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

朱子门人参修《通鉴纲目》之考察 ·015·

朱子门人参修《 通鉴纲目 》之考察

*
陈国代

《资治通鉴纲目》的编撰、修改与刊布,构成一个系统工程,朱熹及其门人历
经数十年做了大量的工作,共同完成了功在千秋的伟业。本文将从三个不同层
面考察朱子引领门人所进行的史学文献建设活动 ,从特定的学术生涯入手,探
讨其学术造诣,意在抛砖引玉。不足之处,敬请行家不吝指正。

一、修书

《资治通鉴纲目》的编撰,以朱熹为主,得到及门弟子的大力支持。 编修过
程,大致分为前期自作、中期邀作与后期修改三个时期。
1. 自作节本时期,门人蔡元定、李宗思介入修撰与审改。
朱熹认为司马光《资治通鉴》《通鉴目录》《通鉴举要历 》和胡安国《资治通
鉴举要补遗》四部著作的义例未善,详略失当,眉目不清,不利于读者。 朱熹要
对《资治通鉴》进行节略、提炼等改造。改造工程起于何时,没有明确记载,钱穆
先生以为“当始丁亥 ”①。 乾道三年 ( 1167,丁亥 ) 七月,朱熹有记文云: “( 张仲
隆) 尝客崇安之光化精舍,暇日新一室于门右,不置余物,独取《资治通鉴 》数十
帙列其中,焚香对之,日尽数卷,盖上下若干年之间,安危治乱之机,情伪吉凶之
变,大者纲提领挈,细者缕析毫分,心目了然,无适而非吾处事之方者。”②不排除

* 作者简介: 陈国代,
1962 年生,男,汉族,福建南平人,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馆员,
主要研究方向: 朱子学、文献学。
基金项目: 本文为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朱子引领门人文献建设之研究”( 项目编
号: FJ2015B153) 阶段性成果。
① 钱穆: 《朱子新学案》,巴蜀书社,
1986 年,第 1676 页。
② 朱熹: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七《通鉴室记》,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
社,
2002 年,第 3704 页。
·016· 朱子学刊 二○一五年第二辑(总第二十六辑)

受此启发与影响,“至迟在乾道五年,朱熹已经定下书名和体例”①,着手编撰。
朱熹按《资治通鉴》的历史发展脉络,对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 前 403) 至周世
宗显德六年( 959) 的 1362 年历史,分为正统、无统两大类进行提纲挈领性地编
写。把周、秦、汉、晋、隋、唐等六朝作为正统,把三国、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
作为无统,而把“周秦之间的战国诸雄、秦汉之间的楚汉对峙、汉晋之间的魏吴
晋三国、晋隋之间的南北朝诸国、隋唐之间各支义军建立的政权、五代等这些历
史阶段,一概归为无统”②。“蜀汉是正统之余,如东晋,亦是正统之余 ”③,把“汉
之魏、吴,晋之汉、赵、诸燕、二魏、二秦、成汉、代、诸凉、西秦、夏之属 ”这类“乘乱
篡位,或据土者”,一概归之于僭国类,归为无统处理。 朱熹划判正统则有依归,
“只天下为一,诸侯朝觐狱讼皆归,便是得正统 ”④。明晰正统,就是要“明天道,
定人道”,以示鉴戒。这是撰述这部史学著作的总原则。
乾道六年春,朱熹已经写出两汉以前的书稿。 此后,朱熹给蔡元定的多封
书信,谈到《纲目》著述问题,如乾道七年夏秋间,“某此无它,但为《通鉴 》课程
所迫,无复优游潜玩之功,甚思讲论耳。 已看到《后汉 · 章帝 》处,只三四日当
毕,向后工夫却不多矣”⑤。与此同时,蔡元定按朱熹要求审读,把需要处理之处
标出来。“《通鉴》签贴甚精密。乍到此,未暇仔细,并俟相见面论 ”⑥。面论,即
当面讨论。讨论内容,则是修书中遇到需要商量解决的问题。“《通鉴 》东汉已
后却未用得,然昨日略看,更有一例,如人主称‘上 ’,称‘车驾行幸 ’,皆臣子之
词; ‘我师’‘我行人 ’之属,皆内词,皆非所宜施于异代。 此类更须别考也。 但
无道之君,无故而入诸臣之家,无词以书,只当书‘幸 ’,以见其出于私恩耳。 余
卷想看了,若行李暂出,告并所编例示及。所欲改处,望子细开谕也”⑦。 可蔡元
定参与编修工作,一些创见,还被朱熹采纳,融入书中。 同年八月底,“《纲目凡
例》修立略定,极有条理意义矣。 俟到此,更商榷之。 但修书功绪尚广,若得数
月全似此两月无事,则可以小成矣 ”⑧。同年九月“《通鉴 》节 ( 本 ) 只名《纲目 》,

