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9

与妻诀别书

林觉民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厘lí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内涵深刻的句子。
2.让学生体会作者在家国两难,感性与理性交战之下,最
终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
3.指导学生掌握记叙、议论、抒情结合的写作手法,并要
求通过诵读,感悟文中 的至情至性。
与妻诀jué别书 信

永别
离别?
跟熟悉的人或地方较长时间地分开

永别?
永远分别(多指人死)
有比生命更重要
的东西吗?





















林觉民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牺牲时
年仅二十四岁。他既是一个有着崇高理想
的革命家,又是一个有情有义的普通人。
他在广州起义前夕,留给妻子陈意映的绝
笔书,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革命事业的赤胆
忠心以及对妻子的绵绵深情。
带着问题去阅读:
• 1、既然这么爱妻子,又为什么诀别妻子去死?
• 2、既然如此不忍,又是什么力量推动他作出的抉择?
• 3、是革命者缺少内心的情感世界么?

你能体会他的内心情感吗?
第一部分(第1段)

本段作为“遗书”的开端,简要地说明自己写这封
遗书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

陈意映女士是位温文尔雅、知书达礼的贤淑女子,
兼之思想解放,支持革命,是作者的挚爱亲人。
①旧时夫妻表示亲爱称“卿”;连称“卿卿”表示更加
亲昵nì。
DEAR……
意映卿卿如晤wù:
如同见面
意映爱妻,见字如见面:

第1段 –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开门见山,点明这是绝笔
书。
生离死别悲痛之情迎面而来
第1段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我现在用这封信跟你永别了!

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
我写这封信的时候,还是世上的一个人,

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成为阴间的一个
鬼了。
第1段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
我写这封信,泪珠和笔墨一起洒落下来,

写完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不忍写完而想搁笔,

交待写信的心情
第1段
担心 认为 舍弃、抛弃
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
又担心你不能体察我的心思,以为我忍心抛弃你而死,

所以 给
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以为我不知道你是多么不想让我死,所以就强忍着悲
痛给你说这些话。

交待写信的原因和心情
何为“吾衷”哉?
吾至爱汝,
即此爱汝一念,
使吾勇于就死也。
第二部分(第2~4段),是信的核心。

在这部分中,作者尽情倾诉自己“至
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心情和道理
,分别从情理、往事、事势、后事等几
方面具体阐述“吾衷”。
第2段
国家灾难、人们命运-为天下人谋永福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我极其爱你,就是爱你的这个念头,使我勇敢地走向死
亡啊!(从感情上)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我自从结识你以后,常常希望天下相爱的人都能够结成
夫妻;
比喻清朝统治者及其爪牙的残酷和黑暗
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chèn)心快意,几家能够?
然而遍地是腥血阴云,满街是凶狠狼犬,有几家能够心
满意足快乐地过日子呢?
第2段
作者说他像白居易一样是个有情人,
表达自己对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指最上等的人,亦即圣人
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人民的灾难使我像白居易那样泪湿青衫,我不能学古
代圣人那样忘情啊!

老子有“太上忘情”之说,意思是修
养最高的人,忘了喜怒哀乐之情。
第2段

语云:“仁者,
古语说:“有仁爱心肠的人,

尊重 长辈 爱护 孩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尊敬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家
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
第2段
扩大、扩充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我扩充一片爱你的心,去帮助天下人也能爱自己所
爱的人,(从情理上)

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所以我才敢在你之前赴死,而照顾不到你了。
体谅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
你要体谅我这份苦心,在哭泣之余,
第2段
着想
亦以天下人为念,
也为全国人民的幸福着想,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应该也就乐意牺牲你我个人的幸福,
谋求
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替全国同胞谋求永久的幸福了。请你不要悲伤!
第3段,用“汝忆否”“回忆”“又回忆”引出了三件夫妻
恩爱的往事:
一是夫妻讨论“谁先死”的话题,说明自己本不愿先死而“
留苦”给妻子;

二是对“双栖”甜蜜生活的回忆,说明自己“真真不能忘记
”爱妻;

