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2022 年 9 月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Sep.

2022
第 40 卷 第 5 期 J
our
nalo
fHe
feiNo
rma
lUn
ive
rsi
ty Vol.
40No.5

马华文学的现代性突围
——— 黄锦树小说论

夏楚群1,2,张登林1,2

1.合肥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合肥师范学院 中国合肥师范学院·马来西亚城市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601)
2.

[摘 要] 马华文学一直以其不可或缺的“中国性”引发学界关注。以 黄 锦 树 为 代 表 的 新 生 代 作 家,面 对 马 华 文 学 的 现 实
困境,怀着殷切的使命感,试图实现现代主义文学的新突破。作为“迟到”的学 院 派 作 家,在 “关 于 写 作 的 写 作”实 践 中,黄 锦 树
出色地运用了戏仿、互文等现代性叙事技巧,小说 内 外 饱 含 着 深 沉 的 历 史 忧 思。 既 直 面 世 界 文 学,又 始 终 保 持 与 中 国 文 学 传
统的内在联系,作家以卓异的创作实绩,勾连起马华文学与中国文学以及世界文学,并在此过程中确立了自己的文学地位。
[关键词] 马华文学;黄锦树;现代性;历史忧思
[中图分类号]I
207.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73(
2022)
05-0054-06

马来西亚,简称大马,地处东南亚。追溯大马华 世纪以来的表现也 不 容 小 觑:小 说 家 欧 大 旭 曾 与 石


族历史,“至少有 六 百 年 了 吧,唐 山 子 民,漂 洋 过 海, 黑一雄共同竞逐布克奖;莫言之后,张贵兴获颁红楼
在那赤道以南 的 地 方,重 寻 安 身 立 命 之 地。 满 速 沙 梦奖(又名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首奖;黎紫书、黄锦
的王朝叱咤一时、郑 和 的 舰 队 乘 风 破 浪,葡 萄 牙、荷 树均受到了“文学 奥 斯 卡”花 踪 文 学 奖 的 青 睐,荣 膺
兰人、英国人、日本人的来来去去。从马六甲王朝到 过此奖的 还 有 聂 华 苓、阎 连 科 等 海 内 外 知 名 作 家。
马来西亚共和国,多少兴亡事在此发生,多少传奇由 面对马华 文 学 强 劲 的 发 展 势 头,王 安 忆 甚 至 认 为,

1]
此展开,华 人 不 曾 缺 席” 320
。 移 民 大 马 的 华 人,见 “汉语的方向,可能是马来西亚的青年所引领的。我
证了马来西亚的历 史 沧 桑,也 谱 写 了 华 语 文 学 的 精 觉得,他们摆脱了 语 言 的 使 用 性,摆 脱 了 工 具 性,完
彩篇章。按照当前 的 学 术 分 类,马 来 西 亚 华 文 文 学 全是 一 种 美 学。 汉 语 在 马 华 作 家 手 下,变 得 灿
(以下简称“马华文学”)属于“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 烂”[3]。当然,为马 华 作 家 不 俗 成 就 侧 目 的 同 时,也
中的“海外华文 文 学”。 在 台 港 文 学 之 外,马 华 文 学 必须承认,对于马 华 文 学 乃 至 马 华 历 史 的 了 解 和 研
向人们展示了另外一种“中国性”。“在我看来,这种 究,都还远远不够。尤其在华语文学的整体格局下,
不可或缺的中国性不仅开拓了以中国大陆为中心的 马华文学是如何走 过 艰 难 的 转 型 期,进 行 现 代 性 突
中华文化的边界及可能性,而且作为华侨、华人与多 围的?它如何能在 融 入 世 界 文 学 的 同 时,又 能 保 持
元文化中心勾连的‘接触地带’极可能也是中国性新 与中国现代文学 传 统 的 紧 密 关 系? 本 文 拟 以 “迟 到
的拓展。放开眼界思考,无论是从经济、政治的多重 的青年”黄锦树为中心,进行相应探讨。
沟通视角,还是从文化自信的拓展与延续视角,还是 一、马华文学的困境之壁
从呼应‘一带一路’的 国 家 倡 议 出 发,当 然 更 不 必 说 无 论 对 于 中 国 大 陆 普 通 读 者,还 是 学 院 派 研 究
是‘华语比较文学’的 可 行 性 操 作,马 华 文 学 自 有 其 者,黄锦树的名字可能都还稍嫌陌生。对此,这位生
繁复多变的独特功能,也注定会被认真关注。”[2] 于 1967 年的“资深青年”有着清醒的现实研判:他的
即便 对 如 此 宏 大 的 议 题 搁 置 不 论,马 华 文 学 新 读者———不管是马 来 西 亚 本 土,还 是 旅 居 的 台 湾 地

[收稿日期]2022-05-18
[作者简介] 夏楚群( 1980—),女,安 徽 淮 南 人,文 学 博 士,合 肥 师 范 学 院 文 学 院 讲 师,研 究 方 向: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海 外 华 文 文 学;张 登 林

