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3

機會與風險——

u 居住在災害頻生地區是否明智之舉?

1.1 為甚麼地球並不穩定?
本節重點:
Ÿ 地球的結構 Ÿ 板塊運動
Ÿ 板塊和板塊邊界

A 地球的結構是怎樣的? 課本第 4 至 6 頁

文憑試 選擇題 2012 題 6、2013 題 9、2014 題 9、2018 題 9

1 完成第 1 至 2 頁的圖表,顯示地球的結構。

密度和
圈 層(和成分) 狀 態 描 述
壓力

最低 – 構成大陸和大陸架。大陸地殼雖厚卻
A 大陸 固態

地殼
– 岩石年齡較(年輕/古老)
(25 至 70 公
– 含有較多鋁、鉀和鈉
地殼 里)

(主要是
– 位於海洋之下,與大陸地殼相比,大洋
二氧化硅) B 大洋
地殼較薄,但密度較 高
地殼
– 岩石年齡較(年輕/古老)
(6 至 8 公
– 含有較多鐵和鎂
里)

密度和
圈 層(和成分) 狀 態 描 述
壓力
固態 中等 與地殼合起來構成 岩石圈
地幔最上層
C
地幔
(2,900 D 黏稠狀 岩石在壓力下會非常緩慢地流動
公里) 軟流圈

(鐵和鎂的
下地幔 固態 高壓下呈固態
含量高)

E (最低/ 温度極高。物質在高温下融成液態
外地核 液態
地核
最高)
(3,470
內地核 固態 這圈層承受最大壓力。物質在高壓下呈
公里)
固態
(鐵和鎳的
含量高)

B 甚麼是板塊? 課本第 7 至 8 頁 文憑試 選擇題 2015 題 10、2016 題 9

1 a 甚麼是板塊?
板塊是指組成 岩石圈 的斷裂岩塊。這些岩塊又稱為 構造 板塊。

b 板塊有甚麼特點?

i 形狀: 不規則

ii 厚度和面積: 厚度不一和大小各異

iii 移動方向: 朝不同方向移動

iv 承載的地殼種類: 部分板塊同時承載大洋地殼和大陸地殼;

部分板塊只承載大洋地殼

2 兩塊板塊之間的邊界稱為 板塊邊界 。
3 兩塊板塊之間有三種不同的移動方式,因此板塊邊界可分為三種。
a 在下表圖 1a 至 1c 繪畫箭號,顯示主要板塊移動的方向。
b 完成下表,顯示板塊邊界。

圖 1a 圖 1b 圖 1c
板塊水平相互擦過,一
板塊的移動
板塊背離或互相漂離 板塊聚合或相向移動 塊板塊的移動速度比另
方式
一塊快

軟流圈內岩漿
上升,引致張力 下沉產生擠壓力 橫向對流
流動方式

密度較高的板塊會因下 既不會形成新的地殼物
對岩石圈的
形成新的地殼物質 沉或俯衝到軟流圈內而 質,也沒有地殼物質
影響
消亡 俯衝而消亡

板塊邊界的
擴張性板塊邊界 聚合性板塊邊界 板塊轉換邊界
類型

4 第 4 頁圖 2 顯示主要板塊的分佈。
a 在下表寫出 A 至 F 板塊的名稱。

板 塊 名 稱 板 塊 名 稱

A 歐亞板塊 D 太平洋板塊

B 菲律賓板塊 E 北美洲板塊

C 印度—澳洲板塊 F 納斯卡板塊

b 完成圖 2 的圖例,顯示板塊邊界的分佈。
c 在圖 2 的方格內繪畫箭號,顯示主要板塊移動的方向。
圖2

5 完成下表,顯示兩種板塊邊界的分別。

承載大陸地殼為主的板塊 只承載大洋地殼的板塊
(大陸板塊) (海洋板塊)

密 度 (較高/較低) (較高/較低)

厚 度 (較厚/較薄) (較厚/較薄)

主要是二氧化硅,但含有較多鐵 主要是二氧化硅,但含有較多
化學成分
和鎂 鋁、鉀和鈉


表 岩石年齡 一般較(古老/年輕) 一般較(古老/年輕)

