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醉翁亭記

歐陽修不僅是一位文學家,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歷史學家。他曾積極
參與范仲淹領導的新政,提出不少建議。慶曆五年,新政失敗,范仲淹被罷官,
歐陽修「慨言上書」,觸怒當政者,曾被借故下獄。接著被貶為滁州知州。本文作
於他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慶曆六年(1046)。當時,歐陽修年僅四十,正當
壯盛之期。他自號「醉翁」,并在本文中把自己寫成「蒼顏白髮」,「頹然乎」山水
之間,別有用意。正如他自己後來所述:「四十未為老,醉翁偶題篇。醉中遺萬
物,豈復記吾年。」(《題滁州醉翁亭》)「我生四十猶強力,自號醉翁聊戲客。」
(《贈沈遵》)這不過是借以表達他貶官之後憤懣心情的一種方式。

全文可分為四段:第一段,寫醉翁亭所在地和它的方位、建造者和題名者以及
題名「醉翁亭」的用意。這是游記之類的文章常用的寫法,目的在於對有關本
《記》的一些問題,作必要的交代。第二段,用生動簡練的筆墨,寫醉翁亭所在
山間朝暮與四季的美景,說明此處「山水之樂」,其樂無窮。第三段,著意寫三
件事,一是滁人之游,一是太守之宴,一是太守之「醉」。三件事互有關係。這是
全篇的主要部份,描寫最細緻,用筆墨最多,感情也最強烈。理解本文,這一段
是關鍵。第四段,寫太守與游人歸去,對全文婉轉作結。篇末點明「太守謂誰?
廬陵歐陽修也」,亦即說明:作者是誰?歐陽修也。餘波蕩漾,其味無窮。

本文開頭一句「環滁皆山也」,一向為讀者注意,但卻有不同議論。據宋人朱
熹說,本文初稿并非僅有一句,是後來修改成這樣的:「歐公文亦多是修改到妙
處。頃有人讀他《醉翁亭記》原稿,初說滁州四面有山,凡數十字。末後改定,只
曰「環滁皆山也」,五字而已。」(《朱子語類大全》卷一百三十九)朱熹意在稱其
簡潔。但也有人提出過不同看法,認為環滁並非皆山,歐文有違事實。清人何紹
基曾提出:滁州「大約140°的扇形地區內設有一座山」,所謂環只是半環而已
(糜華菱《醉翁亭記考實》)還有人解釋說:此為作者誇飾之詞。對這個問題,
似乎無須過於深究。中國文學藝術,向來有所謂「頰上添亳」的創作方法。顧愷之
為裴楷畫像,裴楷頰上本來沒有毛,畫家為之「頰上加三毛,觀者覺神明殊勝」
這一向為人稱道,認為藝術家深通畫理,才有此妙筆。文章也一樣。文學作品不
是地理志,為了藝術整體的需要,個別地方,興到神來,做一點非但無傷大局
反而有益總體的加工,是容許的。後人讀「醉翁亭記」首句,只感到它寫得好,
并不感到是美玉之瑕。作者先寫「環滁皆山也」,然後由大到小,由遠而近,從
全體寫到局部,層層縮小,層層邁進,一步步把讀者引向本文的主體「醉翁亭」
由此再寫到自號「醉翁」的太守。這就如同電影藝術中的鏡頭,先拍全景,然後
中景,近景,再用特寫、大特寫,步步引人入勝。有誰在讀這樣美妙的交章并沉
醉其中之時,再去深究「環滁」是否「皆山」呢?再說,這裡有一個寫文章的觀點
問題。作者旨在描寫建於深山中的一個亭子,從這裡看出去,豈不就感到「環滁
皆山」嗎?藝術中是容許從感覺出發進行創造、描寫的。以冰冷的眼光對待藝術
作品,就如同前人批評杜甫詩「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說它太長
太細,不真實。這樣的批評家,要麼是缺乏藝術感,要麼是在藝術欣賞過程中臨
時出現了盲點。這種「欣賞」方法,只能大煞風景,壞人口胃。