1968—),男,安徽庐江人,文学博士,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54
区———不过数以 百 计。 然 而,
2018 年,经 由 后 浪 出 成了一支寄生于台 湾 文 学 内 部 的 马 华 文 学,自 李 永
版公司“登陆成功”的《雨》甫 一 问 世,便 俘 获 万 千 读 平、潘 雨 桐、商 晚 筠、张 贵 兴、钟 怡 雯、陈 大 为 等。 我
者。作品销 量 旋 即 超 过 其 在 台 出 版 的 所 有 小 说 总 自己也是这系统的一分子”[4]256-257 。
和。同年,《雨》获得“北京大学王默人 - 周安仪世界 这 批 旅 台 大 马 作 家 不 乏 著 作 等 身 的 学 院 派:小
华文文学奖”。次年,黄锦树的小说《迟到的青年》位 说家李永平先后执教台湾中山大学、东华大学,是马
列《收获》短篇 榜 第 二 名。 紧 接 着,上 海 文 艺 出 版 社 华文学史迄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家之一;散文家、诗
再版小说集《乌 暗 暝》。 种 种 迹 象 表 明,“迟 到”的 作 人林幸谦台港两地求学,现执教于香港浸会大学,除
品终究走向了“迟到”的 读 者,“迟 到”的 马 华 文 学 离 了诗文创作 之 外,他 又 是 研 究 张 爱 玲、白 先 勇 的 专
我们越来越近了。 家;任教于台北大学的陈大为,也不单能以诗歌描绘
阅读黄锦树,需 要 一 定 的 门 槛。 这 位 学 院 派 作 “尽是魅影的城国”。正是这批优秀的新生代影响着
家有着耀眼的履历,青 年 时 代 从 柔 佛 州 辗 转 台 湾 求 马华文学的未来。 所 以,遥 想 黄 锦 树 当 年 以 南 洋 摩
学,学成后任教台 湾 高 校,兼 事 文 学 研 究、评 论 与 创 罗的战斗姿态对文 坛 大 加 笞 挞 的 时 候,其 实 并 不 是
作。其学术研究涉 及 章 太 炎 语 言 文 字 之 学、马 华 文 孤军奋战。在《马华 经 典 缺 席》《马 华 现 实 主 义 的 实
学与 中 国 性 等。 黄 锦 树 的 文 学 创 作 始 于 1980 年 代 践困境》《烧芭余话》等檄文中,黄锦树尖锐地批评马
后期,彼时大陆 先 锋 小 说 锋 芒 正 劲。 而 较 之 大 多 数 华文坛缺乏经典作 家 作 品,否 定 过 往 的 现 实 主 义 文
先锋作家,黄锦树的 文 学 及 文 学 史 储 备 无 疑 更 加 充 学史观,进而全 盘 否 定 本 土 作 家 的 写 实 小 说。 响 应
裕。余华曾戏言 自 己 的 文 学 导 师 能 组 成 一 支 军 队, 者之中,张贵兴称黄锦树是“兼具放火的终结者和播
黄锦树的军队 阵 仗 只 怕 更 大。 早 年 多 戏 仿 之 作,卡 种的创造者”,张锦忠盛赞其作品具有强烈的文学史
夫卡的钟摆、川端 康 成 的 姿 态、科 塔 萨 尔 的 梦 境、马 意识,陈大 为 在 当 代 诗 歌 编 选 中 自 动 过 滤 现 实 派。
尔克斯的预 言、博 尔 赫 斯 的 迷 宫、卡 尔 维 诺 的 面 孔 然数次论 战,让 黄 锦 树 几 乎 与 马 华 文 坛 彻 底 决 裂。
……共同幻化出热带雨林与湿漉漉的小镇。相比五 “黄锦树的锋芒横 越 了 整 个 马 华 文 学 界,刺 伤 了、也
柳先生 与 蒲 留 仙,鲁 迅、郁 达 夫、沈 从 文、郑 愁 予、张 刺盲了许多带有 有 色 眼 镜 的 人。 他 文 笔 之 犀 利、用
大春等 都 是 就 近 的 资 源。 《落 雨 的 小 镇》《大 卷 宗 》 词之尖刻、才情之 横 溢、行 为 之 无 理,震 撼 了 一 直 在
《新柳》《死在南方》,黄锦树以一篇篇“不像小说的小 沾沾自喜、互相 吹 捧 的 马 华 文 学 人。”[5]“烧 芭”绝 非
说”引发文坛关 注。 那 炫 技 式 的 写 作 固 然 与 作 家 海 意气用事,多年的学院生活浸淫,让黄锦树比谁都清
量的阅读有关,而在更深的层次上,则出于对当代马 楚,马华文学的困境之壁有多坚固。一方面,它在华
华文学与马华文学史的不满。 语文学家族 中 位 置 尴 尬,每 每 忝 居 末 位,甚 至 附 录
整体上看,
20 世纪马华文 学 的 步 履 与 中 国 现 代 (黄称之为“没有位置的位置”)上;另一方面,不少马
文学基本同步。作 为 马 华 文 学 的 本 土 发 端,光 绪 举 华作家的写作水准 的 确 不 够,仅 仅 徘 徊 在 文 学 的 门
人邱菽园百年前星洲办报,宣扬维新思想,以改良主 槛边。“我们的处 境 远 比 ‘非 常 困 难’还 困 难。”[4]266
义文字呼应康梁。从中国的流寓文学到马华现代文 面壁十年图破壁,在重写马华文学史之前,必须重写
学,“身处中文文学‘世 界 体 系’的 边 缘,自 二 〇 年 代 马华文学。对马华 文 学 的 殷 切 使 命 感,让 黄 锦 树 像
诞生之始,马华文学即深受中国现代文学影响;三〇 《新柳》中的主人公一样,毅然接过蒲留仙的笔管,试
年代左翼文学(及论 述)的 支 配,甚 至 一 直 延 续 到 七 图以他“独特的笔迹”,填充马华现代文学的空白。

