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第 45 卷 第 1 期

· 152· 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2022 年 1 月

“吴越争霸 ”故事在日本古代文学中的受容及演进
程国兴

( 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摘 要: 随着 《史记》 《吴越春秋》 等汉籍东传,日本中古文学中出现了大量引述 “吴越


争霸” 的诗句。其以成篇幅故事的形式出现在日本文学中,始自中世初期的 《平治物语》,定型
于南北朝之后的 《太平记》,且在后来的军记物语、说话集、御伽草子、净琉璃、浮世草子中衍
生出了大量文本。近世初期,该故事随着演义小说第二次东传,产生了读本通俗列国志 《吴越
军谈》 及相关绘本。“吴越争霸” 相关典故在近代超出文学范畴成为反映日本社会思潮及国家政
策的时代符号。
关键词: 汉籍吴越争霸; 日本古代文学; 范蠡; 太平记
中图分类号: I313. 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722X ( 2022) 01-0152-08

0. 引言
“吴越争霸” 相关记载较早见于 《春秋左氏传 》 ( 哀公 ) 以及 《国语 》 ( 越语上、 下 ) 。
《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 “吴太伯世家” “伍子胥列传” “货殖列传 ” 中对此有较详细的叙
述。东汉时期的 《吴越春秋》 《越绝书》 兼具较强的文学色彩,成为后世以此故事为题材的
诗词、变文、戏剧及演义小说的创作源泉。
随着 《史记》 《吴越春秋》 等汉籍的东传及流布,“吴越争霸 ” 故事也开始了在日本文
学中的受容及演进历程。日本文学中的 “吴越争霸 ” 叙事主要集中于勾践与夫差时代发生
的争斗及复仇故事,包括 “吴越夫椒之战” “勾践入吴受辱” “西施红颜祸国” “勾践范蠡
伐吴” “伍子胥自杀” “范蠡隐遁三迁” 等内容。
关于该故事在日本文学中的受容及演进 ,中日学界的研究及论述主要集中在 《太平记 》
卷四 “吴越军事”。增田欣 ( 1976) 、谷垣伊太雄 ( 1989) 、釜田喜三郎 ( 1992) 、 徐萍 ( 2012) 、
小秋元段 ( 2013) 等学者从出典、 叙事结构、 功能及历史隐喻等角度对该故事进行了考论 ,
总体认为其主要是基于 《史记》 中的 “越王勾践世家 ” 敷演改编而成, 与 《太平记 》 主线
故事密切相关, 带有很明显的隐喻意义及对后醍醐天皇 “建武新政 ” 的批评指向。 此外,
三田明弘 ( 1996) 、小秋元段 ( 1995) 、杨晓捷 ( 1995) 等学者对 《曾我物语》 《三国传记 》 及
纽约公立图书馆藏绘卷 《吴越物语》 等 《太平记 》 后续文本进行了文本比较、 翻刻考证等
研究,认为这些文本基本是参考 《太平记》 卷四 “吴越军事” 改编而成。
《太平记》 卷四 “吴越军事” 对 “吴越争霸 ” 故事在日本流变过程中的承上启下作用

收稿日期: 2019-03-16; 作者修订: 2021-11-17; 本刊修订: 2021-12-07


基金项目: 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日本古代物语中的中国叙事研究”( 2022-ZZJH-436)
作者信息: 程国 兴 ( 1985 -) ,男,河 南 洛 阳 人,讲 师,博 士,研 究 方 向 为 中 日 比 较 文 学,E-mail:
guoxing850216@ qq. com。
第1期 程国兴 “吴越争霸” 故事在日本古代文学中的受容及演进 · 153·

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前者的作者在创作之时依据的素材基础除 《史记 》 外是否还有其他


