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从同性恋词汇看社会对同性恋现象

社科苑 态度的变化
潘  成

  同性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 关于这一人的行为的正式概念
于 19 世纪初期才形成 , 但这种现象却是自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 , 就
史不绝书了 。不同社会因其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等原因的
影响 , 对同性恋现象所持的态度也往往不尽相同 。
人类社会的各种语言中都曾出现过不少用来称呼同性恋者或形
容同性恋现象的词语 。英国语言学家哈德森曾说过 : “一个社会的语
言是其文化的一部分 。”语言总是深受文化的浸渍 , 它不仅反映出人
类对社会文化的认知 , 也可以反映出人们的行为 、态度 、价值观以及
信仰等 。因此 , 同性恋的相关词汇从一定角度反映出社会对这种现
象的观念和态度 。本文将基于词汇层面 , 通过历史研究的方法 , 探索
同性恋词汇所反映出的社会对同性恋现象的态度 。
一 、 古希腊社会
在古希腊 , 同性恋爱的行为从“荷马时代”起 , 就渐渐融入了上层
社会的生活 , 而且对社会文化的各方面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 这一
时期的古希腊语言中出现了大量描述男性同性恋爱行为或人的词语 。
希腊语单词 paiderast ia (后演变成英语的 pederast y)在当时用
来形容成年男子与少年之间的同性恋爱关系 。 这个词是由 pai s(希
腊语指“男孩”)和 erastes (希腊语指“爱慕者”)组合而成 , 字面意义
为“对男孩的爱” 。在此关系中的男孩被称为 eromeno s 即“被爱者” ,
而另一方的成年男子则被称为 erastes 即“爱慕者” , 他们往往有着令
人尊敬的贵族身份 。 erast es 和 eromenos 有一个共同的词根 ero s , 把
它解释为“欲望”可能比“爱”更为贴切 。这种 erastes 和 eromeno s 间
的关系对古希腊的社会和教育体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因为这种
关系中的成年男子承担着传授给年轻男孩学校所学之外其他各种知
识的责任 , 包括各种良好的道德品质 、公民责任和对于城邦的忠诚等
等 。除此以外 , 还有一个表示 erastes 和 eromenos 之间更高一层精神
境界的爱恋关系的词 phi los , 它指的是一种相互间理性的爱慕关系 。
这些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 那就是它们都仅仅被用在富裕阶层
的男性身上 。当时中下层的劳动大众既没时间也没金钱来维护这种
恋爱关系 。 所以 , 同性恋爱是男性之间的一种颇受尊敬的高层次的

