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DOI:10.14065/j.cnki.nfwt.2008.02.

025

南方文坛 200 ・1 理论新见

破解史诗和口头传统之谜
——
—《口语文化和书面文化》评析
何道宽

20
03年10月17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32届大会 当今世界活跃的史诗当然不限于中国, 亚非拉美许
通 过 了《保 护 无 形 文 化 遗 产 公 约》, 保 护 的 范 多国家均有这样的史诗传唱, 但没有与中国的三大史诗
围 包 括 口 头 传 统 、表 演 艺 术 、社 会 实 践 、仪 式 匹敌者。
礼仪、节日庆典、民间知识、手工技艺等一切无形文化遗 这三大史诗是蒙古族的 《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
产 , 这为无形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存, 为弘扬人 类文化 《玛纳斯》、藏族的《格萨尔王传》, 均为世界上最 长 的 史
的多样性提供了坚强的法律保障。 诗。《江格尔》长达十万行,《玛纳斯》二十余万行,《格萨
尔王传》一百多万诗行。以长度而言,《格萨尔王传》超过
一、千古之谜 了世界五大著名史诗( 巴比伦史诗《吉尔加美什》、希 腊
保护的前提是重视, 理解的前提是研究。即以史诗 史 诗《伊 利 亚 特》和《奥 德 赛》、印 度 史 诗《罗 摩 衍 那》和
为例, 有多少遗存正待我们去搜集、整理、记录、研究啊! 《摩诃婆罗多》) 的总和。
两千多年来, 人们一直在研究荷马与荷马史诗; 一 近百年来, 通过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的不懈努力,
百多年来, 卓有成效的研究者提出并试图 回答“荷马 问 中国的三大史诗也逐渐掀起神秘的面纱。
题”: 荷马是一个人还是若干人? 如果有一位名叫荷马的 古今各地的史诗演唱人多半是文盲, 如今活跃在我
行吟诗人, 他是不是盲人? 他如何能够创作、记住并吟诵 国几个少数民族里的史诗吟唱人多半也是文盲, 但他们
数以万行的《荷马史诗》? 又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圣人”。
《玛纳斯》、
《江格尔》、
荷马生活的时代在公元前 9— 8世纪, 那时还没有希 《格萨尔王传》的演唱者分别称为“玛纳斯奇”、
“ 江格 尔
腊字母表, 也就是没有《荷马史诗》的书面文本。荷马去 奇”和“仲堪”。他们能够如痴如醉地演唱几天几夜, 民族
世后两三百年, 即公元前 700年— 650 年,《荷马史诗》才 的源流、神话、传说活跃在他们的口头上, 民族的身份认
被写定并以书面形式流传后世。 同体现在他们身上。他们学习、记忆、
“ 编织”、表演、传授
荷马那时的行吟诗人没有文字依傍, 其中有些还是 史诗的实践, 反过来证实了学者们破译的史诗密码。
像他那样的盲人; 他们是什么天才, 居然 能够“编织”数 美 国 学 者 沃 尔 特・翁 ( Walter Ong,1912— 2003) 的
万行的巨型史诗? 即使编织出来了, 他们又怎么可能记 《口语文化和书面文 化》彻底破解了《荷马史诗》和口语
住这么长的史诗, 怎么能够几天几夜一口气唱完? 既然 文化的千古之谜。
不是“文人”, 他们又如何“编织”出韵律整齐、生动感人、 首先它梳理、归纳了一百多年来史诗学者的研究成
语言优美的史诗? 他们依靠天然的诗才还是依靠“死记 果, 同时又创造性地提出口语文化和书面文化的两极性
硬背”? 他们吟唱时是否“神灵附体”或“神经错乱”?《荷 理论( polarities of orality and literacy) 以及原生口语文化
马史诗》被写定后就已“死亡”, 不再有人传唱, 这是好事 ( primary orality) 和次生口语文化( secondary orality) 的两
还是坏事? 亦或是好坏皆有? 种概念, 从而细化了人类文化从口语文化、手稿文化、印
这是千百年间难以求解的问题。但近百年来, 峰回 刷文化到电子文化的文化史分期, 研究了口头文化和书
路转,《荷马史诗》的谜底逐渐揭开。 面文化在各个时代的此消彼长, 为我们研究和保护当代
活着的史诗、口语文化和无形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揭开谜底 这是中国学者应该认真学习和研究的一本经典著作。
《荷马史诗》是西方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 是古人类 以下分几节阐释和发挥沃尔特・翁及其 《口语文化
文化的巅峰之一, 也是全人类的重要遗产之一。 和书面文化》的成就。
我国的史诗极为丰富, 难能可贵的是, 这些史诗 仍
三、百年成就
然活跃在今人的口头传统之中, 许多活着的吟诵诗人仍
然能够演唱这些史诗。 《口语文化和书面文化》 介绍了许多著名的史诗学

