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2

第二節 國民小學階段學生歌聲發展特質之相關論述

國民小學階段的學生隨著生理的發育,歌唱能力也隨之成長,本節將就兒童各年齡
層歌唱能力發展階段之特徵及兒童歌唱能力發展層次分述之。

一、兒童各年齡層歌唱能力發展階段之特徵
兒童的歌唱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發育的成熟而有所進展,不論在音色、音
域、音準、音量上大都能日漸成長,音色會變得更成熟,音域會擴展開來,音準的掌握
度會愈來愈好,音量會逐漸加大,歌唱技巧亦能跟著提升。

蔡天予(1972)將聲音發展階段分為幼兒聲期、童年聲期、變聲期、青春聲期、成年
聲期與老年聲期。0 歲~7、8 歲為幼兒聲期,接著,男生約從 7、8 歲~13、14 歲止,女
生約從 7、8 歲~12、13 歲止為童年聲期,再來則會經歷變聲期。故小學階段從 7 歲入學
起,會因個別發展狀況的不同,經歷一~三個聲音發展階段。

Choksy,Abramson,Gillespie 和 Woods(1986)這幾位學者共同歸納 Orff 關於學齡兒


童歌唱能力發展的主張,當中提及幼稚園到國小二年級這個階段的學童能敏感、清楚並
具有力度地表達詩韻、吟誦歌曲,且能獨唱或與人合唱簡單的旋律,大約 2~6 個音,並
能呈現樂句。三到五年級這個階段的學童說話與表達清楚,唱歌時能有清楚的起音,且
能舒服的獨唱或與人合唱,會試著改善歌唱,並藉著看譜和聽音演唱五聲音階。六到八
年級這個階段的學童需練習正確的音準、打開喉嚨、使用頭聲與擴展的音域歌唱,並且
要能分析、描述以及展示好的歌唱技巧。

Phillips(1996)表示:國小一年級學童能分辨說話聲音與唱歌聲音的不同,但常使
用說話聲音來歌唱,咬字不清楚,在這個階段會非常喜愛歌唱直到二年級,到了三年級,
若沒有適時地引導,則有可能從喜歡歌唱變為排斥歌唱。四年級開始能表現出比較優美
的音質,能唱出較長的樂句,同時開始建立和聲感,音量與力度也會開始增加。五、六
年級是學齡階段歌唱發展的頂峰,此階段的學童具有溫暖的胸聲區和中聲區,也能在頭
聲與胸聲的音色上取得平衡,在聲音的力度與音量上皆能表現得更好。胸聲區的音域為

11
g~c1、中聲區的音域為 c1~c2、頭聲區的音域為 c2~g2,這三個聲區(vocal register)為兒
童歌唱時會使用到的音域(譜例 2-1)
。接下來的變聲期,男生的音色變得低沉,音域降
低一個八度;女生變聲則較不明顯,音域約降低二~三度,變聲期過後,發聲器官才會
逐漸穩定下來,歌唱能力受生理的影響減少,受心理及後天的影響增加。在音域的發展
上,Phillips 指出:一年級的歌唱音域為 c1~c2,頻繁使用的音域為 d1~a1;二年級的歌唱
音域為 b~d2,頻繁使用的音域為 d1~b1;三年級的歌唱音域為降 b~降 e2,頻繁使用的音
域為 d1~c2;四年級的歌唱音域為 a~e2,頻繁使用的音域為 d1~d2;五年級的歌唱音域為
a~f2,頻繁使用的音域為 d1~d2;六年級的歌唱音域為 g~g2,頻繁使用的音域為 d1~d2(譜
例 2-2,2-3)。

胸聲區 中聲區 頭聲區


譜例 2-1:Phillips 的兒童歌唱聲區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四年級 五年級 六年級


譜例 2-2:Phillips 的國民小學階段學生歌唱音域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四年級 五年級 六年級


譜例 2-3:Phillips 的國民小學階段學生頻繁使用的音域

林福裕(1997)將兒童聲音發展的過程分為五個時期:稚聲期、童聲期、定聲期、定
聲後期與變聲期。
「稚聲期」約為 0~5 歲,音域窄、音量小、聲音輕柔、音準不穩定,5

12
歲以後至 11、12 歲左右為「童聲期」
,音域加寬、音量加大、音準比較正確、音色上開
始帶有一些磁性。
「童聲期」之後為「定聲期」
,此階段的音準、音色、音量與歌唱技術
皆有長足的進展。在進入「變聲期」前的八~九個月為「定聲後期」
,此階段的音色特別
美、音域突然加寬、歌唱慾特別強。林福裕對於兒童的聲區亦有另一番見解,他指出胸
聲區的音域為 a~d1,中聲區的音域為 d1~d2,頭聲區的音域為 d2~a2(譜例 2-4)。再來就
進入「變聲期」
。此期所需的時間短的大約數個星期,長的則需要八~九個月,變聲後的
男生聲音比女生低一個八度,音色低沉寬宏,女生聲音的變化則不如男生顯著。