4]
〇年代” 256
。如黄锦树所论,现实 主义创 作 在 马华 在论及马来西亚诗人、小说家陈瑞献的创作时,
文学史上始终占据着主流。正确主题、典型人物、道 张锦忠提出了“延迟 的 现 代 性”(
bel
ated mode
rni
ty)
德高度,是以方北方 为 代 表 的 本 土 “老 现”们 的 写 作 这一说法。他指出,作为文学思潮的现代主义,
1960
追求。再往后走,
1980 年代“文学 爆 炸”中 崛 起 的 大 年代是被欧美知识分子质疑的对象,在大马,却是文
陆新时期作家的创 作,也 影 响 到 了 马 华 新 生 代 的 小 艺现代化的开端。 的 确,在 黄 锦 树 进 行 现 代 性 突 围
说美学。可见,
20 世纪马华文学 几 乎 是 在 中 国 现 代 之前,马华文学 已 经 历 过 两 次 现 代 主 义 的 运 动。 一
文学的垂 直 影 响 下 发 展 起 来 的。 其 间 一 个 变 奏 在 次即陈瑞献六七十 年 代 的 诗 歌 创 作 革 新,他 以 开 阔
于,后起的大马新 生 代 作 家,在 大 陆 文 学 之 外,又 受 的气度和充满张力 的 语 言,从 内 容 与 形 式 两 方 面 突
到了港台文学的影 响,“甚 至 经 由 留 学 台 湾,逐 渐 形 破现实主义文学的 藩 篱,因 此 被 视 为 马 华 现 代 主 义
55
的首倡者。到了七 十 年 代,以 诗 人 温 任 平 为 代 表 的 境之下,作家们共 享 着 卡 夫 卡 以 至 博 尔 博 斯 以 来 的
中期现代派,不满初期现代主义的西化倾向,转而接 文学遗产。但于黄 锦 树 而 言,后 设 不 过 是 十 八 般 兵
通中国传统文化血脉,以古典意象点缀马华诗歌,虽 器之一。《乌暗暝》中 的 文 本 “或 后 设,或 挪 用,或 嘲
然从西化走向 回 归,内 容 上 却 脱 离 了 本 土 现 实。 显 讽,或 拼 贴,或 故 事 新 编,极 尽 叙 事 玩 弄 之 能
然,这两种现代主义都不是黄锦树所心仪的,他认为 事”[7]449 。“坏孩子”确 曾 让 墨 守 成 规 的 本 土 “老 现”
新生代作家应当 重 寻 出 路。“黄 锦 树 走 的 是 另 外 一 头痛不已。文学革 命,首 先 反 映 在 语 言 以 及 叙 事 手
条文学之路即用现代主义美学来呈现大马华人生存 法的革新上。如何让马华文学经由台湾文学面向世
的具体性。”[6]相关 研 究 认 为,以 黄 锦 树 为 代 表 的 新 界文学,而又不致割裂中国现代文学传统,黄锦树为
生 代 作 家,引 领 马 华 文 学 走 向 了 第 三 期 现 代 主 此煞费苦心。“他 一 方 面 以 戏 仿、拼 贴、后 设 等 幻 化
义———“本土化现代主义”。 衍生方式 彰 显 自 己 与 前 辈 作 家 在 艺 术 追 求 上 的 距
上述划分只是粗线条勾勒了马华现代主义文学 离,另一方面又以 其 忧 患 意 识、人 文 深 度、诙 谐 反 讽
思潮的运动轨迹,所 谓 “本 土 化 现 代 主 义”实 际 上 难 的精神气质强化了自己作为‘五四’传人的资格。”[8]
以全然笼住黄锦树的小说创作走向。娴熟中西文论 先来看叙事艺术层面的努力。学界对黄锦树后
的 作 家,焉 能 不 知 现 代 性 的 多 副 面 孔? 先 锋、颓 废、 设小说已多有论述,在此不赘,本研究重点关注戏仿
媚俗,都是外壳。不管是卡夫卡的现代主义,还是博 及与之伴生的互文技巧。作为现代性叙事手段的戏
尔赫斯的后现代主 义,只 要 能 让 马 华 文 学 摆 脱 平 庸 仿,绝不单是在东施效颦中插科打诨,而是为了批评
的现实主义围困,在 黄 锦 树 看 来,都 是 好 用 的 武 器。 性的揭示,通过故 事 新 编,或 原 作 嵌 入,以 攻 击 空 想
对于小说,他见解独到,“自鲁迅以来,小说似乎就是 和虚假的论断。黄 锦 树 的 戏 仿 多 是 为 反 思、批 判 马
迟到、残缺的西来之物,对我而言,要了解它,就必须 华文坛,在此过程中,他 不 仅 要 对 戏 仿 的 对 象 作 “考
回顾整个现代中 文 小 说 史,甚 至 欧 洲 小 说 史。 我 必 古式”分析,还要对 相 关 作 家 作 品 做 “强 势 阅 读”,最
须了解前辈在写作 的 道 路 上 经 历 过 什 么,而 不 是 纯 典型的当数《伤逝》《死 在 南 方》两 篇 小 说 对 鲁 迅、郁
粹地讲故事那 么 简 单。 论 述 没 法 处 理 的,就 交 给 诗 达夫的戏仿。“五四”学人在南洋文化圈的影响非比

