行为,涉嫌故意
杀人罪。其二,“安乐死”如果以法律形式确认下来,可能会被一些人利用,用以非法
剥夺他人的生命。另外,在人类对疾病的认识还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未经法律许可而
结束他人生命,有悖于生存权利的道德准则。 本案中,三名被告人作为被害人赵某的
丈夫、女儿、女婿(在法律上属于对被害人有救助义务的人,他们有能力救助但未尽
救助义务而导致被害人死亡的,应当构成不作为犯罪),是最亲密的家人,对赵某具
有当然的救助义务,他们在明知食用老鼠药必然会致被害人死亡的情况下,仍然购
买老鼠药并递给赵某喝,不阻止,不救治,放任不管,最终导致赵某死亡结果的发生,
其本质上属于非法剥夺了赵某的生命,符合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罪之
要件,故构成故意杀人罪。 因此,立法部门对安乐死一直保持着谨慎的态度,没有
打开合法化的切口,所以,给病人实施安乐死是违法行为。对实施积极的安乐死的
行为,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由于安乐死的问题比较复杂,涉及道德、伦理、法律、医
学等诸多方面,中国尚未为之立法。 [20] 作者:陶杰夫2015年09月21日阅读数:2对于无
法治愈且又不愿继续忍受临终疾病折磨的人来说,或许好死比得上赖活,这与普遍流
行的“坚持到最后”的看法是何等相左。(作者系美国血液肿瘤协会会员、数据说话网
创办人) “死”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字眼,因为不吉利,在很多场合中国人都要避讳它。 人
性中的非自洽性是指人性自身固有的矛盾性和人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偶然性使得人
性并不能满足任何理论上所设想的逻辑完满性。但在理性主义的背景下,出于理性
的选择和行为才被视为是可理解的和可靠的,由此导致了对出于非理性因素的选择
和行为的忽视、曲解和否定。在关于安乐死的第四点争论“真实意愿与情境选择之争”
里集中表现了对处于具体情境中的人的伦理决策能力的怀疑与不信任。我们可以进
一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这一点。 对重度精神病患者、重度残疾人,实施使其在无痛
苦感受中死去的行为。 [5]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
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韩国保健福祉部22号发布消息称,从今年10月23
号至明年1月15号将试行《维持生命医疗决定法》(也称《安乐死法》),临终患者可以自
己决定是否继续接受维持生命的治疗。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胡云腾认为,安乐死立法
和怎么实施是密切联系的,实施安乐死影响到能否制定这个法律。看来,我国无论在
医疗技术、医生的职业道德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具备。 科学技术的进步激化了医学伦
理学基本原则中包含的一对固有矛盾。作为医学伦理学基础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一
方面要求医生解除病人的痛苦,另一方面又要求延长病人的生命。以前只要一个人
无法进食,生命就难以维持,而呼吸、心跳停止,就算死亡;残疾人很难终其天年。由
于一些治疗措施的进步,许多不治之症的结局可以变得相当拖沓。这样一来,病人临
终前的痛苦也延长了,这种痛苦不可能在死亡到来前解除。不少疾病终末期的病人,
由于不能忍受病痛的折磨,哀求医生结束他的生命,当他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
们有时就杀死自己。但由于不谙生理解剖,在结束自己的生命时,他们往往不得不忍
受多余的痛苦。于是,有关安乐死的案例和讨论不断出现。 [2] www.iiiff.com’s server IP
address could not be found.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