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晚清淮軍之初探

前言
地方武力對晚清政局造成重大影響,一般咸認為地方武力(鄉勇、團練)為造成民初軍閥割據
的遠因,尤其是淮軍與北洋軍閥的關係,然而若忽視晚清地方武力與民初軍閥兩造各自的演變過程,
遽下定論未免粗糙,為釐清此問題首先必須對淮軍有一清楚認識;本文將著重在團練、淮軍以及其
軍餉籌措及維持方面的探討,關於此間的研究成果,王爾敏《淮軍志》1,除了敘述淮軍成立的背景
與原因外,主要探討淮軍制度、組成、軍餉、軍械等問題,王爾敏先生認為雖然淮軍承襲湘軍的招
募制度,有私人性質,然而淮軍終究係勇營的一種,其選材、餉源均受朝廷節制,不可將其視為軍
閥或割據勢力,書中擅長製表,並廣泛運用史料,為研究淮軍之重要著作;林世明《清代鄉團之研
究》2,主要研究鄉團亦即團練的起源、發展、團練與地方制度的關係,以及在平捻中的作用等,能
夠廣泛蒐集地方文獻,援引舉例說明,對於清代團練定義清楚,考證確實,並有整理清代鄉團大事
紀表於文末,對團練有較為全面性的研究;郭劍鳴《晚清紳士與政治整合研究:以知識權力化整合
模式為路徑》3,論文以知識權力化為核心概念,以「解釋性的政治合法性」解讀傳統中國對於士紳
階級的政治整合現象,文中第三章第二、三節對於士紳與團練有充分的解釋,其認為在晚清的戰亂
之中,朝廷對於地方士紳過度依賴,導致知識權力化過度膨脹,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亦因此而改變。

團練興起背景
若欲論淮軍則不得不提團練,雖然團練與淮軍已經係不同的軍種,惟不論淮軍或湘軍,其起先
均源於團練;團練並無定制,而且各省各有不同名目,「其各直省之鄉兵,曰屯練,曰民壯,曰鄉
團,曰獵戶,曰漁團,曰沙民。額數之多寡不齊,器械之良窳不一,餉章之增減不定,良以聚散無
恆」4其實團練並非自道光朝開始,早在雍正朝即有,惟當時「旋募旋散,初非經制之師」5,並非朝
廷的經制武力,戰事結束隨即裁撤,在乾隆朝大小金川之役、嘉慶朝平定川楚教亂時皆曾立功,但
大規模的辦理團練則始於咸豐二年,當時太平軍正圍攻武昌漢陽,朝廷傳旨命曾國藩辦理團練,清
文宗實錄:「前任丁憂侍郎曾國藩籍隸湘鄉,現聞在籍,其於湖南地方人情自必熟悉,著該撫傳旨,
令其幫同辦理本省團練…伊必盡力不負委任」,咸豐二年以後辦理團練,原來即是因為戰況吃緊,
隨著太平軍步步進逼,咸豐亦命令各省辦理團練,「三年,令山東登、萊、青三府舉辦聯庄團練,
給以兵械。四年,令甘肅沿邊增募獵戶三千人以防番騎。八年,安徽巡撫翁同書疏言皖省定遠、壽
州、合肥等縣舉辦團練,旬日之間,遠近響應」6,雖然各省廣辦團練,然而朝廷對其十分警戒,各
省團練亦參差不齊,其中有藉辦團練斂財、聚眾戕官者,各大臣也紛紛疏陳團練辦法,例如安徽辦
理團練首領苗沛霖即是其中一例,史書又稱其為苗練、悍練,苗沛霖辦理團練,卻時叛時服,是辦
理團練卻對朝廷造成極大損失的代表性案例。
團練興起的另一原因是江南大營的潰敗,江南大營原係咸豐三年二月金陵被太平軍攻破,欽差
大臣向榮所建「向大臣追賊至金陵,結營城東孝陵衛」7,在咸豐六年已被楊秀清、石達開、秦日綱
攻破,惟太平天國內部發生諸王內訌,因而與江北大營合併,對金陵形成包圍,咸豐十年李秀成為
解「天京」之圍,先佯攻杭州誘使大營分兵馳援,再離杭猛攻大營,大營遂潰,根據王爾敏《淮軍
志》的研究,大營潰敗的原因眾多,但大致上有內外兩因,外因江南大營兵力分散,又李秀成計謀

1
王爾敏,《淮軍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22),民國 70 年二月再版
2
林世明,《清代鄉團之研究》,東華書局,民國 82 年二月初版
3
