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4

第一篇

1 土芒果轉黃的滋味是妖嬈的,甜膩得幾乎一擰就可以掐出蜜來,如同那些斑斕的採
收過程。
2 回想起當時還未進入國小的模糊影像裏,雲林偏遠老家的夏日躁熱難耐,小時候的
我們像待在火爐一樣,半點都閑不下來,總有股發洩不完的精力,想走出小村莊侷限的天
空。每年在端午節到暑假的季節裏,阿公都會帶着我與姐姐兩個小幫手一同出去轉轉。
3 阿公駕着老爺車「乒蹌乒蹌」的駛入了兩旁樹木高聳的大道中,兩旁的芒果樹遮敝
了些微曝曬的陽光,但紫外線仍從樹葉的空隙直射下來,映得遍地金黃。我與姐姐蜷縮在
後頭的拖車上,手上各抱着一個竹子編成的大甕子,一旁盡是高高疊起的竹籃子。阿公拉
動了車旁長長的煞車桿子,緩緩的「碰」一聲,車尾噴了一股嗆濃的霧煙,車身要顫抖幾
下才會停下來。
4 整條芒果大道都是屬於阿公的,土芒果一叢一叢結在樹梢旁,沉甸甸的重量凹彎了
樹枝,讓整條大道的芒果樹都像在對我們鞠躬似的,對當時七歲不到的我而言,仰望芒果
樹簡直高聳入雲端,最頂端比三、四個大人疊起來還高,我們視線所及則是腳底下許多成
熟後滾落的土芒果,因為高高摔下而撞凹了底部。
5 阿公會先觀望每一棵土芒果樹成熟的情況,拿着長長的、分節的一條細竹竿,向高
處的土芒果嫻熟的撥弄兩下,狀似輕鬆的將土芒果拉下來,偶爾樹葉一旁的土芒果也會因
不穩而摔下。接着,阿公會抽出身旁的水果刀,阿公的刀功極好,尖刀俐落的斜切滑過果
皮,順着紋理帶出了蜜汁,阿公會先舔了口,將一整顆都扔給我們,再決定是否要繼續往
這棵樹上撈。阿公滾圓圓的肚子隨着手部動作晃呀晃的,一會兒便將土芒果撈了下來,一
股腦的扔進竹籃裏,但接拋動作放輕,避免土芒果被壓壞,喪失價值。
6 偶爾幾顆落在地上,是我們那日最大的任務。我們是芒果林中的清道夫,必須閃躲
着阿公的竹竿牽動的下墜芒果,將一顆顆不小心落地的土芒果撿拾回來,全都扔進竹籃裏,
那些賣相特別差的,則將它們踢到芒果樹的旁邊。據說,整顆果實會混入泥土中,隨着自
然生長,成為這片土地的一部分。
7 土芒果並非鮮黃的芒果,翠綠的色澤並不純粹,反而在果綠外皮上佈滿霧色白斑,
有些則是頭尾處有大小不一的黑點,身上有一層如蜜糖的黏膜附着,相當黏手。每一次我
拿起地上的土芒果,手都會沾上它的分泌黏液,混合着泥土黑黃黑黃的,最後一雙手都會
像浸泡過黑泥水一樣。當時渾然不管沾染上多少髒污,每看見鮮甜的果肉,我們仍會一口
咬下,小心的嚼着內緣,果皮內層也是甜的,避免沾到外層果皮的澀味,鮮甜的果肉一絲
一絲的在舌頭翻攪着,進而糾纏上了牙齒,甜而多絲的果肉緊緊攀附牙縫,嘴間全是高濃
度甜膩的氣味,牙縫與牙齒也被果肉汁液染黃,最後留下被咬得通白的果核。
8 「卡故辣咧,阿謀但幾咧本甲[1](努力點,不然等一下就沒飯吃)。」阿公一邊
向上揮桿,會一邊板着臉的開玩笑,讓躁熱的温度頓時和緩一些。
9 「厚(好)!」我匆忙把手心的髒污往衣服上抹,與姐姐齊聲喊道。
10 在記憶中,阿公的皮膚一直是黝黑粗糙的,像天生就是黑肉底般,將一雙眼睛映得
炯炯有神,面上一顆顆突起黑斑沿着髮際線往下,斑白的髮梢理得短短的,厚實的大手不
知費了出多少年華於農工上、於這片偏鄉的土地中,對阿公而言,年年的採收芒果的技藝
早已刻入了骨血之中。
11 摘取芒果看似輕鬆簡單,卻要費上一個半天,從陽光毒曬到微風拂面,最後我們都
