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5

马说

《马说》题解
•“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
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
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但讲究
文采,具有“炜晔而谲诳”的特
点,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本
文以“马”为说的对象,是指借
写马的遭遇来抒发自己对社会的
看法。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作者所要表达
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
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
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从这一见解出发,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
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
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集中的阐述
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
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猛烈的
抨击。
思想感情(中心主旨)

•思想感情(中心主旨)表达
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
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作者介绍
•韩愈( 768 年- 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
孟州)人,一说怀州修武(今河南
修武)人 ,自称“郡望昌黎”,
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
哲学家、政治家 、教育家 。
•贞元八年( 792 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
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
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
等职。元和十二年( 817 年),出任宰相
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
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
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
( 824 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
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
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
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
”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
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
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
“气盛言宜”“务去陈言”“
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
人很有指导意义。有《韩昌黎集》传
正文:第一段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
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
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
也。
译文:第一段
•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
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
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
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槽枥

马厩
原文:第二段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
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
千里也?
译文:第二段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
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
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
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
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
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
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
它(日行)千里呢?
喂马
原文:第三段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
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
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第三段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
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
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
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
不认识千里马吧!
赏析
•伯乐的典故曾几次被韩愈引用(见他
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
赴河阳序》),因为本人命运的坎坷,
所以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是很
有感情的。
• 诗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诉诸形象思维,它的创作手法也常以比兴
为主。当然,一首好诗总要比散文写得更加含蓄曲折,余味无穷。
而从常识论,一篇说理散文,基本上总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韩
愈的《马说》肯定是一篇说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
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更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
读者。全篇几乎始终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只摆出
活生生的事实却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这已经可以说是诗的写
法了。更巧妙地是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不可缺少的虚词(语助词、
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抒情诗应有的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
尽管我们读起来是一篇散文,但仔细品评,却俨然是一首发挥得
淋漓尽致的抒情诗。这种“以诗为文”的本领,始自西汉的司马
迁(谁也不曾承认过司马迁是诗人),到了韩愈、柳宗元,乃得
到进一步的发展;至宋代的欧阳修、苏轼(尤其是欧阳修)而达
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我们研究中国文学史和学习古典散文应该
注意的新课题。
• 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这个命题本身就不合
逻辑。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说自
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的。所以过去有人就
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我们并不否认,从唯物主义原则
来看,他这句话是错误的。但把它作为诗的语言,它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
感慨万千的名言。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于是作者
紧接着在下文从正面点明主旨,一泻无余地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正
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是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了无知小人的腌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
然成双作对地一群群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
形容。当然,结果更是死不瞑目,谁也不把这些有价值的神骏称为千里马,它
们的死也自然是毫无所谓的了。“不以千里称也”这句话,包含着这样的意思:
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它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
从文章表面看,作者说得已相当透彻;而实际上这里面不知有多少辛酸痛楚还
没有尽情吐露,看似奔放而其内涵则甚为丰富,其实倒是含蓄不尽的(说他写
得婉约,或许读者不能接受,可作者确实没有把话说尽)。这真是抒情诗的写
法了。
•  作者着力刻画“食(饲)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
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
的愚昧专横。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
英雄无用武之地;或虽欲一展所长而有力无处使,甚至到
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这样,它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又
怎么能实现它日行千里的特异功能呢?因此它的待遇自然
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而它的受辱和屈死也就更不足
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不仅如此像这样连“常
马”都比不上的千里马,由于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极
度的责难和惩罚,往往被无辜地痛打一顿(“策之不以其
道”,打得它不合理),当然在待遇上也就更加糟糕了
(“食之不能尽其材”)。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
不懂马语;骨子里却蕴涵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
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似乎还觉得不够解渴,于是又接着用“鸣之而不
能通其意”的意思,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这不仅使
文章更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更为愤激了。作者并没有立即
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有眼无珠,反而让他面对着这匹千里马不懂
装懂,发出了仿佛悲天悯人般的慨叹:“天下无马 !” 意思说,这样的
“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自以为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
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既无处可寻觅,也
无地可安插:“天下哪里有真正的人才啊 !” 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
了毛病,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
就是一匹被作践得不成样子的千里马,却对它发出了“天下无马”的
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驽骀之辈。这不仅是绝
妙的讽刺,而且也是极其严峻猛厉的诛心之论。文章写至此已经水到
渠成,作者这才站出来点题,用“呜呼”以下三句作结,把“无马”
和“不知马”这一对矛盾(“无马”是先天的自然缺陷,“不知马”
则是后天人为的犯罪)尖锐地摆出来形成一个高潮,极尽沉郁顿挫之
致。
鉴赏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
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
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
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
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
(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
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
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
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从
正面提出问题,“千里马常有,而伯
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说明
千里马和伯乐的信赖关系是如此的密
切。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
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
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
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
马。”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
人之所未发,点明全文主旨。
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
“无伯乐,则无千里马”,说
明千里马的命运与伯乐的依赖
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
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
•“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
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千
里马没有遇见伯乐的可悲的遭
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
惜之情。
•“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两句
揭示了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的根本原
因。“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一天
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
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喂马
的人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
它,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
千里也?”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
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 ; 没吃
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
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
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这一句描述了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
发挥才能的痛苦。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
刻画。使文章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愤激。作者并
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反而让他面对着千
里马不懂装懂,还说“天下无马”。意思是说,这样的
“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
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
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问题,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
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千里马,
食马者却对着千里马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
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马。这是作者的讽刺。文
章写至此处,作者立即点明主题,用呜呼!其真无马邪
( yé )?其真不知马也!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