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0

《六國論》

---蘇洵
唐宋古文八大家

韓愈 (唐)
柳宗元 (唐)
歐陽修 (宋)
王安石 (宋)
曾鞏 (宋)
蘇洵 (宋)
蘇軾 (宋)
蘇轍 (宋)
蘇洵
他的兒子是蘇軾及蘇轍,同為宋代散
文大家,並稱「三蘇」。
《名二子說》
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無所為者。雖然,
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
(我擔心你不注意外表的掩飾而鋒芒畢露啊!)

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轍不與焉。雖然,
車仆馬斃,而患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
(就算車翻了,馬死了,輪跡也不會遭受指責與任何禍患,這是由於輪跡擅長處於禍福之間。)

轍乎,吾知免矣。
《六國論》
---蘇洵
第一段(書.144)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
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
「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
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
「弊在賂秦」也。
思考一﹕請找出這段的中心句。(5分鐘)
第1段:引論
中心論點: 六國破滅,

非兵不利, 兵器 否定六國因兵不利戰
戰不善, 戰略 不善而滅亡的觀點 破

弊在賂秦。 弊病 立

 下筆立論,
製造懸念,引起讀者興趣,閱讀下文
先破後立
第1段:引論

分論點(1):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國力虧損

強調中心論點:
弊在賂秦!
想一想:

為何分論點(1)與分論點(2)中間,
有「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一問?
第1段:引論
主動提出問題 _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有人說 相繼滅亡 都是 嗎 設問

自問自答,
引起讀者注意,
啟發思考
第1段:引論
分論點(2): 曰:「不賂者以賂者喪。

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原因在於 強大的援助 單獨保全

故曰,弊在賂秦也。

強調中心論點: 弊在賂秦
第1段:引論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中心論點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分論點(1)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分論點(2)
曰:「不賂者以賂者喪。
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重申中心論點
故曰,弊在賂秦也。」/

首段提出中心論點,有何好處?(Q4)
第二段-自設問題
第二段
第2段: 第1部分 第2段:本論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 鄉邑

大則得城。 城池

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實際多出
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 百倍
韓 魏 楚

最大的欲望

則秦之所大欲,
結論 最大的禍患 本來

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
第2段:本論
第2段: 第2部分

其(他們的)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才得到小塊的土地

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誇飾

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
明喻 小草
第2段: 第2部分 第2段:本論
今日割五城,
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 誇飾
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四周的邊境

結論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無厭, 厭=饜
兇惡殘暴的 奉之彌繁, 奉送給秦國的土地愈多

侵之愈急, 秦國對諸侯的侵略愈急迫

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為何第二段用了五次對比論證?
作者有何目的?

第二段的第1、2部分,分別有何作用?
第2段:本論
第2段: 第1部分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
第二段的第1部分,作用是帶出:
大則得城。
秦國的最大欲望在得地,諸侯的最大禍患是賂秦,
而不在戰事。
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
 凸顯諸侯賂秦之策無效

結論
則秦之所大欲,
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
第2段:本論
第2段: 第2部分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
第二段的第2部分,作用是帶出:
第2段: 第2部分 第2段:本論
今日割五城,
諸侯不斷失去有限的土地,而秦國的貪欲不會滿足,
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
致使國力虧損。
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結論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無厭,
奉之彌繁,
侵之愈急,
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為何第二段用了五次對比論證?
作者有何目的?

1)凸顯諸侯賂秦之策無效,
反而不斷耗損國力、失去土地。
2)凸顯秦的貪欲無法滿足,
反而不斷得到土地,壯大勢力。
強調中心論點: 弊在賂秦!
第2段:本論
第3部分
第2段:
至於顛覆,理固宜然。/ 本來就是理所當然

這些國家

古人云: 明喻

「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討好 柴薪
引用論證
此言得之。
這句話說出以上的道理
技巧分析
修辭手法:明喻
城、邑

 舉以予人,如棄草芥。

 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
賂秦的土地 暴秦的欲望
第2段整段有何目的?

論證「賂秦而力虧, 分論點(1)
破滅之道也。」
強調中心論點: 弊在賂秦!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