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无障碍浏览 手机网站

海洋预报: 河北省海洋预报 2022年4月19日 星期二 

首页 机构 新闻 公开 办事 互动 专题

科技发展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科技发展

名称 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可供性研究现状与展望

发布机构 科技外事处 索引号 2189234/2022-03480

主题分类 科技发展 文号

发布日期 2022-03-16 主题词

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可供性研究现状与展望
发布日期:2022-03-16 16:34 信息来源:科技外事处 访问量: 184
字体 : [ 大 ] [中] [小]

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可供性研究现状与展望
O 引言

    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与矿产资源密不可分,而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供给安全一直是世界各国必须面对的一大难题,在气候变化、资源危

机、全球治理、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挑战中矿产资源所扮演的角色都丰富关键。目前,中国工业化进程步人中后期,城镇化脚步放

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矿产资源需求增速下降,但中国对矿产资源需求总量仍处于高位,需要继续消耗大量矿产资源进一步提

高工业化水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同时,随着中国能源结构优化,工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加速,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中

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格局也将逐步发生转变,以钕、锂、钴等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为原材料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推动部分战

略性矿产、高技术矿产需求激增。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各国政府充分认识到实体制造业对于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性,纷纷出台制造业回流政策,世界主

要发达国家对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的争夺全面加剧,助推全球矿产资源的供给结构以及贸易格局重构。2010年美国能源部发布“关键矿产

战略”报告,筛选出风力发电、太阳能电池、电动汽车等清洁能源技术所需的13种关键矿产资源。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签发美国第

13817号行政命令《确保关键矿产安全可靠供应的联邦战略》,关键矿产供给安全正式成为美国国家战略。欧盟、日本、澳洲等主流发达

国家也相继发布了对应本国发展战略的关键矿物清单,并指出经济安全高度依赖于关键矿物持续稳定供给。在中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须努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而实现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高质量稳定供给对我国在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抢占全球制高点有着重要意义。2016年中国发布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年-2020年)》将铜、钨、锂、

钴、钼、铝、稀土等24种矿产资源列入战略性矿产目录。如何保障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的供给安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重大战略问题,同

时也是当下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与前沿问题。

    矿产资源供给主要可分为一次资源供给和二次资源供给,而矿产资源一次供给又可分为国内供给和国外供给,国内供给关注的是对国

境内的矿山、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国外供给关注的是从国际市场获得矿产资源的能力。矿产资源二次供给主要指的是资源循环利用,关

注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矿产资源蓄积量的回收利用能力。矿产资源关键性研究中建立的评价矩阵主要考虑供给风险、脆弱性、环境

影响3个维度,而精确衡量供给风险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确定矿产资源的供给能力。矿产资源可供性研究是指在综合考虑地质条件、价格

波动、技术进步、环境约束等因素的情况下,推算特定矿产资源在一定经济条件下的可供储量与可供产量,其核心是确定矿产资源对经济

社会发展的一次供给能力,起的作用是摸清家底,对矿产资源安全研究有着重要支撑作用,进而可以提升我国矿产资源政策制定的有效性

和决策的科学性。文章将就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可供性影响因素、可供性分析方法、供给安全保障战略与政策研究三方面展开文献梳理,

归纳相关研究不足,并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提供建议。

1 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可供性影响因素
    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可供性影响因素主要有地质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地质因素为自然因素,取决于矿产资源

如何在地壳中富集及其富集程度:经济技术、技术因素为人为因素,跟人类经济社会对矿产资源的利用能力有关:环境因素为协调因素,

直接相关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各影响因素不仅可以直接影响矿产资源可供性,同时也存在相互性。例如,矿产资源开采技术的进步

在提升可供性的同时,也会降低地质条件对可供性的影响,地质条件的变化会显著影响开采成本和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的环境影响,而环境

约束带来的开发困难也可以被技术进步和经济能力克服。

1.1地质因素

    地质因素是影响矿产资源可供性的因素之一。众所周知,矿产资源在地质方面具有稀缺性,这是因为矿产资源需要特定的地质环境,

经过长时间演化才可形成。从全球层面来看,矿产资源的开采速度还在持续增加,同时,资源品位和开采品位在逐渐下降,世界旧工业区

的许多矿山已关闭。具体到某一矿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地质因素直接决定了矿产资源储量,根据《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GB/T17766-1999),我国将地质勘查得到的矿产资源/储量划分为三大类和16个细分类型,其中三大类为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分别

代表经济可采部分、边际经济可采部分和次边际经济可采部分,进行矿产资源可供性分析时应主要考量基础储量数据。国际上采用的标准

为CRIRSCO,由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等国联合制定,将矿产资源/储量划分为证实储量、可信储量、测定的资源量、标示的资

源量、推断的资源量、勘查目标六大类,分类结果与我国不同,但同样采用了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经济意义三维分类法。从宏观

上来看,地质因素对于矿产资源可供性的影响,根本上源于矿产资源在世界上分布的不均衡,以铁矿为例,澳大利亚铁矿储量及品位位居

世界第一,相对而言,非洲铁矿资源较少,铁矿在世界上分布的不均衡,使得澳大利亚成为世界铁矿出口大国,而中国由于铁矿储量品位

相对较低,不足以满足国内发展需求,进而需要从澳大利亚大量进口高品位铁矿。另一个例子就是由于国家资源禀赋的不同,中国生产了

全球90%以上的稀土,而巴西在世界铌生产中所占的份额也高达90%以上。目前,随着部分矿产资源新增探明储量不断减少,消耗量不断上

升,许多学者认为部分矿产资源将在未来几十年内耗尽,然而单纯依赖地质因素去判断矿产资源是否耗尽也不一定可靠。Lusty等指出美

国地质调查局(USCS)提供的全球矿产资源储量最佳估计值也不一定准确,勘探技术和开发技术的持续创新可能极大地提高未来矿产资源的

新增探明储量。Graedel等提出为了确保未来矿产资源持续稳定供给和安全政策的长期有效性,应为矿产资源提供更可靠的储量数据,这

需要依赖地质勘探技术的根本性改进,以及对地质数据的详实分析。

1.2经济因素

    对于矿产资源可供性的影响,除了地质因素,经济因素也扮演重要角色。Zwartendyk指出地质学家需要多参与矿产资源的经济评估,

而不是只关注于勘探技术、开采技术的提升,结合经济的综合性分析更有利于对长期供给能力的判断。矿产资源可供性波动的原因部分来

自于矿产资源的供需失衡,在已知储量的情况下,矿产公司需要考虑经济因素来制定开采策略以保证项目的经济可行性。这些经济因素包

括人力成本,物流成本,矿物价格、市场前景等等。朱永光等通过空间交互模型对铁矿石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进口国中的产