内容; 《太平记》 之后的衍生文本是否受到同时期的中国文学影响; “吴越争霸 ” 故事是否
被二次引进; 这些文本各自独特之处生成背后的独特文化语境如何 ,以及基于上述问题对中
日文学、文化交涉史构建所起到的参考意义等问题的讨论尚较少见 。为此,首先需要从宏观
的角度对此故事的受容、演进脉络进行梳理。
1. “吴越争霸” 故事在中古 ( 平安时代) 诗文中的受容
“吴越争霸” 故事最早以 “范蠡泛舟” “伍子胥之庙” “会稽之耻” “姑苏台之露 ” 等典
故或文学意象形式出现在日本平安时代的诗文中 ,其中与范蠡相关的诗句最多。①
( 1) 藂踈露结康成带,叶槭风廻范蠡舟。( 《江吏部集》,1012 年)
( 2) 春舣柳堤送絮风,范蠡泊迷霞乱处。( 《本朝丽藻》 卷下,1010 年前后)
( 3) 兰陵地幽,春云埋范蠡之迹。 松江波冷, 秋风动张翰之心。( 《本朝续文粹》 卷第四,
1140 年以后)
( 4) 陶朱公之投纶,纵鱼乐于千年之色者也。( 《本朝续文粹》 卷第九,1140 年以后)
例 ( 1) 至 ( 4) 中,作者通过 “范蠡舟” “范蠡泊迷” “范蠡之迹” “陶朱公投纶 ” 等
典故抒发了对范蠡功成名就适时归隐情节的赞叹和畅想 。 其典故源自 《史记 · 越王勾践世
家》 结尾处 “范蠡三迁 ” 的故事。《文选》 《蒙求 》 等文献中亦有相关语句。“范蠡隐遁 ”
的典故多见于藤原家公卿大臣的辞表中 。可见,平安时代文人将异朝大国不求名利 ,识时务
的智臣范蠡看作为官楷模, 同时也借 “范蠡泛舟五湖 ” 的典故来寄托所谓的 “喜山乐水、
闲雅无为的情怀” ( 陆晚霞 2015: 88) 。
西施被引频次仅次于范蠡。相关诗句大多述说西施之美貌, 甚至一度成为了 “绝世美
女” 的代名词。其出典主要是先秦诸子作品或 《淮南子 》 中的内容, 未涉及 “吴越争霸 ”
故事相关情节 ( 程国兴 2017: 6) 。
另外,伍子胥疆谏被赐死的典故也经常被引用 :
( 5) 彼伍子江之波,徒揭五叶之声。( 《本朝丽藻》 卷下,1010 年前后)
( 6) 秋风木下,伍子之庙。古今相隔,幽玄惟同。( 《本朝续文粹》 卷第八,1140 年以后)
( 7) 范蠡扁舟而遁越, 李老单车而出关。 子胥赐镂属, 白起戮杜邮。( 《本朝续文粹》 卷
第十一,1140 年以后)
例 ( 5) 中的 “伍子江 ” 乃伍子胥沉尸之江, 与例 ( 6) 中的 “伍子之庙 ” 皆出典自
《史记·伍子胥列传》。平安时代的诗人见景生情, 咏古述怀, 借伍子胥忠谏而死的悲壮故
事来抒发对命运无常的感叹。然而,笔者通过对 《日本古典文学大系》 《群书类丛》 《国史
大系》 等系列文献的检索发现, 同为忠臣的典范, 伍子胥被引频次远不及范蠡, 原因可能
是伍子胥鞭尸、 疆谏而亡的形象太过刚烈, 不如范蠡那 “识时务, 知进退, 泛舟于五湖 ”
的浪漫形象更受平安时代的文人喜爱 。
与以上 3 个人物相比,吴越两国君王夫差与勾践则鲜见于日本的中古诗文中 。
除人物外,平安时代的文学作品中还经常出现与 “会稽”“姑苏台” 等地名相关的语句:
( 8) 未休旅脚,未历旬月, 件介良兼不忘本意之怨, 尚欲遂会稽之心。( 《将门记》,940
年以后)
( 9) 昔勾践用范蠡之谋得雪会稽之耻 。( 《陆奥话记》,1062 年)
· 154·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年