Southern Cultural Forum


26
南方文坛 200 ・1 理论新见

者、古典学家和口头传统学者。他们研究古今史诗和口 他的学生阿尔伯特・洛德青出于蓝, 弘扬他的理论,


语文化。他们杰出的贡献不在于文献研究, 而在于田野 和他一道成为史诗研究的双璧。他们的 理 论 叫 做“帕
调查。他们记录并分析活 着的史诗、巫术、成丁礼、
“原 里—洛德理论”, 这个理论成为“荷 马 问 题 ”和 史 诗 研 究
始”思维即口语文化。 史上的一个转捩点。
本书重点介绍的口语文化学者有八位: 美国的古典 洛德长期深入到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史诗 吟诵人
学家米尔曼・帕里和亚当・帕里父子、帕里的学生阿尔伯 里去做田野调查, 录制了大量的磁带 , 进行了长时间 的
特・洛德、苏联的心理学家 A.R . 卢利亚、美国古典学家埃 访谈。这次实地考察的成果之一是《故事歌手》, 这本书
里克・哈弗洛克、英国的 社会人类学家杰克・古迪、美国 手法细腻、令人信服。
的口头传统学者戴维・拜努姆和约翰・弗利。 A.R .卢利亚是苏联心理学家、神经心理学家和神经
本书介绍的古典学者还有: 皮博蒂、吉帕斯基、勒努 语言学家, 著作宏富, 20世纪 30年代在苏联的乌兹别克
和卢特里奇均有不小成就。伯克莱・皮博蒂考察古老的 地区和吉尔吉斯地区研究口头传统和口语文化遗存, 着
印欧语系传统和稍后希腊吟诵诗歌之间的关系, 验证了 重研究口语文化对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的影响, 成绩斐
“帕里—洛德理论”。保罗・吉帕斯基研究《吠陀经》, 但那 然。受访者多半是文盲和文化程度不高的人, 访谈往往
是在“帕里—洛德理论”之前, 所以未能破解密码。路易・ 在茶馆等环境中进行, 气氛轻松, 真实可靠; 问卷设计合
勒努亦研究《吠陀经》是在“帕里—洛德理论”问世之后, 理、科学, 结论说服力强。
《认知发展的文化社会基础》是
但他忽略了“帕里—洛德理论”, 仍然倾 向于 认 为 , 吟 诵 这次田野调查的成果之一。
《吠陀经》的史诗诗人一字不变地死记硬背。埃里克・卢 埃里克・哈弗洛克是美国古典学家, 与马歇尔・麦克
特里奇研究日本中世纪英雄史诗《平家物语》。可惜这几 卢汉齐名, 是媒介环境学派第一代代表人物之一。他在
位学者都没有达到“帕里—洛德理论”的水平。 研究口语文化上卓有建树, 其代表作《柏拉图导论》、
《缪
本书介绍的口头传统学者有: 研究南非口语民族科 斯 学 会 写 字》、
《希 腊 的 拼 音 文 字 革 命 及 其 文 化 影 响》、
萨人的杰弗里・奥普兰, 研究巴拿马库里亚人的成年礼 《希腊政治的自由 秉性》和《西方书面文化的源头》充分
的约尔・谢尔彻, 研究索马里的口头诗人的约翰・威廉・ 展示他全方位研究古希腊文化的累累硕果。
约翰逊。 杰克・古迪是英国社会人类学家, 曾在非洲和波斯
