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第 60 卷 第 1 期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Vol. 60 No. 1

2020 年 1 月 Jilin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Jan.,2020

□文艺理论与文学批评: 文学东北专题

“满洲文学 ”:
谁的文学 , 何种文学 , 是否实存
刘晓丽

[摘 要] 在东亚殖民主义理论视阈下考察 “满洲文学” 概念,会发现不同族群所指各异。在殖民


统治者日本人眼中 “满洲文学” 的意义指向,摇摆于殖民地文学和 “国策” 文学之间,暴露出其
殖民统治的狂妄与虚弱; 殖民统治下的中国文人借 “东北文学” “漠北文学” “无名文学” “北国
文学” 与 “满洲文学” 交锋,形成反抗殖民统治的 “反殖文学” 与 “解殖文学”; 日本殖民统治
夹层中的朝鲜文人表面上认同 “满洲文学” 是 “国策” 文学,实际上并不相信 “满洲文学” 实存,
唯欲利用 “满洲文学” 概念获取朝鲜语文学的创作空间; 俄系作家因其身份特殊,作品揭露日本
在东亚地区的丑陋形象,更具批评性。 “满洲文学”,是殖民者欲利用文学为其新型殖民意识形态
服务的实验,结果却在殖民地开启了一种新型的反殖民方式———借文学消解殖民统治。 “满洲文
学” 的破产,也显示出 “大东亚文学” 的虚无。“满洲文学” 是理解东亚殖民主义文学的一个关键
词,藉此可以探入东亚殖民主义理论内部的错综复杂性。
[关键词]“满洲文学”; 殖民文学; 东北文学; 朝鲜文学
[收稿日期] 2019-09-29 [DOI] 10.15939 / j.jujsse.2020.01.wx1
[作者简介] 刘晓丽,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 上海 200241)

“满洲” 一词虽有满族和满族聚居地的意思 ,但作为东北的地理称谓不乏异国情调的殖民意


味,由近现代俄罗斯人、日本人和西方人发明并使用, 中国人自己很少使用。① “日本及西洋人
[1]5
之图籍中,称东三省曰 ‘满洲 ’, 此一错误, 至为浅显, 而致此错误之用心则至深。” “满洲
文学” 原本也是日本人发明的专有名词 ,指生活在租借地 / 殖民地 “关东州” 及 “满铁” 附属地
日本人的日语文学。1932 年 3 月伪满洲国被炮制出来之后,“满洲文学” 的意义发生了转变, 在
伪满洲国各个族群中衍化出不同的含义, 生成不同价值。 殖民统治者日本人眼中 “满洲文学 ”
摇摆于殖民地文学和 “国策 ” 文学之间, 归根结底是想用 “满洲文学 ” 为其 “五族协和 ” 的
“建国精神” 服务,构建 “满洲国” 的 “合法性”,但其中也不乏追求文学精神的诉求。 殖民统
治下的中国文人并不接受这样的 “满洲文学 ”, 消解且转化其意义, 借 “东北文学” “漠北文
学” “无名文学” “北国文学” 与 “满洲文学” 交锋。殖民统治夹层中朝鲜文人表面上认同 “满
洲文学” 是 “国策” 文学,但实际上他们并不相信 “满洲文学 ” 实际存在, 而是利用 “满洲文

① “满洲” 作为地名,源于外来名词 Manchuria,出现在 19 世纪,沙俄及西欧国家企图侵略中国,首次将东北地区看做一


个完整区域而以 “满洲” 称之。参见拉铁摩尔著、唐晓峰译: 《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 第 74 页,南京: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
苏人民出版社,2010 年。另外一种研究: 满洲从族名到地名,见马伟: 《 “满洲”: 从族名到地名考》,《东北史论》,2013 年 3
期。傅斯年在 《东北史纲》 ( 1932) 专论 “论本书用 ‘东北’ 一名词不用 ‘满洲’ 一名词之义”。

· 165·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 年 第1期

学” 概念获取朝鲜语文学的权利和空间 , 欲开创进入朝鲜、 日本、 世界文坛之路。 “满洲文学 ”


概念,既是东亚殖民主义意识的一种建构 ,也是东亚文学场中文化权力 / 关系的竞技场, 殖民者
欲利用文学为其新型殖民意识形态服务 ,却在殖民地开启了一种新型的反殖民方式 ———借文学消
解殖民统治。“满洲文学” 是理解东亚殖民主义文学的一个关键词 , 藉此可以探入东亚殖民主义
理论内部的错综复杂性。

一、殖民地文学? “国策” 文学?