( 10) 强吴灭兮有荆棘,姑苏台之露瀼瀼。 暴秦衰兮无虎狼, 咸阳宫之烟片片。( 《本朝


文粹》,1058—1065 年间)
例 ( 8) 、( 9) 中的 “会稽之心” “会稽之耻 ” 引用或模仿自 《史记 · 越王勾践世家 》
中的 “会稽之事” “会稽之赦” “会稽之厄” “会稽之耻” “会稽之诛 ” 等成语。 例 ( 10)
中,作者将姑苏台与咸阳宫类比,表达对 “强吴” “暴秦” 灰飞烟灭的历史以及世事无常之
感叹,灵感源自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第五》 中伍子胥的苦谏: “宗庙既夷, 社稷不食。 城
郭丘墟,殿生荆棘”。该句也被收录于 1018 年前后成书的 《和汉朗咏集 》 中。 而后世众多
版本的 《和汉朗咏注》 对此句的注解内容则成为了中世 《太平记》 所引 “吴越争霸 ” 故事
的重要素材来源。②
“吴越争霸” 典故及意象在平安时代主要出现在汉诗文中 , 鲜见于 《源氏物语》 《枕草
子》 等宫廷女性文学。“吴越争霸” 故事 “复仇” “隐忍” 的主题及悲壮萧肃的意象显然不
如 《长恨歌》 等作品更受宫廷女性作家的欢迎, 但是这些诗文创作为中世日本版 “吴越争
霸” 故事的形成做好了铺垫。③
2. “吴越争霸” 故事在中世文学中的演变
日本中世,一方面,随着佛教的普及和武家进入政治权力中心 ,文学的创作及受众层也
由平安时代的贵族公卿、宫廷女作家向武士、僧侣及庶民阶层扩展,文学题材较平安时代更
多样化。在此背景下,以 《和汉朗咏注 》 为代表的注译书籍大量出现, 这极大地助推了汉
籍典故向更广阔的日本受众层流传 , 为以 《太平记 》 卷四 “吴越军事 ” 为代表的日本版
“吴越争霸” 故事的生成提供了素材基础。另一方面, 日本平安时代末至室町时代接连发生
保元之乱、平治之乱、承久之乱、南北朝之乱等,时局的动荡促使当时的文人在作品中反思
家国历史,寻求天下太平之道。因此,反映家国兴亡,包含着复仇、忠君等丰富内涵,且在
当时已经被文人熟知的异朝大国史话 “吴越争霸” 故事频繁地被作为论据而引证。
“吴越争霸 ” 以故事形式最早出现在日本镰仓初期的 《平治物语 》 卷下 “赖朝远流 ”
中。寥寥数百字的叙事集中在 “勾践尝尿归国” “勾践归途拜蛙 ” 两个情节。 同一时期的
《源平盛衰记》 对此故事亦有两次引用,但内容与 《平治物语 》 大同小异。 直至 14 世纪后
期成书的 《太平记》,“吴越争霸” 故事才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其卷四 “吴越军事 ” 的篇幅
由之前的数百字扩展至近万言,包括吴越先祖之事、勾践夫差世仇、范蠡勾践伐吴争论、勾
践会稽山战败、大夫种机智求和、 勾践入吴、 范蠡的鱼书、 勾践尝石淋归国、 勾践归途拜
蛙、勾践西施破镜重圆、 西施入吴、 夫差宠爱西施、 伍子胥疆谏、 勾践再次伐吴雪会稽之
耻、范蠡归隐。
增田欣 ( 1976: 262) 认为,《太平记 》 的作者在参考 《史记 》 的基础上加入了新创作。
该作品的大量故事情节异于 《史记》 《吴越春秋》 等汉籍。以西施情节为例, 其内容得到了
极大的丰富,成为了左右吴越两国兴亡的决定性因素 。作者在叙述西施的故事情节时套用了
《长恨歌》 的叙事结构,并直接引用了其中的原句。在 《太平记》 中,西施本是越王勾践的
王后,后被勾践作为解会稽之围的条件送往吴国后宫。 而在原典 《吴越春秋 》 中, 西施被
当作 “诸暨苎萝山卖薪女” 送往吴国,这是大夫种的 “灭吴九术 ” 谋略之一。 这一情节变
异源自平安时代末至镰仓时 代 出 现 的 《和 汉 朗 咏 注 》 中 对 西 施 故 事 注 解 的 敷 演 ( 程 国 兴