5]
或小说” ,“小说是一种弹性很大的文类,可以走向 寻常,尤其是鲁迅,一直是写实派与现代派争夺的重
诗,也 可 以 侵 入 论 文;可 以 很 轻,也 可 以 十 分 沉 重。 要文学资源。未庄的阿 Q 早 在 1920 年 代 便 走 入 世
它的特征是谐拟、模 仿、似 真 的 演 出,且 具 有 无 可 抵 界文学经典形象 之 林。 旅 行 到 南 洋 的 阿 Q,改 头 不

7]
御的腐蚀性和侵略性” 430
。从一开 始,黄 锦 树 就看 换面地在絮絮、丁翼、林成菁等东南亚作家的作品中
中了小说 的 灵 活 性,用 它 来 实 践 自 己 的 文 学 理 念, 出现过。不同于英培安《一个像我这样的男人》的含
《乌暗暝》与《雨》即是例证。 蓄,年少轻 狂 的 黄 锦 树 直 接 以 《伤 逝 》致 敬 《伤 逝 》。
二、关于写作的写作 任是母爱泛滥,子君依然逃不过家族威严,作家涓生
《乌暗暝》收录 黄 锦 树 20 世 纪 八 九 十 年 代 创 作 也走不出重重的 写 作 困 境。 出 于 对 经 典 的 维 护,黄
的短篇小说 21 部,《雨》辑入 2010 年 以 来 的 作 品 16 锦树版《伤逝》往往 被 视 为 失 败 的 模 仿,是 对 鲁 迅 的
篇。一远一近,几 可 窥 斑 见 豹。《落 雨 的 小 镇》排 在 严重误读,但如戴维·洛奇所言,所有的解码都是另
《乌暗暝》的第一 篇,返 乡 的 旅 人 尚 未 来 得 及 舒 缓 乡 一次编码。厘清 戏 仿 之 外 小 说 与 批 评 的 互 文 关 系,
愁,便再次踏上找寻的征程。隐秘的胶林,落雨的小 就会明白,作家为 什 么 要 让 涓 生 死 于 作 品 结 构 上 的
镇,停滞的火车,回不了家的人。这篇少作一上来就 致命差错,某 种 意 义 上,涓 生 又 何 尝 不 是 另 外 一 个
以密集的意象牢牢 吸 引 阅 读 者,让 人 自 然 走 进 遍 布 “胶林深处”的林 材? 涓 生 的 困 境、林 材 的 困 境 其 实
枯枝败叶的热带雨林。叙事者说,是妹子“预约了这 都是马 华 文 学 的 现 实 困 境。 所 以,在 《M 的 失 踪 》
场雨”,并 以 她 的 出 走 预 设 了 “我 ”的 尾 随。 显 而 易 中,黄锦树才会将彼时的文坛大家后设进小说,看着
见,黄锦树的写作是关于写作的写作,这种作品被称 他们吵翻马华新文学史,再让郁达夫现身。“只要出
作元小说或后设小说。1980 年 代,后 设 小 说 一 度 风 现一个大作家,马 华 文 学 的 命 运 就 会 改 变。”死 在 南
靡台湾。在大陆的 先 锋 派 急 于 告 别 虚 伪 的 形 式,马 方的郁达夫尽管 不 是 现 代 文 学 史 上 的 大 师 级 人 物,
原、格非们为一个个精巧的叙事圈套自得之际,彼岸 但对于马华文学已然足够“封神”。相对徐志摩富于
的黄启泰、张大 春 等 同 样 乐 此 不 疲。 开 放 的 文 学 语 浪漫色彩的死亡,失 踪 是 作 为 小 说 家 的 郁 达 夫 最 好
56
的归宿。失踪是悬而未决,它可能走向死亡,可能走 些未能在诗歌中充 分 展 开 的 要 素,却 成 为 某 种 具 有
向离散,抑或止于失踪本身,这让作家和他的小说像 原型意义的元素 在 后 面 的 小 说 中 得 以 幻 化 成 情 节、
小径分叉的花 园,充 满 了 无 限 可 能 性。 郁 达 夫 的 那 故事或主题”[9]。楔 子 《仿 佛 穿 过 林 子 便 是 海》发 出
些残稿,“谁也不知 道 是 写 于 他 生 前 还 是 死 后”(《死 预告,整部作品集里,未来与过去、虚幻与真实,折叠
于南方》),因为“有 的 人 死 了 会 忘 记 自 己 已 经 死 去” 一处。接着,《归来》中的二舅出场,他是“辛”的替代
(《后死》)。打破生与死的界限,在升腾的梦境中,混 者,也就是说,主人公尚未出场,便已经死去,而二舅
淆文本世界与 外 部 世 界。 黄 锦 树 或 许 相 信,借 由 戏 超强的“车大炮”能 力,又 预 示 着 叙 事 的 不 可 靠。 在
仿式创作,小说能通过虚构改变现实。 《雨》
8 篇中,辛明明在作品 一号 中 死 于 虎 口,又 迅 速
于是有了 《大 卷 宗》对 《百 年 孤 独 》的 戏 仿、《错 在作品二号中活了过来;在作品三号中死于落井,继
误》对郑愁予同名诗歌的戏仿、《新柳》对《聊斋志异》 而在作品四号中复活;刚在作品五号度过雨季,又在
的戏仿、《另一边》对《水底故事》(科塔萨尔)的戏仿、 六号作品中被烧死;虽 然 不 知 作 品 七 号 中 的 辛 究 竟
《后死》对《佩德罗·巴拉莫》(鲁尔福)的戏仿……文 死于洪水还是大火,却 并 不 影 响 他 继 续 在 作 品 八 号
本之外,黄锦树作品中还潜藏着与电影大师伯格曼、 里寻根。归根结底,黄 锦 树 用 的 还 是 博 尔 赫 斯 的 迷