伪满洲国建立后,生活在伪满洲国的日本文人曾围绕何为 “满洲文学 ” 展开了一场讨论,


时间主要集中于 1936—1937 年。 原来身居 “关东州 ” 的日本文人首先要改变原有的 “满洲文
学” 观念,开始在满洲 “建国” “国策 ” 的语境下重新思考 “满洲文学 ” 的主体、 语言、 性质
和方向等问题,而前来 “建设” 伪满洲国文化的日本文人聚居 “国都” “新京 ”, 他们要重新定
义 “满洲文学”,由此展开 “大连意识” 的 “满洲文学 ” 和 “新京意识 ” 的 “满洲文学 ” 的讨
[2]
论 ,也有学者称之为 “主流派” “建设派” 和 “现实派” 之间的 “满洲文学” 讨论[3]。
这场讨论主要围绕两个议题: “满洲文学 ” 是谁的文学? “满洲文学 ” 是何种意味的文学?
形成了四种关于 “满洲文学” 的看法。
第一,“满洲文学” 是日本殖民地文学,即认为 “满洲文学” 是日本文学的延长, 日语应为
“满洲文学” 的主要文学语言, “满洲文学必须彻底是日本文学的一个流派 ,而且必须在其主流
[4]52
中贯彻现代日本文学的领导意识 ” 。“把正确的日语向以满人为首的异民族普及以及使他民族
向日本民族靠近,这两点意义尤其重大。比起由日本人翻译满人的作品,满人自己用日语来写作
[5]
品才是方向。”
第二,与之相对应的观念是 “满洲文学 ” 应是满洲独自文学, 是生活在满洲这片土地上所
有人的文学。“所谓满洲文学,是对住在满洲的五个民族各自发表的所有文学性产品的总称, 如
[6]
果只培育其中的一种意识,就会使好容易刚刚萌芽的文学发生萎缩。” “无视日本人文学和满
[7]182
人文学的协和就不可能有满洲文学 。”
第三, “满洲文学 ” 是政治和文学完美结合的新型文学——— “国策 ” 文学 / “国家 ” 文学,
文学为满洲 “建国” 服务,为 “国策” 服务,时局性、政治性是评价文学的标准。“政治与文学
[8]
的结合统一比起其他国家来,更望在满洲国早获成就。” 当时 “国家级 ” 的民生部大臣文学赏
的评价准则是: 拥护 “建国精神 ” 及 “回銮训民诏书 ”, 宣扬 “日满一德一心”、 “民族协和 ”
与东方道德。
第四,与之相对应的观念是维护 “满洲文学 ” 的独立性, 避免文学成为政治的附庸, 为政
治服务。很多以文学为志业的日本文人都或多或少地持有这种主张 , 认为文学有文学固有的使
命,例如青木实 ( 1909—1981) 、加纳三郎 ( 1904—1945) 、 角田时雄 ( 1902—?) 等。 “政治性
的范畴———这样的观念对文学本质的热情难道不是有害无益吗 ? 文学存在于文学自身之中,我是
[9]32
主张文学至上主义的。”
需要说明的是,这场讨论虽然可以简化为两组问题四种观念 , 但是这四种观念并非彼此绝
缘,而是重叠交叉、排列组合生成繁多的 “满洲文学 ” 观念。 比如殖民地文学观念既可以与文
学独立观念重合,又可能与 “国策” 文学观念结合; 满洲独自文学观念常常与 “国策 ” 文学观
念重叠在一起,又可以与文学独立观念结合在一起 ,等等。
从这场讨论,我们看到 “满洲文学 ” 概念在日本文人那里并非铁板一块, 也像伪满洲国提
· 166·
刘晓丽 “满洲文学”: 谁的文学,何种文学,是否实存

出的其他新概念——— “建国精神” “五族协和” “王道乐土 ” 等一样一直处于尚未定型之中。①但


是,这些参与讨论的日本文人们, 不论持有何种 “满洲文学 ” 观念, 都基于这样共识: 承认
“满洲国” 的存在,“满洲文学” 是 “满洲国” 文学的代称,相信日本人文学是 “满洲文学 ” 的
主流及引领者,日语是 “满洲文学” 的方向。

二、满洲文学? 东北文学?

中国人作家天然抗拒 “满洲文学” 这种具有殖民意味的称谓, 以原有的 “东北文学 ” 对抗


“满洲文学” 的说法,逃离 “满洲国 ” 的作家, 称东北作家。1934 年以后, 流亡到上海的东北
作家萧军、萧红、舒群、罗烽、白朗等被上海文坛接受, 形成 “东北作家群 ” 的概念,1936 年
9 月上海生活书店出版了以此命名的书——— 《东北作家近作集》。 “东北作家群 ” 称谓是一种抵
抗姿态,而不是区域文学的命名。
留在伪满洲国的中国文人们, 一开始也以同样的方式抗拒这个日语表达式——— “满洲文
学”,但是伪满洲国出台了诸多文艺干预政策②, 诸如报刊上禁用 “东北 ” 一词。1934 年前后,
出现了多样的表达东北文学的方式 , 诸如骆驼生 ( 1913—?) 提出的 “漠北文学” “无名文
学”③,《满洲报》 上的 “北国文坛”④ 等, “满洲文艺” 一词也开始出现, 欧阳博撰文 《满洲文
[10]
艺史料》 。1937 年前后,“满洲文学” 一词开始在伪满洲国的中国文人间流通起来 , 这与日本
文人在伪满洲国的报刊上广泛讨论 “满洲文学 ” 有关, 也与伪满洲国文艺干预政策相关。 这一
年,日伪的 “弘报协会” 言论统治严苛,关停了 《满洲报》 《关东报》 《大亚公报》 《民报》 《民
声晚报》 《奉天日报》 《奉天公报》。在伪满洲国生活的文人如何谈论本乡本土文学 ,借用日本文
人的 “满洲文学” 概念比较便利, 这其中有显而易见的殖民地力学关系, 但也暗含其他意图。
“满洲文学” 是一个有歧义的概念, 可以是日本文人意指的 “满洲国 ” 文学简称, 还可以指满
洲 / 东北这个区域的文学。也就是说, 对于在东北的中国文人来说, “满洲文学 ” 要比赤裸裸的
“满洲国” 文学 听 起 来 不 那 么 刺 耳。 中 日 文 人 都 观 察 到 了 这 种 词 语 运 用 上 的 变 化, 王 秋 萤
( 1913—1996) 非常直接地点出 “满洲文学” 源于何处: “满洲事变前的文艺在当时统称为 ‘东
北文艺’。这是因为满洲位于中国北部,所以当时被称为 ‘东北文艺 ’。 满洲事变之后, ‘东北 ’
这一词已经再没有人使用,但是并没有提出更合适的名称。 近年来逐渐被称作 ‘满洲文艺 ’, 这
[11]178
就是日本人所说的 ‘满洲文学’ ” 。这里的 “近年来”,即该文章中论述的东北文学的第三
个时段 “康德四年 ( 1937) ” 以来的 “满洲文艺 ”。大内隆雄 ( 1907—1980) 也表示: “最近,
[12]
我们可以看到满洲文学这个词在满人中也开始通用起来 。” 文中的 “最近”,即 1937 年。
使用 “满洲文学” 最频繁的是作家、 文学史家、 文艺评论家王秋萤, 他撰写了一系列 “满
洲文学” 的研究报告: 《满洲新文学之发展》 ( 1937) 、 《满洲新文学之踪迹 》 ( 1937) 、 《满洲文