胸聲區 中聲區 頭聲區


譜例 2-4:林福裕的兒童歌唱聲區

孫清吉(2001)將小學階段學童的歌唱發展定名為「童聲期」,並指出七到十四歲的
學童歌唱聲音無性別之分,男童與女童在此階段歌聲音質均接近成人女聲。

Hackett 和 Lindeman(2001)將學童的歌唱能力發展分為:幼稚園到一年級階段的學
童不容易把音唱準,聲音很輕,能唱 5~6 個音。二到三年級階段,約 8 到 9 歲早期的學
童使用較多的喉頭控制,歌唱音域可從 b~d2 或是 e2,音準方面比較正確,較能合乎音調
唱歌,歌唱時也更有表現力。三到四年級階段,約 9 到 10 歲的學童,音域從 a~f2,甚
至更廣,此階段較能控制聲音與呼吸,並且能唱兩聲部的合唱曲。到了四到五年級階段,
約 10~11 歲的學童,歌唱音域可達 g~g2(譜例 2-5)。

二~三年級 三~四年級 四~五年級


譜例 2-5:Hackett 和 Lindeman 的國民小學階段學生歌唱音域

楊鴻年(2004)把兒童聲音的發展階段分為稚聲期、童聲期與變聲期。稚聲期相當於

13
幼稚園小班到大班的階段。此階段兒童聲音稚嫩,音準極不穩定,只能唱樂句較短,音
域較窄的歌曲。6~12 歲屬童聲期,此階段的學童音域增寬,8 歲左右的學童,歌唱音域
可達 8 度,9 歲左右的學童則可達到 10 度。此外,在音量上逐漸增加,音準上較能掌握,
音色的可塑性也增強了。國小階段即屬於童聲期,此階段還可細分為三個階段:6~8 歲
的童聲前期、9~12 歲的童聲成熟期、12~15 歲的童聲後期。當中的「童聲後期」為童聲
藝術的高峰期,在音量、音色、音域、演唱技巧等方面都可達到很高的層次。

從上述文獻中可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音域也跟著擴展開來。在此將文獻中
各學者對於兒童音域的論述加以整理如表 2-1 所列:

14
表 2-1:兒童音域發展情形
Choksy,Abramson, Hackett 和
Phillips 林福裕 楊鴻年
學者 Gillespie 和 Woods Lindeman
(1996) (1997) (2004)
(1986) (2001)
14 歲
(國中 男生變聲,音域降低
二年級) 一個 8 度;女生變聲
13 歲 則較不明顯,音域約
使用頭聲與 降低 2~3 度
(國中
擴展的音域歌唱
一年級)
12 歲 六年級的歌唱音域
2
(國小 為 g~g ,頻繁使用的
1 2
六年級) 音域為 d ~d
11 歲 五年級的歌唱音域
2
(國小 為 a~f ,頻繁使用的
五年級)
1
音域為 d ~d
2 歌唱音
域可達
10 歲 四年級的歌唱音域 2
2 g~g
(國小 為 a~e ,頻繁使用的
1 2
四年級) 音域為 d ~d 音域從
2
三年級的歌唱音域 a~f ,甚
9歲
歌唱音 至更廣 歌唱音域可達到
2
(國小 為降 b~降 e ,頻繁 音域加寬
使用的音域為 d ~c
1 2
域可從 10 度
三年級)
2
二年級的歌唱音域 b~d
8歲 2
2
為 b~d ,頻繁使用的 或是 e 歌唱音域可達
(國小
1
音域為 d ~b
1 8度
二年級)
7歲 一年級的歌唱音域
1 2
(國小 為 c ~c ,頻繁使用
1 1
一年級) 的音域為 d ~a
6歲
(幼稚園 音域大約 2~6 個音
大班)
能唱 5~6 個音
5歲
(幼稚園 音域較窄
中班)
4歲
(幼稚園 音域窄
小班)

0~3 歲

綜觀上述,兒童歌唱能力的發展具有連續性,音樂教師須了解兒童歌唱發展的情
形,才能正確診斷兒童歌唱的問題,進而加以協助其改善,使兒童更有自信地歌唱。

15
二、兒童歌唱能力發展層次
國內外的學者對於兒童歌唱能力發展的層次皆有一番見解,教師可將這些歌唱能力
發展等級作為教學上的參考,當兒童出現歌唱問題時,需判別兒童是否未習得歌唱的技
巧,或者是其生理上的歌唱發展尚未成熟所致,以協助學童在歌唱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發
展得更順利。

Joyner(1969)以四個層次來敘述兒童歌唱能力的發展:
1.正常歌唱者(Normal Singers):能演唱較低和較高的音高。
2.A 級單音調者(Grade A Monotones):能演唱較低的音高,但無法演唱較高的音高。
3.B 級單音調者(Grade B Monotones):歌唱時,所有的音準都不穩定。
4.C 級單音調者(Grade C Monotones):歌唱時總是走調。

Forcucci(1975)同樣將歌唱能力分為四個層次:
1.獨立歌唱者(Independent Singers):不需要其他的協助就能把音唱準。
2.依賴或懶散的歌唱者(Dependent or Lazy Singers):在團體中能夠把音唱準。
3.不確定的歌唱者(Uncertain Singers):離開團體就無法把音唱準。
4.有限音域的歌唱者(Restricted Range Singers):即使能正確唱出超過一個音的音
高,仍經常被視為單音歌唱者。

Welch(1986a,1986b)以音準作為歌唱能力發展階段的劃分依據,將學童的歌唱能力
分為五個階段:
1.這個階段的兒童對於歌唱的興趣會專注在歌詞的內容而非音高的正確性,並且會使用
一個自己覺得舒適的音高來歌唱,演唱出來的曲調會與實際的曲調呈現某些一致性。
2.能有意識地掌握歌唱時的音高變化,會根據歌曲的實際音高而做調整。
3.會想控制自己的聲音來達到正確的音準,並且會使用跳進音程以達到音準的正確性,
此階段音域持續擴展,整體的歌唱曲調與實際歌曲的曲調已呈現大部分相同。
4.除了超過其音域範圍的歌曲會發生走音的情形之外,其他歌曲的音高部分與實際的曲
調音高已幾近相同。
5.能唱出準確的音高,音域亦更為寬廣。