文章第二段,每句概括一個特定時間裡的景色,把晨霧中、暮色中、春、夏、秋
冬四季中不同的景色,全都表現了出來。而且,把握住時令特徵,一筆而得其全
寫得那樣傳神。這一點,也真令人嘆服。

第三段,寫太守之樂。其中寫到滁州人民歌、休、呼、應,往來不絕;山中溪深
魚肥、泉香、酒冽;宴上射弈歡騰,觥籌交錯;「醉翁」忘乎一切,頹然其間。一
切都處於一種歡愉、鬆弛、不緊不慢、和諧自然狀態,境界真堪令人陶醉。

作者為甚麼這樣寫呢?第一,它有事實依據。作者同年還寫過一篇「豐樂亭
記」,說:「今滁介江淮之間,舟車商賈,四方賓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見外事,
而安於畎畝衣食。」「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於
游也。」這是作者描繪這樣一幅與民同樂圖的客觀原因。第二,這裡有作者性格
的印記。《宋史.歐陽修傳》云,歐陽修「天資剛勁,見義勇為,雖機阱在前,觸
發之不顧,放逐流離,至於再三,志氣自若也。」他是個雍容大度的人。在困難
與挫折面前,心中天地寬廣,從容舒徐,表現出一種風采動人的人生態度。《醉
翁亭記》寫於他人生遭到重大打擊之後,文章的風格,正是他人生態度的表現。
本文所以有一種內在的感人力量,其根源正在於此。學習本文,應特別注意這一
點。第三,既不能把本文看做是寄情山水、借酒澆愁的消閑遣悶之作,也不能看
做是故作曠達,掩飾苦悶的消極退隱之作。歐陽修不是這樣的人。本文與范仲淹
《岳陽樓記》作於同年。歐、范在政治鬥爭中是同志的人。在個人生活中是好友,
又一同遭貶,遠離京城。他們有共同的思想和經歷。《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兩
篇著名散文,也不無精神相通之處,儘管兩篇文章風格迥然不同。歐陽修在被貶
官後,心情不免沉重。他曾感嘆:

「顏摧鬢改真一翁,心以憂醉安知樂。」(《贈沈博士歌》)但他在《醉翁亭記》和
《豐樂亭記》中,卻寫得其樂也融融,彷彿亳無痛苦。這一點很耐人尋味。細繹全
文,它與《岳陽樓記》在精神深處有一致的地方。雖然《岳陽樓記》主要寫「憂」,
《醉翁亭記》通篇寫「樂」,但他們都在頌揚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
人之心」,都是人格的頌歌,只不過它們用了迥然不同的表現方式。

歐陽修以琅琊山的美麗風光為背景,描繪了這樣一幅與民同樂圖,是在曲折
地顯示自己治滁的政績。對於一個地方官來說,還有甚麼比這更值得自豪呢?他
借此表現自己在遭受沉重打擊之後,并未消除頹唐,患得患失。這既是對於同遭
打擊的戰友令人興奮的鼓舞與告慰,又是對於極欲從精神上摧毀自己的那些卑
鄙政敵的巧妙嘲弄和回答。敵人想要令我消沉,讓我倒下去,我卻非常快樂,并
把這快樂寫成優美的文字讓你看。還有甚麼比這種鬥爭手段更使敵人無可奈何呢
這是錦中鐵,表面上看起來很柔和,其實是很厲害的。這正是天資剛勁而又雍容
和雅的歐陽修的鬥爭風格。最後一段中說:「禽烏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
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曲折表達的,正是這種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難道真的「在乎山水之間」嗎?非也!作者的自白,不過
是一種文人狡獪。清人過珙說,本文主旨「隱見言外」,「若止認作風月文章,便
失千里」。這是很有見地的。