① “建国精神”,开始是标榜为建设 “王道乐土”,实现 “民族协和”,后来解释为 “日满一德一心” “日满一体不可分”。


“五族协和”,开始界定为日、汉、满、蒙、朝五族,例如伪国务总理衙门的壁画即日、汉、满、蒙、朝五族少女共舞图; 后来
出现另一种界定: 日、满、蒙、朝、俄五族,这种界定将汉、满混在一起称为满洲族,当时流行的宣传画可以见到此类界定的
五族。“王道” 也在伪满后期被日本的 “皇道” 取代。
② 关于伪满洲国文艺政策的研究,请参见刚田英树 《伪满洲国文学》、刘晓丽 《异态时空中的精神世界———伪满洲国文
学》 ( 修订版) ,哈尔滨: 北方文艺出版社,2017 年。
③ 谷实: 《满洲新文学年表》,《盛京时报》 “文学” 副刊,1942 年 7 月 8 日。谷实即王秋萤。
④ 1934 年的 《满洲报》 “文艺副刊” 有 “北国文学” 栏目,意用 “北国文学” 指 “东北文学”。例如,老穆 《过去的北
国文坛》,《满洲报》,1934 年 10 月 26 日,等等。

· 167·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 年 第1期

学史》 ( 1938) 、《满洲新文学年表》 ( 1942) 、《建国十年满洲文艺书提要 》 ( 1942) 、《满洲文坛


史话》 ( 1942) 、《满洲新文学史料》 ( 1944) ,王秋萤用 “满洲文学” 概念替代 “东北文学 ”, 即
[13-14]
中国人用汉语创作的文学。 一目了然的 《满洲新文学年表 》 列出 “康德元年 ( 1934) ” 至
“康德八年 ( 1941) ” 的 “满洲新文学”,从 1934 年骆驼生发起的 “漠北文学青年会 ” 到 1941
年 “新京” 益智书店的 《学艺》 第 1 辑出刊,均为东北地区的新文学社团组织、 文学作品、 报
纸文学副刊、文学刊物、文学活动等,只字未提所谓的 “日系文学” “鲜系文学” “俄系文学 ”
“蒙系文学” 的 “协和” 文学。这份文学年表显示出: “满洲文学 ” 是中国 “五四 ” 新文学运动
延长线的文学生产方式、文学活动形式以及文学作品样式。 而且 《满洲新文学年表 》 标题就是
直接沿用了 “新文学” 这个中国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学概念 ,亦有一语双关的意味。“满洲新文
学” 还可以意指满洲 “建国” 后的 “新” 文学,即日伪要彰显的区别于之前东北旧政权时代的
文学。不仅王秋萤这样看待 “满洲文学”, 我们梳理一下其他中国文人发表的有关 “满洲文学 ”
[15]
“满洲文艺” “满洲文坛” 的论述,例如夷夫 《满洲文坛的几个问题 》 、 季守仁 《满洲文坛结
[16] [17] [18]
算与展望》 、杜白雨 《满洲文学与作家 》 、 山丁 《闲话满洲文场 》 、 季疯 《满洲文坛杂
[19-20] [21] [22]
感》 ( 上) ( 下 ) 、 吴郎 《一年来的满洲文艺界 》 、爵青 《今日的满洲文学 》 等等, 他
们对 “满洲文学” 的性质和方向持有不同观念, 展开过争论, 诸如 “乡土文学 ” 和 “写印主
义” 的争论等①,但是这些中国文人都坚持借用 “满洲文学 ” 替代 “东北文学 ” ———五四传统
脉系下的新文学,尽量避免落入日本文人的 “满洲国” 文学的 “满洲文学” 概念。
不仅如此,中国文人也不认同所谓的日本文学引领主导 “满洲文学 ” / 东北文学。 杜白雨
( 1918—2014) 的 《满洲文学与作家》 谈起 “满洲文学 ” 的传统及未来的方向, 文学的 “婴儿
期———这时期,正是那惊天动地的五四狂飙期 ”, 而未来要学习 “上自莎士比亚底 《哈梦雷特
( 哈姆雷特 ) 》, 西万提斯 ( 塞万提斯 ) 底 《唐吉歌德 ( 堂吉诃德 ) 》, 下至托斯退亦夫斯基
( 陀思妥耶夫斯基) 底心理描写, 屠格涅夫底自然的描写, 以及鲁迅底啊 Q 等, 都是绝好的前
[17]
鉴”。 留学日本、出版过日语诗集 《新鲜的感情》 的杜白雨,在谈及 “满洲文学 ” 要借鉴的文
学经典时,没有提及一部日本著作。而论及 “满洲文学” 的代表作家,“古丁底僵尸底刻画, 吴
瑛底粗野底言语,小松底现代都市青年底分析,石军底农村底暴露,以及爵青底颓废典型底创造
[17]
等等” ,也没有提到任何 “日系” 作家。1942 年,吴瑛 ( 1915—1961) 编辑 《满洲文艺 》 纯
文学杂志②,全部辑录东北新文学作品, “小说 《熊》 《觅》 《杏花村》 《地狱层 》 和独幕话剧
《夜航》 均以广大的 ‘满洲’ 作为背景, 如 《杏花村 》 村长和乡绅的斗争, 反映出为斗争所牺
牲的无知无识的人群,再如 《地狱层 》 描写一群魔鬼, 在没有太阳照耀的地狱生活着, 描绘出
一个民族的颓废与凄怆,均为力作。爵青的 《人鬼通灵录 》, 是用远离了真实的警句来向滥用智
慧者说教,进一步开创了哲理小说的创作先例 。梅娘三部曲的第二部 《蚌 》, 全部发表于此, 以
[21]
群女们似蚌般的生活为故事主题, 也是相当感人的 ” 。 吴郎如此评价唯一一期的 《满洲文
艺》,即 “满洲文学” 在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女性议题三个方向上接续传统开启未来 。
不过,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伪满洲国赤裸裸地暴露其日本殖民地的面目 ,施政意识形态
由 “王道” 变为 “皇道”, “日满 ” 之间的关系, 从 “友邦” “盟邦 ” 变成 “亲邦 ”, 溥仪在
《建国十周年诏书》 中把 “日满 ” 关系直接定位为 “父子 ”, 一种绝对而不可违逆的上下关系。