16
接著,於 1992 年開始,Welch 與其同僚進行三年半的縱貫研究,以探討兒童歌唱能
力的發展情形,並且修訂 1986 年所建立的兒童歌唱能力發展理論,將原先假設的五個
階段重新劃分為四個階段(Welch,Sergeant & White,1995/1996),分別為:
1.第一階段:兒童歌唱時,專注在歌詞而非曲調,唱歌就如同在說話一般,似乎在探索
歌唱音高,且主要為下行音。
2.第二階段:兒童逐漸覺察歌唱音高,亦發覺音高是能夠控制的。唱出的曲調線條開始
能逐漸地跟隨實際歌曲的曲調線條,並且能夠從孩童的音樂文化中選取素
材自創歌曲。
3.第三階段:兒童大部分能夠正確地演唱出曲調輪廓與音高,但有時仍會發生曲調改變
的情形,這可能與歌曲的音域不適合兒童的演唱音域有關。
4.第四階段:兒童能正確地演唱,演唱時沒有明顯的曲調或者音高的錯誤。

謝苑玫(2003)將國外關於兒童歌唱能力的研究加以整理,指出兒童歌唱能力的八
個發展層次:
1.前歌唱者(Presinger):會唸或哼詞,但不是唱的。
2.說話式歌唱者(Speaking Singer):兒童唸詞中參有一點音高的反應,但還是在說話
的音域中。
3.唱唸混合歌唱者(Inconsistent Speaking Singer):兒童有時候在有限的音域中唱一
小段,有時又用說話聲唸詞。
4.有限音域歌唱者(Limited-range Singer):兒童在有限的音域中唱,不會運用頭聲。
5.有限音域唱唸混合歌唱者(Inconsistent Limited-range Singer):兒童有時候運用
頭聲,但還是在有限的音域中唱。
6.原生音域歌唱者(Initial-range Singer):兒童唱且會用頭聲,音域則在原生音域。
7.原生音域拓展歌唱者(Inconsistent Singer):兒童唱的音域拓展出原生音域,但尚
未能妥善控制。
8.自在歌唱者(Singer):兒童持續能控制自己的聲音,在原生音域和拓展的音域中,包
含頭聲和較低的聲音。

Rutkowski(2002)於 1990 年的研究中將兒童的歌唱發展根據音質與音域劃分為五個


層級,設計為「歌唱聲音發展測量」(Singing Voice Development Measure)工具,如

17
表 2-2 所列:

表 2-2:Rutkowski(2002) 1990 年設計的歌唱聲音發展測量評定量表


量表分數 歌聲類別 歌聲特性

1 前歌唱者(Pre-singer) 不會歌唱,只是唸誦歌詞。

2 說話音域歌唱者 能維持音調,且對音高有些微的敏感度,但仍
1
(Speaking-range Singer) 然維持在說話聲音的音域,音域在 a~c 。

3 不確定的歌唱者 在說話與唱歌聲音之間,僅能使用有限的音
1
(Uncertain Singer) 域,該音域通常可達到 f 。

4 初期音域歌唱者 能穩定的在初期音域中使用唱歌聲音,該音域
1 1
(Initial Range Singer) 通常在 d ~a 。

5 歌唱者(Singer) 能穩定地在歌唱音域中使用唱歌聲音,音高可
1
達降 b 甚至更高。

18
1996 年,Rutkowski 又進行後續的研究,將此「歌唱聲音發展測量」評定量表根據
歌唱聲音的使用情形,將原來的五個層級擴增為九個層級,如表 2-3 所列:

表 2-3:Rutkowski(2002)1996 年修訂的歌唱聲音發展測量評定量表
量表分數 歌聲類別 歌聲特性

1 前歌唱者(Pre-singer) 不會歌唱,只是唸誦歌詞。

1.5 不穩定說話音域歌唱者 有時唸誦,有時能維持音調,並且對音高有些

(Inconsistent 微的敏感度,但仍維持說話聲音的音域,音域
1
Speaking-range Singer) 在 a~c 。

2 說話音域歌唱者 能維持音調,且對音高有些微的敏感度,但仍
1
(Speaking-range Singer) 然維持在說話聲音的音域,音域在 a~c 。

2.5 不穩定有限音域歌唱者 在說話和唱歌聲音之間,僅能在有限音域中歌


1
(Inconsistent 唱,音域可達到 f 。

Limited-range Singer)
1 1
3 有限音域歌唱者 在有限的音域中穩定地歌唱,音域在 d ~f 。

(Limited-range Singer)

3.5 不穩定初期音域歌唱者 有時僅使用有限的音域歌唱,有時又能使用初


1 1
(Inconsistent Initial Range 期的歌唱音域,音域在 d ~a 。

Singer)