塔可夫斯基以及侯 孝 贤 等 共 通 的 表 达 元 素,毕 竟 他 宫叙事。“在所有的虚构小说中,每逢一个人面临几
们都娴熟于刻 画 梦 幻 和 乡 愁。 经 由 戏 仿,作 品 与 作 个不同的选择时,总 是 选 择 一 种 可 能,排 除 其 他;在
品之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研究表明,戏仿理论及 彭冣的错综复杂的 小 说 中,主 人 公 却 选 择 了 所 有 的
应用发展到 20 世 纪 后 半 叶,自 然 走 向 了 互 文,互 文 可能性。这一来,就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后世,许多不
理论很大程度上起源于对戏仿作品的分析。克里斯 同的时间,衍生不已。树叶 纷 披。”[10]用 博 氏 经 典 文
蒂娃对互文的界定 便 产 生 于 这 种 分 析:每 个 文 本 都 本里写作者所采用的小说技法———嵌套叙事,反复、
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转变,它们互相阐释,共同 折 叠,如 此 八 次,再 八 次。 用 故 事 阐 释 故 事 的 效 果
生成意义。《落雨的小镇》中,处身小镇的“我”,并非 是,意义会 跟 随 故 事 不 断 增 殖,衍 生 出 无 数 解 读 的
无端联想起张承志《黑 骏 马》中 的 草 原 古 歌,两 位 主 可能。
人公都在漫长的寻 找 中,经 历 过 焦 灼 的 现 实 思 考 与 三、小说内外的历史忧思
历史垂问。《死在南 方》里,郁 达 夫 的 埋 骨 之 地 如 桃 通 过 炫 技 式 书 写,黄 锦 树 勾 连 起 马 华 文 学 与 中
花源般,次日按图 索 骥,却 再 也 不 见,不 仅 隐 喻 着 理 国文学以及世界文学,并在此过程中,确立了自己的
想之境的幻灭,更 暗 示 着 叙 述 者 的 虚 妄。《鱼 骸》的 文学地位。“任何阅读、思考或准备进入马华文学的
主人公,一面兀自想象革命儿女激情燃烧的岁月,一 人,都必 定 需 要 和 黄 锦 树 对 话。”[7]2 破 坏 掉 偶 像 之
面依照《套中人》里 的 别 里 科 夫 行 事,不 过 是 为 了 苟 后,文学何为?在骆以军看来,以前黄锦树用小说悼
全性命于乱世。戏仿与互文,均是聪明的写作策略, 亡离散消失在南方的 历 史,现 在 悼 亡 “小 说”那 无 与
能够将作品自然引 入 文 学 史 的 脉 络,让 黄 锦 树 的 文 伦比的故 事 幻 化 之 美。 联 系 《乌 暗 暝》与 《雨 》,“现
字看 起 来 仿 佛 是 “从 知 识 和 想 象 的 沃 土 里 长 出 在”与“以前”其 实 根 本 无 法 切 割,因 为 时 间 与 历 史,
来”的。 是寄托黄锦树现代性忧思的最佳容器。
《乌暗暝》中的 互 文 只 要 读 者 留 心,便 能 从 文 学 但 凡 有 过 创 作 经 验 的 人 都 会 清 楚,时 间 对 于 写
史的线条中搜寻到对应的作品,到了《雨》,黄锦树的 作的重要性。马原 曾 提 出,时 间 是 小 说 的 第 一 主 人
互文性写作已然炉 火 纯 青,他 实 践 了 罗 兰 · 巴 特 推 公,其 次 才 是 人 物。 其 实 何 止 小 说,诗 歌 也 好,散 文
演到极致的理论:每个文本 都 具 有 互 文 性。16 篇 作 也罢,都会考验写作者调度时间的能力,何况在黄锦
品,有仿效美术作品编号的《雨》 8 篇(每 篇 都 有 人 物 树的写作中,这 些 文 类 根 本 就 没 有 界 限。 初 读 黄 锦
“辛”),另有单独命 名 的 作 品 8 篇,两 部 分 各 自 构 成 树,你丝毫不怀疑这是个诗人。“我不知道那股忧伤
一套独立的文本系统,系统内部存在互文关系,系统 之感从何而来,也许和历史有关,小镇的历史都不超
之间同样存在互文关系。交叉编排的 16 篇作品中, 过一百年。”[7]9“你听到他们 在 反 复 地 诉 说 过 去。 过
先于小说 出 现 的 诗 歌 《雨 天》承 担 了 重 要 的 叙 事 功 去。重要的 都 在 过 去。”[4]23 “你 走 过 遗 迹、老 宅、气
能,“作 为 一 首 叙 事 诗,胶 林、家、父 亲、母 亲、雨、生 派的洋楼、依然气派的洋楼的残骸、坑道、纪念馆,看
殖、死亡、等待、归来等构成了《雨天》的基本要素,这 到许多陈旧的黑白全家福,离乡返乡的故事、发迹的
57
故事、失踪的故事,听 了 女 人 怨 诉 的 褒 歌,一 生 的 等 树,被誉为华语文坛最擅长写雨林的小说家张贵兴,
待;此生未曾见过番父亲的女儿,恨一个名字。弃的 面对“历史饿得瘦瘦的”南洋,依然得让它魔幻起来。