① “乡土文学” 和 “写与印” 的争论,参见王越: 《东北沦陷时期文丛派与艺文志派比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2013 年。
② 《满洲文艺》 杂志目录,见刘晓丽: 《伪满洲国文学与文学杂志》,重庆: 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12 年。

· 168·
刘晓丽 “满洲文学”: 谁的文学,何种文学,是否实存

伪满洲国的文坛进入了更严酷的时期 ,1943 年, 竟然出现 “满系 ” 作家向日伪官方提交的出版


动向报告书 《首都警察的侦探、检阅报告书 》①。此时的 “满洲文坛 ” 接近一体化了。 中国文人
中出现了关于 “满洲文学” 的激进表述。爵青 ( 1917—1962) 在上海 《文友 》 杂志撰文 《关于
满洲文学———由内面的及精神的考察》,这样描述 “满洲文学”: 第一,“满洲文学是大东亚文学
的萌芽之一”; 第二, “满洲文学完全是国家文学, 离开满洲国是不能谈论满洲文学的 ”; 第三,
[23]
“满洲文学是有组织性的国民行为 ”; 第四, “满洲文学正向完遂圣战迈进 ”。 这些言论完全倒
向了日本人所提倡的 “满洲文学 ” 论, 甚至更为激进。 不过, 这篇文章毫无论证、 行文杂乱、
不知所云,观点提出是断言式的,而且在此还可以读出 “满洲文学” 现状的报道: “满洲文学是
有组织性的国民行为”,世界上唯有 “满洲文学” 是 “在全国唯一的组织结构之下, 接受国家指
导援助,集中全国文学者的总力,向国家目的迈进的。……满洲文学的活动,和国家的方针,同
[23]
在并进,充分地完成着文学的国民行为的使命 ”。 这样的 “满洲文学 ” 生存现状的报道, 是不
是也能解释该篇文章何以如此激进地描述 “满洲文学” 呢?

三、进军 “满洲文坛”? 再造 “朝鲜文坛”?

伪满洲国的朝鲜人始终是日伪殖民统治政治和文化上的难题 。 根据伪满洲国的 《建国宣言 》


( 1932) ,居住在满洲的朝鲜人应为 “满洲国国民 ”,而且是构成 “新国家 ” 原始居民, 与汉族、
满族、蒙古族、日本人一起构成 “五族协和 ” 的 “国策 ” 民族。 但是根据 《日韩合并条约 》
( 1910) ,“朝鲜将其全部主权永久地让与日本 ”, 朝鲜人又是日本帝国的 “臣民 ”, 以 “鲜系日
本人” 的身份接受朝鲜总督府的统治。而且,1936 年起日本在朝鲜推行 “内鲜一体”,实行激进
的日语同化政策,禁止朝鲜语的文化产品刊行,而伪满洲国提倡 “五族协和 ”, 可以多族语文化
产品并存,也就是说在伪满洲国可以 “合法 ” 地使用朝鲜语进行文化生产。 这些处于日本殖民
统治夹层中的朝鲜文人,又是如何看待 “满洲文学” 的呢?
1936 年,朝鲜半岛颁布了禁止朝鲜语教学与发表的法令之后 , 很多朝鲜文坛知名文人来到
伪满洲国,包括文坛领军人物廉想涉 ( 1897—1963) 、 诗人白石 ( 1912—1996) 、 小说家姜敬爱
( 1906—1944) 等。这些新移住的朝鲜作家与 1932 年之前因各种原因移居东北的 “在满朝鲜人
作家”,以伪满洲国 “鲜系” 作家身份展开了活跃的出版、 发表、 评论等一系列朝鲜文学活动。
韩国金在湧教授和中国李海英教授对他们的文学活动有系列研究 。② 金在湧教授的研究侧重新移
住伪满洲国的朝鲜作家如何在 “内鲜一体 ” 和 “五族协和 ” 的断层与夹缝中寻求朝鲜文学的存
[24]82-92
在之路。 李海英教授区分 “满洲国朝鲜文学 ” 与 “在满朝鲜人文学”, “满洲国朝鲜文学 ”
即 “五族协和” 的 “满洲文坛” 之一系——— “鲜系 ” 文学, 承认伪满洲国文学的属性; “在满
朝鲜人文学” 是指朝鲜半岛文学在满洲地区的延伸, 侧重研究以安寿吉为主的早期移民东北的
[25]3-19
朝鲜作家如何基于 “五族协和” 统治理念谋求 “朝鲜人自治 ” 的文学。 两位研究者都突出
了这些朝鲜文人各怀目的进军 “满洲文坛”、投入 “鲜系” 文学建设的姿态。本论文探求这种积
极姿态背后,朝鲜文人对 “满洲文学” 的态度。
在满朝鲜作家, 在伪满洲国文坛被统称为 “鲜系 ” 作家, 他们愿意认同 “满洲文学 ” 是

① 《首都警察的侦探、检阅报告书》 ( 1943 年 11 月 29 日) ,冈田英树证实此报告书为 “满系” 作家起草。参见冈田英树


著、邓丽霞译: 《伪满洲国文学 续》 “ ‘首都’ 警察之特务工作实态” 章,哈尔滨: 北方文艺出版社,2017 年。
② 参见李海英、金在湧合作主编系列丛书,例如 《韩国文学的跨语际符码— —— “满洲” 》 ( 2014) 、《韩国文学中的中国
书写》 ( 2015) 、《记忆与再现》 ( 2016) 、《韩国普罗文学与中国东北》 ( 2018) 等,均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 169·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 年 第1期

“五族协和” 的 “满洲国” 独自的文学, 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所有人的文学, 即 “日系 ” 作家