會累得癱倒在一旁樹下,稠稠的芒果蜜混着滲出的汗水,全身黏糊糊的難受。阿公似乎有
用不完的體力,在偌大的芒果大道中採收,一旁則是繩子拉着的竹籃,筆直的大道遠端人
1
影不斷晃動。
12 再一次坐上阿公的老舊小拖車,是我們收工之時,仍慢吞吞如一頭閑適的牛,穿梭
了鄉間小道的翠綠田野,越過了夕陽臨山的絢爛,泥土混着大小不一的石子,在尚未鋪設
水泥地的路顛簸着。我們早已累得趴在竹籃旁,整路都被震得有些暈眩,昏昏迷迷的返回
阿嬤家去,親切而熟悉。
13 阿公載着一籃一籃的牽掛,拖着很慢很慢的老爺車,當時的時間卻溜得飛快,就像
土芒果熟透後落地的瞬間,炸開的內部蜜汁流淌一地,浸潤了這片土地,卻也帶走了內部
的大半精華。
14 回到老家,當我們整身汗水交融着芒果的甜膩味,身上附着污泥,形成一種奇妙詭
異的味道,阿嬤會催着我們先去洗澡,出來後,再到門前去幫忙撿選芒果,將賣相好的挑
成一籠,其餘的則分籠。阿嬤也會研發各種芒果料理,角落撞爛的芒果則留下來,放置陰
涼的角落,當作每晚的飯後水果。未成熟的土芒果削薄了就成芒果青,幾刀切成條形,舀
上好幾大匙糖覆蓋,歷經許多道工法,醃漬一、兩天後就成了我們的小零嘴。
15 土芒果帶來了季節,如鳳凰花開般清麗張揚,濃郁了整個夏季的芬芳。
16 許多許多年飛逝,阿嬤早走,而阿公身體不好,已經許多年都未耕耘了。腳也因為
長年農耕而成疾,老家從齊聚小孩的畫面,成了孤單的枴杖陪伴。但阿公骨子裏有一種固
執,縱然孤單一人,也守着這片土地不願離去。
17 後來我才知道,其實竹竿是很沉的,要控制好一條細長的竹竿,除了需要一身力氣
外,長年累積的技巧與經驗更是不容易,那些看似輕鬆的動作,其實也正一點一滴消耗着
阿公的身體,直到多年後,阿公膝關節嚴重受損,需要倚靠枴杖才能走好路,走起來身形
緩慢而笨拙,偶有踉蹌。同樣是一條細長的竿子,當與記憶重疊錯位時,心就像被歲月彎
刀一刀一刀劃傷,割出無數隱隱生痛的血痕,那些美好的回憶是把雙面刃,凌遲着我們的
不願前行。
18 但有時候記憶是會騙人的,似乎這樣才好過些。現在的我,甚至必須很努力很努力
的回想,才能憶起一些芒果園中的樣子,就連當年阿公嫻熟摘取的模樣也模糊得像上了馬
賽克,風每拂過臉頰便帶走一些記憶,每幅回憶的畫都像被乍然潑濺上油漆,一點一點的
乘着時光之河暈開,直到渲染得模糊了邊際,餘留我在掙扎中不知所措。
19 怕的是在恐懼中屈服,最終與記憶一同瞞着自己。
20 一年又一年,隨着四季更迭,土芒果樹結果又轉黃,自高處摔落,一如我們注定的
成長。當一年的端午節再度來臨,我所居住的城市芒果盛產,每年夏季總是供過於求,母
親也會購入許多品種的芒果,外型包括鮮紅的、金黃的、翠綠的,鮮豔的外表無一雜質,
圓潤的果皮下是甜度更高的果肉,比當時的土芒果還好吃,甚至是現在改良後的土芒果,
甜得口齒盈香,卻都少了一種說不上來的滋味。
21 土芒果是描湊不齊的甜鹹澀,甜中帶鹹的,又泛着皮味的苦澀。它賦予了我童年的
味道,是微笑臉龐旁的細密汗珠,是陽光曝曬下的連連灣腰,更是當年雙眼中的流金歲月。
或許是對於親人温度的流連,對於回憶的緊抓不放,那份跌宕的情感映得甜味層次分明,
以至於往後更多糖分所堆積出來的味道卻稍嫌淺薄了。
22 我所追尋的土芒果的滋味像是玩笑似的,最真實的反而是每次回望時的疼痛。那
種銳痛入口如未裹糖醃漬的芒果青一樣酸澀,一片片的果肉堆積噎着喉頭,要吞下大量的
水才能嚥下去,卻終究撫不平喉道的乾癢不適。