4]
故事。” 246
用诗一 般 的 语 言 演 绎 “弃 的 故 事 ”,黄 锦 不同之处在于,很 多 时 候,因 为 篇 幅 选 择 的 差 异,黄
树与骆以军虽 殊 途 同 归,姿 态 却 千 差 万 别。 在 黄 锦 锦树略过的地方,张贵兴加以黏稠富丽的描摹,在前
树的笔下,失根的焦虑、失语的焦虑,让雨一直下着。 者笔下面目模糊的马共,在后者那儿有名有姓,且个
雨夜深处,“仿佛有什么事情即将发生。会发生。将 性鲜明。《野猪渡河》里 的 马 共,来 自 人 兽 巫 共 生 的

7]
要发生———已 经 发 生?” 225
通过对线性时间的改 砂拉越,那里猛禽 出 没,油 鬼 子 与 日 寇 横 行,被 逼 到
造,实现小说的审美现代性转化,过去、现在、未来同 绝境的民众,只能 奋 起 自 救,侵 略 者 之 无 道、受 难 者
时呈现,试图阻止或延缓“弃”的发生,以寄托无以安 之无辜、抵抗者之无望,日据时代的血腥酷烈令人发
放的乡愁或忧思。 指。某种意 义 上,二 人 的 创 作 同 样 具 有 互 文 关 系。
从《落雨的小镇》到《鱼骸》,《乌暗暝》始于返乡, 历史的失语焦虑 被 张 贵 兴 转 化 成 修 辞 的 繁 复 演 出,
止于去国。从《雨天》到《南方小镇》,《雨》同样如此。 而黄锦树则在错置的时空里大量留白,高下不论,各
卅年来,黄锦树始终以机敏而凝重的笔触,摹写南洋 自现代性书写的方式不同罢了。
华人的生存处 境 和 文 化 处 境。 处 身 野 兽 环 伺、种 族 写作即是还乡。在胶林深处听着雨声中长大的
压迫、殖民侵略、认 同 焦 虑 的 黑 暗 胶 林,华 人 面 临 各 黄锦树,拥有“潮湿多汁”的记忆。如上文所述,热带
种形 式 的 离 散、失 踪 及 死 亡。 坐 镇 台 湾,遥 望 故 土, 雨林的蛮荒、阴暗、恐 怖,喻 示 着 大 马 华 人 的 生 存 困
在纸上返乡的过程中,黄锦树“有意重开幻魅历史的 境,同时也塑造或扭曲着阿土、阿根以及甲乙丙丁的