2007 年第 11 期  
49
总第 323 期
关系 , 带有着一种“奢华”的特征 。虽然这种关系有性爱的成分在内 ,
但是当时的希腊上层社会推崇的主要还是精神层面的交往 。 据称苏
格拉底说过 , 这种关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少年道德上的完美 。
从这些词中我们不难看出 , 当时的古希腊人对男同性恋关系抱的是
一种积极和赞扬的态度 。
二 、 中世纪欧洲
对于同性恋爱的理解 , 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则认为这种不能繁
衍后代的同性关系是对上帝的背叛 。
同性恋)一词最早是在 19 世纪才被创造出来 , 而在
homosexuality(
中世纪的欧洲 , 人们通常是用 sodomy(鸡奸 、肛交)一词来形容同性恋
者的性爱行为 。sodomy 源自《旧约 · 创世纪》中被上帝毁灭的罪恶之
城 Sodom(索多玛), 因此它也暗含 罪恶腐朽之意 。但要 指出的是 ,
sodomy 不光用来指同性恋者的各种行为 , 还包括异性之间的肛交 、通
奸及其它各种被教会认定为“反自然”的性行为 。除了 sodomy 以外 , 其
它一些委婉的表达 , 如 sins against nature 或 sins contrary to nature( 反
自然的罪) 等 , 也常被人们用以指代同性恋和上述其它的一些性行为 。
教会之所以认定 sodomy 是一种“反自然” 、“违背上帝旨意”的罪 ,
其最主要的依据还是源于《圣经》 。如在《利未记》(18 : 22)中提到 : “不
可与男人苟合 , 像与女人一样 , 这本是可憎恶的 。”《 利未记》(20 : 13)
中提到 : “人若与男人苟合 , 像与女人一样 , ……总要把他们治 死 。”
《圣经》中的这些话为教会反对和压迫同性恋行为提供了有力支持 。
中世纪使 用的 so domy , sins against nat ure , si ns cont rary to
nat ure 等词语都是在法律条款中出现的罪名 , 它们本身就带有强烈
的法律和宗教色彩 。 在当时的社会 , 人们的思想受到教会严厉的禁
锢 , 所有顺从上帝旨意的行为都被认为是正确的 , 而所有反对上帝的
行为都是错误的 。 同性恋 , 被视作一种反对上帝 、反对自然的行为 ,
因此带有了强烈的“罪恶性” , 遭到了宗教社会的反对和抵制 。
三 、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文艺复兴起源于 14 世纪的意大利 。 该时期的许多西欧学者要
求恢复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和艺术 , 这使得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等古
希腊哲学家的思想在意大利再度兴起 。 其中传播最快的当属 Amo r
Plat onicus(柏拉图式爱情)的学说 。 英语的 Plat onic Lo ve 最早即来
源于这一 意 大利 语 词 语 。 这 个 词 语由 15 世纪 佛 罗 伦 萨的 学 者
M arsilio Fici no(马西里奥 · 斐齐诺)所创造 , 他把 Am or P lato nicus
作为 Am or Socraticus (苏格拉底式爱情)的近义词 , 两者都是指男性
间相互欣赏对方个性与头脑而非外表美的“精神恋爱” 。古希腊的哲

 
50 S T Learning
E 科技英语学习
学家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阿尔基比亚德之间的爱情关系所体现的正
是这种“精神恋爱”关系 。
此外 , 中世纪“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唤起了人们对人性的理解 。
追求人生自由和快乐的观点也在不经意间使得同性恋在意大利重新
得以流行 。 当时意大利同性恋的公开和流行程度甚至可与昔日古希
腊时期媲美 。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如达芬奇 、米开朗基罗等据说都曾
陷入过同性恋爱 。
A mor Plat oni cus 的出现反映了意大利人文主义者 、文人和艺术
家对同性恋爱 , 尤其是男性间恋爱关系的开放观念 , 并且也给了文艺
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一个以正面态度描述同性之爱的新词语 。虽然
意大利 各社会阶层对 同性恋依然存 有各种或褒或贬 的态度 , 但是
A mor Plat oni cus 一语的出现却可以清楚地反映出许多受过教育的
人文主义学者对同性恋现象的开放态度 。
四 、 18 世纪至 20 世纪早期的西方社会
18 世纪时 , 两个后来广为流行的同性恋词语 lesbian 和 Sapphic
开始被人们用来形容女同性恋现象 。这两个词的出现源自古希腊时
期居住在莱斯博斯岛(L esbos)上的女诗人萨福 (Sappho)和她众多
女学生之间同性恋爱的记载 。 当时的希腊虽还尚未出现特指女同性
恋者或现象的词语 , 但在 18 世纪的欧洲 , sapphism 和 lesbian 两个分
别由萨福(Sappho)和莱斯博斯岛(Lesbos)演变而来的词开始被人
们广泛使用 , 并一直沿用至今 。
爱尔兰女同性恋作家 Emm a Donog hue(埃玛 · 多诺 霍)发现 ,
le sbian 用以 指代 女同性 恋最早 出现在 18 世纪 的英 国诗 人 、作家
Wi lliam King(威廉 ·金)的诗集 T he T oast(1736)中 。1773 年 , 一家
伦敦的杂志用 Sapphic passio n 形容女性之间的爱情 。 这两个词的出
现 , 说明了 18 世纪文人学者逐渐关注起同性恋现象 , 并已不再将其
与其他性行为一起简单统称为 sodomy 了 。19 世纪起 , 由于医学 、心
理学等学科的发展 , 欧洲社会开始用新的眼光审视同性恋行为 。 医
学家通过病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它 , 并将其认为是一种心理疾病 。
1868 年 , 匈牙利作家 Karl-M aria Kert beny (卡尔-玛丽亚 · 凯特
本尼)首次创造了 ho mo sexual 这个词以形容同性恋现象 。 该词的字
面意义为“同性恋爱的” , 前缀 hom o 意思是“相同的”(需与表示“人
类”的拉丁语词 根 hom o 相 区别), 后 缀 sex 则 来自 于拉 丁语 词根
sex , 意 义 即 指“ 性” 。 此 后 , hom osex ual 及 由其 发 展 而 来 的 名 词
ho mosex ualit y 开始在欧洲流传开来 。
19 至 20 世纪初 , 其它一些同性恋词语相继出现 , 如 homo genic