三是追述最后分别之前,未将赴义之事告诉爱妻的原因及当
时的心情;三件往事,都是抒情的铺垫:只有真爱夫妻,才
敢谈“谁先死”;只有真爱夫妻,才能将痛苦留给自己,替
爱人分忧解 愁;也只有真爱夫妻,才会有家国两难的深刻矛
盾心情。
信中愈写夫妻恩爱之深,愈见夫妻生死离别情
重,哀婉悲痛之切,让人不忍卒读。三件事情
都反映了作者对妻子的眷恋之情,表现他为妻
子着想的深情;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可亲可
敬的烈士与英雄形象。
第3段

一个“忆”字,带出一连串的回忆。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
你记不记得?四五年前某个晚上,

吾尝语曰:
我曾经告诉你说:

“与其使我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与其让我先死,不如你比我先死。”
第3段
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
你刚听了这话很生气,后来经过我委婉的解释,

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辞相答。
你虽然不说我的话是对的,但也无言回答我。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
我的意思原是说凭你的纤(xiān)弱,
承受
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一定经受不住失去我的悲痛,
第3段

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
我先死而把痛苦留给你,我是不忍心的;

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
所以宁愿让你先死,我来承担一切的悲痛。

嗟(jiē)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唉!哪里料到我终究比你先死呢?
第3段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
我确确实实不能忘记你啊!

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
回忆后街里我们的家,进入大门穿过长廊,

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
经过前厅和后厅,再拐三四个弯,有个小厅,

居住
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qī)之所。
小厅旁有个房间,就是我们夫妻住的地方。
第3段 恰好 农历每月十五日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
新婚的三四个月,恰巧是冬天十五日前后,

窗外疏梅筛(shāi)月影,依稀掩映,
窗外月光透过稀疏的梅枝照射下来,月色和梅影迷
朦相映;
细语
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
我跟你肩并肩手拉手,轻声细语,

何事不语,何情不诉!
何事不谈?何情不诉?
第3段

及今思之,空余泪痕!
现在回想起来,只剩满面泪痕了。
注释④
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
又回想起六七年前,我离家又回来时,

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
你哭着对我说:“希望你今后如要远走,

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
一定得事先告诉我,我愿意跟着你一起去。”
第3段
吾亦既许汝矣。
我也已经答应了你。
注释⑤辛亥年(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资
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前十余日回家,
十几天前我回到家中,
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
就想顺便把这次行动的事告诉你,

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
等到跟你相对时,又开不了口;
第3段
怀孕 承受不起、经不住
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
况且因为你已经怀孕了,更担心你不能承受悲痛,

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所以只有天天喝酒求得一醉。

嗟夫!当时余心之悲,
唉!当时我内心的悲痛,
原来、大概 笔
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是不能用笔墨来形容的。
寄情于事

往 夫妻谁先死
事 的谈话 对妻子眷念之
深,为妻子着

爱 三 想“无所不
新婚的甜蜜 至”,用事实
妻 忆
之 生活情景 说明自己绝不
至 是一个无情的
情 人。
两次离家未
能将实情告 论说
诉妻子的原
因和心情 “吾至爱汝”
第4段,开头谈局势,用“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
作为过渡,把“吾至爱汝”的倾诉过渡到“忍舍汝而死”的说理。先
列举种种“可以死”的情况,说明彼此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对方死;次
讲破镜难以重圆,说明“生离”较“死别”更为痛苦;

再说“天下人”生死离别的惨状,说明“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从而得出要“就死而不顾汝”的道理。“能忍之乎”这个反问,极
其有力。因为不能忍,故挺身而出,乐于牺牲自己。

最后交代后事,“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写
他对妻子的叮嘱,把照顾孩子的 任务托给妻子,并一再叮咛要“使之
肖我”“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 尚有二意洞在也”。
第4段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我确实希望跟你相依为命直到老死,

但是、只是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
但根据现在的局势来看,天灾可以让人死去,

比喻国土被分割(注释⑨)
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
盗贼横行可以让人死去,国家被列强瓜分时可以让人
死去,
第4段