① 郭齐: 《朱子学新探》,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第 113 页。


② 严文儒 : 《朱熹〈资治通鉴纲目〉 丛考》 ,朱杰人主编 《纪念朱熹诞辰 870 周年逝世 800
周年论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第 302 页。
③ 黎靖德: 《朱子语类》卷一〇五,中华书局,1986 年,第 2636 页。
④ 《朱子语类》卷一〇五,第 2636 页。
⑤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续集》卷二《答蔡季通 92》,第 4695 页。
⑥ 《文集》卷四四《答蔡季通 5》,第 1994 页。
⑦ 《文集》卷四四《答蔡季通 4》,第 1991 页。
⑧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续集》卷二《答蔡季通 50》,第 4685 页。
朱子门人参修《通鉴纲目》之考察 ·017·

取举一纲众目张之义,《条例 》亦已定矣。 三国竟须以蜀汉为正统,方得心安


耳”①。这封信中明确了书名、条例、正统之三定问题。 所言“条例 ”即是凡例②。
乾道八年四月中旬,朱熹致信蔡元定,“《五代会要 》纳去,看毕并前所携去文字
示及为幸。昨日已到芹溪,今日略走寒泉,晚即还此,治《渊源》《言行录 》等书。
意欲老兄一来,相聚旬日,伯谏之意亦然。《纲目》草册并告带来,有余力便欲下
手刊修也”③。朱熹与蔡元定、李宗思相聚,一起讨论“《纲目 》草册 ”,略加商定,
便于四月二十六日作《资治通鉴纲目序》④。嘉熙二年 ( 1238) 李性传《饶州刊朱
子语续录后序》即言“先生《家礼》成于乾道庚寅,《通鉴纲目》《西铭解义 》成于
壬辰”者,而钱穆先生认为“至壬辰始有凡例,而草稿仅得端绪”⑤,可备一说。
朱熹序中称“同志”者,是指蔡元定、李宗思⑥,“主要者当为蔡季通 ”⑦,都是
有依据的,可信的。
2. 邀作全本时期,门人积极响应,亦有不承担者。
朱熹作序之后并没有获得快感,而是发现删繁就简所作的节略本,内容过
于简略,分量太轻,只能“藏之巾笥,姑以私便检阅,自备遗忘而已 ”,显然离自己
原先预想太远,还需要修改与增补,使简略的“旧本 ”成为新的“全本 ”,以满足
读者的需要。朱熹首先想到与长于史学的好友吕祖谦同作编史工作。“元晦近
日亦得书,欲同作编史工夫,比亦寄《条例 》去 ”⑧。 吕祖谦此前自谋作书,没有
接受联手同修的邀请。朱熹只好转而邀约邻近的门生,约与蔡元定、李宗思、詹
体仁共撰⑨。詹体仁是新增者,而蔡元定和李宗思是原班骨干被保留下来 。
( 1) 蔡元定,字季通,建阳崇泰里后山人,乾道二年 ( 1166) 执弟子礼拜朱熹
瑠。蔡元定比朱熹小五岁 ,
于五夫佛顶庵
瑏 耕读乡野,却学问广博,被朱熹视为“畏
友”,甚得器重。就《资治通鉴纲目》文献建设而言,蔡元定前期已经默默无闻地
配合朱熹做了大量工作,如朱熹特地派人送信给蔡元定,说: “《纲目 》数日曾看

①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续集》卷二《答蔡季通 104》,第 4698 页。


② 汤勤福: 《朱熹的史学思想》,齐鲁书社,
2000 年,第 181 页。
③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续集》卷二《答蔡季通 14》,第 4676 页。
④ 《文集》卷七五《资治通鉴纲目序》,第 3633 页。
⑤ 《朱子新学案》,第 1678 页。
⑥ 束景南: 《朱熹年谱长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第 431 页。
⑦ 《朱子新学案》,第 1677 页。
⑧ 吕祖谦: 《东莱别集》卷九《与刘衡州子澄》,四库本第 1150 册,第 266 页。
⑨ 束景南: 《朱熹年谱长编》,第 462 页。