(張詠涵《流金歲月》)

2
注釋
[1] 「卡故辣咧,阿謀但幾咧本甲」:閩南語的音譯。

3
第二篇

1 每到冬寒時節,我時常想起幼年時候,坐在老家西廂房裏,一家人圍着大灶,吃母親
做的冰糖芋泥。事隔廿幾年,每回想起,齒頰還會湧起一片甘香。
2 有時候沒事,讀書到深夜,我也會學着媽媽的方法,熬一碗冰糖芋泥,温暖猶在,但
味道已大不如前了。我想,冰糖芋泥對我,不只是一種食物,而是一種感覺,是冬夜裏的
暖意。
3 成長在台灣光復[1]後幾年的孩子,對番薯和芋頭這兩種食物,相信記憶都非常深刻。
早年在鄉下,白米飯對我們來講是一種奢想,三餐時,飯鍋裏的米飯和番薯永遠是不成比
例的,有時早上喝到一碗未摻番薯的白粥,就會高興半天。
4 生活在那種景況中的孩子只有自求多福,但最難為的恐怕是媽媽,因為她時刻都在想
如何為那簡單貧乏的食物設計一些新的花樣,讓我們不感到厭倦,並增加我們的生活趣味。
我至今最懷念的是母親費盡心機在食物上所創造的匠心和巧意。
5 打從我剛學會走路的時候,就經常在午後的空閑裏,隨着母親到田中採摘野菜,她能
分辨出甚麼野菜可以食用,且加以最可口的配方。譬如有一道菜叫「烏莘菜」的,母親採
下那最嫩的芽,用太白粉燒湯,那又濃又香的湯汁我到今天還不敢稍稍忘記。
6 即使是番薯的葉子,摘回來後剝皮去絲,不管是火炒,還是清煮,都有特別的翠意。
7 如果遇到雨後,母親就拿把鏟子和竹籃,到竹林中去挖掘那些剛要冒出頭來的竹筍,
竹林中陰濕的地方常生長着一種可食用的蕈類,是銀灰而帶點褐色的。母親稱為「雞肉絲
菰」,炒起來的味道真是如同雞肉絲一樣。
8 就是鄉間隨意生長的青鳳梨,母親都有辦法變出幾道不同的菜式。
9 母親是那種做菜時常常有靈感的人,可是遇到我們幾乎天天都要食用,等於是主食的
番薯和芋頭則不免頭痛。將番薯和芋頭加在米飯裏蒸煮是很容易的,可是如果天天吃着這
樣的食物,恐怕脾氣再好的孩子都要哭喪着臉。
10 在我們家,番薯和芋頭都是長年不缺的,番薯種在離溪河不遠處的沙地,縱在最困
苦的年代,也會繁茂的生長,取之不盡,食之不絕。芋頭則種在田野溝渠的旁邊,果實碩
大堅硬,也是四季不缺。
11 我常看到母親對着用整布袋裝回來的番薯和芋頭發愁,然後她開始在發愁中創造,
企圖用最平凡的食物,來做最不平凡的菜肴,讓我們整天吃這兩種東西不感到煩膩。
12 母親當然把最好的部分留下來摻在飯裏,其他的,她則小心翼翼地將之切成薄片,
用糖、麪粉,和我們自己生產的雞蛋打成糊狀,薄片沾着粉糊下到油鍋裏炸,到呈金黃色
的時刻撈起,然後用一個大的鐵罐盛裝,就成為我們日常食用的餅乾。由於母親故意寶愛
着那些餅乾,我們吃的時候是用分配的,所以就覺得格外好吃。
13 即使是番薯有那麼多,母親也不准我們隨便取用,她常談起日據時代空襲的一段歲
月,說番薯也和米飯一樣重要。那時我們家還用燒木柴的大灶,下面是排氣孔,燒剩的火
灰落到氣孔中還有温熱,我們最喜歡把小的紅心番薯放在孔中讓火燼燜熟,剝開來真是香
氣撲鼻。母親不許我們這樣做,只有得到獎賞的孩子才有那種特權。

4
14 記得我每次考了第一名,或拿獎狀回家時,母親就特准我在灶下燜兩個紅心番薯以
做為獎勵;我從灶裏探出燜熟的番薯,心中那種榮耀的感覺,真不亞於在學校的講台上領
獎狀,番薯吃起來也就特別有味。我們家是個大家庭,我有十四個堂兄弟,四個堂姊,伯
父母都是早年去世,由母親主理家政,到今天,我們都還記得領到兩個紅心番薯是一個多
麼隆重的獎品。
15 番薯不只用來做飯、做餅、做獎品,還能與東坡肉同滷,還能清蒸,母親總是每隔
幾日就變一種花樣。夏夜裏,我們做完功課,最期待的點心是,母親把番薯切成一寸見方,
和鳳梨一起煮成的甜湯;酸甜兼具,頗可以象徵我們當日的生活。
16 芋頭的地位似乎不像番薯那麼重要,但是母親的一道芋梗做成的菜肴,幾乎無以形
容;有一回我在台北天津衞吃到一道紅燒茄子,險險落下淚來,因為這道北方的菜肴,它
的味道竟和廿幾年前南方貧苦的鄉下,母親做的芋梗極其相似。本來挖了芋頭,梗和葉都
要丟棄的,母親卻不捨,於是芋梗做了盤中飧,芋葉則用來給我們上學做飯包。
17 芋頭孤傲的脾氣和它流露的強烈氣味是一樣的,它充滿了敏感,幾乎和別的食物無
法相容。削芋頭的時候要戴手套,因為它會讓皮膚麻癢,它的這種壞脾氣使它不能取代番
薯,永遠是個二副,當不了船長。
18 我們在過年過節時,能吃到豐盛的晚餐,其中不可少的一樣是芋頭排骨湯,我想全
天下,沒有比芋頭和排骨更好的配合了,惟一能相提並論的是蓮藕排骨,但一濃一淡,風
味各殊,人在貧苦的時候,無寧是更喜愛濃烈的味道。母親在紅燒鰱魚頭時,燉爛的芋頭
和魚頭相得益彰,恐怕也是天下無雙。
19 最不能忘記的是我們在冬夜裏吃冰糖芋泥的經驗,母親把煮熟的芋頭搗爛,和着冰
糖同熬,熬成跡近晶藍的顏色,放在大灶上。就等着我們做完功課,給檢查過以後,可以
自己到灶上舀一碗熱騰騰的芋泥,圍在灶邊吃。每當知道母親做了冰糖芋泥,我們一回家
便趕着做功課,期待着灶上的一碗點心。
20 冰糖芋泥只能慢慢的品嘗,就是在最冷的冬夜,它也每一口都是滾燙的。我們一大
羣兄弟姊妹站立着圍在灶邊,細細享受母親精製的芋泥,嬉嬉鬧鬧,吃完後才滿足的回房
就寢。
21 廿幾年時光的流轉,兄弟姊妹都因成長而星散了,連老家都因蓋了新屋而消失無蹤,
有時候想在大灶邊吃一碗冰糖芋泥都已成了奢想。天天吃白米飯,使我想起那段用番薯和
芋頭堆積起來的成長歲月,想吃去年醃製的蘿蔔乾嗎?想吃雨後的油燜筍尖嗎?想吃灰燼
裏的紅心番薯嗎?想吃冬夜裏的冰糖芋泥嗎?有時想得不得了,心中徒增一片惆悵,即使
真能再製,即使母親還同樣的刻苦,味道總是不如從前了。
22 我成長的環境是艱困的,因為有母親的愛,那艱困竟都化成甜美,母親的愛就表達
在那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食物裏面;一碗冰糖芋泥其實沒有甚麼,但即使看不到芋頭,吃
在口中,可以簡單的分辨出那不是別的東西,而是一種無私的愛,無私的愛在困苦中是最
堅強的。它縱然研磨成泥,但每一口都是滾燙的,是甜美的,在我們最初的血管裏奔流。
23 在寒流來襲的台北燈下,我時常想到,如果幼年時代沒有吃過母親的冰糖芋泥,那
麼我的童年記憶就完全失色了。
24 我如今能保持鄉下孩子恬淡的本性,常能在面對一袋袋知識的番薯和芋頭,知所取
捨變化,創造出最好的樣式,在煩悶發愁時不失去向前的信心,我確信和我童年的生活有
着密切的關係。因為母親的影子在我心裏最深刻的角落,永遠推動着我。