2017: 9) 。类似的情节变异还见于 “勾践尝石淋” “勾践归途拜蛙” 等 。
第1期 程国兴 “吴越争霸” 故事在日本古代文学中的受容及演进 · 155·

除了 《和汉朗咏注》 的影响之外,《太平记 》 的创作指向对 “吴越争霸 ” 故事在日本


的变异也有重要影响。元弘元年 ( 1331 年) ,以后醍醐天皇为首的公家势力发动的讨幕行动
( 史称 “元弘之乱”) 失败,天皇被流放隐歧岛, 后又在护良亲王、 楠木正成的辅佐之下东
山再起,与足利尊氏一起推翻了镰仓幕府, 开启了短暂的 “建武新政”。《太平记 》 卷四
“吴越军事” 被插在后醍醐天皇流放一节中。备后国儿岛三郎高德试图营救后醍醐天皇 , 但
行动失败,只能在附近的樱花树上题诗 “天莫空勾践, 時非無范蠡 ” 以自勉。 显然, 在该
诗中儿岛三郎高德将自己比作范蠡, 将后醍醐天皇比作了勾践。 该故事被 《太平记 》 的作
者用来暗示后醍醐天皇日后必能东山再起 ( 小秋元段 2013: 122) 。正是由于这种隐喻指向, 作
者极力地夸大了范蠡的作用, 同时极力地美化勾践的形象, 省去 “良弓藏 …… 走狗烹 ” 赐
死大夫种的情节,进而将勾践塑造成可供 “本朝 ” 参考的异朝大国明君典范。 正如 《太平
记》 卷首序言道:
蒙窃采古今之变化,察安危之来由。覆而无外天之德也,明君体之保国家。载而无
弃地之道也,良臣则之守社稷。若夫其德欠则虽有位不持,所谓夏桀走南巢,殷纣败牧
野。其道违则虽有威不久,曾听赵高刑咸阳,禄山亡凤翔。是以前圣慎而得垂法于将来
也,后昆顾而不取诫于既往乎。( 《太平记》 序)
《太平记》 的作者通过 “吴越争霸” 的故事阐释了何为 “明君 ” 何为 “良臣 ”, 以为当
世君臣提供可供 “垂法于将来” 及 “取诫于既往” 的参考范本。
“吴越争霸” 故事经过平安时代汉诗文的铺垫, 随着汉籍注解书籍即黑田彰 ( 1984: 71)
提出的 “中世史记 ”⑤ 的普及, 在 《平治物语》 《源平盛衰记 》 中简单地故事化之后, 在
《太平记》 中形成了具有较完整故事情节及独特思想内涵的文本。《太平记 》 之后的军记物
语 《曾我物语》 卷五 “吴越之战”、说话集 《三国传记 》 卷六 “吴越战事 ” 都照搬了 《太
平记》 的内容。这些文本进而为近世出现大量独立叙事作品做好了素材准备 。
3. “吴越争霸” 故事在近世文学中的演进
进入近世,日本文学出现了大量以 “吴越争霸 ” 故事为题材的独立作品, 其样式涵盖
御伽草子、浮世草子、读本、绘本、人形净琉璃剧本、谣曲作品等。该故事日本化的特点进
一步增加,受众层进一步向庶民阶层扩展,“吴越争霸” 故事的受容与演变达到顶峰。
3. 1 御伽草子绘卷 ( 本) 《吴越物语》
与平安时代宫廷物语及中世军记物语相比 ,御伽草子通俗易懂,题材多样,是庶民物语
的代表。与 “吴越争霸” 相关的文本有 3 种: 日本光庆图书馆藏奈良绘本 《吴越 》、 日本国
学院大学附属图书馆藏绘卷 《吴越物语》、美国纽约公立图书馆藏绘卷 《吴越物语 》。 其中
前两者内容相同,都是由 《太平记》 卷四 “吴越军事 ” 改编而来, 二者在语言表述上呈现
出近世初期的特点。较于原典 《太平记》,前两者除了语言通俗易懂, 还有对中国演义小说
的借鉴之处。例如,二者中都增加了一处长达 1500 余字的 “范蠡侦察扰乱吴国 ” 情节, 其
内容包括: 吴国一家道中落武士卖刀; 范蠡雇佣该武士离间吴国君臣。
作者通过对该情节的描写使吴国灭亡的原因多元化 。 这种计谋叙事鲜见于 《平家物语 》
《太平记》 等军记物语。在构思上,“吴国一家道中落武士卖刀” 借鉴了 《水浒传》 第 12 回
“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 “范蠡雇佣该武士离间吴国君臣 ” 中的 “藏匿反书 ”
“苦肉计” “离间计” 参考了 《三国演义 》 第 20 回 “曹阿瞒许田打围, 董国舅内阁受诏 ”、
· 156·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年