1]
叙事学,作为赓续‘异史’的最新 传人” 377
。 毋 庸讳 人性。这些无名之辈,自然不见容于历史,时间对他
言,想读懂黄锦树,除 了 必 要 的 文 学 史 知 识,还 需 了 们仿佛毫无作用力。带着“异时的时钟”返乡的作家
解马来西 亚 华 人 的 “百 年 孤 独 ”。 诗 意 的 表 述 的 背 惊觉,“时间在这 个 国 家 之 内 似 乎 凝 滞 了”。 思 及 历
后,是狂暴的 历 史。 经 历 漫 长 的 殖 民 时 代,
1957 年 史的变 与 常,
1930 年 代 的 沈 从 文 曾 写 下 这 样 的 文
马来半岛宣 布 独 立。1963 年,沙 巴、砂 拉 越 及 新 加 字:“百年前或百年后皆仿佛同目前一样。……历史
坡加入马来亚(新 加 坡 两 年 后 脱 离),组 成 马 来 西 亚 对于他们俨然毫无 意 义,然 而 提 到 他 们 这 点 千 年 不
联邦。建国后的大马国民中,巫族占比过半数,华族 变无可记载的历史,却使人 引 起 无 言 的 哀 戚。”[11]深
占比近四 成,华 巫 冲 突 不 断,
1969 年,大 马 爆 发 了 感共鸣的黄锦树透 过 旅 人 的 形 象 告 诉 读 者,南 洋 生
“五一三”事件,多名华人被捕或伤亡。此后,巫统推 民 的 生 生 死 死,死 死 生 生,也 不 过 是 历 史 的 尘 沙。
行一系列打压华人、优待土著的政策,严酷的政治环 “华人都是这样 的,不 断 向 前 看,把 过 去 忘 掉。 一 代
境和社会环境让移民的生存日趋边缘化。 一代忘下去……”[4]250 那些死去的人“就 好像 从 来 不
在大 马 生 活 近 二 十 年 的 黄 锦 树,自 然 难 以 逃 脱 曾活过”。被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若马华历史随时
历史的辐射。由于 长 期 生 活 在 敌 意 的 环 境 之 下,华 会消失,身在其中的作家,自然有责任用写作抵抗尘
人的精神 始 终 处 于 莫 名 的 恐 惧 与 戒 备 状 态,因 此, 沙的吞噬。是以《乌 暗 暝》中,黄 锦 树 反 复 用 南 安 方
“我这一代的马华 作 家 和 当 代 大 陆 先 锋 派 作 家 余 华 言“伊”称呼母亲,《雨》的 封 面 不 仅 印 着 国 籍 马 来 西
他们有一个共同处,都在‘搜寻’上一代的恐怖、受创 亚,也用拼音标识出祖籍福建,为已经或即将无声湮

7]
记忆” 441
。《乌暗暝》《雨》的书写,历史跨 度 近一 个 灭的华人立言,以使 其 不 至 于 被 官 方 的 历 史 全 然 遮
世纪,涉及英殖民时期、日据时期、马共时期、独立建 蔽,这无疑是以黄 锦 树 为 代 表 的 新 生 代 作 家 们 的 共
国、“五一三”事件、非 法 移 民 潮、“茅 草”行 动,等 等。 同文学追求。
黄锦树的历史书写 被 批 评 家 指 陈 为 “政 治 狂 想”,他 四、结语
尤其热衷于书写时间短暂且不被官方承认的马共历 从《乌暗暝》到《雨》,黄锦树以其卓异的才华,彰
史,或田野调查,或 家 族 追 溯 的 形 式,让 原 本 就 扑 朔 显出马华文学的创作实绩。无论是现代性叙事手段
迷离的历史真 假 难 辨。 前 辈 学 人 王 润 华 认 为,热 带 之醇熟,还是对历史的现代性忧思之深入,均能代表
丛林的事物所带来 的 思 考 方 式,容 易 引 发 大 马 作 家 当代马华作家应 有 的 高 度。 尤 为 难 得 的 是,谙 熟 现
走上魔幻现实 主 义 的 小 说 创 作。 若 认 同 这 一 观 点, 代叙事学的作家始终保持警惕之心。早在《乌暗暝》
或许就能 宽 宥 作 家 历 史 书 写 的 暧 昧 性。 不 止 黄 锦 首次结集出版时,黄 锦 树 便 为 后 设 小 说 的 危 险 表 示
58
担忧,多年后,在为黄启泰《防风林的外边》再版作序 [3 ] 楼 乘 震 .
王 安 忆:长 篇 小 说 爆 炸 与 市 场 化 有 关 [EB/OL].