5
民國七十二年五月一日
(林清玄《冰糖芋泥》)

注釋
[1]光復: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 1945 年 10 月 25 日開始,從日
本接手統治台灣。

6
第三篇

1 護士打開病房大門,裏頭靜悄悄地。昏暗的房間內隔成八個床位,隱隱散出霉味。
母親在最裏頭的位置,我快步向前,想趕緊越過其他牀位哀聲喊痛的病人。

  哐噹。

2 靠近母親病牀的時候,我踢到牀邊的一個盆子,它傾倒在地,在密閉狹小的空間內
嗡嗡作響。

3 鐵盆的外圍已有些腐鏽,裏頭烏黑一片,卻有一圈一圈,銀銀白白的痕跡。一些白
色的結晶體,攀附在盆內各處,從各個角度往我站立的位置斜視。看着那熟悉的物品,我
的記憶底層竟開始激烈地湧動。它們鼓譟蒸騰,而後哀哀翻滾,滾成一條上下連通的大河,
把最底層的沙土逆流往上沖,逼迫一切重頭開始。

4 母親年輕的時候,有一雙細緻的腳。白皙的腳踝、緊實的肌膚和透亮的指甲,把雙
足襯托得迷人,每每塗上蔻丹[1],便綻出花來。生下我後,她決定卸除了腳上所有的美
麗與色彩,一腳踏進鐵製的盆子裏,揉壓着摻了鹽巴的菜,開始了她的踩踏歲月。那些菜
被抹上一層層的鹽巴,放在母親的腳底,搓揉出更長久的壽命。我學走路時,母親拉着我
的小手,在鐵盆裏練習踏步,但沒能等到走穩,我便頑皮地蹲在盆子裏便溺,氣得母親拿
着一把鹽抹上我的嘴,要我不再搗蛋。在踩踏的日子中,我逐漸成長,小鐵盆再也無法容
下兩人的步伐,於是我收起腳,踏出了盆子,向外頭的世界啟程。

5 一九六九年,阿姆斯壯[2]登上月球。那年夏天炎熱,村裏所有的小孩都跑到村長
伯伯的家裏,舔着冰棒看新買的電視。電視持續播送着太空人的畫面,一個身穿誇張盔甲
的人,把腳烙印在月球表面,那樣沉緩,卻也如此震撼。所有的小孩都關切着月球上的缺
陷和凹洞,期待有外星人飛出來宣示主權,只有我看着阿姆斯壯的步伐,覺得無比温暖。
假若他伸出一腳,便成了人類的大躍進,那母親細碎的步伐,也一定寫着整個族羣的歷史。

6 初中時,學校規定要自行準備便當,我只好從櫥櫃深處翻找出一個鐵製餐盒,央求
母親多準備一份飯菜。午餐時間,同學興高采烈地捧着飯盒來到我身旁,鐵盒內大多盛着
一顆渾圓的滷蛋或幾片鹹豬肉,油滋滋的,香味四逸。我的飯盒相較之下像個窮光蛋,一
些醬菜皺巴巴地瑟縮在飯盒的一角,蘿蔔乾煎蛋,已是盒中最華美的料理,於是我忍不住
三兩口把便當吃完,或掩着飯盒,不讓人瞧見裏頭的萎靡黯淡。母親絲毫不理會我的抗議,
她說她從小吃到大,沒有吃膩過一次,能温飽就該滿足了,怎麼如此不節儉呢?

