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6

第四章 元明清時代的

文明蛻變

4-1 元明清的文化變遷

http://www.0214shui.blogspot.tw/
本講義參考三民版教學資源
§ 海陸交通與文化互動
◎絲綢之路:漢~唐中葉→陸上絲路
漢代 絲路 往中亞、西亞
開始 (陸上絲路)
宣揚國威 重視 陸上絲路
促進交流 對外交通 頗為發達
1.受限於造船技術、季風知識
2.抵達日本、朝鮮和印度半島東岸

唐中葉 發展有限
§ 海陸交通與文化互動
◎絲綢之陸:唐中葉~兩宋→海上絲路
安史之亂
陸上絲路中斷、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中外貿易隨之轉向海路

海上 橫渡東海→日本

絲綢之路 西洋航路→波斯灣

航海知識與科技進步、政府政策鼓勵
1.海外貿易越發蓬勃
2.市舶司所課關稅成為國家重要收入
3.登州、揚州、廣州等成為重要港口
§ 海陸交通與文化互動
◎絲綢之陸:唐中葉~兩宋→海上絲路

◎海上絲路的進、出口物品

時間 出口 進口
唐代 絲綢為大宗 許多舶來品進入中國:
香料、藥材、象牙、犀
宋代 瓷器出口量大增 角與寶石等貴重物品
§ 海陸交通與文化互動
◎絲綢之陸:元明清→海上絲路連世界
元 泉州已發展為世界著名的貿易港

歐洲列強海上 中國與歐洲的商人開始直接接觸
勢力與殖民地
的擴展 開發許多新興航路
防止海外反元 頒布海禁、嚴禁
明太祖 勢力和倭寇騷擾 人民進行海上貿易
民間在東南沿海進行走私貿易
對外通商管道限
制於朝貢貿易 貿易範圍北達日本、南至東南亞,
與前來的歐洲人進行貿易
元代的泉州港

此圖為馬可波羅遊記手抄本裡插圖,描繪了泉州港的繁榮景象。
§ 海陸交通與文化互動
◎絲綢之陸:元明清→海上絲路連世界
白銀成為中國
明中葉 通用貨幣之一
絲綢、瓷器、茶等 賺取巨額白銀
大量銷往他國
豐富飲食選擇、有助舒緩
國外的奢侈品及 人口激增下的糧食問題
作物傳入
玉米、番薯、花生、馬鈴薯等糧食作物

西方傳教士來華帶入西學
§ 海陸交通與文化互動
◎絲綢之陸:元明清→海上絲路連世界
清初
圍堵臺灣鄭氏政權 實施海禁

將臺灣納入版圖 才准許對外通商

對海上貿易 只開放廣州通商
較為消極 未能符合外國對華貿易的龐大需求
§ 海陸交通與文化互動
◎鄭和下西洋

明成祖永樂3年(1405)起,耗時29年
時間
(七下西洋)
有人認為是尋找明惠帝
目的 有人覺得是開拓海外貿易
→應與宣揚國威、發展朝貢之政治目的相關
由於耗費龐大,明宣宗年間最後一次出使
結束 (1433年)後,海上交通的主體回復到唐宋
以來的民間海外貿易
§ 海陸交通與文化互動
◎鄭和下西洋

餽贈中國絲綢、瓷器等手工藝品
出使亞洲、
非洲三十
多個國家
帶回珊瑚、麒麟等珍寶 鄭 和
(長頸鹿)
真臘、 奠定日後華人移
滿剌加各國 遣使訪問明帝國 民東南亞的基礎
鄭和下西洋

據明代海洋觀念,西洋指今印尼加里曼丹島(婆羅洲)以西。
§ 海陸交通與文化互動
◎茶馬古道 商人在中國西南地區所開闢

唐宋興起
以中國出產的茶葉換取邊區的良馬
交易最為熱絡
日常用品 交換 當地特產

漢人 西藏民族
住於四川
雲南邊區
§ 海陸交通與文化互動
◎茶馬古道

明代發展
由官方經營此條交通線
出於國防與外交等需

補充國內 達到安撫外族
軍需馬匹的不足 的政治作用
§ 海陸交通與文化互動
◎茶馬古道

清代
東北地區產馬 清高宗
有了可靠的馬 以武力強化對
匹供應地 西藏的控制
無官方主導茶馬貿易之必要性
有利經濟發展
民間仍通過茶 沿線市鎮與起
馬古道進行買賣 促進漢、藏及西南少數民族
間的文化和宗教交流
茶馬古道
§ 學術思想
◎元明儒學發展:元代→吸收朱陸理學

宋代理學 元 代
得以持續 吸收朱陸理學
發展
任官衛道
仍以傳播
儒者
退隱山林 儒學為己任
以尊崇朱熹理學為主
吸收、借鑑陸九淵學說補充
§ 學術思想
◎元明儒學發展:元代→吸收朱陸理學

元 代
吸收朱陸理學
承繼朱熹的思想

認為天理是世界本源
同時也相信天理自在人心,強調本心自悟
→與陸九淵相近
§ 學術思想
◎元明儒學發展:明代→心學盛行

明成祖下令纂修四
明 代
明初 書大全等書,強化 心學盛行
仍以理學為尊 程朱理學思想 學術思想陷入
墨守成規的局面

明中葉 陳獻章在陸學基礎上,提倡
「學貴知疑」的自由學風
改善程朱理學繁瑣、僵化的求知
與修行方法
§ 學術思想
◎元明儒學發展:明代→心學盛行
王守仁學說讓心學
成為披靡一時的思想浪潮 明 代
心學盛行
主張「心即理」、「致良知」
人心 為一切事物本源,人應從自己的本心求理,
發揮天生的道德意識,自覺的去惡行善。
提出「知行合一」
改善程朱理學「知先行後」
造成空談性命而不躬行實踐的流弊