青木实所说 的 “所 谓 满 洲 文 学, 是 对 住 在 满 洲 的 五 个 民 族 各 自 发 表 的 所 有 文 学 性 产 品 的 总
[6]
称” 。他们要在这样的 “满洲文学” 体系中谋取朝鲜语文学的权利和空间 ,只有复合的 “满洲
文学” 才能给予朝鲜语文学延续和发展的可能性机会, 为此他们筹划进军 “满洲文坛 ” 并希望
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鲜系” 知名作家安寿吉 ( 1911—1977) 鼓励在满鲜系作家争取获得 “满
洲文坛” 的官方文学奖———民生部大臣文学赏。 廉想涉在为安寿吉个人作品集 《北原 》 作序时
写道: “认真贯彻实践 ‘五族协和 ’ 政策, 在协和精神指引下, 加强与日系、 满系文学界的联
系,协和共助,共同致力于满洲国文化建设。”① 当时唯一的朝鲜语报纸 《满鲜日报 》, 在 1940
年初开设了 “满洲朝鲜文学建设新提议” 专栏,从 1 月 12 日到 2 月 6 日共编发了 20 期,发表了
10 位作者的评论文章,基本网罗了当时有影响力的朝鲜语作家 ②,他们为 “如何在满洲文坛建设
朝鲜文学” 提出建议、展开讨论。栏目编者前言声称: “能够向世界告知我们的存在, 完全取决
于我们的力量。”③ 可见其对在伪满洲国建设朝鲜文学的重视且深感这项任务意义重大 。
1940 年 3 月 22 日 《满鲜日报 》 报社还组织了 “内、 鲜、 满文化座谈会 ”④, 希望借此打破
以前 “鲜系” 一直以来未能跟 “日系” “满系” 文化团体或文化人相互联系的局面。 但是 “内、
鲜、满文化座谈会 ” 这个题名也暴露出另外的端倪, 为什么不是 “日、 鲜、 满文化座谈会 ”?
“内” 是殖民地朝鲜对宗主国日本的称呼 ,朝鲜半岛在日本人看来是作为日本帝国国土延长线上
的 “外地”,那么日本就成了朝鲜的 “内地 ”。 从这个座谈会的名称, 也可以看出朝鲜文人对
“满洲文学” 的另外一种态度: 一方面愿意认同 “满洲文学 ” 是 “五族协和 ” 的 “满洲国 ” 独
自的文学,想作为五族之一 “鲜系 ” 编入 “满洲文学 ”; 另一方面又不承认 “日系 ” 是复合
“满洲文学 ” 之一系, 而是把 “日系 ” 看作日本 “内地文学 ” 的延长。 这里透露出两种信息:
一是对 “满洲文学” 的不信任, 假如没有 “日系 ” 就不会有 “满洲文学 ”, 而是只有 “满系 ”
的 “东北文学”; 二是认为 “满洲文学” 就是日本中央文坛的延伸。座谈会记录中 《朝鲜文学和
内地文坛》 一节,《满鲜日报 》 的李甲基更关心的问题是: 朝鲜作家如何进入 “内地文坛” “内
地语文坛”,而不是进入 “满洲文坛 ”。 在 《满语文坛的倾向即 “没有方向的方向 ” 之旗帜 》
《国民文学的建设! 在满洲也会有所考虑吗?》 《满洲的国策希望 文学健全的发展 》 三节中, 李
甲基提出的问题是,“鲜系” 作家加入 “文话会” 以后,“文话会 ” 将如何介绍推广 “鲜系 ” 文
学,未来是否会强制 “鲜系” 用日语写作等问题。这里表明,“鲜系” 作家之所以想加入伪满洲
国的文化组织,进入 “满洲文学 ” 体系, 第一在意的是想借其推广朝鲜文学, 第二在意的是他
们在这个体系中是不是可以保证用朝鲜语写作 。如何推广朝鲜文学,在殖民地时代的朝鲜文人眼
界中,进入 “内地文坛”、被翻译成日语是唯一的通道, 他们希望朝鲜语文学能与满洲的汉语文
学一样,被翻译成日语在日本刊行。 这与 “满系 ” 作家多少害怕自己作品被翻译成日语在日本
刊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态。当 “鲜系” 与 “满系” 进行文学交流时⑤, “鲜系 ” 关心的不是

① 廉想涉: 《北原 序》,安寿吉 《北原》,艺文堂,1943 年,本文转引自李海英: 《伪满洲国 “鲜系” 文学建设与安寿


吉》,李海英、金在湧主编: 《韩国文学的跨语际符码——— “满洲” 》 第 9 页,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年。
② 包括黄健、尹道赫、朴荣濬、安寿吉等,其中大部分文章收录在 《伪满洲国朝鲜系作家作品集》 ( 崔一、吴敏编) ,哈
尔滨: 北方文艺出版社,2017 年。
③ “满洲朝鲜文学建设新提议” 编者按,《满鲜日报》1940 年 1 月 12 日,本文见崔一、吴敏编: 《伪满洲国朝鲜系作家
作品集》 第 438 页,哈尔滨: 北方文艺出版社,2017 年。
④ 该座谈会记录稿连载于 《满鲜日报》,1940 年 4 月 5-11 日。感谢韩国金在湧教授惠赠此材料。
⑤ 关于 “满鲜” 文学交流的研究,参见谢琼: 《被忽视的凝视: 伪满洲国 “内鲜满文学” 交流新解》,《沈阳师范大学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2018 年 6 期。