歐亞板塊/非洲板塊/阿拉伯板 太平洋板塊/納斯卡板塊/科科
例 子(舉出
塊/北美洲板塊/南美洲板塊 斯板塊/斯科舍板塊/菲律賓板
一個例子)
(其中一項) 塊/南極洲板塊(其中一項)
C 為甚麼板塊會移動? 課本第 9 至 10 頁

1 完成以下描述,顯示熱力怎樣從地核向外傳送到地表。

1 在(上地幔/下地幔),岩石不斷受到地核高温的影響而受熱

2 岩石受熱膨脹,密度相應下降,並以地幔熱柱的形式,(上湧/下沉)至較低温的地
幔最上層

3 上湧的岩石黏附着岩石圈,形成新的 大洋 岩石圈

4 新形成的大洋岩石圈隨着時間變舊

5 大洋岩石圈逐漸冷卻和 收縮 ,密度相應上升,然後(上湧/下沉)

2 熾熱且密度較低的岩石上湧,冷卻且密度較高的岩石圈則下沉,熱力就這樣從地球的内部傳送
到地表。這個熱力傳送的過程稱為 地幔對流 。

3 上述過程使岩石圈的物質產生不同的 密度 。由於密度較高的物質一定會下沉而密度
較低的物質一定會上湧,因此產生了脊推和板拉兩種驅使板塊移動的力量。

4 在第 6 至 7 頁的適當位置填寫以下詞彙,顯示驅使板塊移動的兩種力量。部分詞彙可重複使
用。

軟流圈 海脊 裂縫 下沉
脊推 大洋 重力 地殼物質
吸力 增加 板拉
a 脊推

1 岩石以地幔熱柱的形式向地表上湧

2 i 當地慢熱柱向地表上湧時,會推擠上方的岩
石圈,因而使它斷裂和產生 裂縫
ii 軟流圈内的壓力降低,同時令圈内的融點下
降,產生岩漿

iii 熾熱的岩漿會上湧並填補裂縫,形成新的
地殼物質
iv 這些物質十分熾熱且密度低,並會上湧至較
原有地殼高的位置,形成一道隆起的
海脊

3 i 新形成的地殼物質會逐漸冷卻凝固,成為
大洋 岩石圈的一部分
ii 這些增生部分的密度會因冷卻和收縮而
增加 。由於 重力 的影
響,增生的部分會沿海脊兩側下滑
iii 這會推擠舊的岩石圈,使它們遠離海脊
iv 這個過程稱為 脊推
b 板拉
1 i 增生的大洋岩石圈逐漸移離海脊,並與
軟流圈 中的岩石物質結合,變得愈
來愈厚
ii 經過數億年,這部分的大洋岩石圈形成既重
且密度高的板塊

2 i 由於這塊板塊較重,一旦與另一塊較輕的板
塊相撞,便會 下沉 到軟流圈內
ii 這會產生 吸力 ,把後段的板塊向下


iii 這個過程稱為 板拉
1.2
影響地球的主要内營力和内部作用是甚麼?由此產生哪些地貌或
形貌?
本節重點:
Ÿ 褶曲作用及其產生的地貌或形貌 Ÿ 火山作用及其產生的地貌或形貌
Ÿ 斷層作用及其產生的地貌或形貌

A 在不同板塊邊界有哪些主要的內營力? 課本第 15 頁

1 辨認表一所示的內營力是由哪一種板塊邊界形成。
表一

岩石原本的 岩石承受的 產生這種壓力的板塊


對岩石的影響
形態 内營力 邊界

岩石變得較短
(聚合性板塊邊界/
擴張性板塊邊界/ 和厚

板塊轉換邊界)

(聚合性板塊邊界/ 岩石變得較長

擴張性板塊邊界/
和薄
板塊轉換邊界)

岩石形狀扭曲
(聚合性板塊邊界/
擴張性板塊邊界/
板塊轉換邊界)

B 地球上有哪些主要的內部作用和相關的地貌或形貌? 課本第 16 頁

1 表一顯示的内營力可以形成三種内部作用,包括 褶曲作用 、 斷層作用


和 火山作用 。
C 甚麼是褶曲作用?褶曲作用會形成甚麼地貌或形貌? 課本第 16 至 17 頁

文憑試 選擇題 2013 題 11、2018 題 12

1 細閱圖 1a 和 1b。甚麼是褶曲作用?