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
贪官污吏虐待平 民百姓可以让人死去,

吾辈处今日之中国,
我们这一代人身处今天的中国,

国中无时无地不可以死;
国内每个地方每个时刻都可以让人死去,
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
到那时让我眼睁睁看着你死,或者让你眼睁睁看着我死,
还是、或者
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
我能这样做么?还是你能这样做么?
指盼望的殷切 等待得太久
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
即使能够不死,而我们夫妻离散不能相见,白白地使两
人望眼欲穿,尸骨化为石头,

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尤苦也,将奈之何?
试问自古以来有几对夫妻能破镜而又重圆的呢?这生离
又是比死别更加痛苦,该怎么办呢?
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
今天我跟你幸运地好好活着。(但)国家人民 不应当
死却死了,

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
和不愿意分离却被迫分离的,多得不能用数字来计算,

感情专注
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像我们这样有情有义的人,能忍受得了吗?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这就是我之所以敢断然地(为革命)牺牲而舍你不顾的原
因啊。
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我现在死了毫无遗恨,国家大事成不成功还有同志们继续
奋斗,
作者长子的名字
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
依新现已五岁,转眼就会长大成人,

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
你可要好好抚育他,让他像我一样(也以天下国家为念)。
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
你腹中怀着的孩子,我猜是个女孩,

女必像汝,吾心甚慰;
是女孩一定像你,那我心里就很欣慰了。

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
或许又是个男孩,那么也要教育他以父亲的志向作
为志向,

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
这样我死了以后,还有两个意洞在呀。这很好啊!
文章第2段中说,“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而在第4段末了又说“此吾所
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是简单的重复还是论述的深入

提示:是论述的深入。第一次向妻子解释,是在概括
的述说后得出的结论;第二次说“此吾所以敢率性就
死不顾汝也”是在详细叙述钟爱之情以及与当时形势
对比之后得出的结论。
第5段

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我家以后的生活该会很贫困,贫困不要紧,清静些
过日子罢了。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
我现在跟你没 什么话说了。我在九泉之下,

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hè)也。
远远地听到你的哭声,一定也哭着与你相应和。
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
我平时不相信有鬼,现在又希望它真有。
注释⑤
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
如今有人说什么死人与活人之间有心电感应,
我也希望他们说的是事实,
靠近
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bàng)汝也,
那么我死后,我的灵魂还依依不舍地陪伴在你
身旁,
失去伴侣
汝不必以无侣悲!
你不必因为失去伴侣而悲伤了。
“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这句话表达作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作者是个革命者,当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
“望其真有”,一是说明自己对妻子的“至爱”,二
是用来安慰妻子。这哀痛欲绝的话,同样反映了作者
为革命而死的高尚胸怀。
第6段

吾生平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
我平日从没有把我的志向告诉你,是我不对的地方;

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然而告诉了你,又恐怕你天天为我担忧。
二词同义:强调死
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
我为国牺牲,即使是死一百次我都不会推辞,可是让你为
此担忧,
的确、实在
的(dí)的非吾所忍。
的确不是我所愿意的。
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
我爱你到了极点,所以为你考虑的事只怕不够周全。
婚配、嫁
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你有幸嫁给了我,又怎么不幸而生在今天的中国!

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我很幸运娶到你,又怎么不幸而生在今天的中国!

指只顾自己过得好(注释11)
卒不忍独善其身。
我们总不能忍心只图自己幸福。
点明为革命而必死之心。
“卒不忍独善其身”一句的含义为何?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提示:“独善其身”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
只顾自己好,不顾别人。林觉民虽“至爱”妻子,他
要把这种爱推广到普天下受苦人身上,因此不愿“独
善其身”。这句话是全文的总结。
作“巾短”
嗟夫!纸短情长,所未尽者,
唉!方巾短小而情意深长,没有写完的 心里话,

想象
尚有万千,汝可模拟得之。
还有成千上万,你能够想象到的。

吾今不能见汝矣!
我现在不能见到你了,
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
你舍不得我,大概会常常在梦里见到我吧!

