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

香港樹仁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系
2021-2022 下學期

課程名稱 :中國文學史(下)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Ⅱ

課程編號 :CHI 122

年  級 :一年級

學術學分數目 :2

資歷學分數目 :8

授課週數 :15 週

先修課程 :無

講師 :傅承洲教授

課程宗旨
《中國文學史》為中國語言文學系學生的必修課,對於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學
生閱讀、鑒賞、評論古代文學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本課程主要講授唐、宋、元、明 、
清時期文學的發展歷程,旨在讓學生掌握各時期重要的文學體裁、文學思潮、文學流
派及相關的社會文化背景,理解各時期重要作家的創作成就及其作品的思想價值與藝
術風格,為研讀專著及寫作學術論文奠定紮實的基礎。

預期學習成果 (CILOs)、教與學活動(TLAs) 、考核方法(ATs)及資歷學分


本科目預期效果 (CILO)
修畢此課程,學生能夠做到:
CILO1 闡述唐、宋、元、明、清各個時期著名作家的人生經歷、代表作品、創作
風格。
CILO2 分析各個時期的文學體裁、文學思潮、文學流派及其產生的歷史背景。
CILO3 探究各個時期文學發展的進程及其規律。
CILO4 運用已學的文學史知識和研究方法,分析、評論古代文學作品。

教與學活動 (TLAs)
TLA1 講課:講授課程內容。梳理唐宋元明清文學的發展歷史與演變規律,講述
各朝的文學體裁、流派、思潮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分析各朝著名作家的
代表作品與創作風格。
TLA2 導修:輔助學生拓展閱讀範圍,提高思考能力。
TLA3 討論及提問:給予學生機會發表意見、回答問題及提問,增加老師與同學
及同學與同學之間的交流、溝通。
TLA4 小組報告及評論:同學分為若干小組,對指定課題進行研究並寫作文字報
1
告。老師評論報告內容及技巧並提供改善意見。

考核方法 (ATs) 小組 個人
AT1 課堂討論 10%
學生需積極參與課堂討論,要求發表意見、提問及
回答問題。
AT2 小組報告 25%
每個小組由 3 位同學組成,共同討論確定報告題
目、主要觀點、每位同學承擔的工作,合作完成一
篇約 3000 字的文字報告。以小組為評分單位,教師
可參考各同學實際表現調整分數。小組報告考核學
生合作精神及對指定課題搜集材料、分析、綜合、
組織、評論、表述能力。
口頭報告必須包括以下內容:1.研究文獻回顧;2.
論述須徵引 3 種研究者觀點並作評析;3.豐富的原
始材料。
AT3 個人讀書報告 25%
學生仔細閱讀一篇唐代至清代的文學作品,查閱相
關的研究論著,選取其中一個具體問題進行專題探
討,完成一篇不少於 3500 字的讀書報告,並經維誠
系統檢驗。著重考察其立論、論證及文章之結構、
語言表述等表現,以評定學生的研究及創造能力。
必須包括以下內容:1.研究文獻回顧;2.論述須徵
引 3 種研究者觀點並作評析;3.豐富的原始材料。
AT4 期末考試 40%
考試模式:開卷
時間:2 小時
考核學生對本科目整體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著
重考查其分析、組織及表達能力。
合計 25% 75%

預期學習成果、教與學活動及考核方法的對應
預期學習成果 (CILOs) 教與學活動 (TLAs) 考核方法 (ATs)
CILO1 TLA1,2 AT3,4
CILO2 TLA1,2 AT3,4
CILO3 TLA1,3 AT1,2
CILO4 TLA3,4 AT2,3

學時/資歷學分數目的分配
活動 學時 (NLHs)
(a) 授課時數 (contact hours)
講課 18
2
導修 8
諮詢 1
總數: 27
(b) 自修時數 (self-study hours)
閱讀 14
預備小組報告 10
撰寫個人讀書報告 13
預備期末考試 16
總數: 53
總學時:
80
(a) + (b)
資歷學分數目:
8
(總學時 / 10)