郭劍鳴《晚清紳士與政治整合研究:以知識權力化整合模式為路徑》,古代歷史文化研究輯刊十編第 25 冊,花木蘭文
化 出版社,2013 年九月初版
4
清史稿‧志 133 鄉兵,維基文庫
5
清史稿‧志 133 鄉兵,維基文庫
6
清史稿‧志 133 鄉兵,維基文庫
7
平定粵匪紀略‧卷三
得逞導致失守,二因大營士氣不振,此亦原因複雜,當時的大營有欠餉問題,「軍中方謂堅城旦夕
可下,而浙江告警,兵分益單,饋運不繼。和春用翼長王濬策,兵餉三分留一,約待克城後補給,
士卒皆怨,國樑力諫不聽」8,從清史稿可以了解欠餉問題的確是影響士氣的關鍵因素之一;又江南
大營失陷後造成了幾個嚴重後果,9其一是長江下游清軍主力盡失,導致太平軍向東流竄,江南重要
的財稅區域失陷,其二是大營的潰兵散勇對的騷擾肆虐,潰兵散勇不僅騷擾民間,蘇州城更因大營
潰兵與鄉勇的內鬨導致失陷,「常州陷,禦賊於無錫高橋,賊由間道出九龍山襲無錫。玉良前後受
敵,退保蘇州,入城計守禦,未定,潰兵應賊,蘇州亦陷。」10,大營的潰敗造成江南地區被蹂躪,
同時也使的各省紛紛辦理團練保鄉禦敵,湘軍淮軍亦是在此種背景下成立;咸豐十一年上諭「鄉團
之設,原以濟兵力所不逮。必須官紳一體,兵勇同心協力,內靖土匪,外御賊氛,於地方庶有裨
益。」從上諭中能看出,咸豐朝團練的興起,其立意在補足八旗綠營的不足,因此朝廷需藉由官紳
整合地方,在抵禦太平軍的同時也防盜賊。

淮軍的影響
(一)淮軍成立背景
淮軍的成立要從江南大營潰敗說起,由於大營潰敗,上海紳民急切盼望湘軍援滬,「欽差大臣
湘陰曾公已克安慶駐軍,公第國荃循江東討及於蕪湖,顧君(文彬)見余曰滬兵其殆哉,不壁壘、
不訓練、行無步伍、出無支應,將何以戰,遂首創乞師之議」11,而曾國藩「老於兵,計在持重」,
不能速至,遂有滬紳之「安慶請兵」,曾國藩原意要其弟曾國荃援滬,但曾國荃認為唯有攻下金陵
才是根本辦法,蘇杭地區才能解救12,王爾敏《淮軍志》則言其欲攻金陵,意在建立首功,不願援滬,
於是命李鴻章仿湘軍營制募練五百人援滬,是淮軍成立之始。淮軍的成立已及援滬牽扯到諸多方面,
致使援滬之行甚為困難,曾國藩表面上主張鎮江地形良好,有戰略地位,雖然已令李鴻章援滬,但
始終希望李前往鎮江,而別令湘軍部將陳士杰率湘軍舊部援滬,究其原因,因為上海是重要餉源,
曾國藩希望以湘軍部將援滬,以掌握上海,江寧將軍都興阿奏請馮子材援滬,與江蘇巡撫薛煥不願
淮軍援滬,皆是為了相似的原因,故淮軍的援滬可謂一波三折。
(二)淮軍的發展
淮軍的發展與李鴻章的仕途是密切相關的,在天平天國戰事結束後「署兩江總督,命率所部馳防豫
西,兼備剿京東馬賊、甘肅回匪。」又因曾國藩剿捻久久不見效果,遂授予欽差代為督師剿捻,另
外就整個局勢而言,雖然依慣例團練、勇營等於亂平後必須裁撤,但當時淮軍頗有接替湘軍的態勢,
「湘勇利山徑,馳騁平原非所長,且用武十年,氣亦稍衰矣,故欲練淮士為湘勇之繼。至是東南大
定,裁湘軍,進淮軍,而捻匪事起。」13曾國藩本人主要是因為憂讒畏譏,除主動裁撤湘軍之外也積
極安排指導李鴻章,使之勿裁撤湘軍14;
同治四年四月蒙古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於山東剿捻的途中全軍覆沒,此事與江南大營的失陷是
類似的,皆象徵朝廷經制軍的失敗,對於淮軍的發展而言是一重要關鍵,也因為如此,出現了所謂
「勇營留防」政策15,其起先用於湘軍水師,金陵克復後,湘軍陸師陸續裁撤,留下湘軍水師留防,
但其後改編為長江水師,同治七年,曾國藩之〈長江水師前奏未盡事宜十條〉中第三條:「江南軍
務大定,所有各營勇丁,自當陸續遣撤,酌留水勇,改為經制水師。」16勇營留防實係創舉,因此雖
8
清史稿‧列傳 188 張國樑,維基文庫
9
王爾敏‧《淮軍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22),頁 5