第 45 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 ” 及第 46 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


受刑”。可见,中国明清演义小说在日本读本小说盛行之前的御伽草子阶段已经产生了广泛
影响。
纽约公立图书馆藏绘卷 《吴越物语》 成书于日本 “宽文” ( 1661—1673) 时期,根据杨
晓捷 ( 1995: 57) 的翻刻与考证,该绘卷的内容分两部分, 前半部分叙述 “天地开辟 ” 及吴
越两国先史,后半部分则主要参考 《太平记 》 改编而成。 该文本的独特之处在于文末增加
了范蠡神仙下凡的传说。作者引 《列仙传 》 叙述范蠡本是仙人, 于周武王之时下凡, 师从
太公望,在 650 年后下凡辅佐勾践灭吴的传说。
综合来看,御伽草子 《吴越物语 》 具有以下 3 个特点: 1) 3 个文本皆承袭了 《太平
记》 卷四 “吴越军事 ” 的内容。2) 3 个文本基于 《史记》 《吴越春秋》 《列仙传 》 以及明
清小说等,对故事背景及相关情节进行了补充改编。3) 《太平记 》 的忠君思想被淡化, 故
事情节更曲折复杂,近世庶民文学的特征更明显。
3. 2 吴越 “军谈”
“军谈” 是日本近世文学中以战争故事为题材的作品类型 。 在 “军谈 ” 中, 既有冠以
“通俗” 二字的前期读本小说, 如 《通俗列国志十二朝军谈 》; 又有人形净琉璃剧本作品,
如竹田出雲一世的 《诸葛孔明鼎军谈》; 亦有带插图的浮世草子、 黄表纸等作品, 如马琴的
《画本吴王军谈》 等。其中与 “吴越争霸 ” 相关的作品有两部: 1) 读本通俗列国志 《吴越
军谈》; 2) 人形净琉璃剧本 《吴越军谈 》。 二者书名相似, 但内容差别巨大。 通俗列国志
《吴越军谈》 成书于日本元禄十六年 ( 1703 年 ) ⑥ , 全书分两部分, 前半部以 “吴越争霸 ”
故事为主线,兼叙春秋列国之事; 后半部以楚汉历史为主线,兼叙战国七雄之史。如嘉永六
年 ( 1854 年) 重版时鸠峰逸人所撰序言:
吴越之相互报仇,其事已奇。而有鸱夷子、陶朱公诸英豪周旋于其间。事事脍炙人
口。稗史家怪奇其事,以敷演之,使观者如亲闻子胥之忠愤,目睹范蠡之奇策。虽愚夫
痴儿为之扼腕而大息,喜呼而惊起。比之于正史,其感发人更甚矣。顷者池田篱主人者
补正之,杂以图绘使观者玩其景象……( 通俗列国志 《吴越军谈》,1704 年)
作者将笔墨集中于 “伍子胥” “范蠡” 等历史英豪的事迹,为读者展现了波澜壮阔的中
国历史。总体来看,通俗列国志 《吴越军谈》 基本是对明代余邵鱼 《春秋列国志传 》 有选
择性的翻译,与 《太平记》 《曾我物语 》 等作品当中的日本化 “吴越争霸 ” 故事无关。 当
然,作者对原典 《春秋列国志传》 也有加工: 1) 删减了 《春秋列国志传 》 中的咏史诗句;
2) 丰富了对战斗场面的描写; 3) 依据 《史记》 《吴越春秋》 等汉籍对 “范蠡三迁” 等情节
进行了补注。
从第三个小标内容可见,无论文学类型如何改变, 日本文人对范蠡的偏爱却始终如一。
通俗列国志 《吴越军谈》 具有明显的早期读本特点 ( 德田武 1984: 57) , 尚算不上翻案作品。
该书还衍生出了长达 30 卷,语言更加和化,且附有大量插图的绘本 《吴越军谈 》⑦ , 该绘本
多次再版,足见此故事在日本近世人气之高 。
与通俗列国志 《吴越军谈》 不同,享保六年 ( 1721 年) 在大阪丰竹座上演的纪海音的
人形净琉璃作品更具翻案特点。相比汉籍原典及直接参考对象 《太平记 》, 该文本在故事情
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上皆发生了巨大变化。 作者仅保留了 “吴越争霸 ” 的叙事框架,
第1期 程国兴 “吴越争霸” 故事在日本古代文学中的受容及演进 · 157·