3
科目大綱

週數 教授內容
第一週 1. 唐五代文學
1.1 唐詩
閱讀材料:
游國恩等主編,《中國文學史》二第四編第二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北
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年),頁 39-51,頁 71-91,頁 95-114,頁 135-151。
第二週 1.2 唐代散文
閱讀材料:
游國恩等主編,《中國文學史》二第四編第八章(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年),頁 159-176。
第三週 1.3 唐代傳奇
1.4 唐五代詞
閱讀材料:
游國恩等主編,《中國文學史》二第四編第十一章、第十三章(北京:人民文學出
版社,2002 年),頁 226-239,頁 254-269。
第四週 2. 宋代文學
2.1 宋詞
閱讀材料: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五編第二章第三節、第四章、第七章第一
節、第九章(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頁 33-39、頁 55-68、頁 104-107、
頁 130-137。
第五週 2.2 宋詩
2.3 宋代散文
閱讀材料:
1.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五編第三章、第八章(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1999 年),頁 41-54,頁 117-129。
2. 陶文鵬〈雪泥鴻爪喻人生〉,《文史知識》2011 年第 1 期(2001 年 1 月),頁
36-39。
第六週 3. 元代文學
3.1 元代雜劇
閱讀材料:
游國恩等主編,《中國文學史》三第六編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二節、第五章
第二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年),頁 217-231,頁 233-245,頁 246-259,
頁 260-265。
第七週 3.2 元代散曲
3.3 南戲
閱讀材料:
游國恩等主編,《中國文學史》三第六編第七章、第八章(北京:人民文學出版
社,2002 年),頁 282-295,頁 296-307。
第八週 閱讀週
第九、十週 4. 明代文學
4.1 明代小說
閱讀材料: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四卷第七編第一章、第二章、第八章(北京:高等

4
教育出版社,1999 年),頁 21-28,頁 38-46,頁 129-137,頁 158-167。
第十一週 4.2 明代戲曲
4.3 明代詩文
閱讀材料: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四卷第七編第七章、第十一章(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9 年),頁 111-118,頁 175-184。
第十二週 5. 清代文學
5.1 清代詩詞
5.2 清代散文
閱讀材料:
游國恩等主編,《中國文學史》四第八編第一章、第十章(北京:人民文學出版
社,2002 年),頁 175-193,頁 307-317。
第十三週 5.3 清代小說
閱讀材料:
1. 游國恩等主編,《中國文學史》四第八編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北京:人
民文學出版社,2002 年),頁 229-243,頁 261-273,頁 274-294。
2. 周先慎,《仙凡相通的一個美麗的精靈》,《文史知識》2015 年第 11 期(2015
年 11 月),頁 88-95。
第十四週 5.4 清代戲曲
閱讀材料:
游國恩等主編,《中國文學史》四第八編第三章、第四章(北京:人民文學出版
社,2002 年),頁 206-223。
第十五週 閱讀週

參考書目

主要教材
(1)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

5
(2)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 年)。
(3) 朱東潤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年)。

