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6

林剪雲《逆:叛之三部曲二部曲》的敘事時

間研究
*
方玄琳

摘要

林剪雲的《逆:叛之三部曲二部曲》為「叛之三部曲」之二部曲,書寫林素靜出
發找尋邱生存之始末,並以回憶手法並陳主角於戒嚴時期的成長經歷。此文旨在
釐清文本中於敘事時間上的變形手法。全文以敘事時間作為觀察角度,整理敘述
時間及故事時間之對比後,分別從時序、速度、頻率等三方面進行文本解析。研
究結果發現,
《逆》一書中透過今昔雙線敘事之交會,表現現時敘述與回溯中林
素靜的疊合;而「敘事速度」的技巧處理上,以美麗島事件發生到沙拉颱風侵台
中間「省略」的十年最為突出,僅在少數地方能窺見一二;而「敘述頻率」的梳
理,發現文本突出了「消失、死亡」
、「身分認同」
、「家暴」
、「遺棄」
、「逆反、出
走」等主題。該結果對於「形式即意義」之詮釋角度有所闡發,並可視作後人研
究《逆》一書的基底。

關鍵詞:林剪雲、逆、敘事時間、敘事學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班一年級
一、前言
法文中敘事學(narratologie)是由拉丁文詞根 narrato(敘述)與希臘文詞
尾 logie(科學)組成,顧名思義,即研究敘事的學科或理論。根據張寅德說法,
敘事學一詞最早出現於托多列夫於 1969 所發表的〈《十日談》的語法〉1,整個
學說因形式主義及結構主義而有所發展。就其所觀察之對象而論,乃是脫離與作
者、環境掛鉤的文本(text)
,意即比起對於文體流變的敘述,又或者中國傳統知
人論世,視二者為一體,透過爬梳作家生平找尋敘事作品相呼應處以評論之方式,
「敘事學重視的是敘事文本身的結構和關係。」2
胡亞敏在其著作《敘事學》中探討該門學科的研究對象及方法時,總結道:
「它(敘事學)探討的範圍是敘事文的敘述方式、結構模式和閱讀類型。」3對
於敘述方式的探討,切入的角度有敘事視角、敘述者及受述者、敘事時間、話語
模式及敘事空間等。而關於敘事時間的剖析,主要著眼於「故事時間」與「文本
時間」的比較4,雖因論述者的不同,或翻譯所選用的詞彙相異,致使所用字詞
並不相同,但若比較其異同,則其所談者皆敘事時序、敘事速度、敘事頻率。如
翁振盛在其著作中,簡述敘事時間於敘事文本帶來的影響後,談及的時間順序、
敘事速度(或稱敘事節奏)及敘事頻率5;譚君強談及敘事時間,亦是以時序、
速度、頻率命名6;而胡亞敏則是使用時序、時限、敘述頻率作為用語7。

1
張寅德:《敘事學研究》 (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年),頁 1。張寅德翻譯該文部
分內容,轉引於下: 「這部著作屬於一門尚未存在的科學,我們暫且將這門科學取名為敘述學,
即關於敘事作品的科學。」
2
胡亞敏:《敘事學》(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年 12 月第二版) ,頁 12。
3
同前註,頁 17。
4
譚君強在其著作中提及,因敘事文本的線性時間不可能與真正的故事時間保持一致,以至於探
討敘事時間的前提,即是區分「文本時間」與「故事時間」 。而關於二者定義,譚君強寫道: 「所
謂文本時間,指的是在敘事文本中所出現的時間狀況。……而故事時間則指故事中的事件或者
說一系列事件按其發生、發展、變化的先後順序所排列的自然順序時間。」相同概念,胡亞敏
於其著作中提及「俄國形式主義曾以事序結構和敘述結構的概念對這一現象加以區分,德國學
者用故事時間和敘述時間的對立來表示。」本文為避免名詞使用的混淆,故採用譚君強之說法。
詳見譚君強:《敘事學導論:從經典敘事學到後經典敘事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年),頁 119-120。胡亞敏《敘事學》 ,頁 63。
5
詳見翁振盛、葉偉忠: 《敘事學.風格學》 (台北市:文建會,2010 年)
。翁振勝在此書中並未
以明確標題標示出時間順序、敘事速度二者。然則,在 72 頁提及「嚴格來講,錯時(anachronie)
無所不在,……攪亂時間順序順序主要的方式有回溯(analepse, retour en arrière, flashback)和
預敘(prolepse. Anyicipation)
,其中回溯尤其重要。」可知回朔、預敘之上應有個「時間順序」
的上層概念。在敘事速度方面,74 頁提及「不同敘事間,敘事速度(vitesse du récit)或敘事
節奏(rytheme du récit)快慢,差異甚大。」隨後論及故事時間與敘事時間的差異,並提出加
速、省略、暫停等術語。可見敘事速度(或稱敘事節奏)為其後相關論述的上位概念。
6
詳見譚君強: 《敘事學導論:從經典敘事學到後經典敘事學》第六章「敘述時間」 。雖則所用時
序、速度、頻率與翁振勝相類,然則所用語彙卻有一定的差異,如時序中的「追述」、「預述」
1
敘事時序所探討者,為故事時間於文本時間中的排列。因「完全按照時間順
序的敘事並不多見」8,所以談論時序時多聚焦於文本時間與故事時間不想吻合
的「錯時」部分。而排除故事時間處於終止,呈現非線性敘事樣態的「非時序」,
敘事時序所專注討論的部分,為「逆時序」中「回溯」與「預敘」9。
逆時序一詞,約略相等於「逆時敘述」
,相對於「現時敘述」
。胡亞敏將「現
時敘述」定義為「以開端時間為起點的敘述」10。由此可推知,逆時敘述即是「偏
離這一敘述層(現時敘述)去追述過去或預言未來」11的「回溯」以及「預敘」

而現時敘述與逆時敘述在時間上的間隔距離稱之為「跨度」,逆時敘述所涵蓋的
故事時間長度則為「幅度」
。而所提及的「開端時間」
,則是指稱開始敘述的時刻,
意即文本中最初標出的時間位;「結尾時間」則是相對「開端時間」而言,為文
本末段敘述的時間位置,「標誌著故事的結束」12。
逆時序的敘述,因其所敘述之故事是否包含於「開端時間」與「結尾時間」
之間,而有「內部」
、「外部」
、「混合」之分;而依其所占敘事之比重而有「整體」、
「局部」的區隔;而根據其產生之功能而論,則有「填充」
、「對比」
、「重複」之
差別,其中「填充」用於填補故事空白,
「對比」則能產生反差,
「重複」則是作
為強調或重新評價來使用。整理如下:
表(一) 回溯與預敘整理表
與開端、結尾時間之關係 所占敘事之比重 產生之功能
內部 混合 外部 整體 局部 填充 對比 重複
回 內部 混合 外部 整體 局部 填充 對比 重複
溯 回溯 回溯 回溯 回溯 回溯 回溯 回溯 回溯
預 內部 混合 外部 整體 局部 填充 對比 重複
敘 預敘 預敘 預敘 預敘 預敘 預敘 預敘 預敘
表格中整體預敘與局部預敘的區分目前無太大意義,因為「迄今為止還未出現過