7 過了幾天,同學的飯盒竟都出現了醬菜,醃瓜也好、蘿蔔乾也罷,各式各樣的醬菜
佔據便當一角。一問才知道,愈來愈多的罐頭加工廠相繼成立,醬菜成了生產流動線上常
見的食物,它們被機器洗淨、快速烘乾,再浸入味道單薄的醬汁中,捨棄等待,裝填入瓶,
完全符合了逐漸活化的社會。

  方便、省時,且廉價。

8 看着同學吃那些罐頭的醬菜,我忍不住把便當蓋掀開,挺直身子夾了一大口醬菜放

7
入口中,大力咀嚼着,猶如品嘗山珍海味。在整個教室相仿的便當中,我的醬菜看起來稀
疏寥落,卻是無比的豐盛美味。我用舌尖讀着母親的辛勞,讀着她走的路,滿懷感謝地領
受那雙不再年輕的足,踏過無數個日子得來的收穫。

9 母親並沒有因罐頭醬菜的出現而停止了自己的醃漬,她堅持用鹽巴和其他天然材料
來調配出獨特的醃漬醬汁,然後在每個日升月落之間獻出自己的雙腳,搓揉鐵盆裏的醬菜,
完成自己的使命。時間於是攀附在腳板上,結成一顆顆豐厚的繭,埋入所有的辛酸寂寞,
把成就燦爛歸功給一盆又一盆的醬菜。

10 村莊在綿延的日子中被延長又被壓縮。風華像一樹的桐花一般,開得滿樹璀璨,過
不久卻凋零落寞。愈來愈多遊客來探訪我們的村莊,但大多是在桐花樹綴滿花朵的時刻,
更多時候,一輛輛的公車把村裏的年輕人載出去,一箱一箱地送往都市。一株株的幼苗,
沒來得及扎根,就被連根拔除,移植到肥沃的人工草坪上。

11 我離鄉那天,厚重的雨幕正緩緩將村莊蓋起,我踩了無數水窪才上了公車,貼着玻
璃窗看外頭淋溶的建築,逐漸被大雨抹去了輪廓。母親沒有送我到站牌,她站在屋簷下,
望着裝滿菜的鐵盆發愣,從褲袋裏摸了幾張濕濕皺皺的鈔票給我,另一手提了一個便當,
裏面裝滿了雨季前醃漬好的醬菜。

12 公車關起了門,轉彎滑下山坡,把所有的建築物遠拋在後頭。我忍不住和所有離鄉
背井的遊子一樣,伸長脖子回頭深深看了一眼,以為這樣一望就能道盡所有的離別,但甚
麼也沒變,只是學會了回頭,學會在大大小小的鹽巴顆粒中嘗出母親的思念。

13 台北。另一個大鐵盆。不同於母親鐵盆裏的鹽巴結晶閃閃,走在台北盆地像是在浴
火。空氣燠熱凝結成塊,吸吐之間便吸附在肺葉上,常嗆得我一陣淚。偶爾會在自助餐廳
裏看見成堆的醬菜,但吃進嘴裏卻完全不對味,乾澀且膩人,吃着吃着便覺得人生乏味。
我成天在台北各地遊走,以為可以找到和家鄉相同的風景,有時看到婦人在鐵盆裏踩踩踏
踏,搖晃着熟悉的光景,但盆裏往往是無止盡的衣服,被粗暴地蹂躪到脫了色,和台北的
天空一樣慘澹。

14 在寂寞的日子中我萬萬也沒有想到,久了以後,我竟開始習慣另一個世界的生活。

  學會走凌亂的腳步,輕鬆打開一瓶玻璃罐頭。

15 那些醃漬過的醬菜、結晶鹽巴顆粒、鐵盆,以至於母親從不停息的雙足,都被時間
塞進電梯,關起門,直達回憶底層。

8
16 後來,我才終於明白母親為何急欲把我趕出鐵盆。如同懷胎十月時,她忍着痛把我
趕出子宮一樣,母親早已預示到,我們會踩入不同的盆子,在沒有交集的空間中踩着自己
的路。她的雙足始終是孤單的,沒有任何人真正地進過她的鐵盆,她踏進去後,也沒有再
踏出來過。她就只是在那兒哼着一首又一首的客家山歌,看着自己從清晨走到黃昏。

17 病牀上母親被困縛在淡藍色的繭中,不安穩地躺着。不會有蝴蝶羽化而出,因為裏
頭的年華時日正在陷落。她動了一動,露出一隻腳,在繭的邊緣掙扎。那隻腳長成一條枯
藤,是深褐色的畸形物。不尋常的病毒從腳跟蔓延到腳踝,所經之處的皮肉組織風乾壞死,
黑色老皮有些多餘地垂掛其上,像廉價仿製皮包,用過期的糨糊[3]黏貼,抖一抖,霉斑
點點的潮濕皮革就會倏然脫落。再潔白的紗布也遮掩不了雙足的衰敗,它們已然成為護士
唾棄的廢物,母親全身上下最憂鬱無力的存在。

18 我以為歲月的痕迹是由上而下顯現的,從第一根花白的頭髮為首,漸次長出抬頭紋、
魚尾紋、法令紋,直到最後,衰老才扼殺了雙腳,讓人失去行走的權利。然而母親的年歲
卻是逆着增長的,她烏黑的髮絲、寧靜的面容,都阻止不了老態的生成。歲月決定從足部
倒灌,讓所有的不堪、疲態都逆流而上。