本书提及的其他著名学者有: 结构主义语言学始祖 尼亚做大量田野调查, 研究口头文化, 他的代表作《野蛮
斐迪南・索绪尔, 英国语音学先驱亨利・斯威特, 英国古 人心灵的驯化》和《传统社会里的书面文化》仍然是价值
典学者亨利・切特尔, 美国语言 学家埃纳尔・霍根、华莱 连城的文献。
士・切夫、黛博拉・坦能等。 戴维・拜努姆是美国口头传统学者, 提出口头文化
我们只能够将上述八位杰出的学者分别做 一点介 里的一些基要成分和模式, 令人耳目一新, 代表作有《林
绍。 中神灵》和《儿童遗产的拓展研究: 1856年以来的哈佛口
米尔曼・帕里曾经在加州大学、哈佛大学执教。他做 语文化研究》。他的研究跨越古今世界各地, 以古代的两
出了惊天的发现, 推翻了几千年来的陈见: 原来长篇的史 河流域和地中海地区以及现代的南斯拉夫 和中 非 等 地
诗不用靠死记硬背的。行吟诗人“编织”史诗时, 他们有全 区为核心, 他发现, 口头叙事多半 围绕一种基要的虚 构
套的预制材料去“拼装”铿锵悦耳的诗行, 去“组装”大段 成分( elemental fiction) 展开, 他 把 这 种 基 要 成 分 命 名 为
大段的诗歌, 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费劲。他们得心应手 “二三”模式( the Two Three model) , 即两个“三要素”模
的预制件有套语、诨名、程式、主题、场景, 而且有些预制 式, 这是从口头叙事及相关的文字图像里发现的模式。
件还是可以“自由”伸缩的词语, 它们能够灵活变化并嵌 具体地说, 这个叙事模式以两个三要素展开:“ 分离、礼
入固定音节、音步和韵律的诗行。米尔曼・帕里从研究文 物和难以逆料的危险等观念 ”围绕一棵树( 绿树) 展开,
献入手, 然后用实地考察验证。他率先把“死”的史诗( 《荷 “统一、报偿和互惠等观 念”围绕另一棵树( 枯树、木头)
马史诗》) 和活的史诗( 口头传统) 结合起来研究。在研究 展开。这个叙事模式有别于图形—文字的叙事结构。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过程中, 他发现 吟唱诗人“编 戴维・拜努姆还在米尔曼・帕里口头套语的基 础上
织”、
“ 拼装”和“组装”史诗的特点, 然后到南斯拉夫地区 前 进 一 步 , 他 把 史 诗 套 语 分 为 两 类 :“ 套 语 式 成 分 ”
去做田野调查, 证明活的史诗也依靠“荷马式套语”。 ( formulaic elements) 和 一 成 不 变 地 重 复 的“ 严 格 的 套 语
他的儿子亚当・帕里子承父业, 研究《荷马史诗》和 ( formulary phrases) 。这是因为米尔曼・帕里提出
式语汇”
古今口语文化, 编辑其父遗著《荷马史诗的 诞生》, 成 就 ( essential ideas) 过 分 简 单 , 他 认 为 这 些 概
的“基 本 概 念 ”
卓著。 念并不像米尔曼・帕里定义的那样简要, 并不像一般公