4 初期音域歌唱者(Initial 能穩定的在初期音域中使用唱歌聲音,該音域
1 1
Range Singer) 通常在 d ~a 。

4.5 不穩定歌唱者(Inconsistent 有時僅使用初期的歌唱音域,有時又能使用擴


1
Singer) 展的歌唱音域,音高可達降 b 甚至更高。

5 歌唱者(Singer) 能穩定地在歌唱音域中使用唱歌聲音,音高可
1
達降 b 甚至更高。

19
莊敏仁(2010)為符合國內音樂教師的需求,即根據 Rutkowski 的「歌唱聲音發展測
量」評定量表作部分的調整,從而建立「兒童唱歌聲音測驗量表」,如表 2-4 所列:

表 2-4:莊敏仁(2010)兒童唱歌聲音測驗量表
量表 歌聲類別 歌聲特性
分數

1 前歌唱者(Pre-singer) 唸誦歌詞並無歌唱

1
2 不穩定說話音域歌唱者 1.音域通常在 a-c
(Inconsistent Speaking 2.有時唸誦,有時能維持音調,並且對音高有些敏
Range Singer) 感度,但是仍保持在說話聲音的音域。
1
3 說話音域歌唱者 1.音域通常在 a-c
(Speaking Range Singer) 2.能維持音調,對音高有些敏感度,但是仍保持在
說話聲音的音域。
1
4 不穩定有限音域歌唱者 1.音域通常達到 a-f
(Inconsistent Limited 2.聲音呈現在不穩定的說話與唱歌聲音間,並且當
Range Singer) 使用唱歌聲音時,呈現有限的音域。
1 1
5 有限音域歌唱者 1.音域通常在 d -f
(Limited Range Singer) 2.呈現在有限的唱歌音域,能穩定地使用唱歌聲音。
1 1
6 不穩定初期音域歌唱者 1.音域通常在 d -a
(Inconsistent Initial 2.有時只呈現使用有限唱歌聲音的音域,但是其他
Range Singer) 時候呈現使用初期唱歌聲音的音域。
1 1
7 初期唱歌聲音音域 1.音域通常在 d -a
歌唱者 2.呈現穩定使用初期唱歌聲音的音域之歌唱者。
(Initial Range Singer)
1 1
8 不穩定歌唱者 1.唱到降 b 以及降 b 以上的音高。
(Inconsistent Singer) 2.有時只呈現使用初期唱歌聲音音域,但是其他時
候呈現使用已擴展的唱歌聲音音域。
1
9 歌唱者 1.唱到降 b 的音高。
(Singer) 2.呈現穩定地使用已擴展的唱歌聲音音域。
1 2
10 漸進穩定正確歌唱者 1.唱到降 b -d 的音高。
(Inconsistently Accurate 2.呈現穩定地使用已擴展的唱歌聲音音域。
Singer)
1 2 2
11 正確歌唱者 1.唱到降 b -d 的音高,以及 d 以上的音高。
(Accurate Singer) 2.呈現穩定地使用已擴展的唱歌聲音音域。

20
接著,莊敏仁(2012)為了使國內音樂教師較容易記住兒童唱歌聲音類型的名稱,
故以聲區搭配數字來命名,以下將調整前後的兒童唱歌聲音類型之比較以表格方式呈
現,如表 2-5:

表 2-5:莊敏仁(2012)兒童唱歌聲音類型調整前後之比較
量表 調整前的 調整後的
分數 唱歌聲音類型名稱 唱歌聲音類型名稱

1 前歌唱者(Pre-singer) 低聲區一型
(低一型)
2 不穩定說話音域歌唱者 低聲區二型
(Inconsistent Speaking (低二型)
Range Singer)
3 說話音域歌唱者 低聲區三型
(Speaking Range Singer) (低三型)
4 不穩定有限音域歌唱者 中聲區一型
(Inconsistent Limited (中一型)
Range Singer)

5 有限音域歌唱者 中聲區二型
(Limited Range Singer) (中二型)
6 不穩定初期音域歌唱者 中聲區三型
(Inconsistent Initial (中三型)
Range Singer)
7 初期唱歌聲音音域 中聲區四型
歌唱者 (中四型)
(Initial Range Singer)
8 不穩定歌唱者 高聲區一型
(Inconsistent Singer) (高一型)
9 歌唱者 高聲區二型
(Singer) (高二型)
10 漸進穩定正確歌唱者 高聲區三型
(Inconsistently Accurate (高三型)
Singer)
11 正確歌唱者 高聲區四型
(Accurate Singer) (高四型)

在莊敏仁(2012)兒童唱歌聲音與歌唱調性感之研究內容中歸納出臺灣各年級兒童
唱歌聲音類型之分布,研究工具即使用上述之「兒童唱歌聲音測驗量表」,研究的樣本
包含臺北市、新北市(原臺北縣)、苗栗縣、臺中市(原臺中市與臺中縣)、南投縣、彰化
縣、雲林縣、臺南市(原臺南市與臺南縣)的國小一至六年級兒童,共 6508 名,分析結

21
果如表 2-6:

表 2-6:莊敏仁(2012)臺灣國小各年級兒童唱歌聲音類型分布
唱歌聲音

類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年級

一 0.0% 1.0% 22.3% 17.9% 17.6% 7.1% 6.5% 6.7% 11.2% 4.9% 4.9%

二 0.0% 0.1% 24.7% 17.9% 13.1% 8.0% 4.9% 7.9% 7.6% 6.6% 9.2%

三 0.0% 0.2% 20.0% 16.8% 13.0% 6.6% 5.4% 6.5% 10.7% 11.9% 8.9%

四 0.0% 0.1% 19.5% 12.6% 10.7% 6.2% 4.0% 5.8% 10.5% 9.9% 20.7%

五 0.0% 0.3% 15.4% 10.9% 5.1% 5.1% 4.0% 7.3% 12.5% 16.3% 23.0%

六 0.0% 0.1% 19.8% 13.7% 8.1% 4.8% 2.6% 6.7% 8.1% 11.2% 25.0%

從表 2-6 中可看出臺灣一年級兒童唱歌聲音類型中占最大比例者為第三唱歌聲音類
型「說話音域歌唱者」
,占 22.3%;二年級兒童唱歌聲音類型中占最大比例者為第三唱歌
聲音類型「說話音域歌唱者」
,占 24.7%;三年級兒童唱歌聲音類型中占最大比例者為第
三唱歌聲音類型「說話音域歌唱者」
,占 20.0%;四年級兒童唱歌聲音類型中占最大比例
者為第十一唱歌聲音類型「正確歌唱者」
,占 20.7%;五年級兒童唱歌聲音類型中占最大
比例者為第十一唱歌聲音類型「正確歌唱者」
,占 23.0%;六年級兒童唱歌聲音類型中占
最大比例者為第十一唱歌聲音類型「正確歌唱者」
,占 25.0%。可見兒童隨著年紀的增長,
唱歌聲音的使用情形也會跟著改善。

22
從上述文獻中可發現:國內外學者對於兒童歌唱能力發展的層次各有不同的見解。
以下將各學者對於兒童歌唱能力發展層次之劃分方式整理如表 2-7 所列:

表 2-7:兒童歌唱能力發展層次劃分方式

學者 劃分依據 發展層次

Joyner(1969) 音準、演唱較低和較高的音高之程度 四個層次


Forcucci(1975) 依賴團體把音唱準的程度 四個層次
Welch(1986a,1986b) 歌唱曲調與實際歌曲的曲調相符的程度 五個層次
Welch,Sergeant & 歌唱曲調與實際歌曲的曲調相符的程度(相較於
四個層次
White(1995/1996) 1986 年的版本,將五個層次減為四個層次)
謝苑玫(2003) 音域(分為唸誦歌詞、說話音域、有限音域、原
八個層次
生音域、拓展的音域)
Rutkowski(2002) 音域(分為唸誦歌詞、說話音域、有限音域、初
五個層次
1990 年 期音域、歌唱音域)
Rutkowski(2002) 音域(相較於 1990 年的版本,加入了不穩定說話
1996 年 音域、不穩定有限音域、不穩定初期音域和不穩 九個層次
定歌唱音域,並且將五個層次增加為九個層次)
莊敏仁(2010) 音域(分為唸誦歌詞、說話音域、有限音域、初
期音域、唱歌聲音音域、已擴展的唱歌聲音音
十一個層次
域,將 Rutkowski1996 年版本的九個層次增加為
十一個層次)

綜合上述學者所提出的兒童歌唱能力發展階段之特徵與兒童歌唱能力發展層次,可
見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歌唱能力亦會日漸提升,但若能透過教師適當的引導,兒童
的歌唱能力將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本研究將以上的文獻資料作為問卷設計時之參考,如問卷中第一大題「歌唱教學的
認知情形」當中的題項 2:
「我知道國小學生歌唱能力發展的特徵」以及第二大題「歌唱
教學的實施現況」當中的題項 1:
「我會配合學生歌唱音域的發展,選擇適合學生的歌曲」
即參考以上的文獻設計而成。研究者期待從問卷中瞭解臺南市公私立國民小學任教音樂
課程之教師對於學生歌唱能力發展的特徵是否具有一定程度的認知,以及在教學現況中
23
任教音樂課程之教師是否會依據學生歌唱音域的發展來選擇適合學生的歌曲,並藉此做
進一步的探討。

24
第三節 歌唱教學策略之理論探究

教師在進行歌唱教學之前,對於歌唱教學策略之相關理論須有一定程度的認識,本
節將就歌唱教學的原則、歌唱技巧的學習內容與教學策略及歌曲教唱的方法分別討論之

一、歌唱教學的原則
在歌唱教學中,有幾個重要的原則,倘若教師能夠靈活應用,學生必定更加地喜愛
歌唱,樂於歌唱,教師在教學上也會更加地得心應手,享受歌唱教學的樂趣及成就感。
以下將根據幾個歌唱教學的原則分別討論。

(一)交錯原則
進行歌唱教學時,應採用新舊歌曲交錯教學的方式來進行,不需等到一首曲子完
全學會,即可進到下一首曲子,如此可維持學生的注意力,避免讓學生因單唱一首曲
子而感到枯燥乏味(范儉民,1992)。

(二)漸離原則
學會一首歌之後,剛開始需常常複習,之後逐漸把複習的時間間隔拉長,即所謂
的「漸離原則」,例如一開始每週複習,之後改成二週複習一次,逐漸加長複習的間
隔時間(范儉民,1992),如此可預防學生遺忘該曲,亦可避免因過度的熟練而使學生
對該曲感到厭煩的情形發生。

(三)時間原則
音樂課程中,無論是歌唱教學或者其他的音樂教學活動,教學時間都不宜過長,
大約十分鐘左右,即可進行下一個教學活動,如此可避免讓學生感到疲憊,而影響到
教學品質(范儉民,1992)。

(四)變化習唱法原則
教學者使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熟練歌曲,例如:齊唱、分組齊唱、分組