圖 1a 圖 1b

褶曲作用是指因 擠壓 力而令岩層 褶曲 的過程。

2 a 辨認圖 2a 和 2b 中由褶曲作用造成的地貌或形貌。

(鳴謝:Sadikgulec/Dreamstime.com) (鳴謝:Fotomorgana/Dreamstime.com)
圖 2a 圖 2b

褶曲 褶曲山

b 舉出兩個圖 2b 中地貌的例子。

喜馬拉雅山脈/阿爾卑斯山脈/落基山脈/安第斯山脈/阿特拉斯山脈(其中兩項)

D 甚麼是斷層作用?斷層作用會形成甚麼地貌或形貌?
課本第 17 至 20 頁

文憑試 選擇題 2013 題 11、2014 題 13、2015 題 12、2016 題 12、2019 題 7


1 a i 岩層因承受擠壓力、張力和剪切力而產生壓力。壓力一旦超過岩石內的抗力,便會
(斷裂/褶曲)。
ii 岩石一旦斷裂會怎樣?
岩石一旦斷裂,會出現相對 位移 ,這過程稱為斷層作用。位移造成的裂縫
或裂痕則稱為 斷層 。

圖3
b 細閱第 10 至 11 頁圖 4a 至 4c。
i 在圖 4a 至 4c 的右圖上標示斷層、上盤岩塊和下盤岩塊的位置。
ii 完成下表最後一欄:
• 描述岩塊移動的情況;
• 辨認圖表所示斷層的類型。

前 後 描 述
上盤岩塊(上移/下移/

互相擦過)。

形成的斷層稱為

正 斷層

圖 4a
上盤岩塊(上移/下移/

互相擦過)。

形成的斷層稱為

逆 斷層

圖 4b
兩邊的岩塊(上移/下移

/互相擦過)。

形成的斷層稱為

走滑 斷層

圖 4c

2 大規模的斷層作用會形成斷塊山和裂谷,兩者都可以由擠壓力和張力造成。圖 5a 和 5b 顯示斷
塊山的形成過程,而圖 5c 和 5d 則顯示裂谷的形成過程。
參閲第 10 至 11 頁圖 5a 至 5d。
a 在各圖右方
i 繪畫岩塊相對位移後的位置;
ii 用箭號標示岩塊怎樣移動和位移後形成的地貌。
b 在下表最後一欄描述岩塊怎樣移動。

上盤岩塊因擠壓而抬升

或上移

圖 5a 由擠壓力形成的斷塊山

上盤岩塊下移,而下盤

岩塊則留在原來的位置

圖 5b 由張力形成的斷塊山

上盤岩塊下移
圖 5c 由張力形成的裂谷

上盤岩塊被推高,

中間形成窪地

圖 5d 由擠壓力形成的裂谷

d 每種地貌舉出一個例子。
斷塊山:謝爾克里克嶺/蛇嶺/黑林山/孚日山脈(其中一項);裂谷:春谷/萊茵裂谷/東
非大裂谷(其中一項)

E 甚麼是火山作用?火山作用會形成甚麼地貌或形貌? 課本第 22 至 25 頁

文憑試 選擇題 2014 題 10、2016 題 13

1 a 在方格內的橫線上填寫答案,顯示火山作用怎樣在地表和地底出現。

圖7
Y 岩漿從岩漿室湧到 X 岩漿成為 這個過程稱為
地表 熔岩 噴出 火山作用

Z 岩漿在到達地表前已 這個過程稱為
冷卻和凝固 侵入 火山作用
b 參閲第 12 頁圖 7。把下列問題的答案填在表二內。
i 寫出 A 至 H 地貌或形貌的名稱。
ii 描述這些地貌或形貌的外貌,並解釋地貌或形貌的形成過程。
表二