业结构影响最大,出口国中的资源储量影响最大,并在此基础上预测我国铁矿石进口峰值。另外经济趋势也是经济因素之一,在经济全球

化的趋势下,当全球经济活动活跃,对矿产资源需求量上升,相对而言,矿产资源供给就会出现紧张。王安建等通过研究人均CDP与人均

矿产资源消费的关系,得出矿产资源需求“S”形理论,并根据此理论建立了能源与矿产资源需求综合预测模型。成金华等利用面板门限

回归模型研究了产业机构变化对矿产资源需求的影响,得出高技术产业与矿产资源需求之间存在着门槛效应,且对不同种类矿产资源与高

技术产业之间的门槛效应都进行了充分讨论。1900年至2000年期间,美国经济总体上行,使得矿产资源供给量上升,与此同时,矿产资源

供给量在个别时期受相关经济政治事件影响剧烈下降,例如1930年至1940年大萧条时期、1980年经济衰退时期,美国矿产资源供给量大

减。1985年,刚果金共和国铜矿产量占全球的7%,钴矿产量占全球的62%.之后15年间,由于刚果金共和国经济崩溃(主要由于两次内

战)以及国际铜价、钴价下滑,超过20亿美元外国矿业投资搁置,刚果金共和国铜矿、钴矿供给量分别骤降至全球铜矿产量的0.5%,全球

钴矿产量的20%。由此可见,即使对于刚果金这样铜矿、钴矿资源丰富的国家来说,经济因素也可以成为影响矿产资源供给的主要因素,

甚至可以对全球铜矿、钴矿的供给也造成巨大影响。与地质因素相比,经济因素更加灵活多变,难以预测。

1.3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主要可以分为勘探技术和开发技术两类。勘探技术直接影响矿产资源可供储量,开发技木则直接影响矿产资源可供产量。侯

增谦等发展了斑岩铜矿成矿理论,成功解释了我国西藏地区前期发现的、缺乏大洋俯冲环境的斑岩铜矿成因,系统性创建了碰撞型斑岩铜

矿成矿理论,同时发现成矿金属来自于新生下地壳,水来自幔源碱性岩浆的混合注入及源区角闪石分解,揭示了碰撞型斑岩铜矿呈现强叠

加的蚀变矿化分带模式。这一成矿理论突破把全球斑岩铜矿的勘探区域拓宽至大陆碰撞带,指导了我国碰撞带斑岩铜矿的勘查工作,青藏

高原在这一突破的指导下,短时间内就发现了十多个铜矿,极大地提升了铜矿资源的可供储量。邱冠周等研究的生物冶金技术是利用微生

物加速硫化矿物自然转化成氧化物的湿法冶金过程,该技术可以有效应对复杂矿产资源,极大地提升了矿产资源可供产量,并使开发品位
进一步降低,同时具有成本低、环境污染小的优势。我国利用生物冶金技术开发铀矿资源,使硫化物包裹类铀矿的开采品位降低至万分之

三,而在铜矿资源方面,我国通过建立世界领先的冶金微生物定量化技术使可经济利用的铜矿品位降低至0.1%。另一个例子则是发源于美

国的页岩气革命,以米歇尔创立的米歇尔能源公司为先驱,之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水平井技术及水力压裂技术,把原本认为不可能采出工

业气流的页岩通过技术手段改造成具有一定渗透性的储层,促使非常规天然气迅速发展,2019年美国非常规天然气占天然气总产量已达

58% 。在页岩气革命的带动下,美国由石油进口国转变成石油出口国,实现了能源独立,彻底改写了国际地缘政治格局。

1.4环境因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观念体现的原则就是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有显著影响,随

着生态保护理念的深入,以及各国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各国政府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了严格限制。国外一般从矿产勘查、矿产开发、矿业

投资、矿业税费、矿业土地准入等方面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管理,国内则划定了生态保护区,相关法律法规、规划明确规定各类保护区内

禁止勘查开采矿产资源,已设置的矿业权应限期退出。成金华等研究了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现状,并梳理了“共抓

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下的相关政策,得出优化矿产资源开发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

义,且须进一步推进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方传棣等通过构建三级指标体系和加权TOPSIS法对长江经济带矿产—经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

度进行了定量研究,得出“大保护”战略从长期来看更能有效提升耦合协调度,同时长江上、中、下游应建立不同的发展路径。Wang等从

环境资源承载力的角度,通过熵权法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定量研究了中国不同矿业经济区的矿产—水—土地—环境资源系统

承载力的耦合协调度,得出中部矿业经济区的耦合协调度最差,且环境资源承载力的“短板效应”存在很强的空间异质性。Mudd研究了矿

石品位下降、新矿山的发现、价格波动、社会因素、环境影响对澳大利亚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指出未来澳大利亚矿业可持续发展面临

严峻挑战,应更关注建立环境友好的现代矿山和降低经济发展的资源强度。

    矿产资源可供性分析不同予矿产资源安全研究,侧重于对供给能力的预测与评价。最初,矿产资源可供性分析基于储采比计算,即储

量与产量的比值。虽然储采比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矿产资源供给能力,但因为其静态特征和严苛的假设条件,导致其并不具有特别大的

参考价值。随后,峰值模型被普遍用于矿产资源可供性分析,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则是Hubbert峰值模型。