或敘述頻率中的「單一敘述」 、「概括敘述」、「多重敘述」
,與翁所說的「回溯」、
「預敘」、
「單
一模態」
、「反覆模態」、「重複模態」 ,意義相同,但用詞明顯有別。
7
詳見胡亞敏《敘事學》第一章第六節「敘事時間」 。
8
翁振盛、葉偉忠:《敘事學.風格學》 ,頁 71。
9
若「回溯」與「預敘」混合運用,致使敘事時間的軌跡難以辨析,則稱之為「交錯」 。然而本
文所探討之對象,並未有此手法之呈現,故不贅述。
10
胡亞敏:《敘事學》,頁 65。
11
同前註。
12
同前註。
整體閃前(預敘)的作品,所有的預敘都是局部閃前(預敘)」13
而敘事速度著眼處,則是故事時間與文本時間的比例關係,意即故事時間與
文本書寫長度的比較關係。若是文本時間近乎為零,而故事時間極大,則為「省
略」
;文本時間小於故事時間,但不為零者稱「概述」
;文本時間與故事時間相等
者為「等述」
;文本時間長於故事時間(但故事時間不為零)是「擴述」
;文本時
間極大,而故事時間近乎靜止,稱為「靜述」。其中前二者具加速功用,擴述、
靜述則是具減速作用14。整理列表如下,表中愈近左方者,則文本時間愈近乎零;
愈近右方者,則故事時間愈近於零:
表(二) 敘事速度統整表
敘事速度
加速 等速 減速
省略 概述 等述 擴述 靜述
其中省略部分,在胡雅敏的著作中提及:「嚴格意義上的省略指敘事文中未敘述
的部分,它只能通過文本提供的某些信息從邏輯上推斷出來。」15意即先保留部
分內容秘而不宣,直至敘事末尾再以回溯方式呈現之手法,並不歸屬於省略的範
疇之中。
敘述頻率,則是探究「事件發生次數」和「敘事次數」的關聯。依胡雅敏說,
分為「敘述一次發生一次的事件」
、「敘述幾次發生幾次的事件」
、「多次敘事發生
一次的事件」、「敘事一次發生多次的事件」16。簡單以表格整理如下:
表(三) 敘事頻率整理表
事件發生次數
事件發生一次 事件發生多次

敘 敘述一次 敘述一次發生一次的事件 敘事一次發生多次的事件



次 敘述多次 多次敘事發生一次的事件 敘述幾次發生幾次的事件

13
同前註,頁 71。
14
同樣概念於談君強《敘事學導論:從經典敘事學到後經典敘事學》中則是以「省略」 、
「概要」、
「場景」 、「延緩」、「停頓」為名,然而雖用詞有異,其指稱之意涵相同。詳見談君強: 《敘事學
導論:從經典敘事學到後經典敘事學》 ,頁 136-144。
15
胡亞敏:《敘事學》,頁 81。
16
詳參胡雅敏《敘事學》,頁 85。同樣概念於翁振盛、葉偉忠:《敘事學.風格學》中以「單一
模態」 、「反覆模態」 、「重複模態」為名;譚君強: 《敘事學導論:從經典敘事學到後經典敘事學》
則稱之「單一敘述」、 「概括敘述」、「多重敘述」。就分類而言以胡雅敏所說最為細緻,且就命名
而言較清楚明白,是以本文選定胡亞敏說。
3

而其中,「多次敘事發生一次的事件」包含著從不同視角、不同人物對相同事件
所做的敘述;「敘述一次發生一次的事件」與「敘述幾次發生幾次的事件」的差
別,在於後者雖敘事次數、事件發生次數之關係亦相同,後者關注的是事件之間
的相似、相同部分。
林剪雲《逆:叛之三部曲二部曲》17一書,作為「叛之三部曲」的第二部,
接續前作時間,敘述二二八事件以降,至美麗島事件爆發之故事。全書以林素靜
出發前往尋找 B(邱生存)的 1989 年 9 月 13 日為開端時間,不久即回返其幼年
所經歷的八七水災(1959 年)
,故事還返跳躍於過往與現時,形成近乎雙軌並行
的雙線敘述,以此書寫了林素靜以女性身分於白色恐怖時期下的生命與成長;在
文本中,美麗島事件發生的 1979 年至開端時間的 1989 年間,十年的故事時間在
敘事中近乎隱藏;而林素靜身邊人物相類似的消失情景,在作品中反覆出現。種
種敘事技巧上的運用,明顯是敘事時間所關注的課題。
因《逆》為近期的作品,相關的研究,目前僅有短篇幅的評論,暫無學位論
文以其為研究材料。而在學位論文中,之於林剪雲的小說,大多研究方向多以性
別做為觀察角度,如吳雅婷《林剪雲小說性別書寫之研究》18、林瑞娜《林剪雲
《恆春女兒紅》研究》19、莊蕙菡《林剪雲小說的性別政治與創傷書寫》20等。
其中林瑞娜之論述,主要是對林剪雲專書《恆春女兒紅》的研究,從「性別
議題」
、「地方書寫」
、「寫作特色」切入文本,談及作品中不同性別的形象、物產
地貌的描繪及民謠俗諺的運用等。
吳雅婷的文章中,則是以「性別書寫」為題,討論林剪雲迄 2003 年止的小
說文本,該文先從作家生平論起,再分論女性、男性在書寫中所反映的意識,最
後談及林剪雲在人物、意象、語言的安排。
莊蕙菡評述林剪雲至 2017 年的作品時,抑是以「性別」作為觀察視角,而
其文更進一步從「父權」
、「女性創傷」二更聚焦之角度切入,更進一步談及林剪

17
林剪雲:《逆:叛之三部曲二部曲》(臺北:九歌出版社,109 年 8 月)為免論述過於冗贅,下
簡稱《逆》 。
18
吳雅婷:《林剪雲小說性別書寫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
論文,102 年)。
19
林瑞娜:《林剪雲《恆春女兒紅》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108 年)

20
莊蕙菡:《林剪雲小說的性別政治與創傷書寫》(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班碩
士論文,108 年) 。
雲作品中疾病、創傷的隱喻以及其對於社會議題的闡述。之於本文而言,該文第
四章「林剪雲小說的敘事特色與寫作風格」則值得深探。在談及敘事觀點時,莊
蕙菡提及,林剪雲的作品多以第三人稱全知角度作為敘事視角,而後逕自將作者
與敘事者視為同一人,然則就其所引之例證之中,敘事者明顯有異於作者。較為
可惜的是,該章節談及「敘事視角」、「敘事情節」、「敘事人物」,而僅在視角一
節中提到「林剪雲擅長的不只運用全知觀點跨越空間,亦有穿越過去和現在的場
景。」21並談論第三人稱全知觀點是敘事時間之所以能跨越之原因,卻並未評述
「敘事時間」於林剪雲作品中的藝術效果。
而關於此書的相關評述,目前多是評論式的闡述,如唐毓麗〈不是反骨,她
只是不忍世界毀壞――用小說記錄台灣當代史的林剪雲〉22、林柏維〈逆風高飛
──閱讀林剪雲小說《逆:叛之三部曲二部曲》〉23。又或是書前的推薦序,如
吳錦發〈流淌在心靈的河──讀《逆》初論林剪雲〉24、唐毓麗〈時代之傷──
論《逆》的少女逆反、自我追尋與時代傷痕〉25以及廖淑芳〈美麗島為何成為「鬼
島」──讀林剪雲《逆》台灣人的精神逆旅〉26。
其中,〈不是反骨,她只是不忍世界毀壞――用小說記錄台灣當代史的林剪
雲〉一文主要為對林剪雲創作生涯至今的評述,談及林剪雲對歷史小說的書寫之
所思,及其之於屏東地景的觀察,並兼論其著作中對於弱勢以及身份認同的書寫;
關於《逆》的敘述,除去族群認同及當代人寫當代史之作家宣言外,之於敘事層
面,唐毓麗談道:「為了完成《逆》,林剪雲動用了比過去更繁複的文學技法。」
27隨後簡要提及書中雙線陳述、今昔對照、火車意象對於時空的串聯以及大量的