19 不能走了。該準備一台輪椅。

  駐院醫師檢查完,留下這麼一句話,甩着醫師袍走了。

20 母親是否也聽到了呢?她在半睡半醒中踢動着雙腳,做無聲的控訴,證明她的腳並
沒有想像中那麼糟。她一定沒有想過,自己才躺上病牀不久,醫師就把雙足埋入棺材,強
迫截斷之後的人生,讓洶湧的痛楚滅頂。

  一二三,木頭人[4]。能走。不能走。

21 醫生正面警告,然後隨即轉身。

22 我將母親扶起,讓她斜靠在牀邊,用手扣住她的踝關節,抬起再放下,把雙足放入
盆中,然後一舉一落,讓兩腳在盆內踏步。盆子的顏色和母親雙足的顏色相仿,在日子的
流轉中,她們走過了同樣的春風和雨雪。一起跌落,再一起浮升。於是兩者都學會了記憶,
用鏽痕,用皮膚,記下了一筆又一筆,無可兌換的過期歲月。

23 在我雙手的支撐下,母親的雙足愈來愈有力,踩在盆子裏的步伐也穩健許多。誰說
母親不會走了呢?雙足還在,世界還在。只要一步一步地踩下去,她永遠都能走的那麼好。

胡靖《雙足》(節錄)

9
注釋
[1] 蔻丹:指甲油。
[2] 阿姆斯壯:第一個踏足月球的美國太空人,「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
步。」成為他的名言。
[3] 糨糊:即漿糊,用麪粉和水調成的糊狀物,用以黏物。
[4] 一二三,木頭人:一種兒童遊戲,香港稱為「紅綠燈」。

10
第一篇

9 第一篇大致可分為 22 個段落,如按內容大意可分成四個部分,試指出各部分由哪些
段落組成(3 分),然後概述第二、三部分的內容大意,並把答案填寫在下表內。
(6 分)
部分 段落 內容大意

第一 第1段 作者描寫土芒果轉黃的滋味,由此帶出
部分 自己對採收土芒果的過程有美好印象。


第二 第 段至第 段
部分


第三 第 段至第 段
部分

作者記述在自己居住的城市有機會嘗到
第四 第 段至第 段 不同品種的美味芒果,但卻比當年的土
部分 芒果缺少了一種滋味,藉此抒發自己對
童年生活和親人的懷念。

10 在第 5 段,作者描寫阿公採收土芒果的工作情況,最主要的目的是甚麼?(2 分)
A 突顯阿公熱愛務農。
B 強調整個芒果林屬於阿公。
C 強調採收芒果工作不簡單。 A B C D
D 突顯阿公採收芒果的技巧熟練。    

11 作者在第 7 段主要通過描寫哪些感官的感覺來描寫土芒果的特點?試填寫下表。( 8
分)
11
感官 土芒果的特點
視覺 

 

 

12 承上題,作者這樣描寫土芒果有甚麼好處?(3 分)

13 作者在文中運用了不同的描寫手法來突顯「阿公」或「我」的形象或感受,下列引文
運用了甚麼描寫手法?試根據文意選擇一個最為合適的答案。(8 分)

(1) 阿公會先觀望每一棵土芒果樹成熟的情況,拿着長長的、分節的一條
細竹竿,向高處的土芒果嫻熟的撥弄兩下,狀似輕鬆的將土芒果拉下
來,偶爾樹葉一旁的土芒果也會因不穩而摔下。(第 5 段)
(2) 「卡故辣咧,阿謀但幾咧本甲(努力點,不然等一下就沒飯吃)。」
阿公一邊向上揮桿,會一邊板着臉的開玩笑,讓躁熱的温度頓時和緩
一些。(第 8 段)
(3) 在記憶中,阿公的皮膚一直是黝黑粗糙的,像天生就是黑肉底般,將
一雙眼睛映得炯炯有神,面上一顆顆突起黑斑沿着髮際線往下,斑白
的髮梢理得短短的,厚實的大手不知費了出多少年華於農工上。(第 10
段)
(4) 現在的我,甚至必須很努力很努力的回想,才能憶起一些芒果園中的
樣子,就連當年阿公嫻熟摘取的模樣也模糊得像上了馬賽克,風每拂
過臉頰便帶走一些記憶。(第 18 段)
A 肖像描寫 B 行動描寫 C 語言描寫 D 心理描寫
(1)    
(2)    
(3)    
(4)    

14 假若把以下句子中的「刻入了骨血之中」改為「爐火純青」,你認為表達效果會否更

12
佳?試略加說明。(4 分)

「對阿公而言,年年的採收芒果的技藝早已刻入了骨血之中。」(第 10 段)

15 從阿嬤把土芒果分類處理的方法,可見:(2 分)

 農家的生活儉樸。
 土芒果的市道不景
 祖父母輩對孫兒的寵愛。
 農民愛惜自己的農作物。
A 、
B 、
C 、、 A B C D
D 、、    

16 在第 17 段,作者寫「同樣是一條細長的竿子,當與記憶重疊錯位時,心就像被歲月彎
刀一刀一刀劃傷,割出無數隱隱生痛的血痕」,當中「細長竿子」分別指哪些事物?
(2 分)作者內心為何生痛?(4 分)
(1)「細長竿子」分別指:

(2) 作者內心生痛的原因:

17 在第 20 至 21 段,作者提及自己成長之後吃芒果的情況。判斷以下兩項陳述。(4 分)

A 正確 B 錯誤 C 無從
判斷

13
 作者認為母親購入的芒果雖甜,外型也好
看,但都是人工添加的效果。   

 作者認為現在的土芒果味道比從前的香甜。   

18 作者在文末藉寫芒果的味道連繫生活,抒發感情,試據相關內容填寫下表。(4 分)
芒果的味道 生活內容 感情
 (答案不得多於 20 字,標點符號計算在
留戀
內。)
童年的土芒果
有甜鹹澀味。


未裹糖醃漬的
童年隨阿公採收芒果留下美好回憶,外公晚
芒果青味道酸
年卻因長期務農勞損不良於行。
澀。

14
第二篇

本篇共有 24 個段落,如按內容大意可成四個部分,試指出各部分由哪些段落組成( 5
分),然後概述第二及第四部分的內容大意,並把答案填寫在下表內。(6 分)

部分 段落 內容大意

作者因冬天勾起童年時吃母親做的冰糖
第一
部分  第 1 段至第  段 芋泥的回憶;說明番薯和芋頭對當時的
孩子具有的特別意義。


第二  
第  段至第  段
部分  
 

作者記述童年時吃番薯的回憶和意義,
第三 以 及 媽 媽 如 何珍 惜和 善用 番薯 這種 食
第  段至第  段
部分 物,以抒發對昔日酸甜兼具的生活的懷
念。


第四  
第  段至第  段
部分  
               

作者慨歎現在生活改善但家人四散,帶
第五
第  段至第 24 段 出無私的母愛對他的成長所帶來的正面
部分
影響。

15
11 文中第 4 段,作者寫:「生活在那種景況中的孩子只有自求多福,但最難為的恐怕是
媽媽」,「那種景況」指甚麼?(2 分)
A 物資極度缺乏
B 戰火摧毀家園
C 父親參軍未歸 A B C D
D 家人流離四散    

12 試根據以下引文,回答所附問題。

「竹林中陰濕的地方常生長着一種可食用的蕈類,是銀灰而帶點褐色的。母親稱為
『雞肉絲菰』,炒起來的味道真是如同雞肉絲一樣。」(第 7 段)

(1) 引文中運用了甚麼修辭手法描述一種蕈類的味道?(2 分)

A 對比
B 誇飾
C 擬人 A B C D
D 比喻    
(2) 作者為「雞肉絲菰」一詞加上引號,有甚麼作用?試根據文意略加說明。(3 分)

                                
13 作者多次描寫母親對食物的表現和處理方法。試根據有關內容,概括母親在以下情況
的表現。(每道分題的答案不得多於 20 字,標點符號包括在內。)(4 分)

情況 母親對食物的表現和處理方法

到田中採摘野菜(第 能分辨哪些野菜可以食用,並以最可口的方法烹調。
5 段)
對着用整布袋裝回來 (1)
的番薯和芋頭(第
11 段)

16
作者考第一名或拿獎 (2)
狀回家(第 14 段)

14 作者以甚麼食物來象徵他的童年生活?又這種食物與童年生活有甚麼相似之處?試略
加說明。(4 分)

(1) 象徵童年生活的食物:(答案須是六個字)

(2) 兩者相似之處: 

                 

(3) 說明:                             

     

17
15 除了「孤傲的脾氣和它流露的強烈氣味是一樣的」(第 17 段)以外,作者還提及芋頭
哪些特點?(2 分)
 易於種植,全年都有收成。
 未煮熟時有毒。
 不適合過年過節時食用。
 製成的甜品獲孩子喜愛。
A 、
B 、、
C 、、 A B C D
D 、、    

16 作者在文中提及的食物,它們在文中各有甚麼特別意義?試分別指出以下哪一個選項
最能描述該種食物對作者的意義。(6 分)
選項:
A 自豪喜悅
B 戰亂憂慮
C 艱辛困乏
D 離別欷歔
E 理解關愛

食物:
A B C D E
(1) 番薯、芋頭做的餅乾(第 12 段)     
(2) 燜紅心番薯(第 14 段)     
(3) 芋梗做的菜肴(第 16 段)     

17 承上題,綜合母親處理上述三種食物的方法,反映了母親甚麼性格特徵?試舉兩項並
略加說明。(4 分)

18
18 在第 17 至第 18 段,作者寫到芋頭味道的特點。判斷以下兩項陳述。(4 分)
A 正確 B 錯誤 C 無從
判斷
 作者以芋頭暗喻自己的脾氣強烈,個性敏
  
感,難以與人相處。
 作者認為蓮藕排骨更適合生活貧苦的人的口
  
味。

19 以下哪一項適合描述作者在第 19 至 20 段寫童年冬夜家庭景象?(2 分)
A 關懷備至
B 温馨熱鬧
C 知足常樂 A B C D
D 豐衣足食    

20 假若把以下引文中「一袋袋知識的番薯和芋頭」改為「一袋袋知識的食糧」,你認為
效果會否更佳?試略加說明。(4 分)