 《朱熹年谱长编》,第 355 页。
·018· 朱子学刊 二○一五年第二辑(总第二十六辑)

得否? 《高纪》中数诏极佳,如立口赋法及求贤诏,皆合入。 更烦推此类添入。


有看了册,旋付此童来,幸甚。”① 就是要求蔡元定继续作审稿、补充、完善的工
作。朱熹为《通鉴纲目》作序后,决定与门生分头修改。 乾道八年六月,朱熹致
书蔡元定说: “《纲目》有疑,无问大小,告便笔之。 但未知何日可会议耳。”② 朱
熹书信中的“会议”“面议 ”,都是会面讨论“有疑 ”问题的意思。 蔡元定接到书
信通知,便前往约定地点会面,进行商榷处理。 可以看出朱熹对蔡元定的特别
倚重。
( 2) 李宗思,字伯谏,建宁府建安人,隆兴元年 ( 1163) 进士及第。 乾道六年
四月到建阳寒泉精舍求学,其后应约参与《通鉴纲目》的分注工作。 由于乾道八
年七月接到任命书要远赴湖北任蕲州教授 ,便抓紧时间完成承担部分的书稿。
次年九月里,朱熹去信说: “《通鉴纲目 》三国以后草稿之属,临行忘记说及。 今
想随行有的便,旋付及,幸甚。唐事已了,但欲东汉之末接三国修之,庶几有绪,
易为力耳。”③说明朱熹委派李宗思承担三国与两晋部分的分注任务 。到了十一
月,朱熹又致信说: “《通鉴》诸书全不得下功,前此却修得晋事,粗定《条例 》,因
事参考,亦颇详密。但晋事最末两三卷未到,故前书奉速。今承喻已寄少舆处,
必是少舆遗下不曾送来也。 此亦不难,俟卒成之耳。”④ 这封信透露出李宗思赴
任后继续完成分注任务,并从任所寄回草稿,辗转到了朱熹手里。
( 3) 詹体仁,字元善,归宗前叫张元善,建宁府浦城人,登隆兴元年( 1163) 进
士第,乾道五年八月始投书信问学于朱熹,此后参与《通鉴纲目 》的分撰修订。
乾道九年七月二十一日,朱熹在给李宗思的信中说: “《通鉴》文字近方得暇修得
数卷,南北朝者伯起不承当,已托元善矣,度渠必能成之。”⑤ 到了十一月,“宋以
后事分属张元善。已修得大字数卷来,尚未得点勘。”⑥ 显然又追加了任务。 詹
体仁实际 承 担 了 包 括 宋、南 齐、梁、陈、魏、北 齐、周、南 史、北 史、隋 等 的 分 注
任务。
南北朝史事分注,本来委托邵武任希夷 ( 字伯起) ,“然伯起者亦尚悠悠,近
游诚之相过,开爽可喜。渠南北事甚熟,或取过伯起者,托渠料理也”⑦。 建阳游

① 《文集》卷四四《答蔡季通 5》,第 1994 页


②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续集》卷二《答蔡季通 13》,第 4675 页。
③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续集》卷八《答李伯谏 1》,第 4785 页。
④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续集》卷八《答李伯谏 3》,第 4786 页。
⑤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续集》卷八《答李伯谏 2》,第 4785 页。
⑥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续集》卷八《答李伯谏 3》,第 4786 页。
⑦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续集》卷八《答李伯谏 1》,第 4785 页。
朱子门人参修《通鉴纲目》之考察 ·019·