地 貌 外貌和形成過程

A 火山 – 一般呈 圓錐形 ,中央是垂直的噴道,山坡

對稱 。火山頂部是 火山口
– 岩石和其他噴出來的物質逐漸堆積而成

噴 B 火山口湖 – 火山頂部的湖泊

火 – 雨水積聚在火山頂部而成

作 C 破火山口
用 – 火山頂部的一個巨型窪地

– 因火山頂部塌陷至岩漿室而成

D 熔岩高原 – 大型高地
– 熔岩一片片地凝固和疊高而成

E 岩蓋 與層面平行的 圓丘狀 岩體 因岩漿在地殼



入 内冷卻凝固而
F 岩脈 呈 垂直 或傾斜狀態的片狀岩體
火 成

作 G 岩牀 跟岩層平行的 片狀 岩體

H 岩基 在 地底 深處形成的巨大侵入岩體
3 完成下表,顯示因不同内營力而形成的地貌或形貌。
内營力
擠壓力 張 力 剪切力

產生這種内營力的
聚合性板塊邊界 擴張性板塊邊界 板塊轉換邊界
板塊邊界
產生的内部作用 (斷層作用/ (斷層作用/
褶曲作用/ 褶曲作用/ 斷層作用

火山作用) 火山作用)
相關的地貌或形貌 £ 正斷層 R 正斷層 £ 正斷層
R 逆斷層 £ 逆斷層 £ 逆斷層
£ 走滑斷層 £ 走滑斷層 R 走滑斷層
R 裂谷 R 裂谷 £ 裂谷
R 斷塊山 R 斷塊山 £ 斷塊山
R 褶曲 £ 褶曲 £ 褶曲
R 褶曲山 £ 褶曲山 £ 褶曲山 複

R 火山 R 火山 £ 火山 表

4 完成第 15 至 16 頁的表格,顯示斷塊山、褶曲山和火山的分別。
斷塊山 褶曲山 火 山

外 貌 形 狀 •狹長(受斷層的長 •十分狹長(從板塊 •山脈獨立或連串出


度影響) 邊界一直伸延) 現
•普遍有統一寬度 •寬度不一,但比長
•圓錐形
(受兩道斷層之間 度相對短
•大致對稱
的距離影響) •不對稱

•大致對稱
頂 峯/ 平頂 •尖削且崎嶇的山脊 •山峯有火山口
山 峯 •山峯常遭雪或冰川 •如果雨水積聚在火
覆蓋 山口,便形成火山
口湖
高 度 相對低 十分高 高

坡 度 兩側的斷層崖十分陡 •十分陡峭和崎嶇 取決於火山的種類,


峭 •山脊間的峽谷十分 有些山坡平緩,有些
深 則陡峭
斷塊山 褶曲山 火 山

形成過程 (斷層作用/ (斷層作用/ (斷層作用/


褶曲作用/
褶曲作用/ 褶曲作用/
噴出火山作用)
噴出火山作用) 噴出火山作用)

張力或擠壓力導致 • 擠壓力 由地表的裂縫噴出


有斷層的岩塊 令岩石皺褶和枱 的火山物質堆積而
(垂直/水平)位 升 成
移 •侵入性岩基增加
褶曲山的高度

區 位 在遠離或接近板塊 承載(大洋/大 •通常位於有俯衝


邊界有 斷層 陸)地殼的板塊之 帶的聚合性板塊
的地方 間的(聚合性板塊 邊界
邊界/擴張性板塊 •在熱點之上
邊界/板塊轉換邊 •部分沿擴張性板

習 界) 塊邊界形成,但

通常與熱點重合

組成/形成山脈的物質 在山脈出現的岩石 •通常是沉積岩 •岩石因熔岩冷卻


(在地表) 而成

•岩石因岩漿冷卻 • 火山灰

凝固而成(在山 •碎岩塊

麓)
1.3 在板塊邊界有哪些主要地貌?

本節重點:
Ÿ 擴張性板塊邊界的主要地貌或形貌 Ÿ 板塊轉換邊界的主要地貌或形貌
Ÿ 聚合性板塊邊界的主要地貌或形貌

A 擴張性板塊邊界有哪些主要的地貌或形貌? 課本第 34 至 40 頁

文憑試 選擇題 2012 題 7 至 9、2013 題 12、2016 題 10、2018 題 10;結構題 2014 題 2ai、2aii 和 2aiii、2017 題 1aii

1 參閱圖 1。寫出四個主要擴張性板塊邊界地帶的名稱。

圖1

1 中大西洋地帶

2 中印度洋地帶

3 南極地帶

4 東南太平洋地帶

2 完成以下流程圖,顯示在海底擴張性板塊邊界形成的地貌或形貌。
板塊沿擴張性板塊邊界
背離或分裂 *在正確答案的方格內畫
「P」
*張力導致兩種內部作用,包括:
褶曲作用 P 斷層作用 P 火山作用