2014-05-08)[
2022-03-16].
htp:
t //www.
chi
nawr
ite
r.c cn/
om.
之 际,他 仍 强 调,技 术 时 代 将 导 致 写 作 的 不 可 能。
2014/2014-05-08/203008.
html.
“写作的不可能,源于存在的不可能”,所有的写作者
[4 ] 黄锦树 .
雨[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在写作之先,必然是有丰富阅读经验的读者,当一切 [5 ] 镜 子 .
黄 锦 树:马 华 文 学 随 时 可 能 消 失,而 我 刚 好 身 在 其 中
可写的都被前人写 过,甚 至 一 切 经 验 都 被 前 人 经 验 [
EB/OL].
(2019-01-03)[
2022-04-10].
htp:
t //www.
nfpeop
le.
过,现代作家该 如 何 面 对 写 作 的 虚 妄? 而 在 一 个 文 om/a
c rti
cl/8949.

[6 ] 刘小新 .
“黄锦树 现 象 ”与 当 代 马 华 文 学 思 潮 的 嬗 变 [
J].
华侨
学与生存可以毫无 关 联 的 时 代,如 何 不 让 自 己 的 写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4):
58-63.
作成为历史的孤儿?“寒夜暴雨里,没有答案。”而黄
[7 ] 黄锦树 .
乌暗暝[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锦树与其同道仍在“以 书 写 的 不 可 能 来 创 造 写 作 的 [8 ] 颜敏 . J].
鲁迅与新马华文文 学 中 的 故 乡 书 写[ 鲁 迅 研 究 月 刊,
可能”,显然,于西西弗斯般的作家而言,马华文学的 2015(
5):
55-62.
现代性突围仍处于进行时。 [9 ] 温明明 .
“金杯藤”与“逃命的红蚂蚁”:论黄锦树 小 说 集《雨》的
J].
叙事美学[ 2019(
文学评论, 4):
217-223.

10] 博尔赫斯 .
小径分岔的花园[M].
王永年,译 .
上 海:上 海 译 文 出
[参 考 文 献]
2015:
版社, 94.
[1 ] 王德威 .
当代小 说 二 十 家 [M].
北 京:生 活 · 读 书 · 新 知 三 联

11] 沈从文 .
湘行散记 湘西[M]. 2017: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62.
书店,
2006.
[2 ] 朱崇科 .
(责任编辑 王露)
马华文学 12 家[M].
北 京:生 活 · 读 书 · 新 知 三 联 书
2019:
店, 2.

Br
eak
thr
ougho
f Mode
rnit
yin Ma
las
yian-Chine
seLi
ter
atu
re
———On HuangJ
inhu’
s sNo ve
ls
XIA Chuqun1 ,ZHANG Deng l
in2
( Scho
1. o
lof LiberalArts,Hefe iNorma lUniver
siy;

Re
2. s
ear
chCen
terof Belt & RoadIn i
tiat
i ,
ve HefeiNo rmalUn i
ver
sit
yand
City Un
ivers
ityof Ma l
ays i ,
a Hefe ,
i230601 China )
Abs
tra
ct:Malays
ian-Chine
sel i
ter
atur
e hasa lways a
ttra
cted t
he at
ten
tion ofacademi
cc i
rcl
es wit
hi ts

ndi
spens
abl “
e Ch inesenes ”
s .Wi t
hana rden
ts enseof mis
si ,
on thenew gene
rat
ionofwrit
ersrepr
esent
ed
by HuangJinshu,inthefaceoftherea
lis
ticd
ilemmaof Mal
aysian-Ch
i ne
selit
erat
ure,t
riedto makenew
br
eakthroughsin modern
istl
ite
rat e.Asa “
ur late r”o
come facademic wri
tes,i
r nthepr
acti
ceof“ wri
ting
aboutwri
ting”,Huang ma
dee x
cell
entuseofmode
rnnar
rat
ivetec
hniqu
essuc
ha spaodyandi
r nt
ert
extua
li
ty,and
hisnov
elsarefu
llo
fd e
ephist
oric
alanxi
ety.The
ynoton
lyconfr
ontthewor
ldli
tera
tue,bu
r tal
soma i
nta
inani
nner

onnec
tionwi
ththeChi
nes
eli
ter
aryt
rad
iti
on.Withhisou
tstandi
ngcrea
tiv
each
ievements,Huangha
sc onn
ect
ed
Mal
aysi
an-Ch
ine
sel
it
era
tur
ewithChi
nes
elite
rat
ureandworl
dl i
ter
atu
re,ande
stab
lishe
dh i
sli
tera
rys
tat
u si
nthe

poc
ess.
Ke
ywo
rds:Ma
lays
ian-Ch
ine
seL
ite
rat
ure;HuangJ
inshu;mode
rni
ty;h
ist
ori
calanx
iet

5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