九言也没有接手,后来转由詹体仁承担。 这样一来,必然影响到全书修撰的进
度。就在乾道九年秋后,大部分稿件基本完成,已有《通鉴纲目 》要付梓的传闻。
吕祖谦通过赴闽任职的潘畤带信来问道: “《通鉴 》闻尝有所是正,亦既锓板,果
否? 恨未得一见也。”①吕祖谦用意是提醒不要草率处理。 朱熹明白这个道理,
自然要对出自众人之手的草稿进行审慎处理 。
3. 汇总分注,已具稿本规模,修改工作断续进行多年。
可以看出,参与分注的门人主要是蔡元定、李宗思和詹体仁。 按朱熹提供
的《凡例》与《纲目提要 》的规定要求,分注者各领任务去实施,完成稿件,陆续
汇总到朱熹手里,再由朱熹审阅,改定,最后由人抄正,汇总成册。
淳熙元年( 1174) 十月十四日,朱熹托人带信给吕祖谦,说: “近稍得暇,整顿
得《通鉴》数卷,颇可观,欲寄,未有别本,俟来春持去求是正也。 闻老兄亦为此
功夫,不知规摹次第如何? 此间颇苦难得人商量,正唯条例体式亦自难得合宜
也。如温公旧例,年号皆以后改者为正,此殊未安。如汉建安二十五年之初,汉
尚未亡,今便作魏黄初元年,夺汉太速,与魏太遽,大非《春秋》存陈之意,恐不可
以为法。此类尚一二条,不知前贤之意果如何尔。所欲言者甚众,此便又遽,不
及究一二。”②朱熹显然是以谦虚态度征求好友的意见以便修改。 大约同期,朱
熹告诉门人林用中: “《通鉴》工夫浩博,甚悔始谋之太锐,今甚费心力。 然业已
为之,不容中辍,须来年春夏间近入山僧寺,谢绝人事,作一两月期,毕力了之乃
可。盖心力不强,其间稍似间断,便觉条例不贯,故须如此耳。”③ 朱熹要找一僻
静处修改书稿,因故拖到淳熙二年七月上旬才有云谷晦庵草堂之会 。
云谷晦庵草堂由蔡元定代劳营建而成。 朱熹与蔡元定等人在此至少住了
整个月,谢绝人事干扰,全身心投入,共同完成了《纲目 》全书统稿和整理工作。
八月上旬,朱熹写信给吕祖谦,说: “熹还家数日,始登芦山之顶,清旷非复人
境。……《纲目》草稿略具,俟写校净本毕,即且休歇数月。向后但小作功程,即
亦不至劳心也。”④按计划作完善工作,不会太费力,“向后但小作功程 ”便可以
了,然而,朱熹不仅事物多,而且多部著作齐头并修,耗费精力,不得不搁置此书
稿的修改。朱熹淳熙四年进行第一次生平学术总结后,又反过来审视旧作。
“昨日读《通鉴》,至班固论郭解有温良泛爱绝异之资而不入于道德 ,以至于杀身

① 吕祖谦: 《东莱别集》卷七,四库本第 1150 册,第 239 页。


② 《文集》卷三三《答吕伯恭 37》,第 1455 页。
③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别集》卷六《林择之 16》,第 4952 页。
④ 《文集》卷三三《答吕伯恭 40》,第 1459 页。
·020· 朱子学刊 二○一五年第二辑(总第二十六辑)

亡宗处,方为之掩卷太息,以为天理人欲之间毫厘一差,其为祸福之不同乃至于
此”。同时感叹: “《纲目》竟无心力整顿得,恐为弃井矣。”①言外之意,需要不求
仕进的蔡元定续力整顿。 蔡元定物色书写工整的后生抄正书稿,便于审看修
改,得到朱熹肯定: “《易》欲如此写一本,彼有后生晓文理者,令写过。只六十四
卦亦得。觉得如此尽好看,亦《纲目 》中生出也。”② 到了淳熙五年闰六月上旬,
朱熹说: “《纲目》近亦重修及三之一,条例整顿,视前加密矣。 异时须求一为 !
栝,但恐不欲入此千古是非林中担当一分。 然其大义例,熹亦执其咎矣。 但恐
微细事情有所漏落,却失眼目,所以须明者一为过目耳。”③ 同期,朱熹告诉刘清
之: “《纲目》亦修得二十许卷,( 此一卷是正本五卷。) 义例益精密,上下十有余
年,乱臣贼子真无所匿其形矣。 恨相去远,不得少借余力,一加订正。 异时脱
稿,终当以奉累耳。”④朱熹真诚希望吕祖谦和刘清之能出力把关。 淳熙六年九
月,朱熹回答李吕的书信中说: “《通鉴 》之书,顷尝观考,病其于正闰之际、名分
之实有未安者。因尝窃取《春秋》条例,稍加 ! 栝,别为一书。 而未及就,衰眊浸
剧,草稿如山,大惧不能卒业,以为终身之恨。”⑤淳熙七年三月上旬,吕祖谦索要
《通鉴纲目》稿本,朱熹回信说: “《纲目》此中正自难得人写,亦苦无专一子细工
夫,所修未必是当,请更须后也。”⑥表明朱熹在南康军任上,冗余自作修改工作。
朱熹任浙东提举,弹劾贪官唐仲友失败,退居五夫,于淳熙九年十二月十四
日上奏章中说“于《资治通鉴》亦尝妄有论次,数年之前,草稿略具 ”,特别强调:
“臣旧读《资治通鉴》,窃见其间周末诸侯僭称王号,而不正其名; 汉丞相亮出师
讨贼,而反书入寇。此类非一,殊不可晓。 又凡事之首尾详略,一用平文书写,
虽有目录,亦难检寻。因窃妄意,就其事实,别为一书,表岁以首年,而因年以著
统,大书以提要,而小注以备言。至其是非得失之际,则又辄用古史书法略示训
戒,名曰‘资 治 通 鉴 纲 目 ’。 如 蒙 圣 慈 许 就 闲 秩,即 当 缮 写 首 篇 草 本,先 次 进
呈。”⑦表明此际修改仍未脱稿。 朱熹请祠居家,继续与蔡元定往来商量改稿。
由于李宗思、詹体仁忙于仕进,远在他乡,交流不便,后期修改工作,没有太多介
入。淳熙十三年春夏间,朱熹给蔡元定书中说: “《通鉴本末 》并注、《纲目提要 》