· 170·
刘晓丽 “满洲文学”: 谁的文学,何种文学,是否实存

“满系” 具体作品或创作方法, 而是这些 “满系 ” 作家作品如何被翻译成日语在日本刊行①。


“鲜系” 作家是否可以用朝鲜语写作,未来是否会强制 “鲜系” 使用日语写作的问题, 李甲基问
得非常含蓄,他问: “如果在满洲创设国民文学, 那么应该需要国语的统一吧?” 李甲基这里说
的 “国语” 即 “日语”。“日系 ” 作家大内隆雄回答既含糊又清晰: “在遥远的将来, 这个是应
该考虑的问题。但现在还是有必要使用各自的语言创作。” 这是 “鲜系 ” 作家最关心的问题所
在,不知道遥远有多远,现在至少在伪满洲国得到了朝鲜语作文的机会。1942 年 “鲜系 ” 作家
高在骐在中国人杂志 《新满洲》 上直接说出: “在这个国家的语言问题, 是规定满洲文学概念最
[26]
重要的一个要素。”
朝鲜人作家表面上认同 “满洲文学 ” 是 “五族协和 ” 的 “国策 ” 文学, 但实际上他们并不
相信 “满洲文学”,也无意进军 “满洲文学 ”,而仅仅是想利用 “满洲文学 ” 概念获取朝鲜语文
学的权利和空间。在母国文坛母语文学被窒息的情况下 , 想在满洲再造 “朝鲜文坛 ”, 让这个文
坛继承朝鲜文学的正统,等待时机返回朝鲜并走向世界。 “母体文坛正在处于窒息状态。 对外丧
失语言和文字,对内深陷于对外关系导致的内向心理 ,活力早已丧失殆尽。可见,母体文学的将
来难以断言。明天会怎样,明年又会怎样? 我们朝鲜语文学的光辉传统由满洲的朝鲜文学来继承
的日子为期不远,这种观点是我的妄想吗? 满洲朝鲜语文学的成长, 自身的建设固然意义重大,
为了未来继承朝鲜文学的正统,也应该具备相应的基础和实力。”② 安寿吉在 《满鲜日报 》 开设
的 “满洲朝鲜文学建设新提议” 专栏连续撰文三篇: 《满洲早先就有朝鲜文学》 《以间岛为中心
的朝鲜文学,其发展过程与现阶段》 《文坛建设的具体方案与文学人的活跃 》③, 将 “满洲朝鲜
文学建设” 改称为 “满洲朝鲜文学的重建”,分析在满朝鲜文学现状, 指出未来的方向, “梦想
进军朝鲜中央文坛也好,梦想进军日本文坛也不错,梦想进军世界文坛更好。……笔者相信,我
们在自己生活的满洲坚实地开展文学互动 ,就能打开进军朝鲜、日本、世界文坛的路”④。

四、“满洲文学” 的破产与 “大东亚文学” 的虚无

日本在中国东北炮制出的 “满洲国”,是一种帝国主义新型殖民方式, 既不同于西欧老牌帝


国主义的殖民方式,也不同于日本早期殖民 “关东州 ”、 台湾岛、 朝鲜半岛的方式, 伪满洲国号
称是一个 “跨民族” 的东方现代的独立 “国家”,推行一套看似 “美好 ” 的意识形态: “五族协
和” “王道乐土”。为了配合新型殖民方式的意识形态宣传 ,在文化上构建出了 “满洲文学 ”, 允
许各民族用自己的语言创作文学作品, 引导文学为 “国策 ” 服务。 军事镇压、 经济掠夺之外,
计划通过由上而下的文化同化工程 ,控制在伪满洲国谋生的各民族。伪满洲国是日本构想的东亚
殖民主义原型, 其后日本推出的 “大东亚共荣圈 ” 以 “满洲国 ” 为理念; “大东亚文学 ” 以
“满洲文学” 为范式。1940 年日本近卫内阁出台的 《基本国策纲要 》, 以伪满洲国的 “跨民族 ”

① 当时有两部 “满系” 日译作品集在日本出版,《满人作家小说集 原野》 ( 大内隆雄译,三和书房,1939 年) 、《满人作


家小说集第二辑 蒲公英》 ( 大内隆雄译,三和书房,1940 年) 。“满系” 的作品被翻译成日文情况,参见冈田英树: 《在满中国
人作家的日译作品目录》,刘晓丽、叶祝弟主编: 《创伤———东亚殖民主义与文学》,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17 年。
② 李敏求: 《文学,请走上现实之路— ——尤其对于满洲文学作品而言》,原载于 《满鲜日报》 1940 年 6 月 1- 5 日。汉文
见崔一、吴敏编: 《伪满洲国朝鲜系作家作品集》 第 431 页,哈尔滨: 北方文艺出版社,2017 年。
③ 三篇文章刊于 《满鲜日报》 1940 年 2 月 1 日、2 日、3 日。均收入崔一、吴敏编 《伪满洲国朝鲜系作家作品集》,哈尔
滨: 北方文艺出版社,2017 年。
④ 安寿吉: 《文坛建设的具体方案与文学人的活跃》,原载于 《满鲜日报》1940 年 2 月 3 日。汉文见崔一、吴敏编: 《伪
满洲国朝鲜系作家作品集》 第 458 页,哈尔滨: 北方文艺出版社,2017 年。