Southern Cultural Forum


27
南方文坛 200 ・1 理论新见

式那样言简意赅, 不像史诗风格那样程式化 , 也不如 大 的办法传承。


多数公式所指的那样平庸陈腐。 6. 带有对抗色彩的。部落的决策面对面进行, 意见
约翰・弗利是当代美国最活跃的古典学家, 在密苏 分歧常常导致口舌之战和智谋之战, 这是口语社会里生
里大学创办“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创办并 主持《口 头 传 活的核心内容。恶语伤人的表现有戏弄、嘲讽、取笑、叫
统杂志》, 主持“洛德口头传统研究 丛书”、
“ 表演 和 文 本 阵、骂娘等等。和恶语伤人相对的是慷慨的赞扬, 赞扬也
的表达丛书”, 著有《口头诗学: 历史与神话》、
《传统口头 是一种变调的竞赛和对抗。
史诗》、
《荷马的传统艺术》、
《故事演唱人》、
《口头传统走 7. 移情的和参与式的, 而不是与认识对象疏离的。
进课堂》、
《如何解读口传诗歌》。他与中国学者建立了相 听众参与时的反应不是个人的参与, 而是 集体的、趋 同
当密切的学术联系。 的参与。这种召唤—回应模式形成固有的仪式: 浅唱低
20世纪后期以来, 中国学者深入研究中国神话、史 吟、高歌唱和、呐喊助威 、鼓掌欢呼, 人们常常全身心地
诗、口头传统、民间文学和无形文化遗产, 和各国学者展 参与集体的交流活动。
开交流, 已经在这些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8. 衡稳状态的。口语社会的语汇和意义比较稳定,
我们希望,《口语文化和书面文化》的出版有助于推 借以保障社群的平衡或稳定。因为没有词典固化语词的
动国内的史诗研究和口头传统研究。 定义, 没有书本温习历史, 口头用语就必须要随时调整以
适应变化中的世界, 但用语的调整多半是小小的微调。
四、本书评价
9. 情景式的而不是抽象的。口语社会里的交流在很
《口语文化和书面文化》可以分为三部: 第一部( 1— 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情景。人们一般不会用抽象的词汇和
3章) 论口语文化里的思想及其言语表达。第二部( 4— 6 概念, 而是用具体的物体名称。比如, 人们一般 不 会 用
章) 论书面文化里的思想及其表达以及口语文化和书面 “圆形”、
“ 方形”等抽象的词汇来表示形状, 而是用具象
文化的关系。第三部( 7章) 把作者的口语文化—书面文 的物体来给形状命名:“ 盘子”、
“ 门”。
化两极性理论应用于文学批评, 这一章审视和批评的现 在人类学、神话学、史诗学、古典学、媒介理论等 学
当代十来种西方文艺思潮是: 浪漫主义、新批评、形式主 术圈子里, 人们对口语文化和书面文化反差的兴趣正在
义、马克思主义、读者反应、文本主义、叙事学 、人类学、 与日俱增。在媒介环境学派的圈子里, 最著名的学者哈
