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4

《我的伯父

鲁迅先生》

周晔
引起动机

“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
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
-- 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
作者简介
周晔(1926-1984),
中国浙江绍兴人,满族,
特殊教育学校校长。
周晔是鲁迅三弟周建人
的大女儿,所以她称鲁
迅为伯父。据周建人晚
年的口述,执笔书写
《鲁迅故家的败落》一
书,还独立撰写过《伯
父的最后岁月—鲁迅在上
海。》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鲁迅逝世九周年
(1945年),是一篇怀念作者
伯父的文章。
介绍课文

这篇课文是鲁迅先生
的侄女周晔所写。她
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
刻印象的几件事,表现鲁迅先生是个
爱憎分明、为他人想得多、为自己想
得少的人,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无限
崇敬与怀念。
第一小节:悼念伯父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
我年纪还小,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
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
父一样。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
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
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
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
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
第一小节:悼念伯父

送挽联、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
各色各样的人都有。那时候我有点
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
的爱戴?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
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
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
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
掉下来。
内容大意

人民群众崇敬
和爱戴鲁迅先
生,许多人都
来到万国殡仪馆参加鲁迅先生
的追悼会,大家都悲痛不已。
第二小节:谈《水浒传》

就在伯父逝世那一年的正月里,
有一天,是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
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那时候每到
周末,我们姐妹三个总要轮流跟着
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这一天,
在晚餐桌上,伯父跟我谈起《水浒
传》里的故事和人物。
第二小节:谈《水浒传》

不知道伯父怎么会知道我读了
《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
吧。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
囫囵吞枣地看了一遍,只注意紧张
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
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
候还把一个人做的事情安在另一个
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
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
第二小节:谈《水浒传》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
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
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爱。
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
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伯
父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保存
着。
内容大意:
伯父跟“我”谈《水浒传》,启发教
育“我”认真读书。因为“我”读书
囫囵吞枣,张冠李戴,但受到鲁迅的
提点后,“我”看书不再马虎。

反映鲁迅精神品质:
伯父幽默而委婉地批评,显示出一个
长辈对晚辈的慈爱。
第三小节:笑谈 “碰壁”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
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
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
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
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
“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
问我。他嚼着东西,嘴唇上的胡子跟着
一动一动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
扁又平。”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
第三小节:笑谈 “碰壁”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
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
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
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 我说,“您怎么会碰壁
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第三小节:笑谈 “碰壁”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
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
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
碰扁了。”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内容大意
伯父在与“我”的谈笑中抨击旧社会。
伯父开玩笑说“四周围黑洞洞的”,“碰
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我”“恍
然大悟”,自以为明白了,实际上并
没有真正理解伯父的话。

反映鲁迅精神品质:
鲁迅先生不怕挫折、顽强斗争的精神
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四小节:救助车夫

有一天黄昏,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
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
爸爸妈妈拉着我的手,到伯父家去。走到
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
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
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自己的
脚,脚上没有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他
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
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怎么了?”爸爸问他。
第四小节:救助车夫
“先生!”他那灰白的抽动着的嘴唇里发出低
微的声音,“没留心,踩在碎玻璃上,玻璃片扎
进脚底了。疼得厉害,回不了家啦!”

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
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
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出镊子给那个
拉车的夹出脚里的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
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第四小节:救助车夫
拉车的感激地说:“我家离这儿不远,这
就可以支持着回去了。两位好心的先生,我
真不知道怎么谢你们!”
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
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我站在伯
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
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手和脚也有些
麻木了。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
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第四小节:救助车夫
伯父和爸爸回来的时候,我就问他
们。伯父的回答我记不清了,只记得他
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我抬起头来,
要求他给我详细地解说。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他的
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
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
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
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内容大意:
鲁迅先生和弟弟帮助黄包车夫,不仅
为他包扎伤口,还送给他药品和钱。