形成的地貌
大洋中脊 裂 谷 轉換 海底 火山
或形貌
斷層和正斷層 和火山島

3 細閱圖 2,顯示大西洋中脊。

圖2

a 在圖 2 標示大西洋中脊的位置。
b 在圖 2 繪畫一對箭號,顯示南美洲板塊和非洲板塊的移動方向。
c 大洋中脊怎樣在這裏形成?

i 沿大西洋的 擴張性 板

塊邊界,南美洲板塊和非洲板塊

互相分裂或背離 ,

造成一道 裂縫 。這使

軟流圈的壓力下降,熔融成岩漿。

ii 熾熱的 岩漿 穿過岩石圈湧

出並填補 裂縫 ,熔岩冷卻

凝固 ,形成新的 地殼

物質。新形成的物質十分熾熱,而且

密度 低。這些物質上湧至較

原有地殼高的位置,在海牀形成一道

山脊 。

d 裂谷怎樣在大西洋中脊形成?

張力造成正斷層。板塊持續背離,山脊中間

的岩塊下沉,形成裂谷。

4 參閱第 18 頁圖 2 和圖 3,圖 3 顯示大西洋中脊的其中一部分。

圖3
a 圖 2 顯示的大洋中脊是否連續的直線?在正確的方格內畫「P」。
是,大洋中脊是連續的直線。

ü 否,大洋中脊由多個斷裂部分組成。

b I 和 II 段的移動方向是否相同?

是,I 和 II 段朝同一方向移動。

c 細閱 A 和 B 之間的一段大洋中脊。描述這一段大洋中脊兩邊板塊移動的方向。

兩邊板塊朝相反方向移動。

d 寫出 A 和 B 之間斷層的名稱。
轉換斷層

5 圖 4a 和 4b 顯示海底火山和火山島在擴張性板塊邊界的形成過程。在橫線上填上適當答案。

圖 4a 圖 4b

a 海底火山

i 張 力令板 ii 岩漿從裂縫湧出, iii 形成活躍的海底


塊產生裂縫 à 導致 火山 à 火山
作用

b 火山島

i 經過 多次爆發 後,海底 ii 火山露出 海面 後,便成


à
火山的高度不斷增加 為火山島
6 細閱圖 5,顯示在擴張性板塊邊界的海底火山和火山島。

數百萬
年後

圖5

a X 海底火山和 Y 火山島上的火山在形成時是否活躍?為甚麽?
是,X 海底火山和 Y 火山島上的火山在形成時都處於活躍狀態,這是因為火山都位

於岩漿上湧的位置。

b X 海底火山和 Y 火山島在數百萬年後仍會在同一位置(即鄰近大洋中脊)嗎?
不會。海底火山和火山島會逐漸遠離大洋中脊。

c 為甚麽?
– 由於板塊持續背離移動,所以脊 推 和板 拉 都會拖動板塊朝
相反 方向移動。
– X 海底火山和 Y 火山島逐漸被拖離 大洋中脊 。
d 參考題 b 的答案,X 海底火山和 Y 火山島上的火山是否仍然活躍?為甚麼?

X 海底火山和 Y 火山島上的火山已不再活躍,這是因為火山已經遠離岩漿上湧

位置。

在沒有 岩漿 供應的情況下,X 海底火山和 Y 火山島上的火山都會成為


死火山 。
7 a 我們亦可在陸地上找到擴張性板塊邊界。在非洲, 努比亞板塊 和 索馬里板塊
正在相互背離,形成擴張性板塊邊界。

圖6

b 沿板塊邊界,我們可找到轉換斷層、 裂谷 和 火山 。
c 參閲圖 7,顯示兩個位於非洲擴張性板塊邊界的地貌的形成過程。

圖7
在圖 7,
i 寫出板塊的名稱。
ii 繪畫箭號,顯示板塊移動的方向。
iii 完成注釋,顯示兩種地貌的形成過程。

8 完成下表,顯示位於擴張性板塊邊界的主要地貌或形貌。

擴張性板塊邊界

海 底 非洲陸地上
(洋—洋擴張) (陸—陸擴張)


内營力 (擠壓力/張力/剪切力) 表

内部作用 (褶曲作用/斷層作用/火山作用)

造成的主要地貌 – 大洋中脊(例 – 裂谷(例如:


東非大裂谷 )
/形貌 如:東太平洋
中脊和 大西洋中
– 正斷層
– 火山
脊 )