25
接唱、對唱、閉口哼唱、獨唱、默唱、離琴歌唱等方法,靈活應用,以增加學生練習
時的樂趣(許雲卿,1994)。

(五)曲目多元化原則
歌唱的曲目可選擇不同曲風、不同語言之歌曲,除了享受歌唱所帶來的樂趣之
外,同時也透過歌唱讓學生體驗與認識各種類型的歌曲。

(六)曲目能引起學習動機原則
歌唱的曲目需配合學生的學習心理,以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並且須符合教育的
意涵。如此,學生將能自發性地學習,教師在教學上也將事半功倍。

二、歌唱技巧的學習內容與教學策略
歌唱是一種可以透過學習的技能(潘宇文,2011),透過教師適切地指導,學生大都
能學會正確的歌唱技巧。以下即列出歌唱技巧的學習內容與教學策略並詳述之。

(一)姿勢
正確的歌唱姿勢是歌唱的第一步,有好的姿勢,才會有好的呼吸;有好的呼吸,
也才會有好的歌唱。潘宇文(2011)指出歌唱的站姿應包含以下幾點:
1.雙腳與肩同寬,一腳前一腳後,整個身體的重心在前腳腳踝。
2.膝蓋放鬆。
3.頭部、頸部、脊椎與臀部應成一直線,不可過度前傾或後仰。
4.腰部與背部須自然挺直,肋骨吸氣時自然擴張。
5.肩膀放鬆,雙臂自然下垂,避免緊握。
6.頸部放鬆,避免僵硬的情形發生。
7.頭部呈現水平的狀態,眼睛平視前方,使額頭稍微前傾。
8.下巴放鬆,不過度壓低或抬高。

歌唱坐姿與歌唱站姿在腰部以上的注意要點是相同的,腰部以下則需要注意:
1.雙腳平放,一腳前一腳後。
2.臀部坐正於椅面的前半部,背部及腰部不可貼在椅背上。

26
3.身體重心應稍微前傾,須能隨時起立更換為歌唱站姿。
教學者可於課堂中交替使用站姿與坐姿,使學生再次檢視自己的歌唱姿勢正確與否

(二)呼吸
在呼吸法的使用上,各學者們意見分歧,有主張使用腹式呼吸者,亦有主張胸腹
聯合呼吸者(黃錦玫,2003)。國內學者潘宇文(2002)即主張使用胸腹聯合呼吸法,國
外學者 Lehmann(1922)亦認為吸氣時僅使用腹部而未使用腹部上方的肋間肌肉是一種
極度的浪費,因此同樣主張使用胸腹聯合呼吸法。然而,亦有部分學者主張兒童應使
用腹式呼吸法(林福裕,1997;許雲卿,1992)。其主張為:對於初學者而言,常因為
不熟悉腹肌的使用,而產生淺胸式的呼吸方式,若再使用胸腹聯合呼吸法,對於初學
者而言容易產生學習上的困境,而腹式呼吸法強調的重點在於腹部,相較於胸腹聯合
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對於初學者而言較容易學習(黃錦玫,2003)。歌唱的呼吸法可透
過以下幾種方式進行練習:
1.彎腰:請學生往下 90 度彎腰,一手插腰,一手置於腹前,感受吸氣時,腹部與背
部的擴張。當學生能夠正確完成吸氣與吐氣的動作,即可將背部稍微往上挺直,再
進行一次吸氣與吐氣的動作。若同樣能正確地完成吸吐的動作,則可再將背部挺直
些,以同樣的方式做練習,直到背部能完全自然地挺直,而吸氣與吐氣的動作仍能
正確完成為止。
2.平躺:請學生平躺於地面,感受吸氣時腹部往上隆起,吐氣時腹部逐漸恢復平坦的
呼吸方式。
3.聞花香:請學生深深地吸一口氣,像是在聞花香一般,此時雙手插腰,感受腹部的
隆起。
4.氣球:想像自己的身體是一顆氣球,吸氣時腹部、背部及腰部都會往外膨脹,吐氣
時則會像消了氣的氣球一般。
5.面部表情:吸氣時,面露驚奇的表情,有助於提起軟口蓋,進而產生歌唱所需的口
腔空間(徐孟東,1995)。

當學生學會正確的歌唱呼吸法後,即可接著進行以下的吐氣練習:
1.吹紙片:取一張小紙片,吸氣後,進行吐氣,吐氣時須維持紙片的傾斜程度。此方

27
法在訓練學生氣息的均勻與平穩(范儉民,1992)。
2.吹蠟燭:請學生想像面前有幾支蠟燭,在深吸一口氣之後,要一一將其吹滅,此時
一手須置於腹前,感受吐氣時,橫隔膜的彈跳動作。教師可逐次改變燭火的距離、
數量與大小來進行練習。此方法可訓練學生對於氣息大小的控制,以及橫隔膜與呼
氣肌肉群的協調性(潘宇文,2011)。
3.小狗喘氣:請學生模仿小狗喘氣的模樣,並且將一手置於腹前,感受橫隔膜的跳動。
此方法在訓練橫隔膜控制氣息的技巧。
4.打氣筒:請學生將身體想像成一個打氣筒,吸氣後,發出子音﹝s﹞,同樣將一手
置於腹前,感受橫隔膜的活動反應。教師可改變子音﹝s﹞的長短來進行練習。此
方法在訓練學生對於氣息流量長短的控制與橫隔膜的控氣的敏捷程度。