2007 年第 11 期  
51
总第 323 期
love , antipa thi c sexual inst inct , sexual inversion , psy cho sexual
hermaphrodit ism , the i nt ermediate sex , i nt ersex uality 等等 。 这些
词和词语无一例外都与医学有关 , 清楚地表现出了当时社会的流行
观点 , 即同性恋是一种心理或精神疾病 。 伴随着这一观点 , 人们了解
同性恋者选择同性别者作为性爱对象并非出自他们有意识的选择 ,
而是一种不能控制的内在性取向 。 当时社会已经开始试图通过科学
的观点来看待同性恋现象 。
五 、 现代社会
进入 20 世纪以来 , 伴随着几次重大的同性恋运动 , 同性恋现象
开始变得透明和普遍起来 。尤其从 1973 年起 , 美国精神病协会研究
认定同性恋不是一种精神疾病 , 而是人的本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 并从
官方的精神和情感疾病列表上去除了同性性倾向 。
今天流行的同性恋词 语大都是在这一时期发明或经 改造而来
的 。比如 g ay 一词 , 如今表示“同性恋”或特指“男同性恋” , 是从 g ay
作形容词解释“轻松的 , 无拘束的” 的含义演变而来 , 含有“轻松无拘
束的性行为”的暗示 。该词作同性恋解 , 最早出现于 19 世纪 20 年代
出版的一些书籍之中 。 此外 , 缩写词 GL BT 也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和
使用 。 该词由 L esbian , Gay , Bisexual and T ransgender people (女
同性恋 、男同性恋 、双性恋和跨性别人群)的首字母缩写而成 , 于 19
世纪 90 年代中期被创造 , 并在今天广泛受到同性恋人群的偏爱 , 成
为称呼这一人群的正式用法 。
如今在高度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 , 世界各地的人们
对同性恋者的称呼也体现出了一种“全球化”的趋同特征 。 比如英语
le sbian 一词 , 在中文中除了“女同性恋”的正规翻译以外 , 一些非正规
的翻译如“蕾丝 边”(lesbian 的 音译)、“拉子”(取 lesbi an 的简写 les
一词的音译)和“拉拉”(昵称形式)等词也在中国流行开来 。另一个
例子来自于好莱 坞的著名 影片 Broke-back Mo unt ain , 中文 译名为
《断背山》 。 随着影片的成功上映和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 除了英
语国家的人们有时会用 BBM 或 Broke-back M ountain 来形容男性
同性恋之外 , 中国人也会用“断背”来暗指男同性恋现象 。
随着时代的变迁 , 人们对同性恋现象的态度和认识也在发生变
化 , 这些态度和看法都能从同性恋词汇的使用中反映出来 。社会对
同性恋现象的态度 , 在潜移默化之中已经融入并体现在了相关的同
性恋词语之中 。 这些词反映了人们对同性恋现象的思考和理解 , 体
现了不同时代的文化价值取向以及社会对同性恋现象的态度 。 □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英语系学生)

 
52 S T Learning
E 科技英语学习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