– 裂谷
– 正斷層
– 轉換 斷層
– 海底火山
– 火山島

B 聚合性板塊邊界有哪些主要的地貌或形貌? 課本第 43 至 51 頁

文憑試 選擇題 2012 題 7、2014 題 11、2017 題 9、2018 題 10、2019 題 8;結構題 2017 題 1aii、2019 題 2ai 和 2aii;短文題 2016 題 5

1 在聚合性板塊邊界會產生甚麼內營力?
在聚合性板塊邊界,板塊 相向 移動或相撞,產生 擠壓 力。

2 兩塊板塊一旦互相碰撞,會出現甚麼情況?
兩塊板塊相撞,密度較高或較重的板塊會 下滑/俯衝 到另一板塊之下並下沉到軟流
圈中。這個過程稱為 俯衝 。板塊碰撞期間,會產生 褶曲 作用、
斷層作用和 火山 作用。
3 圖 8 顯示聚合性板塊邊界兩個主要的分佈帶。在表一,
a 寫出 A 和 B 分佈帶的名稱;
b 描述分佈帶的分佈。

圖8
表一

A: 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 帶 這地帶自 地中 海起,橫越北印度,


後轉東南方伸延至 印度 洋

B: 環太平洋 帶 這地帶幾乎包圍整個 太平 洋

4 在板塊相撞處,由於板塊所承載的地殼性質有異,所以造成的地貌也各有不同。在以下橫線上
寫出板塊碰撞的三種類型。

a 大洋地殼─大陸地殼碰撞(洋─陸碰撞)

b 大洋地殼─大洋地殼碰撞(洋─洋碰撞)

c 大陸地殼─大陸地殼碰撞(陸─陸碰撞)

5 完成以下有關洋─陸碰撞的問題。
a 參閱第 25 頁圖 9。
i 完成下表。

X 板塊 Y 板塊

地殼邊緣的性質 大洋地殼 大陸地殼


ii 繪畫一對箭號,顯示 X 和 Y 板塊的移動方
向。

iii 寫出洋─陸碰撞帶的名稱。

環太平洋帶東部

圖9

b 第 25 至 26 頁圖 10a 和 10b 顯示 X 和 Y 板塊碰撞的過程。完成下表,描述相關過程和造成


的地貌。

圖 10a

形成過程

板塊怎樣移動? 納斯卡 板塊(X 板塊)(邊緣承載 大洋

地殼)和 南美洲 板塊(Y 板塊)(邊緣承載 大

陸 地殼)相撞。

沉積岩怎樣形 沉積物不斷從 南美洲 的陸地沖到沿海水域,並

成? 沉積 下來。經過數百萬年,一層層的沉積物逐漸被

壓實 成沉積岩。
圖 10b

形成過程

地貌 1 當密度較高的板塊俯衝時,在板塊的邊緣形成 海溝

( 秘魯─智利 海溝),是海洋深處一道狹長的

深溝 。

地貌 2 當板塊相撞時,沉積岩層和位於板塊邊界邊緣的岩石承受着巨大

的擠壓力,這些岩石被 褶曲/壓皺 ,形成 褶曲山

( 安第斯 山脈)。

地貌 3 當板塊俯衝時,板塊釋出水分,降低 軟流圈 的
熔融温度,形成岩漿。
褶曲作用和板塊俯衝形成 擠壓 力,令岩石產
生裂縫。

岩漿沿裂縫上湧,導致火山爆發,形成 火山

(例如 欽博拉索火山 )。
c 在以下空白位置繪畫注釋圖,顯示在聚合性板塊邊界,由洋─陸碰撞產生的主要地貌。
(提示:板塊相撞、板塊移動的方向、密度較高的板塊俯衝、出現海溝、褶曲山和火山)