①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续集》卷二《答蔡季通 1》,第 4673 页。


②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续集》卷二《答蔡季通 3》,第 4673 页。
③ 《文集》卷三四《答吕伯恭 7》,第 1475 页。
④ 《文集》卷三五《答刘子澄 5》,第 1538 页。
⑤ 《文集》卷四六《答李滨老》,第 2116 页。
⑥ 《文集》卷三四《答吕伯恭 32》,第 1501 页。
⑦ 《文集》卷二二《辞免江东提刑奏状三》,第 1002 页。
朱子门人参修《通鉴纲目》之考察 ·021·

第九、第十册以是未定,不曾写。 此物甚难作,书法固不可不本《春秋 》,然又全


用《春秋》不得。旧有例一册,不知曾并送去了?”①此信言及对袁枢著作批注问
题,似有采入《纲目 》者。 此后,“《纲目 》亦苦无心力了得,盖心目俱昏,不耐劳
苦,且更看几时如何,如可勉强,或当以渐成之耳 ”②。 在漫长而断续的修改中,
诸多不便时常交织在一起,困扰着朱熹,于是在秋间发出“精力早衰,不能卒业,
终为千古之恨耳”③的感叹。
即便如此,修改工作依然断续进行,只是未能卒业。 绍熙二年 ( 1191) 正月,
朱熹在回答吴仁杰的信中说: “顷见《东汉 · 讨羌檄 》日辰与《通鉴 》长历不同,
又沈存中《笔谈》所载《朱浮传》引《天作》诗,目今范《书》印本亦异,不记前书曾
奉问否? 今亦见纸尾,幸并喻及也。”④ 希望得到确切的文献资料加以补证。 二
月初,朱熹给黄榦的信中说: “此间数日来整顿《纲目》,事却甚简,乃知日前觉得
繁,只是局生。要之天下事一一身亲历过,更就其中屡省而深察之,方是真实穷
理,自然不费心力也。”⑤这段话需与朱熹在漳州为官处理事务联系在一起考察 。
绍熙三年四月二十六日朱熹致书闽帅赵汝愚说: “病中信手乱抽,得《通鉴》一两
卷看,正值难处置处,不觉骨寒毛耸,心胆堕地。 向来只作文字看过,却全不自
觉,真是枉读了他古人书也! ”⑥朱熹回答从学者询问《通鉴纲目 》的编修情况时
说: “若成书,当亦不下《通鉴》许多文字。 但恐精力不逮,未必能成耳。 若度不
能成,则须焚之。”⑦从没有烧掉书稿的实事来看,朱熹还是非常珍惜这项得来不
易的劳动成果。
4. 功在垂成,再托门生完善,赵师渊接棒而行有所贡献。
到了庆元四年( 1197) 八月,早已身陷庆元党禁政治漩涡的朱熹又痛失高弟
子蔡元定,“与元定往复参订”⑧就此戛然而止。 庆元五年,朱熹经过一番考量,
慎重决定“委赵师渊修补《资治通鉴纲目》”⑨。朱熹想在有生之年完成《仪礼经
传通解》《书集传》和《通鉴纲目 》,不得不委托有能力、靠得住的门生作后续改