    Hubbert峰值模型是1956年由Hubbert基于油田开发经验数据提出,最初用于预测油田石油开采峰值。Hubbert发现石油资源开采产量

随时间遵循钟型曲线特征,服从正态分布。尽管此模型在提出后存在争议,但此模型仍广泛用于除石油外,其他耗竭性不可再生资源的产

量预测中。Hubbert峰值模型主要参数有二:一为资源开采率,二为可开采资源总量,从资源开采率角度来说,有限资源无法保持指数级

的生产增长率,资源开采率在开采初期可保持指数级增长,在经过一个或几个开采高峰后,开采率将回落,直至零点,即全部可开采资源

开采完毕,另一方面,峰值模型曲线下的面积即为可开采资源总量。 Hubbert模型曲线受预估可开采资源总量影响,除此之外,经济,

政治,技术等因素也扮演重要角色,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Hubbert生产峰值曲线一般来说是不对称的。李天骄等通过多种探明资源储

量数据,应用Hubbert模型分析中国10种有色金属矿产(铜矿、铝土矿、锡矿、钴矿、钨矿、锑矿、镍矿、铅矿、锌矿、钼矿)产量峰值

年限,其10种有色金属Hubbert峰值曲线拟合度(R2)均大于0.73,部分超过0.90。结果显示,中国的锑矿产量已于2014年到达峰值,而其

他9种矿产资源将于2050年前后达到产量峰值。另外,此研究将Hubbert模型结果与传统衡量矿产资源可供性的指标储采比进行对比,显示

除钼矿外,其他有色金属矿产差异并不大。张亚斌等通过Hubbert峰值模型预测中国锑矿产量峰值,其模型设定3种不同总可采储量情景,

并给出相对应的锑矿产量峰值以及产量峰值达到时间,得出我国锑矿开发正处于拐点阶段,未来锑矿供给能力堪忧。上述研究仅仅基于已

探明或设定的可开采储量出发,未考虑技术进步、政策变化等因素,是一种静态的预测。

    Wang等通过Vensim软件结合Hubbert模型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预测中国稀土元素峰值,模型引入内在增长率“a”用来描述技术进步、

政策变化等因素,研究指出,中国稀土产量将在21世纪中叶以2.5%增速达到峰值。Valero等在矿产资源峰值预测中引入有效能理论,并结

合Hubbert模型预测了51种矿产资源峰值产量。Wang等通过广义翁氏模型预测了稀土的产量和峰值,其中模型参数的计算运用了曲线拟合

技术,且计算结果基于历史产量数据。Xu等将Copula函数与Hubbert模型相结合,构建共伴生矿产资源的产量曲线,显著提高具有共伴生

特征的矿产资源Hubbert模型预测精度。

    对于Hubbert模型,国内外学者大多将其用于预测石油、天然气、煤矿的产量峰值预测.对于非化石燃料资源预测利用较少,同时模

型利用水平较低,考虑因素较为单一,尚无多因素结合构建模型。除此之外,就Hubbert模型本身而言.也存在局限性:其一,其模型在

应用于不受政策、经济影响的无限制开采的大型自然资源矿藏较为准确:其二,应用于Hubbert模型的历史数据最好为未受政治,经济政

策影响下的原始数据,此条件较为苛刻,影响模型使用;其三,其模型用于达到开采峰值后的矿藏较为准确。

    美国矿业局于20世纪80年代依据现金流折现法开发出了矿产资源可供性系统,该系统主要通过收集各种矿产和矿山的地质、勘查、开

发、生产等技术信息与经济信息,在确定的内部收益率的情况下对矿山开采现金流进行贴现,进而计算出NPV,从而确认矿产资源在不同
价格下的供给能力,在该方法中,环境因素主要是通过转为成本进行考虑。江光宇等利用地质类比法,通过引入规模调整系数、品位调整

系数、价格调整系数、差异要素调整系数,把矿产资源可供性系统研究对象从已开发矿山扩展至未开发矿山。闫军印等指出矿产资源可供

性分析是一个包含矿床地质特征和社会经济要素双重属性的综合评价过程,在探明资源储量和开发利用技术条件确定的情况下,区域矿产

资源的可供性与否,主要取决于矿产品的市场价格水平。郑文元建立了储量、品位、成本、价格关系模型,并以铜矿为例,以19000元/

吨成本计,给出开采品位为0.6%以上,得出经济可供储量占铜矿已查明资源储量总量的63%.拥有查明资源储量4254吨。

    Riddle等通过多主体复杂网络模型来模拟矿产资源供应链中各主体行为与互相影响,从而分析矿产资源长期的供给能力。Yaksic等通

过调研不同类型锂矿的储量以及开采成本构建锂资源的CAC(Cumulative Availability Curve)曲线,再通过与设定的锂资源需求情景进

行比对,得出锂资源的开采成本在2100年以前并不会随着需求量增加而上升。Sverdrup等和Verheof等则通过系统动力学构建矿产资源全

产业链流通模型以预测矿产资源长期供给形势。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成熟,神经网络算法也被用于矿产储量预测与可供性研究中。简单来说,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输出层组

成,通过反向传播方式调整隐含层权重,构建出符合期望输出的权重组合:区别于一般线性回归,在隐含层与输出层之间,会设置非线性

激活函数,如sigmoid、selu、relu函数等,使得模型对于非线性问题,预测精度大幅提升:Al-Alawi等基于163处矿物样本,通过构建单

层神经网络模型(一个隐含层),来预测矿产坐标处矿产厚度,氧化铝百分含量,以及二氧化硅百分含量,预测精度分别为87.6%、

75.5%、79.2%。Wu等构建双隐含层神经网络,以预测铜矿空间分布,将铜矿百分比含量与铜矿空间分布关联。空间二维坐标为输入层,铜

矿等级为输出层,隐含层由28个神经元组成,经过训练,其模型训练精度高达90%以上。龚婷等将全球经济增长率、我国经济增长率、我

国铜消费量、我国单位GDP能耗、国际铜价作为输入参数,我国铜矿进口需求、铜矿总需求作为输出单元,建立3层BP神经网络,训练数据

来源于1991年至2011年相关数据。通过模型预测,我国铜矿供给存在巨大缺口,无法满足巨大的铜矿需求。任忠宝等基于经济发展,人口

变化,科技进步等因素,构建BP神经网络来预测我国大宗矿产资源需求拐点与峰值,得出铝的需求拐点会先于铜、钢铁到来。

    但是,人工智能方法还存在些许不足。首先,通过大量数据训练模型,在预测精度提升的同时,模型也会有不可解释性,对于模型输

入参数需要注意其与输出结果的关联。其二,神经网络模型外延性较差,无法做到一个模型,多种情况适用。其三,神经网络模型模型结

构大多采用经验参数,比如隐含层神经元个数,隐含层层数,对于这些超参数,应采用超参数搜索,以获得最佳模型结构。

3 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供给安全保障战略与政策研究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的供给安全保障战略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深刻的

