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1

國立臺南大學

體育學系碩班

碩士論文

大專運動員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與角色模糊知覺對團

隊凝聚力之影響

The Effect of Perceived Perceptions of Role Ambiguity, 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and Team Cohesion in Unversity Athletes

指導教授:卓國雄 教授

研 究 生:吳佩茹

中華民國一〇六年七月
大專運動員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與角色模糊知覺對團

隊凝聚力之影響

The Effect of Perceived Perceptions of Role Ambiguity, 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and Team Cohesion in Unversity Athletes

by

Pei-Ju, Wu (吳佩茹)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Master of Physical Education degree
i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College of Education
at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ainan
Tainan, Taiwan

Advisor: Professor Kuo-Hsiung, Cho (卓國雄 教授)

July 2017

中華民國一〇六年七月
大專運動員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與角色模糊知覺對團隊凝聚力之影響

學生:吳佩茹 指導教授:卓國雄

國立臺南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

摘要

本研究目的探討角色模糊知覺、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及團隊凝聚力之相關情形以及

探討角色模糊知覺在家長式領導和團隊凝聚力間的中介效果。方法:以 376 位大專甲組

團體的運動員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 245 位、女生 131 位,平均年齡為 20.08 歲(SD=1.8)。

採立意取樣,使用問卷調查,研究工具為進攻角色模糊量表、防守角色模糊量表、家長

式教練領導行為量表以及團隊環境量表,問卷回收後,以皮爾遜績差相關和多元階層迴

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1.經皮爾遜績差相關分析:結果顯示才德領導行為、

仁慈領導行為與進攻角色模糊知覺、防守角色模糊知覺皆呈顯著負相關,與工作凝聚力、

社會凝聚力皆呈顯著正相關;進攻角色模糊知覺、防守角色模糊知覺與工作凝聚力、社

會凝聚力皆呈顯著負相關;威權領導行為與進攻角色模糊知覺、防守角色模糊知覺、工

作凝聚力顯示出無相關存在。2.經多元階層迴歸分析:結果顯示進攻/防守角色模糊顯示

出具有部分中介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才德、仁慈)和團隊凝聚力(工作、社會凝聚力);

另外,進攻/防守角色模糊在威權領導和工作、社會凝聚力顯示出無中介效果存在。結

論:一、仁慈領導與才德領導有利於提升團隊凝聚力(工作及社會凝聚力)以及降低角色

模糊知覺的程度;二、角色模糊知覺亦可以間接影響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

建議:未來研究可以繼續探討角色整體模式的其他因素(組織、人格因素等)或其他角色

結構(角色衝突等),本研究結果與先前研究結果不一致,作為後續研究方向。

關鍵詞:進攻角色模糊、防守角色模糊、凝聚力、威權領導、才德領導、仁慈領導

i
The Effect of Perceived Perceptions of Role Ambiguity, 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and Team Cohesion in Unversity Athletes

Student:Pei-Ju, Wu Advisor(s):Kuo-Hsiung, Cho

Abstract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ainan -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ainan

Purpose :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erceptions of role
ambiguity, 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and Team Cohesion. Method : a questionnaire survey,
participants were 376 college student, including 245 males and 131 femals (mean age = 20.08
± 1.8 ), collected data were entered by Pearson’s product-moment statistics, the Hiera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First, Pearson correlation showed that a morale leadership,
benevolen leadership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related to offense/defense role
ambiguity and was positive correlated related to task / social cohesion;offense /defense role
ambiguity with task / social cohesion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authoritarian leadership with
offense /defense role ambiguity, task cohesion no showed correlated. Secondly, the
hiera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offense /defense role ambiguity had the partially
mediating effect of paternalistic leadership(morale leadership, benevolen leadership) and
Team Cohesion (task / social cohesion). Furthermore, offense /defense role ambiguity no
showed partially mediating effect of authoritarian leadership and Team Cohesion (task / social
cohesion). Conclusions : First,morale leadership, benevolen leadership could addition group
cohesion(task / social cohesion) and reduce perceptions of role ambiguity level ; Secondly,
perceptions of role ambiguity had the partially mediating effect of 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and
Team Cohesion.It was suggested that further research is to examine role episode model’s
other factors(organization, personal et al) or other roles structure(role conflict et al) et al.
Results also showed unconformity with the foundation by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and will
continue on the follow-up studies.

Key Word : Offense Role Ambiguity, Defense Role Ambiguity, Cohesion, authoritarian
leadership, benevolen leadership, morale leadership

ii
謝 辭

回想起碩班的求學生涯,雖然是一小步一小步的往前走,但最終還是堅

持到底完成了這一步,讓自己完成了碩士學位,這一路走來,佩茹最感謝

的是我的指導老師-卓國雄教授,老師個性認真且謹慎,仔細幫忙我時時注

意到論文中大大小小的細節,讓論文在各個層面皆面面俱到,除了學術上

的指導外,老師待人處事也是值得我學習的對象阿!再來,感謝口試委員

聶僑齡教授以及歐宗明教授的不吝指導與鼓勵,百忙之中以最快的速度並

細心的修改論文,讓佩茹的論文更加臻於完善。

求學過程中,也感謝系上各位老師的指導與傳授知識以及系上的張小

姐時時關心著我的進度。另外,也獲得許多陪伴在身旁以及幫助幫助自己

的貴人:美惠、信昌、詠翰、雲晁、美瑤、佳翎、泓瑞等不斷幫忙替我加

油的朋友們以及最親愛的家人:我的父母與姐姐、妹妹、弟弟們,萬分感

謝。

佩茹 僅誌 106/07

iii
目 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謝辭……………….………………………………………………………………...… iii
目次………………………….……………………………………...……....……….……iv
表次………………………….……………………………………...……....……….……vi
圖次…………………………….………………………………………..……...……… iv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7

第六節 研究之重要性 ............................................... 8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角色模糊知覺之概念 ......................................... 9

第二節 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之概念 .................................. 13

第三節 團隊凝聚力之概念 .......................................... 15

第四節 角色模糊知覺、家長式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 ........ 19

第五節 研究假設 .................................................. 24

第參章 研究方法 ......................................................... 26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26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2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27

第四節 研究程序 .................................................. 40

iv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 41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 42

第一節 角色模糊知覺、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分析 .... 42

第二節 角色模糊知覺在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間的中介效果 .. 46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 75

第一節 結論 ...................................................... 75

第二節 建議 ...................................................... 77

參考文獻 ................................................................ 79

附錄一 研究計畫說明書 .............................................. 85

附錄二 運動代表隊教練(教師)同意書 ................................ 86

附錄三 受試者同意書 ................................................ 87

附錄四 知覺進攻/防守角色模糊量表 ................................... 88

附錄五 團隊環境量表 ................................................ 90

附錄六 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量表 ...................................... 91

v
表 次
表 2-4-1 角色模糊知覺來源的數據摘要表………………………………………………21

表 3-3-1 進攻角色模糊量表之項目分析摘要表…………………………………………28

表 3-3-2 進攻角色模糊量表之探索性因素分析摘要表…………………………………30

表 3-3-3 防守角色模糊量表之探索性因素分析摘要表…………………………………31

表 3-3-4 防守角色模糊量表之探索性因素分析摘要表…………………………………32

表 3-3-5 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量表之項目分析摘要表…………………………………34

表 3-3-6 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量表之探索性因素分析摘要表…………………………35

表 3-3-7 團隊環境量表之項目分析摘要表………………………………………………36

表 3-3-8 團隊環境量表之探索性因素分析摘要表………………………………………38

表 3-3-9 研究工具各分量表性質摘要表…………………………………………………39

表 4-1-1 角色模糊知覺、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和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矩陣摘要表……42

表 4-2-1 進攻角色模糊知覺、威權領導行為和工作凝聚力之階層迴歸分析摘要表…47

表 4-2-2 進攻角色模糊知覺、才德領導行為和工作凝聚力之階層迴歸分析摘要……50

表 4-2-3 進攻角色模糊知覺、仁慈領導行為和工作凝聚力之階層迴歸分析摘要表…52

表 4-2-4 防守角色模糊知覺、威權領導行為和工作凝聚力之階層迴歸分析摘要表…54

表 4-2-5 防守角色模糊知覺、才德領導行為和工作凝聚力之階層迴歸分析摘要……56

表 4-2-6 防守角色模糊知覺、仁慈領導行為和工作凝聚力之階層迴歸分析摘要表…59

表 4-2-7 進攻角色模糊知覺、威權領導行為和社會凝聚力之階層迴歸分析摘要表…61

表 4-2-8 進攻角色模糊知覺、才德領導行為和社會凝聚力之階層迴歸分析摘要表…63

表 4-2-9 進攻角色模糊知覺、仁慈領導行為和社會凝聚力之階層迴歸分析摘要表…66

表 4-2-10 防守角色模糊知覺、威權領導行為和社會凝聚力之階層迴歸分析摘要表…68

表 4-2-11 防守角色模糊知覺、才德領導行為和社會凝聚力之階層迴歸分析摘要表…70

表 4-2-12 防守角色模糊知覺、仁慈領導行為和社會凝聚力之階層迴歸分析摘要表…72

表 4-2-13 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角色模糊知覺與團隊凝聚力之階層迴歸統整摘要…74

vi
圖 次
圖 2-1-1 角色整體模式(role episode model) ………………………………………………10

圖 2-3-1 運動團隊凝聚力概念模式………………………………………………..…….… 16

圖 2-3-2 Carron 的運動團隊凝聚力概念模式……………………………………………… 17

圖 3-1-1 研究架構圖…………………………………………………………………………26

圖 3-4-1 研究實施流程圖……………………………………………………………………40

圖 4-2-1 進攻角色模糊知覺、威權領導行為和工作凝聚力之中介關係圖………………48

圖 4-2-2 進攻角色模糊知覺、才德領導行為和工作凝聚力之中介關係圖………………50

圖 4-2-3 進攻角色模糊知覺、仁慈領導行為和工作凝聚力之中介關係圖………………53

圖 4-2-4 防守角色模糊知覺、威權領導行為和工作凝聚力之中介關係圖………………54

圖 4-2-5 防守角色模糊知覺、才德行為行為和工作凝聚力之中介關係圖………………57

圖 4-2-6 防守角色模糊知覺、仁慈領導行為和工作凝聚力之中介關係圖………………59

圖 4-2-7 進攻角色模糊知覺、威權領導行為和社會凝聚力之中介關係圖………………61

圖 4-2-8 進攻角色模糊知覺、才德領導行為和社會凝聚力之中介關係圖………………63

圖 4-2-9 進攻角色模糊知覺、仁慈領導行為和社會凝聚力之中介關係圖………………66

圖 4-2-10 防守角色模糊知覺、威權領導行為和社會凝聚力之中介關係圖………………68

圖 4-2-11 防守角色模糊知覺、才德領導行為和社會凝聚力之中介關係圖………………70

圖 4-2-12 防守角色模糊知覺、仁慈領導行為和社會凝聚力之中介關係圖………………73

vii
第壹章 緒論
本章旨在介紹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問題,以下共分為六小節:第一

節研究背景;第二節研究目的;第三節研究問題;第四節名詞解釋;第五節研究範圍與

限制;第六節研究之重要性,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由於人們是群居的,而非單獨生活的個體。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是需要生活在團體環

境之下,而人的一生中也都在團體中度過,像是家庭、學校、社會、工作職場及運動團

隊等。近年來,在團體動力學方面的議題國內外都有廣泛的研究,像是教練領導行為、

團隊發展與建構或者是團隊凝聚力等,這些不外乎都是在討論團體互動、運作與發展的

過程。根據團體動力學指出,團體的心理結構是由四個部分所組成:地位(position)、狀

態(status)、規範(norms)及角色(role),而本研究集中在最後一個,亦即運動員角色上的

探討。

余伯泉與李茂興(2003)認為,團體中所有成員共同期望某些特定成員應有的行為

舉止,即大多數團體中被清楚定義的角色。Carron, Hausenblas 與 Eys(2005)提及團體動

力學概念上的架構來說,他們認為角色有助於團體的整體架構,特別是了解團體內部行

為承諾,個人在團體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因為團體的存在除了讓個人獲得歸屬感之

外,最重要的是達成團體共同的工作目標,為了目標的達成,團體成員之間有分工合作

的必要。因此,團體內有職位的分化(李美枝,1987)。這些職業的分化,會為團體中

的個人去分派適合的角色和責任,因此個人在團體中佔有著各自的角色,而成員各司其

職地完成自己的責任;反之,若個人不了解其角色的責任或被期待的行為時,便會產生

角色模糊(role ambiguity)。簡單地來說,若運動員不了解自己角色的責任或者是不了解

他人(教練、管理者及隊員等)期待自己該展現出的行為時,便會產生角色模糊知覺。

實徵研究指出,角色模糊知覺會造成許多不利於團隊的後果,更確切的說,角色模

糊的增加與運動員滿意度降低(Eys, Carron, Bary, & Beauchamp, 2003)、團隊成員離開組


1
織機率增加和降低團隊組織承諾(Jackson & Schuler, 1985)、及降低團隊凝聚力(Bosselut,

McLaren, Eys, & Heuze, 2012)等變項有關,而上述這些變項都顯示角色模糊知覺與團隊

之間是息息相關的,因為透過個人在團體中角色的改變將會影響到團體的運作與發展。

另外,當個人不清楚自己的角色責任或角色期待時,那麼他對團隊之間的團隊承諾可能

沒這麼強烈,而團隊成員之間的關係也會變得疏離,相對的來說團隊凝聚力也會較低。

因此,本研究認為角色模糊知覺和團隊凝聚力間是有關連的。根據 Carron(1982)團隊凝

聚力概念模式中指出的影響團隊凝聚力有四個來源,環境、個人、領導與團隊因素,可

以發現影響團隊凝聚力的前因有個人因素、領導因素,領導因素如團隊規範、教練領導

風格等,而個人因素如團隊中個人角色、個別差異等。可想而知,團體運動比賽中團隊

凝聚力的提高,球員在球場上各司其職並相互提醒與鼓勵,如此對於比賽會具有正面的

影響(李秀穗,2001),這裡所指的各司其職就是在運動團中所謂的角色,也就是本研

究想探討的核心主題-角色模糊知覺,當團隊凝聚力較高的團體中,團隊成員對角色有

比較清楚的了解,也就是較低的角色模糊知覺(楊勇、侯曉敏,2010);其二根據團體

動力學相關文獻指出,角色模糊知覺和團隊凝聚力間是存在相關的,而且兩者之交互作

用與實現團隊成功是息息相關的(Carron, Eys, & Burke, 2007;Eys, Beauchamp, & Bary,

2005)。再來,實徵研究也指出角色模糊知覺與團隊凝聚力是有相關存在的(Bosselut et al.,

2012)。最後,團隊凝聚力是屬於團隊的因素,而角色模糊知覺是屬於個人的因素,而

個人和團體之間又是相互依賴、密不可分的,過去研究指出教練若是可以清楚的規範團

隊成員的角色義務、溝通團隊的工作目標都可以有效的增進凝聚力(Weinberg & Gould,

2003),簡單來說,當運動員能了解團隊所分派的責任或角色時,可以有效的提升凝聚

力的表現。綜合上述,在理論與實徵研究上都牢牢刻畫了角色模糊知覺和團隊凝聚力之

間的關係。

2
以一個成功的運動團隊來說,除了運動員具備優越的技巧、絕對的堅持與毅力、是

否願意一起為了團隊共同努力外,更重要的是團隊成員間是否能夠相互支持與依賴的這

股力量,這就是所謂的團隊凝聚力。鄭敏雄與劉一民(1991)研究顯示,當兩隊之競技

水準不相上下時,心理狀態較為穩定的團隊較可能脫穎而出;團隊精神越強,團隊意志

越高昂,向心力越集中,通常在勢均力敵的比賽中較常獲勝。尤其是當比賽面臨重要關

鍵時刻,團隊凝聚力往往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

在運動團隊中,能夠影響運動員個人角色的了解程度及刺激團隊成員努力並透過領

導策略進而提高團隊凝聚力的一個重要人物,就是教練,在運動團隊中,教練扮演著相

當重要的角色,以一個球隊為例,團體成員由教練以及球員所構成,共同實現團隊目標

及成就,透過教練與球員的交互交用與影響,共同實現達成團隊目標。從 Kahn, Wolfe,

Quinn, Snoek 與 Rosenthal(1964)所發展的角色整體模式(role episode model)中,有兩個主

要人物會直接控制和潛在地影響這些角色傳達及溝通的過程,分別是教練以及運動員,

然而教練是整個團隊的角色賦予者,負責傳遞團隊中的角色任務並賦予於運動員,教練

的一舉一動會在比賽時立即且深刻地影響選手的個人知覺與定位,甚至賦予選手高度期

待與責任,進而影響運動員的知覺。因此,最能影響運動員個人角色知覺的就是教練,

教練透過溝通、賦予或傳達給運動員一些期待或責任,再來,在角色整體模式的理論當

中已說明了角色模糊知覺和教練之間的關係相較於其他因素(如:組織等)是直接影響著

運動員也是密不可分的關係,簡單的來說,個人所知覺到的角色模糊是深深受到教練所

影響的。

長久以來,領導模式受到西方文化薰陶之下,認為領導的所有原則是可以超越不同

組織、區域甚至是文化背景,並且都能獲得同樣的適用性(鄭伯壎,2004)。事實上,

由於文化差異的不同,不管是教練風格或者是選手所展現出來的特質,在華人社會之中

或多或少還是跟西方社會有其不同之處,而樊景立與鄭伯壎(2000)也指出華人的領導

與部屬反應並非如西方領導般全然是由個人意識所主宰,而是深深地受到文化脈絡的影

響,相較於西方的領導模式,家長式領導對於部屬的反應或是態度有較高的解釋力,也

更能貼切地描繪華人領導者以及部屬(鄭伯壎、謝佩鴛、周麗芳,2002;鄭伯壎、周麗
3
芳、黃敏萍、樊景立、彭泗清,2003),再來鄭伯壎、周麗芳與樊景立(2000)也說明

了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是華人社會特有的領導型態之一。不難發現在傳統華人社會之中,

家庭是以父親為一家之主,在這點深深影響之下,在家庭或組織中,領導風格上也展現

出類似父權的作風,不但具有清楚而強大的權威,也有照顧,體諒部屬及樹立典範的領

導成分在內。

相關研究指出,教練領導行為會影響團隊的凝聚力(吳慧卿,2001;馬君萍、王耀

聰,2002;蔣億德、陳淑滿、葉志仙,2001)。教練領導行為除了會影響個人的角色了

解外,間接地會影響到團隊凝聚力,然而相關的研究當中,也說明了家長式教練領導行

為與團隊凝聚力之間有相關存在(周俊三,2003;卓國雄,2008;黃義翔、聶喬齡,2015;

鄧正中,2015;鄧正中、許惠英、洪建智,2014;蔡英美,2006;蔡英美、王俊明,2007),

這些相關的研究結果可證明了教練領導行為是團隊中一個重要的因素。綜合上述,本研

究企圖釐清角色模糊知覺是否具有扮演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間的中介關係。藉此

了解角色模糊知覺在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關係間的機轉,將有助於實務運用上並

藉此降低角色模糊知覺來提升團隊凝聚力,同時,本研究也將深入探討,以適合華人社

會的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與角色模糊知覺及團隊凝聚力間的因果關係情形。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的研究背景,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 探討角色模糊知覺與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團隊凝聚力之間

的相關情形。

二、 探討角色模糊知覺在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關

係間的中介影響情形。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一、 探討角色模糊知覺與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團隊凝聚力之間

的相關情形為何?