① 《文集》卷四四《答蔡季通 6》,第 1996 页。


② 《文集》卷五〇《答潘恭叔 4》,第 2307 页。
③ 《文集》卷五〇《答潘恭叔 7》,第 2312 页。
④ 《文集》卷五九《答吴斗南 3》,第 2836 页。
⑤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续集》卷一《答黄直卿 15》,第 4648 页。
⑥ 《文集》卷二九《答赵尚书》,第 1260 页。
⑦ 《朱子语类》卷一〇五,第 2637 页。
⑧ 脱脱等: 《宋史》卷四三四,中华书局, 1985 年,第 12876 页。
⑨ 《朱熹年谱长编》,第 1391 页。
·022· 朱子学刊 二○一五年第二辑(总第二十六辑)

稿工作,于是先后委托黄榦主《礼书》、蔡沈主《尚书 》、赵师渊主《纲目 》,力争早


日完工。
赵师渊,字几道,号讷斋,乾道八年进士出身。 淳熙九年,浙东提举朱熹巡
视灾情过台州黄岩,受聘在江北樊川书院讲学,赵师渊随学。淳熙十一年,赵师
渊出任南剑州推官,有才干,朱熹通过林用中向闽帅赵汝愚推荐。淳熙十四年,
赵师渊前后有两封信致朱熹论学,朱熹答书一肯定其论时学之弊,答书二则肯
定其史学思想①。绍熙三年官满改秩,绍熙五年赵汝愚以从班荐,有旨与职事
官。因受赵汝愚以谗去相的影响,东归黄岩。 庆元五年四月二十三日,朱熹奉
旨守朝奉大夫致仕,言行相对自由。 此后不久,朱熹与赵师渊取得联系,寄去
《纲目凡例》和未定稿,希望门生抓紧时间审看、考订与修补,为此先后寄去八封
书信。朱熹第一封信就说: “《纲目 》看得如何? 得为整顿,续成一书,亦佳事
也。”赵氏受托,拨冗修订。由于朱熹于庆元六年三月初九便与世长辞,赵氏在
短期内所“校”者,不可能全部经由朱熹的审定与吸纳,但校正稿交由朱在兄弟
保管,应在情理之中。
关于赵师渊改稿的事,王柏于《宋咸淳稽古堂刻本资治通鉴纲目凡例后语 》
说: “一日,观讷斋赵公文集,间有考亭往来书问,乃知纲下之目,盖属笔于讷斋,
而昔未之闻。”王柏特地辑出八书,又把赵氏所抄《凡例》一册刊印行世。王柏之
说,明代谢铎采入《赤城新志》。《宋元学案 》引述则有不同的表述,“尝从朱文
公游,与之论校《纲目 》,前后凡八书 ”②。“论校 ”,是朱熹“论 ”,赵师渊“校 ”,
“修”当为“刊修”,而非“分注 ”。 客观地说,“赵师渊充其量只是参与了修订工
作”③。赵师渊提供的可用史料,由朱熹补进“元本漏 ”处,但“不得谓此书全出
师渊之手”④,则为公允。 而《四库全书 》馆臣据王柏辑佚所得的八封“朱子手
书”,认为“分注之目,实属天台赵师渊成之 ”⑤,完全忽略了朱熹、蔡元定、李宗
思、詹体仁等人的实际撰述,显然是不正确。学界辩说文章已多,于此不复。

① 《文集》卷五四《答赵几道》,第 2573—2574 页。
② 黄宗羲: 《宋元学案》卷六九,中华书局, 2007 年重印本,第 2299 页。
③ 《朱子学新案》,第 120 页。
④ 《朱子新学案》,第 1693 页。
⑤ 文渊阁《四库全书·御批资治通鉴纲目》第 689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第 2 页。
朱子门人参修《通鉴纲目》之考察 ·023·