变革期,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的供给安全保障战略必须与“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结合,

需要“从内到外”谋划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的供给安全保障战略。内部提高资源的勘察覆盖度和回收利用率,满足生态文明建设内源性的

协同需求,外部化解资源供给外源风险,积极主动参与全球矿产资源开发治理,体现我国全球资源供给风险的大国意识与责任担当。同

时,某种矿产资源的供给能力也会对其它矿产资源供给状态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从全局出发,综合考量各个因素,寻求矿产资源供给安

全全局最优解。

    矿产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矿产资源的供给与国家资源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密切相关,同时矿产资源的供给

深刻影响国际地缘政治,历史上经常成为国家间争夺的焦点,这背后是巨大的安全利益与政治利益。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提出的总体国

家安全观中明确包含资源安全,我国对于矿产资源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这也为文章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学者根据国内形势和目前国内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不同的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供给安全保障战略。龙宝林等提出矿产资源可

持续稳定供给是矿产资源供给安全的重要保障,我国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呈现差异化现象,部分大宗矿产保障程度低,对外依存度呈现持续

上升态势,应对内加强勘查覆盖率、提高综合利用效率,对外合理通过市场利用境外矿产资源.而另一部分矿产资源供大于求,应出台总

量管理政策,避免无序开发,对于不同的矿产资源应实现分类管理。李娜等通过对具有丰富矿产资源的黔西南州研究,提出在开发利用与

保护的问题上,要定位好基本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战略重点。王淀佐等研究发现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总体水平偏低,矿产

资源开发利用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综合利用技术缺乏等问题,提出应健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法律法规政策,同时利用政府的宏

观调控能力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和研发深度,促进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使我国矿业发展走向新的阶段。冯聪等分析了我国矿产资源开

发利用的现状以及现行的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指出矿山企业对综合利用的经济效益追求往往与国家对资源环境效益的追求相违背,需要有

针对性的进行制度设计,并建立长效机制,制度设计上,通过完善法规体系、强化宏观调控,实现源头监管,加强在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领

域的政府管理工作,在工作机制上,构建以税费调节、标准规范、激励约束、示范引领为核心的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长效机制。乔江

晖等通过探究当前我国矿产资源节约利用存在的政策问题,指出监管工作亟需整合,开发利用监管手段有待加强,监管标准化尚需完善,
基础数据支撑存在不足等主要问题,提出了通过加快自然资源法制体系建设,推进数据融合提高监管服务能力,推广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

技术和经验,促进矿产资源节约利用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供给安全保障战略。

    从国内学者对我国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的供给安全保障战略研究中可以发现,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的供给安全保障战略大体包含以下

三个方面:一是实现矿产资源分类管理。保障程度低的矿产资源应加强勘查覆盖率、提高综合利用效率,供大于求的矿产资源应出台总量

管理政策。二是加强国家法制、政策保障。加快自然资源法制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评价体系和标准体系,推进数据融合提高监管服

务能力。三是发挥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发挥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促进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合理利用境外矿产资源。

4 结论与展望

    文章从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可供性影响因素、可供性分析方法、供给安全保障战略与政策研究角度出发,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梳

理。研究发现,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可供性影响因素有地质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和环境因素,且4个因素之间有很强的相互性,以

往的研究多集中在现状分析,往往忽视了这种相互性,及缺乏对这四个因素的整体性及其影响机理的研究。从现有文献来看,矿产资源可

供性分析系统仅仅考虑到资源空间上异质性,在“储量—价格—时间”静止断面上提供刚性预判,并不能动态追踪可供储量与可供产量的

变化,而峰值理论则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不论是输入的数据,模型本身,还是模型精度都具有不确定性,而到目前为止也缺乏对这种不

确定性系统的统一的处理方法。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以下需加强的研究领域:

    (1)构建矿产资源地质—经济—技术—环境可供性综合评价模型。原有研究框架并没有考虑矿产资源所有者或经营者的偏好、信息差

异的开采问题,对于环境影响也仅仅是以成本的方式加以考虑,考虑到大多数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具有“三稀”特征,以及中国严格的环

境政策,基于成本核算的理论方法运用于中国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可供性分析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可供储量与可供产量的计算结果与实际

往往有较大出入。

    (2)加强具有共伴生特征的矿产资源可供性研究。目前可供性分析主要集中在大宗矿产资源,但大多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具有共伴生

特点,在其可供性分析中技术参数的选择及转化模型的构建是一个新难题,需要全面关注母矿资源下降引起的伴生矿市场震动,共伴生矿

产品间的价格传导机制,以及技术创新对伴生矿产可供的影响来科学评估共伴生矿产资源的供给能力。

    (3)将二次供给也纳入矿产资源可供性分析的研究对象。中国工业化已进入中后期,长期矿产资源消费量处于高位带来的是整个社会

中的巨量金属富集,在这种情况下,仅仅关注矿产资源的存量是不够的,必须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在经济社会中的流量。部分发达国家的矿

产资源二次供给能力已经过半,充分意味着矿产资源二次供给的巨大潜力,未来矿产资源可供性分析必须把二次供给纳入研究范围,深化

研究内涵,更好的服务于国家宏观决策。

    (4)完善提高矿产资源安全供给能力的政策研究。当前,我国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安全供给面临巨大压力,国内保障程度低下,价格

波动导致勘探开发投资不稳定,对外依存度达到百分之70以上的矿种有7个,对外依存度达到百分之50以上的矿种有14个。资源安全是国

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资源安全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这就要求做好从全产业链视角出发,完善提高矿产资源安全供给