參考書目
(4) 游國恩、王起、蕭滌非、季鎮淮、費振剛主編,《中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文
學出版社,1982 年)。
(5)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香港:三聯書店,1996 年)。
(6) 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史編寫組編,《中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
出版社,1962 年)。
(7) 林庚,《中國文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年)。
(8) 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文學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5 年)。
(9) 褚斌傑、袁行霈、李修生,《中國文學史綱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年)。
(10) 章培恒、駱玉明主編,《中國文學史新著》(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年)。
(11) 郭英德、過常寶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年)。
(12) 羅宗強等主編,《隋唐五代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年)。
(13) 程千帆、吳新雷,《兩宋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
(14) 吳組緗,沈天佑,《宋元文學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年)。
(15) 鄧紹基主編,《元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 年)。
(16) 吳志達,《明清文學史》(明代卷)(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 年)。
(17) 唐富齡,《明清文學史》(清代卷)(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 年)。
(18) 郭延禮,《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 年)。
(19) 饒宗頤,《文轍》(台北:學生書局,1991 年)。
(20) 羅聯添編,《中國文學史論文精選》(台北:學海出版社,1984 年)。
(21) 李曰剛,《中國詩歌流變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 年)。
(22) 孟瑤,《中國戲曲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1 年)。
(23) 季國平,《元雜劇發展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年)。
(24)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年)。
(25)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
(26) 于景祥,《中國駢文通史》(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年)。
(27) 陳柱,《中國散文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年)。
(28) 郭预衡,《中國散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
(29) 黃拔荊,《中國詞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年)。
(30) 吳熊和,《唐宋詞通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年)。
(31) 李修生、趙義山主編,《中國分體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
(32) 陶文鵬,〈雪泥鴻爪喻人生〉,《文史知識》,2011 年第 1 期(2001 年 1 月),
頁 36-39。
(33) 周先慎,〈仙凡相通的一個美麗的精靈〉,《文史知識》2015 年第 11 期(2015
年 11 月),頁 88-95。
學術誠信
學生務須自行完成習作。如學生以不誠實的方式完成任何習作,所修學位的應有
學習過程和誠信定必受損。故此,作出違反學術誠信的不誠實或失德行為,一律禁止
並作懲處,相關習作不予合格,不容許補交。重犯者全科不合格並上報學校專責部門。
禁止的行為包括,但不限於:
 作弊 – 蓄意欺詐,誤導讀者相信學術練習使用的資料屬於自己,具體情況包括,

6
但不限於 :
 抄襲或容許別人抄襲測驗答案、小測答案、論文、或研習計劃;
 在未經講師批准的情況之下,呈交已曾呈交別科的論文,或論文的部分,作
為該科所須呈交的論文;
 呈交不是自己的作業 (包括家課) ;
 剽竊 – 引用別人資料,但並無給予別人應有的表明;
 沒有註明採自別人的見解及資料的出處;
 將別人的藝術或學術作品當作自己的作品;
作假 – 帶著存心隱瞞的意圖,蓄意使用捏造資料,或虛假研究、或其他虛

7
考核方法與評分準則

AT1: 課堂表現評分指引

評分(等級) 水平描述
86-100 (A) 1. 非常積極參與課堂討論;
82-85 (A-) 2. 非常積極提問和回答問題;
3. 非常積極領導課堂活動;
4. 十分正確地運用講課中學到的知識;
5. 分析及思辨能力很強。
78-81(B+) 1. 較積極參與課堂討論;
74-77(B) 2. 較積極提問和回答問題;
70-73(B-) 3. 較積極領導課堂活動;
4. 較正確地運用講課中學到的知識;
5. 分析及思辨能力較強。
66-69(C+) 1. 偶爾參與課堂討論,表現不太積極;
62-65(C) 2. 偶爾提問和回答問題,表現不太積極;
58-61(C-) 3. 偶爾領導課堂活動,表現不太積極;
4. 運用講課中學到的知識,偶爾出現錯誤;
5. 具基本的分析及思辨能力。
54-57 (D+) 1. 甚少參與課堂討論;
50-53 (D) 2. 甚少提問和回答問題;
3. 甚少領導課堂活動;
4. 運用講課中學到的知識,常常出現錯誤;
5. 分析及思辨能力弱。
46-49 (E) 1. 不參與課堂討論、不提問、不回答問題;
0-45 (F) 2. 不運用講課中學到的知識;
3. 不達到最基本的要求。