二、贯旨

朱熹编撰《资治通鉴纲目 》,以独具的道统观、正统观统辖全书,以期达到
“岁周于上而天道明,统正于下而人道定; 大纲概举而鉴戒昭,众目毕张而几微
著”的目的。朱熹不仅制订《凡例》,还撰成《纲目提要》,在此基础上,分纲别目
编写。纲仿《春秋》,目效《左传》,形成“大书以提要,分注以备言 ”的格局,即以
大字简叙总括提要,寓褒贬于笔墨之中,从义理上纠正《通鉴》之失,又以分注方
式逐条详叙细节。
千余年发生的事件可谓多矣。朱熹对具体事例的处理,采取审慎态度。 如
淳熙十四年二月下旬致书尤袤,说: “蒙教扬雄、荀彧二事,按温公旧例,凡莽臣
皆书‘死’,如太师王舜之类,独于扬雄匿其所受莽朝官称而以‘卒 ’书,似涉曲
笔,不免却按本例书之曰‘莽大夫扬雄死’,以为足以警夫畏死失节之流,而初亦
未改温公直笔之正例也。荀彧却是汉侍中光禄大夫而参丞相军事 ,其死乃是自
杀,故但据实书之曰‘某官某人自杀’,而系于曹操击孙权至濡须之下,非故以彧
为汉臣也。然悉书其官,亦见其实汉天子近臣而附贼不忠之罪,非与其为汉臣
也。此等处当时极费区处,不审竟得免于后世之公论否? 胡氏论彧为操谋臣,
而劫迁、九锡二事皆为董昭先发,故欲少缓九锡之议,以俟它日徐自发之。 其不
遂而自杀,乃刘穆之之类,而宋齐丘于南唐事亦相似。此论窃谓得彧之情,不审
尊意以为何如?”①其史学观点与春秋笔法,显然与前儒有别。
多位门人在接受编写任务前,无不接受了专门指导,按编写体例和大纲要
求进行撰述,即门生弟子依据《凡例》和《纲目提要》分注“目 ”的内容,使得千余
年间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等历史要素,以及全书统一用语都得
以保持一致,一字褒贬的春秋笔法得以贯穿始终。这就使得朱熹以史为鉴的撰
述宗旨,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就分注而言,主要取材于司马光和胡安国的四本史书,“朱子《纲目 》于《通
鉴》原文,有增亦有删 ”②。 即把原有文字略加删润而成,不足部分则据其他文
献记载加以充实。恰如朱熹自序所言: “有追原其始者,有遂言其终者,有详陈
其事者,有备载其言者,有因始终而见者,有因拜罢而见者,有因事类而见者,有
因家世而见者,有温公所立之言、所取之论,有胡氏所收之说、所著之评。 而两

① 《文集》卷三七《答尤延之 1》,第 1631 页。


② 《朱子新学案》,第 1687 页。
·024· 朱子学刊 二○一五年第二辑(总第二十六辑)

公所遗与夫近世大儒先生折衷之语 ,今亦颇采以附于其间云。”分注要详细叙述
事情的来龙去脉,就得把散在的文献信息整合在一起,这是工作量最大的部分。
朱熹本人及门人,为此做了爬梳与集约的工作,所下功夫自然不少,最后得到
“一年之内,纲别其条,一条之下,采摭其要,井井有条,如指诸掌。 细故浮辞,固
就刊削,至言确论,复多增补,简而周,详而整 ”。 其中“《纲目 》于无正统处,并
书之,不相主客”①,也得到门人遵照执行。 尽管每位承担者所提交的稿件不是
最理想的,但也没有见到大量退稿返工的文字记载 ,更没有意见相左的文字记
载。这就说明,参与撰修的门生,基本上是可以胜任,使朱熹“观大伦理、大机
会、大治乱得失”②的史学思想贯穿全书。

三、遂愿

朱熹刻意编著《通鉴纲目》,“必以垂世立教期之 ”③,就是要以理述史,以史
证理,要扶正纲常,劝善惩恶,要有补于世教。这是朱熹引领门人撰述史学的愿
望所在。
淳熙末至庆元间( 1189—1199) ,朱熹讲学时也与门生讨论《通鉴纲目》相关
问题,记录讲论内容的门生有黄义刚、陈淳、余大雅、林赐、李方子等。 淳熙末说
“编《通鉴纲目》,尚未成文字 ”④。 这是其治学风格的表露,也是其文献建设中
精益求精的体现。朱熹不断修改《通鉴纲目 》的原因,归结于“本义理与主实事
的矛盾”难以化解,需要不断修改调适,力争消弭“义法与史法的矛盾 ”⑤。 李方
子《宋温陵刻本〈资治通鉴纲目〉后序》说,“晚岁稍加更定,以趋详密,而力有未
暇焉者”,即言《通鉴纲目》为未定稿,此外从朱熹给赵师渊第八封信中提到《稽
古录》作为修改参考书也可以看得出来,而最直接判断则是蔡沈《梦奠记 》有
“庆元庚申( 1200) 三月初三戊午,先生在楼下 …… 又贴修《稽古录 》一段 ”的史
料记载。
嘉定九年( 1216) 四月,黄榦自汉阳卸任归建阳考亭,讲学于朱熹创办的竹

① 《朱子语类》卷一〇五,第 2637 页。
② 《朱子语类》卷一一,第 196 页。
③ 《朱子新学案》,第 1675 页。
④ 《朱子语类》卷一〇五,第 2636 页。
⑤ 束景南: 《朱子大传》,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2 年,第 316 页。
朱子门人参修《通鉴纲目》之考察 ·025·