能力的政策研究,为国内矿产资源稳定供给提供良好的政策条件。

摘自:《河北地质大学学报》2021年第1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上一篇:中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探析 下一篇: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完善

分享 保护视力色: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地图 丨 联系我们 丨 关于本站 丨 我给网站提建议


主办单位:河北省自然资源厅   技术支持:厅信息中心   网站标识码:1300000044

地址:石家庄红旗大街80号  邮编:050051    冀公网安备号 13010402001786 冀ICP备06002006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以上; 访问量: 5566776 官方公众号 新浪微博

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可供性研究现状与展望
科技外事处 2022-03-16
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可供性研究现状与展望
O 引言

    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与矿产资源密不可分,而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供给安全一直是世界各国必须面对的一大难题,在气候变化、资源危机、全球

治理、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挑战中矿产资源所扮演的角色都丰富关键。目前,中国工业化进程步人中后期,城镇化脚步放缓,经济发展进入

“新常态”,对矿产资源需求增速下降,但中国对矿产资源需求总量仍处于高位,需要继续消耗大量矿产资源进一步提高工业化水平,推进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建设。同时,随着中国能源结构优化,工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加速,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中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格局也将逐步发

生转变,以钕、锂、钴等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为原材料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推动部分战略性矿产、高技术矿产需求激增。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各国政府充分认识到实体制造业对于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性,纷纷出台制造业回流政策,世界主要发达国

家对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的争夺全面加剧,助推全球矿产资源的供给结构以及贸易格局重构。2010年美国能源部发布“关键矿产战略”报告,筛选

出风力发电、太阳能电池、电动汽车等清洁能源技术所需的13种关键矿产资源。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签发美国第13817号行政命令《确保关键矿

产安全可靠供应的联邦战略》,关键矿产供给安全正式成为美国国家战略。欧盟、日本、澳洲等主流发达国家也相继发布了对应本国发展战略的关

键矿物清单,并指出经济安全高度依赖于关键矿物持续稳定供给。在中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须努力建设现代

化经济体系,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而实现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高质量稳定供给对我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抢占全球制高点有着重要意义。

2016年中国发布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年-2020年)》将铜、钨、锂、钴、钼、铝、稀土等24种矿产资源列入战略性矿产目录。如何保障战

略性关键矿产资源的供给安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重大战略问题,同时也是当下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与前沿问题。

    矿产资源供给主要可分为一次资源供给和二次资源供给,而矿产资源一次供给又可分为国内供给和国外供给,国内供给关注的是对国境内的矿

山、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国外供给关注的是从国际市场获得矿产资源的能力。矿产资源二次供给主要指的是资源循环利用,关注的是对经济社会

发展过程中矿产资源蓄积量的回收利用能力。矿产资源关键性研究中建立的评价矩阵主要考虑供给风险、脆弱性、环境影响3个维度,而精确衡量

供给风险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确定矿产资源的供给能力。矿产资源可供性研究是指在综合考虑地质条件、价格波动、技术进步、环境约束等因素的

情况下,推算特定矿产资源在一定经济条件下的可供储量与可供产量,其核心是确定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供给能力,起的作用是摸清家

底,对矿产资源安全研究有着重要支撑作用,进而可以提升我国矿产资源政策制定的有效性和决策的科学性。文章将就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可供性

影响因素、可供性分析方法、供给安全保障战略与政策研究三方面展开文献梳理,归纳相关研究不足,并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提供建议。

1 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可供性影响因素

    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可供性影响因素主要有地质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地质因素为自然因素,取决于矿产资源如何在地

壳中富集及其富集程度:经济技术、技术因素为人为因素,跟人类经济社会对矿产资源的利用能力有关:环境因素为协调因素,直接相关与经济社

会的可持续发展。各影响因素不仅可以直接影响矿产资源可供性,同时也存在相互性。例如,矿产资源开采技术的进步在提升可供性的同时,也会

降低地质条件对可供性的影响,地质条件的变化会显著影响开采成本和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的环境影响,而环境约束带来的开发困难也可以被技术进

步和经济能力克服。

1.1地质因素

    地质因素是影响矿产资源可供性的因素之一。众所周知,矿产资源在地质方面具有稀缺性,这是因为矿产资源需要特定的地质环境,经过长时

间演化才可形成。从全球层面来看,矿产资源的开采速度还在持续增加,同时,资源品位和开采品位在逐渐下降,世界旧工业区的许多矿山已关

闭。具体到某一矿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地质因素直接决定了矿产资源储量,根据《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我国将地

质勘查得到的矿产资源/储量划分为三大类和16个细分类型,其中三大类为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分别代表经济可采部分、边际经济可采部分

和次边际经济可采部分,进行矿产资源可供性分析时应主要考量基础储量数据。国际上采用的标准为CRIRSCO,由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

等国联合制定,将矿产资源/储量划分为证实储量、可信储量、测定的资源量、标示的资源量、推断的资源量、勘查目标六大类,分类结果与我国

不同,但同样采用了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经济意义三维分类法。从宏观上来看,地质因素对于矿产资源可供性的影响,根本上源于矿产资

源在世界上分布的不均衡,以铁矿为例,澳大利亚铁矿储量及品位位居世界第一,相对而言,非洲铁矿资源较少,铁矿在世界上分布的不均衡,使

得澳大利亚成为世界铁矿出口大国,而中国由于铁矿储量品位相对较低,不足以满足国内发展需求,进而需要从澳大利亚大量进口高品位铁矿。另

一个例子就是由于国家资源禀赋的不同,中国生产了全球90%以上的稀土,而巴西在世界铌生产中所占的份额也高达90%以上。目前,随着部分矿产

资源新增探明储量不断减少,消耗量不断上升,许多学者认为部分矿产资源将在未来几十年内耗尽,然而单纯依赖地质因素去判断矿产资源是否耗
尽也不一定可靠。Lusty等指出美国地质调查局(USCS)提供的全球矿产资源储量最佳估计值也不一定准确,勘探技术和开发技术的持续创新可能极