一恸!
悲痛极了!
二十六日
辛亥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辛亥年三月二十六日夜间四更时候,意洞亲笔。
家中诸母皆通文,
家里的伯母叔母们都通晓文字,

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
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希望请她们指教,

当尽吾意为幸!
应当完 全了解我的心意才好。
是搁笔时的叮咛与希望。
贯穿全文的一个“情”字
•对妻子的爱恋和怀念之情
•死别的悲哀和伤痛之情
•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
•献身革命的豪迈之情
(儿女情长,英雄志坚)
列出“一嘱”“三愿”,并说说表现出何种感情
• 一嘱—— 嘱咐后事
• 三愿—— 一愿九泉之下“哭相和”;
二愿真有鬼;
三愿心电感应有道,是实

• 感情—— 说出志愿,再表达“吾至爱汝”之衷情。
有人说,很多革命烈士的遗书往往写得激昂慷慨、大义凛
然,而《与妻诀别书》为何如此委婉,近乎闲情逸致?

提示:这是一封非同平常的绝笔书,因为担心妻子
不理解而产生误会,因此处处要作安慰与解释;再
则,写爱得深——爱妻子,爱生活,更见其精神境
界之高,死得伟大。
为什么《与妻诀别书》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能使广大读者产
生共鸣?

提示:本文的思想感情之所以能使广大读者产生共
鸣,就在于作者把人世间经常发生的生离死别赋予
了悲壮的爱国主义色彩,把热爱亲人和热爱人民的
情感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
• 1、既然这么爱妻子,又为什么诀别妻子去死?
• ——黑暗现实冷酷无情,国之不存家何以附?
• 破镜难圆生离痛于死别。
• 天下人的生离死别自己不忍不救。
• 所以,作者忍痛割舍对妻子的爱。
• 2、既然如此不忍,又是什么力量推动他作出的抉择?
• ——爱。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和为国赴难的浩然正气。
• 甘心赴国难,此意谁能传?
• 3、是革命者缺少内心的情感世界么?
• ——革命者有情感,而且这情来得深沉,来得伟大。他们对世界怀有的是一种大
爱。
• 文中林觉民并没有以否定对妻子的爱来追求对国家的爱,而是在个人爱情的基础
上提升情感达到大爱,即使是倾诉甘心赴国难之后,仍念念于对妻子的缠绵。
练习与实践
1.试就你对本文的整体感受说出这封信的中心思想。Pg140
本文是作者向爱妻诉说即将永别的情怀:为了扩充夫妻
的爱去爱国家、爱同胞,他宁愿牺牲自己和妻子的幸福,
以谋大众的福利。这种舍己为群的精神, 是作者早已抱
定的志向,但由于担心爱妻悲伤难过,一直未能明白说
出来,临到赴义之前,不得不和妻子诀别,曲折地道出
这种家国与私情交织的心情,求对方谅解。
补充练习题

1.从何处可见作者对妻子的感情真挚、深厚?
作者宁愿妻子比自己先死,只因为担心妻子纤
弱,无法承受失去作者的悲伤,所以作者不愿
意先死,把痛苦留给妻子。作者抢着把悲伤留
给自己,从中表现作者对妻子的深情。
2. 当时中国正面对着什么窘境,并导致什
么问题产生?
当时天灾、盗贼肆虐,国家四分五裂,
且有贪官污吏虐待人民,天下人民中
不应该死的却死了,不愿意分离却分
离了的不计其数。
3. 第2段的四个反问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它们除了能增强语势之外,同时也强调了
作者和妻子都不愿意看着对方在自己眼前
死去,说明了在现实生活中分离的夫妻要
破镜重圆是非常渺茫的希望。
4. 作者寄望于“真有鬼”和“心灵感应有道”
这两回事,希望自己死后灵魂永远依傍妻子,
以此表达对妻子的什么感情?
对妻子至死不渝的感情/至爱之情。
5.“吾生平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
试举出句子中哪两个词语是名词作动词,并写
出意思。

志:立志;
语:告诉
6. “有不解处”表面上看是对信中的文字,
实际上还包含更深层的内容。你认为作者对
妻子有什么希望?