二、 探討角色模糊知覺在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關

係間的中介情形為何?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 進攻角色模糊知覺
進攻角色模糊知覺定義為在進攻的情境下,關於一個人對於自己的角色與角色相關

的期望缺乏明確一致的訊息。由於角色模糊量表(Role Ambiguity Scale, RAS)可進一步二

分為「進攻角色模糊量表」
、「防守角色模糊量表」兩個分量表。本研究中所指的進攻角

色模糊知覺,是指在運動情境下受試者在分量表中的「進攻角色模糊量表」上的得分,

本研究採反向計分,因此得分越高,代表個人在進攻情境下角色模糊知覺越強烈;而得

分越低,代表個人在進攻情境下角色模糊知覺越不強烈。而進攻角色模糊的得分是指受

試者在進攻角色模糊量表題項上的總加得分稱之。

二、 防守角色模糊知覺
防守角色模糊知覺定義為是在防守的情境下,關於一個人對於自己的角色與角色相

關的期望缺乏明確一致的訊息。本研究中所指的防守角色模糊知覺,是指在運動情境下,

受試者在角色模糊量表分量表中的「防守角色模糊量表」上的得分,本研究採反向計分,

因此得分越高,代表個人在防守情境下角色模糊知覺越強烈;而得分越低,代表個人在

防守情境下角色模糊知覺越不強烈。而防守角色模糊的得分是指受試者在防守角色模糊

量表題項上的總加得分稱之。

5
三、 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
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指的是一種類似父權的作風,擁有極大的權威但也有著照顧、

體諒部屬以及道德領導的成分在內稱之(曾秋美、王俊明,2011)。本研究所指的家長

式教練領導行為是由湯慧娟、宋一夫(2004)修訂高三福(2001)所發展而來的家長式

領導量表(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Scale,PLS)。此量表分為「威權領導量表」、「仁慈領

導量表」
、「才德領導量表」三個分量表:
(1)威權領導:是指領導者強調自己的權威以

及對部屬的支配;(2)仁慈領導:是指領導者對部屬施予特別照顧並維護部屬的面子,

藉以表示領導恩澤;
(3)才德領導:指領導者需表現更高的操守,以贏得部屬的景仰與

效法(陳龍弘、蔡英美、陳瓊茶,2005)。再來,威權領導所指的是在威權領導題項上

所得的總加得分。仁慈領導所指的是在仁慈領導題項上所得的總加得分;才德領導所指

的是在才德領導題項上所得的總加得分,而所得分數越高代表知覺到的此類領導行為越

強烈。

四、 團隊凝聚力
本研究所指的團隊凝聚力是指一個團體緊密結合在一起,保持團體,以追求團隊工

具目標或滿足隊員間情感需求傾向的動態過程。團隊凝聚力概念可操作為多向度的,在

本研究中是指受試者在「團隊環境量表」(Group Environment Qestionnaire, GEQ)上的得

分,此量表分為「工作凝聚力」
、「社會凝聚力」兩個分量表,工作凝聚力係指個人對團

隊工作的吸引力(ATG-T)及團隊工作整合(GI-T)兩個向度題項上所得的總加得分;社會凝

聚力係指個人對團隊社會的吸引力(ATG-S)及團隊社會整合(GI-S)兩個向度題項上所得

的總加得分,所得分數越高代表知覺到的工作凝聚力和社會凝聚力就越強。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因本研究是分別採用進攻和防守兩種情境下去探討在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

凝聚力之間的關係,針對本研究兩種情境(進攻與防守)的特殊性,係以團體運動項目

的大專甲組運動員為研究對象,其中大專甲組運動員係以台灣地區登錄參加民國

104~105 年大專籃球運動聯賽(UBA)、大專排球運動聯賽(UVL)、大專棒球運動聯賽(UBL)

的大專男女生運動員為主,其年齡均介於 18~22 歲。

台灣大專團體運動四大聯賽(籃球、排球、棒球及足球)各縣市各層級學校眾多,

研究受限於時間、人力等因素,無法調查所有大專運動聯賽選手以及大專足球運動聯賽

(UFA),其研究結果僅能推論到籃球、排球、棒球的大專甲組團體運動項目中。

7
第六節 研究之重要性
事實上,在團體中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正因如此,當個人

在團隊中產生角色模糊知覺,是會影響選手對自我的角色認同及對團隊的組織承諾甚至

是離開團隊,而這些因素直接或間接地都會影響到個人與運動團隊的表現和成績,不論

如何,角色模糊知覺會造成不利於個人和團體的重要變項,因此研究角色模糊知覺為本

研究重要性之一。而後,本研究企圖釐清個人角色模糊知覺是否具有扮演家長式教練領

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間的中介關係,藉此了解三個變項之間的機轉,將有助於實務運用

上並藉此降低角色模糊知覺來提升團隊凝聚力為本研究重要性之二;再來,透過角色整

體模式中可以發現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會直接影響角色傳達的過程,因此,在實務上中,

教練若能調整領導行為以降低選手的角色模糊知覺,將有助於團隊表現之提升為本研究

重要性之三,最後,從團隊凝聚力概念模式中,不難發現,個人因素以及領導因素皆是

影響團隊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也是本研究的兩個前置變項,但是,國內在運動情境下研

究日益漸增,但這方面的研究卻相當不足,最後,本研究希望將深入探討,適合華人社

會的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角色模糊知覺以及團隊凝聚力間的因果關係情形。

8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是在探討角色模糊知覺、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的相關研究,

先以分節來敘述角色模糊知覺、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的基本概念及定義,

再來探討變項之間的相關研究,最後形成本研究的假設,以下共分為五小節:第一節角

色模糊知覺之概念;第二節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之概念;第三節團隊凝聚力之概念;第

四節角色模糊知覺、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第五節研究假設,

分述如下:

第一節 角色模糊知覺之概念
人的一生都在生活在團體之中,團體是由個人為小單位所組成的,一般來說,團體

內部有一定程度的區分,不同的成員各自執行不同的任務,被期待達成不同的事情(任

凱,2005),更清楚的來說,每個人在團體中都有自己的角色,團體成員各司其職的完

成自己的工作。所謂「角色」是指在團體中用來區別某一職位的擁有者彼此間不同的職

位、工作和責任,相對於這個職位所應當做出的合宜行為,稱之(宋鎮照,2014);角

色定義為關於特定個人應如何表現其行為的期望(余伯泉、李茂興,2003,頁 401)。

再來,團體動力學中提及團體結構(group structure)是維持團體運作與組成的基本架

構(宋鎮照,2014)
,並指出團體的心理結構是由 4 個重要部分所構成的:地位、狀態、

規範及角色,其中最容易影響團體互動過程的一個主因就是個人知覺,更確切的來說就

是個人的角色,而角色也被認為是所有團體結構中所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其目的是努

力邁向更有效的運動表現(Carron et al., 2005)。因此,本研究的重點在團體心理結構中的

最後一個即角色,更明確地來說是指個人所知覺到的角色模糊。為了團隊的成功,在團

體中會為個人分配工作,個人在團體中佔有著各自的角色,若運動員不了解自己角色的

責任或者是不了解他人(教練、管理者及隊員等)期待自己該展現出的行為時,便會產

生角色模糊。角色模糊定義為關於一個人的角色與其角色相關的期望缺乏明確一致的訊

息(Kahn et al., 1964)。

9
起先,如圖 2-1-1 所示,Kahn 等人(1964)發展了角色整體模式,最初發展於工業和

商業組織當中。而後,Beauchamp、Bray、Eys 及 Carron(2002)首先開始研究於運動之中,

也發現適用於運動的環境之下。此模式包含了角色與角色之間發展、傳達或溝通這些期

待及責任的過程,而透過這些過程也會潛在地影響個人對角色了解的程度。首先,在角

色整體模式中,有兩個主要人物之間會相互影響和潛在地去影響這些傳達及溝通的過程,

分別是:
(1)角色賦予者(role sender):這類的角色會賦予、發展或傳達給目標人物一些

期待或責任,這類的角色最具代表性的像是總教練、教練等;而(2)目標人物(focal person):

目標人物會去執行和完成角色賦予者給予他的責任或期待,這類最能代表的角色像是球

員、運動員等,進而形成類似上對下的階層關係。不管如何,潛在的角色賦予者還可能

包含了團隊的助教、管理人員、隊員甚至是選手的父母親等(Eys et al., 2006)。

圖 2-1-1 角色整體模式(role episode model)


資料來源:整理自 Bosselut, G., McLaren, C. D., Eys, M. A., Heuze, J. P.,(2012).Reciprocit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ole ambiguity and group cohesion in youth interdependent sport.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13(3), 341-348.

如圖 2-1-1 所示,整理至 Bosselut 等人(2012)角色整體模式是由 4 個主要事件構成其


10
角色傳達的過程。最初,角色賦予者(如:教練)被交付/任命發展對目標人物(如:

運動員)的角色期待(圖 2-1-1,事件Ⅰ)
:團隊教練可能因上司或學校亦或者是本身對

團隊成績的要求,而發展對運動員的角色期待。再來,角色賦予者必須告知目標人物對

他的這些期待,透過與目標人物的溝通或傳達並且對目標人物施加壓力來滿足對他的這

些期待(圖 2-1-1,事件Ⅱ)
:在運動團隊中,教練可能透過溝通與給予壓力來傳達對運

動員的責任與期待。此時,經歷這些溝通或傳達之後(圖 2-1-1,箭頭 1),目標人物會

知覺到被放置在他/她身上的這些期待與責任(圖 2-1-1,事件Ⅲ):此時,運動員會知

覺到教練對自己的期待與責任。正是在這一點,目標人物會評估自己是否清楚或不清楚

這些期待或責任,如果不清楚的話,此時便會發生角色模糊知覺(Kahn et al., 1964)。再

來,目標人物會回應被放置在他/她身上的這些期待與責任,進而表達出個人對角色的了

解,再來所做出的回應方式(圖 2-1-1,事件Ⅳ)
:當運動員知覺到教練所給予自己的責

任與期待時,運動員會對此表示反應並選擇做出回應。最後,角色賦予者評估目標人物

行為時,則是關於到他最初所傳達給目標人物的這些期待(圖 2-1-1,箭頭 2)。然而,

角色整體模式另外受到 3 個外部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影響,亦會間接或直接地影響著角

色的傳達:(1)組織因素:組織特徵是會影響角色賦予者期待的一個變項(圖 2-1-1 箭

頭 3)
,像是團隊大小、團隊人數、賽季時間等,教練可能會因為組織的條件而去改變對

運動員的期待與責任;
(2)人格因素:在這專指目標人物,像是個人行為傾向或個人特

質等,從角色整體模式(圖 2-1-1)來說,是會直接地影響以下兩者:角色賦予者會因

為目標人物的個人特質,進而改變本身對目標人物行為的期待(圖 2-1-1 箭頭 4)和透

過目標人物特質會影響經歷角色壓力的過程(圖 2-1-1 箭頭 5)
,此外,目標人物經歷到

角色壓力的結果和行為後果,一些個人的特質(例如焦慮)可能會被改變。這些改變或

適應會透過整個傳達過程,進而影響未來的角色整體模式;以及(3)人際關係因素是

指目標人物與角色賦予者之間相互作用的關係,於此目標人物可能會產生情緒上的變化,

並傳達給角色賦予者(圖 2-1-1 箭頭 9)再經由角色賦予者持有對目標人物行為的期望

以影響這兩個角色之間的關係(圖 2-1-1 箭頭 6)
。同時,目標人物根據與角色賦予者的

關係將對角色壓力進行不同的解釋(圖 2-1-1 箭頭 7)
。由此,構成角色賦予者與目標人
11
物傳達期待和責任的整個過程。

Kahn 等人(1964)認為研究角色模糊知覺還可再進一步區分,分為客觀的模糊和主觀

的模糊,客觀的模糊:是指在環境中存在著實際的模糊或者是缺乏一致訊息的(例如:

運動員獲得的領導行為是有限的,因此才導致個人產生角色模糊);主觀的模糊:是屬

於個人知覺方面的,是指個人持有對模糊的知覺(例如:儘管教練反覆溝通或傳達,然

而運動員本身可能會覺得不了解自己角色的責任與期待)
,由於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

即使相同的環境下,一起被告知責任與期待,個人所知覺到的也可能顯示出差異的情形。

綜合上述,本研究主要重點在個人主觀的角色模糊知覺。

後來,Beauchamp 等人(2002)以 Kahn 等人發展的角色整體模式概念作為基礎,

發現角色模糊知覺適用於運動環境之下並發展了測量角色模糊的工具:角色模糊量表

(Role Ambiguity Scale, RAS),共 40 個題項,在他們研究之中,分別考慮到攻擊和防守

的兩個不同背景下並測驗各自的四個構面,運動中角色模糊知覺操作性定義為個人缺乏

明確一致的訊息關於到:(1)責任範圍( scope of role responsibilities):運動員應該要了

解他/她角色責任範圍有廣或者是運動員本身的角色應該做些什麼、(2)責任行為

(behavioural responsibilities):她/他要完成這些責任所必要的行為、(3)角色評估

(evaluation of role performance):他/她了解如何評估自己在角色責任上的表現及(4)未

能執行角色責任的後果( consequences of not fulfilling role responsibilities ):運動員未能成

功地完成他/她的角色責任時的後果或懲罰。至今為止,所進行的研究都有信度和效度

上的支持,舉例來說 Beauchamp 等人(2002)提供內容效度的證據,各構面都有強大的

內部一致性及透過驗證性因素支持了初步的探索性因素效度分析。

事實上,如模式的一部分,個人會發生角色模糊知覺的情況,是來自於一個重要人

物:角色賦予者,通常這類的角色,像是總教練、助理教練及團隊管理人員等。再來,

透過角色的傳達與溝通,個人發生了角色模糊知覺,從個人來說,角色模糊知覺的經驗

常常會導致個人產生不好的情緒反應,像是個人增加緊張、減少運動員滿意度,甚至是

增加狀態性焦慮等,個人可能透過這些不好的情緒,會導致產生更多不利於團體的負面

情緒,進而影響團隊的運動表現與成績。因此,了解角色傳達與溝通的過程,將會有助
12
於改善團隊的表現與成績。不論如何,理論連接了在運動中角色模糊知覺的關係,測驗

角色模糊知覺前因後果之間的關係,構成本研究的目的之一。

第二節 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之概念
吳昆壽(2014)提及了解團隊內領導的角色也是重要的,以保證團隊的成功和避免

團隊的失敗;而黃金柱(1990)認為教練是普及競技體育的領航者,影響選手成績表現

的重要人物,其角色可以說是集領導者、訓練者與教學者為一身;另外,陳玉娟(1995)

也指出教練在團隊中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不但是團隊成員依循與效法的精神指標,更

肩負團隊勝負優劣的重責大任;再來,成功的教練,不只能滿足學生參與運動的需求、

培育優秀選手,也能提升競技運動水準(陳其昌,1993;鄭志富,1995)。事實上,教

練在團隊中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從現實生活中,不難發現在傳統華人社會之中,家庭中

是以父親為一家之主,然而在這點深深影響之下,家庭與組織中也衍伸出類似的作風;

再來,由學者 Yang(1988)指出,華人的重要文化脈絡之一便是家族主義,當華人將

家族主義的運作模式向外推展至家族以外的團體時,便會衍生出一種家族主義色彩的心

理、行為以及運作模式,稱為泛家族主義,簡單來說,就是「一種將家庭以外的團體與

關係予以家庭化的習慣」(楊國樞,1971)。

長久以來,雖然領導模式受到西方文化薰陶之下,但由於文化差異的不同,不管是

教練風格或者是選手所展現出來的特質,在華人社會之中或多或少還是跟西方社會是有

其不同之處的,而樊景立與鄭伯壎(2000)也指出華人的領導與部屬反應並非如西方領

導般全然是由個人意識所主宰,而是深深地受到文化脈絡的影響,相較於西方的領導模

式,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對於部屬的反應或是態度有較高的解釋力,也更能貼切地描繪

華人領導者以及部屬(鄭伯壎等人,2002),再來鄭伯壎等人(2000)也說明了家長式

教練領導行為是華人社會特有的領導型態之一。

而後形成,在家庭與團體中,領導風格也展現出類似父權的作風,不但具有清楚而

強大的權威,也有照顧,體諒部屬及樹立典範的領導成分在內(鄭伯壎等人,2000),

而高三福(2001)在家長式領導本土的研究中,也支持了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存在且適
13
用於運動團隊中並首先透過量化研究的方式研究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文化的影

響,綜合上述,家長式領導確實是較西方領導模式為佳,也更能貼切華人領導者以及部

屬(鄭伯壎等人,2002)。但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並非是單一的概念,主要是施恩、

樹德與立威三種截然不同的領導作風,還可進一步細分為威權領導(authoritarian

leadership)、仁慈領導(benevolent leadership)、才德領導(morale leadership)的三種概念,

分述如下:威權領導是指領導者強調自己的威權以及對部屬的支配感、仁慈領導是指對

部屬特別照顧並維護部屬面子及才德領導領導是指領導者展現合於社會規範與美德的

行為且將眾人之事納入考量(鄭伯壎等人,2002),整體來說,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是

恩威並濟的方式。

無論如何,教練透過領導方式影響團隊的運作與發展的方向,雖然我們都知道教練

在團隊中是如此重要,因此教練與團隊的相關實徵研究指出,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與離

隊意圖(陳龍弘、蔡英美、陳瓊茶,2005)
、競技倦怠(曾秋美、王俊明,2011)
、運動

倦怠(曾建興、林彥伯,2008)
、團隊滿意度(陳龍弘等人,2005)
、情緒感受(陳龍弘

等人,2005;蔡英美、王俊明,2008)
、團隊承諾(蔡英美、王俊明,2007、2008)
、競

賽壓力(陳靜玲、陳孟君,2011)、狀態性焦慮(周俊三,2014)及團隊凝聚力(周俊

三,2003;卓國雄,2008;黃義翔、聶喬齡,2015;鄧正中,2015;鄧正中、許惠英、

洪建智,2014;蔡英美,2006;蔡英美、王俊明,2007、2008)等變項相關,總而言之,

而這些研究都證明了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是影響團隊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因素,教練在

團隊上可以促進著團隊成功,以符合華人領導作風的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作為促進對

團隊成長的出發點,本研究目的集中在最後一個,探究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

力的關係上,試圖以適合華人社會的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做為本研究的前因變項之一。

14
第三節 團隊凝聚力之概念
運動表現是一直以來是選手、教練以及觀眾最關注的重點之一,那想要獲得好的成

績,單單憑個人的力量,似乎單薄了點,不難發現團體有其重要性,因此個人選擇加入

了團體,宋鎮照(2014)在團體動力學一書中有提及個人加入團體,主要的功能有三:

(1)可以透過團體來獲得安全感,減輕個人之孤立感及不安全感、
(2)藉由加入團體,

團體對個人來說也可以展現出一種階級地位和身分能獲得團體中的地位,進而提高個人

的存在感與成就感及(3)透過團體成員之互相合作,提高工作效率並減輕自己工作負

擔,能完成個人所不能完成的工作目標,意即透過團體達成個人理想實現其抱負。

近年來團體動力學獲得許多研究上的關注,團體動力學(group dynamics)說明團體的

本質及團體中的成員在團體內的一切互動歷程與行為現象,也就是團體的運作和發展的

過程(宋鎮照,2014)
。其中,在團體動力學內,團隊凝聚力是最重要的變項之一(Carron

et al., 2007)。以團體動力學為參考架構,Carron (1982)定義為凝聚力是一種動態的過程,

反映出團體在追求目標及目的中,一種團體成員緊緊相連及保持一體的傾向。而後,

Carron、Brawley 與 Widmeyer(1998)定義凝聚力為「一種反映一個團體緊密結合在一起,

保持團體,以追求團隊工作目標,以及/或滿足隊員間情感需求傾向的動態過程」。

基於上述凝聚力的定義,Carron 等人(1998)以運動團隊凝聚力概念模式為基礎,

指出凝聚力具有三個基本的特徵,首先,Carron(1982)指出凝聚力是一種動態的過程,

是團體內成員緊密結合在一起,共同追求目標和目的的種過程。然而,在運動社會心理

學一書中提及,基本上,團體絕不是處於靜態的情境,也不可能維持在不變的狀態,事

實上,團體不斷地在改變,亦即是動態的;第二,凝聚力的基本特徵是屬於多面向的,

簡單的來說,運動團隊的凝聚力並非是單一架構的,而是擁有多個向度的;第三,工具

性,團體不單單是為了結合而結合,而是為了某種目的而結合再一起,有其存在的理由,

具有共同的工作目標。

為此,考慮了團隊凝聚力第二個基本特徵-團隊凝聚力是屬於多面向,Carron、等人

(1985)發展出測驗團隊凝聚力的工具:團隊環境量表(Group Environment Qestionnaire,

15
GEQ),如圖 2-3-1 所示,運動團隊凝聚力概念模式相關於四個構面:
(1)個人對團隊工

作的吸引力:指運動員對參加訓練與接受團隊目標程度的感覺、
(2)個人對團隊社交的

吸引力:指運動員加入團隊被接受的程度以及與隊友人際關係的感覺、
(3)團隊工作整

合:指運動員對於團隊工作能彼此合作、意見一致及(4)團隊社會整合:指運動員對

團隊成員能比次關心、尊重並相處愉快(陳其昌,1993),再來,Mikalachki(1969)凝聚

力可進一步區分為工作凝聚力與社會凝聚力,工作凝聚力方面,認為工作凝聚力就是團

隊的正式目標,也就是團隊產生成就的重要因素;社會凝聚力方面,認為團隊內彼此的

社會交往和情誼比團隊內的目標還重要(盧俊宏,1998)。而本研究所指的工作凝聚力

為個人對團隊工作的吸引力及團隊工作整合題項的得分之加總,而社會凝聚力是指個人

對團隊社交的吸引力及團隊社會整合題項的得分之加總。

團隊凝聚力

團隊對個體的吸引力 團體整合

工作 社會 工作 社會

圖 2-3-1 運動團隊凝聚力概念模式
資料來源:整理自盧俊宏、廖主民、季力康(2008)。運動社會心理學。台北市:師大

書苑。

任何團隊運動皆講求團隊合作的重要性,而團隊凝聚力的績效在運動中更容易顯現

出來(高錦勝、張書榮、方信淵,2009)。尤其當比賽面臨到重要關鍵時刻,團隊凝聚

力往往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李士範,2013)
。在競技運動領域中團隊凝聚力亦相當重要,

可提昇團隊運動表現和團隊成員的緊密團結(盧素娥,1995)。成功的運動團隊,除了

個人優越的技巧、團隊成員互相合作並有著共同的目標外,更重要的是團隊成員之間是
16
否能夠成功的相互支持與依賴的這股力量,這就是所謂的團隊凝聚力。一般認為,團隊

凝聚力與團隊之間是息息相關的,從兩方面可得知:
(1)運動團隊凝聚力概念模式來看

(如圖 2-3-1)
,團隊凝聚力是會直接影響到運動團隊(如運動表現等)結果;再者,
(2)

團隊凝聚力之重要性,如果提高團隊凝聚力能讓球員在球場上對於比賽能更專注,進而

提高運動員的運動表現(高錦勝等人,2009),在運動團隊中,當兩隊之競技水準不相

上下時,心理狀態較為穩定的團隊較可能脫穎而出;團隊精神越強,團隊意志越高昂,

向心力越集中,通常在勢均力敵的比賽中較常獲勝。尤其是當比賽面臨重要關鍵時刻,

團隊凝聚力往往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總之,團隊凝聚力和運動團隊表現之間是相互

影響、密不可分的關係(鄭敏雄、劉一民,1991)。

環境因素

個人因素 領導因素

團隊因素

團隊凝聚力

團體結果 個別結果

圖 2-3-2 Carron 的運動團隊凝聚力概念模式


資料來源:整理自季力康、卓俊伶、洪聰敏、高三福、黃英哲、黃崇儒、廖主民、

盧俊宏(2010)。競技與健身運動心理學。台北市:禾楓。

如圖 2-3-2,黃寶雀(2001)提及團隊凝聚力為複雜的概念,透過 4 個前置因素而

導致團隊凝聚力的結果:
(1)環境因素:組織的導向等(例如:團隊組織是以團隊目標
17
還是以團隊情誼為導向);(2)個人因素:個別差異、滿意(例如:個人的認知或任務