「我如今能保持鄉下孩子恬淡的本性,常能在面對一袋袋知識的番薯和芋頭,知所
取捨變化,創造出最好的樣式。」(第 24 段)

21 綜觀全文,作者在哪方面受母親影響?(2 分)
 關愛別人
 不求名利
 積極樂觀
 敢於創新
A 、
B 、
C 、、 A B C D
D 、、    

19
第三篇

10 第一篇共有 23 個段落,假若把結構分成六個部分,試指出各部分由哪些段落組成。
(5 分)
部分 組成段落

第一部分 第1至 段

第二部分 第 至 段

第三部分 第 至 段

第四部分 第 至 段

第五部分 第 至 段

第六部分 第 17 至 23 段

11 在第 3 段,作者描述踏進病房所見的景象,最主要的目的是甚麼?(2 分)
A 提醒自己按捺悲傷
B 抒發自己驚訝之情
C 表達自己心情激動 A B C D
D 企圖掩飾不安情緒    

12 在第 5 段,為甚麼作者引用阿姆斯壯登上月球的例子?試就他「覺得無比温暖」的原
因分析說明。(3 分)

20
13 綜合全文,作者藉着不同情景看到的醬菜表達感受。試根據有關內容把答案填寫在下
表之內。(4 分)
時期 看到的醬菜 感受
同學興高采烈地捧着飯盒來到我身旁,鐵 (1)
初中 盒內大多盛着一顆渾圓的滷蛋或幾片鹹豬
肉,油滋滋的,香味四逸。(第 6 段)
看着同學吃那些罐頭的醬菜,我忍不住把 (2)
便當蓋掀開,挺直身子夾了一大口醬菜放
入口中,大力 咀嚼 着, 猶如品嘗山珍海
初中
味。在整個教室相仿的便當中,我的醬菜
看起來稀疏寥落,卻是無比的豐盛美味。
(第 8 段)
偶爾會在自助餐廳裏看見成堆的醬菜,但
在台北 吃進嘴裏卻完全不對味,乾澀且膩人,吃 寂寞
着吃着便覺得人生乏味。(第 13 段)

14 在第 10 段,作者分別以幼苗和人工草坪來比喻甚麼?(2 分)試略加說明。(4 分)

(4) 幼苗:

(5) 說明:

(3) 人工草坪:

(4) 說明:

15 試根據文意,判斷以下陳述。(4 分)

21
A 正確 B 錯誤 C 無從
判斷
(1) 作者強迫自己適應台北的生活。
  

(2) 作者自責從未真正了解母親。   

16 試根據以下引文,回答所附問題。
「病牀上母親被困縛在淡藍色的繭中,不安穩地躺着。不會有蝴蝶羽化而出,因為
裏頭的年華時日正在陷落。她動了一動,露出一隻腳,在繭的邊緣掙扎。」(第 17
段)

(1) 引文中運用了甚麼修辭手法描寫病牀上的牀單被鋪?(2 分)
A 借喻
B 明喻
C 誇飾
A B C D
D 借代
   

(2) 根據文章內容,母親的身體狀況和心情是怎樣的?試分析說明。(4 分)

22
17 作者在文中運用了不同的描寫手法。下列引文運用了甚麼描寫手法?試根據文意選擇
一個最為合適的答案。(6 分)

(1) 我的記憶底層竟開始激烈地湧動。它們鼓譟蒸騰,而後哀哀翻滾,滾成一條上下
連通的大河,把最底層的沙土逆流往上沖,逼迫一切重頭開始。(第 3 段)

(2) 我學走路時,母親拉着我的小手,在鐵盆裏練習踏步,但沒能等到走穩,我便頑
皮地蹲在盆子裏便溺,氣得母親拿着一把鹽抹上我的嘴,要我不再搗蛋。(第 4
段)

(3) 她站在屋簷下,望着裝滿菜的鐵盆發愣,從褲袋裏摸了幾張濕濕皺皺的鈔票給我,
另一手提了一個便當,裏面裝滿了雨季前醃漬好的醬菜。(第 11 段)

A 肖像描寫 B 行動描寫 C 語言描寫 D 心理描寫


(1)    
(2)    
(3)    

18 假若把以下句子中的「無可兌換的過期歲月」改為「逝去的年華」,你認為表達效果
會否更佳?試略加說明。(4 分)

「於是兩者(鐵盆和母親)都學會了記憶,用鏽痕,用皮膚,記下了一筆又一筆,無
可兌換的過期歲月。」(第 22 段)

19 本篇以身一人稱的觀點敍事,假若把「我」改為「他」,以第三人稱的觀點敍事,試
判斷以下陳述。(4 分)
A 正確 B 錯誤 C 無從
判斷
(1) 改用第三人稱,讀者能更直接體會作者的
心情。   

(2) 改用第三人稱,能從更多方面敍述事情和
  
刻畫母親的形象。
20 綜合全文,以下哪項最能說明本文的佈局?(2 分)

23
A 以「鐵盆」貫穿文章,表達對母親的感情。
B 以「踢到牀邊的一個盆子」引入,「踩在盆子
裏」作結,前後呼應。
C 以母親的經歷襯托我的成長。
D 以母親用雙腳搓揉醃菜引發聯想,展開全 A B C D
文。    

21 本篇為甚麼名為《雙足》,試綜合全文分析說明。(4 分)

2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