反映鲁迅精神品质:
表现鲁迅先生对劳动
人民的深厚同情和深
厚感情。
第五小节:关心女佣
伯父逝世以后,我见到他家的女佣
阿三。阿三是个工人的妻子,她丈夫失
了业,她愁得两只眼睛起了蒙,看东西
不清楚,模模糊糊的像隔着雾。她跟我
谈起伯父生前的事情。她说:“周先生
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
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
真替他难受。
第五小节:关心女佣

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
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内容大意
女佣阿三对鲁迅先生的回忆。鲁迅先
生在病重时,坚持写作,还常常关心
佣人的健康,劝她多休息。

反映鲁迅精神品质:
凸显鲁迅先生对下层人民的关爱之情,
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的人。
步骤四:

课文整体理解
回答问题
1。运用工具书,查找下列词语的意思和读音。(学
生预先准备答案)
词语 读音 意思
深奥 shēn ào 道理、含义高深不易了解。
追悼 zhuī dào 沉痛地怀念死者。
爱戴 ài dài 敬爱并且拥护。
怒号 nù háo 大声叫唤(多用来形容大风)。
呻吟 shēn yín 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回答问题
2。解释下列词语,然后造句。
词语 意思 造句
张冠李戴 比喻弄错了对象 别人问他事情的真相,他张冠李戴
或弄错了事实。 地胡说一通。

囫囵吞枣 比喻读书等不加 囫囵吞枣的学习方式,只会让人一


分析地笼统接受。知半解,无法全面地掌握知识。

饱经风霜 形容经历过很多 志庆即使饱经风霜,但依然坚持信


艰难困苦。 念,不畏惧任何困难。
回答问题
3. 从课文第一段中,找出表现人民群众爱戴鲁迅的文句。

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
子。送挽联、花圈
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4. “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
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从以上描写,分析鲁迅当时的心情。

既为无法改变整个大坏境而感到沉重无奈又为自己的力量
过于渺小而感慨。
回答问题
5. 为什么作者要在文中转述女佣阿三的话?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因为通过女佣的叙述,更能真实地说明鲁迅关心女佣的实
况,让文章更具真实性和
说服性。这样写能够从侧面烘托鲁迅的高尚性格。
附加资料:
文章语言特色
文章表达的特色:

(一)选材真实,典型

 但为了集中反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感情和为
什么得到“各色各样的人”的爱戴,作者精心
挑选了自己小时候耳闻目睹、亲身感受过的几
件事。这些都是来自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周晔
处处把“我”摆进去,处处倾注了“我”的真
情实感,毫无虚构、夸张之处,所以真实感人。
文章表达的特色:

(一)选材真实,典型

 为了表现鲁迅先生关心下一代,同情劳动人民,
憎恨旧社会,周晔从日常生活中选择了几件有
代表性的事例:谈论《水浒》,启发引导“我”
认真读书,体现伯父对下一代的真诚关怀;笑
谈碰壁,表明鲁迅先生憎恨旧社会,不畏强暴
的斗争精神;热情救护并帮助受伤的车夫和女
佣阿三,表现鲁迅先生同情、关心劳动人民的
品德。
文章表达的特色:

(二)结构,独具匠心
 开头发问,引人深思──鲁迅先生逝世后前来追悼
的人很多,都“向他致敬”;各色各样的人送来
“数不清”的挽联和花圈。看到这种情景,“我”
有些“惊异”:“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
戴?”这一问引人深思,吸引读者了解下文。下
文具体写深受群众爱戴的原因。
 篇末总结,突出中心──结尾说:“他为自己想得
少,为别人想得多。”纵观全文,这不仅小结了
末段──伯父对自己的病毫不在乎,对女佣关心备
至,而且解答了开头的疑问,点明了题旨,概括
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文章表达的特色:

(三)描写,细腻逼真
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
的记性好。’”一个动作──“摸”,一个表
情──“笑”,再现了伯父的慈爱和宽厚风采,
和小周晔一起走进那段茶余饭后的惬意时光。
伯父的话表面看是在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
在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批评“我”读书
太马虎。这简短的语言,透出鲁迅先生含蓄、
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教育“我”讲究方法。
文章表达的特色:

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
吗?”“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
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民
主和自由都没有。“碰壁”是与反动势力做斗
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这谈笑似的话语,体
现了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
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
文章表达的特色:

 行动描写,突出可贵品质──“他们把那个拉
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
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
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
带。”两句话用了9个动词,具体准确地写出
了鲁迅先生兄弟俩救治受伤车夫的感人情景。
“拿、夹、洗、敷、扎”这一连串动作,表现
出救治车夫时兄弟俩认真细心、动作娴熟、准
确利落,表现了两位救助者对车夫的深切同情
和关心,对劳苦大众的热爱,的确是“俯首甘
为孺子牛”。
文章表达的特色:

 神态描写,体现忧国忧民──“这时候,我清
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
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
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
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
口气。”两个“清清楚楚”说明鲁迅先生忧国
忧民的神情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他“变
得那么严肃”,手“半天没动”,“深深地叹
了一口气”等表情、动作的描写,说明鲁迅先
生再次看到了旧社会的罪恶,他无法控制对它
的憎恶之情而怒形于色。
文章表达的特色:

(四)修辞,生动传神
 巧用排比、反问、对比等修辞手法,可以化平淡
为神奇,使事物形象鲜明,独具特色;可以层层
铺开,把道理阐述深刻透彻,令人信服;可以增
强气势,增添感情色彩,强化表达效果。
 排比,突出心情难过──“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
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
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
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见不到”“听不
到”“得不到”这3个词语用得准确,构成排比,
突出了作者因为失去伯父而心情非常难过,泪如
雨下。
文章表达的特色:
(四)修辞,生动传神
 反问,强调深切同情──“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
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这个反问
句突出了黄包车夫的生活艰辛,天寒地冻的日子
还光着脚拉车,洋溢着深切的同情之心。
 对比,烘托关爱女佣──“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
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
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
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
重活儿。”阿三的话语采用了对比手法,表明鲁
迅先生尽管病得很重,可满不在乎,但对女佣却
经常劝慰、呵护,关爱有加。“三更半夜”说明
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
课文精读点评 (补充材料)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是鲁迅先生的侄
女周晔在伯父逝世9周年后写的纪念文章。

 周晔亲身感受过伯父的关心和爱护,亲眼看到
过伯父无微不至地关心劳苦大众,热爱劳动人
民,勇敢地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
课文精读点评 (补充材料)

 全文以小孩的口吻进行叙述,给人以朴实、亲
切之感,使鲁迅先生的高尚品德跃然纸上,力
透纸背。

 综观全文,作者运用排比和对比手法,细致刻
画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其谋篇布局独
具匠心,开篇是果,结尾为因,首尾照应,结
构严谨,讴歌了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
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表达了
作者真切的爱戴和深切的怀念之情。
课文小结

鲁迅先生用满腔热忱和无私的行为实践了自
己“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
人生追求。忧国忧民,情之所系。鲁迅先生
的伟大精神,鲁迅先生的高尚情怀,是我们
人生道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引领我们播撒
爱心,与爱同行。
延伸阅读
鲁迅著作

1. 《呐喊》
2. 《林家铺子》

3. 《狂人日记》

4. 《药》 鲁迅曾在小说《药》中提
及清明节上坟这个习俗。
鲁迅作品
《药》主要写了老栓夫妇的儿子得了一种病—
—“痨病”,在那时是难一治好的。他们就听
信别人的谣传,夜里托人高价买来了一种药
“人血馒头”(当时都认为吃了沾有别的孩
子血的馒头,就可以延长自己孩子的生命),
然后满怀希望地让儿子小栓吃了这特殊的药,
可结果儿子小栓还是死了。后来,母亲去儿
子的坟头,碰见了隔壁坟也有一个母亲给儿
子上坟,她并不知道隔壁坟埋着的就是死后
血被用来做人血馒头的小孩。
https://youtu.be/oq7JZSHNH9I
清明节

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
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
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
日子[1] 。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
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
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
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
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
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
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清明节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
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
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
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
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 介子推像
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
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
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
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
君,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
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
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
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
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
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
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
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
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
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
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
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
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
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
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5]
谢谢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