的不同);(3)領導因素:教練領導方式、教練與選手關係等(例如:教練的領導方式

對影響整個團隊與選手);(4)團隊因素:團隊任務、團隊穩定性等(例如:團隊與團

隊之間的差異性)
。本研究是採用人際關係方面的因素,即上述提及的個人與領導因素

兩方面來著手進行研究並探討團隊凝聚力中的變化。

團體動力學內,團隊凝聚力是最重要的變項之一(Carron et al., 2007),根據 Carron

(1982)運動團隊凝聚力概念模式為基礎,楊勇與侯曉敏(2010)認為現今團隊凝聚力的

研究方向主要有三個:(1)把團隊凝聚力當做某些變項的前因(例如:團隊凝聚力與運

動成績);
(2)把團隊凝聚力當作某些變項的後果(例如:教練領導行為、團隊大小與團

隊凝聚力);(3)將凝聚力當作是整個研究架構之中的中介因素。

陳其昌(1993)則認為團隊與凝聚力兩者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在凝聚力形成之前必

須要先首團體的存在,而團體的維持與發展則有賴凝聚力功能的發揮。然而透過團隊凝

聚力去影響團隊的運作與發展,雖然團隊凝聚力在團隊中是如此重要,因此團隊凝聚力

的相關實徵研究發現,團隊凝聚力與團隊大小(張志成、蔡守浦、賴正全,2003)
、正

面情緒感受(蔡英美,2005)
、團隊承諾(蔡英美、王俊明,2007、2008)
、教練領導行

為(韋磊,2009;陳明宏,2013;陳寶億、曹校章、王金城,2008;潘慧雯、蕭秋祺,

2010)及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周俊三,2003;卓國雄,2008;黃義翔、聶喬齡,2015;

鄧正中,2015;鄧正中、許惠英、洪建智,2014;蔡英美,2006;蔡英美、王俊明,2007、

2008)等變項相關,而這些研究都證明了團隊凝聚力是影響團隊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因

素。無論如何,團隊凝聚力為團隊中一個重要的變項,不管團隊中的運動員,是為了團

隊情誼、團隊關係(社會凝聚力)或者是為了達成個人以及團隊目標(工作凝聚力),

而願意留在隊上,提升團隊凝聚力都會導致團隊表現之提升,因此,團隊凝聚力是本研

究的重要變項之一,更確切的來說在本研究中是當作是整個研究架構的後果變項。

18
第四節 角色模糊知覺、家長式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

之相關研究
以 Kahn 等人所發展的角色整體模式為架構,先前相關研究,都顯示出角色模糊知

覺是潛在影響團體運作與發展不利因素,Bosselut 等人(2012)認為目前在運動情境下研

究角色模糊知覺有兩種方法,第一從人際關係來看,角色傳達者和目標人物之間的相互

關係。具體來說,人際關係所進行的研究,著重於教練領導行為比較(Beauchamp, Bray,

Eys, & Carron, 2005);第二從團體的觀點,Eys 與 Carron (2001)以及 Bosselut 等人(2012)

皆探討了團隊凝聚力和運動員角色模糊知覺的關係,(1)Eys 與 Carron(2001)研究了角

色模糊知覺和工作凝聚力、工作自我效能間的關係,結果發現角色模糊知覺各構面相關

於工作凝聚力;
(2)Bosselut 等人(2012)以 12 個相互作用且不同項目的運動團隊,共 162

個中學運動員為研究對象,包括排球、籃球、曲棍球等項目,研究結果發現:賽季早期

的團隊凝聚力知覺可以預測賽季中和結束之間角色模糊知覺的變化,而 Westre 與 Weiss

(1991)的研究:先發球員較候補(替補)球員知覺到較高的凝聚力。

總而言之,在運動中團體動力學文獻亦經常強調角色模糊知覺與團隊凝聚力的重要

性,其交互作用和以實現團隊成功是息息相關的(Carron et al., 2007;Eys et al., 2006),

而 Bass(1962)指出在凝聚力較高的團隊中,團隊成員對其角色會有較佳的接受、了解與

表現,另外 Hacker 與 Williams(1981)認為角色的表現也與凝聚力有相關存在。團隊效能

的提升與否,則決定於團隊成員對角色的了解與接受,先前的研究亦提及在凝聚力較高

的團體中,團隊成員對角色有比較清楚的了解即低角色模糊知覺,而實徵研究亦支持角

色模糊知覺與團隊凝聚力之間的關係(Eys & Carron, 2001;Bosselut et al., 2012;Westre &

Weiss, 1991);而 Eys(2001)也發現如果運動員處於團隊有較高工作凝聚力的隊伍(GI-T

和 ATG)則不會有角色模糊的知覺。在角色模糊知覺和團隊凝聚力之間的關係,整體來

說,換言之在團隊中的成員因能力差異而致使其所承擔的角色與角色所賦予的任務而有

所不同,如團隊成員能了解、接受該角色所需承擔的任務,將有助於團隊凝聚力的提升

(楊勇、侯曉敏,2010)。反之,如果個人對自己的角色缺乏清楚一致的概念,則與凝
19
聚力呈負相關(Kahn, Wolfr, Quin, Snoek, & Rosenthal, 1964)。

事實上,角色模糊知覺會導致個人產生不好的情緒反應,潛在地影響因素如增加團

體成員離開組織和降低組織承諾 (Jackson & Schuler, 1985)、降低運動員滿意度(Eys,

Carron et al., 2003)及凝聚力關係的存在(Eys & Carron, 2001;Bosselut, et al., 2012),而這

些因素都與團隊凝聚力有關,再來個人可能透過這些不好的情緒,會導致產生更多不利

於團體的負面情緒,進而影響團隊的運動表現與成績。因此,了解角色傳達與溝通的過

程,將會有助於改善團隊的表現與成績。本研究進一步的探索了第二個關係(角色模糊

知覺和團隊凝聚力),也代表了本研究的目的之一。

在 Eys, Carron, Beauchamp, 及 Bray(2005)的研究,根據角色整體模式為架構,探討

在交互作用運動團隊內,去確認運動員所知覺到的角色模糊知覺來源,他們以 151 位來

自各種運動項目的大學運動員為受試者,研究結果發現角色模糊知覺的來源主要可分為

3 大類(如表 2-4-1):(1)角色賦予者:其中此類為發生角色模糊知覺來源中的最重要

關鍵人物,也是三類之中的大宗,包括與角色賦予者缺乏溝通、還不清楚溝通的內容、

互相矛盾的溝通等;
(2)目標人物:則是角色模糊知覺來源的第 3 大類,包括個人期待、

個人缺乏主動、個人缺乏勤勞等,這類的比較屬於個人方面的;
(3)狀態:(situation),

在角色模糊知覺來源中僅次於角色賦予者,像是複雜性、缺乏實際應用的機會及先前地

位,考慮運動員本身在團體中的狀態,經驗豐富的運動員或第一年球員,簡單的來說就

是老手和菜鳥運動員,另外一個研究,Eys 等人(2003)分為 2 個樣本,樣本 1:中學運動

團隊(男女生曲棍球隊及男生橄欖球隊的運動員,包括 345 個先發,49 個非先發)


;2 俱

樂部和大學層級的運動員(男女生足球隊員的運動員,包括 68 個先發,29 個非先發),

研究結果則發現:
(1)從賽季開始到結束,運動員角色模糊知覺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

少、
(2)賽季初期,經驗豐富的運動員會比第一年球員感覺到較少的角色模糊知覺,以

及(3)在本質上角色模糊知覺是屬於個人層面的,但是同一團隊成員內卻表現出大家

擁有一致的信念與知覺。會有以上的結果,從實務上來推論,當運動員時常接觸練習與

比賽的情境時,個人會比較了解團隊中自己該做的責任及重要他人對自己期待,此時個

人對自己定位更清楚,高角色清楚即低角色模糊知覺。再來團隊成員因受到相同的環境
20
刺激,共同接受教練的指導,因此,在同一隊的運動員在角色模糊知覺上會較一致。

表 2-4-1 角色模糊知覺來源的數據摘要表

角色賦予者 目標人物 狀態

責任範圍 37.2% 29.9% 32.9%

責任行為 43.5% 24.1% 32.4%

角色評估 69.2% 16.1% 14.7%

未成執行角色責任的後果 58.4% 23.0% 18.6%

資料來源:摘自至 Eys, Carron, Beauchamp, & Bray(2005). Athletes’ perceptions of the

sources of roe ambiguity. Small Group Research, 36(4), 393.

雖然研究角色模糊知覺得考慮到運動員個人的狀態(先發與非先發),但從 Eys 等

人(2005)的研究數據中顯示,最容易影響角色模糊知覺來源的人物即是角色賦予者─教

練,是造成運動員發生角色模糊知覺的最重要關鍵,會有這樣的推論,目前也可從四個

方面得知,首先,從上述的實徵研究得知,角色賦予者也就是教練,為發生角色模糊知

覺來源中的最重要關鍵人物,也是三類之中的大宗;第二,在運動情境下,存在著類似

階級制度的結構,構成上層領導(例如:教練)和下級成員(例如:運動員)之間的關

係;第三,Bosselut 等人(2012)認為目前在運動情境下研究角色模糊知覺有兩種方法,

其中從角色整體模式的人際關係方面,角色賦予者和目標人物之間的相互關係;最後,

從理論的這個方向來推測,角色整體模式中,會影響運動員角色發展與傳達的也是運動

團隊中的教練。因此,從上述可得知,能直接影響運動員的一個角色,團隊中的教練。

整體來說,在運動團隊中,運動員透過教練給予的期待與責任去完成個人團隊中的任務,

成員可能因能力差異而致使其所承擔的角色與角色所賦予的任務而有所不同(楊勇、侯

曉敏,2010),會導致上述這樣的結果,可能是受到教練所給予的期待及責任上,由於

缺乏教練的指導,導致教練給予運動員過少的角色資訊,致使運動員在比賽或練習時,

缺乏教練的指導或明確的責任與期待,進而讓運動員所產生的角色模糊知覺增加,而影

21
響到了運動員的運動表現。綜合上述,個人角色模糊知覺和教練之間是相互影響的。

事實上,成功的運動團隊除了個人優越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團隊成員之間是否能夠

成功的相互支持的這股力量,這就是所謂的團隊凝聚力,尤其是當比賽面臨重要關鍵時

刻,團隊凝聚力往往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劉敏雄、劉一民,1991)。以 Carron 的運

動團隊凝聚力理論模式為基礎,要提升團隊凝聚力,可從兩方面來著手,以運動團隊凝

聚力概念模式的架構(如圖 2-4-1)為基礎,影響凝聚力的兩個前置因素:個人因素以

及領導因素,都是本研究所要探討的兩個重要變項。事實上,在運動團隊之中,教練是

整個團隊的角色賦予者,傳遞團隊中的任務並賦予於運動員。事實上,領導模式為研究

團隊凝聚力中的一個重要變項,教練領導行為亦是目前研究團隊凝聚力皆會探討到的重

要變項之一(高錦勝等人,2009)。

教練領導行為是左右團體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且諸多研究一致證實了兩者彼此之間

的關係(吳慧卿,2006),此外,潘慧雯與蕭秋祺(2010)提及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

是息息相關,且當選手對於教練領導行為知覺程度越高時,其團隊凝聚力之知覺程度就

越高。針對本研究的兩個主題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在蔡英美與王俊明

(2007)以大專甲組團體項目的運動員為研究對象,其結果發現才德領導、仁慈領導與

工作、社會凝聚力呈顯著正相關;而威權領導僅與工作凝聚力呈顯著正相關,與社會凝

聚力則無相關存在;再來,蔡英美(2006)以大專乙組團體項目的運動員為研究對象,

其研究結果發現才德領導、仁慈領導與工作、社會凝聚力呈顯著正相關;而威權領導僅

與工作凝聚力呈顯著正相關,與社會凝聚力則無相關存在;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研究結

果與鄧正中等人(2014)以國中羽球選手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發現才德領導、仁慈領

導與工作、社會凝聚力呈顯著正相關;與威權領導無相關存在;黃義翔與聶喬齡(2015)

以高中與大專甲一級選手女生籃球員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發現威權領導、仁慈領導與

工作、社會凝聚力呈顯著負相關;與才德領導呈顯著正相關。綜合上述,在威權領導行

為與社會凝聚力的關係中,部分研究顯示無相關(周俊三,2003;鄧正中、許惠英、洪

建智,2014;蔡英美,2006;蔡英美、王俊明,2007);部分研究顯示呈負相關(黃義

翔與聶喬齡,2015),其研究結果並不一致,但就實務方面來推論,教練採用的是威權
22
領導行為,也就是絕對要求選手服從與支配並強調績效,可能會因此導致破壞團隊間的

社會凝聚力,藉由本研究深入的探討在檢驗其中的關係為和,最後,根據理論作為基礎,

本研究企圖釐清角色模糊知覺是否具有扮演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間的中

介關係。藉此了解角色模糊知覺在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關係間的機轉,將

有助於實務運用上並藉此降低角色模糊知覺來提升團隊凝聚力、進而改變團隊凝聚力,

同時,本研究將更深入探討,以適合華人社會的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與角色模糊知覺及

團隊凝聚力之間的因果關係情形。

23
第五節 研究假設
綜合以上的文獻探討,本研究共提出以下假設:

一、 角色模糊知覺、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及團隊凝聚力之相關情


1-1 進攻/防守角色模糊知覺和威權領導行為呈負相關。

1-2 進攻/防守角色模糊知覺和才德領導行為呈負相關。

1-3 進攻/防守角色模糊知覺和仁慈領導行為呈負相關。

1-4 進攻/防守角色模糊知覺和工作凝聚力呈負相關。

1-5 進攻/防守角色模糊知覺和社會凝聚力呈負相關。

1-6 威權領導行為及工作凝聚力呈正相關。

1-7 威權領導行為及社會凝聚力呈負相關。

1-8 才德領導行為及工作凝聚力呈正相關。

1-9 才德領導行為社會凝聚力呈正相關。

1-10 仁慈領導行為及工作凝聚力呈正相關。

1-11 仁慈領導行為及社會凝聚力呈正相關。

二、 探討角色模糊知覺在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和團隊凝聚力間的

中介效果
2-1 進攻角色模糊知覺是威權領導行為與工作凝聚力之間的中介變項。

2-2 進攻角色模糊知覺是才德領導行為與工作凝聚力之間的中介變項。

2-3 進攻角色模糊知覺是仁慈領導行為與工作凝聚力之間的中介變項。

2-4 防守角色模糊知覺是威權領導行為與工作凝聚力之間的中介變項。

2-5 防守角色模糊知覺是才德領導行為與工作凝聚力之間的中介變項。

2-6 防守角色模糊知覺是仁慈領導行為與工作凝聚力之間的中介變項。
24
2-7 進攻角色模糊知覺是威權領導行為與社會凝聚力之間的中介變項。

2-8 進攻角色模糊知覺是才德領導行為與社會凝聚力之間的中介變項。

2-9 進攻角色模糊知覺是仁慈領導行為與社會凝聚力之間的中介變項。

2-10 防守角色模糊知覺是威權領導行為與社會凝聚力之間的中介變項。

2-11 防守角色模糊知覺是才德領導行為與社會凝聚力之間的中介變項。

2-12 防守角色模糊知覺是仁慈領導行為與社會凝聚力之間的中介變項。

25
第參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研究架構圖如圖 3-1-1 所示,以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角色模糊知覺與團隊凝聚力

之間的關係來做探討,以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的三個構面(威權領導、才德領導、仁慈

領導)作為前因變項,透過中介變項角色模糊知覺的兩個構面(進攻角色模糊知覺、防守

角色模糊知覺)對團隊凝聚力的兩個構面(工作凝聚力、社會凝聚力)間來探究之間的關

係。

角色模糊知覺
 進攻角色模糊知覺
 防守角色模糊知覺

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
 威權領導
 才德領導
 仁慈領導

團隊凝聚力
 工作凝聚力
 社會凝聚力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26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臺灣師範大學、國立體育大學、台灣體育運動大學、輔仁大學、台灣藝術

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台北市立大學、國立中山大學、遠東科技大學、國立清華大學、

國立交通大學、中原大學等 25 所學校,國內大專院校甲組運動員為研究對象(項目包括:

籃球、排球、棒球等團體運動項目,並包含進攻和防守兩個情境的運動),共計發出 450

份問卷,有效問卷 376 份,回收率 83.5%,其中男生 245 位、女生 132 位,平均年齡為

20.08 歲(SD=1.81),平均運動年齡為 8.54 年(SD=4.5)。本研究所指的大專甲組運動員

是台灣地區以登錄參加民國 104 ~ 105 年 UBA、UVL 及 UBL 的甲組男女生運動員為研

究對象。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工具為了避免華人趨中作答的現象,所有量表皆採李克特氏 6 點量尺設計,

研究工具如下:1.進攻角色模糊量表、2.防守角色模糊量表、3.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量表

以及 4.團隊環境量表,分述如下:

一、進攻角色模糊量表

(一)進攻角色模糊量表

本研究工具主要是測驗受試者對進攻角色模糊的知覺,採用 Beauchamp, Bray, Eys

及 Carron(2002)所發展的角色模糊量表(Role Ambiguity Scale, RAS),由於角色模糊量表

考慮進攻和防守在情境上的差異性,因此進一步區分為進攻角色模糊量表、防守角色模

糊量表兩個分量表。在進攻的運動情境下並考慮到角色模糊知覺為多面向的本質,包含

4 個構面:
「進攻責任範圍」(例句:我了解,我自己進攻責任上的程度)、「進攻責任行

為」
(例句:我了解履行進攻角色時,必須展現的行為是什麼?)、「進攻角色評估」
(例

句:我了解如何評估自己的進攻角色)及「進攻未能執行角色責任的後果」(例句:我

很清楚,如果我無法履行自己的進攻角色責任時會發生什麼事)。
27
(二)量表編制流程

本量表共 20 題,以大專甲組運動員為受試對象,經探索性因素分析後,除了責任

行為此構面各題項跑錯因素予以刪除外,另外,將探索性因素分析跑錯因素的題項皆刪

除,所得正式問卷共 11 個題項。本量表採李克特氏 6 點量尺,1 為非常不同意至 6 為非

常同意,進攻角色模糊知覺所指的是在各題項上所得的總加得分。得分越低代表進攻角

色模糊知覺越不強烈,而得分越高代表進攻角色模糊知覺越強烈。

本研究以 Cronbach’s α 考驗進攻角色模糊量表之內部一致性,經統計分析後,分量

「進攻責任範圍」分量表的 Cronbach’s α 值為.90;「進攻角色評估」分量


表數值如下:

表的 Cronbach’s α 值為.88;「進攻未能執行角色責任的後果」分量表的 Cronbach’s α 值

為.79,各分量表 Cronbach’s α 值均介於.79-.92,整體量表之內部一致性信度 Cronbach’s

α 值為.92,經修訂後本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表 3-3-1 進攻角色模糊量表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題目 平均數 標準差 CR 值
1. 我了解,我自己進攻責任上的程度。 2.14 .877 11.39
2. 我了解,我自己進攻的責任範圍。 2.10 .862 12.36
3. 我了解,我自己在進攻上的所有責任。 2.12 .862 12.41
5. 我很清楚自己進攻角色上的不同責任。 2.17 .892 11.86
11.我了解評估進攻角色責任的標準。 2.23 .918 12.72
12.我了解如何評估自己的進攻角色。 2.28 .906 11.89
13.對我來說,我很清楚如何評估自己進攻角色的責任。 2.25 .902 12.56
15.評估進攻角色的標準,對我來說是很清楚的。 2.32 .934 14.36
16.我很清楚,如果我無法履行自己的進攻角色責任時會發生什麼事。 2.31 .954 12.61
19.我了解,進攻角色失敗表現的後果。 2.24 .939 10.65
20.如果我沒執行自己進攻角色的責任,我知道將會發生什麼事? 2.18 .845 11.51

根據 Wolman(1973)建議,CR 值至少達到 3.0 以上,才具有鑑別度予以保留,所

得資料經項目分析後,進攻角色模糊量表中的各題項 CR 值(決斷值)介於 10.81 至 12.72

且均達.05 的顯著水準,所有題目符合此標準的才予以保留。

28
(三)探索因素分析

經項目分析扣除 CR 值未達到 3.0 以上的題目,另外,根據 Kaisser(1974)所提出

的 KMO 值(Kaiser-Meyer-Olkin measure)又稱為抽樣適切性量測值,KMO 值越接近 1

越好,當 KMO 值大於等於.80,表示適合進行因素分析,當小於.60 時,表示指標變數

間不適合進行因素分析以及 Bartlett’s 球型檢定判斷是否適合進行因素分析,結果顯示

Bartlett’s 達顯著 α< .05,兩者皆表示樣本適合進行因素分析,而後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本研究採用主成分分析法,並使用最大變異法轉軸法進行分析,而量表中第 4、6、7、8、