8
AT2: 小組報告評分指引

等級 水平描述
86-100 (A) 1. 選題有學術研究價值;
82-85 (A-) 2. 有較強的創造性;
3. 材料豐富;
4. 具跨學科視野;
5. 分析力強、有一定深刻性;
6. 對現當代研究者重要學術觀點評述;
7. 觀點清晰、表述流暢。
78-81(B+) 1. 選題有一定研究意義;
74-77(B) 2. 較少創造性;
70-73(B-) 3. 材料充實;
4. 具跨學科意識;
5. 具分析力,有一定深度;
6. 能徵引現當代研究者意見論證己見;
7. 觀點清晰、表述流暢。
66-69(C+) 1. 選題平庸;
62-65(C) 2. 缺乏創造性;
58-61(C-) 3. 材料不充份;
4. 不具跨學科意識;
5. 分析能力較弱;
6. 未能徵引現當代研究者意見論證己見;
7. 表述欠清晰。
54-57 (D+) 1. 選題平庸/不通/難以完成;
50-53 (D) 2. 著重介紹內容;
3. 缺乏觀點;
4. 表述混亂。
46-49 (E) 不符合報告要求。
0-45 (F)

9
AT3: 個人讀書報告評分指引

等級 水平描述
86-100 (A) 1. 選題有學術研究價值;
82-85 (A-) 2. 充分掌握論題的文獻材料及能引用並評說現當代研究者意見;
3. 能夠從跨專業領域角度觀察問題;
4. 具較強思考、論證能力;
5. 立論嚴謹、邏輯性強;
6. 具創造性;
7. 表意清晰、結構嚴密。
78-81(B+) 1. 選題有一定研究意義;
74-77(B) 2. 掌握論題的基本文獻材料及能引用現當代研究者意見;
70-73(B-) 3. 具跨專業領域角度觀察問題的意識;
4. 具思考、論證能力;
5. 立論恰當;
6. 稍具創造性;
7. 表意清楚、結構完整。
66-69(C+) 1. 選題平庸;
62-65(C) 2. 未能完全掌握論題的基本文獻材料;
58-61(C-) 3. 不能夠從跨專業領域角度觀察問題;
4. 論證、分析能力薄弱;
5. 立論尚可;
6. 沒有創造性;
7. 觀點尚能表達清楚、結構存在缺陷。
54-57 (D+) 1. 選題平庸/不通/難以完成;
50-53 (D) 2. 運用材料多不恰當、理解有誤;
3. 未能展開論題議論;
4. 重覆別人觀點;
5. 立論欠妥當;
6. 敘述混亂、語言不順暢。
46-49 (E) 不符合報告要求。
0-45 (F)

10
AT4:期末考試評分指引
等級 水平描述
86-100 (A) 1. 觀點新穎,有獨特見解;
82-85 (A-) 2. 論證嚴謹,邏輯性強;
3. 多引用文獻材料,內容豐富;
4. 答題顯示很強的分析、論述、比較、綜合的能力;
5. 語言通順。
78-81(B+) 1. 有個人見解;
74-77(B) 2. 有論證,具邏輯性;
70-73(B-) 3. 能引用文獻材料,內容充實;
4. 答題顯示一定的分析、論述、比較、綜合的能力;
5. 語言尚算通順。
66-69(C+) 1. 觀點平庸/有偏差;
62-65(C) 2. 論證、邏輯性稍弱;
58-61(C-) 3. 偶有引用文獻材料,內容不完整;
4. 答題稍欠分析、論述、比較、綜合的能力;
5. 語言不太通順。
54-57 (D+) 1. 介紹內容,沒有觀點/觀點有錯誤;
50-53 (D) 2. 缺乏論證、沒有邏輯性;
3. 沒有引用文獻材料,內容有誤;
4. 答題顯示分析、論述、比較、綜合能力較低;
5. 語言欠通順。
46-49 (E) 1. 沒有觀點/觀點謬誤;
0-45 (F) 2. 沒有論證、沒有邏輯性;
3. 沒有引用文獻材料,內容錯漏百出;
4. 答題沒有顯示該有的分析、論述、比較、綜合的能力;
5. 文句不通順。

1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