象徵和詩化語言。
林柏維的評論中,除去關於歷史小說及書中社會議題的論述,談及作品雙線
結構敘事之特點,並將書中敘事空間與敘事時間串聯,列出了《逆》一書的敘事

21
莊蕙菡:《林剪雲小說的性別政治與創傷書寫》,頁 99。
22
唐毓麗:〈不是反骨,她只是不忍世界毀壞――用小說記錄台灣當代史的林剪雲〉 ,《文訊》420
期,2020 年 10 月,頁 160-165。
23
林柏維:〈逆風高飛──閱讀林剪雲小說《逆:叛之三部曲二部曲》〉,《文訊》421 期,2020
年 11 月,頁 123-125。
24
吳錦發:〈流淌在心靈的河──讀《逆》初論林剪雲〉 ,收錄於《逆:叛之三部曲二部曲》 ,頁
7-16。
25
唐毓麗:〈時代之傷──論《逆》的少女逆反、自我追尋與時代傷痕〉 ,收錄於《逆:叛之三
部曲二部曲》,頁 17-25。
26
廖淑芳:〈美麗島為何成為「鬼島」──讀林剪雲《逆》台灣人的精神逆旅〉 ,收錄於《逆:
叛之三部曲二部曲》,頁 27-31。
27
唐毓麗:〈不是反骨,她只是不忍世界毀壞――用小說記錄台灣當代史的林剪雲〉,頁 163。
5
時間線:「出發(始齔,7-8 歲)──後壁公路局招呼站(總角,10 歲前)──
新營車站(荳蔻,13-14 歲)──隆田車站(及笄,15 歲)──臺南安保車站(二
八,16 歲)──橋仔頭車站(破瓜,16 歲)──路竹車站(花樣,24 歲)──
高雄鳳山九曲堂車站(妙齡,青少年)──六塊厝車站(候梅)──屏東車站(瑞
香)──萬巒(望春)──墓園──回歸」28其中括號內的文字為書中原有標題,
年齡則是林柏維總結而有。論者將林剪雲現時旅程的空間,與其既往時間作連結,
具一定的創發性,可惜並未深加探究,若能注意到作品中刻意省略不提的十年時
間,將其故事時間還原,並將敘事所提之空間結合而做詮釋,應能對作品有更深
層次的探讀。
而吳錦發〈流淌在心靈的河──讀《逆》初論林剪雲〉中,先是並列三島由
紀夫與林剪雲,藉以陳述林剪雲的文學成就及其語言特色,而後關注從《恆春女
兒紅》
、《忤》到《逆》三本書中的屏東地景。因其是為推薦而寫的序文,是以分
析論述部分較少,而推崇部分較多,然則文中所提「地理場所」
、「心理場所」之
敘事空間,確為文本值得探討的議題。
一樣為推薦序,廖淑芳則以集體意識為視角,討論了林素靜所面對的「貧窮、
飢餓、汙名,加上被要求噤聲」29之陰影,並認為這是作家藉由主角而書寫的「集
體自我檢查與社會壓抑的無邊恐怖」30,且詮釋林素靜與鄭家安的結合說明著「當
時台灣社會追求穩定,疏離政治的集體社會性格。」31關於敘事部分,該文僅提
及今昔雙線之模式,然則其對於角色及集體性格的串聯,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唐毓麗〈時代之傷──論《逆》的少女逆反、自我追尋與時代傷痕〉雖則著
重於處理作品中威權體制與民族認同二議題,該文於開頭提出許多可供思索的議
題,舉凡小說中的個人與族群集體的代表之關聯、文本的虛構與真實,之於寫實
和美學的意義、作家與作品間的連結、文本與讀者互動等。而亦提及此文本呈現
多元觀點,「讓那些不能被定位、概念化、簡化的身分傾向與歷史觀點,有了重
新被述說的可能性。」32敘事部分,該文提及作品的雙軌結構,並陳述其第三人
稱侷限視野之於威權體制書寫的效果。
關於此書的評論,大多皆注意到其雙軌並行的敘事結構,然則皆未仔細分析
其時序之處理。若剖析作品於時序上之跳躍,是否除去雙軌之敘事結構外,能有

28
林柏維:〈逆風高飛──閱讀林剪雲小說《逆:叛之三部曲二部曲》〉頁 124。
29
廖淑芳:〈美麗島為何成為「鬼島」──讀林剪雲《逆》台灣人的精神逆旅〉 ,頁 28。
30
同前註,頁 29。
31
同前註,頁 30。
32
唐毓麗:〈時代之傷──論《逆》的少女逆反、自我追尋與時代傷痕〉,頁 18。
其他的發現?而被眾多評論所忽略,從美麗島發生至文本開端時間的十年之間,
究竟在文本有著如何的處理?敘事節奏在作品中的表現,是否亦有獨特之處?關
乎「被消失」主題不斷出現的陳述,現有評論皆與威權體制連結,然則該主題出
現的頻率,於文本中的樣態為何?是否有著其他不斷出現,卻未被關注之部分?
而在形式主義「形式即意義」的觀點下,如此敘事形式的安排,又能賦予如何的
詮釋?
以書寫歷史為主,在時間中跳躍往返的文本,於敘事時間之安排必有其目的;
而欲從其他角度與以詮釋,亦須先有敘事時間之釐清作為奠基。是以,本文將透
過敘事時間的分析,分別拆解並析論文本中敘事時序、敘事節奏與敘事頻率之處
理,並依循「形式即意義」之詮釋理念,從分析之結果闡發,試圖釐清林剪雲於
《逆》一書中,敘事時間的操作與技法,並予以意義之詮釋,以利後人解讀之便
利。

二、敘事時序
若欲分析《逆》的敘事時序,則必先將其敘事時間還原成故事時間,再予以
深入的探究。而就其故事時間的還原,不妨採林柏維說,以其現時敘述的「敘事
空間」以及逆時敘述的各章節標題作為該時段的命名,則文本內敘是時序安排如
下:

出發(始齔,7-8 歲)──後壁公路局招呼站(總角,10 歲前)──新營


車站(荳蔻,13-14 歲)──隆田車站(及笄,15 歲)──臺南安保車站
(二八,16 歲)──橋仔頭車站(破瓜,16 歲)──路竹車站(花樣,
24 歲)──高雄鳳山九曲堂車站(妙齡,青少年)──六塊厝車站(候
梅)──屏東車站(瑞香)──萬巒(望春)──墓園──回歸33

而將其還原成故事時間,則必須加入文本被略而不提從美麗島事前發生到林素靜
出發找尋邱生存間的十年,則故事時間之還原則為:
表(四)故事時間還原表
回溯 始齔──總角──荳蔻──及笄──二八──破瓜──花樣──妙齡

33
林柏維:〈逆風高飛──閱讀林剪雲小說《逆:叛之三部曲二部曲》〉頁 124。
7
──候梅──瑞香──望春──錦瑟
省略 近乎省去的十年
現時 出發(1989)──後壁公路局招呼站──新營車站──隆田車站──臺
敘述 南安保車站──橋仔頭車站──路竹車站──高雄鳳山九曲堂車站─
─六塊厝車站──屏東車站──萬巒──墓園──回歸
就其敘述比重而言,雖則至今大多論者認定其為雙線結構的敘事,然則翻閱文本
不難發現,其回溯部分之比重遠大於現時敘述,是以應歸類於「整體回溯」。而
就其所回溯至的時間,包含偶而閃過關於被省去十年的記憶,皆在其開端時間
1989 之前,是以應屬於「外部回溯」。
下就文本中回溯、預敘分析之。

(一)回溯
談及回溯,則文本中現時敘述與回溯雙軌敘事部分必為首重,而除去雙軌敘
事部分,值得細探的,是其在現時敘述中以及過去時間中進行的回溯。前者作為
回溯,卻被排除於林素靜成長歷程之外;後者已是回溯,卻又被安排於不同時間
中,使得在成長歷程中,又有著對於過往不同時間生活的描述。
關於過去成長史的回溯以及現今找尋歷程,二者雙軌敘事的並陳,若將林素
靜之大概年齡與文本頁數繪製成二元座標圖,則可發現,依此雙線結構之趨勢,
過去與現在應會交於一點,如下圖:

圖(一)雙線敘事時間座標圖34
而依文本內容,林素靜對於邱生存的找尋歷程中,不斷憶起往昔,近乎等同

34
是由線上繪圖軟體「GeoGebra」繪成,其中年齡的推算,乃是由文本中提及林素靜於八七水
災約末兩歲去推算,則美麗島事件時約二十歲。而現時敘述皆為通一天所發生,且估算下來林素
靜年齡為三十歲,故以「年齡=30」畫成直線。網址:https://www.geogebra.org/graphing?lang=zh-TW
於對過往的爬梳,而過往的梳理止於十年前邱生存的消失,旅程的終點則是邱生
存的尋得,可推之二者的交會點應是林素靜於大武山山腳下,遇見邱生存的那刻。
比較雙線的故事,不難發現,
「逆反」而嘗試掙脫的林素靜於回溯部分較常出現,
如「荳蔻」一章提及對於家中「阿母」強權的反彈:

居然,自己有機會掙脫屏東,逃離萬丹逃離家……隨著成長,她對母親的
憎恨,彷彿即將爆發的火山內部岩漿一熾盛過一日,她猜,阿母同樣憎恨
著她,因為他各種惹她厭惡的行為,鞭笞、暴打、辱罵可能不足以發洩滿
腔怨氣,時常對她嘶吼道:「有一天,有一天,我一定會把你撕呷落腹」
在她眼中,她應是可惡至極的逆女。35

又或者在「破瓜」,面對龍鳳群暴力相向而有的出走:

「匡啷」一聲她(龍鳳群)將湯碗摔在地上,霹靂啪啦就甩了她(林素靜)
兩巴掌,大驚,下意識一首抵擋一手反擊奮力站起來。她出手更加兇狠也
立刻取得身高的優勢,一把揪住她的頭髮舉腳就踹……那一身是傷不敢上
學的白天,她終於忍無可忍出走,十來坪的房間瀰漫著沒有邊界的荒寂,
原本認定的愛情聖殿已如亞特蘭提斯城失落。36

然則於現時敘述中,雖本身便是追尋過往(或者說尋找邱生存)的旅程,是以關
於離去或者反抗的事件較難以出現,但當林素靜在大武山山腳尋見作為守墓人的
邱生存,雙線交會於一點時,徬徨而充滿疑惑的林素靜,便又出現了抗逆而欲離
去的決定:

在眾多的噩夢中,那個從高中伊始就不斷重複出現在暗夜的夢境,她(林
素靜)被困在歐式小別墅的屋內,煙囪所冒的煙徐徐灌入屋內窒息她;屋
外的她看著自己逐間死亡卻束手無策。原本一直在解析,那到底是預演著
甚麼危機,此刻,她知道答案了,但她絕不讓自己窒息在台灣。37

35
林剪雲:《逆》,頁 121-122。
36
同前註,頁 177。
37
同前註,頁 377。
9
於此,可推知作者藉由敘事時序雙軌並行而於最後交會之安排,使得文本中過去
與現在的林素靜合而於一體,是以決定叛逆似的掙脫臺灣而去。而若單就逆反與
否去觀察二時序之關係,則可看作其具「對比回溯」之功能。
而在現時敘述中進行的回溯,所提內容主要可分類為兩種,一是補足文本未
提及的「填充回溯」
,另一是對已敘述事件的「重複回溯」
。前者所回顧之事件,
偶有提及文本極少著墨 1979 至 1989 的十年時間,如「總角」一章節中,提及其
與端木夫婦的互動:

(林素靜)四年前開始在那所交通不便的鄉下高中任教,於是搬入學校宿
舍,後來才聽端木嬤嬤說那原本是她和端木老師所住的,因為沒有獨立的
廁所才會搬到現在的房子。……隔年,五六月之間,院子比人稍高的石榴
花吐出一樹紅豔,而難得出門的端木老師居然讓端木嬤嬤攙扶過來賞花。
38

又如「荳蔻」一章,敘述林素靜乘客運往萬丹探望母親,錯搭前往萬巒的車,在
客運上初遇圓因和尚並獲幫忙:

她慌忙喊下車,司機剎車,跟她對話的人同時出聲制止:「運將,你𣍐行
予伊落車,荒郊野外,伊一個查某囡仔人危險!」
司機已按開車門:「伊自己要落車的!你要我翻頭載伊倒轉去屏東喔?我
呷人的頭路毋是計程車司機,你出家人慈悲心就陪伊落車啊!」
她看見對方站起身來,還真是身著袈裟的出家人。
素昧平生的圓因和尚就陪她走在只有煢煢星光照亮田野的夜色,抵達最近
的麟洛招呼站,竟又陪她候車,還一起返回屏東客運總站,直到將她送上
39
往萬丹的車班。

文本中關於十年時間的敘述,僅能透過此類被景物勾起而偶發的回憶,而因為記
憶並不深刻,是以與回溯中未能站有太多席地,一如文本開頭不久所提及:「一
身軀殼是空的,魂魄似乎糾結在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日當晚遺落了。」40因失魂