· 171·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 年 第1期

“国家” 为理念,提出 “跨国” 的 “东亚新秩序 ”, 炮制出东亚各国经济协同、 共荣共存的 “大


东亚共荣圈” 虚假意识形态,实质上是为日本对亚洲发动侵略战争服务。 之后, 日本文艺界为
了配合 “大东亚共荣圈 ” 提出了 “大东亚文学 ” 的概念, 意欲统合日本占领区的文学活动。
1942 年至 1944 年间, “日本文学报国会 ” 先后策划召开了三次 “大东亚文学者大会 ”, 评选
“大东亚文学赏”,鼓励与会的各国文学者依据各地区文化进行文学创作, 引导文学为 “大东亚
战争” 服务。
从上述讨论中,我们看到殖民者欲利用文学为其新型殖民意识形态服务 ,却在殖民地开启了
一种新型的消解殖民统治的方式———借文学消解殖民统治。 殖民者欲利用 “满洲文学 ” 为其
“五族协和” 的 “建国精神 ” 服务, 构建伪满洲国的 “合法性 ”。 但是, “满洲文学 ” 在伪满洲
国各个族群中衍化出不同的含义, 生成不同价值。 殖民者日本人眼中的 “满洲文学 ” 摇摆于殖
民地文学和 “国策” 文学之间,但也衍生出追求文学精神的诉求, 在 “满洲文学 ” 名义下创作
出暴露日本在伪满洲国殖民统治的狂妄和虚弱。 牛岛春子 ( 1913—2002) 笔下的日本官吏, 因
为不会说汉语无法与当地人沟通 , 只能通过中国翻译行事, 仿佛是 “聋人”“哑人 ” 一般, “勉
[27]
强施行建立在三十万县民之上的政治 ……一想起来就后背直冒冷汗” 。殖民统治下的中国文人
并不接受 “满洲文学”,消解且转化其意义,借 “东北文学” “漠北文学” “无名文学” “北国文
学” 与 “满洲文学” 交锋,形成反抗殖民统治的 “反殖文学 ”, 如 《大同报 》 上的 “夜哨 ” 文
学 ( 1933 年 8 月 6 日—12 月 24 日 ) ; 消解、 溶解、 拆解日本殖民统治的 “解殖文学 ”, 如吴瑛
( 1915—1961) 的 《新幽灵》、杨絮 ( 1918—2004) 的 《我的日记 》 等①。 殖民统治夹层中朝鲜
文人表面上认同 “满洲文学” 是 “国策” 文学,实际上他们并不相信 “满洲文学 ” 实存, 而是
利用 “满洲文学” 获取朝鲜语文学的权利和空间, 创作出朝鲜人在伪满洲国艰难生存、 伪满洲
国黑暗现实的作品,当时朝鲜语刊物 《北乡 》 和 《满鲜日报 》 文艺专栏多为此类作品。 此外
“鲜系” 文学还存在着大量的潜在写作,例如诗人沈连洙生前的作品藏在瓮缸中几十年 ,2000 年
[28]
才得以出版。 俄系作家在伪满洲国的文化场域乃至东亚文化场域中 ,因为其身份特殊, 作品有
更强的批评性。1941 年 11 月的 《新满洲 》 杂志, 刊出 “文艺特辑 ” 专栏 “在满日满鲜俄各系
作家作品展”,收录了四位作家作品: “日系” 作家涩民飘吉的 《泰平街的邸宅》、 “满系 ” 作家
田瑯的 《风雨下的堡垒》、“鲜系” 作家安寿吉的 《富亿女》 和 “俄系 ” 作家阿尔魔尼 · 聂斯迷
罗夫的 《红头发的莲克》。涩民飘吉的作品是一篇轻松的抒情之作 , 安寿吉和田瑯的作品都没有
提到日本人及日本形象, 阿尔魔尼 · 聂斯迷罗夫的 《红头发的莲克 》 竟然把日本形象寄寓在
[29]
“一只叉开腿站着的黑癞蛤蟆” 。它觊觎中国东北、 中国腹地、 东亚地区, 直视各色人物, 跃
跃欲试,丑陋不堪。
从 “满洲文学” 实绩来看,“成绩” 不凡,“日系” “满系” “鲜系” 和 “俄系 ”, 都生产出
[30]
大量的文学作品②,但其中绝大部分作品是在消解 “满洲文学 ”, 消解殖民意识形态 : 汉语文
学在延续中国 “五四” 新文学传统, 朝鲜语文学在领土之外接续传统再造 “文化漂移领地 ”,
“俄系” 作品暴露出日本在东亚地区的丑陋形象。“满洲文学 ” 的文学实绩也同样宣布了 “满洲
文学” 的破产。而以 “满洲文学 ” 为范型的 “大东亚文学 ”, 宣布 “大东亚共荣圈 ” 内各国文
学服务于 “大东亚战争”,各国文学者要为 “完遂圣战” 而创作,其腔调、形式与构成完全效仿

①关于反殖文学 Anti-colonial Literature、解殖文学 Lyo-colonial Literature 的梳理与界定及文学样态,参见刘晓丽: 《反殖


文学·抗日文学·解殖文学———以伪满洲国文坛为例》,《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5 年 2 期。
② 伪满洲国各族群作品,参见刘晓丽主编: 《伪满时期文学资料整理与研究》 之 “作品卷” ( 15 册) ,哈尔滨: 北方文艺
出版社,2017 年。

· 172·
刘晓丽 “满洲文学”: 谁的文学,何种文学,是否实存

“满洲文学”,目的更加赤裸裸。关于 “大东亚文学 ” 概念的考察当另撰文专述, 本文旨在讨论


“满洲文学” 概念,经由 “满洲文学” 透露出 “大东亚文学” 的虚无。

[参考文献]

[1 ] 傅斯年: 《东北史纲》,《傅斯年文集》,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17 年。


[2 ] 冈田英树著: 《伪满洲国文学》,靳丛林译,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年。
[3 ] 单援朝: 《漂洋过海的日本文学———伪满殖民地文学文化研究》,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年。
[4 ] 上野凌嵱: 《满洲文化的文学基础———何谓满洲文学》, 《满洲文艺年鉴》 第 2 辑, “文话会” 编辑,满蒙
评论社发行,1938 年。
[5 ] 横田一路: 《满洲文化杂感》,《新潮》,1940 年 6 月 37 卷 6 期。
[6 ] 青木实: 《满洲文学的诸问题》,《满洲评论》,1937 年 5 月 12 卷 20 期。
[7 ] 加纳三郎: 《关于满洲文化》,作文发行所,1941 年。
[8 ] 横山敏男: 《看不见前进的姿态———致在满日系作家》,《满洲日日新闻》,1941 年 7 月 25 日。
[9 ] 角田时雄: 《关于满洲文学———读了成小碓的论述》, 《满洲文艺年鉴》 第 2 辑, “文话会” 编辑,满蒙评
论社发行,1938 年。
[10] 欧阳博: 《满洲文艺史料》,《凤凰》,1934 年第 2 卷第 3 期。
[11] 王秋萤: 《满洲文艺史话》,大内隆雄著、高静译,哈尔滨: 北方文艺出版社,2017 年。
[12] 大内隆雄: 《关于满人作家》,《满洲文艺年鉴》 第 1 辑,G 氏文学赏委员会编辑、发行,1937 年。
[13] 谷实: 《满洲新文学年表》,《盛京时报》 “文学” 副刊,1942 年 7 月 8 日。
[14] 谷实: 《满洲新文学年表》,《盛京时报》 “文学” 副刊,1942 年 7 月 15 日。
[15] 夷夫: 《满洲文坛的几个问题》,《满洲报》,1936 年 9 月 18 日。
[16] 季守仁: 《满洲文坛结算与展望》,《大同报》,1940 年 2 月 13 日。
[17] 杜白雨: 《满洲文学与作家》,《文学人》 第 2 本,1940 年。
[18] 山丁: 《闲话满洲文场》,《华文大阪每日》,1940 年 3 月第 33 号第 4 卷第 5 期。
[19] 季疯: 《满洲文坛杂感》 ( 上) ,《华文大阪每日》,1940 年 7 月第 42 号第 5 卷第 2 期。
[20] 季疯: 《满洲文坛杂感》 ( 下) ,《华文大阪每日》,1940 年 7 月第 43 号第 5 卷第 3 期。
[21] 吴郎: 《一年来的满洲文艺界》,《华文大阪每日》,1943 年 2 月第 104 号第 10 卷第 4 期。
[22] 爵青: 《今日的满洲文学》,《青年文化》,1943 年 12 月第 1 卷第 5 期。
[23] 爵青: 《关于满洲文学———由内面的及精神的考察》,《文友》,1945 年 7 月第 52 号第 5 卷第 4 期。
[24] 金在湧: 《血统主义 “内鲜一体” 论视阈下的 “满洲” 及伪满洲国》,李海英、金在湧主编: 《韩国文学的
跨语际符码——— “满洲”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年。
[25] 李海英: 《伪 满 洲 国 “鲜 系” 文 学 建 设 与 安 寿 吉》,李 海 英、金 在 湧 主 编: 《韩 国 文 学 的 跨 语 际 符
码——— “满洲”》,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年。
[26] 高在骐: 《在满鲜系的文学》,《新满洲》,1942 年 6 月第 4 卷 6 月号。
[27] 牛岛春子: 《祝廉天》,《新满洲》,1941 年 6 月第 3 卷 6 月号。