另外,教師還可透過以下方式進行呼吸的練習(陳學謙,1993):
1.慢吸慢呼:可練習腹部的支持力。
2.慢吸快呼:在唱特強音時,會使用到慢吸快呼的方法。
3.快吸慢呼:在一般的歌唱中較常使用此種方法。
4.快吸快呼:可訓練呼吸的敏捷度。

(三)發聲
發聲練習的目的在於培養準確的節奏、曲調、和聲、清楚的咬字……等。若能根
據學生的程度以及課堂中學習的歌曲來設計發聲練習,教學上將會事半功倍(潘宇文
,2011)。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發聲練習時,不可超過學生的發展音域以免造成聲帶
的損傷。一般進行發聲練習都會使用一、ㄝ、ㄚ、ㄛ、ㄨ五個母音,這是由於各國的
語言大都包含這五個母音的原故。除了練習這五個母音之外,也可在母音前加上子音
作練習,如此可同時訓練歌唱時的咬字。下行的發聲練習音型可幫助學生找到頭聲的
共鳴,透過頭聲來融合中、低聲區(林福裕,1997)。若採用跳音的音型,則可訓練橫
隔膜的彈性張力。

(四)吐字與咬字
歌唱包含了歌詞,這是與樂器演奏的相異點之一,若希望具有良好的歌聲,那麼
清晰的吐字與咬字也是影響歌聲的關鍵之一。所謂的吐字指的是母音的發音狀態與支

28
持點,咬字則是指子音的部分(楊鴻年,2004)。為了使歌唱時發音能夠清澈透明,則
需要延長母音並縮短子音。在歌曲中唱到最高的幾個音時,應使歌詞中母音的聲音盡
可能地達到明亮的效果(徐孟東譯,1995)。

康美鳳(2001)則指出嘴唇、下巴與舌頭為最重要的語言表達工具。嘴唇控制了語
音的清晰度,對音色也有很大的影響。嘴唇往兩旁打開可幫助吐字與咬字的清晰,使
聲音變亮,但會降低音色的完美。若嘴巴開得太小,則會使得音色變暗,吐字與咬字
不清。下巴的部分則需放鬆,不需開得太大,更不可有僵硬的感覺。舌頭也是重要的
吐字與咬字的工具,舌頭的位置會影響母音是否完美,許多子音的形成也需靠舌頭來
完成。

母音由聲帶發聲,經過共鳴腔產生共鳴,透過氣息不斷地傳送,及聲帶規律地震
動,母音即可持續發聲。子音則是由打斷或阻擾氣息而產生的。歌唱時,持續的樂句
需透過母音的連接來達成,不似說話時,子音與母音快速地連接轉換。因此,如何在
歌唱時讓子音清晰出現又不干擾母音的共鳴,則需要在歌唱教學時強調母音、子音、
起音、收音等效果,以達到吐字與咬字清晰的良好歌聲。(康美鳳,2001)。

(五)歌唱音準的正確性
一般班級的國小學生在歌唱時常呈現音準不穩定的狀況,造成此種情況的因素一
般可分為生理因素(如:聽力損傷、智力發展遲緩、聲音器官尚未成熟……等)、心理
因素(如:情緒緊張、興奮、精神不佳、害羞、沒興趣……等)、環境因素(如:溫度
過高、濕度過高、家中沒有接觸音樂的機會……等)以及技能因素(如:缺乏音高辨識
的能力、不良的呼吸支撐、缺乏聲區轉換的能力……等)及其他因素(莊敏仁,2012)。
教學者須判斷造成學生音準問題的因素,藉以選擇適當的教學方式,來協助學生改善
歌唱音準的問題。以下列出學者專家提供的教學建議,作為教師改善學生歌唱音準的
參考:
1.雙手凹如杯狀:在歌唱時,請學生將手如杯狀放在耳後,藉以幫助學生清楚地聆聽
自己的歌唱音高(Phillips,1996)。
2.選擇適合學生程度的歌曲:教師須選擇符合學生歌唱發展音域範圍內的歌曲,學生
較容易達到歌唱音高準確的目標。

29
3.訓練內在聽力:「內在聽力」是指在沒有聲音的情形之下,靠著想像在腦中呈現聲
音的進行,透過內在聽覺的訓練能增進學生的歌唱音準與音感能力(鄭方靖,2002)。
4.提供適切的範唱歌聲:對於國小階段的學生而言,可請演唱能力較佳的同年齡兒童
或女性教師來範唱。男性教師則需使用假聲來範唱,若採用真聲,音高上會比國小
學生低八度,在學習時需要多一道轉換的過程,部分的學生在學習上會有轉換的困
難,因此男性教師若需要範唱,選擇使用假聲在教學上會更有效率些(莊敏仁,
2012)。
5.離琴歌唱:在學生唱熟一首歌曲後,可將原先鋼琴伴奏的部分移除,採用清唱的方
式,以訓練學生歌唱的獨立性。
6.運用視覺與動覺的輔助:音高對於學生而言是一種抽象的概念,教師在進行歌唱教
學時,可透過雙手配合曲調音高的變化,做往上、往下的動作,讓學生透過視覺來
感受音高的變化。另外,也可透過柯大宜的手號來幫助學生,請學生於歌唱時跟著
一起比出手號,透過動覺來感受音高的變化(莊敏仁,2012)。
7.增加歌曲的熟練度:當學生面對一首不熟悉的歌曲,自然而然容易出現走音的情形
,因此,教師必須變化各種教學方式,以增加學生對於歌曲的熟練度,如此,亦可
減少學生音高不準確的情形發生。
8.提供個別歌唱的機會:在班級音樂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時常因為進度的因素,缺乏
讓學生個別歌唱的機會,倘若教師能適時地安排學生個別歌唱,讓學生有機會聽到
自己的聲音,從而修正自己的歌唱音準,對於走音情形的改善將會有所幫助。
9.哼唱已知歌曲的旋律:引導學生以「La」
、「Lu」……等方式取代歌詞來歌唱。當學
生脫離歌詞,便能更清楚地感受曲調的走向,而不受歌詞本身的平上去入所影響(鄭
方靖,2002)。