10
清史稿‧列傳 189 張玉良,維基文庫
11
馮桂芬,《顯志堂稿》卷四,維基文庫
12
清史稿‧列傳 192 曾國藩:國荃曰:「急搗金陵,則寇必以全力護巢穴,而後蘇、杭可圖也。」
13
清史稿‧列傳 192 曾國藩,維基文庫
14
王爾敏,《淮軍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22),頁 351
15
郭劍鳴《晚清紳士與政治整合研究:以知識權力化整合模式為路徑》,頁 123
16
皇朝經世文續編 ‧ 卷七十七‧兵政三水師
酌留水勇,亦改編為朝廷經制水師,淮軍則於同治七年駐京拱衛京師,除京師之外的主要防區以直
棣的津、沽、北塘與江蘇的吳淞、江陰、揚州、徐州,樹軍駐山西、慶軍駐山東、武毅軍駐湖北、
銘軍駐臺灣17,淮軍的職責已代替了原有的綠營軍。
軍餉籌措
軍餉問題在晚清的亂事中對軍隊是非常重要的,根據李鴻章本人的觀察,甚至是直接影響戰況
成敗的主因之一,同治四年,李鴻章之覆陳籌慮兵餉大端疏:「一餉源難專恃也,凡欲滅賊,必先
治兵,欲強兵,必先足餉,欲籌餉,必先得人與地。臣自咸豐三年至八年,皆在皖北軍中,竊見和
春鄭魁士之軍,戰陣頗勇,旋因餉缺而潰,袁甲三翁同書繼之,更因餉絕而敗。」18李鴻章的餉源主
要來自滬餉,而滬餉包刮關稅與釐捐,關稅為戶部款項,釐捐為地方臨時款項,專門用以軍需,光
緒十三年,戶部之統籌新疆全局疏:「查咸豐初年。始抽厘助餉。於關稅之外。複設厘卡。近重征
大。吏諭民以暫時抽收。事竣裁撤。」,可以得知釐捐最初完全是臨時性質,其名捐,則不同於強
制徵收的朝廷賦稅,是民間的自由捐獻,其性質為一種臨時公課19,當軍餉的需求不再迫切或戰事平
定後應即行停止徵收,然而實際上釐捐一制並未廢止,因開支增加,不易遽廢,又繼續存在「因軍
餉不足。迄今未能遽裁。計每軍報部收厘數目千數百萬。至外銷之款。與夫官吏所侵蝕。書役所勒
索。又無論矣。層層剝削。竭澤而漁。商賈咸謂事竣不裁。久為商累。貨物昂貴。終歸累民…雖官
非增賦。私已倍輸。」20釐捐實際上成為了一種變相的正式賦稅,部分地區甚至已經嚴重影響民眾生
計;
李鴻章任江蘇巡撫,採行釐關分收分用策略21,由於關稅歸戶部管轄,且較為繁雜,需要支付英
法兩國賠款、漢口九江分稅、常勝軍軍餉、會防局用款等,雖能部分支用,終究為少數,李鴻章主
要能籌集的款項為釐捐,然就滬餉的釐捐而言,亦並非僅供淮軍支用,李鴻章督師剿捻,需要置辦
馬車、洋火藥、在滬購買之機器鐵廠,當時的釐捐是與上海諸軍共同支用「豫中蹂躪已久。力難供
應。若專指蘇餉。目下蘇滬稅厘分供前敵。淮軍已虞飢潰。再添練馬步。人數益多。道路益遠。勢
必不支。」
平捻亂事結束後,李鴻章維持淮軍餉源的措施有三22:一 裁撤部分淮軍,減少軍費,二 同治八
年二月,李氏為湖廣總督協辦大學士,又兼湖北巡撫,以其總督的身分就地籌餉,三 與其他江南督
撫官員維持良好關係,保持餉源,例如丁日昌,早在李氏還就任江蘇巡撫時就已深得信任「李鴻章
治軍上海,檄主機器局,積勳至知府。江寧既下,除蘇松太道。」23,淮軍的軍餉也仰賴丁氏的幫助,
另一方面左宗棠與李鴻章似乎較不和諧,左宗棠傾向塞防,李鴻章傾向海防,雖以國防的角度論,
皆很重要,但左宗棠之〈請各省勻濟餉需片〉:「而各省之協濟洋防者,又皆以洋防為急,塞防為
緩,以致臣軍出款日增,入款大減,豈沿海防軍,重於出塞征軍。」24對於海防重於塞防以及自己軍
餉日減亦有不滿之意,雖沒有直接說明,但仍可看出與李氏的不睦,光緒九年,留防江蘇淮軍改由
南洋大臣統馭,此前皆由直棣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管理,左宗棠當時為兩江總督又屬於湘軍,江
蘇淮軍的狀況十分不利,總之淮軍軍餉與官場政治亦大有關係。