9、10、14、17 及 18 題因跑錯因素,予以刪除。統計分析結果顯示 KMO 值=.925 與 Bartlett’s

球型檢定顯著性為.000,除上述刪除題目以外,其餘各題項分別落入原先構面且保留因

素負荷量皆大於.30 和特徵值大於 1 的因素,共取得 3 個因素,僅保留 11 題,總解釋變

異量為 65.24%,其中所得 3 個因素為:


「進攻責任範圍」因素包括第 1、2、3、5 題(例

句:我了解,我自己進攻責任上的程度)
;「進攻角色評估」因素包括第 11、12、13、15

題(例句:我了解如何評估自己的進攻角色)
;「進攻未能執行角色責任的後果」因素第

16、19、20 題(例句:我很清楚,如果我無法履行自己的進攻角色責任時會發生什麼事),

經修訂後本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9
表 3-3-2 進攻角色模糊量表之探索性因素分析摘要表
題項 1 2 3
1.我了解,我自己進攻責任上的程度。 .800
2.我了解,我自己進攻的責任範圍。 .843
3.我了解,我自己在進攻上的所有責任。 .820
5. 我很清楚自己進攻角色上的不同責任。 .739
16.我很清楚,如果我無法履行自己的進攻角色責任時會發生什麼事。 .781
20.如果我沒執行自己進攻角色的責任,我知道將會發生什麼事? .768
17. 我了解自己無法履行進攻角色責任的後果。 .735
19.我了解,進攻角色失敗表現的後果。 .635
12.我了解如何評估自己的進攻角色。 .754
13.對我來說,我很清楚如何評估自己進攻角色的責任。 .746
15.評估進攻角色的標準,對我來說是很清楚的。 .626
11.我了解評估進攻角色責任的標準。 330
特徵值 8.692 2.724 1.696
解釋變異量 43.146 13.62 8.481
累積變異量 65.24

二、 防守角色模糊量表

(一)防守角色模糊量表

本研究工具主要是測驗受試者對防守角色模糊的知覺,採用 Beauchamp 等人(2002)

所發展的角色模糊量表(Role Ambiguity Scale, RAS),由於角色模糊量表可進一步分為進

攻角色模糊量表、防守角色模糊量表兩個分量表。防守的運動情境下並考慮角色模糊多

面向的本質,包含 4 個構面:
「防守責任範圍」
(例句:我了解,我自己防守責任上的程

度)
、「防守責任行為」
(例句:我了解履行防守角色時,必須展現的行為是什麼?)
、「防

守角色評估」
(例句:我了解如何評估自己的防守角色)及「防守未能執行角色責任的後

果」
(例句:我很清楚,如果我無法履行自己的防守角色責任時會發生什麼事)。

(二)量表編制流程

本量表共 20 題,以大專甲組運動員為受試對象,經探索性因素分析後,除了責任
30
行為此構面各題項跑錯因素予以刪除外,另外,將探索性因素分析跑錯因素的題項皆刪

除,所得正式問卷共 12 個題項。本量表採李克特氏 6 點量尺,1 為非常不同意至 6 為非

常同意,防守角色模糊知覺所指的是在各題項上所得的總加得分。得分越低代表防守角

色模糊知覺越不強烈,而得分越高代表防守角色模糊知覺越強烈。

本研究以 Cronbach’s α 考驗防守角色模糊量表之內部一致性,經統計分析後,分量

表數值如下:「防守責任範圍」分量表的 Cronbach’s α 值為.89;「防守角色評估」分量

表的 Cronbach’s α 值為.90;「防守未能執行角色責任的後果」分量表的 Cronbach’s α 值

為.85,各分量表 Cronbach’s α 值均介於.85-.90,整體量表之內部一致性信度 Cronbach’s

α 值為.93,經修訂後本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表 3-3-3 防守角色模糊量表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題目 平均數 標準差 CR 值
21.我了解,我自己防守責任上的程度。 2.08 .796 11.56
22.我了解,我自己防守的責任範圍。 2.05 .785 12.42
23.我了解,我自己在防守上的所有責任。 2.10 .855 13.02
25.我很清楚自己防守角色上的不同責任。 2.16 .880 15.51
31.我了解評估防守角色責任的標準。 2.17 .811 14.50
32.我了解如何評估自己的防守角色。 2.17 .812 13.67
33.對我來說,我很清楚如何評估自己防守角色的責任。 2.22 .863 13.47
35.評估防守角色的標準,對我來說是很清楚的。 2.21 .841 15.15
36.我很清楚,如果我無法履行自己的防守角色責任時會發生什麼事。 2.18 .868 13.73
37.我了解自己無法履行防守角色責任的後果。 2.15 .918 10.72
39.我了解,防守角色失敗表現的後果。 2.07 .831 14.03
40.如果我沒執行自己防守角色的責任,我知道將會發生什麼事? 2.08 .824 9.91

根據Wolman(1973)建議,CR值至少達到3.0以上,才具有鑑別度予以保留,所得

資料經項目分析後,防守角色模糊量表中的各題項CR值(決斷值)介於9.91至15.51且均

達.05的顯著水準,所有題目皆符合此標準予以保留。

(三)探索性因素分析

經扣除 CR 值未達到 3.0 以上的題目,另外,根據 Kaisser(1974)提出的 KMO 值

(Kaiser-Meyer-Olkin measure)又稱為抽樣適切性量測值,KMO 值越接近 1 越好,當


31
KMO 值大於等於.80,表示適合進行因素分析,當小於.60 時,表示指標變數間不適合

進行因素分析以及 Bartlett’s 球型檢定判斷是否適合進行因素分析,結果顯示 Bartlett’s

達顯著 α< .05,皆表示樣本適合進行因素分析,而後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本研究採用

主成分分析法,並使用最大變異法轉軸法進行分析,而量表中第 24、26、27、28、29、

30、34 及 38 題跑錯因素,予以刪除。統計分析結果顯示 KMO 值=.943 與 Bartlett’s 球

型檢定顯著性為.000,除上述刪除題目以外,其餘各題項分別落入原先構面且且保留因

素負荷量皆大於.30 和特徵值大於 1 的因素,取得 3 個因素,僅保留 12 題,總解釋變異

量為 69.77%,其中所得 3 個因素為:
「責任範圍」因素包括第 21、22、23、25 題;「角

色評估」因素包括第 31、32、33、35 題;
「未能執行角色責任的後果」因素第 36、37、

39、40 題,經修訂後本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表 3-3-4 防守角色模糊量表之探索性因素分析摘要表
題項 1 2 3
22.我了解,我自己防守的責任範圍。 .830
23.我了解,我自己在防守上的所有責任。 .818
21.我了解,我自己防守責任上的程度。 .812
25.我很清楚自己防守角色上的不同責任。 .770
37.我了解自己無法履行防守角色責任的後果。 .787
39.我了解,防守角色失敗表現的後果。 .771
40.如果我沒執行自己防守角色的責任,我知道將會發生什麼事? .565
36.我很清楚,如果我無法履行自己的防守角色責任時會發生什麼事。 .476
32.我了解如何評估自己的防守角色。 .760
31.我了解評估防守角色責任的標準。 .443
33.對我來說,我很清楚如何評估自己防守角色的責任。 .407
35.評估防守角色的標準,對我來說是很清楚的。 .374
特徵值 9.774 2.826 1.355
解釋變異量 48.87 14.13 6.77
累積變異量 69.774

32
三、 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量表

(一)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量表

本量表原先為鄭伯壎等人(2000)於企業組織中所發展而來之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

量表,經高三福(2001)修訂後適合於運動情境中,其中的「德行」領導改以「才德」

領導,修訂後的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量表(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Scale,PLS),包含三

個分量表,此量表共分為「威權領導量表」
、「仁慈領導量表」
、「才德領導量表」三個分

量表,威權領導所指的是在威權領導題項上所得的總加得分;仁慈領導所指的是在仁慈

領導題項所得的總加得分;才德領導所指的是在才德領導題項所得的總加得分,而所得

分數越高代表知覺到的此類領導行為越強烈。

(二) 量表編制流程

本量表共 22 題,以大專甲組運動員為受試對象,經探索性因素分析後,將探索性

因素分析跑錯因素的題項皆刪除外,所得正式問卷共 15 個題項。本研究以 Cronbach’s α

考驗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量表之內部一致性,經統計分析後,分量表數值如下:「威權

領導量表」分量表的 Cronbach’s α 值為.91;「仁慈領導量表」分量表的 Cronbach’s α 值

為.84;「才德領導量表」分量表的 Cronbach’s α 值為.91,各分量表 Cronbach’s α 值均介

於.84-.91,整體量表之內部一致性信度 Cronbach’s α 值為.85,經修訂後本量表具有良

好的信度。

33
表 3-3-5 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量表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題目 平均數 標準差 CR 值
1.對於技巧上所欠缺的能力,教練會給我學習的機會。 4.84 .919 7.36
2.教練私下會對我噓寒問暖。 4.45 1.037 11.04
6.教練會關心我私人的生活起居。 4.23 1.146 14.44
8.戰績不好時,教練會把責任推給選手。 3.09 1.640 11.70
9.教練是我做人做事的好榜樣。 4.51 1.041 10.30
11.教練會鼓勵我努力學習。 4.88 9.76 4.66
12.教練的人生經歷可以做我的指引。 4.62 1.082 12.67
13.當任務無法達成時,教練會斥責我。 3.70 1.402 13.59
14.教練對我的關心,會擴及我的家人或朋友。 4.19 1.208 17.50
15.當我犯錯時,教練會給我改過的機會。 4.78 .957 8.19
16.隊裡出紕漏時,教練會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 3.00 1.645 11.13
17.教練能以身作則。 4.71 .994 8.06
20.當眾反對教練意見時,會遭受冷言冷語。 3.49 1.538 13.43
21.教練的知識和經驗足以指導我。 4.73 1.054 9.49
22.當我比賽失誤時,教練會嚴厲責罵。 3.45 1.605 14.56

根據Wolman(1973)建議,CR值至少達到3.0以上,才具有鑑別度予以保留,所得

資料經項目分析後,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量表中的各題項CR值(決斷值)介於4.66至

15.03且均達.05的顯著水準,所有題目符合此標準的才予以保留。

(三)探索性因素分析

經扣除 CR 值未達到 3.0 以上的題目,另外,根據 Kaisser(1974)提出的 KMO 值

(Kaiser-Meyer-Olkin measure)又稱為抽樣適切性量測值,KMO 值越接近 1 越好,當

KMO 值大於等於.80,表示適合進行因素分析,當小於.60 時,表示指標變數間不適合

進行因素分析以及 Bartlett’s 球型檢定判斷是否適合進行因素分析,結果顯示 Bartlett’s

達顯著 α< .05,皆表示樣本適合進行因素分析,而後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本研究採用

主成分分析法,並使用最大變異法轉軸法進行分析,而量表中第 3、4、5、7、10、18

及 19 題跑錯因素,予以刪除。根據 Kaisser(1974)指出一般 KMO 值大於.80 以上就

34
表示樣本中度適合進行因素分析,而進行因素分析後,KMO 值=.938 與 Bartlett’s 球型

檢定顯著性為.000,除上述刪除題目以外,其餘各題項分別落入原先構面且保留因素負

荷量皆大於.30 和特徵值大於 1 的因素,取得 3 個因素,僅保留 15 題,其中所得 3 個因

素為:
「威權領導」因素包括第 8、13、16、20、22 題(例句:當我表現不好時,教練

會變臉責罵);「仁慈領導」因素包括第 2、6、14 題(例句:教練會幫我解決生活上的

難題);「才德領導」因素第 1、9、11、12、15、17、21 題(例句:對於技巧上所欠缺

的能力,教練會給我學習的機會),經修訂後本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表 3-3-6 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量表之探索性因素分析摘要表
題項 1 2 3
12.教練的人生經歷可以做我的指引。 .839
9.教練是我做人做事的好榜樣。 .767
11.教練會鼓勵我努力學習。 .755
15.當我犯錯時,教練會給我改過的機會。 .737
1.對於技巧上所欠缺的能力,教練會給我學習的機會。 .727
21.教練的知識和經驗足以指導我。 .722
17.教練能以身作則。 .709
22.當我比賽失誤時,教練會嚴厲責罵。 .858
16.隊裡出紕漏時,教練會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 .841
13.當任務無法達成時,教練會斥責我。 .818
8.戰績不好時,教練會把責任推給選手。 .817
20.當眾反對教練意見時,會遭受冷言冷語。 .802
6.教練會關心我私人的生活起居。 .732
2.教練私下會對我噓寒問暖。 .636
14.教練對我的關心,會擴及我的家人或朋友。 .599
特徵值 8.465 5.12 1.157
解釋變異量 38.476 23.266 5.783
累積變異量 67.525

四、團隊環境量表

(一)團隊環境量表

本研究採用陳其昌(1993)所改編 Carron、Widmeyer 與 Brawley(1985)的團隊環境

35
量表(Group Environment Qestionnaire, GEQ),此量表主要分成 1.團隊整合(即要求團隊中

的個別成員,依據團隊任務和社交活動來評價整個團體)、2.個人被團隊吸引(即要求團

隊中的個別成員,依據其個人參與團隊任務和團隊社交活動) 等二類凝聚向度,包含 4

個構面:個人被團隊工作吸引(ATG-T)、個人被團隊社交吸引(ATG-S)、團隊工作整合

(GI-T)、團隊社會整合(GI-S),本研究所指工作凝聚力為個人被團隊工作吸引加上團隊工

作整合;社會凝聚力為個人被團隊社交吸引加上團隊社會整合,再來,所得分數越高代

表知覺到的團隊凝聚力越強。

表 3-3-7 團隊環境量表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題目 平均數 標準差 CR 值
3. 我們團隊的選手都能接受彼此的個性。 4.70 1.00 15.57
4. 我樂於接受團隊所訂定的團隊目標。 4.94 .819 15.67
5. 我覺得我是一位在團隊中受歡迎的人物。 4.37 .977 9.86
7. 我們團隊的選手對於日常事情的看法都很一致。 4.49 .991 12.85
8. 我們團隊的選手像是一家人一樣。 4.82 .952 18.28
10.我的隊友會關心我生活上的問題。 4.80 .910 16.10
11.我們團隊的選手不管表現如何都會相互的支持。 4.87 .909 17.99
12.我們團隊的選手不會為日常的小事而起爭執。 4.55 1.032 11.73
15.我會找隊友協助解決在生活上遭遇的困難。 4.84 .892 13.53
16.我們團隊的選手對於團隊目標的看法都很一致。 4.83 .871 15.32
17.我們團隊的選手能彼此暢談心事。 4.76 .943 13.91
18.我喜歡與團隊共同外出比賽。 5.07 .855 16.98
19.我的好朋友中有些是我團隊裡的夥伴。 5.08 .786 15.97
21.我們團隊的選手能彼此團結共同為比賽而努力。 5.04 .777 18.97
22.我們團隊的選手對於團隊的事務能有一致的看法。 4.84 .893 17.41
23.我們團隊的選手在日常相處時,彼此的意見都能很一致。 4.73 .929 15.52
26.我們團隊的選手在比賽時,能互相激勵以提高團隊的表現。 5.09 789 19.32
27.我們團隊的選手會彼此協助在訓練上的事務。 5.06 .771 20.55
30.我覺得參加團隊的練習,可忘掉不愉快的事情。 4.84 .883 17.18
31.我們團隊的選手都能尊重彼此對生活上的看法。 4.88 .880 17.96
33.我樂意接受團隊所分配的任務。 4.97 .859 17.57
34.在團隊中,我覺得能發揮本身的能力。 4.87 .897 14.90

36
根據 Wolman(1973)建議,CR 值至少達到 3.0 以上,才具有鑑別度予以保留,所

得資料經項目分析後,團隊環境量表中的各題項 CR 值(決斷值)介於 9.86 至 20.55 且均

達.05 的顯著水準,所有題目符合此標準的才予以保留。

(二)量表編制流程

本量表共 34 題,以大專甲組運動員為受試對象,經探索性因素分析後,將探索性

因素分析跑錯因素的題項皆刪除,所得正式問卷為共 22 個題項,分別為「工作凝聚力」

11 題(例句:我樂於接受團隊所訂定的團隊目標)、「社會凝聚力」11 題(例句:我們

團隊的選手對於日常事情的看法都很一致)
。本量表採李克特氏 6 點量尺,1 為非常不同

意至 6 為非常同意。本研究以 Cronbach’s α 考驗團隊環境量表之內部一致性,經統計分

「工作凝聚力」分量表的 Cronbach’s α 值為.93;「社會凝聚力」


析後,分量表數值如下:

分量表的 Cronbach’s α 值為.91,各分量表 Cronbach’s α 值均介於.91-.93,整體量表之內

部一致性信度 Cronbach’s α 值為.95,經修訂後本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三)團隊環境量表探索性因素分析

經扣除 CR 值未達到 3.0 以上的題目,另外,根據 Kaisser(1974)提出 KMO 值

(Kaiser-Meyer-Olkin measure)又稱為抽樣適切性量測值,KMO 值越接近 1 越好,當

KMO 值大於等於.80,表示適合進行因素分析,當小於.60 時,表示指標變數間不適合

進行因素分析以及 Bartlett’s 球型檢定判斷是否適合進行因素分析,結果顯示 Bartlett’s

達顯著 α< .05,皆表示樣本適合進行因素分析,而後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本研究採用

主成分分析法,並使用最大變異法轉軸法進行分析,而量表中第 1、2、6、9、13、14、

20、24、25、28、29 及 32 題跑錯因素,予以刪除。根據 Kaisser(1974)指出一般 KMO

值大於.80 以上就表示樣本中度適合進行因素分析,而進行因素分析後,KMO 值=.967

與 Bartlett’s 球型檢定顯著性為.000,除上述刪除題目以外,其餘各題項分別落入原先構

面且保留因素負荷量皆大於.30 和特徵值大於 1 的因素,取得 4 個因素,僅保留 22 題,,


37
其中所得 4 個因素為:「個人被團隊工作吸引(ATG-T)」因素包括第 4、18、30、33、34

題(例句:當我表現不好時,教練會變臉責罵);「個人被團隊社交吸引(ATG-S)」因素

包括第 5、10、15、19 題(例句:教練會幫我解決生活上的難題)


;「團隊工作整合(GI-T)」

因素第 11、16、21、22、26、27 題(例句:對於技巧上所欠缺的能力,教練會給我學

習的機會);「團隊社會整合(GI-S)」因素第 3、7、8、12、17、23、31 題(例句:對於

技巧上所欠缺的能力,教練會給我學習的機會),總解釋變異量為 58.0%,經修訂後本

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表 3-3-8 團隊環境量表之探索性因素分析摘要表
題項 1 2 3 4
26.我們團隊的選手在比賽時,能互相激勵以提高團隊的表現。 .728
27.我們團隊的選手會彼此協助在訓練上的事務。 .725
21.我們團隊的選手能彼此團結共同為比賽而努力。 .644
22.我們團隊的選手對於團隊的事務能有一致的看法。 .553
16.我們團隊的選手對於團隊目標的看法都很一致。 .415
11.我們團隊的選手不管表現如何都會相互的支持。 .385
7.我們團隊的選手對於日常事情的看法都很一致。 .766
17.我們團隊的選手能彼此暢談心事。 .658
3.我們團隊的選手都能接受彼此的個性。 .628
12.我們團隊的選手不會為日常的小事而起爭執。 .607
8.我們團隊的選手像是一家人一樣。 .555
23.我們團隊的選手在日常相處時,彼此的意見都能很一致。 .548
31.我們團隊的選手都能尊重彼此對生活上的看法。 .329
33.我樂意接受團隊所分配的任務。 .761
30.我覺得參加團隊的練習,可忘掉不愉快的事情。 .728
34.在團隊中,我覺得能發揮本身的能力。 .699
4.我樂於接受團隊所訂定的團隊目標。 .469
18.我喜歡與團隊共同外出比賽。 .431
5.我覺得我是一位在團隊中受歡迎的人物。 .772
10.我的隊友會關心我生活上的問題。 .521
15.我會找隊友協助解決在生活上遭遇的困難。 .446
19.我的好朋友中有些是我團隊裡的夥伴。 .317
特徵值 16.078 1.703 1.467 1.164
解釋變異量 53.17 5.01 4.315 3.425
累積變異量 65.92

38
綜合上述,研究者將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之各項性質整理如表 3-3-9,

表 3-3-9 研究工具各分量表性質摘要表

量表名稱 構面(題數/分量表信度) α值 總解釋變異量 題數

1. 責任範圍(4 題) (.90)
進攻角色模糊量表 2. 角色評估(4 題) (.88) .92 65.24% 11 題
3. 未能執行角色責任的後果(3 題) (.79)

1. 責任範圍(4 題) (.89)
防守角色模糊量表 2. 角色評估(4 題) (.90) .93 69.77% 12 題
3. 未能執行角色責任的後果(4 題) (.85)

1. 威權領導(5 題) (.91)
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
2. 仁慈領導(3 題) (.84) .85 67.53% 15 題
量表
3. 才德領導(7 題) (.91)

1.工作凝聚力(11 題) (.93)
團隊環境量表 .95 58.0% 22 題
2.社會凝聚力(11 題) (.91)

39
第四節 研究程序
本研究採立意取樣,以國內大專院校甲組運動員(比賽需具有攻守兩方的運動項目)

為研究對象。受試者招募前,研究者會先徵得各運動團隊的教練或管理人員的同意後再

進行研究。由於本研究測驗到教練領導行為問題,施測期間會請教練先行迴避,經研究

者現場解說研究目的及其他相關事項後,問卷採不記名的方式,請受試者放心填答,而

後進行問卷發放,期間研究者陪伴在旁對於不懂的問題可隨時發問,統一發放問卷進行

研究,填答完畢回收至紙箱內並發放受試者小禮品,統一回收問卷。研究實施流程圖(見

圖 3-4-1)如下:

編制研究工具

實際測驗

經研究者與運動團隊教練或管理人員連繫並徵得同意

說明本研究目的及相關注意事項並教練迴避現場

要求受試者放心填答並進行施測(問卷的發放)

期間協助受試者填答

問卷回收及發放小禮品

圖 3-4-1 研究實施流程圖

40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經資料收集完成,剔除無效問卷後,將所得有效的資料以統計軟體 SPSS 21.0 版統

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各項統計考驗水準定為 α=.05,分別以

1. 描述性統計、平均數、標準差:分析運動員個人基本資料,包括運動員年齡、訓練

年數等描述性統計資料。

2. 皮爾遜積差相關:探討大專運動員在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威權、才德、仁慈)
、角

色模糊知覺(進攻角色模糊知覺、防守角色模糊知覺)及團隊凝聚力(工作凝聚力、

社會凝聚力)三者之間的相關情形。

3. 多元階層迴歸分析:探討進攻/防守角色模糊知覺在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威權、才

德、仁慈)與團隊凝聚力(工作凝聚力、社會凝聚力)關係間的中介情形。

41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角色模糊知覺、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

凝聚力之相關分析
本研究目的一,在角色模糊知覺、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和團隊凝聚力之相關情形檢

驗,經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結果如表 4-1-1 所示,分述結果如下:

表 4-1-1 角色模糊知覺、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和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矩陣摘要表 (N=376)

變項 1 2 3 4 5 6 7
1.威權領導 -

2.才德領導 .036 -

3.仁慈領導 .287** .673** -

4.進攻角色模糊 -.039 -.467 **


-.332** -
** **
5.防守角色模糊 .001 -.453 -.279 .768** -

6.工作凝聚力 -.014 .590


**
.447
**
-.608 **
-.623
**
-
7.社會凝聚力 .119
*
.602** .545** -.547** -.544
**
.864
**
-

*p<.05

一、進攻/防守角色模糊知覺與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之關係情形
經相關分析結果顯示,進攻角色模糊知覺與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中的才德領導(r =

-.467,p<.05)以及仁慈領導(r = -.332,p<.05)等兩個構面皆呈顯著負相關,符合研究

假設 1-2 及 1-3,但在威權領導(r = -.039,p>.05)部分則未達顯著水準,則不符合研究

假設 1-1。本研究結果顯示,當大專運動員知覺教練的領導行為型態是才德領導以及仁

慈領導時,運動員知覺到進攻角色模糊的程度會越低;但威權領導則與選手進攻角色模

糊知覺無關。

此外,防守角色模糊知覺與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中的才德領導(r = -.453,p<.05)

以及仁慈領導(r = -.279,p<.05)等兩個構面皆呈負相關,符合研究假設 1-2 及 1-3,但

在威權領導(r = -.001,p>.05)部分則未達顯著水準,則不符合研究假設 1-1。

42
本研究結果顯示,當大專運動員知覺教練的領導行為模式是以才德領導以及仁慈領

導的方式時,運動員防守角色模糊知覺的程度會越低;但威權領導則與選手的防守角色

模糊知覺無關。

二、進攻/防守角色模糊知覺與團隊凝聚力之關係情形
經相關分析結果顯示,進攻角色模糊知覺與團隊凝聚力中的工作凝聚力(r = -.608,

p<.05)以及社會凝聚力(r = -.547,p<.05)兩個構面皆呈顯著負相關,符合研究假設 1-4

及 1-5。本研究結果顯示,當大專運動員進攻角色模糊知覺越高時,其工作以及社會凝

聚力就越低;反之,進攻角色模糊知覺越低時,其工作以及社會凝聚力就越高。

再者,防守角色模糊知覺與團隊凝聚力中的工作凝聚力(r = -.623,p<.05)以及社

會凝聚力(r = -.544,p<.05)兩個構面皆呈顯著負相關,支持研究假設 1-4 及 1-5。本研

究結果顯示,當大專運動員防守角色模糊知覺越高時,其工作以及社會凝聚力就越低;

反之,防守角色模糊知覺越低時,其工作以及社會凝聚力就越高。本研究結果獲得實證

研究支持並和 Grand 與 Carron(1982)、Eys 與 Carron (2001)及 Bosselut 等人(2012)的結果

一致。Grand 與 Carron(1982)以曲棍球隊員為研究對象;Eys 與 Carron (2001)以 79 位籃

球隊隊員為研究對象;Bosselut 等人(2012)以 162 位團體運動項目的中學運動員為研究

對象,雖然研究對象皆不同但其研究結果皆一致的指出進攻角色模糊知覺與工作凝聚力

呈負相關,如同李秀穗研究指出(2001)團隊凝聚力與自身在團隊所扮演的角色有關,

越了解自身在團體的定位及接受程度,相對的凝聚力就越高。

三、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情形
經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顯示,威權領導與團隊凝聚力中的社會凝聚力(r = .119,

p<.05)呈正相關,但威權領導與工作凝聚力(r = -.014,p>.05)未達顯著水準,與研究

假設 1-6 不符,首先討論,威權領導與工作凝聚力,當大專運動員知覺教練的領導行為

是以威權領導時,其工作凝聚力不會越低。本研究結果與其它的實徵研究結果顯示出不
43
同的方向,其他相關研究的結果為威權領導和工作凝聚力呈顯著正相關(蔡英美,2006;

周俊三,2003;蔡英美、王俊明,2004、2008;鄧正中、許惠英、洪建智,2014;鄧正

中,2015),但是在黃義翔與聶喬齡(2015)以高中及大專女子籃球球員為研究對象,

其結果顯示出威權領導與工作凝聚力成顯著負相關,值得一提的是,從實徵研究結果對

於威權領導與工作凝聚力呈現了多元化的方向,但是在本研究中,研究者認為可能大專

運動員隨著年紀與技術的日益成熟,練習的時間也較基層運動員的彈性,自我概念的提

升,因此可能較無法接受教練是缺乏溝通與絕對支配的領導方式。最後,要討論的威權

領導與社會凝聚力呈正相關,與研究假設 1-7 不相符,但是本研究結果與蔡英美(2006)、

周俊三(2003)
、蔡英美與王俊明(2007)
、鄧正中、許惠英與洪建智(2014)及鄧正忠

(2015)、黃義翔與聶喬齡(2015)不符合,上述的實徵研究結果呈無相關或負相關。

不論如何,在本研究的結果當中發現當大專運動員知覺教練的領導行為是以威權領導時,

其社會凝聚力就越高,可能產生這樣的結果本研究者推論可能是因為教練透過控制、絕

對的服從,反而讓團隊運動員想法更趨近於相同與相似,導致社會凝聚力之提升。

才德領導與團隊凝聚力中的工作凝聚力(r = -.590,p<.05)以及社會凝聚力(r = -.602,

p<.05)兩個構面皆呈顯著正相關,同研究假設 1-8 及 1-9。本研究結果支持周俊三(2003)、

蔡英美(2004)、蔡英美與王俊明(2004、2007)研究結果。本研究結果顯示,當大專運

動員知覺教練是以才德領導的方式時,運動員工作凝聚力的程度會越高,社會凝聚力亦

高,當選手感覺到教練是以對部屬展現合於部屬的表率之領導方式,可能有助於選手產

生跟隨與認同教練或團隊等正面的想法,因此對團隊目標努力的程度和對團隊的親密感

就可能隨之增加。另外,仁慈領導與團隊凝聚力中的工作凝聚力(r = -.447,p<.05)以

及社會凝聚力(r = -.545,p<.05)兩個構面皆呈顯著正相關,支持本研究假設 1-10 及

1-11。本研究結果與周俊三(2003)、蔡英美(2004)、蔡英美與王俊明(2004、2007)

研究結果相符。如同蔡英美(2006)當教練傾向個別照顧、維護部屬面子或是大公無私的

領導方式時,不但可以促進社會凝聚力,同事對工作凝聚力具有正向的促進作用,還有

蔡英美與王俊明(2008)亦提及仁慈領導的互惠規範與體諒寬容的內涵與才德領導類似,

有利於運動員對教練的信賴。亦即當大專運動員知覺教練是仁慈領導時,運動員工作凝
44
聚力的程度會越高,社會凝聚力亦高,當選手感覺到教練是以對部屬展現施予特別照顧

並維護部屬的面子的領導方式,可能有助於選手產生正面的想法和情緒,因此對團隊目

標努力的程度和對團隊的親密感增加,最後,蔡英美與王俊明(2007)以大專甲組團體

項目的運動員為研究對象,其結果發現才德領導、仁慈領導與工作、社會凝聚力呈顯著

正相關;而威權領導僅與工作凝聚力呈顯著正相關,與社會凝聚力則無相關存在,其結

果發現才德領導對工作和社會凝聚力皆有正向的預測力;相較於工作凝聚力才德領導對

社會凝聚力有較高的預測力。

45
第二節 角色模糊知覺在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

凝聚力間的中介效果
以多元階層迴歸分析來檢驗是否構成中介效果模式,必須達成以下四個條件:

(一)自變項→中介變項呈顯著的相關。

(二)中介變項→依變項呈顯著的相關。

(三)自變項→依變項呈顯著的相關。

(四)當自變項與中介變項同時投入迴歸模式後,自變項和依變項的關係變得

較不顯著。

當以上四個條件均成立後,則可稱為具有中介效果。再來,中介效果可以再進一步

分為完全中介效果(complete mediation effect)與部分中介效果(partial mediation effect),藉

由觀察自變項對依變項的效果值(標準化迴歸係數)的變化,假設同時投入自變項與中

介變項後,對依變項的影響下降並達統計顯著考驗水準,稱為部分中介;但如果效果值

變小且變為不顯著時則稱為完全中介。本研究將以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的三個構面(威

權領導、仁慈領導、才德領導)為自變項、兩個角色模糊知覺變項(進攻角色模糊、防

守角色模糊)作為中介變項、團隊凝聚力的兩個構面(工作凝聚力、社會凝聚力)為依

變項,進行中介效果的檢驗。

一、 進攻角色模糊知覺在威權領導行為與工作凝聚力關係間的中

介效果分析
多元階層迴歸分析結果如表 4-2-1,首先,模式一先投入自變項「威權領導行為」,

再來,模式二同時投入自變項「威權領導行為」及中介變項「進攻角色模糊知覺」,透

過多元階層迴歸分析來檢驗是否會因進攻角色模糊知覺的介入而影響威權領導行為與

工作凝聚力間的關係。
46
研究結果顯示:模式一威權領導行為對工作凝聚力的直接效果 β = -.029(p>.05)未達

顯著水準,根據 Baron 與 Kenny(1986)提出的構成中介效果模式的四個條件檢視,中介

效果的條件不成立,所以無中介效果存在。但在模式二中,投入自變項、中介變項後,

對依變項的解釋力達到 R2=.266 ,( p<.001),△R2=.265, (p<.001),顯示出「進攻角色模糊

知覺」的投入能夠有效提升模式的解釋力,也就是說在控制了威權領導行為下,進攻角

色模糊知覺能夠額外增加 26.5%的解釋力。在此中介效果的分析當中,雖然中介效果的

假設未成立,但自變項和中介變項對依變項的個別預測力上威權領導行為 β=-.061(p<.05)

對於工作凝聚力並無預測力,但在進攻角色模糊知覺 β=-.516(p<.05)上則是顯現正向的影

響力,從以上這 2 個獨變項的直接效果分析結果當中,可以得知進攻角色模糊知覺對於

工作凝聚力的解釋力遠高於威權領導行為。事實上,這也與運動情境下的運動員實際反

應相同,以籃球隊為例,在進攻情境下,當球員在練習時或比賽時,他對於自己要跑的

位置或所要完成的責任都不清楚即高進攻角色模糊知覺,接下來會導致個人對於能夠完

成團隊目標的不明確,工作凝聚力亦會隨之降低。

表 4-2-1 進攻角色模糊知覺、威權領導行為和工作凝聚力之階層迴歸分析摘要表

工作凝聚力
變變項
Step 1 Step 2

β值 T值 β值 T值

威權領導行為 -.029 -.556 -.061 -1.364

進攻角色模糊 -.516 -11.603**

F值 .309 67.523

R2 .001 .266

△F 值 .309 134.627**

△R2 .002 .265

*p<.05 ,Step1:為直接效果(自變項預測依變項)
;Step2:為間接效果(自變項和中介變

項預測依變項。

47
進攻角色模糊
-.062(n.s)

威權領導行為 -.516**

-.029(n.s) (-.061)(n.s) 工作凝聚力

圖 4-2-1 進攻角色模糊知覺、威權領導行為和工作凝聚力之中介關係圖

二、 進攻角色模糊知覺在才德領導行為與工作凝聚力關係間的中

介效果分析
多元階層迴歸分析結果如表 4-2-2,首先,模式一先投入自變項「才德領導行為」,

模式二同時投入自變項「才德領導行為」
、中介變項「進攻角色模糊知覺」
,透過統計分

析來了解是否會因進攻角色模糊知覺的介入而影響才德領導行為對工作凝聚力的影響

性。

研究結果顯示:模式一才德領導行為對工作凝聚力的直接效果 β = .593(p<.001),自

變項對依變項之解釋變異量 R2=.352 (p<.001),自變項(才德領導行為)能夠解釋依變項

(工作凝聚力)的 35.2%,但在模式二同時投入自變項、中介變項後,對依變項的解釋

力達到 R2=.440 (p<.001),△R2=.088(p<.001),顯示出進攻角色模糊知覺的投入能夠提升

模式的解釋力,在控制了才德領導行為,進攻角色模糊知覺能夠額外增加 8.8%的解釋

力,另外,模式二中自變項的直接效果從 β = .593(p<.05)下降為 β = .462(p<.05),但是仍

達統計考驗水準(p<.001),根據 Baron 與 Kenny(1986)的觀點,若迴歸模式中自變項對依

變項的影響程度因為中介變項的介入而下降,仍具有顯著性,為部分中介效果,因此可

推論,進攻角色模糊知覺在才德領導行為與工作凝聚力中扮演部份中介的角色,也就是

具有部分中介的效果存在。
48
由表 4-2-2 的研究結果得知,才德領導行為可以透過直接效果(才德領導→工作凝

聚力)和間接效果(才德領導→進攻角色模糊→工作凝聚力)對工作凝聚力產生影響。

才德領導行為對工作凝聚力有直接效果 β = .593(p<.05),當大專運動員知覺教練是以才

德領導行為的方式時,工作凝聚力就越高;另外,才德領導行為可以透過進攻角色模糊

知覺正向的預測工作凝聚力;再來,在此中介效果的分析當中,獨立變項的個別預測力

分別為才德領導行為 β = .462(p<.05)以及進攻角色模糊知覺 β = -.325(p<.05),因此兩者中,

是以才德領導行為較能有效正向預測工作凝聚力,但是進攻角色模糊知覺也是能負向預

測工作凝聚力的,最後,經上述統計結果得知:直接效果為.593(p<.05),間接效果

為.132(p<.05)。

才德領導除可直接正向影響工作凝聚力外,亦可透過進攻角色模糊知覺間接正向影

響。其中,才德領導對進攻角色模糊知覺有負向影響,而進攻角色模糊知覺亦會負向影

響工作凝聚力。此研究結果顯示當選手知覺到教練領導行為愈才德領導模式時,較不易

產生進攻角色模糊的知覺,進而產生較高的工作凝聚力。再來,從實徵研究的方向來看,

本研究和蔡英美(2006)、蔡英美與王俊明(2008)及黃義翔與聶喬齡(2015)研究結

果相符,在蔡英美(2006)以大專運動員研究對象,其研究結果為才德領導可以預測工

作凝聚力的直接效果為 β = .29(p<.05);蔡英美與王俊明(2008)以大專甲組運動員研究

對象,其研究結果為才德領導可以預測工作凝聚力的直接效果為 β = .16 (p<.05);黃義翔

與聶喬齡(2015)以高中甲組與大專甲一級女子籃球選手研究對象,其研究結果為才德

領導對工作凝聚力有顯著的直接效果 β = .36 (p<.05),無論如何,本研究結果顯示:才德

領導行為可以透過進攻角色模糊知覺正向預測工作凝聚力,當教練是以對部屬展現合於

作為部屬的表率的領導方式,有助於選手產生認同教練、認同團隊、接受團隊等正面想

法,因此增加了團隊目標努力的程度。

49
表 4-2-2 進攻角色模糊知覺、才德領導行為和工作凝聚力之階層迴歸分析摘要表

工作寧工作凝聚力
0 變變項
Step 1 Step 2

β值 T值 β值 T值

才德領導行為 .593 14.257** .462 10.893**

進攻角色模糊 -.325 -7.662**

F值 203.265** 146.668**

R2 .352 .440

△F 值 203.265** 58.707**

△R2 .352 .088

*p<.05 ,Step1:為直接效果(自變項預測依變項)
;Step2:為間接效果(自變項和中介變

項預測依變項)。

進攻角色模糊
-.406**

才德領導行為 -.325**

.593** (.462**) 工作凝聚力

圖 4-2-2 進攻角色模糊知覺、才德領導行為和工作凝聚力之中介關係圖

三、 進攻角色模糊知覺在仁慈領導行為與工作凝聚力之間的中介

效果分析
多元階層迴歸分析結果如表 4-2-3,首先,模式一先投入自變項「仁慈領導行為」,

模式二同時投入自變項「仁慈領導行為」
、中介變項「進攻角色模糊知覺」
,透過統計分
50
析來了解是否會因進攻角色模糊知覺的介入而影響仁慈領導行為對工作凝聚力的影響

性。

研究結果顯示:模式一仁慈領導行為對工作凝聚力的直接效果 β = .444(p<.001),自

變項對依變項之解釋變異量 R2=.197 (p<.05),自變項(仁慈領導行為)能夠解釋依變項

(工作凝聚力)的 19.7%,但在模式二同時投入自變項、中介變項後,對依變項的解釋

力達到 R2=.359 (p<.001),△R2=.162,(p<.001),顯示出進攻角色模糊知覺的投入能夠提升

模式的解釋力,在控制了仁慈領導行為,進攻角色模糊知覺能夠額外增加 16.2%的解釋

力,另外,模式二中自變項的直接效果從 β = .444( p<.001)下降為 β = .325( p<.001),但

是仍達統計考驗水準(p<.001),根據 Baron 與 Kenny(1986)的觀點,若迴歸模式中自變項

對依變項的影響程度因為中介變項的介入而下降,仍具有顯著性,為部分中介效果,因

此可推論,進攻角色模糊知覺在才德領導行為與工作凝聚力中扮演部份中介的角色,也

就是具有部分中介的效果存在。

由表 4-2-3 的研究結果得知,仁慈領導行為可以透過直接效果(仁慈領導→工作凝

聚力)和間接效果(仁慈領導→進攻角色模糊→工作凝聚力)來影響工作凝聚力,仁慈

領導行為對工作凝聚力有直接效果(β = .444, p<.05),當大專運動員知覺教練是以仁慈

領導行為的方式時,工作凝聚力就越高;另外,仁慈領導行為可以透過進攻角色模糊知

覺正向的預測工作凝聚力;再來,在此中介效果的分析當中,獨立變項的個別預測力分

別為仁慈領導行為 β = -.325(p<.05)以及進攻角色模糊知覺 β = -.420(p<.05),因此兩者中,

是以進攻角色模糊知覺較能有效負向預測工作凝聚力,也就是說當大專運動員進攻角色

模糊知覺越高時,而工作凝聚力卻越低,而後如圖 4-2-3,仁慈領導行為亦可以負向預

測進攻角色模糊知覺 β = -.284(p<.05),當選手所感受到教練關心選手、照顧選手,選手

的進攻角色模糊知覺會降低。最後,經上述統計結果得知:直接效果為 β = .444 ( p<.05),

間接效果為 β = .119( p<.05)。

此研究結果顯示當選手知覺到教練領導行為愈仁慈領導模式時,較不易產生進攻角

色模糊的知覺,進而產生較高的工作凝聚力。再來,從實徵研究的方向來看,本研究皆

和蔡英美(2006)、黃義翔與聶喬齡(2015)研究結果不符,但與周俊三(2003)的研
51
究結果相符合,從蔡英美(2006)以大專運動員研究對象,其研究結果為仁慈領導並未