弱化了勾践、夫差、范蠡、伍子胥、太宰嚭等传统人物,增加了 “东施” “哥朗君 ” 等女性


角色,使主题思想脱离了 《太平记》 的 “复仇” “忠君”,代之以 “贞节” “忠孝” “家名 ”
等新时代伦理元素。“吴越争霸” 故事演变为一出围绕女性角色而展开的义理与人情纠葛的
悲剧。可以想象,在近世人形净琉璃舞台上,观众能从视觉、听觉、想象等多角度、多维度
地来体验 “吴越争霸” 故事。至此,“吴越争霸” 故事跳出书斋,在近世町人市井文化生活
中变得更加鲜活,也被更多人所熟知。
3. 3 浮世草子中的翻案
在与人形净琉璃 《吴越军谈》 同一时代成书的浮世草子 《新可笑记》 “炭焼きも火宅 の
合点” 中,井原西鹤将 “吴越争霸” 故事的终章 “范蠡三迁 ” 的一节完全翻案成了日本故
事。故事舞台被搬到了日本播州饰磨 ( 现日本兵库县姬路市饰磨区 ) 的繁华市井。 范蠡被
翻案成了摄津国有马郡 ( 现神户 ) 的烧炭翁。 主人公家境殷实, 有两子一女, 二儿子因在
闹市斩杀一名商人而入狱。父亲本要派最小的女儿前去说情, 但是其长子却自告奋勇前往。
结局与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 相同, 长子惜财反悔, 惹怒地方官, 导致被杀, 烧炭翁厌
倦俗世,遁世于尼崎之滨。井原西鹤用此故事告诫人们 “切莫贪财,被欲望所迷惑”。
井原西鹤翻案创作时直接参考的是假名草子 《是乐物语 》 ( 1655—1658) ( 富士昭雄、广
嶋进 2000: 511) 。范蠡的故事以解释 “富贵家之子不惜金 ” 的人生哲理的形式被插入此书中
卷,该文本从内容到语言几乎是对 《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 末尾章节的翻译, 情节及主题
思想基本没有变化。井原西鹤在此基础上融入了 “劝诫” “无常” 等主题思想,最终在 《新
可笑记》 中完成了范蠡故事的翻案。
综上所述,“吴越争霸” 故事在近世的演进受到了两个维度的影响: 1) 以明清演义小
说为代表的新的中国文学因素的影响 。2) “劝善惩恶” “人情” “义理” 等理念代表的近世
庶民文学语境的影响。
4. 结语
通过以上历时梳理可见,“吴越争霸” 故事在日本的受容及演进呈现以下脉络 :
1) 《史记》 《吴越春秋 》→ 媒介 《和汉朗咏注 》 等 →《太平记 》→《曾我物语》 《三国传
记》、御伽草子 《吴越物语》、人形净琉璃 《吴越军谈》;
2) 《史记》 《吴越春秋》→演义小说 《春秋列国志传》→读本通俗列国志 《吴越军谈 》→
《绘本吴越军谈》;
3) 《史记》→假名草子 《是乐物语》→浮世草子 《新可笑记》。
在第一个小标中,《太平记》 卷四 “吴越军事”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日本化 “吴
越争霸” 故事演变史中的核心文本, 此演变过程兼具翻译及翻案两种性格, 越靠后期的文
本独有情节越多,翻案特色愈加明显。第二个小标的内容中,翻译的特点大于翻案。第三个
小标中则完整地展现了中国文学素材从翻译至翻案的演变过程 。从文本分布的年代来看,除
了 《太平记》 《三国传记》 《曾我物语》 之外, 大部分文本皆出现在近世。 日本的出版业在
近世有较大发展,不但这一时期的浮世草子、读本等都面向庶民大众出版,而且之前的 《太平
记》《曾我物语》 等也纷纷出现了活字本,“吴越争霸” 故事在近世的受众层亦随之有了极大
的扩展。这一时期,“吴越争霸” 故事的流布及影响达到了顶峰。
进入近代后,该故事更是超越了文学的范畴,从政治的角度再次被阐释,成为反映当时
· 158·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年