(六)曲調記憶
曲調記憶能力與年齡的發展有關,隨著年齡的增長,曲調記憶能力也會跟著提升
。學生對於曲調的記憶將關係到歌唱音準的能力(裘尚芬,2009)。教師應善加應用學
習心理學上所指的「記憶廣度」(memory span)七加減二的原則,再透過「意元集組」
(chunking)的方式,幫助學生提升音調記憶的能力(張春興,2001)。換言之,對於初
學者而言,教師在教唱一首新曲時,可先透過一句一句教學的方式來進行,句子的長
度以 7 加減 2 個音為原則,句子太長時,也可將句子分為前半句和後半句,一個句子

30
分成兩次來進行教學。當學生較為熟悉歌曲後,再透過「意元集組」的方式,改以段
落來教學。透過「記憶廣度」與「意元集組」的概念進行歌唱教學,將能幫助學生更
有效率地記憶歌曲的曲調。

(七)表情
此處的「表情」指的是對於歌曲在音樂性上的詮釋,倘若一位歌者無法細膩地詮
釋一首歌曲,則無法傳遞思想,感動人心。因此,在歌曲的教學上,教師可透過速度、
力度、圓滑、跳音等的處理,來指導學生歌唱詮釋的技巧(潘宇文,2001)。一般而言,
除了需根據譜上的表情記號作呈現之外,上行音通常會漸強處理,下行音則會漸弱處
理。教師亦需介紹歌曲創作的背景,讓學生更容易感受歌曲的意境。此外,也可透過
「肢體比喻」(physical metaphor)的動作姿勢來引導學生,或者以「口語比喻」(verbal
metaphor)的描述方式來幫助學生了解歌曲的詮釋(潘宇文,2011)。另外,也可透過
音樂欣賞的方式,找出較佳的演唱版本,供學生學習與模仿。

(八)「獨唱」及「與人同唱」之技巧
「獨唱」及「與人同唱」的差別不僅僅是在人數上,「與人同唱」還需考量聲部
之間的和諧、音色的融合、音量的平衡……等技巧。「與人同唱」又可分為齊唱、頑
固伴唱、輪唱、異曲同唱、重唱、合唱……等,一般國小的班級音樂課程,多採行齊
唱的教學方式,當齊唱的能力穩定之後,則可漸次加入頑固伴唱、輪唱、異曲同唱與
二部合唱,也可適時的安排獨唱與重唱。不論何種歌唱的形式,教學者均需營造一個
安全、溫馨的學唱環境,以建立學生歌唱的自信。

教師若能透過多元、活潑的方式來進行歌唱技巧的教學,必能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
,產生較佳的學習成果,連帶地提升教師的教學效能。

三、歌曲教唱的方法
教師在進行歌曲教學時,需選擇適切的教學策略來進行歌曲的教唱。本段將針對學
生的程度以及歌曲的長度與難度區分幾種歌曲教唱的方法,並分述如下:

31
(一)以學生程度來區分
鄭方靖(2002)將歌曲教唱的方式分為模唱、聽唱及視唱,以下就此三者加以論述。
1.模唱:學生根據聽到的範唱歌聲,跟著模仿唱出。其中,範唱又可分為教師直接範
唱、利用機械範唱(CD、DVD……等)、遊戲式的範唱、音樂欣賞式的範唱等。由於
範唱時,即可聽到歌詞,對於剛開始學唱歌的學生而言,是最簡單易學的方式。
2.聽唱:先以樂器彈奏歌曲再教唱。由於樂器聲音不帶有歌詞,因此,學生必須具有
一定程度的音感能力,才有辦法在老師彈奏歌曲時,跟著曲調來歌唱。
3.視唱:直接看著曲譜即唱出旋律。此法必須在學生具備相當的視譜能力,並且對於
各音之間的音程要能夠準確地唱出該音高的情形之下較為適用。

(二)以歌曲長度和難度來區分
潘宇文在 2001 年發表的〈歌曲教學的基本技巧〉中指出:在設計歌唱教學活動
時,可根據歌曲結構的長短與難易程度來選擇「整首式」或「分句式」的教唱策略,
以下就此二者加以論述。
1.整首式:當歌曲簡短或具有重複的樂句,較為簡單易學時,可一次學唱整首曲子。
2.分句式:當歌曲長度較長,無重複的樂句,歌曲難度較高時,可先透過音樂欣賞的
方式,呈現整首歌曲,接著再一句一句進行教唱。

綜合上述,倘若教師對於歌唱教學的原則、歌唱技巧的學習內容與教學策略及歌曲
教唱方法之相關理論都能有所認識與瞭解,並且加以應用在教學中,歌唱教學流程必能
更加順暢,學生學習成效也會隨之提升。

3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