[28]
[29] 阿尔魔尼·聂斯迷罗夫: 《红头发的莲克》,《新满洲》,1941 年 11 月第 3 卷 11 月号。
[30] 刘晓丽: 《解殖性内在于殖民地文学》,《探索与争鸣》,2017 年 1 期。

[责任编辑: 秦曰龙]

· 173·
ABSTRACTS

disabled; social exclusion

New Dynamics of Checks and Balances of Federal Government in the U.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ssia-Gate Investigation
SHI Qing-huan,LIU Bo-ran ( 152)
Abstract: On M arch 22,2019,Special Counsel M ueller of the US federal government submitted the report of Rus-
sia-Gate,and the 23-month investigation of the case finally ended w ith President Trump being not guilty. M eanw hile,
the investigation of Special Counsel M ueller triggered a series of political controvers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the functional role of the special prosecutor in the current decentralized system of the United States has been w eakened,
and the political infiltration in the investigation process has made it impossible for him to maintain his integrity. In terms
of the investigation process of Russia-Gate,the political polarization betw 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Congress became
increasingly fierce,and the role of institutional checks and balances gradually evolved into the restriction of political
checks and balances. The change of the pow er balance of the contemporary American government increasingly threatens
the stability of the American constitutional system.
Keywords: Russia-Gate investigation; Trump; Special Counsels; American politics; separation of three pow ers;
checks and balances of pow er

“Manchurian Literature”: Whose? What? and Does it Exist?


LIU Xiao-li ( 165)
Abstract: Examining the concept of “M anchurian literatur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ast Asian colonialism,w e
find that it means different things for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In the eyes of the Japanese colonists,“M anchurian litera-
ture”sw itched betw een colonial literature and“national policy”literature; Chinese literati under colonial rule borrow ed
“Northeast Literature”,“M obei Literature”,“Nameless Literature”,and “Northern Literature”to confront colonialist
“M anchuria literature”; Korean w riters,w ho struggled in the “cracks”of Japanese ruling,superficially agreed that
“M anchuria literature”w as“national policy literature”,but in reality denied its existence,instead using the concept to
carve out some space for creating Korean literature. “M anchurian literature”w as an experiment made by colonists to
serve their colonial ideology. As opposed to w hat rulers had intended,it generated a new type of anti-colonialism: using
literature to dissolve colonial rule. The“bankruptcy”of “M anchurian literature”thus exposes the conceptual emptiness
of “Greater East Asian Literature”. “M anchu literature”is a key phrase to understanding the literature of East Asian co-
lonialism and exploring the intricacies of East Asian colonialism as w ell.
Keywords: “M anchurian literature”; Colonial literature; Northeastern literature; Korean literature

An Overview of New Northeast Writers Group


HUANG Ping ( 174)
Abstract: This thesis defines the“New Northeast Writers Group”as a group of young w riters from the northeast-
ern China,including Shuang Xuetao,Ban Yu,Zheng Zhi and so on,w ho have come into public view in recent years.
They are considered as a“Group”because their w orks share similar themes and styles. As the theme of the “Northeast
Writers Group”in the 1930s w as the War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the theme of the new group is“Xia Gang”( laid
-off w orkers) . What the w orks of the group conveyed is not local art,but a general “social class nostalgia”hidden in
the regional nostalgi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narrative features of the w riters’“sub -gen-
eration perspective”,pointing out that the literature theory in the past has more often discussed its perspective from the
“internal / external”aspects of w riting skills but ignores the cultural aspect. In the sense of the Community,this “sub-
generation perspective”is w ithin the Community. The “New Northeast Writers Group”effectively outperforms modern
literature and creates a kind of w riting w ithin the community and a novel style of realism w riting. The realistic style of the
new group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colloquial short sentences,the reliance on dialogue and description,rich details of dai-
ly life,almost no 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and a strong story feature. In the end,this paper states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w riters,pointing out that the“New Northeast Writers Group”does not mean a group of w riters from Northeast re-
gion,but rather a group of “new realism w riters”w ho have derived from modernist literature and go beyond. In this
sense,the rise of the new Northeast w riters w ill not only suggest the change of the Northeast literature itself,but also a
change of literature originating from the Northeast.
Keywords: New Northeast Writers’Group; sub -generation perspective; the Community; Ban Yu; Shuang Xu-
etao

On the Route and Toponym of the Voyage by Zheng He Fleet from Guangdong to Xisha Waters
YAN Gen-qi,LI Kuang-yuan ( 183)
· 22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