大地提高未来矿产资源的新增探明储量。Graedel等提出为了确保未来矿产资源持续稳定供给和安全政策的长期有效性,应为矿产资源提供更可靠

的储量数据,这需要依赖地质勘探技术的根本性改进,以及对地质数据的详实分析。

1.2经济因素

    对于矿产资源可供性的影响,除了地质因素,经济因素也扮演重要角色。Zwartendyk指出地质学家需要多参与矿产资源的经济评估,而不是只

关注于勘探技术、开采技术的提升,结合经济的综合性分析更有利于对长期供给能力的判断。矿产资源可供性波动的原因部分来自于矿产资源的供

需失衡,在已知储量的情况下,矿产公司需要考虑经济因素来制定开采策略以保证项目的经济可行性。这些经济因素包括人力成本,物流成本,矿

物价格、市场前景等等。朱永光等通过空间交互模型对铁矿石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进口国中的产业结构影响最大,出口国中的资源储

量影响最大,并在此基础上预测我国铁矿石进口峰值。另外经济趋势也是经济因素之一,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当全球经济活动活跃,对矿产资

源需求量上升,相对而言,矿产资源供给就会出现紧张。王安建等通过研究人均CDP与人均矿产资源消费的关系,得出矿产资源需求“S”形理论,

并根据此理论建立了能源与矿产资源需求综合预测模型。成金华等利用面板门限回归模型研究了产业机构变化对矿产资源需求的影响,得出高技术

产业与矿产资源需求之间存在着门槛效应,且对不同种类矿产资源与高技术产业之间的门槛效应都进行了充分讨论。1900年至2000年期间,美国经

济总体上行,使得矿产资源供给量上升,与此同时,矿产资源供给量在个别时期受相关经济政治事件影响剧烈下降,例如1930年至1940年大萧条时

期、1980年经济衰退时期,美国矿产资源供给量大减。1985年,刚果金共和国铜矿产量占全球的7%,钴矿产量占全球的62%.之后15年间,由于刚

果金共和国经济崩溃(主要由于两次内战)以及国际铜价、钴价下滑,超过20亿美元外国矿业投资搁置,刚果金共和国铜矿、钴矿供给量分别骤降

至全球铜矿产量的0.5%,全球钴矿产量的20%。由此可见,即使对于刚果金这样铜矿、钴矿资源丰富的国家来说,经济因素也可以成为影响矿产资

源供给的主要因素,甚至可以对全球铜矿、钴矿的供给也造成巨大影响。与地质因素相比,经济因素更加灵活多变,难以预测。

1.3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主要可以分为勘探技术和开发技术两类。勘探技术直接影响矿产资源可供储量,开发技木则直接影响矿产资源可供产量。侯增谦等发

展了斑岩铜矿成矿理论,成功解释了我国西藏地区前期发现的、缺乏大洋俯冲环境的斑岩铜矿成因,系统性创建了碰撞型斑岩铜矿成矿理论,同时

发现成矿金属来自于新生下地壳,水来自幔源碱性岩浆的混合注入及源区角闪石分解,揭示了碰撞型斑岩铜矿呈现强叠加的蚀变矿化分带模式。这

一成矿理论突破把全球斑岩铜矿的勘探区域拓宽至大陆碰撞带,指导了我国碰撞带斑岩铜矿的勘查工作,青藏高原在这一突破的指导下,短时间内

就发现了十多个铜矿,极大地提升了铜矿资源的可供储量。邱冠周等研究的生物冶金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加速硫化矿物自然转化成氧化物的湿法冶金

过程,该技术可以有效应对复杂矿产资源,极大地提升了矿产资源可供产量,并使开发品位进一步降低,同时具有成本低、环境污染小的优势。我

国利用生物冶金技术开发铀矿资源,使硫化物包裹类铀矿的开采品位降低至万分之三,而在铜矿资源方面,我国通过建立世界领先的冶金微生物定

量化技术使可经济利用的铜矿品位降低至0.1%。另一个例子则是发源于美国的页岩气革命,以米歇尔创立的米歇尔能源公司为先驱,之后不断发展

和完善的水平井技术及水力压裂技术,把原本认为不可能采出工业气流的页岩通过技术手段改造成具有一定渗透性的储层,促使非常规天然气迅速

发展,2019年美国非常规天然气占天然气总产量已达58% 。在页岩气革命的带动下,美国由石油进口国转变成石油出口国,实现了能源独立,彻底

改写了国际地缘政治格局。

1.4环境因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观念体现的原则就是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有显著影响,随着生态保

护理念的深入,以及各国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各国政府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了严格限制。国外一般从矿产勘查、矿产开发、矿业投资、矿业税费、

矿业土地准入等方面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管理,国内则划定了生态保护区,相关法律法规、规划明确规定各类保护区内禁止勘查开采矿产资源,已

设置的矿业权应限期退出。成金华等研究了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现状,并梳理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下的相关

政策,得出优化矿产资源开发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且须进一步推进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方传

棣等通过构建三级指标体系和加权TOPSIS法对长江经济带矿产—经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定量研究,得出“大保护”战略从长期来看更能

有效提升耦合协调度,同时长江上、中、下游应建立不同的发展路径。Wang等从环境资源承载力的角度,通过熵权法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

法,定量研究了中国不同矿业经济区的矿产—水—土地—环境资源系统承载力的耦合协调度,得出中部矿业经济区的耦合协调度最差,且环境资源

承载力的“短板效应”存在很强的空间异质性。Mudd研究了矿石品位下降、新矿山的发现、价格波动、社会因素、环境影响对澳大利亚矿业可持续

发展的影响,指出未来澳大利亚矿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应更关注建立环境友好的现代矿山和降低经济发展的资源强度。

    矿产资源可供性分析不同予矿产资源安全研究,侧重于对供给能力的预测与评价。最初,矿产资源可供性分析基于储采比计算,即储量与产量

的比值。虽然储采比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矿产资源供给能力,但因为其静态特征和严苛的假设条件,导致其并不具有特别大的参考价值。随后,

峰值模型被普遍用于矿产资源可供性分析,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则是Hubbert峰值模型。
    Hubbert峰值模型是1956年由Hubbert基于油田开发经验数据提出,最初用于预测油田石油开采峰值。Hubbert发现石油资源开采产量随时间遵