希望妻子明白自己的心意,理解自己的志向。
7. 第二自然段作者慨叹二人成为夫妻之
“幸”和“不幸”,表明自己是为了什么?

表明自己是为了国家而献身的。
补 背景介绍:

甲午战争以后,各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

潮,中华民族已面临着亡国灭种的现实威胁。为挽救民族
料 危亡,以孙中山先生为杰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
历史舞台。 1905年8月,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资产阶级政
党中国同盟会成立。在同盟会的领导下,资产阶级革命党
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以推翻腐朽的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资
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武装起义,1911年4月爆发的黄花
岗起义就是其中的一次。
清代末年,清政府政治腐败,国势衰弱,面对列强的侵略
采取了屈辱投降的 办法,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
款,对人民则更加残酷地压榨剥削, 因而激起民众强烈的反抗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中国同盟会”,提 出了“
驱逐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
领。在中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意在推翻满清
统治。1910年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马来亚的槟榔
屿召集革命党人开会,认真总结了过去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
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孙中山亲自在华侨中募捐
,并派人到各国购买武器。同盟会总部又从国内各省、南洋华
侨以及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中征集挑选八百人作为起义骨干,同
时联络清军中的新军、防营和民间会党响应。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准备,1911年4月初,黄兴、赵声等在
孙中山领导下,酝酿广州起义,同盟会日本总部派遣林觉民
回国,准备回福建起义响应。林觉民到香港后,黄兴留他协
助广州起义,于是他改变计划,回到福州,召集在福州的同
盟会会员十余人, 筹办军火,在福州西郊西禅寺制造炸药。
为了避开清政府的耳目,原计划叫自己妻子陈意映装扮孀妇
,以出殡的形式,把炸药装在棺木里,运往广州。但是当时
陈意 映已怀孕八个月,难以长途跋涉,后来只好由方声洞的
妹妹方声璧等人化装掩护,秘密到达广州。
1911年4月23日,起义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
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 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但由于准备不
够充分,缺乏广泛的响应与支持,又因为在 关键时刻,负责
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不仅一部分枪械不能到手,而且两广总
督张 鸣岐在得到消息后收缴了倾向革命的新军二营的枪支,
调兵加强了广州的戒备。结 果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
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4月27日,黄兴、林觉
民等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发现张鸣岐已经逃走,黄兴等
人就和 反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因众寡悬殊,大多
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 逃;林觉民则不幸因中弹负伤
而被俘。当时传言,抓获一个剪短发、穿西装的美少 年,指
的就是他。
时任两广总督的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
民。林觉民不会说广东话, 就用英语回答问题,慷
慨陈词,纵谈世界形势和献身革命的道理,怒斥清
廷的昏庸 腐败,满庭震动。审讯结束时,张鸣岐虽
然私下对身旁的幕友赞美他是“真奇男子 也”,但
还是下令把他处死。
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
方声洞、林觉民等上百名烈士。 事后群众收得尸骸
七十二具,葬在广州西北郊的黄花岗,所以后人把
这次起义叫 作“黄花岗起义”。这次起义是同盟会
历次起义中战斗最激烈的一次,也是社会震 动最大
的一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产生的影响十分巨大
,推动了全国的革命高 潮,是五个多月后的武昌(
辛亥)起义的前奏。
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深夜,写了两封遗书,一
封给他的父亲,共41字:“不孝儿觉民叩禀父
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
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另一封给他的妻子,就是《与妻诀别书》,这
题目是后人 添加的。
国内求学——接受新思想
(“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
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
(“中国危殆至此,男儿死就死
了,何必效新亭对泣,凡是有血
气的男子,怎么能坐视第二次亡
国的惨状呢?”)
24岁—— 参加广州起义
25岁—— 黄花岗之役
七十二烈士之一
(1886-1911)
(“革命前仆后继,决无退却之说!不可失信
林觉民像 于海外侨胞和国内同胞。”)
字意洞,号抖飞 (“只有革除暴政,建立共和,才能使国家富
强,则吾死瞑目矣!”)
近代民主革命者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