結論
團練於清初雍正朝即有,但直接導致晚清團練制度興起的是太平天國之亂,江南大營的潰敗,除了

17
王爾敏,《淮軍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22),頁 379
18
皇朝經世文續編‧卷七十八‧兵政四餉需
19
清制論文集下冊,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 66 年七月初版,清代知縣財政權之研究,頁四百
20
皇朝經世文續編‧卷七十八‧兵政四餉需
21
王爾敏,《淮軍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22),頁 242
22
王爾敏,《淮軍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22),頁 251
23
清史稿‧列傳 235 丁日昌,維基文庫
24
皇朝經世文續編‧卷七十八‧兵政四餉需
戰術層面的因素外,顯示朝廷經制軍失敗,團練開始興起,也給予湘軍淮軍發展的契機;淮軍也在
李鴻章剿捻有卓越的發展,不僅有接替湘軍的局勢,淮軍留防也取代了部分綠營的功能,實際上也
是在清代歷史少有的現象,甚至在甲午戰爭中,淮軍也被派遣制朝鮮參戰;淮軍成立時主要依靠上
海滬餉的釐捐為餉源,但並非專有,而是與上海諸軍共用;平捻戰事結束後,李氏主要靠裁撤湘軍、
以總督之身分籌餉、與江南督撫大員的關係來維持餉源。
參考文獻
史料
趙爾巽等編,《清史稿》,維基文庫,最後瀏覽日期:2020/12/07
盛康《皇朝經世文續編》,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最後瀏覽日期:2020/12/07
杜文瀾《平定粵匪紀略》,文海, 民國 55 年
馮桂芬《顯志堂稿》,維基文庫,最後瀏覽日期:2020/12/07
《文顯宗皇帝實錄》,中華書局, 2008
專書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事日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民國 52 年
傅宗懋《清制論文集下冊》,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 66 年七月初版
陳華《捻亂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國立臺灣大學出版,民國 68 年月初版
王爾敏《淮軍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22),民國 70 年二月再版
羅雲《細說清代國防》,祥雲出版社,民國 76 年一月一日
林世明《清代鄉團之研究》,東華書局,民國 82 年二月初版
郭劍鳴《晚清紳士與政治整合研究:以知識權力化整合模式為路徑》,古代歷史文化研究輯刊十編
第 25 冊,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 年九月初版
王文培〈清末團練制度與政治發展〉,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 96 年
王爾敏〈湘軍軍系的形成及維繫〉,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民國 68 年
張靜〈李鸿章與北洋“官系”網的形成和發展〉,貴州社會科學雜誌,2006 年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