對工作凝聚力有顯著的直接效果;黃義翔與聶喬齡(2015)以高中甲組與大專甲一級女

子籃球選手研究對象,其研究結果為仁慈領導對工作凝聚力未有顯著的直接效果(β

= .09, p>.05),上述研究結果一致指向仁慈領導並未對工作凝聚力有顯著的直接效果,

另一篇研究周俊三(2003)以台灣和大陸籃球運動員,其研究結果仁慈領導是正向預測

工作凝聚力的主要變項(β = .63 / .29, p<.05)並與本研究結果相符合。不論如何,本研究

結果顯示:仁慈領導行為可以透過進攻角色模糊知覺正向預測工作凝聚力,當教練是以

關心選手並照顧選手對選手做全面的關懷,這樣的領導方式,有助於選手產生認同與喜

愛教練,因此增加了團隊目標內化的程度。

表 4-2-3 進攻角色模糊知覺、仁慈領導行為和工作凝聚力之階層迴歸分析摘要表

工作寧工作凝聚力
變變項
Step 1 0Step 2

β值 T值 β值 T值

仁慈領導行為 .444 9.590** .325 7.518**

進攻角色模糊 -.420 -9.707**

F值 91.976** 104.568**

R2 .197 .359

△F 值 91.976** 94.232**

△R2 .197 .162

*p<.05 ,Step1:為直接效果(自變項預測依變項)
;Step2:為間接效果(自變項和中介變

項預測依變項)。

52
進攻角色模糊
-.284**

仁慈領導行為 -.420**

.444** (.325**) 工作凝聚力

圖 4-2-3 進攻角色模糊知覺、仁慈領導行為和工作凝聚力之中介關係圖

四、 防守角色模糊知覺在威權領導行為與工作凝聚力之間的中介

效果分析
多元階層迴歸分析結果如表 4-2-4,首先,模式一先投入自變項「威權領導行為」,

再來,模式二同時投入自變項「威權領導行為」及中介變項「防守角色模糊知覺」,透

過多元階層迴歸分析來檢驗是否會因防守角色模糊知覺的介入而影響威權領導行為與

工作凝聚力間的關係。

研究結果顯示:模式一威權領導行為對工作凝聚力的直接效果 β = -.029(p>.05)未達

顯著水準,根據 Baron 與 Kenny(1986)提出的構成中介效果模式的四個條件檢視,中介

效果的條件不成立,所以無中介效果存在。但在模式二中,投入自變項、中介變項後,

對依變項的解釋力達到 R2=.301 (p>.05),△R2=.300(p<.001),顯示出「防守角色模糊知

覺」的投入能夠有效提升模式的解釋力,也就是說在控制了威權領導行為下,防守角色

模糊知覺能夠額外貢獻 30%的解釋力。在此中介效果的分析當中,雖然中介效果的假設

未成立,但自變項和中介變項對依變項的個別預測力上威權領導行為 β= -.037(p<.05)對

於工作凝聚力並無預測力存在,但在防守角色模糊知覺 β=-.548 ( p>.05),從以上這 2 個

獨立變項的分析結果當中,可以得知防守角色模糊知覺對於工作凝聚力的解釋力遠高於

威權領導行為,值得一提的是,如圖 4-2-4 在本研究的統計結果中發現,防守角色模糊


53
知覺能有效負向預測工作凝聚力,當大專運動員預測防守角色模糊知覺越高時,其工作

凝聚力就越低,事實上,這也與運動情境下的運動員實際反應相同,以籃球隊為例,在

防守情境下,當球員在練習時或比賽時,他對於自己要跑的位置或所要完成的責任都不

清楚即高防守角色模糊知覺,接下來會導致個人對於能夠完成團隊目標的不明確,工作

凝聚力亦會隨之降低。

表 4-2-4 防守角色模糊知覺、威權領導行為和工作凝聚力之階層迴歸分析摘要表

工作寧工作凝聚力
變變項
Step 1 Step 2

β值 T值 β值 T值

威權領導行為 -.029 -.561 -.037 -.845

防守角色模糊 -.548 -12.637**

F值 .314 80.071

R2 .001 .301

△F 值 .314 159.694**

△R2 .001 .300

*p<.05 ,Step1:為直接效果(自變項預測依變項)
;Step2:為間接效果(自變項和中介變

項預測依變項)。

防守角色模糊
-.014(n.s)

威權領導行為 -.548**

-.029(n.s) (-.037) (n.s) 工作凝聚力

圖 4-2-4 防守角色模糊知覺、威權領導行為和工作凝聚力之中介關係圖

54
五、 防守角色模糊知覺在才德領導行為與工作凝聚力之間的中介

效果分析
多元階層迴歸分析結果如表 4-2-5,首先,模式一先投入自變項「才德領導行為」,

模式二同時投入自變項「才德領導行為」
、中介變項「防守角色模糊知覺」
,透過統計分

析來了解是否會因防守角色模糊知覺的介入而影響才德領導行為對工作凝聚力的影響

性。

研究結果顯示:模式一才德領導行為對工作凝聚力的直接效果 β = .593(p<.001),自

變項對依變項之解釋變異量 R2=.352(p<.05),自變項(才德領導行為)能夠解釋依變項

(工作凝聚力)的 35.2%,但在模式二同時投入自變項、中介變項後,對依變項的解釋

力達到 R2=.469 ( p>.001),△R2=.117( p>.001),顯示出防守角色模糊知覺的投入能夠提

升模式的解釋力,在控制了才德領導行為,防守角色模糊知覺能夠額外增加 11.7%的解

釋力,另外,模式二中自變項的直接效果從(β = .593, p<.05)下降為(β = .447, p<.05),但

是仍達統計考驗水準(p<.001),根據 Baron 與 Kenny(1986)的觀點,若迴歸模式中自變項

對依變項的影響程度因為中介變項的介入而下降,仍具有顯著性,為部分中介效果,因

此可推論,防守角色模糊知覺在才德領導行為與工作凝聚力中扮演部份中介的角色,也

就是具有部分中介的效果存在。

由表 4-2-5 的研究結果得知,才德領導可以透過直接效果(才德領導→工作凝聚力)

和間接效果(才德領導→防守角色模糊→工作凝聚力)對工作凝聚力產生影響。才德領

導行為對工作凝聚力有直接效果(β = .593, p<.05),當大專運動員知覺教練是以才德領

導行為的方式時,工作凝聚力就越高;另外,才德領導行為可以透過防守角色模糊知覺

正向的預測工作凝聚力;再來,在此中介效果的分析當中,獨立變項的個別預測力分別

為才德領導行為(β = .447, p<.05)以及防守角色模糊知覺(β = -.371, p<.05)


,兩者皆能

預測工作凝聚力,才德領導行為較能有效正向預測工作凝聚力,但是防守角色模糊知覺

是能負向預測工作凝聚力的,也就是說當運動員知覺到教練對於部屬是展現出合於作為

部屬的表率,運動員的工作凝聚力會因此提升;但是如果運動員是防守角色模糊知覺的
55
狀態時,工作凝聚力會隨之降低,最後,經上述統計結果得知:直接效果為 β = .593( p<.05),

間接效果為 β = .146(p<.05)。

再來,從實徵研究的角度來看,本研究和蔡英美(2006)
、蔡英美與王俊明(2008)

及黃義翔與聶喬齡(2015)研究結果相符,不論如何,本研究結果顯示:才德領導行為

可以透過防守角色模糊知覺正向預測工作凝聚力,當教練是以對部屬展現合於作為部屬

的表率的領導方式,有助於選手產生認同教練、認同團隊、接受團隊等正面想法,因此

增加了團隊目標努力的程度。

表 4-2-5 防守角色模糊知覺、才德領導行為和工作凝聚力之階層迴歸分析摘要表

工作寧工作凝聚力
變變項
Step 1 Step 2

β值 T值 β值 T值

才德領導行為 .593 14.239** .447 10.882**

防守角色模糊 -.371 -9.035**

F值 202.746** 164.103**

R2 .352 .469

△F 值 202.746** 81.632**

△R2 .352 .117

*p<.05 ,Step1:為直接效果(自變項預測依變項)
;Step2:為間接效果(自變項和中介變

項預測依變項)。

56
防守角色模糊
-.393**

才德領導行為 -.371**

工作凝聚力
.593** (.447**)

圖 4-2-5 防守角色模糊知覺、才德領導行為和工作凝聚力之中介關係圖

六、 防守角色模糊知覺在仁慈領導行為與工作凝聚力之間的中介

效果分析
多元階層迴歸分析結果如表 4-2-6,首先,模式一先投入自變項「仁慈領導行為」,

模式二同時投入自變項「仁慈領導行為」
、中介變項「防守角色模糊知覺」
,透過統計分

析來了解是否會因防守角色模糊知覺的介入而影響仁慈領導行為對工作凝聚力的影響

性。

研究結果顯示:模式一仁慈領導行為對工作凝聚力的直接效果 β = .444(p<.001),自

變項對依變項之解釋變異量 R2=.197 (p<.05),自變項(仁慈領導行為)能夠解釋依變項

(工作凝聚力)的 19.7%,但在模式二同時投入自變項、中介變項後,對依變項的解釋

力達到 R2=.404(p<.001),△R2=.206(p<.001),顯示出防守角色模糊知覺的投入能夠提升

模式的解釋力,在控制了仁慈領導行為,防守角色模糊知覺能夠額外貢獻 20.6%的解釋

力,另外,模式二中自變項的直接效果從 β = .444(p<.001)下降為 β = .332(p<.001),但是

仍達統計考驗水準(p<.001),根據 Baron 與 Kenny(1986)的觀點,若迴歸模式中自變項對

依變項的影響程度因為中介變項的介入而下降,仍具有顯著性,為部分中介效果,因此

可推論,防守角色模糊知覺在才德領導行為與工作凝聚力中扮演部份中介的角色,也就

是具有部分中介的效果存在。

由表 4-2-6 的研究結果得知,仁慈領導行為透過直接效果(仁慈領導→工作凝聚力)
57
和間接效果(仁慈領導→防守角色模糊→工作凝聚力)對工作凝聚力產生影響。,仁慈

領導行為對工作凝聚力有直接效果(β = .444, p<.05),當大專運動員知覺教練是以仁慈

領導行為的方式時,工作凝聚力就越高;另外,仁慈領導行為可以透過進攻角色模糊知

覺正向的預測工作凝聚力;再來,在此中介效果的分析當中,獨立變項的個別預測力分

別為仁慈領導行為(β = .332, p<.05))以及防守角色模糊知覺(β = -.468, p<.05),因此

兩者中,是以防守角色模糊知覺能有效負向預測工作凝聚力。也就是說當大專運動員角

色模糊知覺越高時,其工作凝聚力就越低。而後如圖 4-2-6,仁慈領導行為亦可以負向

預測防守角色模糊知覺(β = -.239, p<.05),當選手所感受到教練對部屬展現合於作為部屬

的表率,選手的角色模糊知覺會降低。最後,經上述統計結果得知:直接效果為 β = .444

(p<.05),間接效果為 β = .112(p<.05)。

再來,從實徵研究的方向來看,本研究皆和周俊三(2003)
、蔡英美(2005)
、黃義

翔與聶喬齡(2015)研究結果不符,從周俊三(2003)以台灣和大陸籃球運動員,其研

究結果為台灣籃球運動員仁慈領導是負向預測工作凝聚力 β = -.45(p<.05);蔡英美(2005)

以大專運動員研究對象,其研究結果為仁慈領導並未對工作凝聚力有顯著的直接效果;

黃義翔與聶喬齡(2015)以高中甲組與大專甲一級女子籃球選手研究對象,其研究結果

為仁慈領導對工作凝聚力未有顯著的直接效果 β = .09 (p<.05),上述研究結果一致指向仁

慈領導並未對工作凝聚力有顯著的直接效果。不論如何,本研究結果顯示:仁慈領導行

為可以透過防守角色模糊知覺正向預測工作凝聚力,當教練是以關心選手並照顧選手對

選手做全面的關懷,這樣的領導方式,有助於選手產生認同與喜愛教練,因此增加了團

隊目標內化的程度。

58
表 4-2-6 防守角色模糊知覺、仁慈領導行為和工作凝聚力之階層迴歸分析摘要表

工作寧工作凝聚力
變變項
Step 1 Step 2

β值 T值 β值 T值

仁慈領導行為 .444 9.582** .332 8.063**

防守角色模糊 -.468 -11.345**

F值 91.809** 125.977**

R2 .197 .404

△F 值 91.809** 128.710**

△R2 .197 .206

*p<.05 ,Step1:為直接效果(自變項預測依變項)
;Step2:為間接效果(自變項和中介變

項預測依變項)。

防守角色模糊
-.239**

仁慈領導行為 -.468**

.444** (.332**) 工作凝聚力

圖 4-2-6 防守角色模糊知覺、仁慈領導行為和工作凝聚力之中介關係圖

七、 進攻角色模糊知覺在威權領導行為與社會凝聚力之間的中介

效果分析
多元階層迴歸分析結果如表 4-2-7,首先,模式一先投入自變項「威權領導行為」,

59
再來,模式二同時投入自變項「威權領導行為」及中介變項「進攻角色模糊知覺」,透

過多元階層迴歸分析來檢驗是否會因進攻角色模糊知覺的介入而影響威權領導行為與

社會凝聚力間的關係。

研究結果顯示:模式一威權領導行為對社會凝聚力的直接效果 β = .103( p>.05)未顯

著水準,根據 Baron 與 Kenny(1986)提出的構成中介效果模式的四個條件檢視,中介效

果的條件不成立,所以無中介效果存在。但在模式二中,投入自變項、中介變項後,自

變項未達顯著水準(β = .074, p>.05),而在加入進攻角色模糊知覺(β = -478, p<.001),對依

變項的解釋力達到 R2=.238 ,( p<.001),△R2=.228, (p<.001),顯示出「進攻角色模糊知覺」

的投入能夠有效提升模式的解釋力,也就是說在控制了威權領導行為下,進攻角色模糊

知覺能夠額外增加 22.8%的解釋力。在此中介效果的分析當中,雖然中介效果的假設未

成立,但自變項和中介變項對依變項的個別預測力分別為威權領導行為 β=.074(p<.05)以

及進攻角色模糊知覺 β=-.478(p<.05),從以上這 2 個獨變項的分析結果當中,可以得知進

攻角色模糊知覺對於社會凝聚力的解釋力遠高於威權領導行為,值得一提的是,如圖

4-2-7,在本研究的統計結果中發現,進攻角色模糊知覺能有效負向預測社會凝聚力,當

大專運動員預測進攻角色模糊知覺越高時,其社會凝聚力就越低,事實上,這也與運動

情境下的運動員實際反應相同,以籃球隊為例,在進攻情境下,當球員在練習時或比賽

時,他對於自己要跑的位置或所要完成的責任都不清楚即高進攻角色模糊知覺,接下來

會導致個人對於能夠完成團隊目標的不明確,工作凝聚力亦會隨之降低。

60
表 4-2-7 進攻角色模糊知覺、威權領導行為和社會凝聚力之階層迴歸分析摘要表

工作寧社會凝聚力
變變項
Step 1 Step 2

β值 T值 β值 T值

威權領導行為 .103 2.009* .074 1.630

進攻角色模糊 -.478 -10.561**

F值 4.036 58.385**

R2 .011 .238

△F 值 4.036 111.541**

△R2 .011 .228

*p<.05 ,Step1:為直接效果(自變項預測依變項)
;Step2:為間接效果(自變項和中介變

項預測依變項)。

進攻角色模糊
-.062 (n.s)

威權領導行為 -.478**

.103* (.074) (n.s) 社會凝聚力

圖 4-2-7 進攻角色模糊知覺、威權領導行為和社會凝聚力之中介關係圖

八、 進攻角色模糊知覺在才德領導行為與社會凝聚力之間的中介

效果分析
多元階層迴歸分析結果如表 4-2-8,首先,模式一先投入自變項「才德領導行為」,

模式二同時投入自變項「才德領導行為」
、中介變項「進攻角色模糊知覺」
,經統計分析
61
來了解是否因進攻角色模糊知覺的介入而影響才德領導行為對社會凝聚力的影響性。

研究結果顯示:模式一才德領導行為對社會凝聚力的直接效果 β = .579(p<.001),自

變項對依變項之解釋變異量 R2=.335 (p<.05),自變項(才德領導行為)能夠解釋依變項

(社會凝聚力)的 33.5%,但在模式二同時投入自變項、中介變項後,對依變項的解釋

力達到 R2=.409(p<.001),△R2=.073(p<.001),顯示出進攻角色模糊知覺的投入能夠提升

模式的解釋力,在控制了才德領導行為,進攻角色模糊知覺能夠額外貢獻 7.3%的解釋

力,另外,模式二中自變項的直接效果從 β = .579(p<.001)下降為 β = .459(p<.001),但是

仍達統計考驗水準(p<.001),根據 Baron 與 Kenny(1986)的觀點,若迴歸模式中自變項對

依變項的影響程度因為中介變項的介入而下降,仍具有顯著性,為部分中介效果,因此

可推論,進攻角色模糊知覺在才德領導行為與社會凝聚力中具有部份中介效果。

由表 4-2-8 的研究結果得知,才德領導行為可以透過直接效果(才德領導→社會凝

聚力)和間接效果(才德領導→進攻角色模糊→社會凝聚力)對社會凝聚力產生影響。

才德領導行為對社會凝聚力有直接效果 β = .579(p<.05),當大專運動員知覺教練是以才

德領導行為的方式時,社會凝聚力就越高;另外,才德領導行為可以透過進攻角色模糊

知覺正向的預測社會凝聚力;再來,在此中介效果的分析當中,獨立變項的個別預測力

分別為才德領導行為 β = .459(p<.05)以及進攻角色模糊知覺 β = -.297(p<.05),因此兩者中,

是以才德領導行為較能有效正向預測社會凝聚力,最後,進攻角色模糊知覺是能負向預

測社會凝聚力的,最後,經上述統計結果得知:直接效果為 β = .579 (p<.05),間接效果

為 β = .120(p<.05)。

再來,從實徵研究的方向來看,本研究和周俊三(2003)
、蔡英美與王俊明(2008)

及黃義翔與聶喬齡(2015)研究結果相符,在以周俊三(2003)台灣和大陸籃球運動員

研究對象,其研究結果為才德領導行為可以預測社會凝聚力的直接效果為 β = .410

(p<.05);蔡英美與王俊明(2008)以大專甲組運動員研究對象,其研究結果為才德領導

行為可以預測社會凝聚力的直接效果為 β = .420(p<.05);黃義翔與聶喬齡(2015)以高

中甲組與大專甲一級女子籃球選手研究對象,其研究結果為才德領導行為對社會凝聚力

有顯著的直接效果的直接效果為 β = .240(p<.05),不論如何,本研究結果顯示:才德領
62
導行為可以透過進攻角色模糊知覺正向預測社會凝聚力,當教練是以對部屬展現合於作

為部屬的表率的領導方式,有助於選手產生認同教練、認同團隊、接受團隊等正面想法,

因此增加了團隊目標努力的程度。

表 4-2-8 進攻角色模糊知覺、才德領導行為和社會凝聚力之階層迴歸分析摘要表

工作寧社會凝聚力
變變項
Step 1 Step 2

β值 T值 β值 T值

才德領導行為 .579 13.739** .459 10.535**

進攻角色模糊 -.297 -6.810**

F值 188.748** 129.007**

R2 .335 .409

△F 值 188.748** 46.369**

△R2 .335 .073

*p<.05 ,Step1:為直接效果(自變項預測依變項)
;Step2:為間接效果(自變項和中介變

項預測依變項)。

進攻角色模糊
-.406**

才德領導行為 -.297**

.579** (.459**) 社會凝聚力

圖 4-2-8 進攻角色模糊知覺、才德領導行為和社會凝聚力之中介關係圖

63
九、 進攻角色模糊知覺在仁慈領導行為與社會凝聚力之間的中介

效果分析
多元階層迴歸分析結果如表 4-2-9,首先,模式一先投入自變項「仁慈領導行為」,

模式二同時投入自變項「仁慈領導行為」
、中介變項「進攻角色模糊知覺」
,透過統計分

析來了解是否會因進攻角色模糊知覺的介入而影響仁慈領導行為對社會凝聚力的影響

性。

研究結果顯示:模式一仁慈領導行為對社會凝聚力的直接效果 β = .530(p<.001),自

變項對依變項之解釋變異量 R2=.281(p<.05),自變項(仁慈領導行為)能夠解釋依變項

(社會凝聚力)的 28.1%,但在模式二同時投入自變項、中介變項後,對依變項的解釋

力達到 R2=.401(p<.001),△R2=.120(p<.001),顯示出進攻角色模糊知覺的投入能夠提升

模式的解釋力,在控制了仁慈領導行為,進攻角色模糊知覺能夠額外增加 12%的解釋力,

另外,模式二中自變項的直接效果從 β = .530(p<.05)下降為 β = .428(p<.05),但是仍達統

計考驗水準(p<.001),根據 Baron 與 Kenny(1986)的觀點,若迴歸模式中自變項對依變項

的影響程度因為中介變項的介入而下降,仍具有顯著性,為部分中介效果,因此可推論,

進攻角色模糊知覺在才德領導行為與社會凝聚力中扮演部份中介的角色,也就是具有部

分中介的效果存在。

由表 4-2-9 的研究結果得知,仁慈領導行為可以透過直接效果(仁慈領導→社會凝

聚力)和間接效果(仁慈領導→進攻角色模糊→社會凝聚力)來影響社會凝聚力,仁慈

領導行為對社會凝聚力有直接效果(β = .530, p<.05),當大專運動員知覺教練是以仁慈

領導行為的方式時,社會凝聚力就越高;另外,仁慈領導行為可以透過進攻角色模糊知

覺正向的預測社會凝聚力;再來,在此中介效果的分析當中,獨立變項的個別預測力分

別為仁慈領導行為(β =.530, p<.05)以及進攻角色模糊知覺(β = -.361, p<.05),因此兩

者中,是以仁慈領導行為較能有效正向預測社會凝聚力,也就是說當大專運動員知覺到

教練是以仁慈領導行為時,其社會凝聚力卻越高;而進攻角色模糊知覺能負向預測社會

凝聚力,而後如圖 4-2-9,仁慈領導行為亦可以負向預測進攻角色模糊知覺(β = -.284,


64
p<.05),當選手所感受到教練對部屬展現合於作為部屬的表率,選手的角色模糊知覺會

降低。最後,經上述統計結果得知:直接效果為 β =.530 (p<.05),間接效果為 β =.103,

(p<.05)。

仁慈領導除可直接正向影響社會凝聚力外,亦可透過進攻角色模糊知覺間接正向影

響。其中,仁慈領導對進攻角色模糊知覺有負向影響,而進攻角色模糊知覺亦會負向影

響社會凝聚力。此研究結果顯示當選手知覺到教練領導行為愈仁慈領導模式時,較不易

產生進攻角色模糊的知覺,進而產生較高的社會凝聚力。實際上,當教練展現出照顧、

體諒部屬、關心選手等方式,會讓選手願意為團隊貢獻一己之力,替團隊多努力一些,

而進攻角色模糊知覺因此將低,亦可以透過選手喜愛教練和團隊的緣故,促進社會凝聚

力之提升。

再來,從實徵研究的方向來看,本研究皆和蔡英美(2005)
、蔡英美(2008)
、黃義

翔與聶喬齡(2015)
、周俊三(2003)的研究結果不符,從蔡英美(2005)
、蔡英美(2008)