日本社会思潮及国家政策的一个文化符号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失算
的日本各阶层将此视为耻辱, 高举 “卧薪尝胆 ” 的旗帜, 积蓄国力以求他日雪耻。 见于汉
籍及通俗列国志 《吴越军谈》 中的 “卧薪尝胆 ” 一词频繁地出现在当时的报刊与文学作品
中,成为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口号 ⑧ 。 后来的珍珠港事件前夕, 日本主战派一意孤行之下,
外相东乡茂德等主张的对美 “战争回避,卧薪尝胆 ”⑨ 遭到日本统帅部否决, 加速了日本帝
国主义的覆灭。
另外,《太平记》 所载 “吴越争霸” 故事也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产生了新的作用。《太平
记》 整体上是奉后醍醐天皇的南朝为正朔, 贯穿作品的 “尊王攘夷” “大义名分” “忠君 ”
等思想十分契合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政治语境 。因此,《太平记 》 被重新诠释, 对日本 “皇
国史观” 的构建起了一定作用。 儿岛高德与楠木正成、 新田义贞等人一样被提升到了忠臣
典范的高度,其樱树题诗 “天莫空勾践, 时非无范蠡 ” 在大正初期被日本文部省编入了
《寻常小学校唱歌》。“吴越争霸 ” 故事以国定教材的形式渗透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中。⑩
“主忧臣劳,主辱臣死” 的忠臣范蠡及日本人眼中的一代明君勾践成为了当时日本家喻户晓
的历史人物。
当然,在当今日本的语言生活中,“吴越争霸” 故事所包含的 “复仇” 意味以及后来被
人刻意赋予的政治色彩已经淡化。 与此同时, 源自 “吴越争霸 ” 故事、 寓意人们为了共渡
难关或实现某个共同目标携手前进的 “吴越同舟 ” 一词频繁地出现在日本的报纸杂志上。
这个古老的中国故事在国际化跨文化交流的文化语境下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

注释:
① 本文所引日文原句除特别标记外,皆出自日本古典文学大系 ( 岩波书店,1958—1966) 所收 《太平
记》; 新编日本古典文学全集 ( 小学馆,1994—2002) 所收 《将门记 陆奥话记 平治物语 保元物语》; 塙
保己一编 《群书类丛》 ( 1959—1960) 第 8 辑所收 《本朝丽藻》,第 9 辑所收 《江吏部集》; 黑板胜美等
编 《新订增补国史大系》 ( 吉川弘文馆,1965) 所收 《本朝文粹》 《本朝续文粹》。本文所引中日典籍汉
文皆使用简体字。
② 参见伊藤正义 《和汉朗咏集古注释集成》 ( 大学堂书店,1997) 中所收录的中古末期至中世的诸多版本
《和汉朗咏注》 对此诗句的注释。
③ 中世的 《沙石集》 《闲吟集》 《十训抄》 等,近世的 《近松门左卫门集》 《风来山人集》 《雨月物语》 等
众多作品中亦有大量与 “范蠡” “西施” “伍子胥” “会稽” 等相关的诗文。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一
一列举分析,在本文后两节中主要考察成篇幅的 “吴越争霸” 故事。
④ 据 《吴越春秋》 “勾践入臣外传第七” “勾践伐吴外传第十” 记载,勾践尝夫差之粪而预知其病情,这
在 《太平记》 中变为了尝石淋,而拜蛙情节在 《吴越春秋》 中出现在后期的伐吴途中,而非 《太平记》
中的获释归国途中。
⑤ 黑田彰等提出的概念,即日本中世出现的众多对汉诗文及中国故事的注解书籍,包括众多版本的 《和汉
朗咏注》 《蒙求注》 《胡曾诗抄》 《唐镜》 等。
⑥ 本文所依据文本为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博文馆 1902 年刊 《通俗吴越军谈》 影印本。
⑦ 见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东京文岳堂 1885 年刊,《绘本吴越军谈》 影印本。
⑧ 有岛武郎的 《一个女人》 后篇中提到: “当时的日俄关系与日美关系阴云密布,国人面临一种巨大的压
第1期 程国兴 “吴越争霸” 故事在日本古代文学中的受容及演进 · 159·