過度強調本心 追隨者忽略知識學習的重要
§ 學術思想
◎元明儒學發展:經世致用之學
明末清初
明朝亡於外族 對儒者造成
很大的打擊 經世致用之學
積極從事
提出經世致用之學 政治社會
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 改造事業
儒者追求德性涵養,應兼顧外在事功
與時務或先秦儒家 有利國計民生的 清代
經典有關的學問 「實學」, 考據學
才值得學習 須加以考究 先驅
§ 學術思想
◎元明儒學發展:經世致用之學
人物 代表作 內 容
明夷 分析中國政治與經濟的缺失,並提出
待訪錄 解決之道,其內容反映出民權思想
黃宗羲
探究明代學者的學術思想與流派,
明儒學案
為學術史專著
天下郡國 評析明代各地的地理環境,闡述其與
利病書 國防、賦稅和水利之關聯
顧炎武
內容廣泛的心得筆記,涉及政治、文
日知錄
學、史學、地理各個層面
藉由宋代司馬光之資治通鑑,分析中
王夫之 讀通鑑論
國朝代的成敗興衰及得失,以古論今
明末清初三先生──黃宗羲
人稱「梨洲先生」。
黃宗羲認為「受業者必先窮
經,經術所以經世,方不為
迂儒之學,必堅讀史。」重
視儒家典籍,主張「以六經
為根柢」。
明末清初三先生──顧炎武
人稱「亭林先生」。
主張「士當求實學,凡天文、
地理、兵農、水土及一代興
革之故,不可不熟究」。
他在讀書、做學問上的十分
踏實,影響清代學者「實事
求是」的精神。
明末清初三先生──王夫之

人稱「船山先生」。
王夫之十分留意經世致用之
學,「自少喜從人間問四方
事,至於江山險要、士馬貪
貨、典章沿革,皆極意研
究。」
§ 學術思想
◎清代考據學
清代乾隆、嘉慶年間興起

考據學 注重從古代經書中尋求真正的學問

也被稱作「樸學」
興起因素
1.經世致用之學帶動講究客觀、實證的治學方法
2.清初屢興文字獄,士人為避禍而埋首於考據
3.康熙至乾隆年間對歷代典籍大規模刊刻
4.宋代以降理學議題逐漸枯竭,學術流派眾多、
紛爭不斷,而有反求古籍原始涵義之必要
§ 學術思想
◎清代考據學

代表性人物 惠棟、戴震等
派別 人物 主張
◆推崇漢代儒學,批評宋代儒學
吳派 惠棟 ◆從古文入手治經,重視古音訓詁,以求取
古經本義
◆批評漢代及宋代的儒學,重新解釋孟子,
反駁程朱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欲」,展
皖派 戴震 現自己的哲學思想
◆從古文入手治經,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富
懷疑精神,樹立科學考證的基礎
惠棟

他指出要以漢學方法為
治經標準,認為「宋儒
談心性,直接孔孟,漢
以後皆不能及;若經學,
則斷推兩漢。」
至於以邵雍爲代表的宋
《易》,不合於《周易》
經傳,因而「宋儒可與
談心性,不可與窮經」,
主張棄宋。
戴震

戴震認為理學扭曲了儒家
學說的原意,並批評宋儒
曲解了經典的義理,容許
廟堂內的權勢之士「以理
殺人」。
§ 學術思想
◎清代考據學


注重文字、 重新整理 留下許多

學 音韻及校勘 儒家經典 訓詁名著

十九世紀
清末民初
許多學者
因內憂外患 大量引進西學
轉向經世致用之學
考據學再度受到重視
考據學逐漸式微
§ 西方科技知識輸入
其中以耶穌
◎傳教士東來 會最為積極
基督教隨之而來
歐陸海權國家東擴
耶穌會會員
身著儒服、 努力研習漢字 學養深厚,傳教
儒帽 與儒家經典 手段靈活、寬容
引用儒家先哲言論 代表人物:利瑪竇
說明基督教教義 避免與中國傳統
允許中國教友 儒家文化相衝突
祭孔、祭祖 傳 教
§ 西方科技知識輸入
◎傳教士東來

利瑪竇等人 耶穌會傳教士
的努力 贏得部分中國人的信任和認同
接受了天主教信仰
對西方文明抱持較開放的態度

主張先了解西方文化
吸收融合後才能超越
中國傳教三巨人

左邊穿著儒服的是利瑪竇,中間身著欽差大臣衣袍並站
在渾天儀旁的是湯若望,右邊則是南懷仁。
§ 西方科技知識輸入
◎西方科技知識傳入

中國 以西方科學知識 傳教士
儒者 吸引目光 傳教

大量譯著數學、天 參與修撰曆法
文、物理、醫學等 監製天文儀器、
科目的西書 火器協助測繪地圖

利瑪竇+徐光啟→幾何原本
利瑪竇+李之藻→同文算指
「坤輿全圖」

1674年(康熙13年)耶穌會士南懷仁運用經緯線及投影法繪製
世界地圖,呈現五大洲四大洋的地理風貌。
§ 西方科技知識輸入
◎西方科技知識傳入

中國 以兩種不同態度 傳教士
儒者 面對西方學術知識 傳教

融會 提出
學說的看法 西學中源說
為了考究其實,增強考訂、
輯佚中國古代科學著作的熱誠

You might also like