38
同前註,頁 98。
39
同前註,頁 125-126。
40
同前註,頁 39。
落魄,故萬事不關心,是以僅有偶發被勾起時,才會憶及當年。
同屬於填充回溯,也有補充在雙線敘述中未曾提及,而非在十年之間者,如
「破瓜」一章中,火車行經路竹,林素靜想及此地原名「半路竹」
,接續說明道:
「據說是因為介於大湖和岡山的半路」41,而後想即曾與劉國忠對話的過往:

突然想起劉國忠說過,空軍官校就在岡山,能夠開軍機翱翔於天際才是他
真正的夢想。
「每個眷村的女孩都愛飛行員!」劉國忠那亢奮的聲音還駐留在記憶。
回想當初,她(林素靜)的回應也是刀鋒的尖利:「那你為甚麼不去考空
軍官校?離龍鳳群也不至於像現在這樣天南地北!」
也許,劉國忠對龍鳳群的遺憾,就是她對劉國忠的遺憾?42

而「重複回溯」部分,在文本中多用於敘述林素靜於現今對過往重新咀嚼後的感
受表達,如「妙齡」章中,提及高屏鐵橋後,林素靜想及:

高屏鐵橋,自高一出屏東,來來去去數不清多少回,依然會有天長水闊的
震撼和感動,但和那個家好像剪不斷理還亂又似乎越來越各自天涯。當火
車從原本阻絕九曲堂到六塊厝的高屏溪行過,鐵橋短短二十四個橋墩,前
塵往事順見就海水倒灌似地淹沒了她,情緒溺水那般載浮載沉,依稀彷彿,
自己的命運在這個上鐵橋、下鐵橋的時空和阿爸的命運交錯而過。那樣的
感覺,在鐵橋的轟隆震耳聲中讓他兩次在車廂內痛哭的刻骨記憶,一次,
逃家北上時;一次,考上高師南返時。
好想好想割捨的某些記憶,是否可以拋入高屏溪流是台灣海峽,廣闊無涯
的太平洋足以接納百川包括陰暗的溝渠吧!43

逃家北上於「花樣」一章已有敘述,而考入高師則是接續在「妙齡」一章的「候
梅」所述,於文本中已有提及,而再次回溯,是以視作「重複回溯」。
於過去時序中的回溯,則僅以「填充回溯」之姿態出現,如「二八」中,在
得知蔣總統去世時,文本回溯起一連串關於蔣總統的敘述:

41
同前註,頁 187。
42
同前註。
43
同前註,頁 250-251。
11
(林素靜)還沒上小學時,,雙十節、光復節、總統誕辰,學生遊行高喊
「反攻大陸」
「光復神州」
「蔣總統萬歲」
「中華民國萬歲」
,是她心目中神
聖的畫面。
小二開始,一路讀著有關蔣總統偉大事蹟的課文,〈蔣總統小的時候〉河
邊看小於逆游而上領悟做人的勇氣,她只會躲在芒果樹背後偷竊小洋樓煙
囪的食物香味,太可恥了!……到了小五,她已經可以倒背如流蔣總統的
家鄉、身世以及種種偉大事蹟。44

又或者如「妙齡」一章中,當與劉國忠的會面提及朱春英愛國護旗的行為時,時
序便回溯至十一月多,敘述事件發生後的媒體盛況:

雖然自己(林素靜)視讀報紙、看電視為浪費時間的事,但是從十一月以
來幾乎天天都有朱春英的新聞報導,她成為毒牙的新偶像、女英雄,只要
有朱春英的新聞她可以不停傳播讚嘆,直到又有朱春英的新新聞取代舊新
聞,所以她耳熟能詳朱春英搭乘三一O路公車經過市議會,有一幅國旗從
復興橋上飄落,她趕緊拉鈴下車,拾起那面滿是車輪壓輾痕跡的國旗,毒
牙感動地不停重複報紙上描寫的那段文字「拍淨了上面的灰塵,小心翼翼
地用雙手捧著」送到城中分局。45

兩者皆是在事件發生之後,由林素靜之回憶而帶出的回溯,而文中其他地方並未
提及,僅在此處以「補充」之方式呈現,是以歸之「填充回溯」。

(二)預敘
總覽全書,預敘出現的次數僅有一次,寫於「逆」一章節作為開頭:
一九八九年九月十三日星期三,橋頭事件主角高雄縣老縣長余登發離奇死
亡。
林素靜日後回想起來,那真是最長的一天,她已然經歷的前半生被鑲嵌在
那一天;尚未經歷的後半生被預言在那一天。那一天,註記了她的一生。

44
同前註,頁 158。
45
同前註,頁 235-236。
46

就其所預敘的時間而言,林素靜的「後半生」在「結尾時間」之後,是為「外部
預敘」
;而就其功能,所敘述者於文本內並未有其他陳述,為「填充預敘」
。值得
一提的,預敘通常「通過時間上的指向性以引起讀者的期待」47,然則文本所引
起的期待,於最後並未完整交代,而使此預敘同時有著引起懸疑及填充預敘之功
能。

三、敘事速度
《逆》一書中,敘事時間與故事時間之間,兼具「省略」
、「概述」
、「等述」、
「擴述」、「靜述」五者,下分別討論之。

(一) 省略
文本中省略的故事時間,除去近乎未提及 1979 到 1989 的十年之間外,便是
各章節之間的省略。章節間的省略,可視為作家「將不值得寫的東西省去」48,
如文本「荳蔻」一章中,林素靜仍在糾結是否應考高中,下章「及笄」開頭便已
是放榜,中間考試的省去於文本也未再提及。
十年時間在文本敘述裡面大多省略,然而,若欲觀察文本對於此段時間的處
哩,仍須從未被省略處著手。而文本有所敘述者,皆是以現時敘述中的回溯呈現,
而多置於章節末尾,如「望春」一節,提及林素靜曾為尋找邱生存而再訪旗山:

人到無助時是否都會奢望神蹟?十年來尋尋覓覓,她(林素靜)甚至依循
當時B(邱生存)摩托車載著她行過旗山的一痕半爪,試圖鑽入時光隧道
回到那輛奔馳的野狼……旗山街景依舊古老典雅……天后宮依然絡繹著
信眾仰望的心,她反而走向對面依然健在的收驚人家,神明無語,她需要
的是遊走陰陽界的人間使者。49

爬梳整個作品,如此段落並不多,如果嘗試釐清其回溯之事件與所出現章節之干
係,則必先整理成表,如下:

46
同前註,頁 34。
47
胡亞敏《敘事學》 ,頁 68。
48
同前註,頁 82。
49
林剪雲:《逆》,頁 328。
13
表(五)回溯十年時間與章節對照表
事件簡述 章節,頁數
十年間林素靜重回美麗島事件爆發之 「逆」,頁 39。
圓環數次。
四年前(1985)林素靜進入高中任教。 「總角」,頁 98。
並敘述與端木夫婦的關係。 「總角」,頁 98、99。
林素靜父親過世,還返探病卻錯過最後 「荳蔻」,頁 124。
一面。
林素靜任教高中不久(1985)
,返家探 「荳蔻」,頁 125、126。
病時初識圓因和尚。
圓因和尚承諾協助找尋邱生存。 「花樣」,頁 215。
(1985)
林素靜十年間曾往返旗山尋找邱生 「望春」,頁 328。
存,並於廟中占卜。
林素靜丈夫三年前(1986)提親而遭 「待續」,頁 377。
其兄追殺,致使婚禮並無娘家人出席。
就文本內容觀之,未回顧者應如前文談及回溯時那般,被視為林素靜因「魂魄似
乎糾結在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日當晚遺落了。」50而恍惚度日,以致於過去十年
間種種,若未造成重大衝擊,則不能留任何點滴於心頭;而被回溯提及者,有部
份也旁證了林素靜失魂落魄而致使一切茫然不清,如重返圓環時所提:「這些年
來重回高雄大圓環數不清的次數,除了街頭張望讓心重新抽痛感受到自己還活
著……」51或者往返旗山找尋邱生存時,於占卜後的反應:「信?不信?卻幾乎
聽得見心在碎裂的聲音。魂魄悠悠之際就來到了旗山車站……」52雖則後面片段
之時間跳躍回現時敘述,非歸屬於回溯,卻也可知此段回溯之於林素靜應是茫茫
未清的。
而若將上表敘述之內容分類,則會發現作者之所以揀選此些事件之目的,有
部分是為了填充先前文本所造成的懸疑,整理如下:
表(六)事件與懸疑對應表
事件簡述 所填充之懸疑

50
同前註,頁 39。
51
同前註,頁 39
52
同前註,頁 329。
四年前(1985)林素靜進入高中任教。 為 何 林 素 靜 於 文 本 開端 居 於 學 校 宿
並敘述與端木夫婦的關係。 舍?端木嬤嬤又是誰?
林素靜任教高中不久,返家探病時初識
圓因和尚是誰?為何會協助搜尋邱生
圓因和尚。
存?
圓因和尚承諾協助找尋邱生存。
林素靜父親過世,還返探病卻錯過最後
一面。 林素靜與其丈夫如何步入婚禮?為何
林素靜丈夫三年前(1986)提親而遭 現時敘述中不見其親人所蹤?
其兄追殺,致使婚禮並無娘家人出席。
表中懸疑相關之人物,皆於開頭便有所提及,而延後至各章節尾末才有所著墨,
足見作者的匠心獨運。

(二) 概述
「概述」於文本中的呈現,多是簡單提要的加速,如「及笄」一章中,「阿
爸」帶著林素靜前往高雄之情節,便是一例:

阿爸拎著一件棉被,她背著一個帆布袋,先客運再火車,一路輾轉,他帶
著她,出萬丹,入高雄。……阿爸坐在靠窗的位置,父女倆,一路無言。
53

如何搭上客運、客運運行狀況等於語句中皆未描述,僅提及交通方式與起訖地點,
並說明二人緘默不語,其餘皆未提及。又如「妙齡」一章中,林素靜在「阿爸」
的鼓勵下逃往台北,搭上火車買完便當後的旅途亦僅用一句話帶過:

從清晨到下午,漫漫長長八個多小時的旅程,好不容易才聽見車抵終點站
的廣播。54

上述二者皆是藉由短句以概略陳述故事。而在文本中,偶見以「概述」方式
書寫時間經過之餘,一併但有希望落空之感。如「花樣」一章中,龍鳳群返家,
要求林素靜耐心等候,結果「捱了兩星期,沒盼得龍鳳群姍姍而來,只等到颱風

53
同前註,頁 136。
54
同前註,頁 221。
15
警報。」55以及「妙齡」一章中,劉國忠表明要前往執行任務,以求出人頭地,
然而「日子毫不遲疑地旋轉而過,劉國忠也斷然不再現身。甚至原本一星期一封
的書信,也在西餐廳之後消滅了蹤跡。」56兩者皆因期望未被回應,隨著時間被
三言兩語帶過,失落感額外明顯。

(三) 等述
作品中,
「等述」的出現,多伴隨著林素靜強烈的情緒波動。如「始齔」中,
幼年的林素靜聽聞「阿母」有意將她賣予戲班班主時,對其父母爭吵的敘述:

「妳動不動就狼子心肝賣查某囝!」
「你老狗記得久長屎!當初若毋是把惠玉芬給船主,我怎會當來台灣生連
機為恁林家傳後嗣?素淨毋是分毋是賣,是送去戲班學身藝!」
「戲班?根本是無父抑無母才會去寄身的所在,任人苦毒……」
「要學一把功夫本來就呷苦當作呷補,連機學做藤椅仔,還毋是隨在彼個
無天無良的師傅娘凌遲,還得替伊摒伊的屎桶、洗囝仔的尿苴仔!」
「較艱苦連機也三年六個月就出師,素淨送入戲班就一世人了!」57

爭吵結束後,林素靜便躲進被窩,此後甚至被人說「親像無靈魂ㄟ」58。
同樣是強烈情感變化,
「二八 」一章,林素靜與高中同學談及外省人話題時,
抑是以「等述」處理:

有個眷村同學鄒制憲就坐在她(林素靜)後面的位置,因為座位,兩個人
有了對話。
她(鄒制憲)對她(林素靜)這個跨縣市就讀的屏東生感到好奇,她則是
很有認同感地對她說:「我也是外省人。」
「哦!你也住眷村?屏東的眷村在哪兒?」
「我住萬丹,屏東的一個鄉。」
「你住鄉下?怎會!你哪一省人啊?」
「我福建省……」

55
同前註,頁 193。
56
同前註,頁 247。
57
同前註,頁 62。
58
同前註,頁 63。
「喝!福建怎算外省人?而且你也沒住眷村!」
那一聲「喝」的鄙夷聲調活像她是甚麼冒牌貨!59

其後文本敘述林素靜情緒起伏如同「一下子被推落怒海那般」60。同樣處理如「妙
齡」中與劉國忠於西餐廳最後的對話、
「候梅」中初次遇見邱生存、
「瑞香」中與
邱生存於冰果室閒聊等,明顯能看出作者有意將對於林素靜(或之於文本)較具
意義,尤其情緒波動較為強烈之故事,以「等述」方式敘事。

(四)擴述
《逆》一書中的擴述,多用於描寫林素靜心理活動,如「候梅」中,聽見父
親受兄長(林連機)家暴時,悲傷不已衝出家門後的敘述:

顫慄的淚眼四顧,才發現自己連一方痛哭的餘地也無,背後那個半廢墟的
紅磚屋,她看見了獨裁者,既無力解除父親被暴力的恐懼,自己也被拖入
成為禁臠的恐懼,任憑向天無聲哭泣吶喊:阿爸,我對不起對不起對不起
你啊!……61

或者「瑞香」中,邱生存向林素靜吐露身世前,對於其心中活動的描述:

邱生存整個樣子變成不是邱生存,她好像在開啟一道通往地獄的門──突
如其來的衝動,她想站起來對他大喊不要講……自己挑釁他的,只能傻傻
點頭,但是恐懼再次從體內攫伸爪牙,宛如陷入亟欲奔逃時則難以動彈的
夢魘中……。
然後,一個不具備現實感的聲音就迴響在他倆之間了,恰似一道難以穿透
的透明牆壁。62