林精舍,受朱在兄弟之托,开始撰写《文公行状 》①,成于嘉定十年夏②。《行状 》
中说: “《通鉴纲目》仅能成编,每以未及修补为恨。”③ 未提及刊行。 而李心传
《昔人著书多或差误》则云: “朱文公《通鉴纲目 》条贯至善,今草本行于世者,于
唐肃宗朝直脱二年之事,亦由门人缀缉前后不相顾也。 又自唐武德八年以后,
至于天祐之季,甲子并差。考求其故,盖《通鉴》以岁名书之,而文公门人大抵多
忽史学,不熟岁名,故有此误。”④ 关于年号“甲子并差 ”的问题,朱熹早就有“温
公旧例,年号皆以后改者为正,此殊未安 ”⑤ 而改动的定说。 李氏以为朱子门人
不精史学而错书贻误,实未明就里,没有领会朱熹的用意。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 》成于嘉定九年七月,书中说市面上已有
《通鉴纲目》“草本行于世 ”。 这个草本,与嘉定十二年泉州官刻本有别。 嘉定
三年( 1210) ,朱在把《通鉴纲目》书稿交给李方子。李方子后来被任命为泉州观
察推官,“试吏南来,负以与俱”,于嘉定九年上呈郡守真德秀。 真德秀阅读后确
认《通鉴纲目》很有价值,赞成刊刻,即陈孔硕《宋温陵刻本〈资治通鉴纲目 〉后
语》所言“温陵守真侯得是书而校雠之,刊于郡斋”。李方子复求朱在新校之本,
参稽考定,于嘉定十一年开板印刷,次年完成。从此开始,《通鉴纲目 》遂流行于
天下。
李方子对稿本进行“参稽考定 ”,针对原稿漏落问题咨询过黄榦,得到的回
复是: “《通鉴纲目》昨见旧本,只是周威烈前数有诸国征伐至弑戮十数万人者皆
不载,尝以禀先生。答云: ‘此岂可不载! ’遂添得数段。后欲重修而未暇也。 如
此大部帙,其间岂无疏漏处? 然其大经大法,则正大的确,非前辈诸儒所能及
也。”⑥也就是说,这一大部头有缺憾,非“完书 ”。 虽然几经校补,朱熹曾担心
“微细事情有所漏落”⑦的情况依然存在,某些“目”中疏漏未“详备 ”,不可避免,
但“大经大法,则正大的确”的价值,远远超越前辈诸儒之说。
真德秀调离泉州,上书朝廷,请求将《纲目 》书版移送到杭州西湖边的国子
监,继续刊印“以给四方之求”。朝廷允准此请。 到了嘉熙元年 ( 1237) ,宋理宗

① 江夏黄氏家藏珍本《勉斋集·年谱》,第 540 页。
② 《勉斋集·行状成告家庙》,第 442 页。
③ 《勉斋集·文公行状》,第 406 页。
④ 李心传: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一二,中华书局, 2006 年重印本,第 692 页。
⑤ 《文集》卷三三《答吕伯恭 37》,第 1455 页。
⑥ 《勉斋集》卷六《复李公晦书》,第 75 页。
⑦ 《文集》卷三四,第 1475 页。
·026· 朱子学刊 二○一五年第二辑(总第二十六辑)

下诏,“以朱熹《纲目》下国子监,并进经筵 ”①。明代,《纲目 》视为“帝王龟鉴 ”,


成为士子参加科举考试之必读书 。清代,《纲目》得到康熙与乾隆皇帝的高度赞
扬,
对康乾盛世产生过影响。由此看来,朱子与门人同编的《通鉴纲目 》,由民间
走进官方视野将近八百年,“有补治道”的宏愿没有落空。

结论

本文考察了朱熹、朱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在《资治通鉴纲目 》编撰成册与刊
行于世的不同环节所起的作用。认为朱熹与门人蔡元定、李宗思、詹体仁、赵师
渊、朱在、李方子、黄榦、吴人杰、陈孔硕,以及再传弟子真德秀、王柏等人,从不
同层面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与才华 ,让朝廷和平民百姓都从《资治通鉴纲目 》中得
到过好处,实为有功于史学,有功于社会。当下应拓宽视野,对朱子门人的学术
生涯、学术造诣以及他们在朱子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给予足够重视和深入研究,
以期得到更丰富的研究成果。

① 《宋史》卷四二,第 813 页。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