以大專運動員研究對象,其研究結果為仁慈領導並未對社會凝聚力有顯著的直接效果;

黃義翔與聶喬齡(2015)以高中甲組與大專甲一級女子籃球選手研究對象,其研究結果

為仁慈領導對社會凝聚力未有顯著的直接效果(β = .03, p>.05),另一篇研究周俊三

(2003)以台灣和大陸籃球運動員,其研究結果為台灣籃球運動員仁慈領導是負向預測

社會凝聚力 (β = -.45, p<.05),綜合上述,研究結果一致指向仁慈領導並未對社會凝聚

力有顯著的直接效果,與本研究結果皆不同。不論如何,本研究結果顯示:仁慈領導行

為可以透過進攻角色模糊知覺正向預測社會凝聚力,當教練是以關心選手並照顧選手對

選手做全面的關懷,這樣的領導方式,有助於選手產生認同與喜愛教練,因此增加了團

隊目標內化的程度。

65
表 4-2-9 進攻角色模糊知覺、仁慈領導行為和社會凝聚力之階層迴歸分析摘要表
工作寧社會凝聚力
變變項
Step 1 Step 2

β值 T值 β值 T值

仁慈領導行為 .530 12.095** .428 10.231**

進攻角色模糊 -.361 -8.641**

F值 146.283** 128.888**

R2 .281 .401

△F 值 146.283** 74.675**

△R2 .281 .120

*p<.05 ,Step1:為直接效果(自變項預測依變項)
;Step2:為間接效果(自變項和中介變

項預測依變項)。

進攻角色模糊
-.284**

仁慈領導行為 -.361**

.530** (.428**) 社會凝聚力

圖 4-2-9 進攻角色模糊知覺、仁慈領導行為和社會凝聚力之中介關係圖

十、 防守角色模糊知覺在威權領導行為與社會凝聚力之間的中介

效果分析
多元階層迴歸分析結果如表 4-2-10,模式一先投入自變項「威權領導行為」,再來

66
模式二同時投入自變項「威權領導行為」
、中介變項「防守角色模糊知覺」
,透過統計分

析來了解是否會因防守角色模糊知覺的介入而影響威權領導行為對社會凝聚力的影響

性。(p<.05)

研究結果顯示:模式一威權領導行為對社會凝聚力的直接效果 β = .102(p<.001),自

變項對依變項之解釋變異量 R2=.102 (p<.05),自變項(威權領導行為)能夠解釋依變項

(社會凝聚力)的 10.2%,但在模式二同時投入自變項、中介變項後,對依變項的解釋

力達到 R2=.276(p<.05),△R2=.265(p<.05),顯示出「防守角色模糊知覺」的投入能夠提

升模式的解釋力,也就是說在控制了威權領導行為,防守角色模糊知覺能夠額外貢獻

26.5%的解釋力,但是在威權領導行為對防守角色模糊知覺直接效果(β =-.014, p>.05),

根據 Baron 與 Kenny(1986)提出的構成中介效果模式的四個條件檢視,中介效果的條件

不成立,所以無中介效果存在。在此中介效果的分析當中,雖然中介效果的假設未成立,

但自變項和中介變項對依變項的個別預測力分別為威權領導行為(β= .095, p<.05)以及

防守角色模糊知覺(β=-.515, p<.05),從以上這 2 個獨立變項的分析結果當中,可以得

知防守角色模糊知覺對於工作凝聚力的解釋力遠高於威權領導行為且達顯著水準,值得

一提的是,如圖 4-2-10 在本研究的統計結果中發現,防守角色模糊知覺能有效負向預測

工作凝聚力,當大專運動員預測防守角色模糊知覺越高時,其工作凝聚力就越低,事實

上,這也與運動情境下的運動員實際反應相同,以籃球隊為例,在防守情境下,當球員

在練習時或比賽時,他對於自己要跑的位置或所要完成的責任都不清楚即高防守角色模

糊知覺,接下來會導致個人對於能夠完成團隊目標的不明確,工作凝聚力亦會隨之降

低。

67
表 4-2-10 防守角色模糊知覺、威權領導行為和社會凝聚力之階層迴歸分析摘要表

工作寧社會凝聚力
變變項
Step 1 Step 2

β值 T值 β值 T值

威權領導行為 .102 1.980** .095 2.148**

防守角色模糊 -.515 -11.674**

F值 3.920** 70.815**

R2 .102 .276

△F 值 3.920** 136.288**

△R2 .102 .265

*p<.05 ,Step1:為直接效果(自變項預測依變項)
;Step2:為間接效果(自變項和中介變

項預測依變項)。

防守角色模糊
-.014(n.s)

威權領導行為 -.515**

.102** (.095**) 社會凝聚力

圖 4-2-10 防守角色模糊知覺、威權領導行為和社會凝聚力之中介關係圖

十一、防守角色模糊知覺在才德領導行為與社會凝聚力之間的中

介效果分析
多元階層迴歸分析結果如表 4-2-11,首先,模式一先投入自變項「才德領導行為」,
68
模式二同時投入自變項「才德領導行為」
、中介變項「防守角色模糊知覺」
,透過統計分

析來了解是否會因防守角色模糊知覺的介入而影響才德領導行為對社會凝聚力的影響

性。

研究結果顯示:模式一才德領導行為對社會凝聚力的直接效果 β = .579 (p<.001),自

變項對依變項之解釋變異量 R2=.335, (p<.05),自變項(才德領導行為)能夠解釋依變項

(社會凝聚力)的 33.5%,但在模式二同時投入自變項、中介變項後,對依變項的解釋

力達到 R2=.434(p<.001),△R2=.099(p<.001),顯示出進攻角色模糊知覺的投入能夠提升

模式的解釋力,在控制了才德領導行為,進攻角色模糊知覺能夠額外貢獻 9.9%的解釋

力,另外,模式二中自變項的直接效果從 β = .579 (p<.05)下降為 β = .445 (p<.05),但是

仍達統計考驗水準(p<.001),根據 Baron 與 Kenny(1986)的觀點,若迴歸模式中自變項對

依變項的影響程度因為中介變項的介入而下降,仍具有顯著性,為部分中介效果,因此

可推論,進攻角色模糊知覺在才德領導行為與社會凝聚力中具有部份中介效果。

由表 4-2-8 的研究結果得知,才德領導行為可以透過直接效果(才德領導→社會凝

聚力)和間接效果(才德領導→防守角色模糊→社會凝聚力)對社會凝聚力產生影響。

才德領導行為對社會凝聚力有直接效果 β = .579(p<.05),當大專運動員知覺教練是以才

德領導行為的方式時,社會凝聚力就越高;另外,才德領導行為可以透過進攻角色模糊

知覺正向的預測社會凝聚力;再來,在此中介效果的分析當中,獨立變項的個別預測力

分別為才德領導行為 β = .445(p<.05)以及進攻角色模糊知覺 β = -.342(p<.05),因此兩者中,

是以才德領導行為較能有效正向預測社會凝聚力,最後,進攻角色模糊知覺是能負向預

測社會凝聚力的,最後,經上述統計結果得知:直接效果為 β = .579 (p<.05),間接效果

為 β = .134 (p<.05)。

再來,從實徵研究的方向來看,本研究和周俊三(2003)
、蔡英美與王俊明(2008)

及黃義翔與聶喬齡(2015)研究結果相符,在以周俊三(2003)台灣和大陸籃球運動員

研究對象,其研究結果為才德領導行為可以預測社會凝聚力總解釋變異量為 β = .410

( p<.05);蔡英美與王俊明(2008)以大專甲組運動員研究對象,其研究結果為才德領導

行為可以預測社會凝聚力總解釋變異量為 β = .400 (p<.05);黃義翔與聶喬齡(2015)以


69
高中甲組與大專甲一級女子籃球選手研究對象,其研究結果為才德領導行為對社會凝聚

力有顯著的直接效果 β = .240(p<.05),不論如何,本研究結果顯示:才德領導行為可以

透過進攻角色模糊知覺正向預測社會凝聚力,當教練是以對部屬展現合於作為部屬的表

率的領導方式,有助於選手產生認同教練、認同團隊、接受團隊等正面想法,因此增加

了團隊目標努力的程度。

表 4-2-11 防守角色模糊知覺、才德領導行為和社會凝聚力之階層迴歸分析摘要表

工作寧社會凝聚力
變變項
Step 1 Step 2

β值 T值 β值 T值

才德領導行為 .579 13.714** .445 10.447**

防守角色模糊 -342 -8.050**

F值 188.074** 142.525**

R2 .335 .434

△F 值 188.074** 64.804**

△R2 .335 .099

*p<.05 ,Step1:為直接效果(自變項預測依變項)
;Step2:為間接效果(自變項和中介變

項預測依變項)

防守角色模糊
-.393**

才德領導行為 -.342**

社會凝聚力
.579** (.445**)
圖 4-2-11 防守角色模糊知覺、才德領導行為和社會凝聚力之中介關係圖

70
十二、防守角色模糊知覺在仁慈領導行為與社會凝聚力之間的中

介效果分析
多元階層迴歸分析結果如表 4-2-12,首先,模式一先投入自變項「仁慈領導行為」,

模式二同時投入自變項「仁慈領導行為」
、中介變項「防守角色模糊知覺」
,透過統計分

析來了解是否會因防守角色模糊知覺的介入而影響仁慈領導行為對社會凝聚力的影響

性。

研究結果顯示:模式一仁慈領導行為對社會凝聚力的直接效果 β = .530(p<.001),自

變項對依變項之解釋變異量 R2=.281, (p<.05),自變項(仁慈領導行為)能夠解釋依變項

(社會凝聚力)的 28.1%,但在模式二同時投入自變項、中介變項後,對依變項的解釋

力達到 R2=.442 (p<.001),△R2=.161(p<.001),顯示出防守角色模糊知覺的投入能夠提升

模式的解釋力,在控制了仁慈領導行為,防守角色模糊知覺能夠額外增加 16.1%的解釋

力,另外,模式二中自變項的直接效果從 β = .530(p<.05)下降為 β = .431(p<.001),但是

仍達統計考驗水準(p<.001),根據 Baron 與 Kenny(1986)的觀點,若迴歸模式中自變項對

依變項的影響程度因為中介變項的介入而下降,仍具有顯著性,為部分中介效果,因此

可推論,防守角色模糊知覺在仁慈領導行為與社會凝聚力中扮演部份中介的角色,也就

是具有部分中介的效果存在。

由表 4-2-9 的研究結果得知,仁慈領導行為可以透過直接效果(仁慈領導→社會凝

聚力)和間接效果(仁慈領導→防守角色模糊→社會凝聚力)來影響社會凝聚力,仁慈

領導行為對社會凝聚力有直接效果 β = .530(p<.05),當大專運動員知覺教練是以仁慈領

導行為的方式時,社會凝聚力就越高;另外,仁慈領導行為可以透過防守角色模糊知覺

正向的預測社會凝聚力;再來,在此中介效果的分析當中,獨立變項的個別預測力分別

為仁慈領導行為 β = .431(p<.05)以及防守角色模糊知覺 β = -.413(p<.05),因此兩者中,是

以仁慈領導行為較能有效正向預測社會凝聚力,也就是說當大專運動員知覺到教練是以

仁慈領導行為時,其社會凝聚力卻越高;而防守角色模糊知覺能負向預測社會凝聚力,

而後如圖 4-2-12,仁慈領導行為亦可以負向預測防守角色模糊知覺(β = -.293, p<.001),


71
當選手所感受到教練對部屬展現合於作為部屬的表率,選手的角色模糊知覺會降低。最

後,經上述統計結果得知:直接效果為 β = .530(p<.05),間接效果為 β = .121(p<.001)。

再來,從實徵研究的方向來看,本研究皆和蔡英美(2005)
、蔡英美(2008)
、黃義

翔與聶喬齡(2015)
、周俊三(2003)的研究結果不符,從蔡英美(2005)
、蔡英美(2008)

以大專運動員研究對象,其研究結果為仁慈領導並未對社會凝聚力有顯著的直接效果;

黃義翔與聶喬齡(2015)以高中甲組與大專甲一級女子籃球選手研究對象,其研究結果

為仁慈領導對社會凝聚力未有顯著的直接效果(β = .03, p>.05),另一篇研究周俊三

(2003)以台灣和大陸籃球運動員,其研究結果為台灣籃球運動員仁慈領導是負向預測

社會凝聚力 (β = -.45, p<.05),綜合上述,研究結果一致指向仁慈領導並未對社會凝聚

力有顯著的直接效果,與本研究結果皆不同。不論如何,本研究結果顯示:仁慈領導行

為可以透過進攻角色模糊知覺正向預測社會凝聚力,當教練是以關心選手並照顧選手對

選手做全面的關懷,這樣的領導方式,有助於選手產生認同與喜愛教練,因此增加了團

隊目標內化的程度。

表 4-2-12 防守角色模糊知覺、仁慈領導行為和社會凝聚力之階層迴歸分析摘要表

工作寧社會凝聚力
變變項
Step 1 Step 2

β值 T值 β值 T值

仁慈領導行為 .530 12.064** .431 10.799**

防守角色模糊 -.413 -10.361**

F值 145.543** 147.189**

R2 .281 .442

△F 值 145.543** 107.342**

△R2 .281 .161

*p<.05 ,Step1:為直接效果(自變項預測依變項)
;Step2:為間接效果(自變項和中介變

項預測依變項)。

72
防守角色模糊
-.293**

仁慈領導行為 -.413**

社會凝聚力
.530** (.431**)

圖 4-2-12 防守角色模糊知覺、仁慈領導行為和社會凝聚力之中介關係圖

73
探討角色模糊知覺在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和團隊凝聚力間的中介效果,本研究假設

如下:

表 4-2-13 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角色模糊知覺與團隊凝聚力之階層迴歸統整摘要表

符 完全 部分
項次 研究假設 符
合 中介 中介

2-1 進攻角色模糊知覺是威權領導行為與工作凝聚力之間的中介變項 √

2-2 進攻角色模糊知覺是才德領導行為與工作凝聚力之間的中介變項 √ √

2-3 進攻角色模糊知覺是仁慈領導行為與工作凝聚力之間的中介變項 √ √

2-4 防守角色模糊知覺是威權領導行為與工作凝聚力之間的中介變項 √

2-5 防守角色模糊知覺是才德領導行為與工作凝聚力之間的中介變項 √ √

2-6 防守角色模糊知覺是仁慈領導行為與工作凝聚力之間的中介變項 √ √

2-7 進攻角色模糊知覺是威權領導行為與社會凝聚力之間的中介變項 √

2-8 進攻角色模糊知覺是才德領導行為與社會凝聚力之間的中介變項 √ √

2-9 進攻角色模糊知覺是仁慈領導行為與社會凝聚力之間的中介變項 √ √

2-10 防守角色模糊知覺是威權領導行為與社會凝聚力之間的中介變項 √

2-11 防守角色模糊知覺是才德領導行為與社會凝聚力之間的中介變項 √ √

2-12 防守角色模糊知覺是仁慈領導行為與社會凝聚力之間的中介變項 √ √

如表 4-2-13,在本研究中,進攻/防守角色模糊知覺是才德與仁慈領導行為與團隊凝

聚力(工作/社會凝聚力)的中介變項等 8 個研究假設均成立,皆存在部分中介效果;但

在威權領導行為的 4 個假設並未符合本研究假設,相關結果與討論如上。

74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本章節將針對本研究假設所得的結果整理出結論,以團體項目的大專運動員為研究

對象,獲得以下結論與建議,共分成結論、建議兩節分別敘述:

第一節 結論
本研究主要以角色模糊知覺(進攻角色模糊知覺、防守角色模糊知覺)為中心,去

探討本研究架構中的前因-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威權領導行為、才德領導行為、仁慈

領導行為)以及後果-團隊凝聚力(工作凝聚力、社會凝聚力)三者之間的相關性,最

後,檢驗角色模糊知覺是否具有中介之家長式領導與團隊凝聚力的效果存在。因此,本

研究目的有二:一、角色模糊知覺、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及團隊凝聚力之相關情形;二、

探討角色模糊知覺在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和團隊凝聚力間的中介效果,經統計分結果,

所得結論如下:

一、 角色模糊知覺、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及團隊凝聚力之相關情


研究假設一相關的假設,除了威權領導分別與進攻角色模糊知覺、防守角色模糊知

覺、工作凝聚力以上這 3 個構面無相關存在並未達統計考驗水準,與本研究假設不符,

其餘,本研究大部分的相關假設皆成立。本研究結果顯示出:1.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中

的才德領導行為和仁慈領導行為與角色模糊知覺中的進攻角色模糊知覺和防守角色模

糊知覺皆呈負相關:仁慈與才德領導行為對於進攻角色模糊知覺或防守角色模糊知覺呈

負相關,顯示當教練是以照顧選手、關心選手或展現出合於團隊之表率等領導方式時,

選手的進攻角色模糊知覺或防守角色模糊知覺會越低;再來,2. 角色模糊知覺中的進攻

角色模糊知覺和防守角色模糊知覺與團隊凝聚力中的工作凝聚力和社會凝聚力皆呈負

相關:在團體運動的大專運動員之中,不論是低的進攻角色模糊知覺或防守角色模糊知

覺,將有助於團隊凝聚力之提升,當球員產生高的進攻或防守的角色模糊知覺,對於團

隊任務的發展或者團隊情誼的培養都將造成不利於團隊凝聚力的影響;最後,3.家長式
75
教練領導行為中的才德領導行為和仁慈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中的工作凝聚力和社會

凝聚力皆呈正相關:才德與仁慈領導行為對於團隊凝聚力有相關存在,教練透過才德與

仁慈的領導方式,有助於運動團隊凝聚力之提升,教練領導行為為可以說是影響著團隊

成功的一把鑰匙。

二、 探討角色模糊知覺在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和團隊凝聚力間的

中介效果
本研究結果未顯示出完全中介的效果存在,如表 4-2-13 本研究在以家長式教練領導

行為(才德領導行為、仁慈領導行為)→角色模糊知覺(進攻角色模糊知覺、防守角色

模糊知覺)→團隊凝聚力(工作凝聚力、社會凝聚力)共 8 個研究假設均顯示出具有部

分中介的效果存在,研究假設均成立,運動團隊的教練經由才德與仁慈領導行為透過進

攻與防守角色模糊知覺可以間接正向預測團隊凝聚力;最後,本研究中威權領導,經統

計分析後與本研究假設不符,皆無中介效果存在。

76
第二節 建議
根據本研究結果,將提出實務運用方面和未來研究的相關建議

一、實務運用方面
從本研究結果可以發現,籃球、排球或棒球教練可以透過關心選手、照顧選手或展

現出合於選手的楷模的領導模式時,選手可以因此而降低運動員進攻以及防守的角色模

糊知覺,從理論上的角色整體模式來看,角色賦予者也就是教練可以透過領導方式來影

響選手的進攻以及防守角色模糊知覺。實際在運動團隊中,不管是在練習時或比賽前,

教練若能營造定位選手對個人角色的明確認知,將可以提升團隊成員的親密感(減低個

人的角色模糊,亦可以減低個人心中的不安全感)或者是團隊目標的達成(團體運動的

目標是建立在個人目標之上,當個人目標完成亦可以完成團隊的目標),藉由這樣的方

式可以有效提升運動團隊的團隊凝聚力,最後,進攻角色模糊知覺以及防守角色模糊知

覺皆可以負向預測團隊凝聚力的工作與社會凝聚力兩個構面的,也是具有一定強度的影

響力。

而周俊三(2003)當教練給予選手個別照顧、關懷選手以及選手犯錯時又能維護選

手,同時又能展現出高尚的個人品德以贏得部屬的景仰與效法,如此一來即能讓團體的

成員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並共同完成團隊的目標,如同研究結果顯示出,教練可以透過

不同的領導方式(才德以及仁慈領導行為),舉例來說:如果教練是以對部屬展現合於

作為部屬的表率的領導方式,可能有助於選手產生跟隨與認同教練、認同團隊、接受團

隊教練等正面想法,因此會對團隊的親密感及團隊目標努力的程度增加,且可進一步透

過降低運動員進攻/防守的角色模糊知覺,有利於提升個別成員的工作和社會凝聚力。

然而威權領導在此研究結果中顯示與進攻和防守的角色模糊知覺無關。

二、未來研究建議
在本研究的結果可以發現,運動團隊的教練經由才德與仁慈領導行為透過進攻與防

守角色模糊知覺可以正向預測團隊凝聚力,未來研究建議:一、可以就本研究架構,探
77
討角色整體模式中的其他因素(組織、人格特質)是否會影響角色賦予者(教練、總教

練等)與目標人物(運動員)之間的關係;二、在角色整體模式中,角色模糊知覺為角

色賦予者(教練、總教練等)與目標人物(運動員)傳達之間所產生的個人與外在認知

之差異,但未來也可以繼續加入其他角色相關的架構,例如:角色衝突、角色滿意度等;

三、實際的運動情境中,教練如果能以維護部屬面子、體桖球員或做為表率的仁慈和領

導的方式,將有助於團隊凝聚力之提升;四、角色模糊知覺在團隊隊中為影響團隊成功

的重要變項,未來研究可以繼續探討角色模糊知覺與其他相關於團體成功之變項為後續

研究方向。

78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王俊明(2011)
。教練和選手的人際溝通能力對教練─選手之間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差

異和團隊凝聚力的影響。運動與健康研究,1(1),98-117。

2. 任凱(譯)(2005)。團體動力:理論與技巧。臺北:學富。(Johnson, D. W., 1940)

3. 吳明隆(2006)。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五南。

4. 吳明隆(2009)。SPSS 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五南。

5. 宋鎮照(2007)。團體動力學。臺北:五南。

6. 宋鎮照(2014)。團體動力學。臺北:五南。

7. 李士範(2013)。大專院校排球選手凝聚力之研究。屏東較大體育,16,295-308。

8. 李美枝(1987)。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臺北:大洋。

9. 李秀穗(2001)。運動團隊凝聚力。大專體育,52,130-137。

10. 吳慧卿(2001)
。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衝突、團隊凝聚力及滿意度關係之實

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11. 吳慧卿(2007)。運動團隊衝突之研究。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5,25-44。

12. 余伯泉、李茂興(譯)
(2003)
。社會心理學。臺北:泓智。(Akert, R. M., Wilson, T. D.)