6 兩塊邊緣同為大洋地殼的板塊相撞時,便會出現洋—洋碰撞。細閱圖 11 和 12(第 28 頁)有關


歐亞板塊和印度—澳洲板塊的碰撞(洋—洋碰撞)。

圖 11
a 參閱第 27 頁圖 11。圖中的板塊是怎樣移動的?
歐亞 板塊與 印度─澳洲 板塊互相碰撞。
b 參閱圖 12a 有關海溝的形成過程。

圖 12a
密度較高的 印度─澳洲 板塊俯衝到 歐亞 板塊之下,形成

海溝 ,即 爪哇海溝 。

c i 參閱圖 12b 和 12c。

圖 12b

圖 12c
海底火山、火山島和火山島弧是怎樣形成的?
板塊俯衝時,俯衝的板塊釋出水分。水分使部分軟流圈熔融成岩漿。這過程會在

岩石圈產生 裂縫 。岩漿沿裂縫上湧,在海牀造成 火山爆發 ,形成

一連串與 海溝 平行的海底火山。

經過多次爆發後,一些海底火山會慢慢推高,並露出海面,形成 火

山島 。這些火山島會逐漸發展成一串 火山島弧 。

ii 舉出組成這火山島弧的幾個火山島。
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和峇厘島 是組成這火山島弧的幾個火山島。 印
尼便是由這火山島弧組成的。

7 參閱圖 13,顯示在 A 板塊邊界發生的陸─陸碰撞。

圖 13
a 在圖 13,
i 寫出 X 和 Y 板塊的名稱。
ii 把聚合性板塊邊界填上紅色。
iii 在 A 板塊邊界標示褶曲山的名稱和位置。
8 a 參閲圖 14a 和 14b。完成以下段落,顯示褶曲山形成前的情況。

圖 14a

• 數千萬年前, 印度 次大陸與 亞洲 大陸之間隔着海洋。受

板塊 運動影響, 印度─澳洲 板塊開始慢慢擠向 歐亞 ____

板塊。

圖 14b

• 板塊相撞使海牀( 大洋 地殼)在接觸帶俯衝到亞洲大陸之下。

• 在亞洲大陸的邊緣有許多洋—陸碰撞形成的地貌,例如 海溝 和

火山 。
c 參閱圖 15a 和 15b。按以下問題指引,填寫褶曲山的形成過程。

圖 15a

圖 15b

問題指引 形成過程

 沉積物來自哪裏?在哪 在兩塊大陸互相接合之前,沉積物從各自的陸地沖到附近的
裏沉積?
沿海水域。沉積物逐漸堆積成層。

‚ 沉積岩是怎樣形成的? 上層沉積物極大的重量把底層沉積物中的水分擠出,並壓實
成沉積岩。

ƒ 當兩塊陸地的距離相近 當兩塊陸地的距離相近時,在它們之間的大洋地殼全都俯衝
時,會出現甚麼情況?
到亞洲大陸之下,令印度次大陸直接與亞洲大陸碰撞。

沉積岩會出現甚麼情
這兩塊大陸上的大陸地殼均厚而輕,沒有一方出現俯衝。板
況?
塊之間的沉積岩承受巨大的擠壓力,導致褶曲作用。碰撞時
出現的龐大力量令地殼變形,壓皺板塊邊界的岩石,形成褶
曲山脈。

„ 寫出褶曲山的名稱。 這褶曲山稱為喜馬拉雅山脈。
9 完成下表,總結聚合性板塊邊界的碰撞類型和形成的主要地貌/形貌。

聚合性板塊邊界

洋¾陸碰撞 洋¾洋碰撞 陸¾陸碰撞

内營力 (擠壓力/張力/剪切力)


表 内部作用 (褶曲作用/斷層作用/火山作用) (褶曲作用/斷層作用
/火山作用)

造成的主要地 – 海溝 – 海溝 – 褶曲山
貌/形貌
– 褶曲山 – ______火山島弧 – 逆斷層

– 火山 – 火山島

– 海底火山 _

C 板塊轉換邊界有哪些主要的形貌? 課本第 52 至 53 頁

1 在板塊轉換邊界有甚麼內營力?
在板塊轉換邊界,兩塊板塊水平相互 擦過 ,產生 剪切 力。
2 當兩塊板塊互相擦過時會出現甚麼情況?會形成哪些形貌?

當兩塊板塊互相擦過時,(會/不會)形成新的地殼物質和(密度較高的/沒有)板塊俯
衝。內營力造成的 轉換斷層 ,是這種板塊邊界最常見的形貌。

3 a 寫出最活躍和典型的板塊轉換邊界例子。
位於 北美洲 板塊和 太平洋 板塊之間的 聖安德烈亞斯斷層
是最活躍和典型的板塊轉換邊界例子。
b 在第 33 頁的空格內,繪畫注釋圖,顯示題 3a 所提到形貌的形成過程。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