循钟型曲线特征,服从正态分布。尽管此模型在提出后存在争议,但此模型仍广泛用于除石油外,其他耗竭性不可再生资源的产量预测中。

Hubbert峰值模型主要参数有二:一为资源开采率,二为可开采资源总量,从资源开采率角度来说,有限资源无法保持指数级的生产增长率,资源

开采率在开采初期可保持指数级增长,在经过一个或几个开采高峰后,开采率将回落,直至零点,即全部可开采资源开采完毕,另一方面,峰值模

型曲线下的面积即为可开采资源总量。 Hubbert模型曲线受预估可开采资源总量影响,除此之外,经济,政治,技术等因素也扮演重要角色,在

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Hubbert生产峰值曲线一般来说是不对称的。李天骄等通过多种探明资源储量数据,应用Hubbert模型分析中国10种有色金属

矿产(铜矿、铝土矿、锡矿、钴矿、钨矿、锑矿、镍矿、铅矿、锌矿、钼矿)产量峰值年限,其10种有色金属Hubbert峰值曲线拟合度(R2)均大于

0.73,部分超过0.90。结果显示,中国的锑矿产量已于2014年到达峰值,而其他9种矿产资源将于2050年前后达到产量峰值。另外,此研究将

Hubbert模型结果与传统衡量矿产资源可供性的指标储采比进行对比,显示除钼矿外,其他有色金属矿产差异并不大。张亚斌等通过Hubbert峰值模

型预测中国锑矿产量峰值,其模型设定3种不同总可采储量情景,并给出相对应的锑矿产量峰值以及产量峰值达到时间,得出我国锑矿开发正处于

拐点阶段,未来锑矿供给能力堪忧。上述研究仅仅基于已探明或设定的可开采储量出发,未考虑技术进步、政策变化等因素,是一种静态的预测。

    Wang等通过Vensim软件结合Hubbert模型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预测中国稀土元素峰值,模型引入内在增长率“a”用来描述技术进步、政策变化

等因素,研究指出,中国稀土产量将在21世纪中叶以2.5%增速达到峰值。Valero等在矿产资源峰值预测中引入有效能理论,并结合Hubbert模型预

测了51种矿产资源峰值产量。Wang等通过广义翁氏模型预测了稀土的产量和峰值,其中模型参数的计算运用了曲线拟合技术,且计算结果基于历史

产量数据。Xu等将Copula函数与Hubbert模型相结合,构建共伴生矿产资源的产量曲线,显著提高具有共伴生特征的矿产资源Hubbert模型预测精

度。

    对于Hubbert模型,国内外学者大多将其用于预测石油、天然气、煤矿的产量峰值预测.对于非化石燃料资源预测利用较少,同时模型利用水

平较低,考虑因素较为单一,尚无多因素结合构建模型。除此之外,就Hubbert模型本身而言.也存在局限性:其一,其模型在应用于不受政策、

经济影响的无限制开采的大型自然资源矿藏较为准确:其二,应用于Hubbert模型的历史数据最好为未受政治,经济政策影响下的原始数据,此条

件较为苛刻,影响模型使用;其三,其模型用于达到开采峰值后的矿藏较为准确。

    美国矿业局于20世纪80年代依据现金流折现法开发出了矿产资源可供性系统,该系统主要通过收集各种矿产和矿山的地质、勘查、开发、生产

等技术信息与经济信息,在确定的内部收益率的情况下对矿山开采现金流进行贴现,进而计算出NPV,从而确认矿产资源在不同价格下的供给能

力,在该方法中,环境因素主要是通过转为成本进行考虑。江光宇等利用地质类比法,通过引入规模调整系数、品位调整系数、价格调整系数、差

异要素调整系数,把矿产资源可供性系统研究对象从已开发矿山扩展至未开发矿山。闫军印等指出矿产资源可供性分析是一个包含矿床地质特征和

社会经济要素双重属性的综合评价过程,在探明资源储量和开发利用技术条件确定的情况下,区域矿产资源的可供性与否,主要取决于矿产品的市

场价格水平。郑文元建立了储量、品位、成本、价格关系模型,并以铜矿为例,以19000元/吨成本计,给出开采品位为0.6%以上,得出经济可供

储量占铜矿已查明资源储量总量的63%.拥有查明资源储量4254吨。

    Riddle等通过多主体复杂网络模型来模拟矿产资源供应链中各主体行为与互相影响,从而分析矿产资源长期的供给能力。Yaksic等通过调研不

同类型锂矿的储量以及开采成本构建锂资源的CAC(Cumulative Availability Curve)曲线,再通过与设定的锂资源需求情景进行比对,得出锂资

源的开采成本在2100年以前并不会随着需求量增加而上升。Sverdrup等和Verheof等则通过系统动力学构建矿产资源全产业链流通模型以预测矿产

资源长期供给形势。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成熟,神经网络算法也被用于矿产储量预测与可供性研究中。简单来说,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输出层组成,通过反

向传播方式调整隐含层权重,构建出符合期望输出的权重组合:区别于一般线性回归,在隐含层与输出层之间,会设置非线性激活函数,如

sigmoid、selu、relu函数等,使得模型对于非线性问题,预测精度大幅提升:Al-Alawi等基于163处矿物样本,通过构建单层神经网络模型(一个

隐含层),来预测矿产坐标处矿产厚度,氧化铝百分含量,以及二氧化硅百分含量,预测精度分别为87.6%、75.5%、79.2%。Wu等构建双隐含层神

经网络,以预测铜矿空间分布,将铜矿百分比含量与铜矿空间分布关联。空间二维坐标为输入层,铜矿等级为输出层,隐含层由28个神经元组成,

经过训练,其模型训练精度高达90%以上。龚婷等将全球经济增长率、我国经济增长率、我国铜消费量、我国单位GDP能耗、国际铜价作为输入参

数,我国铜矿进口需求、铜矿总需求作为输出单元,建立3层BP神经网络,训练数据来源于1991年至2011年相关数据。通过模型预测,我国铜矿供

给存在巨大缺口,无法满足巨大的铜矿需求。任忠宝等基于经济发展,人口变化,科技进步等因素,构建BP神经网络来预测我国大宗矿产资源需求

拐点与峰值,得出铝的需求拐点会先于铜、钢铁到来。

    但是,人工智能方法还存在些许不足。首先,通过大量数据训练模型,在预测精度提升的同时,模型也会有不可解释性,对于模型输入参数需

要注意其与输出结果的关联。其二,神经网络模型外延性较差,无法做到一个模型,多种情况适用。其三,神经网络模型模型结构大多采用经验参

数,比如隐含层神经元个数,隐含层层数,对于这些超参数,应采用超参数搜索,以获得最佳模型结构。
3 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供给安全保障战略与政策研究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的供给安全保障战略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深刻的变革期,