13. 吳勤榮,程黛琪、王士仁(2012)
。運動教練應用家長式領導之探討。運動與觀光研

究,1,1-7。

14. 周俊三(2003)
。台灣與大陸籃球選手知覺家長式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92

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

15. 周俊三(2014)
。家長式領導行為對賽前狀態性焦慮與團隊滿意度關係研究。屏東科

大體育學刊,3,41-55。

16. 卓國雄(2008)
。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選手害怕失敗與成就目標關係之研究。國立

臺灣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桃園。

79
17. 季力康、卓俊伶、洪聰敏、高三福、黃英哲、黃崇儒、廖主民、盧俊宏(2013)
(譯)

競技與健身運動心理學。臺北:禾楓。(Weinberg, R. S., & Gould, D., 1952)

18. 韋磊(2009)
。大專院校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凝聚力之研究。島嶼觀光

研究,2 (2),1-8。

19. 高三福(2001)
。團隊文化與教練領導:質化與量化兩種研究途徑。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

20. 陳明宏(2013)。大專校院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中原體育學報,2,82-89。

學院,222-229。

21. 陳其昌(1993)。 排球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凝聚力的影響暨驗證運動情境領導理論

之研究。未出版碩之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

22. 陳寶億、曹校章、王金城(2008)
。大專橄欖球代表隊教練領導行為與球員凝聚力之

研究。臺灣體育運動觀禮學報,6,21-32。

23. 馬君萍、王耀聰(2002)
。大專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凝聚力與滿意度之

相關研究。2002 年體育、健康與休閒發展趨勢研討會,嘉義縣,吳鳳技術學院。

24. 陳靜玲、陳孟君(2011)
。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競賽壓力之研究。屏東教大運

動科學學刊,7,235-247。

25. 高錦勝、張書榮、方信淵(2009)
。團隊凝聚力之研究趨勢回顧研究。休閒運動保健

學報,2,144-160。

26. 陳龍弘、蔡英美、陳瓊茶(2005)
。家長式領導、負面情緒感受、離隊意圖和團隊滿

意度之關係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5( 2),205-216。

27. 張志成、蔡守浦、賴正全(2003)
。團隊大小對團隊凝聚力影響之研究。台灣運動心

理學報,2,33-45。

28. 黃金柱(1990)
。國家級運動教練領導行為之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33-62。

29. 黃寶雀(2001)。團隊凝聚力對運動團隊的影響。大專體育學報,53,92-98。

30. 曾秋美、王俊明(2011)
。家長式領導對大專體育科系運動代表隊團隊氣氛及競技倦

怠的影響。長榮大學休閒學刊,5,93-112。
80
31. 曾建興、林彥伯(2008)
。家長式領導行為對大學棒球運動員運動倦怠之影響。北體

學報,16,26-37。

32. 湯慧娟、宋一夫(2004)
。教練家長式領導、團隊文化價值觀對團隊承諾之影響研究。

體育學報,36,119-130。

33. 黃義翔、聶喬齡(2015)教練-選手關係在家長式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關係間的中

介角色。大專體育學刊,17( 2),203-219。

34. 楊國樞(1971)。人格心理學。臺北:商務印書館。

35. 楊勇、侯曉敏(2010)
。運動群體凝聚力研究評述。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6(2),24-31。

36. 鄭志富(2000)
。運動教練領導行為模式分析。臺灣師大體育研究復刊號,1,75-90。

37. 鄭伯壎(2004)
。華人文化與組織領導:由現象的描述到理論驗證。本土心理學研究,

22,195-254。

38. 鄧正中(2015)
。國中男、女羽球選手知覺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與團隊能聚力的比較

研究。屏東大學體育,1,109-135。

39. 鄧正中、許惠英、洪建智(2014)
。國中羽球選手知覺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與團隊凝

聚力的關係研究。淡江體育學刊,17,12-27。

40. 鄭伯壎、謝佩鴛、周麗芳(2002)
。校長領導作風、上下關係品質及教師角色外行為:

轉型是與家長式領導的效果。本土心理學研究,17,105-161。

41. 鄭伯壎、周麗芳、樊景立(2000)
。家長式領導:三元模式的建構與測量。本土心理

學研究,14,3-64。

42. 鄭伯壎、謝佩鴛、周麗芳(2002)
。校長領導作風、上下關係品質及教師角色外行為:

轉型式與家長式領導的效果。本土心理學研究,17,105-161。

43. 鄭伯壎、周麗芳、黃敏萍、樊景立、彭泗清(2003)
。家長式領導的三元模式:中國

大陸企業的證據。本土心理學研究,20,209-250。

44. 蔡英美(2005)
。家長式領導三元模式的主要效果與互涉作用對運動團隊滿意度的預

測。輔仁大學體育學刊,4,99-108 頁。

45. 蔡英美(2006)
。家長式領導、情緒感受與團隊凝聚力之關係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
81
叢,16(2),347-358。

46. 蔡英美、王俊明(2007)
。選手知覺的家長式領導與團隊承諾及團隊凝聚力關係之研

究。成大體育學刊,40(1),25-39。

47. 蔡英美、王俊明(2008)
。大專甲組選手知覺的家長式教練領導、情緒感受、團隊承

諾及團隊凝聚力之研究。文化體育學刊,6,91-99。

48. 樊景立、鄭伯壎(2000)
。華人組織的家長式領導:一項文化觀點的分析。本土心理

學研究,13,127-180。

49. 潘慧雯、蕭秋祺(2010)。大專院校籃球隊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

長榮大學學報,14,101-115。

50. 劉敏雄、劉一民(1991)。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關係研究:以參加 79 年度

大專男子排球國手選拔之球隊為例。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八十年度體育學術

研討會報告書。

51. 蔣億德、陳淑滿、葉志仙(2001)
。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體育學

報,30,195-206。

52. 盧素娥(1995)
。大專籃球選手的知覺運動動機氣候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

53. 盧俊宏(1998)。運動心理學。臺北:師大書苑。

54. 盧俊宏、廖主民、季力康(譯)
(2008)
。運動社會心理學。臺北:師大書苑。(Jowett,

S., & Lavallee, D)

55. 顏明哲、張家昌(2006)
。運動團隊凝聚力之初探。彰化師大體育學報,6,114 -120。

82
二、西文部分

1. Baron, R. M., & Kenny, D. A. (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6), 1173-1182.

2. Beauchamp, M. R., Bray, S. R., Eys, M. A., & Carron, A. V. (2002). Role ambiguity, role

efficacy, and role performance : multidimensional and meditational relationships within

interdependence sport teams. Group dynamics :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6,

229-242.

3. Bosselut, G., McLaren, C. D., Eys, M. A., & Heuze, J. P. (2012).Reciprocit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ole ambiguity and group cohesion in youth interdependent sport.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13(3), 341-348.

4. Beauchamp, M. R., Bray, S. R., Eys, M. A., & Carron, A. V. (2005). Leadership

behaviors and multidimensional role ambiguity perceptions in team sports. Small Group

Research, 36, 5-20.

5. Carron, A. V. (1982). Cohesiveness in sport groups : Interpretations and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sport phychology , 4 ,123-128.

6. Carron, A. V., Hausenblas., H. A., & Eys, M. A. (2002). Morgantown : 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Group dynamics in sport.

7. Carron, A. V., Bary, S. R., & Eys, M. A. (2002). Team cohesion and team success in

sport. Journal of sport phychology , 20(2) ,119-126.

8. Carron, A. V., Brawley, L. R., & Widmeyer, W. N. (1998). The measurement of

cohesiveness in sport groups. Advance in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measurement,

213-226.

9. Eys, M. A., & Carron, A. V. (2001). Role ambiguity, task cohesion and taskself -

efficacy.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decision processes , 36, 16-78.


83
10. Eys, M. A., Carron, A. V. (2001).Role ambiguity, task cohesion, and task self-efficacy.

Small Group Research, 32, 356-373.

11. Eys, M. A., Beauchamp, M. R., & Bray, S. R. (2006). A review of team roles in sport.

Literature reviews in sport psychology, 227-256.

12. Eys, M. A., Carron, A. V., Bary, S. R., & Beauchamp, M.R. (2003).Role ambiguity and

athlet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 21 ,391-401.

13. Eys, M. A., Carron, A. V., Beauchamp, M.R., Bary, S. R. (2005).Athletes’ perceptions of

the sources of role ambiguity. Small group research , 36 ,383-403.

14. Grand, R. R., & Carron, A. V.(1982). Development of a team climate

questionnaire.Psychology of sport and motor behavi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Canada.

15. Jackson, S. E., & Schuler, R. S. (1985).A meta-analysis and conceptual critique of

research on role ambiguity and role conflict in work settings. Small Group Research, 32,

356-373.

16. Kaisser, H. F. (1974). An index of factorial simplicity. Psychometrika, 39, 31-36.

17. Kahn, R.L., Wolfe, D.M., Quinn, R.P., Snoek, J.D., & Rosenthal, R.A. (1964).

Organizational stress: Studies in role conflict and ambiguity. New York: Wiley.

18. Mikalachki, A. (1969). Group cohesion reconsidered London, Ontario :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 Unversity of western Ontraio.

19. Wolman, B. B. (1973). Dictionary of behavior sciences. New York.

20. Weinberg, R.S., & Gould, D. (2003).Foundations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21. Westre, K.R., & Weiss, M. R. (199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coaching

behaviors and group in high school football team. The sport psychology, 5, 41-54.

22. Yang, C. F. (1988) Families and development:An examination of the role of family in

contemporary china mainland, hong kong, and taiwan.

84
附錄一 研究計畫說明書

研究計畫說明書

研究計畫名稱:大專運動員之家長式領導行為與知覺角色模糊對團隊凝聚力之關

係研究

研究計畫聯絡人員:研究生:吳佩茹;國立臺南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

聯絡電話: ;E-mail:

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有二:1. 探討知覺角色模糊與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團

隊凝聚力之間的相關情形;再來,2.企圖釐清知覺角色模糊是否具有

扮演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間的中介關係。

實施方式:受試者填答紙本問卷並回收。

實施流程:受試者完成受試者同意書後,以匿名方式填答完相關之問卷。問卷的

題目不是考試所以沒有「正確」或「不正確」的區分,請以自己在運

動團隊中實際的經驗與看法,誠實地填答。本研究所蒐集之資料,將

採完全匿名之方式進行分析,受試者無須擔心除研究者之第三人可能

得知相關個人填答的結果。蒐集之問卷將統一存放於研究者在科系之

安全地點,保存一段時間後若無研究倫理上的考慮將統一銷毀。

潛在風險:本研究性質為個人的經驗與看法之問卷調查,並無存在立即可見之風

險,受試者無須過於擔心。

權利及義務:受試者:盡可能依實際的情況誠實地作答,透過問卷的填答分享經

驗與看法。在完成受試者同意書之後的任何時間,都有權利拒絕與

停止問卷的填答的權利。同時對於所回答的資料,有權更改修正。

研究者:儘可能的保護受試者資料的隱密性與安全性,同時有義務

執行符合研究倫理的所有要求。

85
附錄二 運動代表隊教練(教師)同意書

運動代表隊教練(教師)同意書

研究計畫名稱:大專運動員之家長式領導行為與知覺角色模糊對團隊凝聚力之關

係研究

研究計畫聯絡人員:研究生:吳佩茹;國立臺南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

聯絡電話: ;E-mail:

本人 在此同意本校(隊)的運動員義務無給參與研究之問卷填寫工作,以協助研究計

畫完成資料蒐集工作。

1.我對於研究的背景、目的與實施程序及資料的蒐集等資訊,在失策者所提供之

書面或口頭說明中有充分的瞭解。

2.參與完全出自於運動員本身的自由意志,並無受任何外力之強迫。

3.同時瞭解我所提供的資訊是完全匿名,研究者必須進一切努力保護本人資料之

隱密性。

4.本研究所蒐集的資料,除了提供相關研究資料分析與相關報告之撰寫與呈現外,並非

經本人同意不得另作其他用途。

5.我瞭解此研究對運動員並無潛在之風險,只是個人經驗與看法之調查。

6.同時我也清楚瞭解,在問卷填答的過程中,運動員仍可以自由選擇填答與否。

代表隊教練(教師)簽名: 日期: 年 月 日

86
附錄三 受試者同意書
受試者同意書

研究計畫名稱:大專運動員之家長式領導行為與知覺角色模糊對團隊凝聚力之關

係研究。

研究計畫聯絡人員:研究生:吳佩茹;國立臺南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

聯絡電話: ;E-mail:

本人 在此同意義務無給參與研究之問卷填寫工作,以協助研究計畫完成資料蒐集工

作。

1.我對於研究的背景、目的與實施程序及資料的蒐集等資訊,在失策者所提供之

書面或口頭說明中有充分的瞭解。

2.問卷的每一題都是在詢問您自身的感受,答案並無是非對錯,請就您在運動團

隊中真實的感受勾選即可。

3.我參與完全出自於本人的自由意志,並無受任何外力之強迫,我參與本研究是

因為我想要參加。

4.我也瞭解我所提供的資訊是完全匿名,研究者必須盡一切努力保護我本人資料

之隱密性。

5.本研究所蒐集的資料,除了提供相關研究資料分析與相關報告之撰寫與呈現外,

並非經本人同意不得另作其他用途。

6.我瞭解此研究只是個人經驗與看法之調查,並無潛在之風險。

6.我也清楚瞭解,在問卷填答的過程中,我仍可以自由選擇填答與否。

受試者簽名: 日期: 年 月 日

87
附錄四 知覺進攻/防守角色模糊量表

團隊大小和角色模糊對團隊凝聚力之影響問卷調查

你好:
謝謝你/妳抽空填答此份問卷。這是一份學術問卷,主要目的在於了解個人角色
模糊、家長式領導與團體凝聚力的關係,請依題項依序作答,請勿漏答,您寶貴的作答
將對本研究有關鍵性的影響,請依真實的感受和情況來回答問題。本研究採無記名方式,
對於您所提供的資料僅供學術研究之用,請放心填答,誠摯地感謝您。
國立臺南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吳佩茹

第一部分:個人基本資料
性別: □男 □女
年齡:
運動項目:□籃球 □排球 □棒球 其它
球員狀態: □先發 □非先發
加入目前團隊的時間: 年(例如:大一加入此隊,即為 1 年的時間)
運動年數: 年(例如:從國一開始持續到大二,即為 8 年的時間)
就讀學校:

第二部分:測驗個人的角色模糊情況,共 23 題。
非 不 有
有 非
請考慮在運動團隊中的真實情境,在□打勾。 常 點
點 同 常
說明:題目共分為四類:個人責任範圍、個人角色行為、 不 同 不
同 意 同
角色如何評估、為能完成角色責任的後果 。 同 同
意 意
意 意 意
1 我了解,我自己進攻責任上的程度。 □ □ □ □ □ □
2 我了解,我自己進攻的責任範圍。 □ □ □ □ □ □
3 我了解,我自己在進攻上的所有責任。 □ □ □ □ □ □
4 我很清楚自己進攻角色上的不同責任。 □ □ □ □ □ □
5 我了解評估進攻角色責任的標準。 □ □ □ □ □ □
6 我了解如何評估自己的進攻角色。 □ □ □ □ □ □
88
非 不 有
請考慮在運動團隊中的真實情境,在□打勾。 有 非
常 點
說明:題目共分為四類:個人責任範圍、個人角色行 點 同 常
不 同 不
為、角色如何評估、為能完成角色責任的後果,共 23 同 意 同
同 同
題 。 意 意
意 意 意
對我來說,我很清楚如何評估自己進攻角色的責 □ □ □ □ □ □
7
任。
8 評估進攻角色的標準,對我來說是很清楚的。 □ □ □ □ □ □
我很清楚,如果我無法履行自己的進攻角色責任
9 □ □ □ □ □ □
時會發生什麼事。
10 我了解,進攻角色失敗表現的後果。 □ □ □ □ □ □
如果我沒執行自己進攻角色的責任,我知道將會
11 □ □ □ □ □ □
發生什麼事?
12 我了解,我自己防守責任上的程度。 □ □ □ □ □ □
13 我了解,我自己防守的責任範圍。 □ □ □ □ □ □
14 我了解,我自己在防守上的所有責任。 □ □ □ □ □ □
15 我很清楚自己防守角色上的不同責任。 □ □ □ □ □ □
16 我了解評估防守角色責任的標準。 □ □ □ □ □ □
17 我了解如何評估自己的防守角色。 □ □ □ □ □ □
對我來說,我很清楚如何評估自己防守角色的責
18 □ □ □ □ □ □
任。
19 評估防守角色的標準,對我來說是很清楚的。 □ □ □ □ □ □
我很清楚,如果我無法履行自己的防守角色責任
20 □ □ □ □ □ □
時會發生什麼事。
21 我了解自己無法履行防守角色責任的後果。 □ □ □ □ □ □
22 我了解,防守角色失敗表現的後果。 □ □ □ □ □ □
如果我沒執行自己防守角色的責任,我知道將會
23 □ □ □ □ □ □
發生什麼事?

89
附錄五 團隊環境量表

第三部分:測驗團隊凝聚力,共 22 題
非 不 有
有 非
常 點
請考慮在運動團隊中的真實情境,並依實際情況,在□打 點 同 常
不 同 不
勾。 同 意 同
同 同
意 意
意 意 意
1 我們團隊的選手都能接受彼此的個性。 □ □ □ □ □ □
2 我樂於接受團隊所訂定的團隊目標。 □ □ □ □ □ □
3 我覺得我是一位在團隊中受歡迎的人物。 □ □ □ □ □ □
4 我們團隊的選手對於日常事情的看法都很一致。 □ □ □ □ □ □
5 我們團隊的選手像是一家人一樣。 □ □ □ □ □ □
6 我的隊友會關心我生活上的問題。 □ □ □ □ □ □
7 我們團隊的選手不管表現如何都會相互的支持。 □ □ □ □ □ □
8 我們團隊的選手不會為日常的小事而起爭執。 □ □ □ □ □ □
9 我會找隊友協助解決在生活上遭遇的困難。 □ □ □ □ □ □
10 我們團隊的選手對於團隊目標的看法都很一致。 □ □ □ □ □ □
11 我們團隊的選手能彼此暢談心事。 □ □ □ □ □ □
12 我喜歡與團隊共同外出比賽。 □ □ □ □ □ □
13 我的好朋友中有些是我團隊裡的夥伴。 □ □ □ □ □ □
14 我們團隊的選手能彼此團結共同為比賽而努力。 □ □ □ □ □ □
15 我們團隊的選手對於團隊的事務能有一致的看法。 □ □ □ □ □ □
我們團隊的選手在日常相處時,彼此的意見都能很一
16 □ □ □ □ □ □
致。
我們團隊的選手在比賽時,能互相激勵以提高團隊的
17 □ □ □ □ □ □
表現。
18 我們團隊的選手會彼此協助在訓練上的事務。 □ □ □ □ □ □
19 我覺得參加團隊的練習,可忘掉不愉快的事情。 □ □ □ □ □ □
20 我們團隊的選手都能尊重彼此對生活上的看法。 □ □ □ □ □ □
21 我樂意接受團隊所分配的任務。 □ □ □ □ □ □
22 在團隊中,我覺得能發揮本身的能力。 □ □ □ □ □ □

90
附錄六 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量表

第四部分:測驗教練的家長式領導作風,共 15 題。
非 不 有
有 非
常 點
請考慮在運動團隊中的真實情境,並依實際情況,在□打 點 同 常
不 同 不
勾。 同 意 同
同 同
意 意
意 意 意
1 對於技巧上所欠缺的能力,教練會給我學習的機會。 □ □ □ □ □ □
2 教練私下會對我噓寒問暖。 □ □ □ □ □ □
3 教練會關心我私人的生活起居。 □ □ □ □ □ □
4 戰績不好時,教練會把責任推給選手。 □ □ □ □ □ □
5 教練是我做人做事的好榜樣。 □ □ □ □ □ □
6 教練會鼓勵我努力學習。 □ □ □ □ □ □
7 教練的人生經歷可以做我的指引。 □ □ □ □ □ □
8 當任務無法達成時,教練會斥責我。 □ □ □ □ □ □
9 教練對我的關心,會擴及我的家人或朋友。 □ □ □ □ □ □
10 當我犯錯時,教練會給我改過的機會。 □ □ □ □ □ □
11 隊裡出紕漏時,教練會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 □ □ □ □ □ □
12 教練能以身作則。 □ □ □ □ □ □
13 當眾反對教練意見時,會遭受冷言冷語。 □ □ □ □ □ □
14 教練的知識和經驗足以指導我。 □ □ □ □ □ □
15 當我比賽失誤時,教練會嚴厲責罵。 □ □ □ □ □ □

9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