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師說

精讀講義

主旨:

本文說明了老師的作用,各老師求學問的重要,以及選擇老師的原則,指出不分貴賤
或年齡,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老師,以抨擊當時士大夫恥於從師的錯誤觀念,並
加以孔子的言行作證,提倡從師而學的風氣。

考核重點:

 論證手法的運用:對比論證,舉例論證,引用論證
 修辭手法的運用:反問、對偶、頂真

 第一段:立論
借古立論,確定了從師的重要性
界定老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引出擇師標準的問題
 第二段:慨歎古代從師的學風蕩然無存
 三至五段:以三層對比批評時人恥於從師的陋習
1 第一層對比﹕首先以古之聖人和今之眾人作對比,得出「聖益聖,愚益愚」的結
論,指出聖人非高高在上,暗示常人只要不斷學習,也能逐漸提升自己。
2 第二層對比﹕第三段以當時士大夫為子女擇師求學,自己卻恥於從師作對比,可
見士大夫的可笑。而子弟請教小學問,大學問不解卻置之不理,是捨本逐末。
3 第三層對比﹕第四段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作對比,批評了
時人的陋習,突顯了士大夫之輩的愚昧。
 第六段:結論
再次轉入正面論述,以孔子的言行做例證,加強說服力。
 第七段:交代創作原因
 一為以文章勉勵李蟠,二為捍衛儒家從師之道

【寫作手法要點】
1 立論鮮明,中心突出
本文採取開宗明義、出言破題的方式,指出古人有從師的風氣。然後提出其他的
論點,即老師的職責、從師的原因和擇師的原則。

2 結構嚴謹,層次清晰
就全篇而言,文章開篇先確立論點,接着以三層對比反駁時人的陃習。直到最後
把問題的本質,即時人恥於從師的錯誤做法,揭露無遺,又轉從正面作結。整篇由正
而反,由反而正,層次眾多卻不枝不蔓。
在個別段落中,如第一段,首先指出從師的重要性,然後介定老師的職責,
再明從師原因,引出擇師標準,脈絡清晰。

3 論證多樣,思路開闊
文章採用正反對比、例證和引證等多種論證方式。對比論證尤為突出,造成強烈
反差,使褒貶仰揚不言自明。
另外,又引用聖人的例子,如孔子的事例、語例,孔子仍能不恥學習,而平庸的
士大夫卻以從師為恥,以孔子和當時的士人作對比,表現了士人的愚味無知。運用語
例令到文章有真實感,更有說服力。

4 語言鮮活,感情充沛
本文氣勢充沛,飽含感情。文中有三層對比,每個對比的結語都採用不同的語氣,表
達了不同的感情。
(A) 第一層﹕以反問句提出質疑,發人深思。
(B) 第二層﹕以判斷句作結,態度明確。
(C) 第三層﹕以感歎句作結,洋溢不滿與惋惜之情。
另外,本文善用虛字,使文句靈活多變,感情充沛,加強文章的感染力。

5 善用修辭,句式多樣化
《師說》一文運用變化多端的句式使文氣起伏有致,使用了排偶句、頂真句、
反問句、感歎句、引用和示現。

頂真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
對偶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吾從而師之」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
「傳其道、解其惑」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