迫感,于是卧薪尝胆一词成为了言论界的热词。” ( 笔者译)
⑨ 参见日本外务省编 《日本外交年表并主要文书》 中的记录。1941 年 11 月 1 日,“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
针对日本内阁提出的 “( 1) 战争回避、卧薪尝胆; ( 2) 直接开战; ( 3) 决定开战,同时进行外交斡旋”
进行讨论,否决了 ( 1) 、( 2) ,将对美战争时间定为当年 12 月初。
⑩ 参见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松山堂刊 1913 年 《寻常小学缀方自习书》 第 6 学年第 1 学期第 10 页。

参考文献:
[1] 程国兴. 日本古代文学中的西施故事研究 [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7,( 6) : 5-12.
[2] 陆晚霞. 早期日本汉诗文中的隐逸憧憬———以 《怀风藻》 及敕撰三集为例 [J].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5,( 4) : 88-94.
[3] 徐萍. 『太平記』 の 「会稽の戦」 論: 漢籍との比較を通して [J]. 東京大学国文学論集,2012,( 3) :
81-96.
[4] 杨晓捷. ニューヨーク公立図書館スペンサーコレクシ ョン蔵 「呉越物語」 絵巻―解説と翻刻―[J].
国文学研究資料館特定研究年報,1995,95: 56-86.
[5] 徳田武. 中国講史小説と通俗軍談———下———読本前史——— [J]. 文学,1984,( 2) : 51-66.
[6] 冨士昭雄,広嶋進. 井原西鶴集 [M]. 東京: 小学館,2000.
[7] 釜田喜三郎. 太平記研究: 民族文芸の論 [M]. 東京: 新典社,1992.
[8] 谷垣伊太雄. 太平記の説話文学的研究 [M]. 東京: 和泉書院,1989.
[9] 黒田彰. 蘇武覚書———中世史記の世界から [J]. 文学,1984,( 11) : 70-83.
[10] 三田明弘. 『太平記』 の巻四 「呉越闘事」 と中国における呉越説話 [J]. 学術研究 ( 国語国文学
編) ,1996,44: 23-35.
[11] 小秋元段. 『太平記』 と 『三国伝記』 との間に介在する一、二の問題 [J]. 實踐國文學,1995,47:
120-134.
[12] 小秋元段. 『太平記』 における歷史叙述と中国故事 [J]. 日本学研究,2013,( 00) : 114-123.
[13] 增田欣. 『太平記』 の比較文学的研究 [M]. 東京: 角川書店,1976.
( 责任编辑 刘 心)

( 上接第 36 页)
[19] Ramchand,G. C. Verb Meaning and the Lexicon: A First-Phase Syntax [M]. Car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20] Solà,J. Morphology and word order in Germanic languages [C] / / W. Abraham,et al. Minimal Ideas:
Syntactic Studies in the Minimalist Framework.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96: 217-251.
[21] Travis,L. Inner Aspect: The Articulation of VP [M]. Dordrecht: Springer,2010.
[22] Tsai,W. -T. D. Tense anchoring in Chinese [J]. Lingua,2008,118 ( 5) : 675-686.
[23] Vendler,Z. Linguistics in Philosophy [M].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7.
[24] Yang,S. Y. The parameter of temporal endpoint and the basic function of le [J]. 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2011,20 ( 4) : 383-415.
( 责任编辑 田园丰)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