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的供给安全保障战略必须与“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结合,需要“从内到外”

谋划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的供给安全保障战略。内部提高资源的勘察覆盖度和回收利用率,满足生态文明建设内源性的协同需求,外部化解资源供

给外源风险,积极主动参与全球矿产资源开发治理,体现我国全球资源供给风险的大国意识与责任担当。同时,某种矿产资源的供给能力也会对其

它矿产资源供给状态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从全局出发,综合考量各个因素,寻求矿产资源供给安全全局最优解。

    矿产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矿产资源的供给与国家资源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密切相关,同时矿产资源的供给深刻影响

国际地缘政治,历史上经常成为国家间争夺的焦点,这背后是巨大的安全利益与政治利益。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明确包

含资源安全,我国对于矿产资源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这也为文章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学者根据国内形势和目前国内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不同的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供给安全保障战略。龙宝林等提出矿产资源可持续稳定

供给是矿产资源供给安全的重要保障,我国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呈现差异化现象,部分大宗矿产保障程度低,对外依存度呈现持续上升态势,应对内

加强勘查覆盖率、提高综合利用效率,对外合理通过市场利用境外矿产资源.而另一部分矿产资源供大于求,应出台总量管理政策,避免无序开

发,对于不同的矿产资源应实现分类管理。李娜等通过对具有丰富矿产资源的黔西南州研究,提出在开发利用与保护的问题上,要定位好基本思

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战略重点。王淀佐等研究发现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总体水平偏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

低,综合利用技术缺乏等问题,提出应健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法律法规政策,同时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和研发深度,促进矿

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使我国矿业发展走向新的阶段。冯聪等分析了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以及现行的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指出矿山企业

对综合利用的经济效益追求往往与国家对资源环境效益的追求相违背,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制度设计,并建立长效机制,制度设计上,通过完善法

规体系、强化宏观调控,实现源头监管,加强在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领域的政府管理工作,在工作机制上,构建以税费调节、标准规范、激励约束、

示范引领为核心的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长效机制。乔江晖等通过探究当前我国矿产资源节约利用存在的政策问题,指出监管工作亟需整合,开

发利用监管手段有待加强,监管标准化尚需完善,基础数据支撑存在不足等主要问题,提出了通过加快自然资源法制体系建设,推进数据融合提高

监管服务能力,推广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技术和经验,促进矿产资源节约利用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供给安全保障战略。

    从国内学者对我国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的供给安全保障战略研究中可以发现,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的供给安全保障战略大体包含以下三个方

面:一是实现矿产资源分类管理。保障程度低的矿产资源应加强勘查覆盖率、提高综合利用效率,供大于求的矿产资源应出台总量管理政策。二是

加强国家法制、政策保障。加快自然资源法制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评价体系和标准体系,推进数据融合提高监管服务能力。三是发挥市场的

宏观调控能力。发挥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促进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合理利用境外矿产资源。

4 结论与展望

    文章从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可供性影响因素、可供性分析方法、供给安全保障战略与政策研究角度出发,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研究

发现,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可供性影响因素有地质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和环境因素,且4个因素之间有很强的相互性,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

现状分析,往往忽视了这种相互性,及缺乏对这四个因素的整体性及其影响机理的研究。从现有文献来看,矿产资源可供性分析系统仅仅考虑到资

源空间上异质性,在“储量—价格—时间”静止断面上提供刚性预判,并不能动态追踪可供储量与可供产量的变化,而峰值理论则具有巨大的不确

定性,不论是输入的数据,模型本身,还是模型精度都具有不确定性,而到目前为止也缺乏对这种不确定性系统的统一的处理方法。基于上述结

论,提出以下需加强的研究领域:

    (1)构建矿产资源地质—经济—技术—环境可供性综合评价模型。原有研究框架并没有考虑矿产资源所有者或经营者的偏好、信息差异的开采

问题,对于环境影响也仅仅是以成本的方式加以考虑,考虑到大多数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具有“三稀”特征,以及中国严格的环境政策,基于成本

核算的理论方法运用于中国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可供性分析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可供储量与可供产量的计算结果与实际往往有较大出入。

    (2)加强具有共伴生特征的矿产资源可供性研究。目前可供性分析主要集中在大宗矿产资源,但大多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具有共伴生特点,在

其可供性分析中技术参数的选择及转化模型的构建是一个新难题,需要全面关注母矿资源下降引起的伴生矿市场震动,共伴生矿产品间的价格传导

机制,以及技术创新对伴生矿产可供的影响来科学评估共伴生矿产资源的供给能力。

    (3)将二次供给也纳入矿产资源可供性分析的研究对象。中国工业化已进入中后期,长期矿产资源消费量处于高位带来的是整个社会中的巨量

金属富集,在这种情况下,仅仅关注矿产资源的存量是不够的,必须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在经济社会中的流量。部分发达国家的矿产资源二次供给能

力已经过半,充分意味着矿产资源二次供给的巨大潜力,未来矿产资源可供性分析必须把二次供给纳入研究范围,深化研究内涵,更好的服务于国

家宏观决策。
    (4)完善提高矿产资源安全供给能力的政策研究。当前,我国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安全供给面临巨大压力,国内保障程度低下,价格波动导致

勘探开发投资不稳定,对外依存度达到百分之70以上的矿种有7个,对外依存度达到百分之50以上的矿种有14个。资源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

组成部分,必须把资源安全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这就要求做好从全产业链视角出发,完善提高矿产资源安全供给能力的政策研究,为国内矿

产资源稳定供给提供良好的政策条件。

摘自:《河北地质大学学报》2021年第1期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