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和互文性。 罗德・伊尼斯、马歇尔・麦克卢汉、埃里克・哈弗洛克、尼
沃尔特・翁的《口语文化和书面文化》创新良多, 主 尔・波斯曼、沃尔特・翁、保罗・莱文森无不在这个领域倾
要有以下三点:( 1) 口头传统和口语 文 化 的 九 大 特 征 ; 注了大量的心血。虽然他们的研究重点略有不同, 但他
( 2) 口语文化和书面文化的两极性和反差;( 3) 原生口语 们的典型主张是一样的: 前文字的口语文化在特定的意
文化和次生口语文化的概念。 识框架里运作, 书面文化的到来使古人的思维方式发生
口头传统和口语文化的九大特征是: 重大的变革, 电子时代和数字时代的来临使口语文化以
1. 累积性的而不是附属性的。口语社会里的人往往 新的形态得到复活。翁呼应“帕里—洛德理论”, 认为口
将输入的信息条目相加, 而不是把它 们 组 织 成 金 字 塔 语文化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必然比较少的, 吟唱诗人不可
型的等级结构, 酷似儿童讲故事的倾 向 :“ 然 后 …… 然 能记录和记住复杂和抽象的东西, 只能够依靠大量的套
后……然后……”, 只罗列而不加解释。相反, 读写社会 语、程式和预制构件来“编织”巨型的史诗。
里的人往往把上下位关系引进话语。 沃尔特・翁的另一个伟大贡献是区别原生口语文化
2. 聚合的而不是分析的。口语文化用大量固化的套 ( primary orality) 和次生口语文化( secondary orality) 。
语把重要的信息聚合在一起, 比如“美丽的公主”、
“ 勇敢 所谓原生口语文化就是文字产生之前或文 字使用
“ 油滑的威利・克林顿”之类的陈词 ,“ 谋 事 在
的武士”、 之前的社会文化, 包括所谓古今“蛮族”的文化。在这个
人, 成事在天”、
“ 小洞不补, 大洞吃苦”之类的格言警语。 创新术语出现之前, 人类学、民 族学等研究初民社会 的
3. 冗余的或“丰裕”的。吟诵、交谈、讲故事的时候, 学科和学者使用了 一些负面的、歧视性字眼比如“原 始
口语 文化里的人不得不经常重复, 以便澄清 自 己 的 意 人”、
“ 野蛮人”、
“ 蛮族”、 “ 低等”, 甚至在伟大学
“ 落后”、
识, 以帮助听话人理解和记忆。 者的伟大著作里都留下了时代局限的痕迹, 比如列维 -
4. 保守的或传统的。重复的故事和格言警语、反复 斯特劳斯的《原始心态》、弗兰兹・博厄斯的《野蛮人的心
的吟诵和宗教仪式赋予历史和传统巨大的力量。 灵》、杰克・古迪的《野蛮人心灵的驯化》。此外, 各学科还
5. 贴近人生世界的。在口语社会里, 技能和传统的 普 遍 使 用 一 些 貌 似 中 姓 的 术 语 比 如 “ 前 逻 辑 ”、
“前文
传承无文字依傍, 只能靠师徒相授 , 只 能 靠 演 示—口 授 字”、
“ 无文字”的术语。翁认为, 所有这些标签都可以用