前者的時間僅是「淚眼四顧」,然則因林素靜的心理活動,而敘述有所拉長;後
者之故事時間,則僅僅是邱生存兩段話間,林素靜「傻傻點頭」的瞬間。二者在
文本的敘述時間皆遠大於故事時間,是以歸於「擴述」。

59
同前註,頁 146。
60
同前註,頁 146。
61
同前註,頁 261。
62
同前註,頁 284。
17
(五)靜述
作品中的「靜述」,較常作為人物或地景的描述,如「二八」一章中對同學
的描述:

班上眷村來的同學大多住左營或楠梓,欣喜於他們有種趾高氣昂的尊貴氣
味,不太理會圈外的同學,那種不容踏入的排外感遠遠超過利榮芳和曾美
秀的彼此相融以客語;更與她(林素靜)從小認知自己是「外省人」而卑
微完全不同。63

或是「花樣」中,賽洛瑪颱風侵擾後,林素靜返家所見的景象:

站在積水未退的朱紅色大門前,往右看,三棧紅樓除了門窗不太倖存還算
完好;往左看,以往的L型房舍幾乎化為廢墟,眼前一空,無遮無攔任憑
她直接望向李開胡家走馬樓的殘跡……64

兩者之故事時間皆凍結於甫見事物的當下,而敘事卻繼續進行。相同作法,「荳
蔻」對新導師的描摹、
「破瓜」之於南臺灣秋天的書寫、
「候梅」中關於高師大的
描寫皆是以「靜述」處理。

四、敘事頻率
文本中於敘事頻率的處理,兼含「敘述一次發生一次的事件」
、「敘述幾次發
生幾次的事件」
、「多次敘事發生一次的事件」
、「敘事一次發生多次的事件」四者。
然則「敘述一次發生一次的事件」如「及笄」中提及林素靜國中班上「十五
個報考高雄區,十四個上了高雄女中。」65大多於文中並未多加闡述,僅是順帶
提及似的點到為止;「敘事一次發生多次的事件」如「花樣」講述林素靜於鞋店
打工「每天早晨九點營業,晚間九點打烊,除了午餐時間輪流吃飯外,老闆娘規
定三個店員全天候站檯,多上一兩次廁所她就不高興了。」66作為「概述的特殊

63
同前註,頁 146。
64
同前註,頁 197。
65
同前註,頁 128。
66
同前註,頁 192。
型式」67於文本中存在,亦似前者,僅是點到而不多加著墨。此二者於作品中的
功能多是簡單交代事情之發生,是以本節不多加論述。
而爬梳作品,不難發現「敘述幾次發生幾次的事件」
、「多次敘事發生一次的
事件」二者於文本之內容,大多都能歸類於相同主題下。是以下就各主題,分別
談論兩種敘事頻率於其中的表現:

(一) 消失、死亡
《逆》一書中,關於消失與死亡的議題,近乎被畫上等號。最明顯者如「始
齔」中酒家哥哥當兵後自殺身亡,於其後敘述中寫道:「不只哥哥不見了,還有
酒家那個阿姨也不見了。」68明顯將死亡與消失作了串聯,是以將二者置放於同
一主題下一併論之。
消失主題在文本中,有多起事件與之相關,而皆被描述,如前述酒家哥哥的
死亡、
「總角」中李沐心及公民導師的消失、
「妙齡」中劉國忠不見了,或者全書
開頭便提及邱生存從美麗島事件之後便消失無蹤,皆是如此。而在文本中,在此
相同之主題下,很明確著重複著「不見了」此句,如「總角」中林素靜向導師吐
露公民老師課堂間談及社會主義,以至於李沐心、導師及公民老師的消失:

暑假期間,李沐心和她兩個姐姐一樣,從小洋樓不見了。後來,她從巴
將口中輾轉得知,她轉學去台北。
開學後,導師也不見了,傳言她不但回到都會區而且被拔擢當官。
公民老師連傳言都無,就憑空不見了。69

又或者「妙齡」中,林素靜得知劉國忠失蹤的敘述:

龍鳳群後頭的話卻像天風天雨直接熄滅她的怒火:劉國忠不見了。
不見了?不見了!不見了?!70

而同事件多次敘述亦有此表現,如「荳蔻」中偶提及酒家哥哥時的敘述:

67
胡亞敏:《敘事學》,頁 88。
68
林剪雲:《逆》,頁 75。
69
同前註,頁 94。
70
同前註,頁 249。
19
哥哥「不見了」之後隔不多久,阿爸大病送醫院,聽說,他沒有繳清醫藥
費就溜回家了。71

以及「望春」中將邱生存類比酒家哥哥時的陳述:

怕只怕,他(邱生存)就是山頭那偶爾駐足的雲影,暫時歇腳俯瞰著她(林
素靜),只要她一閃神,他又會飄走,就像哥哥那樣會不見了的恐懼也開
始在她的每一天借屍還魂……。72

值得一提的是,前述所有消失之事件,皆與政府強權有一定關聯。如酒家哥哥的
死亡與軍隊相連;李沐心及公民導師的消失,與警備總部相關;劉國忠的失蹤,
抑是連結其憲兵身分,執行秘密任務而無影無蹤;邱生存之消失,則是美麗島事
件的爆發,與強烈警民衝突相繫。
文本明顯地將「不見了」與政府強權的出現繫連,書寫出白色恐怖下,隨時
可能被消失的恐懼。

(二) 身分認同
林素靜作為來台福建人的第二代,不備「本省人」認同;而又因其與「本省
人」同樣操持閩南語,是以不被「外省人」認同,因而對自身身分有了躊躇。而
此類事件,無論是「始齔」中被鄉里本省人的排擠攻擊、「二八」中不被外省同
學接受、
「花樣」末尾被邱生存指稱為外省第二代、
「候梅」對於大學同學相關話
題的敏銳感知,或者「錦瑟」一章中,尋及邱生存,在其面前的吐露。皆是關於
自己究竟是本省人抑或外省人,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的詢問。
其中部分事件在文本中不止一次被提及。如「二八」中與雄女同學的爭辯,
知曉「萬丹人認定她(林素靜)家是阿山仔;外省同學則斷言非我族類。」 73,
「候梅」一章,升上大學以後聽見同學對話,
「突然想起初進高雄女中時本省人、
外省人之分。」74便是一例。

(三) 家暴

71
同前註,頁 105。
72
同前註,頁 299。
73
同前註,頁 146。
74
同前註,頁 254。
《逆》中受家暴者有三,分別是林素靜於「荳蔻」中受母親虐打、「破瓜」
中與龍鳳群同居而遭打踹;龍鳳群於「破瓜」一章中遭其父親踢踹;「候梅」中
其父遭林素靜兄長林連機家暴。
其中亦有同一事件在文本不只一次被提及者,如林素靜於「荳蔻」中受其母
親暴打之敘事。首次提及,是林素靜小學時:

她(林素靜母親)竟然不拿棍箠讓她(林素靜)有警覺的空隙,直接拳頭、
巴掌落在他的頭頂和臉面,驚恐、憤怒擠壓出尖聲哭喊,下意識伸手抵擋
她的暴打,這讓她更瘋狂失控,抓住她的雙手反折,再以龐大的身軀把他
壓制在地,整個騎在她身上雙手狂風暴雨般橫掃過來橫掃過去……。75

而於林素靜國中時,再次簡要回溯:

小四那年她(林素靜母親)將她(林素靜)騎在地上暴打的理由就是她出
手打她,那時她還不敢!76

二者所談皆是小四那年林素靜受母親毒打,然則談論時的年齡不同,敘述也不盡
相同。

(四) 遺棄
文本中的遺棄,多在林素靜幼年「始齔」一章書寫,如林素靜母親欲將其賣
予戲班,或酒家阿姨金鳳來與其母相商買走林素靜作養女一段的書寫:

似乎茫然,又約略明白,阿姨也是班主?可是戲班早去到班主看不見她(林
素靜)的地方,阿姨每天都在,隨時會來抓她去那個她說的「台南」?77

同樣事件在後方不久,又透過林素靜母親之口重述:

「金鳳是要收阮素靜作養女仔,老來有一個倚靠。」78

75
同前註,頁 110-111。
76
同前註,頁 122。
77
同前註,頁 70。
78
同前註,頁 76。
21
此類主題或可與前項所述「家暴」合併論述家庭所帶來陰影,然而文本內並為確
切連結二者,故分而說之。

(五) 逆反、出走
本書以「逆」為題,逆反主題的出現似乎是可預期的。而在書中逆反、出走
的主題貫穿前後,先是林素靜國小以言語的頂嘴,再是考上雄女離家而去,接著
是因龍鳳群之暴力相向離租屋處而去、為逃離台北放棄台師大歷史系,以及文末
為避免窒息台灣而選擇出走,皆是該主題的表現。
而同樣事件多次敘述者,如「荳蔻」中所述:

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像一頭睡醒的猛獅功課無人能及,在學校獲得的尊嚴
和在家裡承受的貶抑,整個落差就像山與谷,土石流就是她的回應,不僅
僅在心裡質疑阿母對帶她的種種,而是真正表現了不再順受,她詈罵,她
會頂嘴;她持棍箠,她就閃逃。79

後不久又再次陳述:

隨著成長,她對阿母的憎恨,彷彿即將爆發的火山內部岩漿一日熾勝過一
日,她猜,阿母同樣憎恨著她,因為她各種惹她厭惡的行為,鞭笞、暴打、
辱罵可能不足以發洩滿腔怨氣,時常對她嘶吼到:「有意天,有意天,我
一定會把你撕呷落腹!」
在她眼中,她應是可惡至極的「逆女」!80

二者皆書寫因成長而不再順受的逆反。而若將前述所有逆反的對象,皆視為壓迫,
則可將「家暴」
、「消失」與「逆反」連結,如此林素靜對於政府強權、暴力逼迫
的反抗昭然若揭。

五、結語
詮釋須立基於文本,而敘事學之應用,乃是較為客觀的文本剖析方法之一。

79
同前註,頁 110。
80
同前註,頁 122。
於著墨時間敘述的《逆》一書中,敘述時間的拆解實為詮釋之基底。透過敘事時
間對於此書之探討,本文發現,藉由故事時間的還原與分析,可以知曉文本利用
雙線結構交會,闡述過去、現在林素靜的重合,是以決定逆反而離台。
在時序上,本書所有的回溯皆屬外部回溯,而文本雙線結構之回溯可視為整
體回溯看待。其於回溯則分別具填充回溯、重複回溯之功能。而其預敘所指涉之
時間,在結尾時間之外,歸屬外部預敘。而就其功能論之,既具有引起懸疑之功
能,亦有填充預敘之效。
藉由敘事速度的分析,推知作品中的「省略」,除去章節間省去不須著墨之
故事外,明顯有著回應先前懸疑的目的;「概述」之運用,雖則大多僅為加速,
但偶有突出失落感之效果;而「等述」多用於敘述重要事件;「擴述」用於描摹
心理;「靜述」則用於刻劃人物與景觀。
而經由敘事頻率的梳理,發現文本中透過相同主題的不斷再現,突出了「消
失、死亡」、「身分認同」、「家暴」、「遺棄」、「逆反、出走」等各項主題。
本文已有之研究結果,作為其他詮釋之基底,是有一定幫助和闡發的。而本
文所作詮釋,大多是將敘事分析之結果搭配文本內容而生成,若書中非有明確連
結,則採保守姿態分而論之,或者並不多加闡述。尤其敘事空間一環,若能將作
品中空間之書寫,及其與時間之關係做相關探討,則對於文本的分析將更加全面。
然則篇幅所限,未能加入討論,稍嫌可惜。
大多評論談及此書,皆談及其雙軌敘事之表現,卻未嘗試予以詮釋。然則透
過敘事時間與故事時間的釐清,發現文本中的敘事安排,並非僅僅是技巧的展現,
還具有一定程度上意義的體現,對於形式主義「形式即意義」的詮釋角度或可有
所闡發。然則相同手法是否於其他敘事作品依然可行?又或者僅僅因為《逆》一
書中於時間上有所刻意安排,而使得敘事時間之分析能有詮釋之可能?此解答或
須以敘事時間作為視角,觀察大量作品才可能得知。

23
引用書目
(一) 近人論述
林剪雲:《逆:叛之三部曲二部曲》,臺北:九歌出版社,2020 年 8 月。
林柏維:
〈逆風高飛──閱讀林剪雲小說《逆:叛之三部曲二部曲》〉
,《文訊》421
期,2020 年 11 月,頁 123-125。
胡亞敏:《敘事學》(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年 12 月第二版。
吳錦發:
〈流淌在心靈的河──讀《逆》初論林剪雲〉
,收錄於《逆:叛之三部曲
二部曲》,頁 7-16。
唐毓麗:
〈不是反骨,她只是不忍世界毀壞――用小說記錄台灣當代史的林剪雲〉

《文訊》420 期,2020 年 10 月,頁 160-165。
唐毓麗:
〈時代之傷──論《逆》的少女逆反、自我追尋與時代傷痕〉
,收錄於《逆:
叛之三部曲二部曲》,頁 17-25。
張寅德:《敘事學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年。
翁振盛、葉偉忠:《敘事學.風格學》,台北市:文建會,2010 年。
廖淑芳:
〈美麗島為何成為「鬼島」──讀林剪雲《逆》台灣人的精神逆旅〉
,收
錄於《逆:叛之三部曲二部曲》,頁 27-31。
譚君強:
《敘事學導論:從經典敘事學到後經典敘事學》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年。

(二) 引用論文
林瑞娜:
《林剪雲《恆春女兒紅》研究》
(屏東: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
班碩士論文,108 年)

吳雅婷:
《林剪雲小說性別書寫之研究》
(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碩士班碩士論文,102 年)。
莊蕙菡:
《林剪雲小說的性別政治與創傷書寫》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
系碩士班碩士論文,108 年)。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