歐陽修寫文章,精於修改。據說,他「作文既畢,貼之牆壁,坐臥觀之,改正
盡善,方出以示人」(何薳:《春渚記聞》卷七)。有時候,改到「不留本初一字」
這篇醉翁亭記,一定也經過反復修改的,恐怕不僅限於朱熹所見的文卒開頭一
句。但他改得好,讀者看不出斧鑿之痕,「惟睹其渾然天成」(王構:《修辭鑒
衡》)。就說經常被人稱道的那個「也」字吧,短短四百多字的一篇文章中,用了
二十一個,分明是作者著意安排的,但卻用得很自然,穿插其間,搖曳生姿,
使人讀起來,感到有說不盡的樂趣。這一點,是和表達上述主題有關的。它使全
文產生一種特別委婉活潑、輕鬆愉快的效果。這顯然是為文章的主題服務的,非
僅賣弄文字技巧而已。

此外,全篇文字繁簡得當。除了「環滁皆山也」這個極求精簡的範例,第二段
中寫山間之朝暮、四時,每項只用一句話,凝重洗練,乾淨利落,顯出作者對於
語言的高度概括能力。可是,他在寫滁人之游與太守之宴時,卻又縱筆抒寫,精
雕細鏤,并非一味求簡。這種剪裁方法,也與主題有關。

這是一篇散文,但巧妙地融會了駢文的句法,有時化駢為散,駢散相間,使
文句整齊而又錯落,有一種悠揚舒徐的特殊的美。

 A.醉翁亭的位置:

以層遞法來引出醉翁亭的位置:

1.滁州城四周都是山。

2.而西南面的山峰,尤為秀麗。

3.其中以瑯琊山的樹木茂盛,更為幽深秀麗。
4.山中步行了六、七里路,便可以看見釀泉從兩峰之間流出。

5.在山峰附近,有一座如雀鳥展翅的亭,在釀泉之上的,便是醉翁亭了。

B.建亭者是:山中之僧人智仙。

 C.命名者是:太守。

 D.因何命名:1.太守喜在此和友人飲宴。

2.太守飲少許便容易醉倒。

3.而他的年齡又最高。

4.因此便自稱醉翁。

5.而此亭便順理成章的稱為醉翁亭。

E.作者之體會:

1.他醉酒不是因為飲酒,而是由於他陶醉於山水之間,只是

借酒而有所抒發而已。他享受的正正是山水之樂而已。

F.瑯琊山之景色如何:

1.朝:太陽出來,而山間的雲氣亦隨之而消散。

2.晚:太陽下山,而山巖洞穴亦開始灰暗起來。

3.春:野花開得十分茂盛,傳來陣陣清香。

4.夏:樹木長得十分茂盛,綠葉可以成蔭。

5.秋:風勢高爽,霜色潔白。

6.冬:河水乾涸,而河谷中之石塊亦露出水面。

 G.滁人遊覽之情景:

1.絡繹不絕:前呼後應。亦有人於途中休息,或邊挑擔子,一邊則坐在樹下
休息。
2.扶老攜幼:老人,小孩也到此遊覽。一片熱鬧氣氛。

H.太守之宴:

1.就地取材:泉可以釀酒,也可在溪中捕魚。

2.食品陳列於眾賓之前,無分貴賤。氣氛和洽相處。

I.眾賓歡樂:

1.雖無音樂之伴,亦令眾賓歡甚。

2.投壺競勝:大家以投壺來比賽,亦人賓客下棋娛己娛人。

3.杯盤狼藉,起坐喧嘩。

J.太守醉於其間:

1.蒼顏白髮,頹然於其間。

2.可見太守醉於其間。

K.最後:

1.太陽下山,賓客亦開始回家。

2.人影散亂,禽鳥見人之離去而喜悅。

L.感慨:

1.禽鳥只知有山林之樂。

2.人只知跟隨太守遊而快樂。

3.太守則是由於人的快樂而快樂。

故太守之樂的層次是最高的,較之賓客和禽鳥要高出不知多少倍。

M.太守是:歐陽修本人。

 
主旨:是歐陽修借本文,充份顯露出中國傳統的知識份子那套「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憂民的情操。

本文多次提到「樂」字,其實正好指出樂的不同層面,有山水之樂,百姓之
樂,宴遊之樂等。當然較高層次便是以百姓之樂為個人的憂樂。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