Southern Cultural Forum


28
南方文坛 200 ・1 理论新见

口语文化—书面文化的两极性来说明, 都可以用口语文 那么“原生口语文化”和“次生口语文化”有何区 别


化到书面文化的转变来解释。 呢?
我们用他的定义来说明口语文化:“ 所谓原生 口语 两者处在不同的文化史分期和媒介史分期:
文化就是不知文字为何物的文化”,“ 所谓原生口语文化 电子技术是次生口语文化的技术, 次生口语文
就是尚未触及文字的文化”,“ 我将毫无文字或印刷术浸 化不像原生口语文化, 原生口语文化是文字和印刷
染的文化称为原生口语文化”。 术的前身, 次生口 语 文 化 则 是 文 字 和 印 刷 术 的 产
旗帜鲜明的“原生口语文化”的最大功绩是克 服书 物, 且依靠文字和印刷术。( 168页)
面文化的沙文主义, 避免使用那种非常 蹩脚的“口头 文 两者的心态和意识不同:
( oral literature) 、
献” ( oral text) 之类的术语。
“ 口头文本” 口语人的群体心态之所以形成, 那是因为他们
这样的术语是自我矛盾的, 既然是口语, 就没有文献, 连 没有其他可行的选择。到了今天的次生口语文化时
文本也没有, 为什么要把口语和文献连用呢? 为什么会 代, 我们的群体心态则是自觉 的 , 在 按 部 就 班 的 程
有人用这种滑稽可笑的术语呢? 那是因为他们没有认真 序中产生的。今天的人觉得, 他们必须要有敏锐的
研究口语文化, 甚至有意识地贬低口语文化。如果认为 社会意识。原生口语文化里的人转向外部世界, 因
口语文化是书面文化的派生、变异、衰减和堕落, 这就把 为他们没有机会转向内部世 界; 与 此 相 反 , 我 们 之
两者的关系本末倒置了, 从历史渊源来讲口语文化和书 所以转向外部世界, 那是因为我们已经完成了向内
面文化的关 系是前后相继的关系, 不能颠倒过来, 何 况 部世界的转移。( 第 133页)
口语文化还创造了辉煌史诗、神话和传说。 为了说明“原生口语文化”和“次生口语文化”的 区
我们再用他本人的话来说明“次生口语文化”: 别, 翁描绘了两个历史时期美国总统竞选的不同景观,
电子时代又是“次生口语文化”的时代, 电 话 、 非常生动形象:
广播、电视产生的文化是次生口语文化( 《口语文化 原生口语文化的旧式的口语 文 化 一 去 不 复 返
和书面文化》英文版 , 第 136 页 , 以 下 引 文 均 为 英 文 了。1858年, 林肯和道格拉斯竞选辩论时, 辩论就像
版页码) 艰难的战斗——
—显然是真正的苦战。辩论常常在户
次生口语文化产生了强烈的群体感, 因为听人 外进行, 夏天酷热, 烈日当头, 灼人肌肤, 听众狂热,
说话使人形 成 群 体 , 使 人 成 为 真 正 的 听 众 …… 不 有 12000 人 到 15000 人 之 众 …… 每 个 人 讲 一 个 半 小
过, 次生口语文化产生的群体感大大超过了原生口 时。第一位讲演者讲一个小时, 第二位讲一个半小
语文化里那种群体感——
—这就是麦克卢汉的“地球 时, 然后由第一位讲演者做半个小时的反驳——
—这
村”。( 第 133 页) 一切都是在没有扩音设备的条件下进行的。原生口
广播电视诱发了次生口语文化; 其中的遗存性 语文化的风格表现为追加性、冗 余 性, 表 现 为 精 心
( literateorality) 尚 待 我 们 深 入
口语和“文字 性 口 语 ” 的平衡和高调的对 抗 , 表 现 为 辩 论 双 方 密 切 的 互
研究。( 157 页) 动; 每一轮辩论结束之后, 辩论人都声嘶力竭、筋疲
“次生口语文化”恢复了古代口语文化的一些特征, 力尽。如今, 电视上的总统竞选辩论完全摆脱了古
和电子媒介相比, 它的确是次生的、第二位的; 此时的口 老口语世界的秩序。听众不在场, 不露面, 不出声。
头交谈只扮演相对次要的角色, 不再享有首要的地位。 竞选人舒舒服服地站在讲演台上, 做短小的陈述,
次生口语文化不是真实的会话, 而是虚拟的仿真会话, 是 短小的对谈, 一切 对抗的锋芒 都 被 磨 去 棱 角 , 这 是
一种感 觉, 一种言语、视觉、声觉构建的公共会话, 以电 有意识的安排。电子媒介不容忍公开对抗的表演。
影、广播、电视、电话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公共会话。 虽然笼罩着苦心经营的自发性, 但这些媒介完全受
“次生口语文化”这个概念也有很强大的解释力。 制于一个严密的封闭空间, 印刷术遗产形成的封闭
1. 它提醒人们注意高科技时代的口语遗存。在电子 空间。这是因为敌视的表演可能会冲破这个封闭的
时代, 严格意义上的原生口语文化难以生存, 因为每 一 空间, 可能会冲破严密的控制。竞选人做出调整, 以
种文化都接触到文字, 都受到文字的影响。尽管如此, 许 适应电子媒介造成的大众心理。温文尔雅、文质彬
多文化和亚文化都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大量原生口语文化 彬的风度压倒一切。( 134— 135 页) ■
的心态, 即使在高技术的环境中也存在口语文化的心态。 【注释】
2. 既然“次生口语文化”或多或少拥有“原生口语文 ①( 美) 沃 尔 特・翁 著 :《口 语 文 化 和 书 面 文 化》, 何 道 宽
化”的九大属性, 它能够比较圆满地解释马歇尔・麦克卢 译, 即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汉所谓的“地球村”时代和“重新部落化”的时代。 ( 何道宽, 深圳大学英语及传播学院教授)

Southern Cultural Forum


2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